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节选)

合集下载

诗与禅(节选)

诗与禅(节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 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小结:
I.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 思,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II.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 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 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 会其中意境。 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 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什么是意境
意境包括两部分: 1) 实境 –“历历在目” 2) 虚境 –“意在言外”
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 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 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
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 受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 践。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江苏省东台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江苏省东台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江苏省东台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1. (4分)(2017·滨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

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的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暴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_____ , _____?_____ , _____ , _____?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触手可及。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故/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传说消费。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揖(yī)叩手B . 喝(hē)密密匝匝C . 创(chuàng)凌厉D . 露(lù)醍醐灌顶(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泄露世故牵强附会B . 暴露世故穿凿附会C . 暴露事故牵强附会D . 泄露事故穿凿附会(3)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②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③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④如梦中人的夜游⑤岂不惊出一身冷汗A . ④⑤①③②B . ③⑤①④②C . ④②③①⑤D . ③②④①⑤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2. (5分)(2016·成都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①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1-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1-人教版

思考感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课后思考
落 叶 晚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第一、三两 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诗与禅(节选)
众说纷纭:
•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主张消极避世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禅与诗的关系。 2.了解禅境对诗境的影响。
禅,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
态。
佛性本有 生活即是禅 直觉思维

山居秋暝 王维
花 微 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
钟:(暮钟,晚钟)寂静中回响,终
归于无。 常 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月:代表宁静脱俗,纤尘不染的禅境。
《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日影、落日:衬托静寂的禅境。
《鹿 柴》:返景入山林,复照青苔上。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 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 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 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 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
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 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 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
叶飘零的感慨。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 空能含日月星辰,天空地狱。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与禅(一)

诗与禅(一)

诗与禅(一)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

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

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

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

再从禅僧方面来看,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

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

此外,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祖师开示机缘,门徒表达悟境,往往离不开诗。

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一是诗禅相异说,二是诗禅相似说,三是诗禅相同说。

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

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

一、诗禅相异说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

【子木原创】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摘录)

【子木原创】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摘录)

【子木原创】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摘录)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1、中国的禅宗,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完全是中国的产物。

2、禅宗的衣钵相承:尊达摩为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泓忍,六祖惠能。

3、诗与禅紧密结合的例子: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吴可《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薄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龚相《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石屏诗》卷七:“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4、诗与禅的不同之处:禅宗最初是主张“不立文字”的。

这是继承了佛家的传统。

后来禅宗却从“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

诗则不同。

钱钟书说:“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讬诸文字。

”5、诗与禅的共同之处:就在“悟”或“妙悟”上。

钱钟书《谈艺录》二八《妙悟与参禅》一节中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或者不好渔洋诗,遂并悟而非之,真因噎废食矣。

高忠宪《困学记》云“平日鄙学者张皇说悟,此时只看作平常,自知从此方好下功夫耳。

”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云:“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

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

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

”按刘曛《隐居通议》卷一论语二可参阅。

又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断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

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写道:“禅”与“诗”宋代禅宗广泛**,士大夫知识分子谈禅成风,以禅喻诗成为风靡一时的风尚。

其结果是将参禅与诗学在一种心理状态上联系了起来。

参禅须悟禅境,学诗需悟诗境,正是在“悟”这一点上,时人在禅与诗之间找到它的共同之点。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诗与禅(节选)》9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天长市第二中学吴正鹏【教材分析】《诗与禅》节选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五单元佛理禅趣部分的大视野,以往这一部分都没有列入教学安排,只是粗略的让同学们看看,很多同学对诗与禅的关系理解模糊不清,对经过中国本土思想拓展出的佛学流派禅宗更是知之甚少,至于禅对诗的影响更是难以理解。

其实诗与禅作为人类一种共生的精神现象,有很多相同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能更好理解诗歌审美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回到虚幻的唯心的宗教情感中,而是通过对诗与禅关系的理解,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文学艺术的特质和诗歌审美,带来有益的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诗与禅的关系,二者为何能够相同,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拓展诗的审美视野。

2知晓禅学思想对诗的影响及影响方式,领会古代诗歌言外之意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1诗与禅的同于不同,如何理解本质不同却有着相通的审美思维。

2禅对诗的影响,理解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拓展审美视野。

【教学准备】1印制关于禅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千百年来,诗与禅因其空灵和思辨之美被国人视为精神的修息之所。

对诗我们是熟悉的,“诗言志”,“诗缘情”,主张诗要情多、情深、情浓,最好是情痴。

无情便无诗,诗要执着于情,以情感人,寓义理于情中。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但对于佛学中禅大家熟悉吗?我们今天就谈谈有趣又好玩“不可说”的诗与禅这个的话题,带领大家探索禅与诗的本质及融通之道,于诗意禅心中体会我们传统文化和诗学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哪首诗让你感觉意境空旷幽静寂寞淡泊,有空无、幽远的味道。

诗里有禅,禅使诗有了更多的灵性;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二、走进文本——梳理诗与禅其实诗重情,而禅对于世间事的理解是要忘情、要无情、能舍却,更不能痴情,人间情必须要做到“无执着”。

【新课标Ⅱ-4】2015高三上学期月考(1)--语文(Word版含答案)

【新课标Ⅱ-4】2015高三上学期月考(1)--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4】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小题(9分,每小题3分)①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

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②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③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

2019-阅读答案: 《诗与禅》(含答案解析)-推荐word版 (3页)

2019-阅读答案: 《诗与禅》(含答案解析)-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诗与禅》(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阅读答案:诗与禅

阅读答案:诗与禅

阅读答案:诗与禅阅读答案:诗与禅①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

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②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③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

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高考语文 增值增分特训7

高考语文 增值增分特训7

2014高考语文增值增分特训7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

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这样两句:“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诗与禅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诗与禅节选

大视野诗与禅(节选)【梳理提要】1、填空(1) 诗与禅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和禅的沟通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3)以禅喻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

2、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禅宗在宋代确立以后,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在诗学中,“空静”是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审美心境,与禅学之“空” 观有直接联系。

禅宗的“空”观使诗人的创作形成了空明灵幻的境界。

C、禅宗喜爱自然,“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耽禅的诗人们更爱自然,他们往往在遭受挫折后,对禅有了亲在的体验,对自然有了更多的钟情。

自然是禅与诗的栖息之地。

D、“返照”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所谓“顿悟”,即是对自身“佛性”的返照。

这对唐宋时期的士大夫有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中对于世界采取超然谛视的态度。

【思考探究】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心境。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 山花共我闲。 (王安石《定林所居》)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王维《酬张少府》)
诗Leabharlann 在禅宗思想的引导下,唐宋诗人面对严酷的人生与失落 的 精神世界,获得心灵 的安适与超越,摆脱 了宦海沉浮带来

的精神痛苦,人生的焦虑得到消解 ,如刘禹锡、柳宗元、

苏轼、王维等等 ,都在他们 的诗作中显露出超然物外的心 态 ,换句话说,没有空静 的创作心态是写不出空灵的诗作。
庐山烟雨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此诗前一句比喻禅悟之前,因为人心受外物牵制,所以千念万虑 趣
都放舍小下,妄生爱憎取舍等迷妄的情执和情见。 后一句比喻经禅修而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之后,明白了本地风光,法 尔如是,一切外物,都是自心的显现,众生本具的佛性在悟前与悟后, 井无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题僧房

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鲜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丛丛簇簇的棕榈花明媚地开满了寺院,细柔的绿苔延伸进了僧房, 趣
诗人和寺僧一起静静地参禅打坐,都沉浸在超绝名言、难以言说 的法喜禅悦之中,正此时,闻到了空中传来的清雅的异香。
借典来说明自己的法喜之乐;佛祖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其解空第 一的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在岩洞中静默禅修之时,因其证悟的境界 高妙难以思议,感得天人从空中飘洒下漫天异彩纷呈的香花供养尊 者。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禅宗的“空”观与诗人的创作心态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 。生 ,老,病,死,无时无刻

不困扰着每个人 。所 以,人 的生存就是生命生存 的 “苦 ”,要从茫茫人海 中解脱出来,就要把一切看空。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诗人所追求的极境是“天人合一”—绝对的美和自由

因此,经由禅宗的心理感受而过渡到艺术创作的直觉思维,

再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艺术境界—禅境,在唐宋以后基本上成
了中国诗学的主导性观念。可以说是禅宗思想解放了诗人的
想像力,让诗人以全方位的心性方式审视世界,从而使诗心
达到最为通透无碍的至境。
寄韬光禅师


态荒外静幽诗
, 又 超 然 物 外 的 慧 眼 。
凉 , 只 有 僧 人 才 有 这 种 洞 察 世
高 洁 , 又 有 被 世 人 遗 忘 的 落 寞
, 幽 , 荒 , 既 有 摄 人 心 魄 的 世
在禅宗的影响下 ,唐宋诗人往往形成宁静淡泊,闲适空寂的 创作心态 。诗人的这种创作心态,可以从他们诗歌中多次出

“闲”“静 ”等字看出。

白居易晚居洛阳,分司东都后,最典型的心态便是“闲”,

其中诗题就多有“闲 ”字,如《闲乐》《闲坐》《闲居》

《初夏闲吟》⋯⋯等等,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诗人闲适 的创
高僧青原惟信禅师云:“老僧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

是水。”东坡居士的这首诗与此语意趣相同。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
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
这些清新优美的风景禅诗, 诗

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 理
的可能。

诗赋予禅以形式,禅赋予诗以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即把禅意引入诗中。禅给诗歌带来了一股不同寻常 的色彩,使得诗的面貌更加多元化了。


以禅入诗在文人的创作中,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禅理入诗 这类多把诗歌当做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白居易: 人生如大梦
,梦与觉难分
?
况此梦
中梦
,悠哉足云。
(
《和人送

刘道士游天台》)

此生都是梦,前事旋成空。(《商山路有感》)

苏轼:

寓世身如梦 ,安闲日似年。(《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
旧游空在人何处,二十三年真一梦。 (《送陈睦知潭州》)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北寺悟空禅师塔》)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临时抱佛脚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解铃还须系铃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人生八苦:生 老 病 死 爱别离 怨长久 求不得 放不下
禅诗 是为 诗禅
佛诗 理词
家客 禅 中
切添 玉花
趣的
刀锦
。,
我最生过见外为
行很想中它修“那“ 佛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诗中同时运用了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八个方位词,给人 以诗味回环、禅韵十足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展现了无限的广阔空间, 令人感受到禅师无所执著挂碍、宽广圆融的修行境界和高风雅致。在 这样一个清溪水流,云霞缭绕,山花烂漫,晨钟暮鼓的清净古寺中, 高僧韬光禅师正在清静地禅修。

并无多少审美价值。比如王维的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一类是以禅趣入诗。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后活自性别:“ 达中身成传“禅 到直实佛;不”
方重的,是”静”禅 法要过以指、虑音” 。而程进经“”译字
禅 初
真接践”直立的
且。入由定、而由 参
正掌,,指文核
基它有精慧“来梵
认握从意人字心
本是层神均思,文
识真日指心,思
的佛次的等维意“
自理常透,教想
修教冥集” 为禅


禅宗所追求的极境是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绝对冥契合一的 境界—涅槃
呈现给世人的,是春花烂 漫的山林,秋意浓郁的月

夜,云雾缥缈的峰壑,晶 禅
莹清澈的溪涧,生机盎然 的大自然中的古寺,和安

详恬静、清净怡悦的禅者。
这一切对终日奔竞忙碌、
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来说,
是一方可以让心性得以休
息的宁静的精神家园。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 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