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节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准则

合集下载

第2讲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第2讲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证明:(2)对称性
因为特征方程的根或为实数,或为共轭复数,所以根轨迹对 称于实轴。
规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及其起点和终点
闭环特征方程:
n
m
s pl K0 s zi 0 (1 GH 0)
l 1
i 1
当K0 由0 变化时,方程中任一根由始点连续地向终点变化
的轨迹称为根轨迹的一条分支;
例1 绘制下图所示系统的根轨迹
解: 1) 有三条根轨迹分支,它们的始点为开环极点(0,-1,-2) 2)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终点均在无限远
3)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夹角
2k 1 , , 5 ,
3
33
j j1.414 [s]
k 0,1,2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交点为
- A
1 3
2
1
4)实轴上的-1 至0和-2至-∞间 的线段为根轨迹
3)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夹角
2k 1 , , 5 ,
3
33
Im j1.414 [s]
k 0,1,2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交点为
- A
1 3
2
1
4)实轴上的-1 至0和-2至-∞间 的线段为根轨迹
180
60
2
1 60
0
Re
控制系统方框图
j1.414
❖ n=[1]; ! 分子 1 各项系数 ❖ d1=[1 0]; ! 分母第一项 (s+0) 各项系数 ❖ d2=[1 3 2]; ! 分母第二项( s^2+3s+2) 各项系数 ❖ d=conv(d1,d2); ! 分母二项相乘 ❖ rlocus(n,d); ! 绘制根轨迹 ❖ sgrid; !绘制出阻尼系数和自然频率栅格
例3 已知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K
g
s ( s + 1 )( s + 5 )
,试确定根轨
上例已经确定了渐近线、实轴上的根轨迹段和分离(会合)点等, 下面确定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方法一:闭环特征方程: 3 + 6s 2 + 5s + K g = 0 ,令 s = jω 代入闭环特 s 征方程 ( jω ) 3 + 6( jω ) 2 + 5( jω ) + K g = 0 分解为实部和虚部: K g − 6ω 2 ) + j (5ω − ω 3 ) = 0 ( K g − 6ω 2 = 0 ω = 1,± 5 于是有: ,显然交点为 ⇒ 3 K g = 0,30 5ω − ω = 0 方法二:构造劳斯表
根据根轨迹相角条件可以写出的方向角其它各极点指向的方向角各零点指向的方向角其它各极点指向的方向角由各零点指向的方向角其它各极点指向的方向角由各零点指向的方向角其它各极点指向的方向角由各零点指向考虑到k的取值为所以上式可以写成为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一、 180°根轨迹作图法则
法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指根轨迹增益 K g = 0 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 K g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 =∞ 而根轨迹的终点则是指 根轨迹起始于系统的开环极点(包括重极点),而终止于开环零点。 根轨迹起始于系统的开环极点(包括重极点),而终止于开环零点。 ),而终止于开环零点 法则2:根轨迹的连续性和对称性 根轨迹具有连续性,且对称于实轴。 根轨迹具有连续性,且对称于实轴。 法则3:根轨迹的分支数 根轨迹的分支数取传递函数分子、分母阶数 和 的大者 的大者。 根轨迹的分支数取传递函数分子、分母阶数m和n的大者。 法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当系统的开环增益Kg→∞时趋向无穷远处的根轨迹共有n-m条,n-m条 根轨迹趋向无穷远的方位由渐近线决定。

第二节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节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当Kg→∞,由于m<n,故s→∞满足根轨迹方程,上式近似为
sn m (a n 1 b m 1 )sn m 1 K g
snm(1an1 sbm 1)Kg
两边开n-m次方
s(1an 1 sbm 1)n 1m(K g)n 1m
利用二项式定理
( 1 x ) K 1 K K ( K x 1 ) x 2 K ( K 1 ) ( K I 1 ) x I ( 1 x 1 )
180
45
45 0
nm4
8
[例4-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k(s)s(sK 1)g(s5) ,试确定根 轨迹支数,起点和终点。若终点在无穷远处,求渐近线与实轴
的交点和倾角。
[解]:根轨迹有3支。起点为开环极点 p 1 0 , p 2 1 , p 3 5 , 无有限值零点,所以三支根轨迹都趋向无穷远。
这是与实轴交n 点 为m -,斜率n 为m tg (2k 1)
nm
的直线方程。也就
nm
是渐近线方程。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称为渐近线的倾斜角为
q(2k1 ) k0, 1 , 2
nm
180 0
nm1
90
90 0
nm2
180 60
0
nm3 60
2020/10/10
根轨迹分析法--绘制根轨迹的基本 法则
在原点有两个极点,双重极点用“”表示。
2020/10/10
根轨迹分析法--绘制根轨迹的基本
14
法则
实轴上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7、根轨迹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若干根轨迹在复平面上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称该点为分
离点或会合点。
如图所示某系统的根轨迹,由开环
q4
z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准则二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准则二
和为偶数(包括0),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渐近线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根轨迹上开环极点-pk处的出射角为:
m
n
pk ( pk z j ) ( pk pi )
j 1
i1
ik
根轨迹上开环极点-zk处的入射角为:
m
n
zk (zk z j ) (zk pi )
j 1
i1
jk
4.2.3 参量根轨迹
4.2.2 0o等相角根轨迹的绘制规则
当根轨迹增益kg为负数(-
∞迹<称k为g<00o)等时相,角这根时轨绘迹制。的根根轨轨
R(s) + E(s) G(s)
-
Y (s)
迹满足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如下:
m
kg (s z j )
j 1
1
n
(s pi )
i 1
H (s)
m
n
(s z j ) (s pi ) 2k,k 0, 1, 2,
绘制参量根轨迹的步骤
列出原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以闭环特征方程中不含参量p的各项除以特征方程, 得等效系统的根轨迹方程。该方程中原系统的参变量p 即为等效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根据已有的根轨迹绘制规则,可绘制等效系统的根 轨迹,即为原系统的参量根轨迹。
4.2.4 关于180o和0o等相角根轨迹的几个问题
Gk
(s)
kg (s a) s(s 2)(s 3)
k g kA,a 1/ A
根据A的取值范围的不同,有以下两种情况: A>0时,kg>0,应选择180o等相角根轨迹的绘制规则进行 绘制。 A<0 时,kg<0 ,应选择0o等相角根轨迹的绘制规则进行 绘制。
本节小结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绘制根轨迹是控制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相当于一个工程师的眼睛。

根轨迹是由根的轨迹组成的,而系统的根是指其特征方程的根。

特征方程是由系统的传递函数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特征方程的根轨迹来分析系统的动态性态。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系统根轨迹的数量等于系统特征方程的根的数量。

这是因为每个根对应着系统中一个极点。

2.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实轴上。

这是因为特征方程的根只有实数或成对的共轭复数根。

3. 根轨迹要从左侧的极点开始。

如果存在多个极点,则从最左侧的极点开始。

如果没有极点,则从传递函数的实轴交点开始。

4. 根轨迹要向右边的极点或者方向稳定,如果两个虚根前后交叉,则会出现不稳定性。

在解决此问题是,需要重新绘制,或者调整参数,使出现前后交叉的根跑到不相交的区域。

5. 当相邻两根的虚部相等时,其插值点在实轴上。

这个时候,由于两个根的插值点处于实轴上,因此根轨迹向这个点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6. 根轨迹需要跨越系统的实轴部分。

无论极点的数量、位置以及根轨迹的线路,都必须穿过右半平面。

7. 根轨迹的末端,必须落到无限远点。

<1>{1}</1>因此,通过这几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绘制出系统的根轨迹。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情况,例如系统传递函数变化、加入控制器等。

这时候,我们需要灵活应对,对基本原则进行微调,以便更好地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总结来说,根轨迹能够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优化。

在绘制根轨迹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基本原则,同时对特殊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3. 牛顿余数定理的用法
从绘制根轨迹的角度出发,只要作一次试探求出s2就已经充分 满足要求了。
八、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根轨迹的出射角是指起始于开环极点的根轨迹在起点处的切线 与正实轴的夹角。而根轨迹的饿入射角,是指终止于开环零点的根 轨迹在终点处的切线与正实轴的夹角。出射角和入射角又分别称为 起始角和终止角。它们分别描述了根轨迹以什么姿态离开极点和以 什么姿态进入零点。
二、根轨迹的对称性
因为线性特征方程的系数均为实数,所以系统的特征方程根必 为实数或共轭复数。因此根轨迹必然对称于实轴。
根据这一法则,绘制根轨迹时只需画出s平面上半部和实轴上 的根轨迹即可,下半部的根轨迹可用镜象原理求得。这样即可省一 半功夫。
三、根轨迹的分支数
由n阶微分方程所描述的n阶系统,对于任一增益值都有n个特 征方程的根。当增益由0变化到无穷大时,n个根在复平面的连续变 化就形成了n支根轨迹。
nm
渐进线与实轴交点的坐标以 a 表示,则
n
m
pi z j
i 1
j 1
nm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夹角为
2k 1
nm
(k 0,1,2, , n m 1)
七、 根轨迹的分离和会合点
两条根轨迹分支在s 平面上的某点相遇,然后又立即分开点, 叫做根轨迹的分离点(或会合点)。这个点对应于特征方程的二重 根。由于根轨迹具有共轭对称性,故分离点与会合点必然是实数或 共轭复数对。在一般情况下,分离点与会合点多出现于实轴上。
上述n阶方程可表示为
F (s) s n cn1s n1 c1s c0 0
小结
本节介绍了10条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只要牢记这10条法则的结 论,就可以迅速地绘制出系统Kg =→∞时根轨迹的大致形状(即 所谓根轨迹草图),从而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参数Kg变化对性能 的影响。若需得到更准确的根轨迹,还可根据相角条件,采用试探 法准确地确定轨迹上若干点的位置(尤其是在虚轴附近或原点附近 的重要位置上),做相应的修改后,就能得到比较精确的根轨迹。十、闭环极点的和与积来自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m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本节讨论根轨迹增益K (或开环增益K)变化时绘制根轨迹的法则。

熟练地掌握这些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速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这对于分析和设计系统是非常有益的。

法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如果开环零点个数m少于开环极点个数n ,则有(n 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分别是指根轨迹增益式(4-9)改写为K 0和时的根轨迹点。

将幅值条件*K -nl(S P j)| j 1ml(s Z i) | i 1可见当s= p j时,K* 0 ;当s= z i时,K*法则2根轨迹的分支数, 对称性和连续性n m P j |s |1 1j 1 s(4-11) mz i|1 -|i 1 s;当|s| 且n m时,*K 。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零点数m、开环极点数n中的大者相等,根轨迹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

根轨迹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变化轨迹。

因此,根轨迹的分支数必与闭环特征方程根的数目一致,即根轨迹分支数等于系统的阶数。

实际系统都存在惯性,反映在传递函数上必有n m。

所以一般讲,根轨迹分支数就等于开环极点数。

实际系统的特征方程都是实系数方程,依代数定理特征根必为实数或共轭复数。

因此根轨迹必然对称于实轴。

由对称性,只须画出s平面上半部和实轴上的根轨迹,下半部的根轨迹即可对称画出。

特征方程中的某些系数是根轨迹增益K的函数,K从零连续变到无穷时,特征方程的系数是连续变化的,因而特征根的变化也必然是连续的,故根轨迹具有连续性。

法则3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区域必是根轨迹。

设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5所示。

图中,S o是实轴上的点,i(i 1,2,3)是各开环零点到S o点向量的相角,j (j 1,2,3,4)是各开环极点到S o点向量的相角。

由图4-5可见,复数共轭极点到实轴上任意一点(包括S)点)的向量之相角和为2 。

4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

4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

根轨迹的终点是开环传函的零点
m
(s
j 1
n
(s

zj) pi )

1 K
K 0, s pi , i 1,2,n K , s z j , j 1,2,m
i1n=m 时,根轨迹起点个数等于根轨迹的终点
n> m时,根轨迹终点个数小于根轨迹的起点
m
1 K

(s
i 1

pi


2k

1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和绘制规则
m
qi
. i1
n
jj
s1j 1

(2k 1)
jw
qi , j j 由开环零极点指
向轨迹点的向量的方位角。
z1
q1p 2 j2
j1
p1
角条件描述为:
s
由各零点指向轨迹点的方向角
由各极点指向轨迹点的方向角 指向正左方
根轨迹切线的方向角
jp
出射角和入射角都满足相角条件
j p 180o 各有限零点到复极点pa的矢量角
其它极点至复极点pa的矢量角
jz 180o 各有限极点至复零点za的矢量角
其它零点至复零点za的矢量角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和绘制规则
(4)在实轴以外取s4
S• 4
arg s4 q1
args3 2 q2
p2
×
q2
-2
若s4在根轨迹上,则:q1 q2
即:q2 q3
s4一定在 2,0的中垂线上.

q3 p×1q01 σ

>
2、根据模条件,确定K值。 K ss2

根轨迹基本法则

根轨迹基本法则

根轨迹基本法则
根轨迹基本法则是指描述系统根轨迹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性质。

以下是根轨迹基本法则的几个方面:
1. 根轨迹的数量:系统的根轨迹的数量等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数目。

2.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系统的根轨迹始于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终于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

3.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系统的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与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有关。

具体规律为,对于系统的每个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有一个部分位于左侧,一个部分位于右侧,并且左侧的根轨迹数量减去右侧的根轨迹数量等于极点的数量。

4. 根轨迹的稳定性:系统的根轨迹稳定性与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有关。

如果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实轴的左侧),则根轨迹是稳定的;如果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存在极点位于右半平面(实轴的右侧),则根轨迹是不稳定的。

5. 根轨迹的方向:根轨迹通常从一个极点开始,然后按照一定方向延伸。

具体方向取决于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的相对位置。

总的来说,根轨迹基本法则描述了系统的根轨迹的数量、起点和终
点、在实轴上的分布、稳定性和方向等基本性质。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原则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原则

上有一分离点:d
1
2
d
1 1
1 j d 1 j
即 d 2 4d 2 0 解得:d 3.414 ,d 0.586 (舍去)
作出该系统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020/7/10
15
复数根轨迹图在复平面上是圆的一部分
-3.414 -2
2020/7/10
-1+j
-1-j
16
【法则6】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2020/7/10
3
• 【法则2】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零点 数 m、开环极点数 n 中的大者相等,连 续并对称于实轴。
2020/7/10
4
•【法则3】.根轨迹的渐近线:
• 当n>m时,有n-m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角
为 a , 交点为 a 的一组渐近线趋向无穷远处。
根轨迹的渐进线可由下式而定:
4.2 绘制常规根轨迹的法则(不证明)
一般来说,绘制根轨迹时可以选择系统的任意参数作为可 变参数,但实际系统中最常用的可变参数是系统的开环根轨 迹增益 K *,因此以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为可变参数绘制的跟 轨迹就称为常规根轨迹。
本节讨论绘制常规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和闭环极点的确定方法。 熟练地掌握这些法则,可以方便快速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当然,这些法则同样也适应于系统其他参数作为可变参数时 的情况。
9
【法则5】 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两条或两条以上根轨迹分支在s平面上相遇又立即分开的点, 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分离点的坐标d 是下列方程的解:
m
1
n
1
i1 d zi j1 d p j
分离点
B
z p2 Ap1
实轴上的分离点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若实轴上两个相邻的极点或两个相邻的零点之间的区段有 根轨迹, 则这两相邻点之间必有一个分离点。这两个相邻的极 点或两个相邻的零点中有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或零点.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时,
【例5.6】计算开环传递函数
的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离点 解:1.由系统特征方程:
2.求
,即
得:
不在实轴上的根轨迹段内, 舍去。
在实轴上的根轨迹段内, 继续判断;位于两开环极 点间,是分离点。
3. 求对应的根轨迹增益:

代入K式:
4. 分离角: 5. 根轨迹:
Im
3
2
K 3.0789
1
0
-1
-2
-3
-6
-5
-4
-3
-2
-1
0
1
Re
三、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可能跨过虚轴进入S右半平面;系统 从稳定变为不稳定;
根轨迹在虚轴上的交点,对应闭环系统的 临界稳定;
交点处是一对纯虚根,利用劳斯判据第二 种特例的原理计算。
3
2
1
Im
0
-1
-2
-3
-6
-5
-4
-3
-2
-1
0
1
Re
【例5.8】计算开环传递函数
一、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的数量:系统有n个开环极点,m个 开环零点时,需要n-m条渐近线。 渐近线和根轨迹一样,关于实轴对称。 渐近线在实轴上有一个共同的交点:
所有开环极点的和 - 所有开环零点的和 n-m
渐近线的发散角度: 小窍门:
【例5.5】已知3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请绘制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根轨迹在实轴上 的段落、根轨迹的渐近线。 解:1. 根轨迹的起点,对应开环极点,n=3:
1.分离点:根轨迹相遇后离开实轴的点 如a点,对应根轨迹增益局部最大值;
2.会合点:根轨迹相遇后回到实轴的点 如b点,对应根轨迹增益的局部最小值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准则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准则
G (s) = K (τ s + 1) s (Ts + 1) (τ > T > 0)
试确定根轨迹的分支数及起点、终点。 解:将开环传递函数改写成
) K (τ s + 1) τ G (s) = = 1 s (Ts + 1) s(s + ) T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k (s +
1
其中
k=
τK T
6
开环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最高阶次n=2,所以根轨迹分支数为2。 开环极点有两个: P1 = 0 开环零点有一个:
1 P2 = T 1
Z1 =
1 。其中一条根轨迹终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即起始于0和 T 1 ,另一条终止于无穷远处。 止于开环零点,即
τ
τ
j
×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8
③试探点左边的极点p2对试探点构成的向量的 相角为0°;
z1
p2
说明:左侧实数极点的存在不影响相角条件。
④试探点右边的极点p1对试探点构成的向量 的相角为180°;
× s s
2
× × p
p3
1
× p
4
1
s
3
z2
所以s1点满足根轨迹相角条件,于是[p2 , p1]为实轴上的根轨迹。 再看s2点:不满足根轨迹相角条件,所以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同样s3点也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2k + 1)π θd = l
(k = 0,1,L , l 1)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轴上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5、根轨迹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若干根轨迹在复平面上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称该点为分 离点或会合点。 如图所示某系统的根轨迹,由开环 极点 p1 , p2 出发的两支根轨迹, 随着 K g的增大在实轴上A点相遇再 Kg 0 Kg Kg Kg 0 分离进入复平面。随着 K g的继续增 2 p B A p1 z 大,又在实轴上B点相遇并分别沿 实轴的左右两方运动。当 K g 时,一支根轨迹终止于 z , 另一支 走向 。A、B点称为根轨迹在实 轴上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根轨迹的支数和起始点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准则
1、根轨迹的支数: n阶特征方程有n个根。当 K g 从0到无穷大变化时,n个根在 复平面内连续变化组成n支根轨迹。即根轨迹的支数等于系统阶 数。 2、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m 根轨迹方程为: ( s zi )
(s p j ) j 1
i 1 n

实轴上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5、根轨迹的会合点和分离点: 若干根轨迹在复平面上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称该点为分 离点或会合点。
Kg
Kg
B
z
p
Kg 0
2
Kg 0
A p1

一般说来,若实轴上两相邻开环极点之间有根轨迹,则这两 相邻极点之间必有分离点; 如果实轴上相邻开环零点(其中一个可为无穷远零点)之间 有根轨迹,则这相邻零点之间必有会合点。 如果实轴上根轨迹在开环零点与开环极点之间,则它们之间 可能既无分离点也无会合点,也可能既有分离点也有会合点。
注意:由上式可求得的点是分离点和会合点必要条件,还需求 出这些点对应的增益,若增益为大于零的实数,则所求出的点 为分离会合点。
实轴上的会合点和分离点的求法
②极值法:若以Kg为纵坐标,以实轴为横坐标,在根轨迹的分 离点和会合点上,Kg具有极值。
D(s) Kg N (s)
dK g d D( s ) D( s ) N ( s ) N ( s ) D( s ) 0 2 ds ds N ( s ) N ( s)
[解]: 1, 45 ; 2 90 ; 3 135 ; tg
p1

1c
1
4 z p 1c (2k 1) 45 90 135 26.6
i 1
m
n
式中: i 为除了 p1以外的开环极点到 p1 的矢量的相角; i 为开 环零点到 p1的矢量的相角。 p2的出射角应与 p1的出射角关于实轴对称。
同样,进入复零点 z y的根轨迹入射角 yr 为:
i 1 i 1c
yr (2k 1) i i
i 1 i yr i 1
m
n
式中: i 为除了 z y以外的开环零点到 z y的矢量相角; i为各 开环极点到 z y的矢量相角。
[例4-5]如图,试确定根轨迹离开复数共轭极点的出射角。 p1 1 j1, p2 1 j1, p3 0, p4 3,z 2
(2k 1) nm k 0,1,2
180


0
n m 1
90 0 n m 2

90

180


60
0
60

180
45
45 0
n m 3
n m 4
G [例4-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k (s)
m i 1
n
K g
(s p j ) j 1 ( s zi )
i 1 m
n
s n an 1s n 1 a1s a0 m K g m 1 s bm1s b1s b0
式中
an 1 p j
j 1
n
, bm 1 zi
nm 30
(2k 1) 渐近线与实轴的倾角: 60 ,180 nm
零极点分布和渐近线(红线) 如图所示。
5
180

2

1
60
60
0
实轴上的根轨迹
4、实轴上的根轨迹:
3 实轴上具有根轨迹的区间是:其右方开 3 环系统的零点数和极点数的总和为奇数。 1 [证明]:例如在实轴上有两个开环极点p1、 p2 p2,复平面上有一对共轭极点p3、 p4和一对 s s 1 p1 s3 2 共轭零点z1、 z2 。 2 先看试验点s1点: 4 p4 ①成对出现的共轭极点p3、 p4对实轴上任意 z2 试探点构成的两个向量的相角之和为0°; ②成对出现的共轭零点z1、 z2对实轴上任意试探点构成的两个向量的 相角之和为0°; ③试探点左边的极点p2对试探点构成的向量的相角为0°; ④试探点右边的极点p1对试探点构成的向量的相角为180°; 所以s1点满足根轨迹相角条件,于是[-p2 ,-p1]为实轴上的根轨迹。 再看s2点:不满足根轨迹相角条件,所以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同样s3点也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4 z p
4
p1

s1
p
1
3
图中有四个开环极点,一个开环零点。 p1 , p2 为共轭极点,现计算 p1 的出射角。设为 1c 。 在离开 p1 附近的根轨迹上取一点s1, 则s1点应满足相角条件:
3
2 p
2
当 s1 p1 时, 1 即为离开根轨迹上 p1 的出射角, 1 1c ,则:
( s1 p1 ) ( s1 p2 ) ( s1 p3 ) ( s1 p4 ) 1 2 3 4 (2k 1)
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1c (2k 1) 2 3 4 (2k 1) i i
1 Kg
K g 0 时为起点, g 时为终点。 K
当 K g 0 时,只有 s p j ( j 1 ~ n) 时,上式才能成立。而 p j 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所以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n阶系统 有n个开环极点,分别是n支根轨迹的起点。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当 K g 时,① s zi (i 1 ~ m) ,上式成立。 zi 是开环传递 函数有限值的零点,有m个。故n阶系统有m支根轨迹的终点在m 个有限零点处。②若n>m,那么剩余的n-m个终点在哪里呢?在 无穷远处。 由根轨迹方程知:当 s 时
根轨迹方程左边
lim in 1 s
( s zi )
m
1 根轨迹方程右边 lim 0 K g K g
(s p j ) j 1
lim nm
s j 1
1
(s p j )
0
我们称系统有n-m个无限远零点。有限值零点加无穷远零点 的个数等于极点数。
实轴上的会合点和分离点的求法
由此得: D( d ) K gd N ( d ) 0 ' ' D ( d ) K gd N ( d ) 0 即:
N ' ( s ) D( s ) N ( s ) D ' ( s ) 0 D( s ) K gd N ( s) s d
F ( d ) 0
( s zi )
i 1 n j 1
(s p j )Leabharlann KgN ( s) D( s )
Gk (s) 1
F ( s ) D( s) K g N ( s) 0
设 K g K gd 时,特征方程有重根 d ,则必同时满足
和 F ' ( d ) 0
i 1
m
根轨迹的渐近线
an1 bm1 nm
p j zi p j zi
j 1 i 1
n
m
n
m
nm

j 1
i 1
nm
(2k 1) 这是与实轴交点为-,斜率为 tg 的直线方程。也就 nm
是渐近线方程。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称为渐近线的倾斜角)为
m i 1 n
(s p j ) j 1

1 Kg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某些系数是增益 K g的函数。当K g从0到 无穷变化时,这些系数是连续变化的。故特征方程的根是连续 变化的,即根轨迹曲线是连续曲线。 2、根轨迹的对称性: 一般物理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是实数,其根必为实根或共轭 复根。即位于复平面的实轴上或对称于实轴。
N ' ( s ) D( s ) N ( s ) D ' ( s ) 0

[例4-4]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 (s) s(s 1)(s 5) 试确定实轴上根轨迹的会合点和分离点的位置。 [解]: 实轴上根轨迹区间是:(, 5]和[1,0] 1 0 5 Kg 1 Gk (s) 1 0 闭环特征方程为: s(s 1)(s 5) K g s(s 1)(s 5) (s 3 6s 2 5s) dK g (3s 2 12 s 5) 0 ds K g 1.12845 7 0.4725 s1, 2 2 K g 13.13 3 3.5275
第二节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准则
绘制根轨迹的几种方法:
Gk ( s) 1或:k g
(s z ) (s p )
j 1 j i 1 n i
m
1
1、解析法 2、试探法 3、开环零极点法
根轨迹的连续性和对称性
研究的对象:是针对参数 K g 的180度根轨迹。 根轨迹方程为: ( s zi ) 两个特性: 1、根轨迹的连续性:
实轴上的会合点和分离点的求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