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
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中药多为自然之物,如果按西医药理分析,每味中药都含有多种乃至几十种有效成分,那么每味中药同样会有多种复杂的螺旋气场,这些螺旋气场交织在一起,必定有一主导的螺旋气场决定着这味中药气的走向,从而决定着这味中药的阴阳之性。
中药讲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与凉和温与热的差别,仅有量的差别,并没有质的不同。
因此寒性或凉性的中药可归为阴性药,热性或温性的中药可归为阳性药。
那么用螺旋气场分析中药气场走向则可认为:寒性药为强逆时针螺旋气场,凉性药为弱逆时针螺旋气场;热性药为强顺时针螺旋气场,温性药为弱顺时针螺旋气场。
中医讲究阴阳之法,《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记得我的启蒙老中医闫卓如讲述中医的根本之法时,我还是内蒙兵团的一位兽医,他给我列举中西医治疗马结症(肠梗阻)的不同,西医治疗只会单纯用泻药,而中医则会用七分阴性的泻下药,同时再用三分阳性的升提固本之药,这样就可做到攻下而不伤正气,不会出现治一经损一经的弊病。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从中医师开出的药方看出他是否具有中医的功底,或者是否是出于西学中的医生之手,因为后者开药往往喜欢开“清一色”的药,如果发现病人有炎症,就会开出全部由清热解毒寒凉之药组成的中药方。
而有功底的中医则会应用中药的阴阳之法,因为通过阴药阳药巧妙的配伍,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如心脏一阴一阳的收缩,在循环系统中可产生几十倍的效能。
所以我平时很注意中医对药的配伍,特别是阴药阳药的配对,现将多年积累的阴阳对药列出,与同道共享,其中的箭头代表阴阳之性和气的走向,箭头向下代表药的寒凉之性或逆时针的螺旋气走向,箭头向上代表药的温热之性或顺时针的螺旋气走向。
1.黄连↓ 吴茱萸↑—治疗肝火犯胃的吞酸。
2.黄连↓ 姜半夏↑—辛开苦降治干呕、浅表胃炎。
3.黄连↓ 肉桂↑—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
4.生石膏↓ 细辛↑—治疗风火牙疼。
5.栀子↓ 淡豆豉↑—清心除烦。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
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
”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1.1 太阴病之由阴转阳《伤寒论》第278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
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
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
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
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
1.2 少阴病之由阴转阳315 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
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
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
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中医的神奇力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中医的神奇力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学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视为宇宙的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基本力量。
中医信奉阴阳之间动态平衡的哲学观念,强调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神奇力量。
一、阴阳理论中医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表达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指的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的两个方面,如白天与黑夜、寒与暑等。
在人体内部,阴阳包括阴阳两个方面的生理活动,如寒热、虚实、冷热等。
阴阳调节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基本原则,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调整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阴阳经络的系统网络,共有经络经脉、经络气血和经络络脉等。
经络是人体阴阳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能够调节血气运行和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和调节,促使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调养的效果。
三、中草药疗法中医中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草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归经属性来判断其属性为寒热,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脏腑经络,疏通气血,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消除疾病的症状。
四、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有寒热之分,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适当吃些温热的食物,以调养寒冷的体质;而在夏天,应饮用寒凉的饮品,以调节热气。
五、气功调养气功在中医中被视为调节阴阳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整和运用体内的气能,调和阴阳之气,并通过呼吸调节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气功练习可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六、心理调节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讲究调养心情,强调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心态,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中医的神奇力量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国古人对药物的阴阳属性的认知
中国古人对药物的阴阳属性的认知【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七十三。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者为阴”,我们先看古人的注解,《素问吴注卷二》里注解:“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
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
”字面就把后面解释了,叫做“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就是把《黄帝内经》的这段原文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阴气是润下的,所以味厚则泻利,只要是味道厚的,就是厚重的,阴质特别强的,就往下走,它就泻利。
泄利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大便来走。
“薄则通利”,通利指的什么意思?指的是从小便而走。
我们中医说一个药能利小便的时候,叫做通利小便,说一个药要是利大便,叫做泻利大便,它是不同的词,但是意思完全不同。
只要看到泻,我们先想到的就是从大便来走,看到通就会想到从小便来往下走的。
“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阳气它是往上走的,“火曰炎上”,阳气也就是跟火是相应的,所以气要是薄,就是气是发散的一种状态,容易出汗,也容易发散寒和湿,它走表,大家注意这是走表的。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气要是厚,阳气重,它是发热的,是不走表的,是走到身体里面去的,就是走到三阴经里边,它对身体的一种反应叫做发热,人吃了这种药之后,浑身是热的。
我们再看马莳的注解,《黄帝内经·素问》的注家里,马莳的注解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研究,因为马莳是一个通家,他把《素问》和《灵枢》都进行了注证发微,他不仅是注,同时还有发微,发微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汇总了前贤的一些看法,汇总起来,进行了深度挖掘,所以叫做发微。
马莳这段话注解的就非常透彻,他说:“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则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是也。
举例说明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中,阴阳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概念,用于描述事物的
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阴阳既是哲学思想,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阴阳之说可以应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阴阳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
一个典型的例
子是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状态。
当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时,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过于阴寒,则可能导致寒症,如手脚冰凉、怕冷等。
而如果身体过于阳热,则可能出现火症,如口渴、发热等症状。
另一个例子是中草药的性味归经。
中草药的性味可以被归
为寒、凉、平、温、热五种,并且还与五脏六腑相应。
这些性味与阴阳有密切关系。
例如,苦寒的中药多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过热的阳气。
而甘平的中药则能补养阴血,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通
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舌苔厚重、黄腻,脉象弦细有力,中医可能会判断病人体内有湿热之邪,需要进行清热排湿的治疗。
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在中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
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等方面。
通过理解和应用阴阳之说,中医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李东垣“不传之秘法” 真传一刻
作者介绍田合禄 ,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专家、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田合禄名医工作室。
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研究所特聘专家,北京针灸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委员会顾问。
澳大利亚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成员、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去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讲学。
田合禄医师多年潜心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果良好。
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出版著作20多部,多次获奖。
其力作《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周易真原》、《中医内伤火病学》、《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伤寒真原》、《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等深得学术界好评。
中医家推荐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是什么?为何“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何为“甲己化土”?本文田合禄老师以五运六气理论解读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及其“不传之秘法”,值得深入思索。
■ 温馨提示 :本文约5830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
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传讲拾录 ▽//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东垣“不传之秘”▲▲▲关于李东垣的医学思想,医家概称之为“补土派”,甘温除大热,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没有看到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言中所说他老师李东垣医学思想的“不传之妙”及“言外不传之秘”,即“此事难知”之处。
那么其主要“不传之秘”在哪里呢?其实李东垣医学的核心是“五运六气”,《脾胃论》上卷的重点讲“脏气法时”及五脏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
而“脏气法时”的关键是“时”,“时”的关键是升降浮沉,即所谓“气运衰旺”,故《脾胃论》中卷的重点讲“气运衰旺”,李东垣以“甲己化土”概括之。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医的传变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传变的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中医的传变,指的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包括其基本概念、诊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的改变。
本文将对中医的传变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以展现中医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性。
阴与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阴主内向、寒凉、静、负极性,阳主外向、热燥、动、正极性。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相互制约和变化。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关系紧密。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等都与五行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是人体内的养分和能量物质。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可以治疗疾病,并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的经络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与器官通过经络相连,气血运行于经络之中。
通过刺激经络的相应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5.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指的是通过系统的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以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特定的病变部位。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以修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6. 中药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由植物、动物、矿物等经过炮制和配伍而成的药物。
中药以其天然的原材料和整体性的调理作用,在中医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内服、外用、煎煮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应用。
传统文化资料大全(值得收藏)
传统文化资料大全(值得收藏)传统文化资料大全(值得收藏)张凤林传统文化资料大全(值得收藏)星星知我心本文在不断更新中,若想了解最新,请点击返回本文弟子规全文易解易经全文翻译群经之首------《易经》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绕口令选集之一绕口令选集二国画屏风!【组图】中国56个民族服饰和图腾《千字文》原文千字文全文解释带拼音的千字文三字经全文引用新三字经音画版《三字经》中国谚语大全——哲理篇之一中国谚语大全——哲理篇之二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从《三字经》看传统文化启蒙孔子遗言出土,内容震惊世人!【中华字经】——教育部最新科研成果中医与八卦天干地支对照表图书城--看你想看的书中国老话大全—健康篇中国民间常用俗语大全中国历史上的十四个圣人!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古代年龄称谓文学常识摘要诗体词牌知识汇总词牌名格式大全我国古典文学之最老子与道德经老子语录【禅语铭言】老子的哲学智慧:老子与《道德经》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十首古诗古代文化常识之一——人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之二——古代职官古代文化常识之三——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之四——古代地理古代文化常识之五——科举制度古代文化常识之六——风俗礼仪古代文化常识之七——饮食器用古代文化常识之八——音乐文娱古代文化常识之九——文史典籍古代文化常识之十——目录辞书阴阳五行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十句话说尽中国千年史关于“十德”的古代名言请欣赏黄梅戏《女驸马》你见过这么精美的玉雕吗样板戏画报收藏民间剪纸剪纸艺术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连环画—猪八戒背媳妇连环画—武松打虎连环画—木兰从军连环画—穆桂英连环画—蔡文姬(上)连环画—蔡文姬(下)连环画—李逵闹东京(上)连环画—李逵闹东京(下)连环画—陈三五娘连环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连环画—西厢记王叔晖连环画—西厢记连环画:【女娲补天】(人美1957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经典图文】连环画《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刘文昌红卫兵油画[油画欣赏]潘鸿海油画作品被毁前的圆明园竟然这么美故宫31件价值连城的极品(图)吟竹的古诗咏梅的诗词历代名人咏梅诗图唐诗配画三百首精选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一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二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三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四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五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六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七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八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九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十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十一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十二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十三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十四集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第十五集中国吟酒古诗词集萃148句唐诗宋词【图文】李煜诗词全集!【精美图文】古代修心养性诗词佳作欣赏传统文化——万恶淫为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孝道以儒之根《弟子规》对照女子做人的标准十二生肖趣谈【经典图文/祝你好运】《中华十圣图》及咏十圣诗(收藏版)19种经典大智谋中国传统乐器大全(图解)中国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三千精华语之一中国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三千精华语之二中国5000年历史沉积下来的三千精华语之三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阿弋:真实的纪晓岚和珅是什么人阿弋:杜甫是被骗后被迫流亡成都的阿弋:李白是否到过夜郎成为历史谜团龙生九子——各司其职值得收藏的书法名贴名匾【组图】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古代年画精品古玩字画欣赏大全清朝官服难得一见慈禧为何称“老佛爷”?极其珍贵的古代牌匾走近故宫-揭密五大谜中国历代首都一览【完全版】你知道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吗?八大奇毒五行与天干地支知识【图文】中国古代九大毒药中华吉祥图案及寓意中国古代神话神兽大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图解)精断八字七十二物候中国风俗大辞典图文火花百家姓姓氏图腾十二月生肖起名禁忌大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一生难见的世界名画阅读必懂的几点文学文化常识(整理)为众生摆渡: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图)五花八门常用知识二十四节气知识讲析结婚周年纪念的不同名称揭开上帝终极底牌:癌症自愈源于心脏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惊叹!生长在沙漠上的神奇植物【组图】《儒家资料汇编全集》李清照词全集〔翻页FLASH音画〕极具人文内涵的古典牌匾集粹!【极品珍藏】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欣赏!【典藏精品】干支纪年法十二时辰养生法婀娜多姿汉服秀(27P)“状元、榜眼、探花”的来历人体五行属性表影响你一生的210句励志诗词收集这些知识也许以后就很难找到了。
一剂非常强大的千古名方,仅2味药平衡阴阳,治阴阳两虚不在话下
一剂非常强大的千古名方,仅2味药平衡阴阳,治阴阳两虚不在话下很多初学者学习经方的时候有两个问题,第一那就是觉得难,这个医案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这个病会这样发展?怎么就能用这个方子了?第二,就是觉得这个方子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不到的。
关于这两点,本人有点话想对大家说。
难是肯定的了,古往今来有如此多的大家,但没有一人可以肯定的说自己完全掌握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
但如果不讲医案、条文和背后涉及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话,只讲这个方子怎么用,大家难免会在使用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因为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况且,我们也不用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只要能理解和简单运用经方即可。
其次,关于方子的实用性,确实,有些方子平时生活中是很难用到的,但有些方子,实用性还是很强的,比如今天的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里就两味药,一是炙甘草12g,二是干姜6g。
很多人就好奇了,这两种药能起什么作用呢?甘草干姜汤虽然本方药仅两味,但如果能明白其病机及方义,那应用范围就颇为广泛了。
例如本方可治脾虚肺寒之咳嗽,其特征是咳少而痰稀多白沫,像唾液一样,短气,手足冷,小便自利而数。
甘草干姜汤的应用范围甘草干姜汤还可治脾阳虚不能统血之衄血、吐血、下血等出血证。
唐容川说:“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属虚属寒者在吐血家十中一二……寒证者,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溏遗弱,脉细微迟涩,面色惨白,唇淡口和或内寒外热,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甘草干姜汤主之”(《血证论》)。
此方又可治胃阳虚寒的胃脘痛及肺脾阳虚不能制水之遗尿、劳淋。
此方在治老人咳嗽漏尿、尿多尿频上有妙用。
不仅老年人有此症状,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也会出现这类病症,这类症状都适用甘草干姜汤。
此外,甘草干姜汤又可治阳虚之咽痛,以具有虚寒性全身症状,咽喉部淡红不肿者为指征。
两味药就能治这么多疾病,这个方子可真是不一般。
确实,但实际上,大家仔细看,这就是一个温阳剂,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温阳。
阴阳交替药相联
脯刺痛,嘴唇紫绡,脉搏弦涩。诊时,投用 通脉加味汤:红参9克、黄董20克、当归15 克、赤芍20克、丹参20克、枳壳6克、炙甘 草6克,水煎服,连用10剂,由症常循环的治疗效果。
肺主气,既指肺功能,又指肺活量,综 合言之,属于阳化之称。肺阴,属于肺津, 对上至口腔、咽喉,下至直肠、肛门段,起 到润滑作用,此乃“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如 患者杨某女士,平时畏寒,气候变凉即易感 冒,且见手脚冰冷,常被西医诊断为支气管 炎、咽炎或过敏性咽炎。一旦遇到天气干燥, 则有咽喉干涩,伴有异物感。于此,中医辨 证为肺气虚,用药则有党参15克、黄英15 克、太子参9克、北沙参15克、桑食9克、酸 枣仁15克、竹茹6克、莲子心9克、醋龟甲20 克、杏仁15克、岗梅20克、甘草6克,提取 10剂,服之症状大减。这就是着眼于阴阳互 存的方法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
脾为后天之本,是消化器官。脾与胃相 表里,脾属阴属里,胃属阳属表,用药亦有 相辅或补与泻的兼顾作用。如《生生堂治 验》:前有千秋,使人消食,多补太阴脾,疏 通阳明胃。本书载有一例患者,常年食欲不 振,腹部隐痛,粪便时烂时硬。经诊之患者 手足冰冷,脉象微弱。综合患者症状,诊为 脾阳虚,处方选用红参9克、黄茂20克、肉 桂9克、制附子6克、姜厚朴9克、酒蒸大黄9 克(后下)、砂仁6克,水煎服。连服三剂, 粪便通畅,甚至澹烂。后去酒蒸大黄,肉桂 用量降为6克,加之葛根20克、黄精15克、 鸡内金15克、麦芽15克作为调理胃脏,连服 10剂,病情痊愈。趁此,笔者医治一位慢性 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患者,其之症状有似 上述患者,于是,用红参15克、黄茂20克、 山茱萸20克、肉桂5克用来温化脾阳;用炒 莱能子9克、炒鸡内金15克、炒麦芽20克、 砂仁6克、姜水厚朴9克、姜水半夏9克、枳 壳6克、火麻仁9克用来化滞健胃,疏通阳明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一年四季,春阳渐升,夏阳最旺,秋阴气越来越旺,冬阴气最旺。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比如夏至一阴生,由之前的阳气为主导变成秋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阴气变主导,阴气主静,所以人容易精神向内收敛,新陈代谢减慢,安静不愿动。
反之,冬至一阳升,由之前的阴气为主导变成春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阳气变为主导,人体内阳气与自然同步上升,阴气下降,人精神兴奋,新陈代谢加快。
阳气促进身体的生命活动,加速新陈代谢,而阴气则可以调节和抑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
孙广仁说:“调节阴阳,保持或恢复其相对平衡,达到阴阳秘,是中医防病的基本原则。
”阳虚阴盛体质者,应注意春夏养阳,夏季用温药、食以“培阳”,即“冬病夏治疗”;阴虚阳亢者,应注意秋冬补阴。
冬天可以用凉润的药来补阴,称之为‘“夏病冬补”“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又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主要是指阴阳调和,也就是阴阳平衡,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纲领,阴阳动态平衡是一种常态,因此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由于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中,因此,为了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平衡,人需要学习《黄帝内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都有哪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阴平阳秘”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快和我一起学起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它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法、治疗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变化的规律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阴阳变化的规律如下:(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
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
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
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
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转化。
这种阴阳相互转化,亦是阴阳运动的另⼀种基本形式。
当阴阳两⽅⾯的消长运动发展到⼀定的阶段,其消长变化达到⼀定的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因此,阴阳的转化⼀般都出现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如果说,在⼀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消长是⼀个量变的过程的话,则阴阳的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的转化,既可以突变的形式发⽣,但⼤多数情况则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发展过程。
事物或现象阴阳对⽴双⽅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阴阳对⽴双⽅共处于⼀个统⼀体中,其本⾝已经相互倚伏着向其对⽴⽅⾯转化的因素。
《素问·六微旨⼤论》指出“成败倚伏⽣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定的条件⽅能发⽣。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寒⽣热,热⽣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阴阳应象⼤论》则说:“寒极⽣热,热极⽣寒。
”《素问·六元正纪⼤论》亦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应当指出,所谓的“重”、“甚”、“极”,即是指发展到了极限或顶点,具备了促进转化的条件,或达到了⼀定的阶段。
也就是说,阴阳有了“重”这个条件即可以相互转化,寒热到了“极”这个阶段即会互相转化。
可以看出,在这些转化过程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定的条件,事物不发展到“重”或“极”的程度,即不会出现转化。
但究竟是何具体条件或阶段,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就四季⽓候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逐渐向寒凉转化;⽽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亦会逐渐向温热转化。
此即四季⽓候“阴阳转化”的规律。
它如昼夜的更迭、⾃然界云⾬的变化等,亦莫不如是,正如《素问·六微旨⼤论》所说:“升已⽽降,降者谓天,降已⽽升,升者谓地。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
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阴阳的转化原理
阴阳的转化原理阴阳的转化原理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医学、农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诗词歌赋等领域。
阴阳指的是两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描述了宇宙世界中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例如,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天和地、水和火等是阴阳相对的存在。
在阴阳的概念中,阴和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处于平衡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阴阳的转化原理以及它的应用领域。
阴阳的转化原理阴阳的转化原理是指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阴和阳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的转化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因素。
例如,白天是阳性,夜晚是阴性,但是阳性的白天转化为阴性的夜晚,阴性的夜晚又转化为阳性的白天。
这种转化过程是源自于宇宙的循环和变化,可以应用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春天与夏天是阳性的季节,而秋天和冬天是阴性的季节。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从阴到阳和从阳到阴是常有的。
例如,从冬天到春天,阳光变得更强烈,天气变得更加温暖,万物开始生长,有形成阳性的趋势。
在农业中,土地的阴阳和气息也至关重要。
因此,在选定土地和埋种作物之前,农民需要观察天气、土地以及星相,以确定最佳的时间和地点。
人类生活中,阴阳的转化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提高精神状态、平衡情绪和促进健康。
例如,中医中常用的阴阳平衡理论,就是基于阴阳的转化原理开发的。
阴性的食物如肉类和乳制品通常会给身体提供能量,但容易引起炎症和过度兴奋。
而阴性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则更有助于平衡身体和精神状态。
在运动方面,太极拳也是基于阴阳的平衡和流动原理,通过通过身体的自然放松和自我调节来平衡阴阳。
阴阳的应用领域阴阳的转化原理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的核心原则之一,中医师使用阴阳的概念来描述身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症状。
在中医中,疾病是由阴阳的不平衡引起的,通过以食疗和中药来调整阴阳平衡状态来治疗疾病。
2. 农业–农村的革命也从阴阳哲学中获益。
老中医:中药治病的原理以及药的偏性
内经言“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人相应,中药取自天地之气味通于人,人们得病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自然界的寒暑剧变和社会环境的恶劣影响,打破了体内平衡,从而引发人体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而造成的身体不适。
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呢,就是是通过四气五味,平衡人体阴阳不足。
1、天人同气,都有“寒、凉、温、热”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否则就会生病。
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热症,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对寒、凉、温、热“四气”所造成的寒证和热证,应对的原则就是“热症凉之,寒症温之,热病寒之,寒病热之”。
令人类幸运的是,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凉温热之“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凉温热的失衡。
寒凉药、用来治热证;温热药、用来治疗寒证。
比如对于寒邪侵犯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血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
对于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
中药的寒、热、温、凉的四气,正是医治人体寒热失调的内在依据!2、酸苦甘辛咸,五味归属五脏人是一种杂食动物,凑巧的是人体的五脏,喜欢自然界里的五味,这就给我们养生和治病提供了捷径,肝喜欢酸味,心喜欢苦味,脾喜欢甘味,肺喜欢辛味,肾喜欢咸味,五味和五脏的这种对应关系,古人们称之为“归经”。
“归”,是归属、专任的意思,“经”,就是指人体的经络和它所属的脏腑。
“归经”也就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这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关键,不仅在于中药所具有的自然四气特性上的补偏,而且还在于中草药所具有的归经特性,使得药物四气的能量可以直接通达标的。
中药调理体质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调理体质的原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改善了健康状况。
那么,中药调理体质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体质。
简单来说,体质就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的体质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中药调理体质,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的内在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而中药的作用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药的药性是调理体质的重要依据。
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分,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则是酸、苦、甘、辛、咸。
不同的药性和药味具有不同的功效。
比如,寒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热性的药物能温里散寒;酸味的药物能收敛固涩,苦味的药物能清热燥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配,以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
以阳虚体质为例,阳虚体质的人常常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等。
在中药调理时,会选用一些温热性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等,来温补肾阳、振奋阳气。
这些药物能够补充人体的阳气,改善阳虚的症状,从而调整体质。
再比如阴虚体质,这类人通常容易感到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心烦失眠等。
调理阴虚体质时,会用到生地、麦冬、沙参等滋阴清热的中药,以补充人体的阴液,平衡阴阳。
除了药性和药味,中药的归经也是调理体质的关键。
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不同的中药会作用于不同的脏腑经络。
比如,枸杞归肝、肾经,所以它对肝肾有较好的滋补作用;百合归心、肺经,常用于调理心肺方面的问题。
通过选择归经准确的中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理体质。
中药调理体质还注重方剂的配伍。
一个好的方剂不是简单地将几种中药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一定的配伍原则。
3、秦伯未讲解中医基础学说——阴阳
3、秦伯未讲解中医基础学说——阴阳秦伯未教我学中医秦伯未讲解中医基础学说——阴阳2010-10-09 来源:中国中医编辑:喜梅评论( 0) 阅读( 42) 字号:小中大[导语]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的朋友而言,想要做到诊治疾病、开方抓药,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中医,以及中医的基础学说。
人们常听老中医谈到阴阳、五行之类的词汇,那么这些词语的背后蕴含着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的朋友而言,想要做到诊治疾病、开方抓药,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中医,以及中医的基础学说。
人们常听老中医谈到阴阳、五行之类的词汇,那么这些词语的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哲理,对于学习中医又有什么帮助呢,我们来听听中医学家秦伯末先生是如何认识这些中医基础学说的。
太极阴阳1秦伯未教我学中医阴阳学说,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归纳出来,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思想方法。
前人发现万物万象都有正反两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就创立了阴阳学说,用阴阳这个名词来代表一切事物中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并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道理去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
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医学上的基本问题,从而成为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它贯穿在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整套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灵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在生理方面: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也能用阴阳学说来加以解释。
一般的说,阳的性质属于动,阴的性质属于静:阳有保卫体表的能力,阴有保守内部精气的作用。
故在生理上,以阳代表体表皮毛、肌肉、筋骨等,以阴代表体内脏腑:并以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主司消化传导为阳。
又从位置上分: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从物质和功能上分:血为阴,气为阳:体为阴,用为阳。
每一处都存在着2秦伯未教我学中医阴阳的属性,用以说明生理的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功能。
在病理方面:根据发病的部位和性质,区别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
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
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
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
也。
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
不辱歧黄之旨。
以上仅为代言医药浅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博啦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