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广东专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一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通史模块集训(一)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答案见P25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C
2.(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解析: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排除。
答案:D
3.(2018·日照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解析:根据材料中“子孙在祖父母……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
4.(2018·沈阳模拟)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官中,能在府中。
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解析:根据材料“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得出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皇权得以强化,缺乏对皇帝个人独裁的制度制约,可以会造成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政治的开明色彩降低,故C项正确。
A、B、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5.(2018·新课标全国卷模拟)古代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上发言时,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它要求公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观点的表述。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尽可能地保证平民的参政权
B.着力于防范专权现象的产生
C.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两面性
D.公民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在保证公民参政权的同时,又限制了公民权利的充分发挥,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
6.(2018·滨州模拟)《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这表明( )
A.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C.罗马法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
D.罗马法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制约
解析:材料“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体现维护皇权即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中罗马法反映的是专制,故B项错误;罗马法为维护专制有实质性的内涵,故C项错误;材料中罗马法维护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8·吉林模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这些措施体现出( )
A.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解析:从材料中各朝农业生产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是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D
8.(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据史料统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
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
A.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C.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解析:材料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D
9.(2018·中原名校质检)1905年,清政府向晋商们提出设立大清银行(户部银行),大体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要求晋商们出钱出人,但为晋商所拒;清政府于是转而提出,由政府出资,票号出人,晋商们再次拒绝;大清银行建立后,再要求票号入股,又遭拒绝。
大
清银行转而请浙江绸缎商筹办,结果浙江财阀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业,晋商被淘汰出局。
由此可见,晋商( )
A.依附封建政治势力B.竞争压力巨大
C.无法适应近代剧变D.经营管理失误
解析:材料中晋商多次拒绝与清政府合作,没有依附封建政治势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首先选择与晋商合作,反映出晋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并非压力巨大,故B项错误;晋商错失发展机遇,无法适应近代剧变,最终被淘汰出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晋商的经营策略失误,而非管理失误,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8·宜春模拟)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
材料“订立契约”能看出一定的法制基础,但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人治。
答案:D
11.(2018·陕西榆林一模)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
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
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解析:理学形成了以理为世界本原,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具有哲理化特点,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以“理”为世界本原,不是天人一统的体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故C项不是理学的特点,故C项错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哲理化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8·海门调研)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B.以天下为己任
C.提倡公平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
解析: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 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8·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
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经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
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材料二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
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基督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基督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指教”和“辅助”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体制方面,使基督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
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基督教本土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
(1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局不同,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可知:前者成功融入中国文化,而后者本土化运动归于失败;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近代两个时期回答。
答案:(1)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的佛教传入韩日和东南亚
地区,推动了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结局:古代佛教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基督教本土化运动失败。
原因:古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自信心;
佛教有利于巩固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唐代以来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把佛教融入儒家思想;佛教是中国主动求取的;佛教的中国化经过了几百年的冲突与融合。
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基督教是侵略中国的思想工具;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西方教会的主导及欧洲中心论下对中国文化的排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影响;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基督教本土化运动。
14.(12分)(2018·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中国古代节假日的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节假日,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制度传承和经济发展。
根据材料首先确定论题,可从节日的传承,也可从节日与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关系,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材料中的假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如材料中“岁节(春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七天”可得出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据此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的传承发展。
阐述:唐宋传承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汉代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唐代和宋代冬至和夏至分别放假七天和三天。
这与中国古代节气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唐宋发展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
此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规定佛生日放假一天,后增设道祖诞辰日,放假三天。
这体现了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的影响。
总之,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并发展。
(其他论题也可,如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节气、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影响、明清与唐宋相比假日减少、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皇权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影响节假日设立的因素、中国古代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