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以禅喻诗”之探究

合集下载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

以禅喻诗之个人看法

“以禅喻诗”重在“妙悟”“以禅喻诗”是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特点和诗论的一大命题,说的是用禅思的悟去理解和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和奥秘,欣赏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他在书中多次运用禅宗语言,如“悟”“熟参”“正法眼”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诗歌理论说得更为清楚。

“立论依据在于诗与禅在把握对象世界的运思方式和语言策略上极为相似”,但我认为,其语言策略也是源自思维方式;所以综合来看,虽说以禅论诗的风气并不始于严羽,但他的“以禅喻诗”却在思维方式相通的层面使禅与诗走向圆融。

禅可以喻诗,说明二者有相通之处。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处可寻”,严羽针对北宋诗歌尚理,尤其是“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等诗论而标举“兴趣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兴趣”是最高艺术境界,即诗写得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二是以“羚羊挂角”等佛家公案意在说明“兴趣”不是依靠知识和学问获得,而是靠禅宗的妙悟来掌握和领会。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以禅喻诗”能够得以实现,其核心也是在“妙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联结禅与诗的桥梁,也是禅与诗的共通之处。

“妙悟”在禅是修禅的核心,根本要义在于通过参禅“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妙悟”在诗则是对诗歌审美本质与艺术特征的把握,也是引发创作好诗的契机。

【一、禅与诗的契合点】禅是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彼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而玄妙的禅境又和历来推崇的含蓄、深远的诗境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要达到这种玄妙与深远,就需要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体验,“妙悟”是最佳选择。

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卽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也点明了佛法、诗法皆是从自身悟出。

【二、妙悟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禅宗讲究瞬间顿悟,于刹那超越一切,“妙悟”本身严格说来是运用禅宗思维后达到的参禅结果,其中包含非逻辑的直觉体验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一切界限束缚和思维逻辑,在形象、跳跃的思维中达到物我合一;又包含不可喻的思维方式,即顿悟的内容和内心达到境界的喜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主张不立文字,只以拈花微笑的以心传心、当头棒喝等动作语言和“嘶风牛马”等机锋话头引人自证自悟,达到“我”所达到的境界。

浅谈《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浅谈《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浅谈“以禅喻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摘要:“以禅喻诗”,即用禅的求真本质、入境之法、审美范式来解释诗歌艺术的重要文学研究方法。

诗歌属于文学艺术范畴,禅学则属于宗教领域,二者本不相关,但两者的思维方式具有类比性,且都推重形象直观、直觉感性,因此,诗禅之间就有径可通。

唐代时关于“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以禅论诗”就已并不鲜见,至于宋代则更是臻于至境,甚至俨然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

严羽的《沧浪诗话》正是“以禅喻诗”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具体分析“以禅喻诗”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以禅喻诗”,产生,发展“以禅喻诗”是严羽采用的一种方法与手段,目的是为了说明诗歌的主旨即是“吟咏情性”,这重新开创了中国诗学理论的审美本质。

严羽“以禅喻诗”的方法抉择,是宋时诗学理论话语缺乏更新机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人“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的时代风尚所造就,更是严羽自负才力,深切体会唐宋诗风的差异,辨尽诸家体制,志在宗唐抑宋、定诗宗旨的慧心独具所引致。

一、“以禅喻诗”的产生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般若学以其与玄学相似的命题和思辨方式,援玄人佛,格义叠出,成功地切人中国文化。

禅僧谈玄,文人论禅,各取所需,互不妨碍。

禅玄合流,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开了诗禅交涉的先河。

晋代,禅诗始出现。

支遁、慧远等开始用诗歌来表现佛教义理。

支遁《咏怀诗》之一“脚橱观象物,未始见牛全。

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签”。

1描写了探玄求道,了悟即色空义的过程,《咏怀诗》之二“道会贵冥想,周象掇玄珠。

怅快浊水际,几忘映清渠。

反鉴归澄漠,容与含道符”。

2则依附玄学以阐说般若修习的要义。

慧远冥游山间,于山水中体悟佛理,《庐山东林杂诗》之“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3是对全诗所阐述的佛学思想的总结。

从上可以看出,诗僧的诗歌创作更多是借诗歌来宣扬佛教义理。

敏感的文人也嗅到了来自佛学的这股新鲜之气,玄言诗中出现了一些表现佛禅思想的内容,如《续晋阳秋》就点出了一些玄言诗中有“三世之辞”的内容“询及太原孙绰转相和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

论诗如论禅——严羽“以禅喻诗”方法论辨析

论诗如论禅——严羽“以禅喻诗”方法论辨析
严羽 诗论在 总 体 上 呈 现 出 极其 鲜 明 的“ 以禅 喻诗 ”
的特 色 。
陆门心学 虽然灵 明透 彻 , 切本 心 , 它仍然 主要 属 直 但 于 哲学 的理论体 系 , 便 于直 接 借 用 到 诗学 建 构 和 不
诗 歌批 评 中 来 。 至 于 传 统 诗 学 中 的 “ 感 ”、 兴 应 “ 会”“ 、 神思 ” 等理 论范 畴 , 与艺 术思 维确 实 有 密切 关
论 诗 如 论 禅
严 羽“ 以禅 喻诗 ” 法论 辨 析 方
柳 倩 月
( 北 民族 学 院 文 学 院 , 北 恩施 湖 湖 450 ) 40 0

要 : 以禅 喻 诗 ” 严 羽 最 重要 的 论 诗 方 法 , “ 是 引起 了数 百年 的 争 论 。 这 一 方 法 抉择 , 宋末 诗 学理 论 话 语 缺 是
角度 人手 , 严羽 为 了纠 正宋 代诗坛 流弊 , 竖立盛 唐榜 样, 在诗话 著作 中“ 以禅 喻诗 ” 也讲 究 “ , 单刀 直 入 ” 。
他径 直取 用佛 家最根 本 的解脱 法 门 “ 妙悟 ” 作 为诗 ,
律, 深入 到诗 者主体 的创作 、 赏心 理层 面对诗者 主 鉴 体 的思维 能力 与思 维 方式 等方 面的科 学 研 究 , 是 更
乏 更 新 机 制 的 必 然 选择 , 时人 诗 禅 相喻 的 时代 风 尚 所 造 就 , 是 严 羽 自负 才 力 , 是 也 深切 体 会 唐 宋 诗 风 的 差 异 , 在 志 宗唐 抑 宋 、 定诗 宗 旨的 慧 心 独 具 所 引 致 。 关 键 词 : 羽 ; 沧 浪诗 话 》 以禅 喻 诗 ; 法论 严 《 ; 方
维普资讯
第3 7卷 第 5期

严羽“以禅喻诗”命题中的因缘关系探

严羽“以禅喻诗”命题中的因缘关系探

学 而 胡 乱 设 喻 。 陈继 儒 《 曝 谈 馀 》 下 云 :此 老 ( 沧 浪 ) 偃 卷 “ 严 以禅 喻 诗 , 目霄 外 , 知 临 济 、 洞 , 何 高 下 ? 乃 剿 其 门 庭影 响之 瞠 不 曹 有 而

宋代 与禅 学 的 因缘 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禅 喻诗 ” 说 不 是严 羽 的想 象 或 杜 撰 . 并 非 始 自严 羽 , 语 , 勒 诗 法 , 谓 杜撰 禅 ”… ; 谦 益 《 诗 英 华 序 》 “ 氏 以禅 以 之 也 抑 可 钱 唐 :严 止 如 郭 绍 虞 先 生 所 指 “ 诗禅 之 说 ’ 已 成 为 当时 人 的 口头 禅 ” 喻 诗 , 知 妄 论 … … 不 知 临 济 曹 洞 , 无 优 劣 也 ”J 冯 班 《 吟 ‘ 原 无 初 I; 2 ] 钝
诗 学 中的 一 桩 公 案 。学 术 界 在 探 讨 “ 以禅 喻 诗 ” 过程 中 . 见 迭 的 歧 出。今笔者试 着通过对 “ 以禅 喻 诗 ” 的 因缘 关 系进 行 清 理 , 中 在 “ 嚣 ” 以禅 喻 诗 ” 题 背 后 , 试 找 出 其真 正 的 内涵 归 向 。 喧 的“ 话 尝

把 汉 魏 迄 于 盛 唐 之 诗 喻 为 临 济 宗 . 最 上 乘 的 诗 , 把 盛 唐 以后 是 而 之 诗 喻 为 曹 洞 宗 , 次 一 等 的 诗 。后 之 学 者 多 认 为 两 者 之 间并 无 是 高下优劣之分 , f 宗 和 曹洞 宗 均 f 临济 H自南 宗 禅 , 渭 严 羽 不 懂 禅 故
关 键 词 : 羽 以 禅喻 诗 严 因缘 关 系
“自家 闭 门 ” 也
“ 弹喻 诗 ”l 词 首 先 明 确地 出 现 在严 羽 的 《 出继 叔 临 安 以 l I 一 答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作者:姜红梅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3期内容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一是对唐宋时期盛行的诗禅思想的继承与总结;二是严羽认识到了诗与禅的相通,以禅作比,形象明白。

关键词:以禅喻诗诗禅悟入相通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是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论诗方法上以禅喻诗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以禅喻诗并非严羽之首创,一般认为唐代的诗僧皎然是第一位以禅喻诗的诗论家。

到了宋代,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一种风气,以禅入诗,以禅喻诗风行一时。

南宋末年严羽的《沧浪诗话》可以说是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以禅语入诗话,以学禅比喻学诗,对宋代以禅喻诗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将以禅喻诗推向了高潮。

对于严羽以禅喻诗历来褒贬不一,那么严羽为什么要以禅来喻诗呢?总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答案,第一受当时诗禅盛行的时代影响;第二是由于诗与禅的内在相通。

一.唐宋诗禅思想的影响“‘禅’最早产生于古印度,是印度古代人所发明的一种修行办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d hyana)的简称。

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1]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相融合,在唐代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

禅宗认为,内心之静虑就是真理本身,真理不在心外,只在人们的内心之中,人们寻求真理不必外求,而应向内寻求,抛开内心一切杂念而达到内心的空明静寂就是求得了真理。

所以,禅宗思想的传授靠的是意会,弟子不是在师傅那里习得真理,而是通过坐禅,通过静虑内心达到彼岸世界。

诗禅论,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的诗禅,本来是以禅入诗,以诗喻禅;而实际上乃是诗歌王国实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

”[2]在唐代,以禅入诗已渐成一种风气,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因诗中多用禅语而被称为“诗佛”。

宋代,随着品评诗作的诗话类作品的出现,佛家的禅语又被引入诗话中,以禅喻诗渐成气候,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代表。

以禅喻诗_莫此亲切_严羽_以禅喻诗_说论争的回顾与再探索

以禅喻诗_莫此亲切_严羽_以禅喻诗_说论争的回顾与再探索

2002年第2期第10卷(总25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JOU RNAL O F SJTU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N o.2,2002 V o l .10SUM ,N o.25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以禅喻诗”说论争的回顾与再探索邓国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论争纷起。

最早反对严羽的是刘克庄,明确提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之后,冯班、钱谦益等对严氏亦多诟病,至今余响不绝。

赞成严氏的人亦不少,但对他时有误解。

本文回顾了反对、赞成严氏的主要观点,并作辨析,另外对以禅喻诗的内在机制作了进一步控制。

关键词:以禅喻诗;悟;内在机制;灵感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95(2002)022*******It is the m os t S uita b le to Ana lys e P oe tics M e ta pho rica lly w ith Ze nD EN G Guo 2jun(Schoo l of Ch inese L iteratu re &Jou rnalis m ,Sichuan U n 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4,Ch ina ) Abs tra c t :Since Yan Yu said it w as the mo st su itab le to analyse poetics m etapho rically w ith Zen ,m anyargum en ts have arisen .T he first m an being again st Yan Yu ,w as L iu Kezhuang w ho said poem s cou ldn’t m ake up Zen ju st as Zen cou ldn’t m ake up poem s .T hen Feng B an ,Q ian Q ianyi and etc .w ere again st Yan Yu ,too .T h is hasn’t ended now adays .M eanw h ile ,m any peop le suppo rted Yan Yu ,bu t they som eti m es m isunderstood h i m .T h is paper has review ed the m ain view po in ts on being again st and suppo rting h i m and given som e analyses .T h is paper has p robed mo re deep ly in to the in ternal m echan is m of analysing poetics m etapho rially w ith Zen . Ke y w o rds :analyzing poetics m etapho rically w ith Zen ;W u ;in ternal m echan is m ;in sp irati on收稿日期:2001212221作者简介:邓国军(1967- ),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再论《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

再论《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

《 沧浪诗话》中的 “ 以禅喻诗”解析
儒 家思 想认 为 诗歌创 作 并 不是 为 了追求 艺术 和 审美 , 而是为 了实 现 “ 载道 ”的功 能。严羽在认 识到这种 思想 不足 的 同时 也 依 稀 感 觉 到 诗 歌 的 内 在 审 美 倾 向 与禅 宗 之 间有 着 某 种 联 系 , 因此 才 想 要 用 禅 学 来诠 释 诗 话 。 “ 禅 ”的 核 心 就 是 “ 悟 ” ,其 既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也 是 一 个 思 考 过 程 。而 诗 歌 最本质 的特 征并不是其所使 用的格式 、韵 律或是句法 ,而是 它所 营造 出来 的审美 意象 。审美 意象 的非 逻辑 性与 禅 学 中 “ 妙语 ”的特 征相似 。严羽通 过禅的思维特 征进行创作 ,不 仅 抛开 了儒 学思想对诗歌 的影 响 ,同时也 更好地表达 出了诗 的艺术特征和其对人性的感发 。 针对江 西诗派 的病源 ,严羽提 出了妙语说 ,以此 来醒诫 他们不可用 理义和学 问来概 括诗歌本身 。他在 《 诗辨 》中指 出 ,诗歌 的成就 取决于其 中的 “ 妙语 ”,而 “ 学力 ”并 不能 体现其诗才 。严羽强调 ,学诗需要通过最 好的诗作来 “ 悟” 出 适 合 自 己 的 作 诗 路 数 。这 种 能 力 是 在 不 断 品 鉴 前 人 优 秀 作 品 的过程 中获得的 。它 是一条不涉理路 的入 门途径 ,凭借对 诗 歌 内涵 的领 悟 来 形 成 其 自身 的 审美 能力 并 直 接 转 化 为 创 作 的 动 力 。但 是 由于 其 对 于 直 觉 以及 思 维 的 辩 证 统 一 关 系 了 解 的 不 够 , 因 而 使 得 这 二 者 在 其 作 品 中 的对 立 地 位 非 常 凸 显 , 因而造成其 “ 妙 语 ”的 玄 学 色 彩 过 于 浓 厚 。 “ 兴趣 ”是严 羽对 诗 歌艺 术特 点 的总 结 , “ 兴 ” 为 兴 起、感兴趣 之意,是寂静生 情的抒发方 式;而 “ 趣 ”则是针 对于 “ 理 ”而言的 ,有趣 向、 旨趣之 意。虽然早就有人 对这 两 个 字 进 行 了 解 释 , 但 严 羽 是 第 一 个 将 它 们 结 合 起 来 的 诗 人 。严羽在 自己的作 品 《 沧浪诗话 》中对 “ 兴趣 ”提出 了三 种理解 思路 :分别是兴趣 、兴致 以及 意兴 。这三种解释 虽然 看起来 区别 不大,但是 当使 用的意境 不同时 ,其侧 重点也是 不一样 的,兴趣的侧重 点是趣 ,兴致 的侧 重点是兴 ,而意兴 侧重 的则是 意向 。对这三种 解释 的理解 也是把握 “ 兴趣 ”这 个词 的关键 。通过对唐 诗与宋诗之 间的比较 ,严羽所 理解的 “ 兴趣 ”也就 不言而喻 了,即景真情切与 本色浑然天成 。因 此 ,看 一 首 诗 是 否有 “ 兴 趣 ” ,关 键 看 诗歌 是 否 可 以写 出言有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摘要:
1.严羽其人及其对诗歌的理解
2.禅宗思想对严羽诗歌理论的影响
3.严羽以禅喻诗的具体表现
4.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严羽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理论。

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应当“妙悟自然”,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在这一理论中,禅宗思想对他的诗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强调“顿悟”,认为只要心性顿悟,即可成佛。

严羽将这一思想引入诗歌创作,提出“妙悟自然”的诗歌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主张诗歌创作应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艺术的高度,通过诗歌表达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实现个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严羽以禅喻诗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空灵”,这一概念源于禅宗的“空性”。

在严羽看来,诗歌应该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无限的意蕴,通过诗歌传达禅宗的“空灵”之美。

其次,严羽提倡诗歌创作要达到“无我”的境界。

这一观点同样源于禅宗的“无我”思想。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超越个人的私欲和执着,从更高的层面来观照世界,实现“无我”的诗歌创作。

最后,严羽主张诗歌应该追求“妙悟”,这一观点直接来源于禅宗的“顿
悟”。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不应该拘泥于文字和技巧,而应该在“妙悟”中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在于,他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理论,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创作方法,使得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1)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1)
学教育 2010.03
硕士论坛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
姜红梅
内容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一是对唐宋时期盛行的诗禅思想的继承与总;二是严羽认识到 了诗与禅的相通,以禅作比,形象明白。
关键词:以禅喻诗 诗禅 悟入 相通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 话的压卷之作,是宋代文学批评 的代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论诗方法 上以禅喻诗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以禅喻诗并非严羽之首创,一般 认为唐代的诗僧皎然是第一位以 禅喻诗的诗论家。到了宋代,以禅 喻诗更是成为一种风气,以禅入 诗,以禅喻诗风行一时。南宋末年 严羽的《沧浪诗话》可以说是以禅 喻诗的集大成者,他以禅语入诗 话,以学禅比喻学诗,对宋代以禅 喻诗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将以 禅喻诗推向了高潮。对于严羽以 禅喻诗历来褒贬不一,那么严羽 为什么要以禅来喻诗呢?总体来 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答案,第 一受当时诗禅盛行的时代影响; 第二是由于诗与禅的内在相通。
一.唐宋诗禅思想的影响 “‘禅’最早产生于古印度,是 印度古代人所发明的一种修行办
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 (dhyana)的简称。所谓‘禅那’就是 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 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1]从 东汉时期佛教传 入中 国以后,印 度的佛教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 想、道家精神相融合,在唐代形成 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禅 宗认为,内心之静虑就是真理本 身,真理不在心外,只在人们的内 心之中,人们寻求真理不必外求, 而应向内寻求,抛开内心一切杂 念而达到内心的空明静寂就是求 得了真理。所以,禅宗思想的传授 靠的是意会,弟子不是在师傅那 里习得真理,而是通过坐禅,通过 静虑内心达到彼岸世界。
诗禅论,是中国传统的诗文 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相结合的产 物。“所谓的诗禅,本来是以禅入 诗,以诗喻禅;而实际上乃是诗歌 王国实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 物。”[2]在唐代,以禅入诗已渐成一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
繁荣昌盛的阶段, 经历了初唐 、 盛唐的物质文化积累, 中晚
审美心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初入期, 主要为审 唐的审美风尚本质上有了重大变化, 社会上层 的生活 E t 趋 美感性投入 , 审美效应为悦耳悦 目; 继入期 , 主要为审美知 入, 审美效应为悦志悦神。 奢华 、 安闲。浅酌低唱、 车马宴游取代了兵车刀弓的边塞描 大夫文化中着重对日常生活描写产生的理论渊源。由于唐 性投入 , 审美效应为悦心悦意; 升华期, 主要为审美理性投 写, 日 常生活在诗歌中逐渐占据大量篇幅, 而这正是宋代士 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这众多的愿望受 五代禅宗与士大夫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乃至到了宋代, 到各种压抑便不能实现, 心理郁结, 内心产生不平衡 , 现实 禅僧便完全地士大夫化了, 与不识字的惠能不同, 他们游览 却又无法给予调节和帮助 , 这种情形之下便会求助于审美 名山大川, 与士大夫们结友唱和, 填词写诗, 鼓琴作画, 生活
浅 析严 羽《 沧 浪诗 话 》 “ 以禅 喻 诗 " 的 审美 动 因
张 倩 倩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 西安 7 1 0 1 1 9 )

要: 严 羽“ 以禅喻诗 ” 的提 出, 在诗歌理论创作上 无疑是一 面旗帜 。进一 步说 , “ 以禅喻诗 ” 上升到 审美意
义层 面 , 其 审美意义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审美活动作为人 的一种精神 上 的高层次 追求 。 其 审 美主体 不 同, 审美需求也会 随之 不同 , 审 美的心理动 因也必然会随之表现 出多元化的倾向 ; 反之 , 即使 审美主体相 同, 表现 出的 审美心理动 因也会 不尽 相 同。 旨在从 审美心理 等方面揭 示严羽《 沧浪诗话》 “ 以禅喻诗 ” 的审 美动 因。

严羽

严羽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南宋邵武人,诗人,诗论家。

其先祖世居华阴,唐末五代时,始祖闰远使者,随王潮人闽,择居莒溪之上。

严羽家临莒溪,地名严坊,沧浪之水出焉,因自号“沧浪逋客”,而世称之为“严沧浪”。

其为诗,宗盛唐。

他的《沧浪诗话》“以掸喻诗,以悟论诗,推尊盛唐,以为师法”,在当时就有很高的声誉。

其在著作《沧浪诗话》中所提出的诗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是深远。

一、关于“以禅喻诗”严羽的“以禅喻诗”并不是以禅论诗,更非以禅衡诗。

他只是拿禅与诗做比喻,认为它们在思维方式上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思维过程中都有不同于理性思维的地方,并非是认为诗的思维和禅的思维是一回事。

严羽的比较是取其同者而不取其异。

其实,严羽对禅宗也并非如人们所评论的是一无所知,他运用禅宗的术语极其熟练,后人之所以认为严羽不通于禅的地方,有些是由版本错误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年代久远而造成的看法不同。

如清代人认为临济和曹洞同属于南宗,没有高下正邪之分,但实际上在宋代,信奉临济宗的人就曾将曹洞宗看做妖魔歪道。

不过本文认为严羽的以禅喻诗,实际还是受了宋代谈禅风气的影响,并不是多么完美的说诗方法。

禅和诗都是抽象的事物,甚至禅的抽象性还超过了诗,以抽象的东西来说明抽象的东西,因为难以把握,易遭人误解,无益于理论的阐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严羽的理论的确是有些虚无缥缈。

二、于“别材”、“别趣”、“兴趣”说这是严羽对我国文论的一大贡献。

“别材”、“别趣”强调了诗歌的本质特性,充分地认识了诗歌区别于“文”的特点,批评了宋人好在诗中掉书袋、发议论的倾向,是非常正确的。

严羽的这个理论还超越了前人对宋诗的批评,他虽然反对以书为诗,在诗中讲道理,却又强调了“读书穷理”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诗人的“读书穷理”和学者的“读书穷理”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一种涵养心胸的作用,诗人在读书穷理中体会到的东西,应该以“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的方式自然融化人诗中。

“兴趣”说是严羽对盛唐诗歌经验的一个总结。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宋代诗人及诗歌理论家严羽在其诗歌理论专著《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以悟论诗”,把诗歌意境概括为“气象”、“兴趣”,强调了诗歌意境的重要性,对他所推崇的几种诗歌意境作了分类分析,并提出了诗歌意境的最高境界,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论。

本文拟探讨严羽诗学中的诗歌意境论,并考察佛教禅理对严羽诗论的影响。

标签:严羽《沧浪诗话》诗歌意境论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及诗歌评论家。

他的诗论专著《沧浪诗话》包括《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篇,涉及诗歌创作论、诗歌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诗歌理论范畴,并阐释了历代诗歌体制的流变和分类,对某些作家作品的真伪、讹误作了一些考证[1](P322)。

他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的基础上,“以禅喻诗,以悟论诗”[2],在推崇唐诗的同时对宋代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对其以后明清的诗歌创作及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历来对严羽诗学的研究既多且深,本文拟对严羽诗学中的诗歌意境论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严羽诗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古代诗歌意境论的丰富与发展。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独有的一个概念。

关于意境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先秦老庄和《易经》等对言与象、象与意等关系的阐释,如《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

汉代佛学传入后,佛家修炼达到的境界也称意境[3]。

魏晋时期,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

到盛唐以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首次正式提出“意境”概念并将之用于诗歌理论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不过,他提出的“意境”只是诗歌境界中的一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境是有区别的[4](P216)。

王昌龄之后,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观点,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进一步发展了意境论,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观点[4] (P217)。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严羽是我国南唐末年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他提出的“以
禅喻诗”观念极具深意。

首先,严羽以禅喻诗,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超越物质世界的视域,追求心灵的静谧与境界的超脱。

禅宗追求内观自省,超脱尘俗的境界,注重修行者的心性培养。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也应该追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超越客观世界的表象,抵达内心深处的境界。

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显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与禅宗的意义相呼应。

其次,严羽以禅喻诗,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追求一种超越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境界。

禅宗强调修行者的直接体悟和体验,言辞语言中的限制会限制人们对于真实境界的把握。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超越形式,不受规矩束缚,追求抒发内心情感与思想的真实表达。

通过超越语言的边界,诗歌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的境界与意境,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最后,严羽以禅喻诗,还有助于提升诗歌的审美品质。

禅宗注重对于平淡事物的深入思考与赏析,将无我境界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也应在平常琐事中寻找表达的灵感,通过平凡之处的描写,展示出人生的哲理与美感。

只有诗人能够用禅宗的眼光去观照生活,用禅宗的意识去感悟生命,才能产生真正深邃、超凡脱俗的诗歌作品。

因此,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在于倡导诗歌创作要超越物质世界,追求心灵的超脱和境界的净化;鼓励诗歌超越形式与结构的边
界,追求真实的表达与传递;同时,也提倡诗歌创作者应以禅宗的审美视角观照生活,用禅宗的智慧与哲理赋予诗歌更高的审美品质。

禅宗本体与严羽 以禅喻诗

禅宗本体与严羽 以禅喻诗

・研究生论坛・禅宗本体与严羽“以禅喻诗”周和军提 要: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但均无中其肯綮,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指出严羽“以禅喻诗”就是通过诗来传达色相俱泯、色即是空的人生感悟。

周和军,1977生,河南信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项目。

主题词:禅宗 本体 色空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提出了诸如“学诗以识为主”、“妙悟”、“兴趣”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命题,“以禅喻诗”是其理论特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他直接指出诗禅相通,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对于严羽所标举的“以禅喻诗”之说,后人争论良多,但却没有切中要害,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分析、厘定严羽“以禅喻诗”之用意所在。

禅宗:色空本体本体,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

禅宗的本体当指终极存在的依据和根源,禅宗实际上否定了作为终极存在的本体。

麻天祥先生认为“从哲学上说,空显然是佛学的根本,或者说生成一切,而不被生成的非本体的本体”①。

《五灯会元》卷一中记载:“梁武帝问:‘如何是第一义谛?’祖曰:‘廓然无圣。

’”意为没有终极真理的真理才是终极真理,“廓然无圣”当是禅宗“无本体的本体”的直接体现。

“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

佛教讲,有人空与法空两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②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一度是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本文对禅宗三部重要佛典:《坛经》、《心经》和《金刚经》进行逐一梳理和分析,发现禅宗经典中处处体现出“色”、“空”的基本立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S p o e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B u d d h i s m a n d Z e n o n h i s p o e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t h e o r y .
YE J u n — l i
( S c h o o l o f Me d i a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 Xi c h a n g C o l l e g e , X i c h a n g , S i c h u a n 6 1 5 0 0 0 )
Ab s t r a c t :Ya ny u,a po e t a nd p oe t i c t he o r i s t i n t he So ng Dy na s t y ,po i nt s o u t i n hi s po e t i c t he o r e t i c a l wo r k
ie t s a nd a n a l y z e s s e v e r a l p o e t i c c o nc e p t i o ns t ha t he r es pe c t s a nd put s f o r wa r d t h e hi g he s t r e a l m o f po e t i c c o n- ce p t i o n,whi c h d e v e l o ps a nd e nr i c hes Chi ne s e a nc i e nt p o e t i c c o nc e p t i o n t he o r y .Thi s t e x t wi l l di s c us s Ya n y un’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

浅论严羽以禅喻诗的原因
话 的 压 卷 之 作 ,是 宋 代 文学 批评
法 ,汉 字 ‘ ’是 梵 语 ‘ 那 ’ 禅 禅
(haa 的 简称 。 d yn ) 所谓 ‘ 禅那 ’ 是 就
种 风 气 ,唐 代 著 名 的 田 园 诗 人 王 维 因 诗 中多 用 禅 语 而 被 称 为 “ 诗
佛” 。宋 代 , 着 品 评 诗 作 的 诗话 随
羽在 《 辨》 诗 开篇 就说 “ 夫学诗 者
以识 为主 : 门须正 , 志须 高” 入 立


其 中 的 “ ” “ 门 ” 是 佛 教 识 、入 都
身 , 理 不 在 心 外 , 在 人 们 的 内 真 只 心 之 中 , 们 寻求 真 理 不 必外 求 , 人
而应 向 内 寻 求 ,抛 开 内心 一 切 杂 念 而 达 到 内 心 的 空 明 静 寂 就 是求
东汉 时期佛 教传 人中 国以后 , 印
度 的 佛 教 与 中 国 的 传 统 儒 家 思 想 、 家精神相融合 , 唐代形成 道 在
了 最 具 中 国 特 色 的 禅 宗 思 想 。禅 宗认 为 ,内 心 之 静 虑 就 是 真 理 本
以禅 喻诗 并非严羽之首创 ,一般 认 为唐代 的诗 僧皎然是第一 位以
学教 育
浅 论严 羽 以禅 喻诗 的原 因
圄 姜红梅
内容摘要 : 严羽的《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 一是对唐宋 时期盛行 的诗禅思想的继承与总结; 二是严 羽认识到 了诗 与禅 的相 通 , 以禅 作 比 , 形象 明 白。
关键词 : 以禅 喻诗 诗禅 悟入 相通
严 羽 的《 浪 诗 话 》 沧 是宋 代 诗
物。”J [ 2 在唐代 , 以禅入诗 已渐成一

严羽的诗学批评方法及其原因——以辨体与以禅喻诗为中心

严羽的诗学批评方法及其原因——以辨体与以禅喻诗为中心
入 以禅喻诗 的批 评方法 。又 以 “ 本 色当行”说融合 辨体批评 中的 “ 文 字” 和 以禅喻诗 中的 “ 悟” ,反 映 出严 羽的诗 学观是 在文字与悟的基础上而 强调悟的 。严 羽的诗 学批评 方法,一 方面来 自传统的诗论
资 源如 辨体 思 想 ,另 一 方 面 则 跟 新 兴 时 代 因素 如 大 慧 宗 果 的禅 学 关 系 密切 。 正是 在 扬 弃新 旧 资 源 的基 础 上 ,严 羽 通过 更 新 他 的 诗 学 批 评 方 法 ,较 为 系统 地 提 出他 的诗 学观 点 。
V0 l _ 2 1 No . 1
第2 1 卷第 1 期
D OI :1 0 . 1 9 4 1 1 / j . c n k i . 1 0 0 7 —7 0 3 0 . 2 0 1 7 . 0 1 . 0 1 2
严 羽 的 诗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原 因
— —
以辨体 与以禅 喻诗为 中心
关 鹏 飞
( 南 京 大 学 文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2 3 )

要 :在 严羽诗论 中,辨体 与以禅喻 诗相辅相成 ,共 同组成他的诗 学批评 方法。通过辨体 ,严
羽抓住 宋诗 “ 以文为诗 ”的特征 ,在尊体的标准下批评 宋诗 。但辨体无 法较好地论证 他的诗道 ,故 引
世 纪 以来 国 内外 的严 羽研 究蔚 为大 观②。世纪 之交 及新 世 纪 以来 , 出 现一 些可 供 思考 的新 视 角 , 如
诗 禅学 理机 制 的探究 [ 1 ] 、 语 言分 析_ 2 ] 、 写作 意 图[ 3 ] 、 辨体 批评 _ 4 ] 等 。这些 成果 给人 启发 , 也 存在 一些 问题 , 比如作 为诗 学批 评方 法 之一 的辨体 与 以禅 喻诗之 间有 怎样 的关 系 、 它们怎样 融合 在严 羽诗学 体系中、 严 羽形成 其诗 学批 评方 法 的原 因何在 等 等 。本 文结 合严 羽 的诗学 观 , 较 为全 面地探 讨他 的

严羽“以禅喻诗”之探究

严羽“以禅喻诗”之探究

严羽“以禅喻诗”之探究【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以禅喻诗”,然而“以禅喻诗”起源发展直至最后形成,是禅学与中国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严羽自出机杼之首创。

后世很多文士对“以禅喻诗”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攻讦,集中在大小乘禅与临济、曹洞之争。

大小乘禅的质疑实则为版本讹误导致,结合当时禅宗的发展状况及临济、曹洞的差别结合《诗辨》的内容,则可知严羽“以禅喻诗”并不是不懂禅宗而妄加应用,而是有着合理依据的。

【关键词】以禅喻诗大小乘禅临济曹洞禅学原为印度佛教中修行方式的一种,汉末随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发展演变为禅宗。

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禅喻诗”便是禅宗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禅宗发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范例之一。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指出“以禅喻诗”为自己的首创,“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然而,“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所说,仅仅是其“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的产物,其起源发展直至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魏晋的酝酿期,直至晋代禅诗的出现,玄言诗中佛禅思想内容的体现,唐代以后诗人之修习佛禅、深受佛禅影响,如戴旭伦在《送道虔上人游方》之中的诗句:“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观。

”司空图《修史亭》所言“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地着禅魔”,自唐代开始,诗歌理论作品中也出现了佛禅思想影响的痕迹,如皎然的《诗式》、王昌龄的《诗格》等。

在宋代,苏轼的诗句较为明确的体现出了诗与禅的关系:“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诗与禅的关系逐渐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吴可诗句“学诗浑似学参禅”,韩驹“学诗当如初学禅”。

郭绍虞先生就明确指出“以禅喻诗,人皆谓始于严羽,实则严羽以前亦早有人论之,不过零星琐屑,不成系统,直至严氏《沧浪诗话》,始专从这方面发挥,于是皆始畅耳”[]可见,“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所说,是其自出机杼之创建,“以禅喻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虽不是创建者,但严羽无愧为“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其也明确的将“以禅喻诗”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加以运用。

【觅文记】严羽: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下)

【觅文记】严羽: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下)

【觅文记】严羽: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下)严羽还有一个观念受到了后世较多的批判,那就是他喜欢以禅喻诗,如前面所举的“羚羊挂角”的例子就是如此。

他在《沧浪诗话》中有一个段落明确提到了自己的主张: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皆非第一义也。

严羽认为禅宗讲顿悟,诗学也同样如此,他认为孟浩然的学问功底要比韩愈差得很远,然而孟在诗坛上的名声却在韩之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孟有妙悟。

严羽同时又说,这种悟性有深有浅,深者就成为了大诗人。

其实说到这个层面倒也没什么问题,而后严羽又把南禅与北禅的区别用在了诗学高低的比喻上,其在《诗辨》中称: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之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严羽的这段话受到了后世的广泛批判,原因就是他对于禅宗体系分类上的混乱,对此清初诗人冯班写了篇《严诗纠谬》,专门来批判《沧浪诗话》中的各种问题。

对于严羽的这段禅宗比喻,冯班进行了很长一段话的指谬:“今云大历以还是小乘,晚唐是声闻辟支,则小乘之下别有权乘,所未闻一也。

……临济玄禅师,曹山寂禅师,洞山价禅师,三人并出南宗,岂沧浪误以二宗为南北乎?所未闻二也。

临济、曹洞,机用不同,俱是最上一乘。

今沧浪云‘大历以还之诗,小乘禅也’,又云‘学大历以还之诗,曹洞下也’,则以曹洞为小乘矣,所未闻三也。

……沧浪之言禅,不唯未经参学南北宗派,大小三乘,此最易知者,尚倒谬如此,引以为喻,自谓亲切,不亦妄乎?”冯班认为,严羽缺乏最基础的佛教常识,因为他还没有搞清楚禅宗南北两派的区别,比如曹洞宗和临济宗都属于南派,而严羽却将此进行对立的比喻,同时曹洞宗也不能归在小乘禅中,不知严羽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羽“以禅喻诗”之探究【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以禅喻诗”,然而“以禅喻诗”起源发展直至最后形成,是禅学与中国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严羽自出机杼之首创。

后世很多文士对“以禅喻诗”的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攻讦,集中在大小乘禅与临济、曹洞之争。

大小乘禅的质疑实则为版本讹误导致,结合当时禅宗的发展状况及临济、曹洞的差别结合《诗辨》的内容,则可知严羽“以禅喻诗”并不是不懂禅宗而妄加应用,而是有着合理依据的。

【关键词】以禅喻诗大小乘禅临济曹洞禅学原为印度佛教中修行方式的一种,汉末随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发展演变为禅宗。

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禅喻诗”便是禅宗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禅宗发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范例之一。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指出“以禅喻诗”为自己的首创,“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然而,“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所说,仅仅是其“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的产物,其起源发展直至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魏晋的酝酿期,直至晋代禅诗的出现,玄言诗中佛禅思想内容的体现,唐代以后诗人之修习佛禅、深受佛禅影响,如戴旭伦在《送道虔上人游方》之中的诗句:“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观。

”司空图《修史亭》所言“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地着禅魔”,自唐代开始,诗歌理论作品中也出现了佛禅思想影响的痕迹,如皎然的《诗式》、王昌龄的《诗格》等。

在宋代,苏轼的诗句较为明确的体现出了诗与禅的关系:“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诗与禅的关系逐渐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吴可诗句“学诗浑似学参禅”,韩驹“学诗当如初学禅”。

郭绍虞先生就明确指出“以禅喻诗,人皆谓始于严羽,实则严羽以前亦早有人论之,不过零星琐屑,不成系统,直至严氏《沧浪诗话》,始专从这方面发挥,于是皆始畅耳”[]可见,“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所说,是其自出机杼之创建,“以禅喻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虽不是创建者,但严羽无愧为“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其也明确的将“以禅喻诗”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加以运用。

“以禅喻诗”并非如严羽自己所称为自出机杼之首创,在后世亦遭到了颇多质疑与攻讦。

“以禅喻诗”并非其首创,那么其运用是否合理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具正法眼者,是谓第一义。

若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力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明清之际的陈继儒、钱谦益、冯班,都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提出了质疑。

李维桢指出:“论禅则非,临济、曹洞有何高下?”陈继儒指出:“严沧浪云:‘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诗者,曹洞下也。

’此老以禅喻诗,瞠目霄外,不知临济、曹洞,有何高下?而乃剿其门厅影响之语,抑勒诗法,可谓杜撰禅。

”《偃曝谈馀》钱谦益:“严氏以禅喻诗,无知妄论。

谓汉魏盛唐为第一义,大历为小乘禅,晚唐为声闻辟支果,不知声闻支即小乘也。

谓学汉魏盛唐为临济宗,大历一下为曹洞宗,不知临济曹洞,初无优劣也。

”《唐诗英华序》冯班的《钝吟杂录卷五·严氏纠繆》更是提出了大篇幅的质疑:“纠曰:‘乘有大小’,是也。

今云大历已还是小乘,晚唐是声闻、辟支,则小乘之下,别有权乘,此所未闻一也……临济、曹洞,机用不同,俱是最上一乘。

今云大历已还之诗小乘禅也,又云学大历已还之诗,曹洞下也,则以曹洞为小乘矣,此未闻三也。

”冯班的“三未闻”可谓对严羽的“以禅喻诗”进行了全面的抨击,其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批驳严羽不知大小权乘之别二、批驳严羽不明南北宗派之异;三、不知曹洞之质冯班的质疑最为全面,囊括了李维桢、陈继儒、钱谦益等的看法。

因此,考证严羽“以禅喻诗”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便是探究冯班的质疑是否合理,如若冯班的质疑并不成立,那么囊括在内的李维桢等人对严羽“以禅喻诗的”的批驳与攻讦亦无法成立。

首先,对于严羽是否不知大小权乘之别进行简要剖析。

冯班在《严氏纠繆》中引用的文段为:“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已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曹洞下也。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则小乘禅也”这五字,在《沧浪诗话》的各个版本中,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在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中,根据乾隆刻本的《诗人玉屑》,选录了《沧浪诗话·诗辨》,与冯班摘录的版本并不完全相同:冯班摘录之句为“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而郭绍虞所引《诗人玉屑》本无“小乘禅”三字,冯班摘录之“大历已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一句,在郭绍虞引用本中无“则小乘禅也”五字。

郭绍虞将《严氏纠繆》附在所引《诗辨》之后是,也注意到了这个差别,并且进行了专门标注。

按照《诗人玉屑》的版本,冯班提出的质疑便不成立,严羽就并非“不知大小权乘之别”。

那么,《诗人玉屑》本所载的《诗辨》是否可信呢?答案是肯定的。

“《诗人玉屑》为严羽同时代人魏庆之所著,魏庆之很看重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特意将其置于篇首。

《诗人玉屑》所录存的《沧浪诗话·诗辨》当是颇可据信的。

”[]陈继儒也并未提出大小权乘的问题,可见,其所见的版本亦有可能不存在这方面的差异。

因此,冯班所指出的严羽不知“大小权乘”的差别,应为其所见的版本讹误所造成的。

对于“以禅喻诗”的问题,则可集中在“临川”、“曹洞”的问题上进行探讨。

在严羽以“以禅为诗”作喻时,将“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称为“临济”下也,将“学大历已还者”,称为“曹洞”下也,而在《诗辨》首段,严羽就明确指出“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可见,严羽心目中“汉、魏、晋与盛唐诗”的地位是极高的,“大历已还之诗”就次之了。

那么,在这个比喻中,严羽就将“临济”视为比“曹洞”高出一等,这也正是他被后世所质疑的原因。

按照冯班的说法:“临济玄禅师,曹山寂禅师,洞山价禅师,三人并出南宗”,且“临济、曹洞,机用不同,俱是最上一层。

”由此认为严羽的比喻并不恰当。

严羽是真如后世抨击其所说“不惟未经参学”、“漫患颠倒”吗?从禅宗在我国的发展史来讲,是汉末众多佛经传入我国,经过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选择,经过魏晋时期“玄风独振”的氛围及文人们较为开放的心理结构的选择接纳,而发展起来的玄学和佛教思想结合的产物,是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两大潮流交汇时代中国士大夫高涨的理论思维兴趣的产物。

禅宗学说的主干是在唐初初步形成的。

此时“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而《坛经》上也记载了禅宗史上的大事,那就是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和樵夫慧能之争。

起初北宗盛行,神秀受武则天,唐中宗的宠信,号称“两京法王,三国帝师。

”安史之乱之后,南宗全面兴盛,唐中期到五代,南宗禅势不可遏,“曹溪一滴,流为五派”,分别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临济宗。

沩仰宗最先兴起,也于宋初是衰落无传。

法眼宗虽较晚成立,于北宋中叶是也衰落失传了。

北宋时期,流传于世的只有云门、临济、曹洞三家。

云门、临济、曹洞三家,在当时的势力并不相同,在云门山大觉禅寺的寺院简介上,尚有“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语。

宋徽宗也为一部禅家灯录《建中靖国续灯》作序,其中写道“云门、临济二宗,独胜于天下。

”可见北宋时期云门宗和临济宗地位之显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禅宗与天子朝廷的关系变得密切,而失去禅家安身立命的本色精神和处所,那么,朝代更替给其带去的往往是致命的打击,云门宗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南宋的禅宗法坛上就只剩下临济、曹洞二宗了。

北宋时期,临济宗的发展较之于曹洞宗就处于优势,到了南宋,临济宗兴盛的状况堪比当年的云门宗,虽然此时曹洞宗也迅速发展,但相形之下,依然较为逊色。

严羽的比喻,应是着眼于两家风格内容的不同。

临济、曹洞家法宗风有很大不同,临济宗“以喝、打为化门”,其门风具有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的特点,后世所乐道的“当头棒喝”、“呵佛骂祖”即是临济禅风的表现形态之一。

曹洞宗的禅风,讲究的却是叮泞绵密、偏正回护、妙用亲切,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偏正回护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来面目,手段极其亲切柔和。

[]临济宗的是“看话禅”,曹洞宗的是“默照禅”。

临济宗的作风相当明白直接,而曹洞宗的作风则为隐晦玄妙。

再次反观《沧浪诗话》的内容,严羽认为学诗要“直切根源”、“单刀直入”、诗者为“吟咏性情”、“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综上所述,无论从当时临济、曹洞两派禅宗的势力而言,抑或两派内容风格上的差异,都可以这样的结论: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并不是没有参透禅宗的妄言。

“以禅喻诗”虽然并不是严羽首创,但其以“临济”、“曹洞”所做的比喻并非如后世所质疑与攻讦的,是不懂禅宗的妄加比喻。

参考文献:[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骆礼刚.为以禅喻诗一辩[J].学术研究,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