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原理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导言: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
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形状、光影等元素,使画面或物体呈现出三
维的立体感。
立体构成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技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理论和实践技巧。
一、课程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创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图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课程内容:
1. 立体构成的概述
1.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1.2 立体构成与二维构图的区别
1.3 立体构成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2.1 空间感的表现
2.2 线条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2.3 形状和体积的表达
2.4 光影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法
3.1 透视法的原理和应用
3.2 融合法的运用
3.3 高光和阴影的处理
3.4 颜色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 立体构成的实践应用
4.1 静物绘画中的立体构成。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
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全面、涉及硬件内容,系统性强,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理解有点难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组成原理对建立计算机整体概念,因此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了解它的发展的新技术、新动向,从而为学生以后在各类计算机上从事开发和应用的需要。
掌握: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层次结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与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
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有关的新技术。
理解重点:运算器结构、存储系统的管理方法、指令格式、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控制、外围设备通信控制方式。
难点:运算方法及运算器、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主教材、辅助教材、CAI、网络教材、试题库、实验教材综合使用,力求形成理论、抽象、设计三过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3、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4、如条件许可,应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电子电路基础的知识(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网络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1.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两部分),文字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通过学习色彩构成的理论和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应用色彩构成到设计创作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色彩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色彩构成的常用技巧和方法;3. 培养对色彩搭配和表现的审美意识;4. 能够在设计作品中自如地运用色彩构成;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色彩基础知识a. 色彩的概念和属性b. 色彩的分类和色系c. 色彩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2. 色彩构成原则a. 色彩对比原则i. 冷暖色对比ii. 互补色对比iii. 对比色对比b. 色彩搭配原则i. 单色搭配ii. 相似色搭配iii. 互补色搭配iv. 三角色搭配c. 色彩表现原则i. 色彩情绪表现ii. 色彩形象表现 iii. 色彩氛围表现3. 色彩构成技巧与方法a. 色彩配比和比例b. 色彩层次和渐变c. 色彩的运用和演变4. 色彩构成的应用实践a.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构成b. 空间设计中的色彩构成c. 形象设计中的色彩构成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色彩基本概念、原理和构成技巧,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色彩构成的实际操作练习,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3. 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经典的色彩构成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色彩构成作品,促进交流和学习。
五、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回答问题、讨论参与等;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包括色彩搭配、表现效果等;4. 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六、教材参考1. 《色彩搭配与表现》,作者:XXX;2. 《色彩构成实践教程》,作者:XXX;3. 《色彩构成案例分析》,作者:XXX。
七、教学资源1. 电子教材和课件;2. 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资料;3. 色彩构成工具和器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1.课程概要2.课程教学内容及建议学时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硬件互动关系;计算机不同层次的抽象与表示;CPU性能公式及性能评价方法。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3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3学时。
第2章数据表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内部数据的机器级表示及其不同数据表示的特点;浮点数据表示(包括表示形式、规格化、数据表示范围和IEEE754标准)及其应用;常见的数据校验方式(奇偶校验、海明校验和CRC校验)及其特点。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5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5学时。
第3章运算器方法与运算器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整数和浮点数的运算方法;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设计;溢出检测及其实现。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8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5学时。
第4章存储器层次结构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存储技术(SRAM、DRAM、ROM)及存储系统层次结构;存储期组织及其与CPU的链接;高速缓冲存储器及其在程序性能优化中的应用;虚拟存储器(重点掌握页式虚拟存储器和TLB的工作原理);辅助存储器(RAID)。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12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20学时。
第5章指令系统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指令格式及其设计;寻址方式;指令系统实例(以MIPS机为例)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4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8学时。
第6章中央处理器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CPU的组成与功能;数据通路的概念;数据通路设计(单周期和多周期);微程序控制器设计;硬布线控制器设计;流水线技术。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10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20学时。
第7章系统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总线特性;总线事务的概念;总线结构;总线仲裁;总线操作;总线举例(PCI,USB);总线标准等。
本章课堂教学学时4学时,建议学生课后学习4学时。
第8章输入/输出系统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接口功能;常见I/O数据传送方式(程序查询、程序中断和DMA 方式)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空间构成设计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空间构成设计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6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先修课程:素描、平面构成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分院一、讲课内容第一章空间造型设计概述一、空间造型设计教学主要内容二、本专业空间造型设计研究对象,三、空间造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四、作业要求及能力目标五、材料资源准备第二章构成知识归类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原理一、空间的概念二、空间知觉与秩序三、空间构成的审美特征第二节空间限定表述一、什么是空间限定,空间限定的具体化表现二、空间的组织的一般方法三、空间的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四、空间的性格五、空间的变化第三节内空间构成一、内空间形态二、内空间洞口设计方法第四节外空间构成一、外空间的空间体认知二、外空间空间体的组合三、外空间的动线创造和构成手法四、外空间构成与景观设计第五节光空间构成一、光的基本概念二、光的照射空间构成三、透射光的空间构成四、反射光的空间构成五、动态光的空间构成六、光环境与空间性格七、光空间构成与展示设计第六节水体空间构成一、水体特性与空间构二、水体造型与空间构成第七节动态空间设计一、自然水游动与空间构成二、机械效应与空间构成三、人力触动与空间构成四、动态设计案例分析第三章综合练习一、设计构思二、材料加工三、空间构成制作与光、水、电的运用教学大纲说明书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等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
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概念,从建立空间感知出发,认识基本的空间概念,然后以物理量、心理量、尺度感及错觉所营造成的空间印象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组建空间结构,营造空间形态作为技术探索;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的意念创造,图文并茂,阐释理论,让学生更易于了解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从借鉴国内外的名家名作而引发创想,鼓励原创性的呈现;在空间构成类型、构成手法、创新手段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平面转向立体的图学表达方式,以及系统的空间美学表达方法,探讨空间的构成和创想。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学生将研究如何利用构成元素来创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艺术表达力的空间作品。
研究目标
- 理解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空间构成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 培养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优秀的空间作品
主要内容
1. 空间构成的概念和分类
- 空间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 空间构成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构成元素与空间表达
- 点、线、面的作用和表达能力
- 图形和色彩在空间构成中的应用
3. 空间构成的原理和技巧
- 平衡、对比、重复和统一原则
- 宏观和微观尺度的运用
4. 空间构成的实践与创作
- 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空间构成实例分析
- 学生个人作品创作和展示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结合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
际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
- 实践练:组织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
践空间构成的技巧和方法。
- 个人创作和展示: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并组织展示活动,促进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考核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 项目作品评估:对学生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和展示。
参考资料
- 空间构成原理与实践,作者:XXX
- 艺术中的空间感知,作者:XXX
以上为《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敬请参考。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新)
《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84学分:5适应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实习周数:16周一、构成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构成基础课一直都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是设计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
构成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最终推导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最终有效的完成创作。
在学习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解形态、理解形态的各个基本要素,学会应用各种构成法则进行有视觉传达目的性的训练,把平面、立体、色彩、空间等要素综合起来,避免以往纯粹的形式法则单一的作品。
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方式和方法通过构成基础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构成基本原理,熟练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创作。
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和创作条件进行创新。
加强学生对创作形式的培养和创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平面、色彩和空间的综合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从形式到内涵得到全面的提升。
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前期,进行理论教学,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进入实践环节也可分部分进行,组织学生进行符合课程要求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以前学生制作的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在制作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position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64理论学时:52 实验学时:12学分:4适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先修课程:数字逻辑开课院(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组成基础》是计算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内部工作机制,包括计算机各大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其互连构成计算机整机的技术,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深刻理解程序在计算机硬件上被执行的过程,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为今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授。
2、讲授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指令周期的步骤,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也可以结合实验,讲解数据通路。
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尽量完成课后所有习题,帮助消化理解教学内容。
对于典型的习题,应该在习题课上详细讲解。
选讲一些综合性的考研试题,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4、注重实验的教学效果,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出结果,一定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初步进行一些设计。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一)讲授内容:1.1 计算机的分类1.2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3 计算机的硬件1.4 计算机的软件1.5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二)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2)理解计算机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五大部件的构成),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3)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层次结构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一)讲授内容:2.1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2.2 定点加法、减法运算2.3 定点乘法运算2.4 定点除法运算2.5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2.6 浮点运算方法和浮点运算器(二)基本要求:(1)掌握各种数制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的表示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构成原理
编号:Z53006
总学时:32 学分: 2
适用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层次:三年制专科
课程归口:计算机应用技术系
制定日期:2012 年9 月2 日
一、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及层次
《构成原理》是三年制专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构成的基本原理,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培养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创造力和造型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大纲适用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三年制专科层次。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
(1)通过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基础知识,掌握平面构成的规律,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
(2)通过学习色彩构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色彩的心理以及各种色彩的搭配问题。
(3)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使学生的视觉思维空间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设计作品。
三、先修课程及主要要求
《构成原理》的先修课是《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它们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美术设计基础》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美术史、基础构成、图形创意等知识,奠定学生美学、造型和设计表达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
1、平面构成的产生及其形态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平面构成理论诞生的背景与原因,掌握形态要素的三个基本单位【重点】
平面构成形态要素的三个基本单位
【难点】
点、线、面的区分及应用
【教学内容】
(1)平面构成的诞生与发展;
(2)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3)平面构成三要素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应用。
2、平面构成的形式应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平面构成常用的材料和工具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的种类
掌握平面构成的艺术构成形式
【重点】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种类、常见的艺术构成形式
【难点】
平面构成常用的艺术构成形式与应用
【教学内容】
(1)平面构成的常用工具和绘制材料;
(2)平面构成常见的基本形和骨骼;
(3)平面构成常见的艺术构成形式:分割、骨骼、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密
集、特异、对比、矛盾形态、肌理等。
3、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常用的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掌握各形式美法则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形式美基本法则
【重点】
平面构成形式美各法则
【难点】
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教学内容】
(1)常用的平面构成形式美各法则;
(2)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等之间的关系;
(3)各形式美法则运用的原则。
4、色彩的属性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色彩的概念
掌握色彩构成的定义
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属性
【重点】
色彩构成概念、基本属性
【难点】
色彩构成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
(1)色彩的概述;
(2)色彩的基本分类;
(3)色彩的基本属性;
(4)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
(5)色彩构成的基本属性。
5、色彩的视知觉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色相环颜色的顺序
掌握色彩的生理理论
【重点】
色相环、色彩的视知觉
【难点】
色彩的视知觉
【教学内容】
(1)色相环的相关理论;
(2)色立体的相关理论;
(3)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4)色彩的视觉适应。
6、色彩的混合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色彩的混合与对比
掌握色彩的调和与重组
【重点】
色彩的混合、调和与重组
【难点】
色彩的调和、重组
【教学内容】
(1)色彩的三原色对比构成;
(2)色彩的邻近色对比构成;
(3)色彩明度的高、中、低调对比构成;
(4)色彩纯度的同一纯度、邻近纯度、类似纯度、对比纯度构成。
7、立体构成概述与构成要素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
掌握立体构成的要素
了解立体构成的常见材料和工具
【重点】
立体构成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难点】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1)立体构成的概述与定义;
(2)二维形象思维转为三维立体形象思维;;
(3)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4)立体构成常用的材料和工具。
8、立体形态组合构成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线材、面材的构成
掌握集聚、分割构成形式
熟悉各形态构成
【重点】
线材、面材的构成
【难点】
立体各形态的组合构成
【教学内容】
(1)线材、面材的构成形式;
(2)集聚、分割等方法的立体构成形式;
(3)不同形态的立体构成形式。
五、实践环节要求
从本学期起,我们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手绘的基本能力,突出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强调在教师指导
下,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核心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普遍问题采用领练、共性问题辅导有机结合的方法。
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具体法则并能通过手绘表现主题,掌握具体的色彩配色方案,通过手绘绘制作品,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法则并能运用各种材质来表现主题。
六、课程学时分配要求
七、其它说明
1、教学过程及要求
(1)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周课时数为2课时。
(2)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授和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生在课后还需大量动手练习。
(4)大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2、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并联系实际分析设计实例;掌握色彩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掌握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2)难点是平面构成当中最基本的平衡法则,力求表现平衡的手法;色彩构成中色彩的联想与运用;立体构成中立体造型在空间上、材料上、实际应用上的知识。
3、后续主要课程
《版面设计》、《包装设计》
4、参考书目
《构成基础》郭雅冬主编2010年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5、考核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
课程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习题成绩、期末成绩,按2:2:6进行评定。
满分为100分。
八、课程大纲修订情况及责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