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的运动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初二上册复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集体备课)

初二上册复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集体备课)

初二上册复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集体备课)
时间:三月四日上课时间:3月7日主备人:高庆梅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是学生加深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理解和记忆。

2、学会根据血流的方向辨别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3、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

4、掌握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与气体交换的部位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并能根据循环路线
解答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
3、心脏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1、体循环及肺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2、根据血流方向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四、教具:血液循环模型、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诊断补偿:
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后,到达全身各处。

师生共建知识网络
教法: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血红蛋白特性与肺泡内气
体交换结合。









心脏
课堂练习:
总复习第46~48页习题 选择:2、3、5、8、9、10、13 (教法:
精讲:选择8、13 简答:17
简答题:16、17
难点突破:联系实际生活中出血的情况分析血管的种类。

并用习题加深印象。

初中化学物质的运动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运动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方式2. 掌握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特点3. 能够描述物质的运动过程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方式2.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 物质的不同运动方式对应的特点2.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间的转化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食盐、糖、碗2. 实验材料:水、冰块、空气、电熨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引出物质的运动特性。

二、探究物质的基本特性(15分钟)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食盐和糖的物质差异,并讨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式。

2. 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方式。

三、认识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15分钟)1. 讲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定义及特点,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状态的物质。

2. 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转化,加深学生对物质状态的理解。

四、巩固拓展(10分钟)1.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练习题。

五、实验应用(10分钟)1. 要求学生自带一个装有水的碗,观察水的状态和运动。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水的状态和运动过程。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2. 强调物质的运动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运动特性和基本状态,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纠正错误观念,确保教学效果。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docx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docx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9、静止和运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一、运动与静止【自学提示】1、看课文P39上回答: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_着。

2、自学课文“参照物”部分,回答:(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什么有关?(3)对照课本图3-3,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自学课文“运动的分类”部分,回答: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能力目标:1.通过视听参与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2.从运动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

素养目标:(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这一课题及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引导学生把简单的现象上升到知识的高度。

(3)从物理上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重点难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与判断问题。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带细线的小球【教法】讲授;讨论;观看图片等与提问想结合。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请学生看几组运动画面和动画,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二、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进行新课A.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设计

苏教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在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运动,在生活中,你感受到哪些物体在运动?2、揭示课题:因此,一切都在运动中。

(多媒体播放课题)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1、播放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牧羊曲)2、提出问题,做出判断:在刚才的画面中,你认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学生回答哪个动画场景,就点击哪个动画场景)3、教师讲解参照物的概念。

4、(师前从前走到后)问:老师在运动吗?以什么为参照物?5、播放多媒体课件:火车的运动6、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相对运动的事例。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和坐火车时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倒退一样的经历呢?(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7、学生分组实验: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和橡皮擦间隔一定的距离放在书本上,使书本沿着桌面向前移动。

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以什么为参照物,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8、同学们,请你当一当法官:有一辆客车向路边的小男孩驶来,车上坐着乘客,小男孩说车开的很快。

司机却说乘客没有动。

他俩谁说得对不对?为什么?9、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10、(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小飞机飞行)以小飞机为参照物,大飞机和天空个向什么方向运动?谁运动的更快?11、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课件)三、拓展延伸1、既然地球每天都在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在转动呢?2、(课件出示问题)假如你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旅客从过道上经过,你认为他是走得慢还是快?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板书参考:都在运动借助其他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参照物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2、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会使用秒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方向、距离等。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吗?物体运动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物体运动有哪些种类?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四)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教师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测量物体运动速度(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速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吗?(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数据分析1.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数据是否可靠?为什么?(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物体运动的观察与分析(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观察与分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吗?(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的方法。

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切都在运动中程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肯定。

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进程与方式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学习功效:估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目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功效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转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讨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一、引入交流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感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辞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二、探讨教师:大家适才说得都超级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不是在前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世界 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世界 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3-1一切都在运动中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呢?二、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1、观察课文中的图片,图片中的这些物体在运动吗?2、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3、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让学生不断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借助参照物)4、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参照物的概念。

①看看你们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座位。

②到电影院看电影你是怎样有快有准找到自己的座位的?③小结:看来有了统一的标准确实能为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提供便利。

7、谈话:现在在教室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清楚的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发言:我把某某某同学的座位号定为一组一号,我的位置就是某排某号。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位置了。

三、认识改变参照物就会改变对运动的判断。

1、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确定参照物。

①坐在缓慢行使的汽车上,怎样发现汽车在前进?你只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②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倒退的感觉?此时你又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呢?2、乘坐交通工具人动了没有?3、从这些判断中你明白了什么?4、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四、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①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②为什么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五、认识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1、小组讨论:①如果你坐在一列飞速行使的火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②那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2、根据汇报得出结论: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也是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所不可缺少的。

小学科学苏教四年级下册3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四年级下册3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摆教学目标:1.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铁架台、摆线、摆锤、量角器、直尺、秒表、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出示PPT 。

师:孩子们,你们都玩过荡秋千,你们玩过荡秋千比赛吗?你们看这幅图画,小明、小东、小丽准备比赛荡秋千,他们的规则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比赛的冠军。

其中小明体重最重,小东个子最高,小丽千绳最短,你们猜猜谁最终能够赢得比赛?师:现在你们的猜测有很多,究竟谁猜测得正确呢?通过这节对《摆》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出示一个摆师:摆是一个来回摆动的装置。

像秋千这样运动的形式,我们叫做摆动。

孩子们,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摆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呢?师:我们把这根线称作摆线,钩码在这里叫做摆锤。

师:孩子们,我们还可以让摆动起来。

谁想上来试一试呢?这些摆动方式正确吗?(正确表示肯定,不正确进行演示)正确摆动摆的方式是用手捏住摆锤,轻轻地把摆线拉直,手不能加力,这样摆线就与它竖直的方向有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让摆锤自由下落。

看,摆就自己摆动起来了。

孩子们看清楚了吗?现在让每一组的操作员上来演示一下。

师:孩子们,怎样才算摆动了一次呢?请大家看,演示摆动一次:摆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这就是摆动了一次。

大家看清楚了吗?请大家仔细看,认真数,看大屏幕上的摆摆动了几次?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

(3次)这次呢?(2次)真棒。

孩子们看清楚了吗?现在让每一组的操作员上来演示一下。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当摆在摆动的时候,摆线与竖直方向会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我们叫做摆角。

那我们怎么知道摆角的大小呢?(引出量角器)师:你们想自己做一个摆吗?请各组用桌下面的材料组装一个摆,看哪组最快。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本章概览三维目标1.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

知道什么是参照物以及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通过亲身体验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通过认识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性”,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比较的方法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控制变量法。

通过对比了解一些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3.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掌握平均速度公式v =ts 的运用,尤其是s 与t 的对应关系。

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是平均速度。

4.掌握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速度的理解。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本章知识网络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①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②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

③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④参照物被人为假定静止不动。

定义:描述物体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描述:运动快慢的比较定性比较定量比较-----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v=ts单位:m/s和km/h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相同路程上比较时间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平均速度的区别:不同时间(或路程)内,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分类: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直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时间无关图像表示:变速运动定义:速度变化的运动快慢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计算公式:v=ts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一、运动的描述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现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运动的特点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力的概念和常见的力的种类。

3. 能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4. 能够解释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基本概念。

2. 力的概念和常见的力的种类。

3. 物体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物体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运动状态,引发学生对物质运动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基本概念,以及力的概念和常见的力的种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体运动和力的认知。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效果。

4. 练巩固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练,巩固他们对物体运动和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回答和解题能力等,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延伸拓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和力的理解,可以组织实验活动或开展相关的综合性项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应用环境。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单元教案》的内容安排。

通过这个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基本概念,掌握力的概念和常见的力的种类,以及理解物体受力情况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最后,通过教学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希望本教案对您有所帮助!。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21年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全套教案教案一:物体的运动简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并且能够分辨物体的静止与运动状态。

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 物体的静止与运动状态的区别。

3. 分辨一些日常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学生周围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变。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练活动:提供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互相交流讨论。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理解。

教案二:物体的直线运动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直线运动,并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教学内容1. 物体的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

2. 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教学步骤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物体的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的运动,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物体的直线运动和不同的运动轨迹。

4. 练活动:提供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运动轨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物体直线运动和运动轨迹的理解。

教案三:物体的曲线运动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曲线运动,并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教学内容1. 物体的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

2. 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教学步骤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运动轨迹。

2. 概念讲解:简单解释物体的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运动轨迹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展示物体的曲线运动和不同的运动轨迹。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教案全套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运动规律,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概念,把握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运动的,引发学生对物质运动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物质的运动规律物质的运动可以分为三种:分子运动、原子运动和离子运动。

其中,分子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可以通过温度来衡量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

2. 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分子在运动中呈现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固态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范围有限,密度较高;在液态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范围增大,密度降低;在气态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范围最大,密度最低。

三、实验操作1.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不同之处。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课堂讨论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归纳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六、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的检测,检查学生对物质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分析能力。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六年上册单元备课——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本为参照物呢?实验结果: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0、距离和时间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科学探究】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科学探究】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则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2、物体的运动方式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1、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学习描述运动中物体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探究的体位置的变化,能用简单图标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认识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教学时间安排(单元总课时量)
静止与运动一课时
距离与时间一课时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一课时
物体的运动方式一课时
动物的运动一课时
项目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机械运动现象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也是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又学过计算速度与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形象的讲述了什么是运动,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单元备课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

并作简单记录。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

《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相对另一个物体来说。

知道物体运动的主要方式。

知道物体都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特性。

过程目标: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简单定量的观察,财局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生活。

三、教学安排:
各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