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院健康指导

合集下载

早产儿健康指导

早产儿健康指导

早产儿
日常护理
4、皮肤、脐带护理:保持皮肤干燥,脐带无菌 结扎后,一般在1-7天内脱落,脐带脱落前应注 意局部有无渗血,保持脐部不被尿液,污染,脐 带脱落后应注意脐窝有无分泌物及肉芽,有脓性 分泌物者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用碘伏消毒, 并保持干燥。
早产儿
用药指导
预防低血糖,按医 嘱给予静推葡萄糖, 维生素及铁的供给
早产儿
危险因素
3、胎儿因素:胎儿窘迫、多胎、 贫血及严重溶血等。 4、其他:胎膜早破,羊水过多 。
早产儿饮食指导来自1.早产儿生后2-4小时后试喂糖
水,以防低血糖的发生、脱水
的发生。吸吮及吞咽功能好的 可直接哺乳。体重低于1500克 者,哺乳间隔时间为1-2小时, 体重高于1500克者,哺乳时间 为2-3小时。
早产儿
康复指导
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鼓励母 乳喂养,做好脐部护理及皮肤 护理,按时预防接种
早产儿
➢定义
➢日常护理
➢危险因素
➢用药指导
➢饮食指导
➢康复指导
早产儿
定义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 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 周,出生时体重低于 2500g,身长不到47cm 的 活产新生儿。
早产儿
危险因素
1.母亲因素:妊娠高血压、慢性心 肾疾病、感染、滥用药物、外伤或 手术、情绪波动等。 2、胎盘与子宫因素: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子宫畸形等。 。
早产儿
饮食指导
2.哺乳时注意掌握奶头、奶孔 大小、避免呛奶,对吸吮能力 差者,可用滴管喂哺。对既无 吸吮能力,又无吞咽能力者, 可用胃管法。
早产儿
日常护理
1、环境:新生儿室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 免对流风),保持适宜的环境温湿度,早产儿室 温应在24-26摄氏度,相对湿度在55%-65%。室内 采用湿式清扫,每日定期紫外线消毒,工作人员 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手卫生,患有腹泻、皮肤 病及传染病时不得进入新生儿室,母亲患感冒时 应戴口罩。

早产儿出院健康指导

早产儿出院健康指导

早产儿健康指导内容:一.喂养(1)母乳喂养:按需喂养,间隔2-3小时喂养一次。

(2)没有母乳则喂养配方奶:试奶温,查看奶嘴孔大小,以十字孔为宜,断线下滴,观察呼吸、面色、吞咽、是否溢奶。

注意事项:①喂奶后1小时内不要换尿布。

②如有鼻子、口周青紫,拔出奶瓶暂停一下,脸色恢复后再喂。

③如发生呛奶,予右侧半卧位,拍背,呼吸平顺后再喂。

二.日常护理(1) 保暖早产宝宝所在室温24℃~28℃,室内相对湿度在55%~6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过高注意通风降温,每天至少给房间通风换气20分钟,衣服以宝宝手脚温暖即可。

(2)洗澡洗澡时间最好选择在喂奶前后1小时,关上门窗,避免有风直接吹宝宝,室温在30℃,水温38℃~40℃为宜;洗澡后彻底擦干,防止受凉。

(3)皮肤护理可抱婴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发现黄疸消退或减轻后又再出现或加重,要及时就诊。

宝宝头、颈、腋窝、会阴臀部皮肤皱褶处应勤洗,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糜烂。

每次换尿布后特别是大便后应温水洗臀部,软毛巾搽干,涂以熟茶油,保护皮肤,以免尿布疹。

注意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衣服、尿布应柔软、舒适并保持清洁干燥,衣带不宜过紧。

宝宝口腔黏膜较薄嫩,易擦伤,造成感染,不要纱布擦洗,以免损伤。

保持口腔清洁,清洁口腔用物均为一次性,避免鹅口疮。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后清洁手和乳头。

人工喂养者,每次喂奶后把奶头用清水洗净,煮沸15-20分钟待用。

一般脐带在15天内可以脱落,脐带脱落前避免盆浴,应作脐部护理。

局部用酒精清洗后涂以聚维酮碘溶液,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如发现局部红肿、有分泌物。

必须去医院就诊;(4)注意预防感染除专门照看宝宝的人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房间,更不要把宝宝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摸抱等。

妈妈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洗净双手并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上述护理人员如患感染性疾病时应立即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三.观察宝宝如果出现下面迹象要去医院1.宝宝呼吸改变:出现呼吸急促,超过60次/分,口鼻周围或者全身皮肤青紫色。

早产儿患者健康教育

早产儿患者健康教育

早产儿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二)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室温维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体温维持在36~37℃。

2.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观察新生儿吃奶后腹部及大便情况。

喂奶宜取半卧位或坐位,奶嘴孔以奶瓶倒置奶液间断流下为宜,喂养时奶瓶呈斜位,使奶嘴孔内充满奶液,以免吸入空气或吸奶无效。

喂完后轻拍背部驱气,并给与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3.预防感染,接触宝宝前需洗手。

房间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但需防止对流风。

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场合及公共场所,预防交叉感染。

家人感冒时应避免接触宝宝或戴口罩。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应用温热毛巾清洗奶头,人工喂养者奶具用后及时煮沸消毒。

4.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温水浴一次。

沐浴时室温26~28℃,水温38~40℃,动作轻柔且快速,沐浴完迅速用浴巾擦干,防止感冒。

5.婴儿抚触最好在沐浴后进行,10~15分钟。

6.亲子关系的建立,促进感情的增长和智力发育。

7.定期复查并按时完成各项预防接种。

8.不适随诊,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1)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者上升到38℃以上,采取措施后,效果仍不好者;
(2)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颜面青紫;
(3)吃奶骤减、面色蜡黄、哭声微弱;
(4)腹胀、呕吐;
(5)痉挛抽蓄。

早产儿的健康教育

早产儿的健康教育

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早产儿是指在孕期不满37周的胎儿出生。

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发育不彻底,他们在出生后面临着许多健康问题和挑战。

为了确保早产儿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他们需要接受特殊的健康教育和照应。

本文将介绍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一、早产儿的健康问题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身体未彻底发育,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以下健康问题:1. 呼吸系统问题:早产儿的肺部未充分发育,容易浮现呼吸难点和呼吸道感染。

2. 消化系统问题: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彻底成熟,容易浮现消化不良和吸收问题。

3. 免疫系统问题: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疾病。

4. 神经系统问题: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彻底,可能浮现运动障碍、认知问题等。

5. 发育问题:早产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特殊的发育监测和康复训练。

二、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内容为了确保早产儿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他们的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提供以下健康教育内容:1. 喂养指导:早产儿的喂养需要特殊注意,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

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提供正确的喂养姿式和频率,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2. 预防感染:由于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教育家长如何预防感染,包括勤洗手、避免人群拥挤、定期接种疫苗等。

3. 呼吸训练:早产儿可能会面临呼吸难点的问题,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呼吸训练,包括正确的体位、呼吸操等。

4. 发育监测和康复训练:早产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发育监测,并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匡助早产儿克服发育障碍。

5. 心理支持:早产儿的家庭可能会面临压力和焦虑,家庭和医护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包括情绪管理、家庭支持组织的介绍等。

三、早产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早产儿的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个体化教育: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和健康问题,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指导,确保家长能够理解和应用。

2. 多媒体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向家长展示正确的喂养姿式、呼吸训练方法等,增强教育效果。

早产产妇出院后管理方案

早产产妇出院后管理方案

早产产妇出院后管理方案
1. 产后恢复
-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 适当锻炼,如散步、做产后操等,有助于身体恢复。

- 定期产后检查,监测母体健康状况。

2. 母乳喂养
-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对早产儿具有重要的营养和免疫保护作用。

- 如有困难,寻求专业人员指导,学习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

-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促进泌乳。

3. 新生儿护理
- 严格遵医嘱,按时给药和检查。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预防感染。

- 观察婴儿状况,如呼吸、皮肤颜色等,及时就医。

4. 心理健康
- 接受早产的事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寻求情感支持。

-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5. 生活安排
-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分配家务。

-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适时恢复工作或其他活动。

6. 定期随访
- 按时复诊,接受婴儿发育评估。

- 及时解决哺乳、喂养等困难。

- 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

早产产妇需要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护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定期就医随访,遵循医嘱,有助于母婴的健康发育。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ﻫ(一)早产儿就是指胎龄<37周出生得新生儿,就是新生儿死亡发生得重点人群,也就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得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得早产儿. ﻫ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得早产儿。

ﻫ (二)早产儿保健就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得医疗保健服务.(三)早产儿专案管理就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与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得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ﻫ(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ﻫ1、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与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ﻫ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ﻫ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得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得收集、上报工作.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ﻫ 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得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ﻫ3、负责指导与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得健康教育材料。

ﻫ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得管理工作。

ﻫ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与能力相适应得早产儿保健服务。

ﻫ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得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新生儿科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健康宣教早产儿健康宣教为了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暖: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保持室温在22~24℃,湿度在50%~60%。

2.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因此需要定期消毒房间,接触早产儿前应洗手,减少探视,并加强皮肤、脐部护理。

3.合理喂养: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健全,吞咽功能弱,胃容量小,容易呕吐,因此需要正确哺乳,按需喂养,定时测量体重,了解患儿增长情况。

4.预防窒息:早产儿呛奶易吐奶,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暂停,因此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吸吮能力,选择合适的喂养方法,每次喂养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喂养后轻拍背部,并给予右侧卧位。

5.母亲的心理指导:母亲在授乳期间需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防止过度疲劳,给予合理营养及饮食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生活规律,定时排空乳房,保证乳腺分泌。

6.母乳喂养:早产儿母乳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比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早产儿母亲的奶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

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7.正确更换尿布:选择柔软、刺激性小、吸水性好的尿布,勤换尿布,每次排便后用清水冲洗,以防臀炎。

8.洗澡的方法:早产儿体温稳定,一般情况好,应每日沐浴一次,水温40℃,室温27℃,用中性肥皂。

沐浴室应注意皮肤褶皱处及臀部、外阴部的清洁,洗后擦干、扑粉。

9.婴儿抚触:抚触可以促进智力发育,减少哭闹,可以更好的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低,需要进行成分输血来补充红细胞和红细胞生成前体细胞,以及保持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3、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方法:孕期定期产前检查,了解母亲和父亲的血型,避免同种免疫反应;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胆红素检测,及时治疗黄疸和溶血病;对于高危儿童,进行临床监测和预防性治疗。

小儿科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小儿科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新生儿黄疸住院健康指导心理指导向患儿家属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解释病情,让家长能认识到新生儿黄疸形成的原因,告知家长经过蓝光照射等治疗,绝大部分患儿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

光疗指导解释使用黄疸治疗箱的重要性,利用蓝光光谱进行体外照射治疗的目的、作用及蓝光箱的使用方法。

间接胆红素在蓝光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然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而退黄,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在使用治疗箱时,患儿需裸体放在蓝光箱内,注意戴好眼罩及穿好尿裤防止滑脱,家属要将墨镜戴好,防止损伤眼睛。

光疗时需适当补充水分及钙剂。

副作用:可出现发热、腹泻和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

喂养指导向家长宣教正确的喂奶姿势和含接姿势,指导正确的挤奶手法及如何保持泌乳,鼓励产妇耐心喂哺新生儿。

指导家长早喂养,多次少量喂奶,因为早喂奶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喂养而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减少黄疸光疗机会,另外还有增加喂奶次数,如果喂奶次数少,肠蠕动减慢,胎粪排除延迟,胆红素会吸收增加。

指导家长添加糖水,如出生24小时后测得黄疸指数>9mmol/L,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添加葡萄糖水以增加新生儿小便次数,利于小便中胆红素的排泄。

对母乳性黄疸患儿,可根据患儿病情,暂停母乳,改为人工喂养,停母乳期间要注意维持泌乳及排空乳房。

疾病指导指导家长识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指导家长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部位,程度,判断黄疸进展情况,以便协助医护人员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黄疸观察方法:①在白天日光或白色日光下观察: 用手指压眉心、胸骨、鼻尖、肚脐旁或双腿,一般正常皮肤压下去后方可呈白色,若有黄疸时,手指放开皮肤会转黄,继而恢复原来肤色。

指导家长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脐部是否有分泌物,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指导家长行新生儿游泳及抚触新生儿游泳促进胃肠道激素和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食欲增加,而且游泳时活动消耗量较多,肠蠕动加强,排便多,有利于胎粪的尽早排出,从而降低新生儿黄疸。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早产儿即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弱,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一、保持早产儿的温暖1.应尽量让早产儿与母亲保持皮肤接触,进行“袋式护理”,将婴儿放置在母亲的胸前,让母亲用双手捧住婴儿。

2.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3.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或温带,保持婴儿体温稳定。

二、合理喂养1.初期使用经过咨询的医生或护士推荐的人工奶或乳汁进行喂养,可以使用尿管、鼻胃管等途径进食。

2.逐渐过渡到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均衡。

3.喂养间隔约2-3小时,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次。

4.对于不能进食自己的早产儿,可以采取胃管喂养或经口喂药的方式。

三、保持早产儿的卫生1.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风力过大。

3.定期更换婴儿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洁净。

四、注意早产儿的睡眠和休息1.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婴儿的睡眠。

2.进行规律的作息安排,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让婴儿多进行体力活动,促进其身体发育。

五、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1.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体检和复查,包括测体重、测身高、查体等。

2.如有发现身体异常或疾病,请及时就医。

六、注意早产儿的心理健康1.给予婴儿关爱和呵护,增强其安全感。

2.和婴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3.避免长时间的孤独,尽量让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陪伴。

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照顾1.家庭成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避免传染疾病。

2.家庭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避免意外伤害。

3.给予婴儿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培养婴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八、定期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1.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早产儿的管理措施。

2.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小组,了解更多关于早产儿管理的知识。

以上是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家长和照护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在出院后需要特别的喂养关注和建议。

由于他们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或未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这些婴儿需要额外的关注和照顾来保证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建议如下:1.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可以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尽量鼓励母亲提供乳汁,如果母亲无法产生足够的乳汁,可以尝试使用乳房泵来刺激乳腺。

如果没有足够的母乳供应,可以考虑使用婴儿配方奶粉。

2.频繁而小量地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胃容量较小,所以需要更频繁但是量更小的喂养。

通常每天需要喂养8-12次,每次喂养的量根据婴儿的体重和健康状况而定。

刚出生的早产儿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来喂养,但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可以逐渐过渡到吸吮乳汁。

3.定时喂养和观察:为了保持婴儿的稳定营养供应和促进生长,建议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来喂养。

同时,观察婴儿的饥饿和饱腹信号,例如舔唇、张口和吮吸手指等。

这样可以确保婴儿在正确的时间和适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足。

7.提供安静和舒适的喂养环境: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刺激。

为了促进婴儿吃饭时的舒适感和集中精力,提供一个安静、温暖和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嘈杂声音和刺激性物品。

8.家庭支持和婴儿关爱: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婴儿的喂养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

定期带婴儿接受儿科医生和营养师的检查,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早产儿健康指导内容

早产儿健康指导内容

早产儿健康指导内容引言:早产儿是指在妊娠28周至37周之间出生的婴儿。

由于未能在母体内充分发育,早产儿在出生后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护理,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发育。

本文将为早产儿家庭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照顾早产儿的健康。

一、提供适宜的饮食早产儿需要额外的营养来支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母乳是最佳的食物选择,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物质。

如果母乳不足或无法提供,可以选择配方奶粉喂养。

在喂养过程中,要确保婴儿能够吸吮和吞咽,避免窒息的风险。

二、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容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在家中,要保持室温适宜,避免让婴儿过度受冷或过热。

可以使用合适的衣物和被子来保暖,但要避免过度包裹,以免影响婴儿的呼吸。

三、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延迟。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并纠正任何潜在的问题。

在家中,家长可以观察婴儿的体重、身高和头围等指标,并与儿科医生定期交流,以确保婴儿的生长发育正常。

四、避免感染的风险早产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家长应注意手卫生,经常洗手,并确保家人和访客在接触婴儿之前进行洗手。

避免带婴儿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尤其是感染风险较高的场所。

五、提供适度的刺激早产儿在早期可能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但他们也需要适度的刺激来促进他们的感官和运动发展。

家长可以在婴儿清醒时与他们进行互动,如与他们眼神接触、说话、唱歌或轻轻按摩他们的身体。

这些简单的互动可以促进婴儿的认知和运动发展。

六、关注婴儿的情绪和行为早产儿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异常的情况。

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儿的表情、声音和行为,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和不适。

同时,要给予婴儿足够的安抚和安全感,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行为调节能力。

七、定期接种疫苗早产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帮助婴儿建立免疫防线,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家长应按照儿科医生的建议,定期为婴儿接种疫苗,并及时补种。

早产儿出院健康处方

早产儿出院健康处方

一、医疗:您的宝宝如果出生孕周不足37周,我们称之为早产儿。

出生后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出院后需到早产儿随访门诊监测生长发育、神经功能发育、贫血等相关情况。

前半年每个月随访检查一次,半年后每2个月随访一次。

如有特殊随诊检查项目,出院时由主管医师向家属说明。

二、护理:宝宝出院后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感染:应避免较多的亲友探望,避免接触感冒、皮肤、肠道感染病人。

2、家中采光要好:注意宝宝黄疸情况。

3、要给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居室温度应保持在24-26°C左右,婴儿体温保持在36-37°C。

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及水温。

4、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的喂养,每周体重增长达到200-300g。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时如果体重增长不足可添加母乳添加剂;如果母乳量不足,酌情增加早产儿配方奶。

5、婴儿抚触:抚触给孩子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反射,促进孩子的发育。

三、康复:如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就诊:1、生后4周黄疸仍不消退,或退而复现。

2、体温下降至36°C以下,或高于37.5°C,采取相应保暖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改善。

3、吃奶量骤减,哭声弱,咳嗽,吐沫,呼吸促。

4、发生抽搐。

四、营养:1、鼓励母乳喂养,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

母乳通常能很好地被早产儿耐受,并提供使其健康发育相关的免疫抗体。

母乳中特别是初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是任何乳制品不可替代的优质乳。

科学喂养,保证新生儿足量进食母乳。

2、生后2周开始添加维生素AD。

按随诊情况酌情添加钙剂,铁剂。

3、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且吸吮能力弱,易发生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等问题。

4、早产儿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母乳是这些营养素最好的载体,家长应根据早产儿具体状况,咨询医师是否添加母乳强化剂。

5、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应用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

早产儿配方奶粉可以满足早产儿生长的特殊营养需求。

早产儿健康教育

早产儿健康教育

早产儿健康教育引言概述:早产儿是指在孕期37周之前出生的婴儿。

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发育不完全,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早产儿的饮食、日常护理、疾病预防、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早产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饮食:1.1 早产儿的饮食需求:早产儿的消化系统较为脆弱,需要特殊的饮食配方。

母乳是最好的选择,但有时需要添加早产儿配方奶粉。

1.2 饮食的频率和量:早产儿的胃容量较小,需要更频繁地进食,但每次进食的量要适中,以免过度负担消化系统。

1.3 补充营养素: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较高,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素,以促进身体发育和免疫力提高。

二、日常护理:2.1 温度调节:早产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保持适宜的室温,并注意使用保暖措施,如婴儿暖炉和保温箱等。

2.2 频繁换尿布:早产儿的尿液排泄功能尚未完善,需要经常更换尿布,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

2.3 规律的作息:早产儿需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三、疾病预防:3.1 接种疫苗: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需要按照医生指导及时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预防常见的传染病。

3.2 避免感染:早产儿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疾病。

家人和护理人员在接触早产儿前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勤洗手,避免传播病菌。

3.3 定期体检:早产儿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确保早期干预和治疗。

四、康复训练:4.1 物理治疗:早产儿的运动能力较弱,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促进身体发育。

4.2 言语治疗:早产儿可能会出现言语发育延迟等问题,言语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3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早期康复训练对早产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发育延迟和功能障碍。

五、心理支持:5.1 家庭的情感支持:早产儿的父母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情感支持,建立稳定的情感纽带,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保暖: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生后即放置在暖箱中。

禁止为体温低或不稳定的婴儿沐浴。

各项检查、治疗尽量在暖箱内集中进行,以减少散热。

2.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可采取以下体位:1)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鸟巢式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有安全感;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

2)头颅塑形: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双侧头部平坦,以免因头部平坦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

3)俯卧位: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作,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

但俯卧位时小儿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应引起注意。

3.喂养:早产儿尽可能用母乳喂养,也可用乳库奶喂养,必要时使用适合早产儿的配方乳。

喂奶前常规用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开始先试喂2次10%葡萄糖液,每次3~5mL,再喂稀释奶,逐渐到配方奶,直至达到每日需要热量。

喂奶切忌过速,以免发生胃食管反流致误吸;喂奶后不要立即更换尿布,以防止体位变动发生呕吐。

保持半侧卧位或平卧、俯卧,头转向一侧,每4h翻身、转换体位1次。

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或鼻肠管喂养,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管,如胃管内残留奶量大于喂奶量的1/3以上则应减量或暂停1次,必要时给予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

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低下,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早产儿前要严格洗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患感冒时不能接触早产儿。

奶具严格消毒,1人1奶瓶1奶嘴。

每日行脐部、口腔护理2次。

暖箱要彻底清洁消毒后才能使用,使用期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1次,使用7d后要更换暖箱。

5.保证有效呼吸:注意呼吸的节律和次数,如有气促、呼吸暂停及时给氧。

通过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或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吸氧浓度,SaO-85%以下给氧浓度30%~40%,浓度不可过高,以免发生氧中毒。

早产儿工作规范

早产儿工作规范

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提高早产儿医疗保健水平,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制定本规范。

一、定义范围(一)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也是易发生远期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

本规范将早产儿分为: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

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

(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

(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

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

二、工作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能力。

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

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

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二)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

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

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

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

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作。

早产儿出院指导健康教育

早产儿出院指导健康教育

三十、早产儿出院指导健康教育
1、精心喂养,在早产儿出院后应使用专用配方奶粉喂养,以帮助实现“追赶性生长”。

每两次配方奶之间喂一次母乳,以防回乳。

使用配方奶粉的时间以胎龄到足月或体重达到2.5Kg为宜。

2、保持房间安静、柔和,减少声光刺激。

室温一般应保持在24C~ 26C,相对湿度在65%~ 75%,以防失水过多。

空气要保持新鲜,每日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直吹婴儿。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预防感染。

4、尽早干预:抚触、婴儿操、多与婴儿交流、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给婴儿听,定期进行生长发育智商测定。

5、病情观察,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及时送往医院复诊
5.1宝贝体温下降到35C以下,或上升到38C以上,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

5.2宝贝有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的症状。

5.3宝贝食欲不振、吃奶量减少、脸色蜡黄、哭声微弱。

5.4宝贝突然有了腹胀、呕吐的症状。

5.5宝贝发生痉挛、抽搐。

6.早产儿出院后按医嘱定期到门诊检查和到指定医院检查,按医嘱补充维生素、钙剂、铁剂等,预防佝偻病和贫血,按期预防接种。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

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儿科早产儿健康管理的规范,帮助保护早产儿的健康,并提供指导给医护人员和家属。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儿童,他们需要特殊的健康管理和护理。

本规范将涵盖早产儿的营养、生理状况、感染预防及其他关键方面的管理。

2. 营养管理2.1 母乳喂养优先早产儿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成分和适宜的营养素,对早产儿的生长和免疫力发育有益处。

2.2 补充营养品如果早产儿无法及时实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可以考虑给予特殊配方奶粉。

医护人员应根据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

3. 生理状况监测3.1 体温监测对早产儿进行定期体温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低温、高温等情况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2 呼吸监测早产儿的呼吸系统较为脆弱,需要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早产儿的呼吸稳定。

4. 感染预防4.1 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应严格落实洗手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源通过人员或设备传播给早产儿。

4.2 接触限制限制外来人员接触早产儿,特别是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员。

同时,对进入早产儿病房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不会带来潜在感染风险。

5. 其他管理方面5.1 睡眠管理为早产儿提供适宜的睡眠环境,并定期观察睡眠质量。

如有需要,可进行相关干预措施,保证早产儿的充分休息。

5.2 身体接触早产儿需要得到亲人的关爱和身体接触。

医护人员应指导家属正确而温柔地进行早产儿的抚触和拥抱,促进早产儿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建立。

6. 结束语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化儿科早产儿的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并保护早产儿的生命和健康。

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共同努力,按照本规范的要求,为早产儿提供贴心的护理和关爱。

早产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

早产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

2 . 2 健 康 教 育 的质 量 控制 方 法 2 . 2 . 1 当场 检 查 即通 过 提 问 和 操 作 演 示 的 方 式 检 查 家 的对 健 康 教 育知 识 掌 握 的程 度 , 对 不 清 楚 的知 识 点 进 行 再 教 育使 家长
院时所患疾病 、 胎龄 、 出生体重 、 患儿家长文化程度等 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0 5 ) 。 患儿出院时全部达到 出院标准 , 健康教育 1
周后 电话随访或 家庭随访 每例患儿家长 , 了解居家护理情况及患
儿 健 康 状况 。
完全掌握 , 检查 中出现 的难点问题集中在对早产儿的喂养 、 抚触、
消毒隔离 、 保暖等方面 , 因此应加强这些 问题的教育和培训。
生 儿 硬 肿症 、 低 血糖 、 窒息 、 急性 坏 死 性 肠炎 等 【 l J 。 刚出 生 的 早 产 儿 大 多 数 需 要 在 新 生儿 重症 监 护 室 ( N I C U) 由专 业 的 医护 人 员 进 行 治 疗 和 护理 ,特 别 是超 低 出生体 重 儿 在 出 院2 年 内持 续生 病 和再
根 据家长的文化 素质 ,心 理状
态, 讲解时要做到通俗易懂 , 避免医学术语 , 使家长能够理解。
患 儿 出院 后 , 由 回访 小 组 的 责 任 护
产儿的健康 , 为了提高早产儿 的健康水平 , 本科室对 出院 的早产 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 效果较好 , 介绍如下 。
1 临床 资 料
问和操 作演示及 电话咨询进 行质量控 制和效果评价 。 健 康教 育的 内容主要 包括 : 合理喂养 、 保暖、 日常护理 的指导、 防止感 染、 早产儿 生长发育监 测、 亲子关 系指导六方面。 认 为对早产儿的家长实施居 家健康教育指导后 , 家长丰富 了育儿知识 、 掌握 了技 能、 提 高 了育儿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及管理建议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及管理建议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及管理建议嘿,家人们!咱今天就来说说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及管理那些事儿。

你想想看,早产儿就像一颗还需要精心呵护的小嫩苗。

他们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各方面都还没准备好呢,所以出院后的随访和管理那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是给小嫩苗持续不断地施肥、浇水、除虫。

出院后,咱得定期带宝宝去复查呀。

这就跟咱大人每年体检一样重要,可不能马虎。

医生就像一个超级专家,能及时发现宝宝可能出现的小问题,然后迅速解决,让宝宝能健康成长。

你说,咱能不重视吗?在家里,喂养可得特别注意。

要像对待最珍贵的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给宝宝准备合适的奶。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温度也要刚刚好。

这就好像给小嫩苗提供恰到好处的养分,多了少了都不行。

还有啊,宝宝的生活环境也得舒服。

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让宝宝感觉就像在妈妈肚子里一样温暖、安心。

房间要安静,不能太吵闹,不然宝宝会被吓到的哦。

这就像给小嫩苗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小窝。

平时呢,要多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

宝宝哭了是饿了?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这就需要家长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像侦探一样去发现问题。

这可不简单呢,需要家长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对了,别忘了给宝宝做抚触哦。

这就像给小嫩苗轻轻按摩一样,能让宝宝放松,还能促进他们的发育。

你想想,宝宝舒舒服服地享受着抚触,多惬意呀!哎呀,早产儿的成长真的需要家长们付出很多心血呢。

但当你看到宝宝一天天健康长大,会觉得一切都值得呀!难道不是吗?所以呀,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及管理,可别偷懒哦!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宝宝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吧!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福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健康指导内容:
一.喂养
(1)母乳喂养:按需喂养,间隔2-3小时喂养一次。

(2)没有母乳则喂养配方奶:试奶温,查看奶嘴孔大小,以十字孔为宜,断线下滴,观察呼吸、面色、吞咽、是否溢奶。

注意事项:
①喂奶后1小时内不要换尿布。

②如有鼻子、口周青紫,拔出奶瓶暂停一下,脸色恢复后再喂。

③如发生呛奶,予右侧半卧位,拍背,呼吸平顺后再喂。

二.日常护理
(1) 保暖早产宝宝所在室温24℃~28℃,室内相对湿度在55%~6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过高注意通风降温,每天至少给房间通风换气20分钟,衣服以宝宝手脚温暖即可。

(2)洗澡洗澡时间最好选择在喂奶前后1小时,关上门窗,避免有风直接吹宝宝,室温在30℃,水温38℃~40℃为宜;洗澡后彻底擦干,防止受凉。

(3)皮肤护理可抱婴儿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发现黄疸消退或减轻后又再出现或加重,要及时就诊。

宝宝头、颈、腋窝、会阴臀部皮肤皱褶处应勤洗,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糜烂。

每次换尿布后特别是大便后应温水洗臀部,软毛巾搽干,涂以熟茶油,保护皮肤,以免尿布疹。

注意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衣服、尿布应柔软、舒适并保持清洁干燥,衣带不宜过紧。

宝宝口腔黏膜较薄嫩,易擦伤,造成感染,不要纱布擦洗,以免损伤。

保持口腔清洁,清洁口腔用物均为一次性,避免鹅口疮。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后清洁手和乳头。

人工喂养者,每次喂奶后把奶头用清水洗净,煮沸15-20分钟待用。

一般脐带在15天内可以脱落,脐带脱落前避免盆浴,应作脐部护理。

局部用酒精清洗后涂以聚维酮碘溶液,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如发现局部红肿、有分泌物。

必须去医院就诊;
(4)注意预防感染除专门照看宝宝的人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房间,更不要把宝宝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摸抱等。

妈妈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洗净双手并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上述护理人员如患感染性疾病时应立即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三.观察宝宝如果出现下面迹象要去医院
1.宝宝呼吸改变:出现呼吸急促,超过60次/分,口鼻周围或者全身皮肤青紫
色。

2.吃奶减少,或者拒奶
3.活动能力变差,反应迟钝或不做反应。

4.肤色比平时苍白。

5.情绪变化较大,容易烦躁不安。

6.瞌睡或者呕吐比较严重或反复发作。

7.排便习惯改变,腹泻超过一天,小便量减少或颜色变深。

8.没有过多包裹的情况下,体温超过3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