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柳絮词》之意蕴
柳絮-宝钗
这首词可看作是宝钗的自况——
上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那么春风得意 ,舒卷自如,本来随风飘泊的柳絮不 是掉在水里,就是落在泥土里,但她却一翻陈意,来一个 “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为词的最后一句作好了铺垫, 而又新意迭出。 下片前两句是她性格的写照,后三句是她的神来之笔。她这 柳絮,既不“随逝水” ,也不“委芳尘”,而竟是青云直上! 这首词是这位恬淡寡欲、清冷自洁的“冷美人”内心的大宣 泄,是她的“热毒” 发作。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一向的潜意识的自然泄 露 ,于是我们看到了她深藏在骨子里的“热毒”的真实内涵。 所以这位“冷美人”,“冷”是她的外部表现,“热”是她 的内心隐藏。
“白玉堂前”,是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处。
“韶华休笑本无 根”,休笑春光中的柳絮无 根。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 朗乐观的情绪,这便是她的翻案。 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可见宝钗的胸怀气度,“诗为 心声”。 但是, “本无 根”,又预示了她的结局。
宝钗说黛玉那首终不免过于丧败 ,并自有议论:
“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 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 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 鉴,自然是好的。” 她原来 是要作翻案文章的。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 绵悲戚,让 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红楼梦诗社重启背景2.柳絮词的含义与特点3.柳絮词的象征意义4.柳絮词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推动5.柳絮词的文学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红楼梦诗社重启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
其中,红楼梦诗社是贾府中的一个文学团体,以吟诗赏词为乐。
在故事的发展中,诗社曾经一度中断,而后又重启。
在诗社重启之际,柳絮词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二、柳絮词的含义与特点柳絮词,顾名思义,是以柳絮为题材的诗词。
柳絮是春天里垂柳的种子,随风飘舞,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柳絮词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它以柳絮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柳絮词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既体现了诗社成员的文学素养,又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柳絮词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柳絮词不仅仅是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词,更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柳絮象征着红楼女儿们的命运。
正如柳絮随风飘散,无法自主,红楼女儿们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家族的纷争之中。
其次,柳絮词反映了红楼梦故事中的悲欢离合。
正如春天里柳絮的盛开与消逝,红楼梦中的人物也经历了生死离别、荣华败落。
四、柳絮词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推动柳絮词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在诗社重启之际,众人以柳絮词会友,抒发情感,这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同时,柳絮词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线索。
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创作的柳絮词,作者展示了他们的才情、性格以及命运。
五、柳絮词的文学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柳絮词作为红楼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又展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柳絮词仍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自然之美,尊重文学传统,同时,也鼓励我们抒发真情实感,追求美好生活。
以香菱的身份创作一首柳絮诗
以香菱的身份创作一首柳絮诗
摘要:
一、香菱身份介绍
二、柳絮诗的创作背景
三、柳絮诗的详细内容
四、柳絮诗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香菱身份介绍】
香菱,原名英莲,是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
她原是乡绅甄士隐的女儿,后因家庭变故,被拐卖至薛家,成为薛蟠的妾室。
香菱天生丽质,聪明伶俐,才情出众,擅长诗词,但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
【二、柳絮诗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中,柳絮诗是香菱在薛蟠家的一次雅集中创作的。
当时,香菱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心情抑郁,看到飘散的柳絮,触景生情,便创作了这首柳絮诗。
【三、柳絮诗的详细内容】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陵魂断晓风悲。
柳絮飘散江南岸,
飘零心事几人知。
这首诗以柳絮为主题,表达了香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命运无
常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香菱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四、柳絮诗的意义和影响】
柳絮诗是香菱才情的集中体现,她在这首诗中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哀愁,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课外阅读】谈《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 (2)
【课外阅读】谈《红楼梦》柳絮词的谶语艺术《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往往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
在第七十回中,湘云见柳花飘舞,偶成小令,宝钗、黛玉看了,都觉新鲜,请来众人趁兴填词,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拈阄决定。
湘云写的是《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以拈来柳絮借喻占得春光,实为对湘云未来的暗示。
湘云后来嫁给卫若兰,新婚美满。
但此词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情绪上是那样无可奈何,预示着她所谓的美满婚姻好景不长。
探春拈到《南柯子》,只写了半首:“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宝玉拈到《蝶恋花》,写不出来想认输,读了探春这半首,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探春只写半首,原因之一是,“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在前半阙四句中说完,原因之二是,“空挂”、“难羁”也可预示宝黛将来生离死别,即使宝玉填出词来,别离内容难免重复,“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莺愁蝶倦晚芳时”就是说“红颜老死”,“隔年期”说得隐曲,是说要与柳絮再见,除非它重生,要与人再见,除非是来世。
黛玉拈到《唐多令》,写的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词寄寓着黛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以柳絮之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隐含黛玉对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
宝钗拈到《临江仙》,写的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一向高洁,在欢娱之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她的处世、她的思想性格与黛玉不同,黛玉死后,客观上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宝钗最终不免被弃,词中“本无根”即寓此意。
从薛宝琴的《柳絮词》看曹雪芹的思想——读《红楼梦》札记
,
首 先是 封 建 势
力 总 代 表 一 一皇 帝 的 所 谓 十 全 武功
所 以 为 旧 历 史 学 者所 盛赞 的乾 隆 多 次 南 巡
。
及镇 压 各 地 少 数 民 族 其 结 局 也 必 然象
,
,
只不 过是 封 建 制 度 行将 灭 亡 前 的 回 光 返 照 而 已 乾 隆之 后
, ,
刘 鹜一 样
,
宫 中垂 杨 柳 荫数 亩
,
”
汉 成 帝 刘 鹜 为 了 自我 炫 耀
、
,
汉 朝 禽 兽众 多 康 )
一
曾 下 令 扶 风 居 民 到 终 南 山 捕 捉 熊 黑豪 猪
,
虎豹 执 攫
,
。
、
狐 免糜 鹿
,
西自
。
褒 斜 ( 今 陕西 秦 岭 以西 地 区 )
,
东 到 弘 农 ( 今河 南灵 宝 县 北 )
。
这 次 聚 会 以柳 絮 为 对 象 分 别 选
、
参 加 的共 有六 人
,
即史 湘 云
,
、
贾探 春
贾宝 玉
林黛玉
。
、
薛宝 钗 和 薛 宝 琴
一
。
这 些 人 虽 然 歌 咏 的 是 同 一事 物
但 反 映 的 主 题 却各不 相 同
)
。
有 的 是 曹 雪 芹 替 小说 有 的 则 是 曹雪 芹 借 小
,
而 且 把 批判 的 矛 头 直 接 指 向 了 封建 皇 廷
有 必要 加 以 注释 分 析
“
, 这 在 《 红 楼 梦 》 全书 中 是 极 为 罕 见 的
因此 本秦 表示
柳絮词咏出的金玉良缘
柳絮词咏出的金玉良缘作者:李伯恩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年第12期《红楼梦》中多以咏物之辞来表达人物各自的情怀,或情由境生,或托物言志。
风吹柳花、人面桃红、攒头金菊、出水芙蓉,良多风景,几乎成为大观园中的钗女们咏怀的对象。
笔者以为,其中的咏柳之词更绝,宝黛钗诸人的些许情思已见之于笔端。
此情皆因湘云而起。
暮春时节,湘云因见柳花飘舞,偶题《如梦令》,于是建议黛玉(桃花社主)在桃花社中别开生面的进行一次咏词活动。
遂有宝钗的《临江仙》、黛玉的《唐多令》等绝妙好词与读者见面。
宝钗《临江仙》云: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词人真可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黛玉呢?《唐多令》云: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到底是寄人篱下!此时此刻,绛珠草的孤苦伶仃之情、人生悲苦之意,呼之即出!从上词来看,一个志在必得,左右逢源;一个独木难支,无依无靠。
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一个青云直上,花落我家;一个焚稿断情,香消玉殒。
其实,钗黛之词,既是对自然物柳絮的咏叹,更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最好诠释。
一、柳絮词中的身世之叹黛玉之父林如海,曾是前科探花,钦点巡盐御史,祖上曾袭列侯,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但支庶不盛,其嫡妻贾敏在黛玉六岁时一疾而终(《红楼梦》第2回)。
贾敏的去世,实则割断了林家与贾府的联系。
情非得已,黛玉抛父进入“京都”(第3回)。
后来,如海又于九月初三而终(第14回)。
这样,黛玉孤身一人,犹如断线的风筝,只得长期寄居舅父之家。
宝钗呢?亦金陵人氏。
早年丧父,其母王氏(薛姨妈)乃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又和贾政之妻是姊妹。
其兄“呆霸王”薛蟠曾是皇商,户部挂名,支领钱粮。
她家也是书香门第,有百万之富(第4回)。
薛蟠打死冯渊之后,母女寄居贾府梨香院,并一直被贾母奉为上宾。
从两人的身世来看,却有些相似之处。
一是二人都出身于宦海人家,亦是书香之族,且都早年丧父,家中多有变故。
《红楼梦·柳絮词》鉴赏
《红楼梦·柳絮词》鉴赏红楼梦七十四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
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
宝玉没有写成,却兴起续完探春的半阕;宝钗嫌众人写的“过于丧败”,便翻案作得意之词。
这样写道:话说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因见柳絮飘飞,便偶成一词,调寄《如梦令》,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
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
我却不能。
”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
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
”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
我如今便请他们去。
”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
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词牌来,写了绾在壁上。
于是众人以柳絮为题,以各色小调作成柳絮词。
史湘云的是一首如梦令;林黛玉则是一首唐多令;薛宝钗又是一首临江仙;探春和宝玉合作一首南柯子;薛宝琴填的一首西江月:如梦令(史湘云)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注释1.绣绒——喻柳花。
残吐——因残而离。
词写春光尚在,柳花乃手自拈来,所以说“岂是残吐”。
后人不晓词意,妄改“残吐”为“才吐”(程高本),变新枝为衰柳,与全首境界不合。
明代杨基《春绣绝句》:“笑嚼红绒唾碧窗”。
2.香雾——喻飞絮蒙蒙。
3.拈——用手指头拿东西。
鹃鸣燕妒——以拈柳絮代表占得了春光,所以说使春鸟产生妒忌。
4.莫放——庚辰本作“莫使”,与前句“空使”用字重复,且拈絮是想留住春天,以“莫放”为好。
从戚序本。
南宋词人辛弃疾《摸鱼儿》词:“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写蛛网沾住飞絮,希望留住春光,为这几句所取意。
鉴赏《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
我们知道,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正是柳絮漫天的暮春天气,想起了《红楼梦》里关于柳絮的一回文字。
那是第七十回,林黛玉写了《桃花行》,本来要重建桃花社,但由于杂七杂八的事,居然只起了个头就没有了下文;史湘云在暮春时节,由于无聊,写成了一首《如梦令》,引出了几首柳絮词。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几首词。
首先是史湘云的《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现在通行本的《红楼梦》中,“残吐”又写成“才吐”的,而和我这里理解最大的差别在于句读,一般的都是这么标点: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这首词按我的理解:开头是忽然看到满天的柳絮,让作者有些惊奇,产生了疑问,难道是绣绒剩下的绒头,被风吹散才像雾一样在帘外飘荡?这句是实写看到的,只不过用了比喻。
伸出手去轻轻拈一把来,却惹起了鸟儿妒嫉的叫声。
这句写心思,手拈柳絮和鸟叫当然都是当时的实景,两者本来应该是不相干的,可作者却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就是“寄情于物”,是一种心情的表达。
史湘云尽管不是一个敏感的人,可她却也是一个聪明的少女,由于她当时已经感受到了各色人等对她行为的一些议论,所以她才有这样的词句。
“且住,且住!”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说鸟叫声住,也可说手拈柳絮住,这两种意思是承上;还有一种意思是启下,是让美好的春光留住的意思。
这首词确实能够看出史湘云的特点,也就是说只有她才有这样的词句,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好的东西还是值得珍惜的,在能够留住的时候千方百计把它们留住,莫使春光别去。
第二首词是探春的《南柯子》,可是只有上半阕: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而后半阕是贾宝玉续的: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
由柳絮词说薛宝钗
由柳絮词说薛宝钗白玉堂春前舞,东风平卷。
蜜蜂和蝴蝶乱作一团。
有几次,随着水的流逝,有必要任命陈方。
千里不改,任他相聚,任他离去。
邵华笑语无根,好乘风送我上青云!对于《红楼梦》主要人物薛宝钗写的这首《临江仙·柳絮词》,有很多观点不同的解读,见仁见智,各有说道;其中,把这首词与薛宝钗的禀性品格、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个人风格等等结合起来的评论居多;尤其是有人说,通过这首词作,反映了她“醉心功名富贵”“野心勃勃”的内心世界与人生追求。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这些古代经典话语都说,诗歌是表达内心思想和追求的。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这样去理解。
在古汉语里,“志”是一个多义词,既有“志向意趣”的意思,又有“记载记录”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
所以,“诗言志”,即可以表达诗人的志向追求,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绪,也可以表达诗人在特定环境下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甚至还可以是才情迸发的神来之笔,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
因而,说薛宝钗通过这首词作,反映了她“醉心功名富贵”“野心勃勃”的内心世界与人生追求,就有失偏颇,是不够公道的。
倘若这种评论观点成立,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从周作人的诗文中,读出他的“汉奸”思想意识?在那些历史上许多具有很高文学造诣的奸臣的诗文里,读出他们的奸诈作伪、阴暗狠毒来?倒是在诗成之后,到了评论者之手,除了极力去体会的写作意图之外,不免掺杂评论者个人的许多主观想法,以自己的经验、学识、理解,去品评原作了。
我们对于《红楼梦》的评论,对于《红楼梦》人物的评论,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门类里的一个独特品种,严格地说,不能用现代语言去翻译,不能用现代白话去解释。
它属于具有很高文学修养的人,和很高文化学识的人,去品读、玩味、琢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说白了,就没意思了,就不是诗词,而是其他的东西了。
红楼梦柳絮词鉴赏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贾宝玉在柳絮词中题了一首《忆
江南》,其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一句,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句词中的“一低头的温柔”,形容女子低头时的温柔姿
态充满了柔情和妩媚。
而“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则将女子的美丽形象进一步升华,表达出女子娇羞柔美的情感。
整句话的意思是,最难忘的是那低头的温柔,就像一朵
在凉风中娇羞的水莲花。
这句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成为《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之一。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红楼梦诗社的背景和意义
2.柳絮词的概述
3.柳絮词的赏析
4.柳絮词对红楼梦的影响
正文
一、红楼梦诗社的背景和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小说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其中,红楼梦诗社是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经常聚会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欣赏诗词、谈论风月,诗社成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二、柳絮词的概述
柳絮词是红楼梦诗社中的一首词,作者是林黛玉。
词中描绘了春天柳絮飘飞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林黛玉内心的感受。
柳絮词不仅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被誉为林黛玉的代表作之一。
三、柳絮词的赏析
柳絮词全词如下:“柳絮飘落,燕子归巢,黄昏院落,凄凄惶惶。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中以柳絮为引,描绘了一个寂寥的春天。
柳絮飘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燕子归巢,寓意着生命的轮回。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一句“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是以景结情,让人无限遐想。
四、柳絮词对红楼梦的影响
柳絮词是红楼梦诗社中的代表作之一,它在小说中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人生只似风前絮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人生只似风前絮《红楼梦》读后感500字人生只似风前絮-《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
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
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就是如此。
古人写下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纯粹为了叙述必须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至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相同的角度去写下,便可以存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倾注不尽相同的观后感和寓意。
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彰显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
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就是伤感的,如同那些飘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自己的家园。
柳絮没自主性,因而它飘泊亦例如人命薄,那犹如棉桃通常的白色又唤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奈何命没多久矣,所以才可以收到这样的感叹吧。
柳絮娶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退。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
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
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例如柳絮通常的人生,终究就是无奈的伤感。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
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赏析摘要:1.红楼梦诗社重启背景2.柳絮词的含义与特点3.柳絮词的赏析4.柳絮词对红楼梦的意义5.结语正文:【红楼梦诗社重启背景】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中的诗社重启,意味着文学与艺术的再次复兴。
在诗社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诗词歌赋,研究文学艺术。
他们以诗词会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而柳絮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柳絮词的含义与特点】柳絮词,是指描写柳絮飘舞的诗词。
柳絮是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
它轻盈飘逸,随风而舞,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同时,柳絮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因为它总是飘泊无定,无法扎根于土地。
这种特点,使得柳絮词在表达诗人的情感时,更加丰富和深沉。
【柳絮词的赏析】在红楼梦中,柳絮词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诗人们通过对柳絮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爱情、命运等各个方面的感悟。
例如,林黛玉的《柳絮词》:“柳絮飘落,红尘扰攘,谁家庭院,杨柳堆烟。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林黛玉内心的迷茫与忧伤。
【柳絮词对红楼梦的意义】柳絮词在红楼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感表达,还为读者展现了诗人们的才华与心境。
同时,柳絮词还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通过柳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人物性格,进一步领略这部文学巨著的魅力。
【结语】红楼梦诗社重启后,柳絮词的诞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
它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薛宝钗咏柳絮体现了什么品质作文
薛宝钗咏柳絮体现了什么品质作文《薛宝钗咏柳絮体现的品质》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吗?她写过一首咏柳絮的诗,从这首诗里能看出她好多很棒的品质呢。
薛宝钗咏柳絮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柳絮是轻飘飘、没依靠的。
她觉得柳絮就算很轻很轻,也能借着好风,飞到很高很远的地方。
这告诉我们,就算自己看起来很弱小,也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追求梦想。
就像我们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会觉得自己不行。
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勇敢地一次次尝试,一定能骑得又快又稳。
比如考试没考好,不要只难过,要看看自己错在哪里,下次努力考好。
小朋友们,我们要像薛宝钗一样,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哦!
《从薛宝钗咏柳絮看品质》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红楼梦》里薛宝钗咏柳絮的故事。
薛宝钗说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可太厉害了!她没有因为柳絮轻就觉得它没用,反而觉得只要有风,柳絮就能飞得高高的。
这体现出她很会抓住机会。
比如说,学校里选班长,这就是一个机会。
我们要像薛宝钗写的柳絮一样,勇敢地去争取,把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说不定就能选上呢。
所以,我们要学习薛宝钗,善于抓住机会,保持好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快乐地长大,你们说对不对呀?。
《柳絮词》赏析之三
《柳絮词》赏析之三《红楼梦》第七〇回读红品诗词-197《柳絮词》赏析之三文/墨吟筱蕊图:黛玉-唐多令众人看了宝玉所续《南柯子》后半首,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
纵然好,也不算得。
”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这三句系从宋·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中“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化出,写柳絮飘落之地:洁白的柳絮飘落在百花洲,有些絮儿则残留在燕子楼。
它们一团一团相互追逐,滚成了无数个球。
“粉”喻柳絮之白,“香”喻柳絮之美。
“百花洲”在姑苏城内,相传吴王夫差常携西施泛舟游乐于此。
明·高启《百花洲》诗云:“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
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
”吴王去后,百花洲花儿寥落,西施落落寡欢。
黛玉是苏州人,借此怀念故乡,同时亦借这一典故表达其内心孤寂悲愁之心绪。
“燕子楼”在今徐州西北,相传系唐代尚书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所建之楼,张愔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居此楼十五年。
对于盼盼始终不渝的痴情,黛玉亦是心有同感吧。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这三句由物及人,有所感悟:柳絮漂泊不知归处的命运,与薄命女儿何其相似乃尔。
却依然要在飞扬中,眷恋那一份柔情,铺展自有的风流洒脱。
这里既指西施、盼盼等人,更是黛玉的自我写照。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这两句以拟人化手法来写柳絮:草木也知人间愁苦,青春年华竟愁成了白头。
“草木”是总称,当包含柳絮在内。
同时也是自喻,林黛玉之前身为绛珠草,她自称“草木之人”,可谓巧用。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四句是黛玉发出感叹:叹,既叹遍地飘零的柳絮,更叹寄居篱下的自身,今生是谁舍去了我?又是谁收留了我?柳絮就这样嫁给东风,任凭它飘荡,春天不闻不问,竟忍心看着它久久在旷野滞留。
唐多令·柳絮的诗意与鉴赏
唐多令·柳絮的诗意与鉴赏《唐多令·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
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空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
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
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
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
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唐多令·柳絮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曹雪芹将《唐多令·柳絮》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
对四大家族来说,历史时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败命运的急转直下是成正比的。
贾府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了种种危机的征兆:奴隶们反迫害的斗争逐渐明朗,大观园里的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激烈,宝黛的叛逆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并大胆地发展了他们以反对封建宗法秩序束缚为基础的爱情关系。
原文:《唐多令·柳絮》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注释: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粉:指柳絮的花粉。
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
’”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
也有说,“粉堕百花洲”典出晋代石崇爱妾绿珠。
石崇在金谷园百花洲建高楼藏纳绿珠,因赵王司马伦垂涎绿珠美貌,恃权强夺,绿珠在百花洲跳楼自杀,誓死不从。
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搂怀念旧情的事。
从柳絮词看钗黛的价值观和命运走向
诗社里做诗的时候多,填词的时候少,所以柳絮词,就格外醒目了。
一开端就是堕和残,上来给柳絮的定位就凄凉而忧伤的格局,说柳絮的形状是成球,美感就弱了,接下来,借物说人,漂泊人命薄,这就是心境,决定了物境。
把柳絮说成白头,最后是春不管,凭尔去。
暗指了双玉的情缘,是无人相助,只能是凭尔去。
也明示了双玉情空。
春不管,有些埋怨吧,谁是黛玉的春,自然是指贾母了。
湘云都订了亲,黛玉的婚事,做为长辈的贾母,却一直沉默,千管万管不如给黛玉一个如意呀。
黛玉的心境和柳絮一样,有些叹息有些认命。
而宝钗的词,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
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落套。
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宝钗此时心情应该不错,而且另有目标)。
”众人笑道:“别太谦了,自然是好的,我们赏鉴赏鉴。
”因看这一阕《临江仙》道: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护官符里说贾府是,白玉为堂金作马,和薛家的珍珠如土金如铁,很是合拍)。
白玉堂说了地点,是贾府。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入之上了。
”(一个均匀,马上就不是颓丧)。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宝钗心性坚定,不为外界的顺与不顺改变),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目标)。
柳絮词中表明了宝钗的性格,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都有一种笑看风云,我自岿然不动的大气与稳重。
而最后好风借力,送我上青云。
可以看出来,宝钗知道自己是需要借力,才能上青云的。
谁是她的力,自然是白玉堂的贾府,而青云自然是宝二奶奶的位子。
从此词看,宝钗是达成心愿,坐上了宝二奶奶的位子。
黛玉和宝钗对柳絮这同一种事物,却是完全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凭尔去,一个凭借力。
一个认命,一个抗争。
潇湘馆巧填柳絮词——红楼诗意探析
潇湘馆巧填柳絮词——红楼诗意探析海棠诗社经过两次诗会之后,众人因杂事耽搁,竟有大半年时间没有聚会。
到了第二年的初春时节,黛玉因写了一首《桃花行》,引得一干人等诗意大发。
湘云就打发丫环请宝玉去看好诗,宝玉忙不迭地过去,只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那里。
宝琴是宝钗的堂妹,一样的诗才伶俐,招人喜爱。
大家见宝玉到,都说初春时节,万物更新,应该是诗社另立起来才好。
湘云说,海棠社起在秋天,就不发达,如今万物逢春,重新整理诗社,自然是有生趣,况黛玉这首《桃花诗》又好,干脆把“海棠社”改为“桃花社"。
众人一致说好,都前往稻香村征求李纨的意见,李纨无异议。
于是正式起社,改黛玉为社主。
准备三月初二,即第二日齐聚潇湘馆。
拟题方面,黛玉想写桃花,但宝钗说使不得,桃花诗太多,即使作了,必落俗套,难以超越,须得再拟。
此时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的夫人来了,于是大家都邀去见面。
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于是忙得开不了社。
黛玉笑着怪自己没有想周全,于是改到三月初五。
再说宝玉的父亲贾政来书信,说大概六月回京,这倒忙了宝玉,赶紧收拾闲心,临阵磨枪,在家补功课,众姐妹怕他来不及交差,各自都帮他写字帖,诗社之事,更被搁着不提。
直到宝玉将字临好凑齐,功课又温习了几遍,待父亲回家检查时,贾政又来信说因近海一带海啸,要去赈济,大概七月底回家,宝玉这才舒了口气,便将功课抛于脑后,依旧整日游荡。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见柳花飞舞,便偶成一首小词,词牌为《如梦令》,自己做了,好不得意,给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赞赏。
湘云说,诗社总没有填词,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来点儿新鲜的,黛玉心动。
湘云趁热打铁,说干脆就今日好了,黛玉赞同。
于是吩咐准备几色果点,一面打发丫鬟去请人。
在潇湘馆,以“柳絮”为题的填词比赛就此拉开帷幕。
这次参赛的人里头,多了一个宝琴。
湘云是最早写就的,却看她的词《如梦令》: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楼梦 》 作 为 明清小 说 的集大 成之作 , 在 文学 领域的各 个方 面均有 建树 , 抛开 小说方 面 的成就 不 讲, 仅其 中的诗 、 词、 曲、 赋就 足 以独 当一 面 , 正 如周 雷先生所 言 , “ 《 红楼 梦》 中的大量 诗词 曲赋 , 犹如镶 嵌在碧 海 青 天 里 的珍 珠 和 明 星 , 闪耀 出 奇 异 的光 芒。 ” l 作品 中关 于词 的描写更是 别 出心裁 , 尤其 是 第七十 回宝黛钗等 六人所作 的五首 《 柳 絮词》 , 语意 丰厚而又饱 含深 蕴 , 除给人们 以耳 目一新 的感 觉 之
于 艳 洋
(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 院, 安徽 安庆 2 4 6 1 3 3 )
摘要 : 《 红楼 梦》 第七十回 中的五篇《 柳絮词》 不仅语意 丰厚 而且饱 含深蕴 。它们 出自六人之 口却 同写一 物, 同述一 物又各有 不 同, 在
“ 柳” 与“ 我” 之 间的变换过程中呈现 出“ 有我之境” 与“ 无我之境 ” 的曼妙情境。这组词中“ 韶 华” 与“ 东风 ” 两词 的反复 出现 , 不仅表现 了黛玉和 宝钗赛词的“ 对撞 ” , 而且加深 了读者对宝琴 、 黛玉和宝钗三人写作水平及其异样情 怀的认知 。
b u t h a v e f u l l y d e e p i m p l i c a t i o n .T h e p o e ms a r e w r i t t e n b y s i x p e r s o n s ,b u t d e s c i r b e t h e s a me o b j e c t i n g r e a t d i f f e r -
Ab s t r a c t :T h e i f v e p i e c e s o f Wi l l o w C a t k i n C i i n C h a p t e r 7 0 o f A Dr e a m i n R e d Ma n s i o n s n o t o n l y h a v e ic r h me a n i n g
Ke y wo r d s :A Dr e a m i n Re d Ma si n o n s ; Wi l l o w C a t k i n Ci ;Da i Yu;B a o C h a i ;s h a o h u a;d o n g f e n g
关键词 : 《 红楼 梦》; 《 柳絮词》 ; 黛玉 ; 宝钗 ; 韶华 ; 东风
中图 分 类 号 : I 2 0 7 . 4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3 ) 1 1 — 0 0 5 0 - 0 5
I mp l i c a t i o n o f Wi l l o w C a t k i n
w i n d、 ”i n p o e ms a r e r e p e a t e d n o t o n l y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l i t e r a r y“ c o mp e t i t i o n ”b e t we e n L a d y Da i Yu a n d ad L y B a o
第1 3卷 第 1 1期
Vo 1 . 1 3.N o 1 1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1 1月
No v e mb e r ,2 01 3
《 红楼梦》 中《 柳絮词》 之意蕴
C h a i , b u t f u r t h e r r e c o g n i z e s t h r e e l a d i e s B a o Q i n , D a i Y u , a n d B a o C h a i ' s l i t e r a r y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t h e i r u n u s u a l f e e l i n g s .
a l t e r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 w i l l o w ”a n d“ I ” .Wh a t t w o p h r a s e s o f“ s h a o h u a( b e a u t i f u l y e a r s ) ”a n d“ d o n g f e n g( e a s t
YU Ya n — y a n g
i n A Dr e a m
Re d Ma n s i o n s
( S c h o o l o f H u ma n i t y ,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A n q i n g 2 4 6 1 3 3, C h i 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