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用失误举例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导读:本文语言-语用失误举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
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
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
”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
”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
“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
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从语言看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即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
“语用失误”不是指英语学习者的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文中列举分析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们有可能频繁接触,这在一定意义上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1992)。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有交往就要进行思想交流或沟通。
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大致采用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又有话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
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
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完全由语言引起的。
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语用学(pragmatics)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现在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并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从国外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对语用学的研究也从最初对语用学理论的引进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语用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语用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摘要:关于next thursday到底是即将到来的星期四,还是下个星期的星期四,在新闻组引起了争论,特此摘文一篇。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
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
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
"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
"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
"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
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出现语病的应用文案例
出现语病的应用文案例
语病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合乎规范的现象。
在应
用文案中,出现语病可能会影响文案的效果和形象。
以下是一些常
见的语病例子:
1. 语法错误,例如主谓不一致、时态混乱、主谓宾语搭配错误等。
比如,“我们的产品是高质量,价格低廉。
”应该改为,“我
们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廉。
”。
2. 词语搭配错误,有些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果使用不当就
会造成语病。
比如,“我感到非常兴奋地等待着你的光临。
”应该
改为,“我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你的光临。
”。
3. 标点符号错误,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为了准确表达语义和语气,如果使用错误就会产生语病。
比如,“我们的口号是,创新服务,
永远超越!”应该改为,“我们的口号是,创新服务,永远超越!”。
4. 拼写错误,拼写错误会给人留下粗心或不专业的印象。
比如,“欢迎光临我们的店铺,所有商品都是原价的5折。
”应该改为,
“欢迎光临我们的店铺,所有商品都是原价的五折。
”。
5. 歧义表达,有时候文案中的表达不够清晰,容易引起歧义,这也可以算作语病。
比如,“请将文件放在抽屉里的文件夹中。
”这句话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不知道是将文件放在抽屉里还是文件夹中。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语病例子,为了避免语病的出现,写作时应该注意语法准确性、词语搭配的合理性、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拼写的准确性以及表达的清晰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语言中的语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当的语用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语言行为的不适当或无效。
语用失误可以参照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研究。
合作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都有一个合作的目的,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说话人应该说出真实的、相关的、明确的、完整的信息,听话人应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不破坏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人们不知道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发生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例子1、称呼和称谓的不当使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称呼加姓氏来表示尊敬。
例如,我们会称呼老师为“张老师”,长辈为“张叔叔”或“张阿姨”。
然而,在西方国家,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在美国,称呼老师应该使用“先生”、“女士”或姓氏的缩写,而不是称呼张老师为“张先生”。
如果不知道这些规则,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2、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礼貌用语的误用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日本,人们通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表示感谢,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Thank you”表示感谢。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当的礼貌用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非语言行为的误解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习俗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送别的人手中塞一些东西,以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感情。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这些非语言行为的习俗用错了,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例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和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语用失误是指在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由于使用不当或不适当的语言习惯导致的交际失败。
这种交际失败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尴尬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例子:1.直率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文化中,直率的表达方式被视为坦诚和直接,而在其他文化中则被视为粗鲁和冒犯。
例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暗示和间接地表达。
如果一个美国人对日本人说:“你的衣服看起来很难看”,这可能会被误解为对对方的冒犯。
2.礼貌用语的使用不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当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会使用"Could you please..."(你能...吗?)来表示客气和礼貌。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直接使用"你能..."可能会被视为粗鲁,更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使用客气的称谓和语气,如"请问..."或"麻烦您..."。
如果一个英国人直接使用"Could you please..."向中国人提出请求,可能会给对方一种不礼貌的印象。
3.身体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对身体语言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北欧国家,保持距离和避免身体接触被视为礼貌和个人空间的尊重。
然而,在一些地中海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并有更多的身体接触。
如果一个北欧人在与一个地中海人交流时保持距离,他可能会给对方一种冷淡和不友好的印象。
4.对颜色和符号的解读差异不同的文化对颜色和符号的解读也会导致语用失误。
例如,在中国,红色通常被视为吉利和喜庆的颜色,因此在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广泛使用。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常常与危险、警告和暴力相关联。
如果一个中国人在西方国家举办的活动中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可能会给参与者一种不安和警惕的感觉。
专业的语用失误分析
专业的语用失误分析在语言运用中,语用失误是指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使用者的错误理解、选择或运用,导致交际目标没有达到或产生了误导、冲突等问题。
本文将对专业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从理论背景、实例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背景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探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情况。
语用失误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分析为何在交际中出现误解或冲突,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语用策略避免失误的发生。
在专业领域,语用失误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专业交际涉及到具体的行业术语和规范,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实例分析1. 语用失误的成因语用失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使用者的背景知识不足。
在专业交际中,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对专业术语、规范等不熟悉,就容易产生语用失误。
(2)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针对同样的交际目标,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语言策略,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容易引发误解。
(3)口头语用与书面语用的不同。
在专业交际中,口头语用和书面语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没有理解这种区别,就容易在语用上出现问题。
2. 实例分析举例来说,在医疗领域中,一个经典的语用失误例子是医患交流中的“死亡”一词。
传统上,医生在向患者告知不好的消息时,常常会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提及“死亡”二字。
然而,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明确的信息反而更受欢迎,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背景灵活运用语言策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问题解决针对专业语用失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1. 加强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
只有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术语和规范。
2.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专业交际中,接触的人群可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避免误解。
3. 学会灵活运用语言策略。
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在专业领域中可能存在区别,掌握这种差异并善于使用不同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语用失误举例
英语知识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
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
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
”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
”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
“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
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语言误解的例子
语言误解的例子语言误解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不清晰或不完整,导致对方理解错误或产生误解的情况。
下面是十个关于语言误解的例子。
1. 餐馆点菜误解:在餐馆点菜时,顾客想要一份鱼,服务员听成了一份鸡。
由于双方对于“鱼”和“鸡”这两个词的发音相似,导致了点菜错误的误解。
2. 电话号码误解:在电话中,当一方报出电话号码时,由于数字的发音相似,另一方可能会听错某个数字,导致电话号码错误的误解。
3. 旅行指示误解:在旅行中,当旅客向路人询问去某个地方的路时,由于语言表达不清晰或者口音问题,导致路人给出错误的指示,进一步导致旅客迷路。
4. 笑话理解误解:在笑话中,由于语言的多义性或双关语的使用,听众可能会理解错误,导致笑话的效果不同于讲述者的意图。
5. 跨文化误解: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容易发生误解。
例如,中国人的“不好意思”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真的不好意思,而不是表示谦虚或歉意。
6. 翻译误解: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差异或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者可能会误解原文的意思,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意有出入。
7. 指令误解: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下达指令时,由于语言的不准确或不清晰,可能导致对方执行错误的指令或产生误解。
8. 学术术语误解:在学术交流中,由于某个学科领域的专有术语或概念的复杂性,非专业人士可能会误解或错误理解这些术语,导致学术交流的困难。
9. 广告误解:在广告宣传中,由于语言的夸张或不准确,消费者可能会对产品的功能或效果产生错误的理解,导致购买后产生不满或失望。
10. 新闻报道误解:在新闻报道中,由于记者的语言表达不准确或片面,读者可能会对新闻事件的真相产生误解,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
总结:以上列举了十个关于语言误解的例子,涉及到餐馆点菜、电话号码、旅行指示、笑话、跨文化交流、翻译、指令、学术术语、广告和新闻报道等方面。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语言误解的普遍性和影响。
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
中国英语进修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探究在全球化和英语国际地位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国际沟通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中国进修者在进修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语用失误的问题。
语用失误在言语交际中屡屡导致误解、不适当的回应和不成功的社交互动。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英语进修者在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并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语用失误1. 礼貌用语失误中国进修者屡屡受到中文礼貌用语的影响,在英语交际中过度使用或缺乏使用。
例如,他们可能在不恰当的场合下使用“感谢”或“对不起”,或者未能用适当的礼貌用语表达谢意或抱歉。
2. 语气和语调失误中国进修者在语气和语调上的失误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或不适当的言辞。
他们可能过度表达或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或者使用不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观点。
3. 不恰当的指代中国进修者在使用代词时屡屡出现指代不明确或错误的状况。
他们可能未能清晰地指代从前提到的人或物,这导致沟通的不连贯或误会。
4. 社交礼仪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进修者可能不熟识或不理解英语国家的社交礼仪,导致社交交往上的狐疑。
例如,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不懂得适当地使用眼神接触、身体语言或笑声。
二、语用失误的原因1. 第一语言的干扰中国进修者在使用英语时通常会受到母语中语言习惯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将中文的语用习惯直接应用于英语交际中,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2. 文化差异英语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进修者可能面临跨文化交际困难。
中国进修者可能不熟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三、解决语用失误的方法1. 语用教学的重视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室中引入与语用有关的话题和活动。
通过模拟真实的语境和情境,进修者可以增加对英语交际中语用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文化意识的培育进修者需要通过进修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增强对语言背后文化含义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进修者防止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写作中的常见语言使用错误与纠正方法
写作中的常见语言使用错误与纠正方法在写作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表达思想、交流信息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人在写作中常犯一些常见的语言使用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给出纠正方法,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一、语法错误与纠正方法1. 主谓一致错误主谓一致错误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之一。
主谓一致要求主语的单复数与谓语动词保持一致。
例:The boy play video games.(错误)The boy plays video games.(正确)纠正方法:注意主语的单复数形式,选择正确的动词形式与其匹配。
2. 动词时态错误动词时态错误会导致句子的时态混乱,影响表达的准确性。
例:Mary go to the cinema yesterday.(错误)Mary went to the cinema yesterday.(正确)纠正方法:根据句子的时间点选择正确的动词时态。
3. 代词的一致性错误代词的一致性错误意味着代词与其所指代的名词不一致,导致句子不清晰。
例:Everyone should complete their homework.(错误)Everyone should complete his or her homework.(正确)纠正方法:选择合适的代词与其所指代的名词保持一致。
二、词汇错误与纠正方法1. 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词汇错误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
例:The techer explained the lesson.(错误)The teacher explained the lesson.(正确)纠正方法:多进行拼写检查,查阅词典,培养正确的拼写习惯。
2. 词义错误词义错误指的是将词语用在了不适当的语境中,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准确。
例:I have a large homework to do.(错误)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正确)纠正方法:通过阅读和积累词汇,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并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语用与语用失误共34页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语用与语用失误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2023年语文说错或用错出错的例子
2023年语文说错或用错出错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2023年语文说错或用错出错的例子:
1. “他是我亲生父亲”这句话中的“亲生”应该改为“亲身”,因为“亲生”通常用于指生育或繁衍后代,而不是指与某人亲近或亲密。
2.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这句话中的“亲身”应该改为“亲自”,因为“亲身”通常用于指生理或生物学上的亲身经历,而不是指亲自参与或执行某件事情。
3. “这本书是他亲手写的”这句话中的“亲手”应该改为“亲笔”,因为“亲手”通常用于指某人亲自执行的动作或行为,而不是指某人亲自写下的文字或作品。
4. “他是一个亲力亲为的人”这句话中的“亲力亲为”应该改为“全力以赴”,因为“亲力亲为”通常用于指某人不依赖他人,自己亲自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不是指某人尽力而为地追求某个目标或成果。
5. “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情”这句话中的“亲眼”应该改为“亲自”,因为“亲眼”通常用于指某人亲自看到某件事情,而不是指某人亲自参与或执行某件事情。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2023年语文说错或用错出错的例子,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表达不清,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该注意准确性、清晰性和准确性。
语言表达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语言表达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 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但语言表达中存在的语用失误给交流带来了困难。
本文主要探讨语言表达中的语用失误类型以及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或减少语用失误的产生,从而提高交流效果。
2. 语用失误的类型2.1. 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指由于语言表达的含糊不清而导致交流障碍的现象。
模糊语言常常表现为使用模棱两可、不确切的词汇,或是过于抽象的概念等。
例如,会议上有人说:“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具体的资源是什么,使得其他人无法理解其需求。
2.2. 歧义歧义是指一句话或一段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导致听者不确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歧义的产生通常与词汇的多义性或语境的不确定性有关。
例如,当某人说:“我所有的钱都已经随身携带了”,听者无法确定这个人是真的没有钱了,还是只是将手中的现金带在身上而已。
2.3. 不合适的语气、韵律和语调不合适的语气、韵律和语调可以导致交流效果的降低。
例如,某人在公共场合高声说话,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街头巷尾的小贩或小贼,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语气过于强硬或傲慢,语调过于尖锐也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
2.4. 礼貌和非礼貌语言礼貌和非礼貌语言是指由于语言表达中不当的礼貌或不礼貌的用语而造成的交流不畅。
礼貌和非礼貌语言的区别在于对听者或交流对象的尊重程度。
例如,当某人对老年人或上级使用不当的称呼或口气,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3. 语用失误的原因3.1. 语言技能的不足语言技能的不足是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
要想避免或减少语用失误的产生,必须对语言技能进行充分的锻炼和训练,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习惯,如果缺乏对这些差异的了解和理解,就容易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不适当的语用。
3.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会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
例如,因为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人们常常会出现说话不清、口误等现象,导致交流的困难。
语用失误实例分析及语用能力培养
语用失误实例分析及语用能力培养摘要:语用失误包含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前者指说话人以一种本族语者不用的或与本族语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某种语用功能所造成的失误;后者指说话者用母语中的礼貌原则(如损益观念,社会距离等)理解和表达目的语中与母语相同语境下的语言活动时所造成的失误。
本文在何自然归纳的语用失误分类基础上分析了15例语用失误实例,并对语用能力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能力实例一、语用语言失误从根本上讲,是指说话人不能够得体地使用他所知道的语言结构规则,即他在表达自己的特定意图或实施具体的言语行为时,不能够使用本族语者在相同场合使用的语言结构。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例举及分析:语用语言失误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的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人措辞不当,或使用了歧义词语,使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而导致的(何自然,1987)。
例(1)Zhang:Red tea, please.Waitress: Uh—what is red tea, sir?上例中的语用失误是由张先生使用了错误的措辞引起的。
中国人把沸水冲泡后呈暗红色的茶称为红茶,西方则称其为黑茶,因为它在冲泡前是接近黑色的。
张先生忽略了此种文化差异,将红茶直译为“red tea”,造成了误解。
例(2)Tom: Liu Xiang runs so fast!(Ann came in)John: Yeah! He is a deer!Ann: Who is a deer?Ann没有听到Tom和John之前对刘翔的讨论,她听到的是“He is a deer”但按照正常的逻辑,人不可能和鹿对等。
所以,由于John措辞不当,导致了Ann 的误解。
第二层面的语用语言失误指听话人误解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言外之力”,或说话人话语中的“言外之力”没有表达清楚,或滥用完全句,说话的分寸把握不当。
1、误解说话人的“言外之力”例(3)Teacher: Can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 Carl?Student: Yes.上例中,老师通过询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但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言外之力”,以为老师仅仅只是询问他的意愿,造成了交际的中断。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
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不理解而导致的交际不成功或产生误解的情况。
本文将浅析几种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第一种语用失误是指通过语言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或产生了误解。
举例来说,某个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使用自己的习惯用语或俚语,而这些用语在其他国家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言辞。
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误解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第二种语用失误是指使用错误的非语言语言(非言语)导致交际不成功。
非言语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身体动作和空间关系等。
不同文化对非言语的解读方式不同,如果不了解目标文化的非言语语境,就有可能产生误解。
举例来说,在某些国家,直接看别人的眼睛可能被视为无礼或挑衅的行为,而在其他国家则被视为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要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并适应目标文化的非言语语境,避免不恰当的非言语行为。
第三种语用失误是指对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交际问题。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果不了解这些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容易出现问题。
举例来说,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示拒绝可能被视为失礼,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视为诚实和坦率。
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
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个人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用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与当地人交流、阅读相关资料和参加跨文化培训来实现。
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解决语用失误的关键要素。
人们应该尝试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并及时纠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产生误解。
现代汉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研究一、引言现代汉语是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语用失误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错配,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产生误解。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并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
二、认知失误1. 上下文失误上下文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关键,若忽略了上下文信息,就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的家庭很有钱。
”这句话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需通过修正明确上下文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 语境失误语境指的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它决定了词语或句子的真实含义。
语境失误常见于使用俚语或暗示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了解这些语境,就容易导致误解。
修正方法包括使用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或提供额外的语境信息以便对方理解。
三、语用规则违背1. 礼貌原则违背在交际中,遵守礼貌原则是必要的,但有时人们会无意中违背礼貌原则,例如过分直接地提问或指责对方。
修正方法是使用委婉而礼貌的表达方式,尊重他人的感受。
2. 谦虚原则违背在现代汉语中,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候人们会无意中在表达中显得自大或自负。
修正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的谦虚语气,避免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四、修正策略1. 主动澄清当发现自己的语言可能引起误解时,应主动澄清,确保对方正确理解。
可以通过提问、重述或增加额外信息等方式来实现。
2. 多样表达现代汉语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和句式来避免语用失误。
在交流中,应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3. 多角度思考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可能的解读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基于主观假设的语用失误。
五、结论现代汉语的语用失误在交际中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认知失误的修正、遵守语用规则以及灵活运用修正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语用失误的修正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
中考作文语言失误的例析
中考作文语言失误的例析中考作文是许多学生最为紧张的考试之一。
在不充分的准备或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可能会犯一些语言上的错误,这给其作文得分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几个中考作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失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避免这些错误。
一、错用代词代词是文章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它能够替代名词来使文章显得更加简洁、流畅。
但是,有时代词的使用不仅不能使文章更加简洁、流畅,反而会产生一些语言上的错误。
比如,“我们”是一种经常使用的代词。
它可以指代多个人,但是,当文章的主题只涉及到某一个人时,使用“我们”就不太合适了。
例如,下面的句子就存在问题:“我们在考试中应该认真答题”。
这句话中的“我们”指代的是“所有在考试中的人”,而实际上可能就只有作者一个人在考试。
因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在考试中,我们应该认真答题。
”这样“我们”指代的就只有作者这一个人。
二、重复用词重复用词指出现了多次相同或相近的用词,这会使文章显得呆板、乏味。
因此,避免重复用词是写好作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比如,下面的例子中,“美丽”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非常不恰当:“当我看到那个美丽的花园时,我感到非常兴奋。
里面有许多美丽的花朵。
”而将其改为以下内容则更为恰当:“当我看到那个迷人的花园时,我感到非常兴奋。
里面有许多鲜花。
”改动后的文风更加生动、优美,不再呆板乏味。
三、使用过多口语化语言口语化语言通常用于在日常口语交流中。
在中考作文中,如果随意使用口语化语言,会显得与正式作文要求格格不入,导致文章显得不通顺。
因此,在中考作文中,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口语化语言。
比如,下面这个句子在口语中可能很常见,但在中考作文中是不合适的:“他的妈妈真的是个超级厉害的人啊!”改为以下内容则更加符合正式作文的要求:“他的母亲确实是个非常出色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文章能够变得更加正式、整洁。
四、缺少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清晰、连贯。
如果缺乏逻辑思维,文章很容易出现思路不清、难以理解的问题。
语用失误
{6}长途汽车上,一位乘客在吸烟 。驾驶员见了很不耐烦地对他大 喊:“后面那位吸烟的,你没长 眼睛啊? “禁止吸烟”四个字应 该认识吧?” 那乘客脸涨得通红,冲到驾驶员 身边说:“俺是睁眼瞎,不识字 ,怎么着?” 说完,又狠狠地吸了两口烟。
三、不看交际环境
语言运用必须和语言环境相匹 配。发话者必须清楚掌握外部语用 环境的变化,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 介入不断调整自己的话语表达形式 ,受话人也根据语境因素来解读出 正确的语用意义。如果不注意现场 语境的因素,就会产生误解。比如 :“
{4}一个读书人到集市上去买柴,对着卖 柴禾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者 因为听得懂“过来”两个字,就说了价 钱。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 焰少,请损之。”卖柴的人不知所云, 挑着担子走了。
{5}一个县官到乡间考察民情,路遇一村民 ,县官便问道:“近来黎庶如何?”村民回 答说:“今年梨树不好,全被虫吃了。”
{7}某君赴宴迟到,匆忙入座后,一 见烤乳猪就在面前,于是大为高兴 地说:“还算好,我坐在乳猪的旁 边。”话音刚落,就发现身旁一位 胖女生怒目而视。他急忙着陪着笑 脸说:“对不起,我是说那只烤好 了的。”
四、语体把握不准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 、内容的需要在运用全民语言的言语行为 中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具体表现为在词 语、句式、语音手段、辞格等语言材料和 表达手段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些特征组合, 这些特征是人们在长期语言运用过程中凝 固下来的。如:
{8}企业破产法生效日近,国家不再提供避 风港,三十万家亏损企业将被淘汰。
{8}’中国的企业破产法,悄悄地/悄悄地, 逼近了/生效期;国家/不再提供,不再提供/ 避风港。三十万家,三十万家啊/亏损企业 ,将被淘汰/将被淘汰。
谢谢观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
语言-语用失误举例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
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
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
”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
”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
“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
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
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
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
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
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
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2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1年3月。
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
点,如现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
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3:“这”不是“那”
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
“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
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
”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
”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选自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