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敦煌本《老子变化经》成书年代、背景考论

敦煌本《老子变化经》成书年代、背景考论

2014年第4期(总第135期)/七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42014/GeneralNo 135/July敦煌本《老子变化经》成书年代、背景考论刘湘兰【摘要】敦煌遗经《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

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经》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经》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

《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

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经》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关键词】老子变化经;道教;天师道中图分类号:B23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097-07 敦煌S 2295《老子变化经》①是极其珍贵的研究早期道教的文献。

据现存文稿说明,此部《老子变化经》在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八月十四日由经生王俦抄写,并由长安玄都观道士覆校,出自秘书省。

该抄卷首部残缺,现存95行,每行17字,约1600多字。

该经对老子的出生、相貌、生平经历、神异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叙述,并将老子的地位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绝对高度。

此篇经文的重新面世对考察老子的神化、还原中国早期道教的状态等问题弥足珍贵。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对《老子变化经》成书的宗教、政治背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故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老子变化经》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认为《老子变化经》确实成立于汉桓帝后期,并分析汉桓帝时期的宗教、政治环境对《老子变化经》成书的必然影响。

一、《老子变化经》汉末成书之新证但凡一部已经遗佚的作品重新面世,首要工作便是判定其成书年代,《老子变化经》也不例外。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刘固盛内容摘要:王卡先生是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家,不仅在道教文献学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对道教思想与义理的阐发也见识高超,令人信服。

敦煌道经是王卡先生用力极勤的领域,所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已成为敦煌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的经典著作。

敦煌《老子》文献是敦煌道经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卡先生不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而且考释疑难,提出新见,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王卡敦煌道经老子作者简介:刘固盛,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

王卡先生是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家,不仅在道教文献学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对道教思想与义理的阐发也见识高超,令人信服。

敦煌道经是王卡先生用力极勤的领域,所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①已成为敦煌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的经典著作。

敦煌《老子》文献是敦煌道经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卡先生不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而且考释疑难,提出新见,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对此,笔者拟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并以此文表达对王卡先生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一著录和整理在《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一书中,王卡先生对敦煌《老子》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甲、乙两种)、《老子道德经》白文本、《太上玄元道德经》等经文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想尔注》《老子道德经节解》《老子道德经论》《老子道德经顾欢注》《玄言新记明老部》《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老子道德经李荣注》《老子道德经义疏》《唐玄宗老子道德经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经疏》《宋文明道德义渊》等注疏本以及《老子道德经序诀》等其他重要文本。

上述著录的《老子》经文及注疏本,大都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如《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又分为有字数注记抄本(甲本)和无字数注记抄本(乙本),《正统道藏》未收,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传本。

王卡先生指出:相传东汉末五斗米道係天师张鲁在巴蜀汉中地区教化信徒,使传习《老子五千文》。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赏析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赏析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敦煌小楷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字体,其独特的线条和结构给人一种神秘、古朴、典雅的感觉。

在敦煌小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道德经》全卷。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之书、万世之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的艺术魅力。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以黑色墨汁书写于黄色纸张上。

整体造型简洁大方,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沉稳、端庄,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整卷全文共五千零二十四个字,共三十八行八十四页。

每一页的内容都是宝贵的智慧和哲理,读者在品读时会感受到一种深邃、清爽的美感。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在书写技法上采用了楷书的书写规范,字体规整,结构严谨,笔画工整。

每一个笔画都显得匀称,线条通畅,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感觉。

整体呈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特点,既有刚劲有力的筋骨,又有秀美流畅的笔墨,展现出了作者精神境界和书法造诣。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的布局也是非常精致的。

每一页的字体大小、间距、排列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个卷轴在视觉效果上非常和谐。

每一个字都被书写在恰当的位置,卷轴的起始和结束处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全卷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整体美感。

除了书法上的精湛之外,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是关于道德、修身养性、治理国家的重要著作。

全卷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观、政治思想、宇宙观等多方面的内容,以简洁、深刻的语言道出了作者的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认知。

通过欣赏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宁静淡泊、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

敦煌小楷在展现《道德经》的也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文化的窗口。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其书法的精湛和内容的深刻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

关键词:《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20世纪初,诸子学兴盛,“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

本世纪的《老子》研究大致上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了几次热烈的讨论:一是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生平里籍考证、篇章辨伪及校注,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探究。

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深不可测,因而,“五千言”的真谛,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虽然老子其人其书扑朔迷离,纷纭之议两千年,迄今也很难说已真正解决,但是《老子》成书当晚于《论语》,定稿约在战国初期;全书思想理论一贯,文体文风一致,大体出于一人手笔,则取得了大致一致的意见。

较之于哲学思想研究的繁盛,《老子》文学研究尤其是散文艺术研究要寂寞得多。

80年代以前除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单列“老庄”一章略加论列外①,大多只是只言片语的涉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80年代以后随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老子》文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出现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纵观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形式、艺术特色和文章风格等几个方面。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瞻望,以期对未来的《老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文体特性研究《老子》虽为语录体却无对话与场面描写,也无设教授学的痕迹,是更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

今本《老子》八十一章,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的哲学思想,使“五千言”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对《老子》诗性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鲁迅指出《老子》“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1](第三篇《老庄》),认为其之所以讲究用韵,是为了供人诵读传记。

张振镛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 [2](p32)。

对古代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子》,现研究状况如何?

对古代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子》,现研究状况如何?

对古代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子》,现研究状况如何?《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下几千年,研究老子的学者甚多,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研究著作有数十象之多;注者几百家以上,文字达到数千万字,其书寓意深刻,使人研究不完,解释不尽,众说不一,正所谓有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老子》在思想与文字两方面所表现的创造性,使得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欲美,乃至于大洋洲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

1977年春纽约的某团体将老子选为世界十大作者之首。

《老子》的英文译本超过一百种,而且简洁易诵。

中国的文化得到如此重视和称誉,这是我们感到欣喜和自豪的。

《老子》一书的思想影响过春秋战国之际的九流百家。

先秦诸子受老子思想影响最深的首推庄子。

他对《老子》作了最清楚、正确的阐述和论解。

《史记‘庄周》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庄周所著《庄子》一书,唐玄时代又尊称为《南华经》。

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个人修养、修道、修气以及立身处世等都大有用处。

庄子全书贯穿着老子思想,书中引老子文字极其多,外篇引了19次,杂篇引了5次,内篇虽不曾弓丨,但提老子的名三次。

《老庄申韩列传》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又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司马迁把老庄申韩同列一传,可见申韩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

申子二篇已不可见;韩非子五十五篇,取道家虚静无为之说以为辅助,《解老》、《喻老》二篇,更引老入法,以法解老。

《主道》、《扬榷》二篇,都主张君主执一以静,无为无事,去智废巧,与老子政治思想完全吻合。

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清淡之风,所谈题材为三玄。

所谓玄,据《颜氏家训,勉学篇》所记,指《老子》、《庄子》和《周易》。

《周易》经王弼注释,已和《老子》同类。

当时何晏的《道德论》、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阮籍的《达庄论》、《大人先生论》、嵇康的《释私论》都力图发现老庄的旨趣,其中以王弼最为突出。

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

2006年 第9期兰 州 学 刊No.9 2006 总第15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56・历史研究・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杜冰梅 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 自1909年前贤开始研究敦煌文献以来,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

本文对1909年至今有关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编目、整理与校勘、综合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整理与介绍。

[关键词] 敦煌文献;《老子》;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09-0050-03作者简介:杜冰梅,安徽萧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贵元,山西平定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二十六)在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石窟中发现5万余件完成于公元5至11世纪的文献,给科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典籍和历史资料,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

其重要性正如李零先生所说:“如果我们把古书比作一条藏在云端的龙,宋元以来的古书是它的尾巴,敦煌的发现是它的身子,那么,现在的发现①就是它的脖子,我们离看到龙头日子已不太远了。

”[1]在这5万余件敦煌卷子中有千余件、百余种中国传统典籍,《老子》即其中一种。

作为我国最古老哲学著作之一的《老子》,是敦煌先秦典籍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老子》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影响,并广泛流传到国外,至今仍受到西方学者的称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今存较早、较完整的《老子》多为宋、明刻本,而敦煌写卷《老子》多抄写于南北朝、唐代。

尽管是残卷,但由于抄写年代较早,更多地保留了《老子》原貌。

因此,在文字学、文献学、哲学及史学研究中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自1909年前贤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等根据伯希和提供的有限敦煌文献照片和原件进行初步研究开始,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

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以敦煌文献为中心*导读:《老子》一书,自其产生以来,注家蜂起,遂演为一门学问老学。

在众多《老子注》中,河上公注流传较《老子》一书,自其产生以来,注家蜂起,遂演为一门学问老学。

在众多《老子注》中,河上公注流传较广,影响也较大。

河上公《老子注》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作。

史称河上丈人以《史记》为最早。

《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

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⑴又《太平御览》卷五○七《逸民部七》引皇甫士安《高士传》曰: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

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滨,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

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

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先生,为道家之宗焉。

⑵《太平御览》卷五一○《逸民部十》引嵇康《高士传》曰:又曰河上公,不知何许人也,谓之丈人。

隐德无言,无德而称焉。

安丘先生等从之,修其黄老业。

⑶按河上丈人,司马迁、皇甫士安已不知其详,嵇康则认为河上公即河上丈人。

又据士安所记河上丈人撰《老子章句》之言,说明此书至迟在魏晋之际已流传。

然河上公《老子注》,《汉书艺文志》未见著录。

《隋书经籍志》云:《老子道德经》二卷。

周柱下史李耳撰。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载《河上公章句》四卷,又《老子道经音义》云:老子生而皓首,为周柱下史。

睹周之衰,乃西出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尚虚无无为,凡五千余言,河上注为《章句》四卷。

⑷《旧唐书经籍志》云:《老子》二卷,河上公注。

《新唐书艺文志》云: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宋史艺文志》、郑樵《通志》亦皆著录。

而唐刘知己(子玄)谓《老子》无河上公注。

⑸释氏亦多非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破邪篇》云:道士之号老教,先无河上之言,儒宗未辨。

古本《老子》带给我们对道家思想的新诠释

古本《老子》带给我们对道家思想的新诠释

古本《老子》带给我们对道家思想的新诠释伴随几十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两种,1993湖北郭店村出土竹简《老子》的部分内容,都与今本有很多不同,例如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带给我们很多新启发。

《老子》即《道德经》,是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

历朝历代对其校订和注释的著作非常多,重要的就有上千种。

早期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有魏晋时期的王弼(226-249年),他所校订和注释的《老子》大致奠定了今天此书的版本基础。

但现在看,与古本《老子》和原始道家思想存在很大的差距。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两种,甲本用秦篆书抄写、时间更早、破损严重,乙本用汉隶书抄写、破损稍轻、为汉初抄本,比之前最早的《老子》版本要早100多年,更是秦汉交界关键时期,因此它是迄今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了!本文统称为“古本”。

该“古本”比现代通行《道德经》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160多句(全部350多句)发生重大改变!一是涉汉代“避讳”的改动。

“古本”没有避汉初多位皇帝名讳,能看到后来版本中因避讳改动100多处,如避讳刘邦将“邦”改为“国”;避讳刘恒将“恒”改为“常”。

二是涉儒家思想渗透的改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在汉代之后多被儒家学者“篡改”、思想体系和核心内容遭破坏,对照“古本”可以看到相关的变化。

而1993年郭店村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竹简,涉及《老子》内容有甲、乙、丙三组,2046字,包含现代通行《道德经》中的31章内容。

它虽是迄今最早《老子》实物,但不是全本。

而且从墓冢规格看,墓主人曾是“东宫之师”、已落魄。

竹简《老子》很有可能是墓主人根据教学需要节录、按内容不同汇编成三组,学术价值远不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下面,我们就比较“古本”与现代通行《道德经》几个明显差异,谈一谈其对道家思想最初面貌的理解。

1、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老子调研报告

老子调研报告

老子调研报告老子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对老子思想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与研究,并撰写了以下的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老子,又名李聃,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宗教创始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理论。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要点、影响和现实意义,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论文和资料,全面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和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2. 专家访谈:与老子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谈,了解他们对老子思想的看法和解读。

3.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人们对老子思想的认知程度、应用情况和对其现实价值的评估。

四、调研结果1. 老子思想的核心要点:(1)“道”的概念:老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和最高原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无为而治”:老子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摒弃功利心和人为的干预,以达到事物自然而然的发展。

2. 老子思想的影响:(1)对后世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2)对现代社会的借鉴:老子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1)在领导管理方面,老子思想的“无为而治”理念可以引导领导者正确处理事务,降低干预过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2)在教育领域,老子思想的“以无为之治教”理念可以引导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在个人发展方面,老子思想的“守住本心”和“无为而生”理念可以鼓励个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摆脱功利和追求的困扰。

五、调研结论老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简介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简介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书名: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 编著:卷数:二卷正统道藏:字号涵芬楼本第册新文丰本第册三家本第册道藏提要:编号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德真经第9册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相传为东汉天师道天师张陵撰,或以为是张陵之孙天师张鲁撰。

原书二卷。

《正统道藏》未收。

《道藏缺经目录》着录。

现有敦煌发现的南北朝残抄本一件(S6025),保存原书上卷,亦即老子《道经》第三章至第三十七章之注文。

近人饶宗颐据敦煌抄本整理而成《老子想尔注校笺》一书。

此书以早期五斗米道思想教义注解《老子》。

认为「道」是有意志的最高神灵。

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教导信徒奉道守诫,认为按道意行事,可以致国太平、长生成仙,故注文宣称:「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书中又批评世间邪道伪伎,强调炼形长生。

总之,神化老子之道,强调奉道守诫,追求长生仙寿,是此书主要特点,其思想内容与《太平经》、《老子河上公注》等早期道书相符,据《传授经戒仪注诀》称:汉末保师张鲁曾以此书教化蜀中民众,南北朝天师道规定此书为教徒必须传授修习的太玄部经典之一。

从敦煌写卷看《老子》的成书——兼论敦煌五千文本《老子》的来源

从敦煌写卷看《老子》的成书——兼论敦煌五千文本《老子》的来源

作者: 朱大星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117-128页
主题词: 郭店《老子》;敦煌写卷;成书;文本;简本《老子》;今本《老子》;布朗大学;国际研讨会
摘要:《老子》的成书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众多学者利用各种材料对《老子》的成书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如1998年5月,在美国达慕思大学召开的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布朗大学的罗浩(Harold D.Roth)先生用三种模型来概括今本《老子》与简本《老子》可能存在的关系,即“辑选”模型一、“来源”模型二及“并行文本”模型三。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前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自出现以来,便受到了众多学者、文化人的重视和研究。

其中,散文艺术是《老子》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本文将以百年来《老子》散文艺术研究成果为线索,梳理和述评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旨在为深入探究《老子》散文艺术提供一些参考。

一、散文艺术与《老子》文本散文艺术是指以散文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

在《老子》研究中,由于《老子》本身就是一部以散文形式表现的经典文本,因此散文艺术与《老子》文本的关系十分紧密。

在早期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中,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是以《老子》文本的内容为主线,探究其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

如20世纪初,著名学者傅佩荣在其所著的《道德经的文学价值研究》中,对《老子》的散文艺术进行了系统的述评。

他认为,《老子》的散文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散文艺术特点与表现形式《老子》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同研究者对其特点的界定和理解却并不完全相同。

在文学史上,吴宓曾将《老子》的散文艺术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内涵深刻,语言简练,言简意赅。

这一界定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同时,在具体分析《老子》散文艺术的时候,研究者也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比如,在对《老子》散文艺术的整体特点进行描述时,会着重强调其内涵深刻、言简意赅等特点,同时也会注意到其中的诗意表现。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老子》散文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究。

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唐典成在其所著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其排比、押韵等艺术手法的应用。

他认为,《老子》的散文艺术在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十分注重平衡和对比,使得读者在感受其意蕴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现代《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的进展进入20世纪后,《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的发展和成果有了大幅提升和突破。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对其文本的全面剖析和研究。

国图藏敦煌本《老子道德经义疏》释读

国图藏敦煌本《老子道德经义疏》释读

国图藏敦煌本《老子道德经义疏》释读《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出自周朝史官老子之手,“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经典。

老子在春秋时代被认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宗教教主,《道德经》被认为是部哲学著作而非宗教经典,然而在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老子和《道德经》逐渐被奉为宗教教主和宗教经典。

众所周知,唐李渊、李世民父子取得天下之后,为抬高自己社会地位,尊老子为先祖,并竭力推行道教,至唐玄宗时达到极盛。

敦煌本是古代佛教圣地,道教的发展远不如佛教,正是由于唐朝皇帝的推波助澜,道教在初唐以后一度兴盛,设有开元观、神泉观、龙兴观等道观,也抄写了大量道教经典。

据统计,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其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敦煌道教文献不见于《正统道藏》。

这些散佚的早期道经,对解决道教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敦煌遗书中《老子》写卷凡计76件,多为盛唐时期写本,大致可以分为五千文本和非五千文本两个系统。

其中《老子》注疏本写卷凡23件,内容包括河上公注、想尔注、成玄英疏、李荣注、唐玄宗注疏及其它佚名注疏等,亦多为《正统道藏》失收。

南北朝隋唐时最流行的道教哲学是重玄,在此风气下,很多道门人士纷纷用玄学解释老庄,但可惜相关著作大都缺损或失传。

敦煌遗书中有五种用重玄义理解释《老子道德经》的注疏,国家图书馆藏BD14677《老子道德经义疏》即为其一。

该卷为盛唐写本,卷轴装,首尾残,现存270.5厘米,经文存148行。

麻纸,纸质细密柔软,楷书字体,经文朱笔,色彩鲜红;疏文墨笔,字黑如漆。

前半部内容为开题序例,据称道经有三十六章,德经有四十五章。

可知该件经文分章,与唐代河上公注本及李荣注本相同。

后半部内容为经文及注疏,起于第1章,止于第7章。

经文用《五千文》本,疏义近于李荣、赵志坚等唐代道士所作。

本卷注疏者古佚,《正统道藏》未收,故无传世本,为海内外孤本,文献价值极高。

论《老子》研究的现实问题

论《老子》研究的现实问题

论《老子》研究的现实问题《老子》是中国经典古籍之一,是道家的镇门之宝,一般认为是由老子(李耳)所作。

但现在的学术界却认为老子并非一人,老子可能有三个人:老子,老莱子,太史谵。

试想,一部作品连作者都搞不清楚,现在却大谈特谈研究这部作品,该是何等可笑之极。

语文中有“知人论世”之说,即是从作品作者的出生,求学,入仕到死亡的整个人生经历来审视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从而对应于文本,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例如,分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联系到此时的毛泽东正意气风发,准备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以及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黑暗腐朽又遭遇侵略的现实,不难得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义,即我毛泽东要用自己的才能力挽狂澜,主天地之沉浮。

《老子》究竟是不是最初那本《老子》,这是个问题。

其一,先秦诸子文献大多已缺佚,99%是在汉代的战争中被焚毁。

如今所见之先秦诸子文献主要来自剩余的1%。

其二,即使是在先秦,对同一作品的观点也分为不同的流派,而如今的1%中极大可能只是一家之言,究竟是不是主流也不得而知。

其三,古代文献的流传主要靠手抄的方式,所以出现错抄,少抄是不可避免的。

在已有的《老子》传世本中,就会发现有很多错抄,少抄的现象。

其四,即使抄对,由于古代没有标点,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

故而会出现不同的停顿,它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综上所述,现代人对《老子》的认知和理解,极大程度上是错误的。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道,包含无为等诸多方面。

无为就是不要有所作为,保持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

然而,在当今社会下,这种思想还有价值吗?我认为没有。

一个人无为,那他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就是负的,他没有他存在的个人价值,还不如灰飞烟灭了好。

一个集体无为,就会降低集体的工作效率,使集体失去了它应有的整体大于局部的功能。

一个国家无为,它就不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自身的主权和尊严,它就会被别国侵略,它就会亡国。

有人说,无为可以减轻我们遭遇失意时的痛苦。

我觉得这种人没出息。

对老子的研究报告

对老子的研究报告

对老子的研究报告老子(公元前570-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老子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介绍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

老子出生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现实状况让他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治理理念等问题。

他的思想主要借鉴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其次,解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全书共分81章,并以独特的词句和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研究报告可以深入剖析书中的观点,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探讨老子对道的定义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

然后,分析老子对政治与治理的见解。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反对以力制人的粗暴方式,主张以德治国。

他认为,人们应当依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而非依赖外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研究报告可以探讨老子对君主、官员和平民百姓的角色和责任的看法,以及他对政治体制和国家发展的理念。

最后,总结老子的影响与意义。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观点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于后来的宗教、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报告可以对老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出他在道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是对老子的研究报告的简要概括,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以充分探讨其思想思想、产生的背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老子》研究综述

《老子》研究综述

《老子》研究综述
邬溯源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3
【摘要】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邬溯源
【作者单位】集宁师专,内蒙古,乌兰察布市,0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老子》军事思想研究综述 [J], 张强
2.道法自然顺势而为r——《〈老子〉的公理化诠释》研究综述 [J], 甘筱青
3.帛书《老子》研究综述 [J], 张艳
4.老子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 [J], 任蓉;
5.北大汉简《老子》研究综述 [J], 甘影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理 与 异 文 比较 方 面 二 整

其重要性正 如李零先生所说 : 如果 我们把古 书比作 一条藏 “
在云端的龙 , 宋元以来的古 书是它 的尾 巴, 煌的发现是 它的身 敦
子, 那么 , 现在的发现 就是 它的脖子 , 我们离看到龙头 1 3子已不
太远 了。 在这 5万余 件敦煌卷 子 中有 千余件 、 州 百余 种 中国传 统典籍 ,老子》 《 即其 中一种 。 作为我国最 古老哲学 著作之一 的< 子》 是敦煌 先秦 典籍 老 , 中数量较多的一种 。< 老子》 在我 国历史 上 曾发 生过 深远影 响 , 并广泛流传到 国外 , 至今仍受 到西方学者的称赞 , 中国哲 学史 在 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今存较 早 、 较完整 的< 子》 为宋 、 老 多 明刻 本, 而敦煌写卷 《 老子> 多抄 写于南北朝 、 代。尽管是 残卷 , 唐 但 由于抄写年代 较早 , 多地 保 留了《 更 老子> 貌 。因此 , 文 字 原 在 学、 文献学 、 哲学及史学研究中均有重要 学术 价值 。 自 10 年前贤罗振玉 、 、 99 蒋斧 王仁俊 、 师培 等根据伯 希和 刘 提供的有限敦煌文献 照片 和原件进行 初 步研究 开始 , 敦煌学 已 走 过近百年的学 术历程 。尤其 是在 近半 个世纪 , 人们 日益认 识 到敦煌文献的重 要性 , 加重 视对其 进行整 理与 研究 。迄 今 为 更 止, 前贤对敦煌 写卷 《 老子>的整 理、 研究 已取得 了很大 的成绩 。
[ 关键词 ] 敦煌文献 ;老子》研 究成果 《 ; [ 中图分类号 】26 K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5— 42 2( }9 05 — 3 10 39 (060 — 0 0 0 1 作者简介 : 杜冰梅 , 安徽萧县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王贵元 , 山西平定人, 文学博士 , 中国人民 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下 面仅就所能搜 集到的有关敦煌写卷< 老子> 的研究成果 略加 整
理。
在早期研究敦煌 写卷 《 老子》 的学者 中 , 振玉先 生不 仅是 罗 第一位而且也是研究成果最 突出者 。他对敦煌写卷《 老子> 的整
理与研究 做 出 了很 大 贡 献 , 果 全部 收 录在 《 雪 堂 先 生 全 成 罗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9期 总第 16期 5

州 学
- 9 j
N . 2 6 o9 0D Ge e a. o 1 6 n r1 N . 5
km h u x c k n zo u a

历史研究 ・
敦煌 写卷《 子》 老 研究综述
10 90年 6月 2 2日( 清光绪二 十六年庚 子五月二 十六 ) 在甘 肃省敦煌县鸣沙山千佛洞第 28 8 号石窟 中发 现 5万余件 完成于 公元 5至 1 世 纪的文献 , 1 给科 学文化研究提供 了极为丰 富的古 眼 目录>’ 收 录英 藏 敦煌 写 卷 < 子>1 中 老 1件 , S 0 7 、 . 即 . 0 5 S
杜冰梅
( 中国人民大学
王贵元
10 7 ) 0 82
文学院 , 北京
[ 摘要] 自10 年前贤开始研究敦煌文献以来, 99 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本文对 1 9年至今有关敦煌写卷《 - 9 0 老q)
的研 究成果主要从缡 目、 整理 与校勘 、 综合研 究三个方面进 行全面整理与介绍 。
集》 初编 、 续编及三至七编 中, 贞 松堂藏 西陲秘籍丛 残> 在< 中
收有《 老子 残卷六种》 】即散 67散 68敦煌丙本 、 , 6、 6、 敦煌丁本 、
敦煌 己本 、 敦煌壬本及《 子义 残卷一 种> 老 。对敦煌 写卷< 老子>
பைடு நூலகம்
进行异文 比较 的成 果 主要为 《 德经考 异>l, 收录 1 种 不 道 L 共 D 4 同写卷 《 子> 其 中唐 石刻本 4种 , 老 , 即景龙本 、 本、 明本 与 御注 广 景福本 , 1 0种敦煌 写卷编号为 甲、 丙、 、 、 庚 、 、 、 乙、 丁 戊 已、 辛 壬 癸 ( 亦称 “ 伦本” , 老子残 卷六 种> < 英 )与《 、法藏 敦煌西 域文 献> 相 对照可知 , 甲即散 6 7 乙即散 6 8 丙 即敦 煌丙本 , 即敦煌 丁 6, 6, 丁 本 , 即< 戊 老子义残 卷一 种> 己即敦煌 已本 , 即 P 21 , 即 , 辛 .57 壬 敦煌壬本 , 与癸 元相对应者 。在此文中 , 庚 罗先生 以王弼本< 老 子》 为底本 , 以上 面 1 种 < 4 老子> 为参校本进行 比较 , 异文分别指 出, 不作进一 步考 证 。如 《 经> 道 第二 章 :行 不 言 之教 万 物作 “
0 8 S( 7 S 0 9 S 09 S 2 6 S 2 6 S 3 2 S 4 3 1 9、 . I 7、 . 7 2、 . 7 8、 . 0 0、 . 2 7、 . 9 6、 . 4 0、 4
代文化典籍和历史 资料 , 成为 中国近代 文化 史上 的四大发 现之

S65 、.85 , 在每件后 注明行数 。袁 同礼< .43S62 v并 国立北平 图书 馆现藏海外敦煌遗 籍照片总 目》6对英、 【 法藏敦煌文献进行 分类 记录, 道家” 在“ 一类 中记 录敦 煌 写卷 《 子> 件 , 中英 藏 5 老 9 其 件 , 为 S47 S26 、.96 S 3 、.85 , 分别 .7 、.00 S32 、. 0S62v法藏 4 , 4 件 分 别 为 P 29 、.8 、.27 P37 , .54P26 P33 、.27 有简单 题解。陈 国符《 4 敦 煌卷 子中之道藏佚 书> 对敦煌写卷 中所存< 道藏> 书进 行 了 佚 整理 , 首次全面收 录北京 、 是 伦敦 、 巴黎三地道书的 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