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北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推导,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展示一些直线和平行线,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平行线?直线和平行线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直线平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直线为什么是平行的?直线平行有哪些条件?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尝试画出一些平行线,并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直线平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除了具有直线平行的条件外,还有哪些性质?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二)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直线平行需满足的几个条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体会推理的必要性,理解推理的基本过程;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究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的探究方法,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生良好的自信;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通过导入美丽图案,渗透数学的美,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的价值所在,激发学生去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合情推理,体会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证明”的逻辑推理步骤. (四)教学用具准备:。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课件

1a 2 b
归纳总结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做一做
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
c
a 23
1 b
3. 如图.(1)从∠1 = ∠4,可以推出 AB ∥ CD ,
理由是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2) 从∠ABC +∠ BCD = 180°,可以推出 AB∥CD,
理由是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A
D
3
1
4
2
5
B
C
(3) 从∠ 3 =∠2,可以推出 AD∥BC, 理由是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4) 从∠5 =∠ ABC ,可以推出 AB∥CD, 理由是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A
D
3
1
4
2
5
B
C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情景导入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如图),他想知道它的上、
下边缘是否平行,但是现在无法用同位角的数量关
系直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时,那怎样才能判断上、
下边缘是否平行呢?
A
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 画了一条线段 AB .
1
a
所以 1 =2.
2 b
所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如图,1 和 2 互为同旁内角,如果1 +2 = 180°,能判定 a∥b 吗?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2.灵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难点: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不能用同位角的数量关系直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时,我们该怎么办?【情境引入】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预设:可以测量∠1与∠2,也可以测量∠1与∠3....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呢?【合作探究】如何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教师活动:演示测量过程,说明∠1=∠3,由此小明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1+∠2=180°,由此他也能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提出思考问题:你知道小明的判断依据吗?【探究】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定义如图,具有∠1与∠2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内错角.具有∠1与∠3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旁内角.请找出图中其他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预设:∠3与∠4是内错角;∠2与∠4是同旁内角.问题:你能说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特征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内错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内错角的特征.预设:内错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两个角.内错角是Z形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同旁内角的特征.预设:同旁内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同旁内角是U形状【归纳】“三线八角”小结①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同一方、且在截线同一侧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如∠1与∠2.同位角是 F 形状②位于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如∠7与∠2.内错角是Z形状③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内部,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如∠5与∠2.同旁内角是U形状.【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 = ∠2 . 求证:a∥b证明:∵∠1 = ∠2 (已知)∠1 = ∠3 (对顶角相等)∴∠3 = ∠2 (等量代换)∴直线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2=180°,求证:a∥b∠1,∠2互补(已知)∠1,∠3互补(邻补角定义)∴∠3 =∠2 (同角的补角相等)∴直线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提示证明方法不唯一,证明过程中的∠3换成∠4就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明.得出结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做一做】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教师活动:以举例的方式提示学生如何寻找.一位同学说:BC与AE是平行的,因为∠BCA与∠E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提问你能看懂她的意思吗?再找到另一组平行线,说说你的理由.预设:BA与CE是平行的,因为∠ACE 与∠B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AC与ED是平行的,因为∠ACE与∠CED 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1+∠2=180°,请用不同的方法说明:AB∥CD.分析: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观察可知∠1的对顶角∠EHB与∠2是同旁内角,结合已知可证;∠2的补角∠CGH 与∠1是同位角,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同位角相等,从而证出两直线平行;同理可证∠1的补角∠AHG与∠2这对内错角相等,也可以证出结论.解题过程:2.下列条件能判断l1∥l2的是( )A. ∠2=∠3B. ∠1=∠3C. ∠4+∠5=180°D. ∠2=∠43.观察图中所标记的五个角,完成题目:(1)∠1 与是同位角;(2)∠5 与是同旁内角;(3)∠2 与是内错角.4.图中各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判断是哪两条直线平行吗?①∠1=∠4②∠2 =∠4③∠1+∠3 =180°答案:1.B ;2.B3.∠4;∠3;∠14.①a∥b;②l∥m;③l∥n.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数学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新版)北师大版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数学: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件(苏科版七年级下)

数学: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件(苏科版七年级下)
c
1
2 3
证明思路

内错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a
b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证明: ∵ ∠2 = ∠1, ( 对顶角相等 ) ∠2 = ∠3, ( 已知 ) ∴ ∠3 = ∠1; ( 等量代换 ) ∴ 直线 a∥b.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E
A
1
B 2 D
C F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同 旁 内 角
同 旁 内 角像什么呢 C ? 它太像字母 U了!
猜想 怎样称呼
“∠2 与 ∠5 ” ? “∠7 与 ∠4 ” ? 7 5 A
找一找: 如图
3
7 E 1 5 D B
4
8 F
2
6
2

与∠ 7
与 4 ∠
2 是内错角;
∠ 两条被截线之间; “内”的涵义?
是内错角; 5 同旁内 ∠2 与 ∠5 是 角; 截线的同旁 “同旁”的涵义: 同旁内 ∠7 与 ∠4 是 角;
北师大七年级(下)
7.1
回顾 & 思考

你能找出哪些具 如图:在“三线八角”中, 有特殊位置关系 E C 3 1 的角?
7 5 4 A 8 6 D B 其中∠3与∠4
2
同位 角.
F
“三线八角”中 有同位角 4 对.
复习: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方法
E A 2 C F 1
1。平行定义 2。平行公理推论 D 3。两条直线被第 三条直线所截,如 果同位角相等,那 么这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E
A
C F 7
4
B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设计课题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型新授课课标与教材:课标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教材分析:平行线与相交线构成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

本章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事实。

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以加深对平行的理解,并学会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所以,本章及本节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并得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初步具有了利用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意识,认识了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使其成为上节课探究的延续,较好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自己能够解决:对于内错角,同旁内角能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自己能够理解判断教师指导解决:对于两个判定的探索,其中推理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大部分学生的困难:两个判定的探索方法困难学生的困难:当图形复杂时对于找角有困难中下游学生以基础题为主,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前10名学生可以作为拔高训练,提升他们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数学思考: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北师大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北师大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理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如图,∠1 = ∠2 = 55°,
直线AB 与CD 平行吗?
解:AB∥CD.
理由:如图,∠3=∠2,又因为∠1=∠2=55°, 所以∠3=∠2=55°,所以∠1=∠3,所以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如图,木工师傅利用直角尺在木板上画出两条
线段,则线段AB___∥____CD.
某人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方 向与原来相同,则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 ) A.第一次左拐30°,第二次右拐30° B.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 C.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130° D.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 易错点:混淆两角的位置关系,画不出图形而致错
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
做. ∠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 与木 条b 平行?与同伴进行交流.
请按下图所示方法画两条平行线,然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上面的画法可以看做是怎
A 样的图形变换?
l1
平移变换
(2)把图中的直线l1,l2 看成被
尺边AB 所截,那么在画图过
l2
例1 如图,下列四个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B )
导引:根据同位角的概念,找出“三线”之后再看是否为 “F”形即可判定.选项B中的∠1与∠2的边有四条,
分别为PA,PC,QB,QD,不满足“三线”的条
件,故选项B中的∠1与∠2不是同位角;其他A,C, D三项中的∠1,∠2均满足同位角的条件,故选B.
总结
对于此类辨析题,要正确解答,必须要抓住 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关键字词及其重要特征,要 在比较中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会了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数学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例如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等。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不深,特别是对证明过程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2.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表达直线平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证明直线平行的条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并证明直线平行的条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3.几何画图软件:利用几何画图软件,直观地展示直线平行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自己尝试画出两条平行线,并观察、总结平行线的特征。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画图的过程和发现,共同探讨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解:a与b平行,
b
∵∠1=∠3(对顶角相等) c ∠1=120°(已知)∴∠3=120°
∵∠2=60°∴∠2+∠3=180°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C
D
3
1
A2
B
(第2题)
M
A
D
C
B
E
(第3题)
N
2.如图,AD平分∠BAC, ∠1=∠3,能推出 AB∥CD吗?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MCA= ∠ A, ∠ DEC= ∠ B,那么 DE∥MN吗?为什么?
A
方案 用∠2与∠4 的大小;
① 用∠1与∠2 的大小; ② ∠3、∠4 ;
③ ∠1、∠3 ;或∠2、∠4 ; ④ ∠1、∠4 ;或∠2、∠3 ;
∠2与∠4 相等
34 B
90
最简单的是用量 ∠一 2与量∠:4 的大小
180
G R E A T 。PROTRACTOR
0

A
∠2与∠4 相等
4 B
分解出∠2与∠4,
还能找出 同位 角。
D
“B三线有八同角位”角中4 组。
A 86
动动动脑脑筋筋筋
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 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如图所示)。
小明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 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
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
的吗? 用∠1与∠3 的大小;
75 42
86
D B
5

7
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 ∠
2
是内错角;
2
∠ 4 与 ∠ 5 是内错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北师版教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2)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点:经历发现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过程,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实践活动中抽象出三线八角;借助教具探究平行的条件。

课前准备:三线八角的教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巧妙设疑,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既复习旧知,做好新知学习的铺垫,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针对相交和平行分别提出问题2、3。

问题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分别有何关系?
以此借助两条直线相交的基本图形复习“两线四角”的关系,为探索“三线八角”的关系奠定基础。

问题3:什么叫两条直线平行?
复习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4:观察下面每幅图中的直线a,b,它们分别平行吗?你能验证吗?
三组直线看上去似乎不平行,其实它们分别都是平行的,这是由于背景造成的视觉误差,让学生体会到若按照平行线的定义仅凭观察来判断直线的平行关系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寻求证据,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由此引入新课。

第二阶段: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活动内容:
1、动手操作,活动探究:
老师抛出问题1:你能在黑板上粘贴出两张互相平行的纸条来吗?(教师准备好带有双面胶的纸条)
问题2:你能说说你这样粘贴的原因吗?
预设学生 1:紧挨着贴了两张纸条(师说:能否下面贴的同学使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不为0呢)
2:在黑板中央随处贴上两张(生说理由:没交点
师问:有不同见解的吗?
生说:无限延伸不知道有没有交点
师问:你能用三角板来验证一下他粘贴的是否平行吗?)
3:靠着黑板的一边贴(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4:靠着黑板互相平行的两边贴(长方形对边平行)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得到粘贴平行纸条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
大家无论用哪种方式贴平行纸条,都有相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
问题1:大家在贴两张纸条平行时,借助了黑板边缘作为参照,或者借助了推三角板时的那个尺子来作为参照,你能将上述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试着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

学生回答:如图,把墙壁看作直线c,直线b与直线c垂直时,
只有当直线a也与直线c垂直时,才能得到直线a平行于直线b。

问题2:图中的直线b与直线c不垂直,直线a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与直线b 平行呢?请你利用教具亲自动手操作。

2、做一做:利用纸条和图钉自己制作学具,便于同学们好观察、研究问题,我们先固定纸条b,c,转动纸条a,
在转动的过程中,教师抛出3个问题:
问题1:在线条a转动的过程中,哪些元素在变化?
问题2:纸条a何时与纸条b平行?
问题3:改变图中∠1的大小再试一试,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当图中a与c所形成的角和b与c所形成的角之间满足某种关系时,纸条a与纸条b平行。

(这个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再利用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

3、由∠1与∠2的位置关系引出对“三线八角”的认识和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这个看学生是否说出∠4+∠7=180°,来决定同旁内角概念的出现)
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l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可以看作是在被截直线的同一侧,在截线的同一旁,相对位置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角称为同位角。

问题1:图中还有其他的同位角吗?
问题2:这些角相等也可以得出两直线平行吗?
具有∠4与∠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可以看作是在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旁,我们把这样的角称为内错角。

问题3:图中还有其他的内错角吗?
教师启发:(回归刚才大家探索到的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师指着板书中大家观察到的这些角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时,直线a∥b,现在能否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你刚才探索到的条件)
综上探索,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活动目的:本环节共经历了三个过程。

首先将课本的实例变为动手操作,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实际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得到粘贴平行纸条的方式。

通过问题1巧妙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较好了建立的数学模型;又通过问题2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点击重点。

设置了“转动纸条”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直观认识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等。

第二,再次引导学生将转动纸条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并直观的认识同位角的概念,使概念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没有孤立的处理这部分内容,这样处理能使知识自然纳入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第三,在较好的处理了前两个环节后,探索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由浅入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三阶段: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活动内容:
练习1:指出下面点阵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点阵中相邻的四个点构成正方形)。

练习2:如图,∠1=∠2=55°, ∠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练习3:做一做: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
(1)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AB外一点P画它的平行线吗?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2)你能分别过点C、D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和GH吗?EF和G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说明一点:本环节练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展开。

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并逐步渗透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能力,但不强求每个学生都用严格的语言进行表述。

练习一学生有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线段EF、GH与线段AB、CD相交所成的锐角都是45 度,由此得到结论;有的学生从直观上的得出线段EF、GH与线段AB、CD相交所成的锐角都相等,由此得到结论。

至于为什么都是45度或为什么相等,个别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说明理由,这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学习。

只要学生有根据角相等来判断直线平行的意识就应该鼓励,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四阶段:迁移应用,深化提高:
活动内容:
1、带领学生研究课本46页“数学理解”栏目中的两个实际问题:
问题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如图)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问题2:如图(1)是一种画平行线的工具,在画平行线之前,工人师傅往往要先调整一下工具(如图2),然后画平行线(如图3),你能说明这种工具的用法和其中的道理吗?
2、如图,在屋架上要加一根横梁DE,已知∠B=32°,要使DE∥BC,则∠ADE
必须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题目根据上课情况会有所删减;本环节的三个问题难度较大,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1由于所给纸片是不规则的,给学生构建了探究、创造的空间,方法多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问题2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理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道理;问题3是一个具有较复杂图形的实际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只要善于从中提取出基本图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五阶段: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活动内容: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本节课你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第六环节:布置课后作业:
1、课本46页练习1;
2、补充练习:如图,是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的,
(1)请写出图中相等的角;(2)写出图中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