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初探

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初探

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初探古代文学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首先,讨论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有必要着重讨论其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讲,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基础可以归结为两个:过程性评价的普遍性和美学文学教学的特殊性。

过程性评价的普遍性是指,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过程中关注并加以书写,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能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从教师和同学中获取有关古代文学的信息,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更有成效。

另一方面,美学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叙事性的剖析,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敏感度。

另外,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课程,注重实现周到的学习路径,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水平。

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的考核形式,从而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考核形式可以分为日常考核、期末考核,以及考核期绩效总结考核形式。

日常考核可以通过讨论、回答、写作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期末考核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出勤率,课外阅读量,作文成绩等。

考核期绩效总结考核形式则是在完成一定课程和固定任务时进行总结,以评价学生在古代文学学习中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

最后,还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来推动古代文学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

首先,要求教师要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效的学习环境,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及时给予学生有用的指导意见,以及把握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进程,监督学生的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该论文为云南工商学院课程思政教改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终期成果。

摘要:云南省目前有2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本省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实现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从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论述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上古神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外部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东南亚多国接壤,内部存在多个民族并居;同时历史文化悠久,蕴含丰富多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元素。

作为比较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其浓厚的人文学科属性和专业内涵,使其肩负着培养专业的语言、文学、文化人才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社会语言文化和价值引领的守正与创新功能。

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视角的探析,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研究的必要性1.培养合格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同时,提出了要创新教学方法, 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 的重要思想。

强调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更关注人的生存、价值、情感与自由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教育若要更加合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古代文学在人文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文学内涵作为奠定基石,又有传统底蕴作为支撑基点,在融会贯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三全育人”遥相呼应。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摘要: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开展,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从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策略等三个方面展论述,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课程,因其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教学上存在很大难度。

而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为本科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更是存在着诸多困惑与问题。

因此,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基本现状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利用同学们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却值得我们思考。

(一)知识覆盖面广。

中国古代文学囊括了从先秦到近代大约三千年的时间,期间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内容极庞杂,教学上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二)、学科具有综合性。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括了对文学史的诠释,还涉及到了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

这必然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三)、教学时间紧张。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一再缩减,而内容还是那么多,况且这些内容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资料,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距离现在的我们又那么地遥远,学生学习时难免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量地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地方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传统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因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容,确实与现代生活存在着一定距离等特点,致使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讨
学 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讨
圃 严 铭
内容 摘 要 : 中国 古代 文 学课 程 教 学 改革 , 是 一个 老 生 常 谈 的 话 题 , 但 又 是 极 其 值 得 我 们 去探 索 的话 题 。 长期 以来 , 由于教 学 宗 旨偏 离 实 际 、 教 学 方 法 古板 落 后 , 该 课 的教 学 缺 乏 生 机 和 活 力 ,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本 文试 结合 学 生 的实 际和 教 学 的实 际 , 阐 明教 学 改革 的 几 个 关 键 点 , 探 讨 中 国古 代 文 学教 学 改 革 的 可 行 性 路 径 , 说 明只 有 将
年级 学生 , 随着知识 不断积 累 , 认
的扫描一遍 , 这样, 学完 了唐代文
学史却 没有 系统 读过李 白、杜 甫 选集 的人绝非少 数 ,学完 了明清
文学史没 有读过 《 水 浒传 》 《 聊 斋
中国古代 文学课 程教学改
革 的关 键 点 长 期 以 来 , 由 于 古 代 文 学 教 学 宗 旨偏 离 实 际 , 教 师知识陈 旧 ,
文, 也不 能顺利地 阅读古诗 文 , 不 少 人 即 使 参 看 现 代 注 释 也 看 不 懂
古 代 诗 文 。 而 我 们 的 课 程 教浒 的“ 礼”
文 化 ,分 析 那 些 有 个 性 的 女 性 人
物形象 和巧 妙的叙事艺 术 ; 讲《 聊 斋志异 》 , 在关 注鬼狐花 妖的故事
从这些方面入手 , 抓关键点 。 1 . 教 学 宗 旨必 须 要 切 合 学 生
实 际
宗 旨。笔者认 为古代文 学的教学
宗 旨除 了让 学 生 了解 文 学 常识 外 ,更 重 要 的还 是 提 高 学 生 阅读

论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论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彦 素
三、 改革 的建议
( 一) 更 新教 学 观 念
因材施教 , 准确定位 , 合理安排教学 内容 。 调整史论 和作 品的讲 授 比例 , 改变 目前 重史论而轻作 品的教学 格 局, 注重培养学生解读 、 鉴 赏文学作 品的能 力 , 使学 生毕 业后能真正学有所用 。 本科生 的培养 目标应该是实 用型 人才 , 而非研究型学者 , 因为将来做学者 的人 是少数 , 多 数还 是选择技能型 职业 。尤其是师范 院校 , 其 目标 是定 位 于培养基础教育人才 , 那 么就应该考虑 教学 内容 与 中
的开 发显然 没有 引起 足够 重视 ,学生依 赖 的网络没 有
和老 师形成 有效互 动 ,教学手 段 的滞后 也 降低 了教学
效率 。
现行 的教师个人工作业绩 的评价标 准过于单 一 , 基 本上是 以科 研业绩为核心 ,其他 都是次要 的参考 内容 ,
[ 收稿 时间] 2 0 1 2 — 1 1 - 0 9 [ 作者简 介] 郑平( 1 9 7 3 一 ) , 男, 汉族 , 内蒙古赤峰 人 , 暨南大学文学院博 士生 , 韶 关学院文 学院讲 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 学。
重心相应 的也就倾 向于项 目管理 。 古代文学 因为项 目经 费数 目过小 , 不能直接创 造可观 的经济效益 而被置于边 缘境 地 , 从事古代文学 的教 师在高校 中的地位 也就无足 轻重 , 其教学热情 自然大减 。
科 研业绩 , 所 以工 作重心放在科研 管理方面 。在 现行教 育 制度之 下 , 学 校 自觉 无法从 根本 上解 决矛盾 , 也 就 只
( 三) 教 育评价 制度颠倒 了学校 的管理重心
虑, 把它视为难 以对付 的包袱 。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 课程 学完 , 收获甚微 , 只是应付学 习任务而 已。 二是教师厌教 。 任课 老师虽然对古代文学怀有兴趣 但教学热情却 有减无增 。他们对 学生不抱有期 望 , 漠视 学生 的消极态 度 , 听之任之 , 只是 自己按部 就班 地完成 教学任务 , 做到问心无愧就完之大吉 。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作者:陈婵娟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01期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汉语言文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着眼于古代文学本身,还深入地探索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论、史论、社会功能、审美功能等多元化的内容,从多种视角构建了古代文学解读与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体系,在民族文化历史素养的积淀和民族特色文学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赖振寅和方丽萍共同主编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201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古代文学总论、史论、文体论、教学案例分析为研究视阈,专业化地总结并论述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经验,突破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课程体系,赋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展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根据课题的方向不同,该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论”站在课程理论体系的整体视角,回答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方向、策略、改革设想、新媒体化和大众化等实际问题,强调了古代文学教学必需与时俱进地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需求;第二部分的“史论”分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点与有效方法,着重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征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变化;第三部分的“文体论”分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鉴赏与教学问题,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丰富多样的文体及其蕴藏的艺术魅力;第四部分的“个案研究”列举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包括《左传》、《老子·四十二章》、宋词鉴赏教学等案例,具体讨论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积累案例分析经验的同时,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学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一、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不同的社会、文化、文学、价值观等内容,对古代传统文学和文化审美的关注和了解逐渐减少,古代文学课程正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不足预期。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进 入新 世纪 以来 , 由于知 识经 济 的不 断深入 发展 和社 会对 人 才 的综合 素质 要求 不 断提高 , 以及市 场经 济带 来 的功利 主义 思潮和 经济 效益 至上 等 负面 的影 响,高 校 的教学 改 革成 了不可 阻挡 的趋势 , 而古代 文学 作为 传统 人文 基础 学科 之一 , 其也 不 能例外 ,并 且其 学科 地位 正在 日益被 “ 边缘 化” 。笔 者以 为,为 了切 实提高 古代 文学 的教 学水 平, 加强 人 文学科 的 影响 力度 , 应 加大 古代 文学 的教 学改 革 。本文 针对 当前 古代 文学 教学 中存 在的 问题, 提 出了一 些改 革的 浅见 ,具体 如 下:

三、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
笔者 以为 , 目前, 大 多数高 校 的古代 文学 教学 考核 制度缺 陷是 比较 明显 的, 这主 要体 现在 考核 目标 过于 单一 ,只 注重 日 常 的论文 作业 和期 末考 试, 而忽 视 了学生 的实 际能 力测 试 。这 不能 切实 、有 效 、全面 地考 核学 生 的实际 水平 ,而 且这 种单一 的考核 制 度既 在一 定程 度上 助长 了学 生 的惰性 ,又 阻碍 了学 生 主动 学 习和研 究能 力 的提升 。针 对这 种教 学情 况, 高校 的教育 管理 者和 教师 群体 应根 据 实际情 况, 可 以参照 西方 、 日本 、台 湾 、香港 和东 南亚 等地 区古 代文 学 的成功 教学 模式 ,制 定 出一 套 行 之有 效 的考核 制度 。如 加大 对古 代文 学作 品的 考察 力度和 范 围而不 单单 拘泥 侧重 于 “ 文学 史” 的考 察; 改革 考试 制度 , 改变 单一 的 书面考 试制 度, 设法 以 多样化 的形 式加 强综合 素 质 的测 试; 完善 选修 课 的考 查方式 ,改 变 以往 的浮泛风 气 等。 只 有在 合理 的教 学考 核制 度 的保障 下, 我们 才能 确保 古代 文学教 学 的顺利 开展 ,提 高古 代文 学 的教学 水平 。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几 点 :

时代 ,孟子》 《 就提 出了“ 知人论世” 的批评原则 , 更 新观念 。 强古代 文学教 学的现代 意识 指出与古人对话 不仅要 “ 增 颂其诗 , 读其 书” 还要 知其人” 论其世” 。然而古 代作家生活的年 “ … 近几 年来 , 着 经 济 大潮 的 冲击 与现 代 西 方 “ 随
Vo . 0 No 5 I3 . Oe .2 0 t 01
关 于 古代 文 学课 程 教学 改 革 的几 点思 考
刘 伟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 ,山东 莱芜 2 10 ) 7 0 1
【 摘
努力。
要】 中国古代 文学是传统的基础学科, 索适合古代 文学的教 学方法, 探 对提 高教学质量 有重要意
顺 文学史 的 发展 线 索 , 重 于对 文学 作 品思 想 内 侧 因; 中国古代文 学教学 只有 站在 历史 的高度 , 更新
容及其艺 术 特 点 的掌 握 , 学 中仅 仅满 足 于局 部 观念 , 教 增强古 代文学 教学 的现 代意 识 , 运用 多元 化 知识 的传 授 , 能 高 屋建 瓴 地 宏 观地 对 待 文 学 遗 的教 学 方 法 , 能 激 发 出学 生 学 习 古 代 文 学 的 未 才 产 。这样 , 必会 挫 伤学 生 学 习 古 代 文学 课 程 的 兴趣 。 势 积极性 , 响教 学 质 量 。随 着 高 校 教学 改 革 的逐 影 古 代文学 这一 学科其 内容 凝 聚着 中 国古代 人 步深入 , 重新把 握 中国古代 文 学教 学 的实质 , 结 民 的智 慧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术 的结 晶 , 知 识 总 是 艺 其 古代文 学 的教 学 特点 , 索 适 合 古 代文 学 的教 学 具有 相对 的稳 定性 、 探 封闭性 , 同时又 具 有一 定 的变 方法 , 已成 了学 界 同仁 共 同面 临 的课 题 。古 代 文 动性 。说它稳 定 、 闭 , 因为 古代 文 学 的基 本 框 封 是 学学科 的教学 目的 , 应该是 知 识 与能力 兼 顾 , 在 架 、 本体 系 是 已经 成 型 了 的。说 它 变 化 、 放 , 重 基 开 学生 能力 的培 养 , 学 生认 识 中 国古 代 文学 思 想 是 因为对 古 代 文 学 的诠 释 都 会 有 那 个 时 代 的 影 使 因此 , 挖 掘古 代 文 学 课 程 中精 华 的 同时 , 在 运 的演 变与 审美 特 征 , 高 对 中 国古 代 文 学作 品 的 子 , 提 阅读 鉴赏 能力 与 审 美 感受 能 力 , 潜 移 默 化 的古 用 现代意识 对古代 文学进 行 诠释 就成 为本 学科 课 在 代文学 课程 的学 习 中, 高 自己 的道 德 修养 和思 程 的主要 内容 。 提 古典文学教学 内容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古代作 想境 界 , 为知识 基础雄 厚 、 成 能力 素质 良好 的新 型 人才 。对 于古代文 学课程 教 学 的改革 应 该做 到 以 家作品的阅读, 把握文学发展的进程 。早在 战国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探讨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探讨
何 ?课 堂 教 学 时 , 主 要 由学 生 讨论 解 决 这些 问题 , 师 只 在 学 就 教 生讨 论 基 础 上 有 针 对性 地 点拨 、 纳 、 升 。这 样 , 生 就 会 很 归 提 学 有 兴 趣 , 纷 参 与讨 论 , 跃课 堂气 氛 。也 可 以提 出一 些 学 术 界 纷 活
也 让 古 代 文 学 的教 学 承 担 了相 当的 负 面 因素 。 二、 高校 古 代 文 学 课 程教 学 改革 的 几 点 对 策 ( ) 一 以选修助必修 , 将文学课 与文化课 、 语言课结合起来 。
积极性 , 以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 中要搞好课 堂教学 , 就 应 充分信任学 生 , 不仅 在课堂上给 学生 以一定 自由思考 、 动手 的 空 间 , 且 还 可 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一 些 问 题 , 学 生 查 阅 资 料 而 让 自行 解决 。例 如 , 在讲《 诗经》 , 时 课前 先给学生提 几个问题 : 《 诗经》 品按题材可分为几大类?每类之下有那些作 品?这些 作 题材反映了《 诗经 》 时代什么样 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后世影响如
年 级共 四个 学期 ,以汉 语 言 文学 师 范 教 育 一 般 本 科 学 校 为 例 , 19 之前 ,古 代 文 学 课 程 开 设 周 期 为 三 年 共 4 8 学 时 , 9 8年 0个 而 19 之 后 呈逐 渐 递 减 的 趋 势 。 9 8年 其他 高校 的情 况 也 与此 大 同小 异 。就 课 程 的 分 配 隋况 而 言 , 代 文 学 课 程 分 为两 个 环 节 , 古 即古
主流 认 识 。
般 地 说 , 生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主 体 , 当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应
学 习兴趣 , 发他们主动学 习的积极性 , 激 培养 他们发现并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而 传统 课 堂 教 学 是 以 教 师讲 解 为主 、 至 满 堂灌 , 甚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37卷第3期Vol.37No.3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VOCATCONALTECHNCCALCOLLEGE2021年6月Jun.202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辛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96089)[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课时矛盾、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全面的考核方式,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903907893[收稿日期]2020-9-9中国古代文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从先秦直至明清,跨度达几千年。

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历朝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文人生平、交游,文学思想、评论,各体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大量文学作品等。

面对如此巨大、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教学内容设置枯燥、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并由此引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结果。

因此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亟待教学改革。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时间跨度长、朝代更迭、作家作品繁多,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特点。

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有限的课时量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矛盾。

再加上当前高校教育中压缩传统课程课时的现状与趋势,使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教学方法固化而缺乏创新性。

由于教学任务重,古代文学教师很难分身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

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重理论而轻作品的倾向。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选择“三段式”教学方法,即时代背景、作品分析、表现手法特色,由此造成课堂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拓展性不足等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归 、持节不渝 的忠诚可 以激 发他 们献 身国家 的浩 然正气 ;哲 人学 者 己饥 己溺 、民胞物与 的博 大胸
改革需要 。从 时间跨度上 看 ,古
程 ,对于掌握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
及各种 文体的基本 知识 、学 习和 借 鉴优 秀文学 作 品 的写作 方法 、
代 文学 教 学 的 内容 从 先 秦 到 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圈 陈卫 星 张伶 俐
内容摘 要 :中国古代文 学是 高校 汉语 言文学专业 主干课程之 一,该 课程教 学时 间长 ,教 学 内容多 ,教 学任 务重 ,在 汉语 言文 学专 业 中的地位 非常突 出。但 是 ,因为近年 来 的各种 因素的冲击 , 中国古代 文学教
在 “ 有用 无用” 的顾 虑 ,而是 去
感情意象 可以使学 生在怡悦精神
和情感满 足的艺术享受 中增益 自 身 的心灵 美和情操美 。如劳 动人
想方设法 完成 好学习任务 。 2优 化教 学 内容 ,适 应课 程 .
民对 美好 生活 的追求 和对光 明幸
豳 日 目
课 则强调研 究性 与前瞻性 。两者 相互补充 ,不仅 可以使学 生建立 起系统 的知识结 构 ,而且 也有利 于思维训 练 ,能力 培养 ,并 使知 识结构趋 于优化 。 “ 堂灌 ”为 主 ,师 生之 间 沟通 满 不够 ,相互启 发 、促进不 够 。然 而 ,作 为教师 如果想更好 地完成 教学 任务 的话 ,就应该从 科学研
代 ,纵贯三 千年 ,涉及 的作家作 品浩如 烟海 ;从涉 及学 科 上看 ,
它 是 文 献 学 、文 化 学 、哲 学 、美
பைடு நூலகம்
掌握 古代文学各种 文体 的鉴 赏技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刍议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刍议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刍议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专业教学发展要求。

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教育发展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提升专业教学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

关键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改革问题;应用策略引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

高校围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单一的教学讲解。

整合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文化视域。

优化教学方法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一)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在早期,高校对古代文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然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各大高校往往只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革,缺乏对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明确,因此,其做法对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并无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在新时代,推动大学文学教育的改革,对于推动课程教学和课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因此,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之争,也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设置、设立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等层面出发,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样的改革方式将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它是中华优秀的古代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具有启迪民众智慧、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功能,对学生具有着天然的启蒙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素质和国家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

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

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摘要: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设想。

文章认为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加大作品讲析、研究及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的传授,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传授。

关键词: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我们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师本科院校之一,和兄弟院校大体一样,中国古代文学课以前数十年使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俗称“游史朱选”。

进入新世纪后,我校逐步更换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可简称“袁史郁选”。

其他院校文学史大都改用“袁史”,只是作品选不尽相同。

以前普遍使用的“游史朱选”虽不无优点,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该教材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许多学术观点已经陈旧,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这自不必说,就目前我校使用“袁史郁选”这样的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学而言,其与高师本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业需求、专业发展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

新教材本身存在的如“袁史”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述仍“半新半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条理性较差,“郁选”的解题对一些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提示亦不够精要,有的注释还不尽妥当等不足尚属其次。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沿用着以前的教学大纲,“我行我素”,不大关注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与其需求严重疏离甚至脱节。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量增加,同时一些原来常选的老篇目又有所删减,另外还增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选修课教材,而且还要求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

我们不少高校老师都不大清楚,甚至浑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以前讲什么现在照样讲什么。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5—3 O
基金项 目:安徽省 高校优 秀青年人才基金项 目( 09 Q S0 ) 蚌埠学 院教育教学研 究项 目(Y Y 0 1 20 S R 12 ; JL 1 1)
作者简介 :李艳 洁(9 9 , , 17 一) 女 吉林敦化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反其教学研 究。

问卷调查 的 目的及意义
材、 教学形式 、 教师素质 、 学习方法 、 核方 式等几个 考
古代 文学是汉语 言文学专业 学生一 门重要 的传 统专业基础课程 , 了解 、 是 掌握 中 国古代 文学史及 其 作品 的重要工 具 , 其教 学 效果 直接 影响 着学 生对 相 关专业课 、 选修课 的学 习。然而 这 门传 统课 程在 现 代教学 中却 正处 于一 种焦 灼 的瓶颈 状态 : 方 面传 一 统教学方法 的沿用 、 大量 文学 知识 的灌 输容 易使 学 生产生厌倦感 , 从而丧 失学 习的兴 趣¨ ; 另一方 面 当 代学生 的现代 性 特点 , 得这 样一 门传 统 的课 程 面 使 临着如何与时俱进 的境地 。 为增强汉语 言文 学 专业 学 生 的传 统 文化 修养 , 激发对古代 文学 的学 习兴 趣 , 善古代 文学 的教 学 改 方法 , 笔者于 2 1 年 4月在某 学 院汉语言 文学专业 01
合, 学习方法要教 与学结合 , 考核 方式要 凸显综合能 力为主。
关键词 : 古代文学 ; 学改革 ; 教 汉语言文 学专业 ; 问卷调查 ; 汇总分析
中图分类号 : 0 . 4 I 6 2—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5 6 (0 1 1 — 16 0 17 — 3 5 2 1 )1 0 1 — 5

近三十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8 8 学时[ 2 ] P 2 5 :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后 , 由 原 来 的2 8 8 课时削减到1 8 0 课 时[ 3 ] m 3 。可 见 , 当 前 文 学 史 教 学 的 最 大 问 题 是课 时严 重 不 足 。 这 是 目前 各 高 校 教 师 的普 遍 反 映 。 除课 时量 严 重 不 足 以外 。有 的研 究 者 还认 为 当 前 古 代 文 学 史 课 程 在 教 材建 设 方 面 也 不 尽 如 人 意 。 “ 3 0 0 0 部 以上 的各 类 中 国 文 学 史 是 一个 不 容 忽 略 的 客 观 存 在 。 在 已出 版 的 中国 文 学 史 中, 教 材 类 文 学 史 占据 了相 当 的份 额 。 ” [ 4 ] P 5 6 教材 数 量 之多 , 令 人 咋 舌 。但 就 其 质 量 而 言 , 则 佳 作 寥 寥 无 几 。教 材 的滞 后 导 致 教学内容陈旧 , 缺乏时代感 , 这 无 疑 需 要 有 人 做 出 新 的 尝 试 和 新的突破。 第 三 ,从 教 学 施 予 者 与 教 学 接 受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这 个 层 面 来看 , 该 课 程 步 入 了教 师 授 课 模 式 单 一 与学 生学 习兴 趣 大 减 、 教 师 科 研 水 平 日渐 提 高 与 学 生 文 学 素 养 愈 来 愈 弱 的 困 局 。很 多研究者发现 , 现 阶段 各 高 校 该 课 程 的授 课 模 式 大 同 小 异 . 都 比较 单 一 , 绝大多数 是“ 一 言堂 ” 、 “ 填鸭式 ” 、 “ 注入式 ” 、 “ 满 堂 灌” 。 相反 , 学 生 受 市 场 经 济 和 信 息 时代 的影 响 , 学 习模 式 却 呈 现 多 元 化 。所 以 , 学 生 听课 兴趣 降低 亦 在 情 理 之 中 。不 少 研 究 者总结了其中的主要原因 , 认 为是 古 代 文学 的教 学方 法 、 教 学 手 段 固 守传 统 , 枯燥 乏味 , 现代气息少 , 所 以 难 以受 到 青 年 学 生 的 青 睐 , 自然 而 然 学 生 对 这 门课 程 的 学 习 兴 趣 和 主 动 性 就 越来越差。 随 着 高 校 对 师 资 建设 的重 视 与 日俱 增 . 古 代 文 学 史 的 教 学 队 伍 在 不 断壮 大 , 大 量 高 学 历教 师 被 吸 引 进 来 。 客 观 地 说, 现 阶段 古 代 文 学 史 教 师 的科 研 水 平 的确 在 快 速 提 高 。 但 不 能 与 教 学 活动 有 效 衔 接 , 不 能 直接 转 化 成 教 学 改 革 的 推 力 。 有 的 研 究 者 批评 说 , 部分高学历教师科研意识强而教改意识弱 . 擅 长 按 照 自己 的学 术 理 念设 计 教 学 活 动 ,课 堂 几 乎 变 成 了 纯 粹展 示 其 个 人 学 术 成 就 或科 研 心 得 的 场所 。教 学 内 容 学 术性 较强 , 而 应 用性 相 对 缺 乏 。近 年 来 , 中 文 专 业 学 生 文 学 作 品 的 阅读 量大 幅度 减 少 , 造 成 文 本 阅读 能 力 低 下 , 文 学 素 养 逐 年 下 降。 有 研 究 者 做 过调 查 , 云 南 民 族 大 学学 生 从 1 9 9 8 到2 0 0 8 年 阅 读过 四大名著和《 聊斋志异 》 的 足 足 下 降 了几 倍 至 几 十倍 . 其 他 的小 说 作 品 更 是 无 人 问津 [ 2 ] P 2 6 ; 江西 师 范 大 学两 届 学 生仅

提升质量,实现转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提升质量,实现转型——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就 应 该 努 力突 破 孤 立 的学 科 观念 ,整 合相 关 学 科 知识 , 树立 “ 大文 学 ”观 念 ,多方 面培 养学生 的文 史哲 基础 。
文 学 史 也 是 一种 历 史 ,学 习 文学 的过 程 也就 是 学 习历 史 的过程 。因此 加强 古代 文学 和 中国历 史之 间的横 向联 系 , 使 学 生 深入 学 习 了解 中 国古 代 的 历史 文 化 ,对 于 古代 文
其 一 , 由孤 立 的学科 观念 向 “ 大文 学”观 念 的转 型 ,多方 面培 养 学生 的文 史哲 基础 ;其 二 , 由单 一教 学法 向多元化 教
学 法的转 型。
关键 词 : 古代文 学 ;教 学改革 ;转 型
中国 古代 文 学 是我 国高 等 院校 最 早 设置 的专 业课 程 没 有 大量 的经 典 作 品做 支 撑 ,学 生在 学 习时 就会 感 到 一 之 一 ,也 是汉 语 言 文 学 号 业 的核 心 主干 课 程 之一 。该课 知 半解 ,效果 可想 而知 。 因 此 加 强经 典 文 本 的 阅读 和 记忆 对 于 实 现 古代 文 学 程 教学 时间长 , 教 学 内容多 , 教 学任 务重 。 从时 间跨 度看 ,

五 代史 》也 是文采 和 史实 结合 的典范 。
在 古 代 文 学 实 际教 学 过 程 中 ,常 常需 要 用 到相 关 的 古 代 文 学 是一 门 内容丰 富、 涉及 面 广 的 课程 。文 学 历 史 知 识 。如 学 习 杜 甫 的 “ 三 吏三 别 ”,就 必 须 了解 关
通 过诵 读 , 品味 文章 , 把握 经典 , 培 养修 养气 质 , 达到 “ 腹 有 诗书 气 自华 ”的境界 。 但 是 ,这 门课程 的教 学 现 状 也有 不 尽 如 人 意之 处 。 目前 我 国 高校 的 古代 文 学教 学 仍 然 是 以讲 授 法 为主 , 单 其次, 加 强适 应古代 文 学教 学需要 的历 史知 识教 育 。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
19 9 4年 教 育 部 高 教 司 委 托 北 师 大 召 开 了 “ 国 主 要 师 范 院 全 校 中 国古 代 文 学 教 学 研 讨 会 ” ,会 议 主 要 讨 论 教 学 大 纲 ,最 后 出版 了 《 国 古 代 文 学 教 学 大 纲 》 中 ,按 绝 大 多 数 专 家 的 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环 境 下 , 古 代 文 学 教 学 应 紧 紧 围绕 培 养 目 标 ,一 方 面关 注 中 学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进 展 情 况 ,另 一 方 面 要 积 极 关 注 古 代 文 学 的 学 术 发 展 动 态 ,适 时 调 整 、更 新 教 学 内容 ,增 加 学 术 含 量 。
高等 师 范 院 校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的 培 养 目标 是 培 养 具 有
汉 语 言文 学基 本 理 论 、基 础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能 够 在 高 等 和 中等 学 校进 行 汉 语 言 文 学 教 学 和 教 学 研 究 的 教 师 、教 学 研 究 人 员 及 其 他 教 育 工 作 者 。在 构 建 知 识 面 宽 、 基 础 厚 实 、 创 新 意识 和 实 践 能 力 强 、 综 合 素 质 较 高 的 应 用 型 和 创 新 型
的 文 学 研 究 理 论 在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领 域 的 应 用 ,古 代 文 学 课
程 的 教学 内 容 也 在 不 断 地 更 新 和 丰 富 。
段 教 学 内 容 的 衔 接 ,发 挥 古 代 文 学 的学 科 优 势 ,节 约 资 源 ,
提 高 效 率 ,完 善 学 生 的 知 识 结 构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教 学 中 亟 待 思 考 和 解 决 的 又 一 个 问题 。 二 、 古 代 文 学 教 学 改 革 的对 策

[广西,教学改革,历史文化]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广西,教学改革,历史文化]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一、问题提出对于中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国内高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针对以往注重知识积累的弊端,为适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提出要以培养人文素养和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针对以往重史和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要读文本、读经典、重本轻史;三是教学方法,探索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学界基本是在宏观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教材)体系与模式、课堂改革、教师风格化教学等不同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以研究和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这些改革,总的来说,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归纳利用,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问题,以期在微观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目前已有之研究,基本停留在微观层面,即主要探讨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诸种意义和作用,论述也较为简单。

总的来说,对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学界的研究仍是尝鼎一脔。

因此,本文试图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实践考察,以解决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这一难题。

二、现实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等要求,广西高等教育应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确立培养创新文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大学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很多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日益边缘化,课时也在不断压缩。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摘要: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原先多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门课程。

近年来课程压缩,文学史的教学常常演变成了文学史论;作品选的课时数则不断减少,甚至取消。

其中原因,与当今大学教育注重所谓理论开拓而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出新而忽略基础学习的倾向密切相关,这也是当今学术界和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和泡沫学术在教学中的反映。

作者认为,目前片面强调文学史论的教学,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甚至令人无所适从。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史的认识,应该是在教师的帮助和督促下,学生自己从系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

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以作品选代替目前的文学史论,让学生接触学习更多的作品,才能真正有效。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文学史论;作品选一、应该强化文学史教学,还是增加作品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但是文革结束后的几十年间,变化还是很大。

尤其最近十年,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有增有删。

非中文专业的,为了提高人文素养,增加了“大学语文”、”唐诗欣赏”、“宋词鉴赏”、“明清小说欣赏”等等基础课和选修课;而作为专业学习的中文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数相比过去则大大减少。

其中减少最明显、甚至干脆被取消的,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

我们上海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原来和其他院校一样,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两个部分,按照所谓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模式,两门课分开讲授:文学史的教学是希望从纵的方面训练学生宏观的视野,作品选则是从横的方面培养学生对于作品作家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两门课程的课时数原先大致相等,后来课程压缩,作品选的课时数不断减少,减少到总共一个学期30课时,最后干脆撤销。

与此同时,文学史的课时数也不断压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压缩为160课时;非汉语文学专业的,比如对外汉语专业,只有90课时。

谈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谈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谈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问题;措施;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是一门很成熟的研究学科。

但该学科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很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高等院校古代文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1、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前期,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推动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古代文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剧,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强高等课程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

3、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

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

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

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教学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对中国文学教学理念研究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在各大高校都有古代文学专业提供,现在诸多教学都在改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革的方向!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民族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承担着向人类传递历史,传递文学的责任。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我国大部分高校必设的一个专业,不仅对于民族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促进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人格的升华。

但是目前中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面临着严峻的现状,如何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是当前许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现状很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学科应运而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偏重理论教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则不再受到学生的热捧。

为此,学校对于该学科的投入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小,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不了充足的支持。

对目前我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是许多高校面临的严峻任务。

1.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高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投入力度较小,给予不了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

师资力量较小,资金运行困难,使得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有许多实践不能进行。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贯穿古今的学科,需要大量查阅文献以及资料,由于学校的资金,技术支持有限,使得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数据库建设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不能扩展视野,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部分教师未能明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不能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缺乏生动性,缺乏新颖的题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不活跃,也是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障碍。

2.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措施
2.1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
书籍的贮存场所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至关重要。

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读者阅读舒适度,增强数据库建设,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书籍种类,对读者,对高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普通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学生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在电子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另外,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是影响读者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水平较高的数字图书馆是每一个读者所向往的。

为此要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2.2增强情景模拟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上的运用力度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近些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实践性,经济性,有效性以及多种特性。

它能创造一个仿真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接近真实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与演练,激发人们的思维能力,使人们自觉的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弥补了传统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