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合集下载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江西省都昌县大树中学黄宝华【教学目标】运用猜读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数字说明的方法的作用,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教学设想】一、《死海不死》从体裁上属于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说明文,其说明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二、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

四、安排课前预习,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效果,注意重点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弋()狄()谕()涸()二、导入新课1.实验引出说明内容——模拟“死海”环境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得出结论: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水中的浮力2.板书课题,解题“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死”与“不死”含义不同,看似互相矛盾,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正课①.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第一、二段这两段是如何去分析、说明死海的特征?明确: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来说明死海的“死”。

第二段同样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死海的“不死“。

②.作者介绍第三段,对说明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引用传说,来说明死海浮力大的特征,既现象又神奇。

③.启发式提问: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明确:在第四段,列举四个数据,科学地说明浮力大的原因。

这几个数据的使用,非常准确,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在说明死海成因是,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明确:第五段,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再次引用神话故事,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这样增添文章的的神奇色彩和浪漫情趣。

而在第六段则从科学上说明死海的形成的真正原因。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死海的地形特点,这些数据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简明扼要。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死海的起源、特点和生态环境。

2.技能目标: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与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 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教师先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死海的绝美风景和特有之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探究死海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解死海的起源和形成,并通过PPT等形式,详细介绍死海的特点、面积、深度、盐度、PH值等重要数据。

然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调查,让他们了解死海的周边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岩石种类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采样,了解死海的盐度和PH值等数据。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死海,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设置问题,如:“死海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周围为什么生物稀少?”,“死海有什么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等等。

3.讨论精彩教师指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挥,提出对死海的看法和疑问,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调查采访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对采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总结归纳在学生完成讨论和数据分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口头反馈,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数据和实践经验进行统一梳理,并进一步厘清死海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对地理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5.环保意识在总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死海这个地理奇观,并制定可行、实际的环保方案。

例如,要求孩子们和家人做到不破坏死海周围的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最后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宣传环保并号召家人积极参与。

三. 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实现互动。

在死海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务员”的角色转化为“引导型”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3《死海不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3《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课文学习设想《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学习本文要围绕“死海不死”展开学习。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3. 理解题目“死海不死”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点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情境导入,直接进入文本。

二自主学习18分钟学生读课文,自主预习:一、1、给文本编写自然段序号,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2、认真读课文,写出陌生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注音。

陌生字: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小组合作: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看了课文,你能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吗?三、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展示交流:一、1、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2、学生展示死海的相关资料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相机点拨:1、教师进行补充。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死海不死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死海不死现象背后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活动。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准备与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记录并记忆。

内容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死海不死现象的成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评价和补充。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讨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延伸:讨论死海不死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自然现象。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反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完成课文的复述练习,要求使用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收集有关死海的其他资料,准备下一课的分享和讨论。

死海不死现象描述成因分析生态影响人类态度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死海不死》教案篇一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死海(Dead Sea),又称盐海,位于约旦河谷北端与以色列南部的交界处,是全球面积最小、环境最恶劣的湖泊之一。

死海因其海水含盐量极高,使得生物无法在其中生存,因此得名。

但实际上,死海并不“死”,在这片独特的盐水环境中,却孕育了许多稀有的物种,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出发,探索死海的奥。

一、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死海位于约旦河谷北端和以色列南部交界处,包括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三个国家的一部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该地区的土地干旱,气候炎热,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降水量非常少。

死海的海水呈碱性,平均PH值为8.4,盐度达到340克/升以上,是全球水体中盐度最高的之一。

除氯化钠外,含有较多的镁、钙、钾、溴等元素和少量的锶、砷、硼、铵等元素。

由于地势低缺水,地下水也被曝露在地面上,加速了水分的蒸发和盐分的积聚,形成了如今的死海。

二、死海中的生物多样性虽然死海海水环境极端,但不意味着其中没有生物。

实际上,在死海中发现了不少足以令人惊奇的寿命之谜,例如壳虫、荞麦草、极端嗜酸性菌等微生物。

其中,壳虫是死海中的特有物种之一,被认为是死海中的生命之源。

一些据称可以活上数百年的壳虫已经被采集出来,成为研究其如何在如此高盐度、高温度、径流低等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死海的沙漠地区也孕育了一些特殊的草本植物,例如盐蓬菜和须苣草等。

这些植物可以通过盐度调节机制来适应死海的环境,同时对当地动物的食物和该地区渐渐消失的植被群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人类活动对死海的影响除了自然环境因素,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死海环境的变化。

为了开发旅游业和政治经济利益,三国在死海周围兴建了大量蓄水池、灌溉系统和工厂。

受此影响,死海的水位不断下降,每年下降数厘米,同时水质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死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其渐渐消失的原因是人类的原有伤害。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教案:探索死海与不死教
目标:通过探索死海和不死教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提高学生对这两个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1-2节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话题(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死海和不死教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探索死海(15分钟)
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背景知识。

2. 分享关于死海的有趣事实和传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不死教(15分钟)
1. 介绍不死教的起源、信仰和传统。

2. 分享不死教的相关故事和仪式,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死海和不死教的相关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死海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2. 不死教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
3. 对死海和不死教的个人看法和感受等。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和讨论。

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更多有关死海和不死教的问题。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死海和不死教的相关内容;
2. 地图或地理相关资料,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不死教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介绍不死教的信仰和传统。

评估方法:
1.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2. 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内容;
3. 学生对死海和不死教的理解和认识。

备注:本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运用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死海的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死海不死的原因。

2.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为什么死海不死?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找字典解释。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是如何抓住死海的特点进行说明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死海的资料。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三、写作训练1.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实践1.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动物”为主题,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写作作品。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死海不死》篇1《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 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_2

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_2

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2024年《死海不死》教案1导入新课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

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__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__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1.复习提问(1)__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__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__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

死海不死初中汉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高的原因;2.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死海的了解;3. 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特点,引出本课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3. 教师检查学生作业,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死海盐度高的原因,如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注入死海等;2. 教师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河流改道等;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死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等;4.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死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如死海的水资源利用、旅游业发展等;2. 小组讨论话题的利弊,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2. 教师强调死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了解死海周边的生态环境;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死海保护的文章,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死海的自然特点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死海的特点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关注死海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死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分享死海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死海的了解和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为什么不会死去。

第二章:死海的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和独特性质。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高盐度和浮力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高盐度和水的密度。

2. 解释死海中的浮力现象和游泳体验。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高盐度图片和数据。

2. 进行盐水实验,让学生体验死海的浮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高盐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死海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质形成过程和流域特点。

2. 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流域地图和地质结构图。

2. 通过模型或动画演示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死海的生态和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讨论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生态系统图片和生物多样性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可以为死海的保护做些什么。

第五章:死海的文化和旅游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景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 讨论死海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旅游景点图片和文化活动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探讨死海不死现象的传说和科学研究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地图展示死海的地理位置通过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兴趣第二章:死海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特点探讨死海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的生态环境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第三章:死海的历史和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探讨死海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意义3.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文物和古迹图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死海文化第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4.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启示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死海不死现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五章:死海的保护和未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5.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措施探讨死海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5.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保护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第六章:死海生态系统的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6.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特有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探讨死海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威胁6.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第七章:死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7.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盐度和矿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死海资源来改善健康状况7.3 教学方法进行死海盐水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经验和建议第八章:死海地区的旅游业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8.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8.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第九章: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9.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在圣经和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探讨死海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9.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记载和传说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多元文化的看法第十章:死海不死现象的探索与研究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10.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一章:死海的地质特征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质形成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兴趣1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探讨死海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11.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地质图和地震数据进行地质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特征第十二章: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1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对周边地区水文、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探讨死海环境变化对周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周边环境的图片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周边环境的建议第十三章: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考量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1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伦理道德考量探讨如何在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中平衡伦理和道德13.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不死现象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伦理和道德的看法第十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现代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14.2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15.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看法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死海不死》这一主题,涵盖了死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保护状况、旅游业、地质特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伦理道德考量、现代研究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内容。

(八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案1.doc

(八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案1.doc

《死海不死》教案1八年级语文教案课文解说:本文是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

它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一一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一一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一一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0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九海不九02、复习提问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3、正音(出示小黑板)游弋(yi)谕(yti)告安然无恙(yang)执迷不悟(wii)0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
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

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

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科学小品文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

既然要有严密的科学性,那么仅用两个故事来说明死海的特点,行吗?显然不行,因为,那样写,读者仍然不知道“死”与“不死”的真正原因。

要了解这些,还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提示:①对于文学体裁、科学小品文等有关知识,不宜展开说明,点到为止;②提出问题后,适当停顿十几秒钟,观察学生是否在思索。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了解死海“死”和“不死”的原因,体会运用数据的作用。

抽一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然后,要学生根据本段内容给“咸度”下一定义:咸度就是指各种盐类在海水中所占的百分比含量。

接着,提问:为了说明海水的咸度高,作者运用了哪些数据(板书:列数据),理解这些数据的作用呢?引导明确:135.46亿吨、63.7亿吨、20亿吨,这三个数据分别准确地说明了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的含量;23%~25%,这两个数据则具体说明了海水的咸度。

如果没有这些数据,读者对矿物质多、盐类重、水的比重大等特点就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

四、指导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六自然段。

1.先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先找中心句,再探讨运用数据的作用。

2.据此方法要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并抽人汇报自学情况。

3.归纳。

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归纳: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②本段列举具体数据说明死海的长、宽、深,这些数据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死海处于大裂谷中
段的特点;③本段所列数据有的是确数,有的是约数,使用约数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④本段内容与第四自然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本段所写的是死海形成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的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结果,两段之字间是“因”与“果”的关系。

[提示:要学生理解第三点,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通过举例来加以说明。

如,一位新老师给学生上课,一个学生说:“老师的身高是1.70米。


另一个学生说:“老师的身高大约是1.70米。


在不知道新老师具体身高的情况下,前者所用的确数可能是错误的,而后者所用的约数倒能够真实地反映老师的身高状况。

两相比较,后者是准确的。

]
五、略讲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要学生朗读第七、第八自然段。

而后,用幻灯出示两道训练题:
1.第七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

2.课文结尾处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hé),“可能”一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句中后一个“死”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交流。

而后,明确:第七自然段主要写人们对死海的利用,第八自然段主要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可能”一词说明死海“干涸”只是一种推测,不是现实;最后一句中最后一个“死”的含义是“消失”。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从两方面总结:①说明顺序:文章从死海的特点讲到人们对死海的利用,从死海“死”与“不死”的现象讲到它咸度、浮力大的本质以及形成这一本质的原因。

文章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说明方法:文章既通过举例子、例数据对死海特点进行了科学解释,又通过引用传说、神话故事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做到了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

[提示:总结可结合板书进行,这是一个中心板书完成的过程,中心板书定型式样如下。

要求学生用一张小卡片抄好板书,夹在书中。

2.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明确。

从所定教学目标看,较好地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又能从单课的教学实际出发,以本为本,抓住了重点;从所安排的教学过程来看,又较好地落实了所定目标。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这样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预见性强。

细读该设计,可以看出,该教师对学生情况有透彻的了解,所预见之处有较强的针对性。

4.教学思路清晰。

从字、词、句到说明文的要点,从学生活动到教师引导、讲析,从具体分析、点导到板书,都有一个完整的安排,做到了合理、自然,条理性非常强,思路非常清晰。

5.教学节奏好。

有张有弛,利于学生接受、学习。

6.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课后的作文布置处理略显简单了些。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