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

合集下载

贫困与社会权力结构的交互作用

贫困与社会权力结构的交互作用

贫困与社会权力结构的交互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

贫困与社会权力结构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和社会机会等方面探讨贫困与社会权力结构的交互作用。

首先,经济是贫困和社会权力结构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社会权力结构往往由一小部分富有和有权势的人所主导,而这一部分人恰恰是少数人中的少数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财富。

这种财富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贫困群体越来越多。

同时,贫困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平等使得富人更加富有,贫人更加贫穷,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其次,教育对贫困和社会权力结构的交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被认为是改变社会地位和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也不够均衡。

富人更容易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往往陷入了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中。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现象,并使得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更加突出。

除此之外,社会机会也与贫困和社会权力结构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

具有权力和资源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而贫困人口则面临着缺乏机会的困扰。

这种机会不平等的存在,导致贫困群体更加无法脱离贫困的恶性循环。

社会机会的不公平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贫困问题更加深层次和复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贫困也对社会权力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贫困群体往往在社会中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和代表权,无法获得公平的待遇。

这种社会排斥感进一步削弱了贫困群体的力量,使他们难以改善自身状况。

与此同时,贫困也可能导致贫困人口的怨恨和不满情绪,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和改善社会权力结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

其次,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贫困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政策和举措。

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1.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从2013年提出脱贫攻坚战略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包括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政策保障。

2.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3.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随着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的实施,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贫困人口的收入逐渐增加,脱贫成效逐渐显现。

二、存在的问题1.脱贫成效不够明显尽管近年来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脱贫成效并不够明显,一些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仍然进展缓慢,难以实现预定的脱贫目标。

2.扶贫资金使用不够精准在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使用存在较大的浪费和滥用现象,一些扶贫项目效果不明显,导致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效。

3.产业扶贫跟不上需求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工作跟不上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影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的推进。

4.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薄弱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制约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问题解决策略1.进一步完善脱贫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脱贫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政策的落实效果。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资金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资金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一些地区的脱贫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有效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2. 产业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一些地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导致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致富。

3. 教育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这也是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医疗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差,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导致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 政策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地区脱贫政策落实不力,导致贫困人口无法真正受益。

二、对策建议1. 资金问题针对资金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来源充足。

2. 产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 教育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高教育水平,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贫困地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让贫困人口早日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小康。

基于权利角度分析中国的贫困

基于权利角度分析中国的贫困

基于权利角度分析中国的贫困【摘要】贫困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结构性问题,而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就中国的反贫困政策而言,其先后经历了"预防式反贫困"到"救济式反贫困"再到"开发式反贫困"三个阶段,并推动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但是从免于贫困的权利的意义上讲,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仍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国内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发展优先于政治权利发展、贫困者主体性和话语权逐渐弱势等影响,也需要注意由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国际结构对免于贫困的权利在中国的实现所带来的影响。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将资源匮乏性贫困观转变为结构性贫困观,另一方面要更强化发达国家的国际人权法义务。

【关键词】权利分析;中国贫困;权利缺失一、引言权利,是指人在社会中凭借其一切权利和机会所能支配的商品组合,包括个人的禀赋和交换权利。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权利主要体现为交换权利,即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以及继承和转移的权利。

从权利的角度来看,正是这些贸易、生产、劳动等交换权利的缺失,导致了贫困的生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

二、我国贫困人民基础权利的缺失首先,从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的缺失来看,中国存在着房价高、看病贵、上学难等关乎人民重要生计的行业物价偏高的现象,人民通过收入换取商品的权利大打折扣,造成了贫困现象。

房价问题上,标准的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是四至六倍,而在中国,以北京中产阶级家庭购买房产为例,房价收入比高达十多倍,远远高出了正常的数据,如此高的房价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

看病问题上,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的现象十分普遍。

人民因看病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及其沉重。

上学问题上,其一,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生择校难。

由于小学、初中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致使僧多粥少,部分学生择校愿望难以实现。

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减少贫困的政策和措施

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减少贫困的政策和措施

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减少贫困的政策和措施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本文将探讨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减少贫困的政策和措施。

一、贫困问题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人们缺乏机会参与到更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中。

同时,技术水平和教育程度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2.教育因素教育水平与贫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贫困家庭往往无力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和收入低的问题,这会使他们更加容易陷入到贫困困境中。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不公正和歧视等问题使一些特定群体(如妇女、儿童、农民工等)更容易陷入贫困。

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不完善的福利政策,使得贫困人口的风险扩大。

二、减少贫困的政策和措施1.经济扶贫政策为了减少贫困问题,政府应实施有效的经济扶贫政策。

这包括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2.教育援助计划为了改善教育水平,政府应该实施教育援助计划,提供免费教育和奖学金给贫困家庭的孩子。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贫困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该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提供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养老金制度等。

4.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政府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这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认证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5.促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贫困的风险也是十分重要的。

政府应加大腐败治理力度,提高社会公正与公平,打击歧视现象。

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之策

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之策

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及应对之策扶贫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

然而,扶贫工作中常常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本文将探讨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贫困问题我国贫困人口庞大,其中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水平低下,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这给扶贫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

由于交通不发达,很多贫困地区无法及时与外界联系,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扶贫措施难以到位。

其次,贫困地区教育医疗资源匮乏。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孩子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最后,部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大部分居民依靠农业生产为生,缺少其他产业的发展,难以摆脱贫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之策。

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交通网络,提升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其次,加大对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在贫困地区修建学校和医院,引入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此外,还可以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发展多元化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摆脱贫困。

二、扶贫工作中的挑战除了上述贫困问题外,扶贫工作还面临一些其他挑战。

首先,由于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扶贫工作难以做到全覆盖。

其次,扶贫工作的推进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局限性。

地方政府应负责具体的扶贫工作,但一些地方政府存在问题,如存在浪费、腐败等情况,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佳。

最后,扶贫工作还面临着防止“一刀切”、保障贫困人口权益等难题。

由于在扶贫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一些扶贫政策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政府行动

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政府行动

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政府行动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通过一系列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政府行动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也提升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政府在贫困地区发展问题上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探讨。

一、制定扶贫政策和规划政府作为负责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机构,主动承担起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责任。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规划。

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过程不仅充分考虑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和民意调查,力求达到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的目标。

二、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行动的核心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

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拨款、筹集专项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等方式,使得贫困地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

政府通过投入资金,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推动就业扶贫就业是改善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关键之一。

政府积极推动就业扶贫,通过引导企业进驻贫困地区、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发展小微企业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这些行动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四、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教育和医疗是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加大对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政府投资建设学校和医院,提供教育和医疗设施,引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受教育和就医条件。

在政府的努力下,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五、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是贫困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政府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扶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如何应对贫困问题

政府如何应对贫困问题

政府如何应对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挑战之一。

面对这一问题,政府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贫困问题。

本文将探讨政府应对贫困问题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应投入资金和资源,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二、推进教育扶贫教育是扶贫的根本途径,政府应重视教育扶贫工作。

政府可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提供免费教育资源,鼓励家庭送孩子上学。

同时,还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

通过教育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走出贫困。

三、推动农业现代化贫困人口中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因此,发展农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

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四、推出就业创业政策创造就业机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推出创业扶持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创业培训、贷款支持和市场途径。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设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贫困人口普遍缺乏社会保障,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包括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加强国际合作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发展,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总之,政府在应对贫困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扶贫、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出就业创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政府可以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消除贫困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

消除贫困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

消除贫困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各自的贫困人口。

消除贫困,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本文将讨论贫困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措施来实现消除贫困和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

贫困问题的现状:贫困是指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无法满足最基本需求的人群。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贫困是指收入低于每天1.9美元的人口。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贫困人口依然不容忽视。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贫困问题的根源复杂多样,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社会不公和社会分化也是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贫困。

政治因素也会对贫困问题产生影响,如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腐败现象等。

消除贫困和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措施:为了消除贫困并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需要加大对教育和就业的投资。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人们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帮助他们脱贫。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救济等,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贫困人口占据了全球贫困人口的大部分,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结语:消除贫困,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合作,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和支持,积极应对贫困问题。

扶贫攻坚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策略

扶贫攻坚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策略

扶贫攻坚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源上着手,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策略措施。

一、发展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根治贫困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放。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给予贫困家庭适当的经济支持和奖励机制,鼓励他们重视教育,培养下一代人才。

二、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扶贫攻坚需要依托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等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同时,政府还需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发挥其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壮大。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帮助。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改进,建立全面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

四、培养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技能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培训,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帮扶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需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对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以权利贫困理论看我国的现有问题及发展策略

以权利贫困理论看我国的现有问题及发展策略

以权利贫困理论看我国的现有问题及发展策略作者:薛梦恬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对于的贫困界定,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人民“基本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加以衡量。

在我国,目前沿用的贫困线为2011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同时,以失业率来看,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在2010年至2013年维持在4.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也在920万人左右徘徊。

不同的统计数据均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统计数据证实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同时,不可忽视贫困问题同时也日益严重。

以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来看,我国的贫困问题则是另一番景象。

关键词:权利贫困收入差距农垦改革个人福利一、森的权利贫困理论森在其著作《贫困与饥荒》、《介于公共行为》中,对于权利贫困进行了界定与说明。

其抛却以往的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比率、贫困缺口比率等衡量数据,创新性的提出了权利贫困。

他认为权利即是人类在社会中凭借权利与机会获得的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集合。

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即为个人的禀赋权利,也解释为个人的初始所有权,即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财富等;另一方面则是交换权利,包括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继承和转移的权利。

同时指出,这种权力关系与一国的政治、经济因素紧密联系,权利的恶化导致贫困的产生。

故贫困虽表现为人与物的供求关系,实则为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平衡。

二、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一个人有权拥有通过自愿交易所得到的东西几位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

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即是一个人所能负担的市场交易,而支付能力为其外部表现。

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在2013年为26955.1元/年,农村居民2013的人均纯收入为8895,9元/年。

对比可见,城镇与农村收入相差较大,特别在支付能力和市场交易负担方面。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城乡贸易权利关系的恶化。

从中可见,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导致农村权利贫困的因素之一,我国农村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相对缺乏。

最新-剖析免于贫困的权利及法律机制 精品

最新-剖析免于贫困的权利及法律机制 精品

剖析免于贫困的权利及法律机制本文作者汪习根工作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一、国际贫困与人权关系研究的成就与局限围绕贫困与人权的关系以及减少贫困的方法,国际社会观点纷呈,争议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主张1.收入论。

这种观点基于一个直观的假设,即贫困的本质在于贫困者所占有财富的匮乏,个人或家庭收入的不足导致基本人权无法得以充分实现,因此,为了减少贫困,人们必须找到使财富进入穷人口袋的方法。

将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仍是核心问题。

〔4〕该观点在实践中主要用于官方贫困线的设定,以美国为典型。

〔5〕2.平等论。

由于受到物价水平、家庭规模、社会关系、居住环境和健康状况等变量的影响,绝对贫困线的度量难以准确反映贫困者实际的生存状况。

贫困问题并非根源于收入低下,而在于财富在不同人口之间分配的不均等。

贫困预示着富裕社会里的不平等问题。

以消除缺衣少食为图景的古老术语掩盖了缩小贫富差距和减少不公平的新议程。

〔6〕3.能力论。

减少贫困的实质在于提升能力,而能力是指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功能性活动的可能的组合,即能够实现人们所愿意的生活方式的实质自由。

所以应该透过赋予自由发展的能力而实现减贫。

因为,1贫困可以用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地识别;这种方法关注于具有自身固有的重要性的剥夺收入低下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2除了收入低下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影响能力的被剥夺,从而影响到真实的贫困。

〔7〕4.需要论。

贫困意味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减少贫困就是提高《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中的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

基本需要的方法通常整合了能力方法所考虑的基本变量,但它增加了其他的变量,诸如获得基本社会服务,包括水、能源、教育、卫生、食品、住房、基础设施等。

〔8〕5.赋权论。

即基于人权的减贫观。

基于人权的方法有四个显著特征问责、参与、授权,以及不受歧视和平等。

既然减贫被当作一项社会经济权利,那么基于人权的方法主张如果国家不履行义务,穷人就可以问责于国家。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 问题背景贫困是全球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但贫困仍然存在且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2. 主要问题2.1. 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某个经济阈值以下被困住,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现象。

贫困陷阱造成的主要问题是长期贫困的固化,导致低收入人群长期无法获得社会福利,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

2.2. 贫困教育贫困对教育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经济条件,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缺乏基础设施和教育机构,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这导致了较高的辍学率,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2.3.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机会不足是贫困问题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缺乏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使得贫困现象更加普遍。

缺乏工作机会不仅影响了个人赚取收入的能力,还使得贫困家庭难以改善生活条件。

3. 对策建议3.1. 破除贫困陷阱为了打破贫困陷阱,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确保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权益;其次,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最后,积极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来源。

3.2. 改善贫困教育为了改善贫困教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在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二是建立和优化贫困地区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确保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

3.3. 扩大就业机会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鼓励创业的政策,鼓励私营部门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引导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深度剖析中国的扶贫策略

深度剖析中国的扶贫策略

深度剖析中国的扶贫策略深度剖析中国的扶贫策略,并不仅仅是一项政府的工作,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消除贫困,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扶贫政策。

首先,中国政府在扶贫方面采取了精准扶贫的策略。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明确贫困人口的范围和位置。

政府通过全面摸底排查,确保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进行准确界定。

同时,还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和所需帮助的项目。

其次,中国政府注重发展产业扶贫。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扶贫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

政府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合作社、企业帮扶等形式,促进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和就业机会增加。

再次,中国政府实施了教育扶贫政策。

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中国政府把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修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等,并实施了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杂费的政策。

同时,政府还鼓励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除了以上几点,中国政府还注重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交流。

同时,政府还推行生态扶贫,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中国的扶贫策略是多方面且全面的,注重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政府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落实,使贫困地区得到了显著改变。

然而,面对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中国政府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致力于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据报道,中国的扶贫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然而,仍然有许多贫困人口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中国的扶贫工作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如何应对社会领域中的贫困问题

如何应对社会领域中的贫困问题

如何应对社会领域中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社会领域中,如何应对贫困问题,减少贫困人口,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社会参与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阐述如何应对社会领域中的贫困问题。

一、政府政策政府在应对贫困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全面的扶贫政策,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这包括提供贫困人口的住房、食品、医疗等基本保障,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基本的幸福生活。

同时,政府还应当制定就业政策,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其次,政府应当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

例如,修建道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方便贫困人口的生活以及就业。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减少贫困人口因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而陷入困境。

最后,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大企业或者资金对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一些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二、社会参与除了政府的作用,社会的参与也是应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方面。

首先,企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投入一部分利润进行公益捐赠,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发展,给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帮助。

其次,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志愿者团体还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三、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在当前时代中,国家发展扶贫的大力度在不断加强,中国政府利用财政、产业、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力量,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在面对着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和较高的贫困率时,如何破解农村贫困问题成为了当前时代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重点讲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扶贫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率农村扶贫资金的实行往往会受到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贫困的解决率。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保证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宣传和讲解,引导群众养成正确认识,真正把扶贫资金用在真正贫困的地方。

二、创新农村扶贫模式创新农村扶贫模式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当前,数字经济、电商经济发展迅猛,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电商经济,利用手机和互联网技术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机会。

同时,创新贷款模式、推动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农产品直接增值、厂牌战略等,都是农村扶贫的新途径。

三、加速农村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缥缈,内部交通、通风透气、供水供电等皆欠缺。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建立相关管理和维修机制,长期受益于基本设施和公共事务的农民也可以有效地享有相关基本设施和服务。

四、组织、引导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民间认为,职业生态成长路线长、难提高,反正企业需要质优质好的员工,这并不是个人能力劣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职业技能的提高非常重要。

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让农民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技能成长自己的事业,通过此来缓解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五、扶持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途径。

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在农村地区推行优质教育,增加师资力量,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建设,借此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村群众的生产水平和就业进展,使建立更加稳定的工业结构成为可能。

贫困、权力与治理

贫困、权力与治理

贫困、权力与治理当我们在谈论贫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贫困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匮乏,它还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

贫困意味着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机会,无法享受人生的基本权利。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仍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权力在贫困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权力的运用并非总是恰当或者公正。

在贫困地区,权力往往被滥用,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加剧贫困。

一些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忽略了公共利益。

此外,贫困人口也可能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而无法有效地参与决策过程。

治理贫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元化的方法和策略。

慈善组织和政府政策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慈善组织通过筹集社会资源,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和支持。

政府则通过制定和执行反贫困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减轻贫困。

然而,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慈善组织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政策也可能因为执行不当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进一步探讨权力在治理贫困中的问题。

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地区,政府推行了一项土地改革政策,旨在将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权力滥用问题。

一些政府官员将土地资源分配给他们的亲朋好友,而不是真正需要土地的农民。

这种不公正的分配导致贫困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改善生计,使得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总结起来,贫困、权力与治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体系。

要有效地治理贫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建立公正、透明的权力运作机制,促进贫困人口的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加强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首先,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管,防止权力滥用。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独立的监察机构,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惩处。

此外,还需要推行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确保贫困人口的参与和知情权。

其次,贫困治理应注重长期发展,提升贫困人口的自身能力。

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_普雁翔

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_普雁翔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普雁翔宋丽华王润伟(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基于目前扶贫工作的目标日渐聚焦于贫困人口本身的新形势,本文提出资源禀赋—权利体系—福利状况的分析框架,认为解决贫困问题应当从提供发展的资源基础出发,完善各种资源权利,特别是通过完善公共产品及服务夯实贫困人口发展的根本,并通过疏通三者之间的各个环节,共同构建扶贫政策体系。

【关键词】贫困问题资源禀赋权利体系福利状况一、贫困问题的趋势与挑战:权利视角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扶贫所瞄准的对象日渐具体化,由过去瞄准贫困县进一步聚焦到瞄准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方式。

尽管如此,其依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逐渐增强,以往以地区为标靶的扶贫方式很难锁定扶贫对象。

劳动力的流动性凸显扶贫资金投资于“人”(人力资本)胜于投资于“地区”的重要性。

其次,随着大面积贫困人口聚集比例的下降,致使贫困因素趋于多元化,贫困人口的异质性对扶贫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诸如土地、家庭负担以及少数民族身份等家庭特质因素成为影响脱贫的特殊因素。

这使瞄准地区的扶贫政策缺乏针对性,贫困人口未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目前着力推进的改善民生的社会保障等其他发展政策中大部分相关的贫困干预措施也都是基于家庭。

基于上述变化,世界银行发布题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评估报告,建议在以地区为基础的传统扶贫战略中引入面向家庭的方法,将扶贫投资目标由地区转向人群(世界银行,2009)。

因此,可以预计未来扶贫工作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将扶贫目标逐渐聚焦在贫困人口身上来制定扶贫政策。

扶贫政策聚焦于贫困人口的另一背景是,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指引个体的经济决策,从而逐渐消解个体对社区和家庭的依附。

这种变化对人们合理地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土地等以谋取最大福利给予了充分的激励。

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

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
资本一部分具有私人物品属 性 , 部分具有公 共物 品属性基本权 利 。又如 , 自然资源
对于 资源禀 赋 , 理论 上包括 物质 资产 、 金融 资产 、 力资 人 本、 社会资本 、 自然 资产等。不同资产具有不 同的性 质 , 可转 其
制开 发区域事关国家农产品供给和 生态安全 , 不适宜进行大规
模、 高强度的 工业化和城 镇化 , 限制开 发将使 区域 内贫困人 口
维持 生计 更为 困难 。 从权 利视角看 , 了将 分析的焦点放在 政府扶贫政 策重点 为 的转变上 , 本文 从资源和 权利的获 取性质 , 出将权 利分为市 提
扶 贫工作进 入了新 的阶 段 。扶贫所 瞄准 的对 象 曰渐 具体
化 , 去瞄准贫困县进一步聚 焦到瞄准 贫困村的 “ 由过 整村推进 ” 方式。尽管 如此 , 其依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 , 随着劳动 力
流动性的逐渐增强 , 以往以地 区为标 靶的 扶贫方式很难 锁定扶 贫 对象。劳动力的流动 I 生凸显扶贫资金投资于“ ” 人力资本 ) 人 ( 胜于投资于“ 地区” 的重要 性 。其次 , 随着 大面 积贫困 人 口聚集 比例的 下降 , 致使 贫困因素趋 于 多元化 , 困人 口的异质 性对 贫
换性不同因而与贫困形成 了不 同的联 系。 第一 , 从物质 资产看 。贫 困的原因不只在于收入少 , 还在于
缺乏获取收入的资产。土地是最重要 、 最为基础的物 质资产 , 它
与其他资产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收入产生 多方面的影响。研究表 明, 土地等重要资产的初始分配 不平等比收入分配不 平等对经 济增长影响更大。如土地拥有权的最初 不平 等与受教育程度的
初 始不平 等叠 加 ,对贫 困人 口的收 入增长 有着强 烈的反 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减贫策略【摘要】基于目前扶贫工作的目标日渐聚焦于贫困人口本身的新形势,本文提出资源禀赋—权利体系—福利状况的分析框架,认为解决贫困问题应当从提供发展的资源基础出发,完善各种资源权利,特别是通过完善公共产品及服务夯实贫困人口发展的根本,并通过疏通三者之间的各个环节,共同构建扶贫政策体系。

【关键词】贫困问题资源禀赋权利体系福利状况一、贫困问题的趋势与挑战:权利视角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扶贫所瞄准的对象日渐具体化,由过去瞄准贫困县进一步聚焦到瞄准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方式。

尽管如此,其依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劳动力流动性的逐渐增强,以往以地区为标靶的扶贫方式很难锁定扶贫对象。

劳动力的流动性凸显扶贫资金投资于“人”(人力资本)胜于投资于“地区”的重要性。

其次,随着大面积贫困人口聚集比例的下降,致使贫困因素趋于多元化,贫困人口的异质性对扶贫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诸如土地、家庭负担以及少数民族身份等家庭特质因素成为影响脱贫的特殊因素。

这使瞄准地区的扶贫政策缺乏针对性,贫困人口未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目前着力推进的改善民生的社会保障等其他发展政策中大部分相关的贫困干预措施也都是基于家庭。

基于上述变化,世界银行发布题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评估报告,建议在以地区为基础的传统扶贫战略中引入面向家庭的方法,将扶贫投资目标由地区转向人群(世界银行,2009)。

因此,可以预计未来扶贫工作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将扶贫目标逐渐聚焦在贫困人口身上来制定扶贫政策。

扶贫政策聚焦于贫困人口的另一背景是,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指引个体的经济决策,从而逐渐消解个体对社区和家庭的依附。

这种变化对人们合理地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如劳动力、知识、土地等以谋取最大福利给予了充分的激励。

但是,需要明了的是,利用市场改善福利至少需要具备两大前提——起码的发展资源以及完善的市场权利。

在缺乏经济资源及其市场权利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不仅无法改善反而使他们的处境进一步恶化。

市场机制是一个奖惩机制,遵循市场规律的行为将得到丰厚的经济奖励,相反则要付出经济代价甚至连生计也无法维持,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市场化在为贫困人口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其置身于充满不确定的市场风险之中。

因此,完善相关市场权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建立社会保障等非市场权利,构筑一个社会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上述变化将个体自主决策置于影响家庭贫困状况的突出位置,在此条件下,着力完善依附于个体的市场与非市场权利体系,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成为解决劳动力流动频繁的社会贫困问题更为根本的途径。

然而,以往的研究局限于市场权利或非市场权利其中的一个方面,将两者一并研究的,特别是探究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则更鲜见。

因此,从贫困人口的权利状况入手,以权利安排为纽带考察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资源、权利与贫困状况的理论关系关于权利的分类,阿玛蒂亚·森(2001)的权利方法(entitlement approach)提出了几类公认的权利关系: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继承和转移的权利。

阿玛蒂亚·森指出,在一个存在交换(与其他人的交换)和生产(与自然的交换)的经济中,权利集合取决于两个参数,即个人的资源禀赋和交换权利映射。

阿玛蒂亚·森认为交换权利映射取决于一个社会中的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一个人的境遇取决于下列三种情形:资源禀赋向量的变化,或交换权利映射的变化,或两者皆而有之。

当个体资源禀赋及其权利向商品权利传递的链条存在障碍时,权利转换失败会导致经济不平等问题。

阿玛蒂亚·森认为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可行能力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配对效应”,配对效应将进一步使收入不均扩大化。

其中可行能力与人们所拥有的权利状况密切相关。

按照权利方法,阿玛蒂亚·森对饥荒的研究表明造成饥荒的原因可能不是食物的总体短缺,而是获取食物的权利不平等分配。

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由于相对收入的急剧下降而失去换取食物的权利,从而成为饥荒的主要受害者。

他的这一假说对世界范围内的反饥荒努力提出了挑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上述分析可以引申出影响贫困状况的两个要件:一是资源禀赋集合,即拥有资源的多寡;二是权利集合,即拥有各种资源的权利空间。

运用“存量”与“流量”概念,可以将资源存量与权利空间结合起来分析其对贫困状况的影响。

资源集合反映资源存量的大小,存量的变动直接影响贫困状况。

权利集合通过资源转换的空间和渠道影响资源流量增减,进而影响贫困状况。

所以,资源存量少既是贫困(财富少)的原因,也是贫困(收入少)的结果。

因此,寻求消除贫困之策,必须从影响资源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入手。

对于资源禀赋,理论上包括物质资产、金融资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产等。

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性质,其可转换性不同因而与贫困形成了不同的联系。

第一,从物质资产看。

贫困的原因不只在于收入少,还在于缺乏获取收入的资产。

土地是最重要、最为基础的物质资产,它与其他资产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收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土地等重要资产的初始分配不平等比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大。

如土地拥有权的最初不平等与受教育程度的初始不平等叠加,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有着强烈的反向作用。

如果资产的重新分配趋于平等,将有助于直接降低贫困程度。

此外,土地所有权的均衡分布不仅有助于提高平等程度,还有利于改进生产力和效率。

物质资本的投资还需要其他资本如房屋、牲畜、农业机械等的补充投资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除了拥有物质资产的多寡,市场为人们提供交易场所,是增加收入和资产增殖的重要机制。

繁荣的市场不仅增加人们获得收入的渠道,也增加资产流动的机会,从而有利于资产增殖。

如果物质资产的市场比较完善,那么拥有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应对风险。

这对改善贫困人口的状况是有益的。

第二,从人力资产看。

除了土地,人力资本是穷人所拥有的最大财富。

人力资本包含劳动能力、健康和教育。

首先,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减少贫富差距、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口向更高生产率的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逐渐拓宽,受教育程度成为获取这类非农就业机会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禀赋的差异也成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深层原因。

同时,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加强进一步凸显附着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重要性的上升标志着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对技能回报、增强工作和技能获得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土地和物质资本一样,公平的人力资本分配对于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其次,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们对社会福利的直接影响。

在激烈变动的市场中,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往往是文盲、残疾人、老年人和长期患病者。

对劳动者的安全保障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更好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服务则有助于他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第三,从自然资产看。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不仅影响他们的生产活动,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非耕地等自然资源通过多方面对贫困人口产生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贫困人口对农业生产的依赖而更易受自然资源的影响。

在诸多致贫原因中,农业收入低位列第一。

中国农村一半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又有一半左右分布在山区。

因为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为生,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干旱缺水、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另一方面,出于对生态等公共目标的考虑,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极大地限制了贫困人口利用当地资源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事关国家农产品供给和生态安全,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限制开发将使区域内贫困人口维持生计更为困难。

从权利视角看,为了将分析的焦点放在政府扶贫政策重点的转变上,本文从资源和权利的获取性质,提出将权利分为市场权利和非市场权利。

所谓市场权利是指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权利,如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和人力资本及其之间转换;所谓非市场权利是指不通过市场交易而是通过赋予获得的权利,本文主要指基于社会公平原则,而不是依据收入,由政府赋予每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如由政府提供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

非市场权利的主要内容恰恰是新发展观所着力强调的,与民生密切关联的。

如对贫困人口很重要的人力资本与安全保障、社会公正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新发展观强调的内容密切相关。

处于贫困线之下的人群由于稀少的资源禀赋和微薄的收入不仅难以维持生计,而且还不断受到各种风险的侵蚀,极少有资源利用市场机制改善福利状况,摆脱贫困陷阱。

然而,健康和教育等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被推向市场,致使农村家庭的教育和健康支出负担对家庭收入的依赖加大。

由于缺乏基本公共服务,贫困家庭无法负担过高的教育支出,家庭收入的差异进一步演变为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人力资本一部分具有私人物品属性,一部分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平等获得教育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人的基本权利。

又如,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不仅影响他们的生产活动,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自然资源与贫困的关系与边疆地区“富饶的贫困”的“资源诅咒”有关。

“资源诅咒”命题认为资源丰裕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

资源寻租和腐败、轻视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等传导机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损害。

从权利的属性来看,处于贫困线之下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不应通过以与个人收入挂钩的市场“交换”来获取,而应通过公平原则而“赋予”。

新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提升。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考虑,新发展观特别强调除了收入、消费和财富等影响福利的传统内容之外,健康、教育以及应对各种风险的社会保障对于贫困人群福利的意义。

这些问题涉及影响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基本权利,不可能由扶贫层面的政策手段解决。

作为公共产品,提供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属于政府的职责。

三、基于资源禀赋、权利空间与福利的减贫思路研究认为通过三个方面的改善可以实现减轻和消除贫困:其一,丰富资产种类,增加资产存量;其二,增加利用、转移资产的机会和渠道;其三,完善社会化的安全保障网。

资产或财富等资源禀赋是发展的基础,一定的财富是维持生计的基础,更是获得发展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