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教案标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3.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和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案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环境,可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或一些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世界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请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探究: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列举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鼓励学生思考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4.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列举的例子,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补充信息。
拓展:5. 多媒体资源利用:使用互联网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视频或图片。
让学生观看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观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全球化对各国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7. 小组研究项目:将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他们了解该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并分析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8.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总结:9.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10.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例如通过学习外语、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
评估:11. 分发评估表或问题,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以检查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延伸活动:12. 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并撰写报告或设计展板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13. 组织学生参观国际机构、使馆或国际交流活动,以加深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
教案扩展: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展。
思想政治④必修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二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图片导入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4.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要求合作释疑一(图片: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1.蝴蝶效应说明了联系的哪个特征2.蝴蝶效应是否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为什么?点拨拓展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联系是无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是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
联系的条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
合作释疑二展示图片: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车牌8888等1.人们生活中的这些观念有科学依据吗,这些观念违背了联系的哪个特征?2.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1.联系具有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的联系2.有人认为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点拨拓展联系的客观性1、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1)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联系客观性的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
难点: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联系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题。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联系的本质。
3.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4. 讲解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联系的不同形式。
5.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联系的认识和体会。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一个问题,如“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联系的定义、普遍性和多样性。
2.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对联系概念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人教版必修4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型:新授课班级: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确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在对第一课学习后,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多媒体展示“马和飞机”,导入新课画面上分别呈现的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两匹马,航天飞机和两匹马有什么关系呢?那位同学知道其中的缘由?学生讨论、分析……老师说明: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助推器,两个火箭助推器之间的距离与两匹马臀部之间的宽度是一样的,都是4英尺8.5英寸。
这一尺寸是与美国的火车轨道宽度一致的。
美国的火车轨道宽度依据英国的标准,而英国铁轨间距源于电车轮距,最早的电车是由造马车的人制造的,造马车人的标准就是马车的轮距标准,即两匹马臀部的宽度。
所以说,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下面我们就从辩证法的第一部分联系学起。
讲授新课: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板书)师生互动探讨:联系的含义和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板书)多媒体展示:和谐家庭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1、联系的含义:(板书)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人教版必修四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课题 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产生的?我们又如何防治?探究2:雾霾的成因与防治教师:联系是客观的,我们应该教师: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分为哪些?学生: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教师: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教师: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实践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回忆实践的概念)教师:可见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还是客观的?过渡设问: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雾霾肆虐,我们如何防治雾霾? 坏、汽车尾气、燃煤化工、高能耗企业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大气环境。
学生分组发言:生态与大气环境是客观联系着,人为的主观随意性破坏而形成雾霾。
学生:主观?客观?学生:人为事物的联系依赖实践形成。
学生: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学生:客观的通过探究如何防治雾霾?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教师:雾霾肆虐,我们如何防治雾霾?教师: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教师: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过渡设问:雾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警示?探究3:雾霾给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警示?学生:节能减排、治理污染、植树造林,构建和谐生态形成良好的大气环境。
学生: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学生: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互联网。
学生: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式的发展!通过雾霾给我们带来的警示,引导学生分析联系的多样性。
并以此渗透党的十八的生态文明、永续发展方面的精神。
教师:联系具有多样性,给予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教师: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如何发展经济?教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学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教师: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多样性的联系。
学生:联系具有多样性。
学生: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中政治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4、联系的多样性
(1)多样性的表现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2)方法论要求:
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承前启后后导出辩证法的观点,有助于先生感知哲学知识体系。
新
知
学
习
1.什么是联系?
2.食物链
3.孤军奋战、孤注一掷等词语
4.“浙C·88888”与166万
5.沙尘暴与洪水等自然灾害图片
6.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7.谚语:
唇亡齿寒。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要求
难点
综合运用联系的观点特点多角度分析事物.
学
情
分
析
分解联系的特点逐个理解,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综合分析和运用观点,学生难以全面和准确掌握.
教学设计
教
学
环
节
生活事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备注说明
课
前
导
入
唯物论和辩证法
回顾已有知识,听讲即将要学的知识.
唯物论: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物质;辩证法:要后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样――联系、发展、矛盾。
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归纳哲学道理,通过判断和分析生活情景,提升学生对哲学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及效能。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普遍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观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与客观性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分享心得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案例材料、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方面。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分享心得体会。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联系的客观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七、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分享心得体会。
八、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案例材料、讨论问题。
九、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所转移。
3. 讲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不同的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联系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性质2. 联系的基本类型3.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5. 方法论要求三、教学重点1. 联系的定义和性质2. 联系的基本类型3.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四、教学难点1. 联系的实际运用2.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论阐述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类型,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联系的定义和性质1. 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联系的性质: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二、联系的基本类型1.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2.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3.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4.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三、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联系的角度出发,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2. 联系的观点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如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 世界的普遍联系: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世界普遍联系的证据:自然界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的相互依赖、思维与存在的相互作用等。
五、方法论要求1. 坚持联系的观点: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2. 提高联系的认识水平: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联系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防止联系的错误:避免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防止联系的误解和滥用。
六、联系的实际运用1. 联系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通过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收集、分析、筛选、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分析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与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合作、交往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愿用、会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难点: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联系的基本形式。
2.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基本形式3. 世界的普遍联系4.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联系的基本形式,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阐述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普遍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基本概念。
3. 阐述世界的普遍联系:分析世界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 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阐述联系与发展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理解发展是在联系中实现的。
5.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4. 提高学生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培养其全球观念。
七、教学内容1.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3.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4. 全球观念的培养5. 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全球观念的培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相关推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1日本大地震》每当我们提到512,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会显现出一股哀伤、痛苦的神情,一次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天,而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无疑又是让无数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在这一天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相信关于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我们的地理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做了一定的分析了,下面我就请咱们的同学们针对这次大地震谈谈你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学生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地震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谈)提问:好的,通过我们对日本大地震的分析,我们得知,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它的影响会波及到全世界,那么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讲授新课:刚才我们通过日本大地震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政治:3.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要求运用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懂得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三、课前自主探究学习(一)主干知识梳理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以及事物之间的、和。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 .注: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方法论: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的,不以为转移。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不论哪种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忽视或消灭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改变事物的,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篇1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教案教案标题:世界是普遍联系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背景;2. 分析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3. 探讨全球性问题和挑战;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普遍联系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之间的联系;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世界普遍联系的思考,如:你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为什么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解决?主体:1. 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背景,解释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2. 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例如: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3. 分析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人口迁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全球的影响;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普遍联系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例如:提倡跨国合作、跨文化交流等。
总结:1. 概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强调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世界普遍联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依存关系;2. 相关的文献、报纸、杂志等资料;3. 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拓展活动:1. 邀请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士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他们的文化和经验;2. 组织学生参观国际组织、外交机构或跨国企业,了解他们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3. 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语言交流、文化展示等。
注: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从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的三个特性[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法、讨论法[学法指导]:讲授指导、点拨指导[教学时数]:一节课[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梳理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整本书的篇章结构,在第一章中,先从哲学是什么,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等着手,让我们对哲学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可以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可分为: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而辩证法则告诉我们,这个是什么样的,是孤立片面静止地存在着,还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在第四单元,根据这个的结构顺序,从起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含哪些内容,它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实质和核心,或者说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的观点,辩证法最根本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新课导入:(图片展示-家长会)师:这是什么场景生:家长会师:之前我提起家长会的时候,很多同学唉的一声,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直都很担心家长会到来,但有些同学不仅不担心,反而有点期盼家长会的到来,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生:考得好,考得差师,因为考得差,担心父母回去之后,自己就得屁股开花了,这是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用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课来说,就是一种联系,那么就家长会和期中考来看,这其中能体现联系的还有哪些,生:父母和老师,和八班,民中,桌椅,脸上的表情,怎么过来的.师:是的,刚刚我们提到的,这些都是联系的具体形式,那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又是什么?新课讲授:一、联系的含义师: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PPT展示) 同时还要注意是哲学上所讲的联系跟具体联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1)表现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内容;2. 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与重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内涵;2.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3.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相结合;2. 启发式教学方法;3. 课堂讨论与互动;4. 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与设计: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提问:你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入今天的课程。
Step 2: 探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10分钟)教师给出“普遍联系”的定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概念。
Step 3: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15分钟)教师分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包括人际关系、社会合作与竞争等,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Step 4: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包括人类依赖于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方面,并让学生找出真实的例子。
Step 5: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交流自己的观点。
Step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这种联系的作用。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世界普遍联系的实例,并总结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下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设计理念:本课主要想通过提供适量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学习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2、理解三个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3、把握一对关系: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图片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联系,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难点: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四、教学方法:通过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五、教学课时:1个课时六、教学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唯物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本原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本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探究明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小组合作游戏:小游戏:每大组的同学推选出一个代表,要求反应快,书写工整,上来完成俗语填空。
不知道可以求助本组同学,本组同学直接口答传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
课题: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设计者钱更生审核【学习目标】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重难点】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式讲授法教学过程【自学质疑】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实质和核心是什么?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征?3、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它们各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要求?【合作探究】探究一: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探究二:(1)①左眼跳财右眼跳灾②喜鹊报喜,乌鸦报丧③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接为一个整体④168就是一路发上述的联系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2)①围魏救赵②严师出高徒③沧海桑田的变迁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⑤南水北调⑥花开花落,潮起潮落⑦连徐高速公路⑧宇宙星辰运转上述事物的联系哪些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些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时主观的”这个说法对吗?探究三:(1)鱼儿离不开水(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太阳东升西落(4)守株待兔(5)牵一发而动全身上述语句分别属于哪种联系?【交流展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效益检测】班级姓名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是因为()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互相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④事物的联系千差万别、多种多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有时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它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可能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才能发生联系.”这说明()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变的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D.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是不存在的3.十几年来,远程医疗在世界各地兴起,患者可以不去医院,而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医生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1课时(总 13 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型:新授课【目标要求】 [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
2.理解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3.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树立正确的联系观。
[学习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学习难点] 1.“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2.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过程方法】[预习导航]通读教材找出如下问题,完成本课思维导图 (1)什么是联系?为什么说联系是普遍的?(2)为什么说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什么也具有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3)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怎样对待各种形式的联系? (4)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探究活动][活动一] 阅读教材P54~57,思考并交流如下问题:(1)在一次中外学者关于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村上幸雄捧来一把曲别针对大家说:“看谁能说出这些曲别针的更多用途?”周围的人列举了10多种用途,请你也列一些曲别针的用途?中国“思维魔王”许国泰说自己能列举3000种,甚至3万种,然后他将曲别针的用途概括为钩、挂、别、联,他又将曲别针分解为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金属等10大要素,运用数学计算出曲别针的用途有1000万、1亿……为什么曲别针可以有这么多的用途?(2)狼曾经遍布北美洲,但近几个世纪,由于遭到人类的疯狂猎杀,狼的数量急剧下降,导致美国许多地方有蹄动物急速增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白杨幼树受到驯鹿的啃食难以生存。
为了帮助园内生态平衡的恢复,黄石公园将狼重新引入。
调查显示,狼群重返黄石公园之后,白杨树又再现生机。
由白杨→驯鹿→狼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什么不能破坏?人们为什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3)中国建筑中的飞檐充分考虑了采光、排雨,起翘的屋檐还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给人以审美的情趣。
飞檐的设计充分尊重了人、建筑、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这种由人设计出来的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种联系一经创造出来,是否可以随意改变?(4)用手机、互联网可以将各自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通过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可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归纳总结: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书上用△标出并背会) 2.联系具有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 。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 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 的有机整体。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教材中用波浪线划出原理内容,并背会) 2. 联系客观性的表现:自在事物中的联系不以 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 , 不以 为转移。
3.联系客观性的要求:(教材中划出) 4.联系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 ,改变 ,调整 ,建立 。
[例1] 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金合欢树。
在它的周围,举腹蚁、天牛、介壳虫、长颈鹿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为了不让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吃合欢树的叶子,一些美国生物学家在6棵树周围围起带电栅栏。
10年后,那些受保护的树日渐枯萎死亡,而没有受到保护任由长颈鹿啃吃的树却依然长势良好。
由此可见:( )A .具体事物的联系不因人类活动而改变B .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C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D .自在事物的联系优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活动二] 阅读教材P56-57探究素材及相关链接,交流并回答如下问题 (1)请说明如下观点体现了种何联系?①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苹果落地。
③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买彩票中奖。
(2)废旧电池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不同环节上的联系对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一样?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居民为得到耕地而毁灭森林,最终导致这些地区成为不毛之地。
这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否是无条件的?如果人们想利用更好的条件,应该怎么办? 归纳总结:三、联系的多样性1. 联系多样性的含义: (在书上用△标出) 2.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有哪些?(在书上划出)3. 把握联系多样性的意义:有利于我们 事物。
4. 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有哪些?(即联系的条件性,在书上划出) ①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
②一切以 为转移。
[例2]英国某妇女驾车外出,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过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
这启示我们( )。
A .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 .要使客观符合主观C .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D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预习反馈] 1. 2.[探究释疑]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两个事物之间要存在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联系是客观的,这并不意味着联系是不可改变的。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但人们可根o -----------------------------------------------高 年 部 班 学生姓名 ---------------------------------------------o第1页(总45页) 第2页(总46页)据事物的固有联系,通过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从而建立起新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联系的具体形式、条件等)。
3.如何理解“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创造的结果,具有“人化”特点。
但这只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改变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而已,这些联系形成后,同样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
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不同,因此,认识和把握任何具体的联系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如“桔生淮南则为橘,桔生淮北则为枳”。
[精练拓展]()1.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哲理是: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C.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D.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2.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从哲学上看,这意味着:A.事物之间的联系不需要条件的B.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可以随便改变的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状态,建立起新的联系D.人们可以随意建立新的联系()3.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登陆广东汕尾,受其影响,国家气象局启动了Ⅲ级应急响应,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灾害Ⅰ级应急响应,要求相关单位展开各项灾害防御工作,要求各地做好防止暴雨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灾害。
这说明:A.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必然的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必须改变规律,预防灾害D.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联系()4.2012年9月25日,信阳市小型汽车吉祥号牌拍卖会上,“豫SP6666”拍出了35万的高价,成为信阳市目前拍卖市场上身价最高的车牌号。
有些人热衷于追求“吉祥号码”的做法:A.承认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B.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C.是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D.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5.南大生命科学院课题组发现:稻米中一些微小RNA(核糖核酸)经过烹饪、咀嚼、消化后,仍能“活着”进入动物体内,它可以调控人类的基因,从而改变人类的生理功能,让人更容易得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这说明了:A.世界是变化的B.发展是普遍的C.联系是多样的D.真理是永恒的()6.我国一些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却以“拒绝新闻采访”为解决之策。
从哲学上看,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下列关于联系的客观性表述正确的是: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受人的意识控制④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2010课标全国)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
2009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 C .②④D.③④()8.(2011课标)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
某公司深入研究秸杆的材质特性,利用秸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看不到的商机,是因为: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②善于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A.①②B.②③ C .②④D.③④()9.(2013全国Ⅰ)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2013广西)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历程,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
有学者据此把工业化比喻为一把双刃剑。
从唯物辩证法看,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①是客观的,因而与人无关②是必然的,不可改变③是具体的,因时因地而异④是变化的,因势而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