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教学课件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与禅(节选)》中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与禅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内涵;2.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诗与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2. 诗句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简介诗人背景及诗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赏析(1)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欣赏诗句的美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理解禅意(1)让学生了解禅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与禅(节选)》;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义和内涵的短文;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体会修辞手法和意象;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与禅的关系;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诗与禅(节选)》;2. 参考资料关于诗人和诗句的背景资料;3. 网络资源关于禅的相关资料;4. 教学多媒体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课件(共31张PPT)
7、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 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 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 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用特写的方式,准确地说明了蝉的尾端从壳中脱出的全过程。 把整个过程比作表演奇特的体操,形象贴切,富有情趣。
8、分析“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 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运用列数字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 了蝉产卵的方式和数量。 分析“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 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蝉的穿刺工具是 用来吸汁液、挖土穴的。而蚋的穿刺工具是用来对 蝉展开“掠夺”的。
五、句子赏析 1、“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运用了拟人手法。用“占据”“统治者”这 样人格化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在七 月中的主导地位,很有情趣。
2、“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贮藏室,必须用 刀子来挖掘。”
写出了蝉的地穴坚固的特点,引出下文关于 蝉造穴的详细说明。
五、课堂小结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 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主题本文没有引用什么科学资料, 完全依靠文艺的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细致的描写。
4、分析“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就像矿工 或工程师。”
高中禅意诗情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
明名 月句 松欣 间赏 照 , 清 泉 石 上 流 。
5
诗文赏析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秋山 明快舒朗、清新鲜洁 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 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 高洁的情怀及
2
王维保留下来的诗有400多首。他的山水田园诗 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 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 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 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 《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 素中见华采。
月
——《瓜园诗》
钟
10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1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12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3
过香积寺 王维
【诗文赏析】
「诗中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重要特色,
即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这首田园作正是一幅取景、构图都颇具匠心的田
园画卷,画的是一首春天的颂歌,鸟儿叫了,杏花白
了,农夫们也拉开了农事的序幕。诗中充满了春天的
气息,但是作者并没有渲染春天的姹紫嫣红,而是用
《古诗三首》—蝉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5
•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 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 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 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 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 良,则梧桐生 于东厢”(见《初学记》引 《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 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隐的蝉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
古诗三首
最新版整理ppt
1
蝉
虞世南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最新版整理ppt
2
作者简介
•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 (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
•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 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 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
•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 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 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 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 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 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 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 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 者”有什么可谈呢?
最新版整理ppt
23
•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 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 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 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 “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 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 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 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 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 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 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 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蝉》虞世南PPT课件
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意境描绘
通过“垂緌”、“流响”、“疏桐”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幽远的 意境,表现出蝉的高洁和清高。
情感表达
诗人借蝉自喻,表达自己高洁的情 操和清高的志向,同时也抒发了对 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怀才不遇的哀 怨。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01
02
03
托物言志
诗人通过描绘蝉的形象和 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 志向,使诗歌具有象征性 和寓意性。
重生象征
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羽化过程,被看作 是重生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蜕变和 重生。
蝉与其他昆虫的对比分析
与蟋蟀比较
蟋蟀和蝉都是鸣虫,但蟋蟀鸣声 较为低沉,且常在夜晚鸣叫,而 蝉则鸣声高亢,主要在白天鸣叫。
与蝴蝶比较
蝴蝶和蝉都是昆虫界的代表,蝴蝶 以其美丽的外形和优雅的飞行姿态 著称,而蝉则以其独特的鸣声和生 物学特性闻名。
作品介绍
虞世南的诗作多涉及山水、咏物、抒怀等内容,风格清新自然。
风格特点
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不同时期咏蝉诗词的演变趋势
初期
发展期
高峰期
衰落期
以写实为主,描绘蝉的 形态和鸣声。
开始赋予蝉象征意义, 表达高洁、哀愁等情感。
咏蝉诗词大量涌现,风 格多样,意境深远。
创新不足,多沿袭前人 思路。
蝉与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分析古代文人在诗歌中如何通过描绘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清高气节等精神追求 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文人的自然观与生态意识
从《蝉》等咏物诗中窥探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描绘 自然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THANKS
感谢观看
《古诗三首》-蝉PPT课件
通过描绘蝉的淡泊和无争,传递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使读 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高尚品质。
生命短暂
通过描绘蝉的生命短暂和脆弱,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主题思想
自然与人的和谐
通过描绘蝉与自然的关系,表达 出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 往和追求,使读者能够意识到人 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命的真谛
通过描绘蝉的生命短暂和脆弱, 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和 理解,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生命 的价值和意义。
04
古诗三首-蝉的现代意义与影响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蝉作为诗歌主题的开创性
通过对蝉的描绘,诗人开创了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先河,为后来的诗人提 供了灵感和借鉴。
蝉意象的象征意义
蝉在诗歌中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高洁、清雅、孤傲 等品质,对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感悟分享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蝉》这首诗的感悟和启 示,通过交流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3
创作练习
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或散文,通过写作练 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古诗三首》-蝉ppt课件
• 古诗三首简介 • 古诗三首-蝉的赏析 • 古诗三首-蝉的意境与情感 • 古诗三首-蝉的现代意义与影响 • 古诗三首-蝉的朗诵技巧与感悟
01
古诗三首简介
作者介绍
01
02
03
虞世南
唐初政治家、文学家、书 法家。其诗以轻灵疏朗见 称,多有唱和及应制之作。
李商隐
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 律诗和绝句,作品情感深 沉,意象独特。
第21课《蝉》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景链接
出处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王大文译。
内容
原文由“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 四部分组成。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课文节 选其中的两部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以小标题的 形式分割,各有侧重。
字音字形
金蜣(qiāng ) 罅隙( xià ) 孵化( fū ) 车辙( zhé ) 喧嚣( xiāo )
研读课文
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 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 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蝉比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并与他 们进行比较,说明了蝉做隧道时墙壁不易倒塌的原因,形象地揭示出蝉的幼 虫的聪明、能干。
板书设计
研究蝉的环境
地穴外部特点:洞口无土
地穴内部特点:内壁坚固
巧筑 地穴内壁坚固的必要性:上下爬行、
蝉 地穴
的 地
地穴内部“建筑法”
考察天气
穴
幼虫出穴
出穴成长 蜕皮过程
蝉
变强壮后飞走
成虫产卵 产卵的地点、方式 蝉卵遇到的危险
蝉
蝉卵孵化
的 幼虫入地 幼虫落地
卵
挖穴隐藏
蝉的一生:四年苦工,一月享乐
幼虫
“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 (第24段)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 是个秘密”(第25段)
方法 小心假设,多次观察求证
借助仪器辅助观察 ③_对__未__观__察__到__的__内__容__客__观__陈__述_
研读课文
小结 本文是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①他对世
《诗与禅》精品教学设计
《诗与禅》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经典文化研究》第五单元大视野教学目标:1.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
2.明确禅与诗的关系,知道唐宋诗词的思想魅力的源泉在哪里,进而初步了解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儒、道、释思想。
3、鉴赏诗歌的意境,古代诗歌的意境的特质是什么。
一、导入提问:同学们对禅有什么了解吗?(让学生稍微讲一讲,适当引导下他们,有的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的时候看到了一些,能讲到释迦摩尼的拈花微笑,达摩祖师是禅宗的开创者,以及慧能六祖的故事。
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老师明确:禅---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所以名为禅宗。
放出幻灯片----佛教宗派的分枝分类老师再强调一下禅宗简史: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大迦叶破颜微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其后祖组相传,及于达摩,为天竺八祖,浮海东来传法,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再传于六祖慧能,到六祖时,建立南宗,禅宗才枝繁叶茂,流行天下,禅宗的精髓已经注入佛教,天下的佛寺几乎都称禅林。
中华文化的另一面显露,而不同于印度。
所以后人才推崇慧能是中华禅的建立者。
《六祖坛经》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持久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播放央视86版《西游记》:菩提祖师在孙悟空脑袋上敲了三下,他便悟出了其中奥妙,于是半夜三更去后门找菩提学艺,菩提见他有悟性,是可塑之才,就教了他很牛的本事。
可惜悟空悟出了这三下,却在学了七十二变后洋洋得意,人前卖弄,菩提终觉悟空的慧根不够,自知悟空日后定会闯出大祸来,遂断绝了师徒关系。
其实菩提敲的这三下是有来历的,它来源于历史上著名的禅宗五祖弘忍传位于六祖慧能的故事:慧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
有一天,禅宗五祖弘忍为了考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
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高二语文《诗与禅》(课件)
2009年上学期
以禅喻诗
★ 视角一:以禅参诗 ★ 视角二:以禅论诗 ★ 视角三:以禅衡诗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诗与禅三境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学诗浑似学参禅, 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 等闲拈出便超然。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 现代诗·孔孚《定心石小坐》 文殊问我:/ 如何?/ 我回答:/以脚。 • 日本俳句 流年去不归,遮掩白发见双亲。(越人) 冬寒草枯凋,都会灯与梦同消。(露月)
• [英] 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兆》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严羽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以禅喻诗
★ 视角一:以禅参诗 ★ 视 03
2009年上学期
“诗欲离欲近,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刘辰翁 “透澈玲珑,不可凑泊。” ——严羽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以禅喻诗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胡应麟 禅赋予诗的是内省的 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 理趣。 ——袁行霈
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
慧能暗暗摇摇头,上前拉了拉那位士人的袖子,用他那 有些难懂的岭南土白对他说:“居士,我也有一偈,请帮忙 写上。” “你自己不会写吗?”这位士人,江州别驾张日用,回 过头乜着眼打量着灰头土脸的慧能。 “慧能不识字。” 慧能两手随随便便垂在身前,裤管高 高挽起。 “不识字也来作偈?这事倒也稀有。”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慧能还是缓缓地用 他的土白说着。别驾不由一惊,再看 他时,这个瘦小干枯,樵夫模样的年 轻沙弥浑身好象发出了金色的光芒。 他生生把几句讥笑的话吞下了肚: “好,你说我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则以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 凝练而自由、新巧而泼辣的独 特风味深化了诗歌的沃土。另 一方面,在思想界,佛教禅宗 的崛起以至昌盛,又从审美心 态上哺育了两代诗人,驱使他 们从“禅”的、心理体验的角 度去寻幽探胜,追求那一点灵 犀,以禅入诗,以禅助诗,以 禅喻诗,形成了适合于中华民 族的特殊审美理想。
“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 而来,意为“静虑”、“思维 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 由精神的集中(也即止、定、禅 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 冥想的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 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的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 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 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王维被誉为诗佛,是唐代禅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禅诗大多描 写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肃穆,创造了空灵浑融的艺术境界。由 于禅味的自然渗透,王维的作品达到了物我两忘、云水无心的妙 境,只可意会,难于言传,只能由读者自己领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 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 叟,谈笑无还期。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高中语文】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精品课件
希腊人因为很早认识了自然的“恶”,所以 征服自然成了他们文化的中心;印度人因为对 自然有太多的欲望,又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而转 向厌弃自然和世界;中国人却正因为仰赖和相 信自然,才根深蒂固地确立了“天人合一”的 理念。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是中印两国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 透的结果,也是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心理结构、人生哲学、 生活情趣使之然,而且也与中国美学、诗学、艺术创造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当初佛教一踏上中国这块“天人 合一”的神奇大地,就注定了必定要和儒、道两家激烈冲击 碰撞,最终又必须互相吸纳融合,才能落地生根。——这是 达摩的必然,也是禅宗的必然。
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 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 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 超逸精髓。 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 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 的秘密。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 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 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 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 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 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
基本观点: 自性论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 心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 即众生是佛。 顿悟论 不假文字——无佛理可依; 净土虚无——无净土可望; 坐禅非悟——无“戒定慧”法 规可循; 对法相因——面对事物相因关 系,得生命体、验超然本性之 法。
“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 而来,意为“静虑”、“思维 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 由精神的集中(也即止、定、禅 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 冥想的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 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的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 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 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明】胡应麟《诗薮》
禅诗与意境
禅诗与意境
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 禅者目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
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最
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禅诗与意境
环境特点
山的空寂 苔藓的冷清 夕阳的微弱
体会诗眼的意味和知人论世。
禅诗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
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 着一种什么 哲理?谈谈你 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告诫 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禅与禅趣
口头禅也是禅吗?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 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 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 意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 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 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 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例 如:不立文字)
禅与禅诗
快速阅读袁行霈的《诗与禅》的节选部分,思考文 章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禅能渗透进诗中?
禅诗与言外之意
删掉一些词语,将本诗变成五言绝 句,然后思考删减后的版本少了 环境特点不明晰 哪些意味。 诗人情感不丰富
过融上人兰若
禅室挂僧衣,窗外溪鸟飞。 半在下山路,钟声连翠微。
诗歌禅意不饱满
禅诗与言外之意
通过添加词语的方式(最好不要改变句子的顺序),将
本诗改写成散文。
(我来到)山头禅室,(但是朋友不在), (因为禅室里)挂(着)僧衣。(所以我 看)窗外,(但是窗外也)无人,(只有) 溪鸟飞。(因为哪里也找不到朋友,所以 我只好下山。但是山中景色很美,所以) 黄昏(我)半在下山路。(我)却听钟声, (因为钟声突然响起,所以我才发觉是黄 昏,我想着这时朋友应该回来了,于是眺 望山头,但是看不到禅室,似乎只看到钟 声荡漾开去,)连着翠微。
诗与禅的沟通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禅对诗的渗透主要 体现为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
诗与禅是相通的,它们都需 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注重 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 意。
禅与禅诗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禅与禅诗 嗅 梅——唐.无尽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清净虚空 的意境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
清净虚空的意境
禅意理趣
大千世界在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返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对于佛性的实现,主要 是在于返观自我的“顿悟” )。
禅诗与意境
终南别业
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 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 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 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全诗没有描绘 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 悠闲自得的心境。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 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 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 自然的美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禅与禅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空静善净 ——佛心
禅与禅趣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诗境通于禅境”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 那,汉译静虑,原为静坐思虑之 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 的境界中,人内心生成的一种独 特审美体验。
叙事:访友不遇→ 享受自然美 景。
踪迹:找上人→禅室→窗外→ 下山→听钟声连翠微。( 静修? 主动融入自然?→物我两忘 )寻 禅求佛开悟的过程! 找到诗句间的关系,还原了作 者的思维路线图,体会到了诗歌 的言外之意。
禅诗与言外之意
把握诗歌的言外之意的方法
做减法,体会意象、修饰词 蕴含的意味。 做加法,梳理思路脉络,感 悟言外之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禅诗与意境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有助于提升 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 欣赏诗词时,反覆揣摩诗词中 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 心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用 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 句,以深入领会其中意境,要 展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 独归远。 请结合全诗,说说“独”字有 哪些意味?
第一二句:苍苍写竹林寺所在山 色苍翠,树木葱茏,杳杳状钟声悠 远,两个叠词勾勒出了上人归山时 幽深寂静的氛围。三句让人想起了 陶潜的“带月荷锄归”,有一种闲 淡潇洒的兴味,斜阳有一种暖色调, 最后一句见出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的 意绪。寺院是佛家弟子的修身之所, 也是世俗之人向往的心灵净化之地。 刘长卿个性刚直,失意待官,而此 时灵澈诗名未著,此次游方后将返 回以前的僧寺。深受官场困扰的刘 长卿羡慕灵澈的身心有所皈依,然 而自己却不能斩断俗念。“独”字 不仅有依依不舍的牵挂,也有对上 人的欣羡,更有感于身世的淡淡的 忧伤与落寞。
禅诗与言外之意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②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③。
①融,诗人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指和尚的住所。②綦 毋(qíwú)潜:盛唐诗人。③翠微:青翠的山色。
禅诗与言外之意
试着进入诗歌的意境,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初读感受,说出最触 动自己的句子是哪一句,以及从中读出了什么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