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的拓展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的拓展活动

⼩学科学课程的拓展活动⼩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建设虽然在逐步的完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以下问题:第⼀,拓展材料短缺,很多设想出来的课都缺乏现实教学仪器的⽀撑,整堂课形同空壳,⽆法教学实践。

第⼆,拓展难度不⼀,有些内容难度过⼤,导致学⽣难以理解实验的原理,对实验现象的产⽣⽆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有些内容难度太低,学⽣⼀看就明⽩其中的奥秘,导致其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拓展延伸受阻,在教材开发设计中,部分内容往往受季节,天⽓等因素的影响,得不到持续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进⾏了以下三个⽅⾯的改进:⼀、因“地”开发,丰富拓展材料(⼀)活⽤⾝边的废弃材料在科学拓展课的开发中,我们考虑从实际材料的现状出发,充分利⽤⾝边的资源开发精彩的拓展内容,我们的废弃材料主要来⾃于以下两个⽅⾯:⼀是仪器室中的废弃材料。

我们学校仪器室中存放的⼩学科学⽼教材的实验仪器,通过整理,我们整理出了⼀些适合拓展内容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拓展教学的重要资源。

如我们开发的课程《⾃制⼩台灯》、《红绿灯来了》、《⽔果电池》等,都需要⽤到⼩灯泡、导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是⾝边的可回收材料(废弃纸、饮料瓶、建筑弃材等)。

我们利⽤废弃的纸开发⼀些纸类课程,纸具有容易上颜⾊、容易裁剪、容易弯折的特点,我们利⽤饮料瓶的形状以及它能容纳液体等特点开发《龙卷风要来了》、《花样吹泡泡》等课程;学⽣们学习了这些课之后,不仅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还懂得了将⽣活中的废弃材料变废为宝,为我们的科学拓展课服务。

(⼆)活⽤学校的空余基地部分科学拓展内容的实施离不开场地的⽀撑,如操场、种植园等。

这些场地是学⽣们展现⾃⼰的舞台,也是拓展内容实施的保障。

我们学校操场边上有⼀⼤⽚种植园,在这⽚园地上已经种植了⼀些植物,如油菜花、南⽠、丝⽠等。

我们拓展教学中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利⽤这⼀⽚园地,让学⽣们可以长时间地去研究植物的⽣长过程及植物⽣长的条件等,将所学的知识应⽤到现实⽣活中去,掌握更好的技能。

田精华: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

田精华: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

⽥精华:⼩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探索⼀、拓展性课程背景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的指导意见》指出:“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学校要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学⽣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例:⼀⾄六年级15%左右,七⾄九年级20%左右。

”科学拓展性课程活动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摆在我们科学⽼师⾯前的⾸要问题。

在多年的⼩学科学教学中发现:科学教材缺少“个性化”,学⽣⽣活“城市化”,科学⽼师“年轻化”。

他们的共同点是:离⽹络更近了,离⼤⾃然更远了,遇到问题找百度,很少去⼤⾃然去⽣活中观察实践研究问题。

⾯对这样的现状,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需要做什么呢?从2009年开始,我校即以“让每⼀位孩⼦享受优质教育,让每⼀位孩⼦拥有幸福童年”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启动校本课程“学⽣社团”项⽬,安排周三下午的时间集中开展学⽣社团活动。

要求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师的特长组建社团,科学拓展性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启动的。

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开设的“七巧板、电⼦百拼、探究类、科学DIY”等项⽬的材料是整套购买,教师参与设计的成分少,与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和学⽣⽣活经验结合度低,学⽣开始积极性很⾼,上了⼏节课就觉得没意思了。

为此,我们需要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提升等⽅⾯做进⼀步实践研究。

经过⼏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些宝贵的经验,赢得到了学⽣、家长、学校、社会的认可。

为此,2012年12⽉我校承办了以“科学教育课内外结合的有效策略”为主题的温州市⼩学科学第⼆届课改领航现场会。

在这次现场会中,科学教研组长⽥⽼师作《校园科普拓展的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师、陈⽼师⽼师分别作了《可能是什么》和《⽑细现象的研究》的课例展⽰。

这是对我校科学教育⼯作的⼀次检阅和肯定,充分展⽰了我校多年来在以开展科学教育课内外结合为主题的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成果。

小学教案的拓展与延伸内容设计思路

小学教案的拓展与延伸内容设计思路

小学教案的拓展与延伸内容设计思路在小学教育中,教案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有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些拓展与延伸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拓宽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案的拓展与延伸内容设计思路。

一、拓展内容的设计思路拓展内容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使其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运用所学。

在设计拓展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或数学实验,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应用。

2. 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地理、历史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4. 探究研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科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延伸内容的设计思路延伸内容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需求,提供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在设计延伸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入学习:将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拓展,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

2. 扩展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所学知识,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地理的知识。

3. 探索创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人造琥珀(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人造琥珀(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人造琥珀(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人造琥珀是一种由树脂制成的材料,与大自然形成的琥珀类似。

它在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地球历史的演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节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人造琥珀的制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认识人造琥珀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和生物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树脂、呈琥珀色的染料、硬化剂、模具。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真实琥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琥珀的外观特征和颜色,并引发他们对琥珀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PT课件,简要介绍琥珀的定义、起源、形成过程等基本知识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琥珀是由树脂在地壳中长时间埋藏和压力下形成的。

3. 实践操作(60分钟)3.1 实验组织与指导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材料。

老师示范并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2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作树脂混合液由老师带领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将树脂、呈琥珀色的染料和硬化剂混合均匀。

步骤二:倒模将树脂混合液倒入模具中,等待其凝固。

步骤三:取出模具待树脂凝固后,小组成员轮流取出模具中的人造琥珀。

4. 思考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思考树脂经过什么样的变化才形成了人造琥珀。

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树脂和琥珀的共同点以及区别,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讨论。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上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真正的琥珀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地质学和生物学产生更大兴趣。

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单一的书本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成为了新时代的趋势。

针对此现状,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科学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并使学生们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将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与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及科学探究意识;3. 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科学技能;4. 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科学知识面;四、教学方法1. 理论研究法:讲解科学知识,为实践环节做好准备;2. 实践操作法:开展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3. 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4. 观察法:提醒学生关注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观察现象的规律性。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和天体的基本概念;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季节及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生命科学—人体骨骼、肌肉、血液和呼吸系统的基本知识;4. 物质与能量传递、天气变化及环境保护等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法: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表现给予评估,获取数据;2. 问答评价法:通过提问,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作品展评价法:在学期末,通过展出学生的科学创新作品,评估和表彰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七、教学流程安排1. 讲授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和天体的基本概念。

2. 组织实践操作活动,开展天体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 提醒学生关注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观察现象的规律性。

八、教学后记通过本次小学科学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手工制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研究拓展

二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研究拓展

二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研究拓展在二年级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学科研究的拓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二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学科研究拓展。

一、数学研究拓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科研究拓展可以通过探讨数学背后的规律与思想,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发现加减法与乘法的关系。

二、语文研究拓展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学科研究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诗歌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三、英语研究拓展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研究拓展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字母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字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字母与其他语言的关联等。

四、科学研究拓展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学科研究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开展植物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思考和分析。

五、社会研究拓展社会研究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艺术研究拓展艺术研究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对艺术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例如,在学习音乐的节奏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节奏特点,并进行创作和表演。

综上所述,二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学科研究拓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科研究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科研究的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平台。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课外拓展与延伸。

600字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课外拓展与延伸是指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科学知识,延伸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些常见的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课外拓展与延伸方式包括:
1.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自然保护区
这些场所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现象,帮助他们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2.参加科学展览或科普及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会有专业的科学家或者科学爱好者为学生们讲解各种科学知识,或者举办各种科学实验展示,让学生们能够直接感受科学的乐趣。

3.读相关的科学书籍或杂志
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或杂志,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并且能够通过文字和图片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4.参加科学俱乐部或科学竞赛
科学俱乐部或科学竞赛通常会组织各种科学相关的讲座、活动或者比赛,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外继续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和切磋。

5.自己做科学实验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科学实验,并自己动手实践,探究不同的科学现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拓展和延伸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科学知识,延伸他们的学习内容,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都非常有益。

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撒尿娃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尝试用实验方法验证撒尿娃娃的原理。

第二章:撒尿娃娃的构造与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的构造和原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构造。

撒尿娃娃的原理。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撒尿娃娃的构造。

学生分组观察撒尿娃娃,分析其原理,并进行讨论。

第三章:撒尿娃娃的制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撒尿娃娃的制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制作材料。

撒尿娃娃的制作步骤。

3.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撒尿娃娃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学生分组进行撒尿娃娃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撒尿娃娃的实验与探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深入理解撒尿娃娃的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实验方法。

撒尿娃娃的探究问题。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撒尿娃娃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五章:撒尿娃娃的应用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撒尿娃娃的创新拓展。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撒尿娃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学生进行创新拓展,提出新的撒尿娃娃设计和应用方案。

第六章:撒尿娃娃的文化意义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尊重。

6.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撒尿娃娃对文化的影响。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2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2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课程类型:科学活动性课程适用年级:3-6年级学生人数:20人左右。

一、课程简介: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是以“做中学”、“玩中学”等理论为依据的科学活动探究性课程。

设计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探究活动,与《科学》课程相结合,引领学生亲历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科学,并且善于使用科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背景分析:国家课程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应该开设成拓展性课程。

每周拓展性课程课时一般是4课时左右,设计和开发拓展性课程,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系统化”、“加深加难”,应着重在“趣味活动”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品行修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一学期的教学时间约为18周,5、6年级一周三节科学课,3、4年级一周两节科学课,在上级部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全册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分配显得十分紧张。

而一旦让学生亲历探究、深入探究,许多时候一个探究活动就需要多个课时,走马观花式的探究只能使科学探究流于形式,限于框架,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而托管服务的托管课程每周有1-2课时,恰好可以弥补科学活动性课时数的不足。

因此,我们提出以小学科学教材的探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孩子的科学托管活动性课程。

三、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托管服务资源,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题,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获得知识新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结合科学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植物观察种植、动物观察饲养、微生物观察等实验性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动植物栽培饲养等实用技术,亲身经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教材衔接与延伸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教材衔接与延伸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教材衔接与延伸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帮助他们建立了对自然世界的基本认知。

然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科学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延伸。

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教材的衔接与延伸,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衔接的重要性教材衔接是指不同年级的科学教材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如果教材衔接不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断层,导致学习困难。

因此,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材之间的衔接,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衔接的方法与策略1. 渐进式教学渐进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地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从观察和描述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然后,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和解释,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教材的衔接。

2. 知识融合知识融合是指在教学中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将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通过这种知识融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全面和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三、教材延伸的重要性教材延伸是指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教材内容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延伸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材延伸的方法与策略1.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教材延伸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

小学科学课拓展性实验:理念、原则及策略

小学科学课拓展性实验:理念、原则及策略

小学科学课拓展性实验:理念、原则及策略发布时间:2022-06-28T03:42:31.71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7月1期作者:顾健[导读]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开展各类实验提高动手动脑等各项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化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实施,小学科学学科的实验教学在理念、时间、空间、内容、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改变与拓展。

本文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家、校、社等现有的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实验拓展,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拓展遵循的理念、秉持的原则和实施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主要讨论小学科学实验为什么要拓展,选取哪些内容进行拓展,何时、何地进行拓展这三个关键问题。

顾健太仓市弇山小学 215400【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开展各类实验提高动手动脑等各项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化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实施,小学科学学科的实验教学在理念、时间、空间、内容、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改变与拓展。

本文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家、校、社等现有的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实验拓展,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拓展遵循的理念、秉持的原则和实施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主要讨论小学科学实验为什么要拓展,选取哪些内容进行拓展,何时、何地进行拓展这三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实验拓展;理念;原则;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7-175-02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感知现象背后的规律,更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因为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条件,课堂上无法保证全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特别是部分需要长周期完成的种植、天文等观察活动因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场地狭小、材料不足等原因而无法集中开展。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

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实验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很难达到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不仅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内容的延伸1.引入跨学科内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内容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

在进行物质的性质实验时,可以引入语文课上学过的《状物诗》,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能力。

2.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拓展了实验内容的延伸空间。

在进行声与光实验时,可以引入激光技术和纳米材料,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引入社会实践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应用和意义。

在进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当前社会的环保实践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力量和社会的责任。

二、实验方式的延伸1.多种实验方式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往往只是通过学生操作实验仪器进行观测,但是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多元化,可以结合模拟实验、网络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

可以通过网络实验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个性化实验教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实验教学。

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实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团队合作实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是个人操作,还可以是团队合作操作,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践与思考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践与思考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践与思考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保证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有效性,通过灵活安排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实用性。

就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践与思考进行简单的阐述。

标签: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实践;思考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还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技术性难题。

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弊端1.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时,被各项活动所吸引,充满了好奇心,时常能在拓展性课程中看到孩子们因为一些分歧而进行激烈的辩论或者专心致志做实验的场景。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不同,导致部分学生会对部分课程很感兴趣,而部分学生就不感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由于课程时间紧张,但课程内容较多,导致没办法进行深入教学,因此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却又不能深入了解,老师为了赶课程教学时间不得不进入下一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持续性大大降低。

2.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受限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使得科学教学探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科学的老师为了赶课程教学的进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能压缩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以此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就使得学生和老师在科学课程中都不能尽情尽兴,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動的积极性。

3.忽视对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为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老师需要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某一动物的特性联想到另一动物。

老师应该对此学生的想法进行表扬,并将另一动物的特性进行讲解描述,使其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很多老师都是直接忽视学生这种举一反三的行为。

小学科学知识拓展教案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小学科学知识拓展教案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小学科学知识拓展教案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教案:小学科学知识拓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确科学知识拓展的目的和意义;2. 掌握一种拓展科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科普文章、参观科技馆等;3. 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科学知识的拓展方法;2. 科学活动的参与。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科普文章或图片资料;3. 科学实验器材或模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科学知识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答科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知识,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2. 拓展科学知识的方法(30分钟)a. 展示科普文章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新的科学知识;b. 讲解常见的科学拓展方法,如阅读科普书籍、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普视频等;c.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拓展自己的科学知识。

3. 科学活动参与(40分钟)a. 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活动,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学主题,例如环境保护、天文学等,进行深入研究;b.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或观察到的现象;c. 学生进行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和分享,学习其他小组的发现和经验。

4.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学习到的内容:学生分享自己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心得体会,总结拓展科学知识的方式和活动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 布置科学拓展作业,鼓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用图文形式呈现;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科学知识竞赛,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发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拓展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实验和交流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组织更具挑战性的科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延伸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延伸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延伸主题: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一:播种种子材料:花盆、土壤、种子步骤:1.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例如从种子到幼苗、成长为植株等。

2.将花盆中的土壤填满,并在土壤表面留下几个小坑。

3.指导学生将种子放入小坑中,然后用土覆盖种子。

4.提醒学生及时浇水,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活动二:观察植物生长一周后,学生会发现种子已经发芽了,并开始生长。

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花盆中的种子是否发芽,芽苗的生长情况如何。

2.鼓励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可以绘制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写下观察日记。

活动三:测量植物的高度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植物的高度来了解植物的生长速度。

步骤:1.指导学生使用直尺或测量尺测量植物的高度。

2.鼓励学生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平均值。

3.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速度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阳光、水分等。

活动四:创作植物成长日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体验,创作一份植物成长日记。

步骤:1.鼓励学生回顾之前的观察记录和绘画作品。

2.提供日记模板,包括日期、观察结果、感受等栏目。

3.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配上插图或照片。

活动五:设计植物生态展示板学生可以合作设计一份植物生态展示板,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

步骤: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设计展示板的一个部分,例如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叶子的成长等。

2.鼓励学生通过图片、文字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呈现信息。

3.完成后,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讨论。

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记录、测量和创作等方式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

小学科学拓展方案小学科学拓展方案篇1【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

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

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1、影子产生的条件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

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

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水果电池的原理:介绍水果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以及它们与金属的反应。

2. 水果电池的制作: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水果电池,观察其发电效果。

3. 水果电池的应用:探讨水果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水果(如柠檬、橙子等)、金属片(如铜片、锌片等)、导线、小灯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水果电池制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故事或问题形式引入水果电池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水果中的酸碱物质与金属的反应。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制作水果电池,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4.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水果电池,并观察其发电效果。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水果电池的应用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水果电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fruit battery 是否成功?2. 学生是否能解释fruit battery 的原理?3. 学生是否能提出一些关于fruit battery 的创新应用?教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水果电池的创新应用,如用柠檬点亮小灯泡、用橙子充电手机等,显示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延伸:1. 探索更多水果电池的种类,如苹果、香蕉等。

2. 研究水果电池与其他类型的电池在性能上的差异。

3. 尝试利用水果电池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

七、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作者:张玉美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第07期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下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科学探究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方面作适当地拓展与延伸,这样能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贴近课堂探究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在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单元神奇的机械5.国旗怎样升上去》这一课时,在学生做完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后,本课学生探究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可我接着追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我往楼顶运送物体时,我既要省力一半又要改变力的方向,那该怎么办呢?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改变力的方向是定滑轮的特点,省力一半是动滑轮的特点,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满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要求。

我对学生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学生大胆地尝试组装滑轮装置,居然就有小组组装出来了。

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滑轮组,利用滑轮组移动物体,既可以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我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在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结果一致后,我并没有就此收兵,而是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研究滑轮组方面的内容?几乎所有的同学齐声说“想”。

我说那好,下节课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接着研究下面的内容:
这时,同学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了极点,即使下课铃响了,可他们仍意犹未尽。

我想绝大部分同学都希望下一节科学课早点到来。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我在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单元1.简单电路》课时,在学生做完“做一个简单的红绿灯,用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和灭”电路设计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生活现象:晚上,我们在进卧室前,摁一下门旁边的开关,卧室里的灯亮了;当我们要休息时,我们摁了一下床头的开关,卧室的灯熄了。

这就是两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我们能不能也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装置。

先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并画出草图,然后全班讨论交流,确定探究方案后,各组通过实验验证设计方案是否正确。

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是正确的,这一过程使他们学会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生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现象作适当拓展与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用实验结果解释自然现象,这是小学科学课最好的拓展与延伸途径。

例如,我在教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验,知道了“鸡蛋”和“马铃薯”在水里浮起来的秘密后,我并没有就此结束。

紧接着我放了一段有关“死海不死”的视频,让同学们解释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

通过这一细小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课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课外验证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苏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看月亮》这一课,因为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能在课堂上弄明白,尽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月相盒对月相进行了观察,但在头脑中不一定能形成完整的概念。

所以教师有必要布置一个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个月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把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等等都记录下来。

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并形成较稳固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搞科学研究是需要耐心的,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

五、课外延续探究拓展了探究的广度
例如,我在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单元5.电磁铁》这一课时,首先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铁钉的粗细是否有关进行探究,在得出结论后,老师追问了一句:你认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提出了种种假设:跟电源有关、跟材料有关、跟导线的粗细有关、跟线圈的匝数有关……。

课堂上我们选择了两个假设进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跟电源有关;可能跟线圈的匝数有关。

各个小组发放了实验材料后,我要学生按要求边实验边填写下面报告单。

这两个“假设”探究完了,并不等于完成了任务,因为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假设。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其他的假设就让同学们回去继续研究,在下节课上,让同学们各自汇报自己研究的结果。

这样学生就能彻底弄明白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心中的疑惑就全部揭开了。

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性学习,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学生创造科学的大教学环境。

做好科学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能更好地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需要我们教师倾注大量的精力来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深人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科学探究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宝应县黄塍中心小学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