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教学课程(pdf 48页)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一、 课程说明授课对象:普通高等院校三年制专科生总 学 时:36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等后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考核形式:开卷考试二、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介绍旅游相关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
三、学时分配章节 内容 课时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2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 4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6第四章 中国园林文化 6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4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4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4第八章 中国其他艺术文化 4总复习 2课时总计36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版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概念》 李宗桂中山大学出版社《现代旅游文化学》 马 波 青岛出版社《旅游与中国文化》 沈祖祥 旅游教育出版社《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山水美学研究》范阳、黄贯群 广西人民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含义,掌握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关联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
教学重点: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难点: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基本定义1.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2. 旅游文化的定义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1. 旅游文化的特征2. 旅游文化的结构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山水所具有的美的价值,认识到自然山水为什么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能得到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教学重点: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教学难点: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1. 自然山水的形象美2. 自然山水的色彩美3. 自然山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4. 自然山水的朦胧美5. 自然山水的音响美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1. 先秦——汉魏六朝2. 唐宋时代3. 元明清时代第三节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1. 初级阶段:观赏山水景观的形式美2. 中级阶段:情景交融3. 高级阶段:天人合一4. 最高阶段:艺术创造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了古城建筑、宫殿建筑、陵寝建筑、军事建筑、桥梁建筑等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古代建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建筑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旅游与文化交流”,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三节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通过深入讲解与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从文化视角看待旅游现象,增强对旅游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旅游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旅游活动中,我们如何感受到文化的影响?”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二章内容,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阐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传播方式。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旅游文化在实际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案例,讲解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2. 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 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景点中的文化现象,并阐述其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旅游文化方面的新闻、书籍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课程介绍
公共选修课《旅游文化》课程介绍
《旅游文化》公共选修课开设于2007年,已经连续开设5年,共计8个学期。
课程开设以来,得到了全校同学的欢迎和喜爱。
《旅游文化》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喜欢旅游、热爱旅游、向往旅游的同学开设,尤其是针对喜好文化旅游景观的同学。
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分享、校外旅游三种形式开展教学。
课程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玉石文化、旅游陶瓷艺术、旅游文学艺术、旅游书法艺术、中西跨文化解析等十大方面。
将旅游景观介绍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培养同学的旅游兴趣,提高同学旅游过程中的审美层次和文化体验,增强同学在未来休闲消遣旅行中的收获与感悟水平。
自2012年,《旅游文化》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突出畅游旅游文化景观的特色,让同学可以足不出户尽览中国文化景观的浩瀚璀璨,并能接触世界旅游文化景观,了解西方文化。
通过学生分享和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促进区域文化景观和景观文化的交流,让同学在分享中获得喜悦,在碰撞中收获知识,在交流中促进成长。
祖国名山大川、世界神奇景观、历史奇闻轶事、民间地域风情、旅游深度感知在课程中全景展现……品味旅游文化、分享旅游经验、增强旅游感知是课程主讲教师的最大追求。
《旅游文化》课程期待您的到来。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1.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2.知识讲解中实际案例的结合。
3.实践情景引入中家乡旅游文化的讨论与分析。
4.例题讲解中长城的开发与保护措施的探讨。
5.随堂练习中宣传册的设计指导。
6.作业设计中主题短文的撰写与旅游资源分析。
一、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图片展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他们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学生分享游览经历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答案要求:围绕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意义、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展开,不少于500字。
2.作业题目:分析家乡的一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答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关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力量。
2.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实践情景引入:以“家乡的旅游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过程细节: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
4.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长城为例,分析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措施。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江南水乡概述”和第二节“苏州园林赏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背景,以及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理解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旅游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2.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以及苏州园林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苏州园林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进行案例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准备进行课堂展示。
5. 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江南水乡景点的旅游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概述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背景2. 苏州园林赏析造园艺术特点旅游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杭州西湖的旅游价值。
2. 答案要点: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诗词、传说、民俗等;旅游资源:观光、度假、文化体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江南水乡和苏州园林的认知。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旅游文化,提高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识。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有什么特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3)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江南水乡的典型景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和开发策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江南水乡旅游文化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2. 内容:(1)地理环境(2)民俗风情(3)旅游资源(4)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列举江南水乡的三个民俗风情,并简要介绍。
(3)分析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2. 答案:(1)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特点: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示例: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春节贴春联。
(3)江南水乡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民俗风情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著名景点及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为第一章“中国自然风光”,具体内容包括黄山的奇松怪石、张家界的砂岩峰林、九寨沟的瀑布湖泊、峨眉山的佛教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及旅游文化;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3. 学生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景点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练习:学生根据PPT上的资料,完成相关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中国自然风光;2. 黄山:奇松怪石;3. 张家界:砂岩峰林;4. 九寨沟:瀑布湖泊;5. 峨眉山:佛教文化。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文章,包括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等;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来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其他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中国旅游文化》这节课中,难点在于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而重点则是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难点解析: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这需要他们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
例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和地质变化形成的,而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部分。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4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5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3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7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0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2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3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4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5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6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7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8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89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1
《旅游文化》电子教案 2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第二节“苏州园林艺术”。
详细内容包括: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及代表作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习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掌握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提高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其造园艺术和园林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幅苏州园林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苏州园林艺术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及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造园艺术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下节课可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一书,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同时,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一、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1. 造园艺术: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包括山水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引言旅游是一种人们休闲、放松身心的方式,它不仅可以让人们领略不同的风景和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和视野。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旨在通过介绍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更好的旅游体验。
本课件将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与地方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分享一些旅游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学习和实践。
1. 旅游文化概述1.1 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的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等。
通过了解和体验旅游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所到之地的人文景观,增强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1.2 旅游文化特点•多样性: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旅游文化因地域、历史、民族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互动性: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赏和欣赏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参与、体验等方式与之互动。
•融合性:旅游文化往往是多种文化元素的交融和融合,体现了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发展。
旅游文化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它们互相影响、相互融合。
地方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旅游文化则通过旅客的体验和学习对地方文化起到了推动和传播的作用。
2.1 地方文化的体现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民俗等。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将地方文化展示给外界,例如经典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名胜等。
2.2 旅游文化对地方文化的推动旅游文化通过旅游者的体验和学习,对地方文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社会风情,从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文化,还与国际文化密切相关。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体验和学习,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3.1 文化交流的桥梁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可以成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旅游者通过旅游的方式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加深对其文化差异的认知,并通过交流和互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山水风光”,详细内容为“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与张家界这两大中国著名山水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风光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山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黄山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及旅游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山与张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黄山与张家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旅游资源。
a.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
b.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以峰林、溶洞、溪流、瀑布为主。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去黄山或张家界的旅游经历,谈谈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黄山与张家界地貌特点的成因,解释地理学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黄山与张家界的位置,并简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黄山与张家界:大自然的杰作a. 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b. 张家界:峰林、溶洞、溪流、瀑布2. 地貌特点及成因3. 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黄山与张家界旅游资源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能准确描述黄山与张家界的地貌特点、旅游资源,并简要分析其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践情景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山水风光的兴趣。
但在讲解地貌成因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山水风光,提高对山水文化的认识。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1. 引言旅游文化是指游客在旅行过程中了解和体验到的一种文化。
旅游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理解和认知,同时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课程。
本文档将介绍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的编写方法和内容安排。
2. 准备工作在编写旅游文化教学课件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学会分析旅游文化对旅行体验的影响等。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可包括地区特色旅游景点介绍、当地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等。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视频等,用于编写课件。
3. 课件编写方法编写旅游文化教学课件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情境导入使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以一个旅游者的视角去介绍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故事等方式来进行情境导入。
3.2 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环节,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对旅游文化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例如介绍地区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等。
3.3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增强他们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3.4 实践体验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地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旅游文化。
3.5 总结复习在课程的最后,通过总结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旅游文化教学进行反思,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课件内容安排以下是一个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的内容安排示例:4.1 第一部分:地区介绍•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特色旅游景点介绍4.2 第二部分:当地风俗习惯•礼仪与礼节•饮食文化•服饰和习俗4.3 第三部分: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与庆典•艺术与手工艺品•音乐与舞蹈4.4 第四部分:旅行建议与体验分享•旅行准备和注意事项•个人旅行经验分享•交流互动环节5. 结语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的编写需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内容安排。
旅游文化教学课程(pdf 48页)
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 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
式结构最为典型,应用最普遍,可以不断扩张室内空间,增加建筑的 纵深感;相当多的建筑采用灵活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 中国木构架的建筑结构在力学上有充分的合理性,由斗拱等木结构组 合成的一体化的构架,建筑负荷传承合理,建筑跨度越大、出檐深度 越大,斗拱重叠层数越多,成为建筑整体中美的装饰。在技术上和审 美上堪称木构架建筑的精华;不仅构筑上方便而经济,而且结构牢固、 重量轻、韧性好有优越的抗震性能;结构功能灵活,能自由进行空间 分割或延伸,以统一的整体结构满足多样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创 造了无数建筑精品。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 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
• 在世界建筑史上,国际间取得伟大成就的建筑体系,基本上都采用砖 石结构;而只有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
•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多森林而少顽石; •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意识重视现世人生,强调新旧更迭,强调人与
(一)宫廷建筑 • 宫廷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空间体积庞大,装饰华丽,
气势雄伟,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完备,显示出皇权的至高 无上和宽大无边。这是依靠皇权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发挥 集体智慧,展现人类审美创造力的巨大无穷创造出最大规 模的集体成果。 在用料十分考究,工艺十分精湛,造型 十分端庄、高雅,在各个方面都是严守规范精益求精,做 到完美无缺。从而获得典雅、雄奇、壮丽的美感。 • 故宫建筑完全遵从封建礼制建造。整个布局体现了“左 祖右社”〔宫城前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前朝 后寝”〔外三殿为皇帝办公场所,后三殿为皇帝生活场所〕 的体制。故宫建筑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严格 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太和殿又是整个故宫的中心。稳 定端庄又崇高威严,给人以至高无上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装饰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特 色,其艺术风格既不同于欧美古建筑,也不同于亚、非、 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古建筑而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建筑充 分采用壁画、绘画、雕塑、书法、诗词楹联等艺术形式进 行内外装饰,散发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
•
圣母殿重檐飞升
二、各类传统建筑的观赏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建筑
•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明成果之一。最 初是人作为自我庇护而建造,如恩格斯指出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 萌芽了”。
• 建筑的形式、风格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展 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中国传统建筑以其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辉煌的艺术成就在 世界建筑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历史文化景观是不同于自然 景观,不是大自然的恩赐, 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前 人的劳动与创造,积淀了先 人的智慧、情感、理想和愿 望。历史人文景观往往附着 于一定的自然景观,组合成 整体的旅游景观环境。
• 中国历史文化极为丰富,本 章主要研究和介绍作为历史 文化景观的中国传统建筑、 古典园林艺术、宗教文化景 观、历史文化遗迹景观、古 代陵墓景观。
自然的和谐而做出的选择。 • 中国传统建筑对于木构架的长期利用创造出独具的结构特征、艺术特
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 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
式结构最为典型,应用最普遍,可以不断扩张室内空间,增加建筑的 纵深感;相当多的建筑采用灵活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 中国木构架的建筑结构在力学上有充分的合理性,由斗拱等木结构组 合成的一体化的构架,建筑负荷传承合理,建筑跨度越大、出檐深度 越大,斗拱重叠层数越多,成为建筑整体中美的装饰。在技术上和审 美上堪称木构架建筑的精华;不仅构筑上方便而经济,而且结构牢固、 重量轻、韧性好有优越的抗震性能;结构功能灵活,能自由进行空间 分割或延伸,以统一的整体结构满足多样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创 造了无数建筑精品。
•
几种不同时 代的斗拱: 唐、五代( 上) 、宋、辽 (中) 、金、元(下)。
(二) 天人协调的精神体现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协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 建筑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如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言,“中国建筑总是 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帝王的宫殿“上高拟天,下蟠法地”; 用于祭祀、庆赏活动大典的名堂(正屋)上圆象天,下方象地,五室 象征五方;天坛祈年殿的28根柱子,代表四时、四季、十二时辰、十 二月和二十八宿。西方传统建筑用垂直高耸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于“天” 的理念。对于西方人来说,这“天”是神的居所、是现世人的彼岸世 界,因而在建筑形象中营造一种升腾感。与西方建筑明显不同,中国 传统建筑中的“天”是摸得着、看得见并与人和谐相处的,营造的是 在天地之间能够和谐、本真生活的空间。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意识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
(四)单体造型与群体组合之美
• 传统建筑通过单体建筑平面延展的群体组合扩大规模, 丰富空间关系,扩展功能和加强审美效果。如梁思成先生 所说:“ 一般的说,一座欧洲的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 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而中国的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 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开看过去,不可 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院 走进另一个 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北京的 故宫就是这方面最卓越的范例。由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 道门,进入另一个庭院,由庭院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 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幻。”
(三)注重建筑体制的伦理内涵
•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在营构上和建筑形象的塑造上,当要表 现某种情感、愿望或营造氛围时,都必须是适度的,合乎社会道德伦 理秩序与规范,即 “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古代建筑的礼规既多且严, 大至在结构上中轴线的长短、楼层的多少、屋顶的形式、台基的高度 等,小至琉璃瓦的形制与色彩、房屋的装饰、柱础的雕镂、甚至门的 高度、门钉的路数、匾额的形色等都有一定的规定。中国传统建筑的 和谐结构形态与伦理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另一重要文化特征。
(一)宫廷建筑 • 宫廷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空间体积庞大,装饰华丽,
气势雄伟,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完备,显示出皇权的至高 无上和宽大无边。这是依靠皇权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发挥 集体智慧,展现人类审美创造力的巨大无穷创造出最大规 模的集体成果。 在用料十分考究,工艺十分精湛,造型 十分端庄、高雅,在各个方面都是严守规范精益求精,做 到完美无缺。从而获得典雅、雄奇、壮丽的美感。 • 故宫建筑完全遵从封建礼制建造。整个布局体现了“左 祖右社”〔宫城前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前朝 后寝”〔外三殿为皇帝办公场所,后三殿为皇帝生活场所〕 的体制。故宫建筑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严格 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太和殿又是整个故宫的中心。稳 定端庄又崇高威严,给人以至高无上的感觉。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的半穴居房屋遗迹,河姆渡带榫卯木构 件的雏形干阑式建筑遗存到秦代气势恢宏的秦阿房宫、唐 代建筑艺术的高峰,再至宋、元、明、清各代中国传统建 筑都有新的发展和创造,建立了长久持续的传统,有着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建筑体系不同的文化特征。
• 梁思成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 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中国传统建筑是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果,凝结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在特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 建筑一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建 筑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 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
• 在世界建筑史上,国际间取得伟大成就的建筑体系,基本上都采用砖 石结构;而只有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
•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多森林而少顽石; •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意识重视现世人生,强调新旧更迭,强调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