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的名词解释(不超过250字)_百度知道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七月诗派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思想上:
1.七月诗派的诗歌是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歌唱,是密切联系着祖国、人民苦难命运的战斗的声音。他们热爱泥土和大地,崇尚主观战斗精神,并毫不含蓄地将激情灌注在诗篇中,因此他们的诗有着鲜明的主题。如胡风的《为祖国而歌》,将对祖国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2.表达对旷野般沉厚辽阔的自由生命力的憧憬与渴望,成就了七月派的许多优秀诗篇。“旷野”形象被七月诗人择为诗歌的主题意象,借以寄托表达对土地的挚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如绿原在《复仇的哲学》中呼唤人民在旷野上站立起来,勇敢斗争;孙鈿在《行程》中书写了融人旷野,在大地中新生的渴望。
艺术上:
1.七月派追求主观战斗精神和主观拥抱现实的美学追求,以“以我写物,以我化物”的艺术思维方式,在诗作中把客观对象主体化,使山水人事处处烙印着诗人旺盛的情感活动。如冀汸的《旷野》,与其说是在描写马的奔驰,不如说是在书写诗人英气勃勃的主观战斗精神的奔驰。
2.七月派的诗歌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体现出朴实明朗的特点。除大量的铺叙、描写和直抒胸臆外,也多用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段,但是这些修辞往往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因而修辞的核心是十分清晰的。如鲁藜的《泥土》,选用了“珍珠”和“泥土”两个贴切的比喻,在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要平凡不要自视珍贵的人生哲理。
鲁迅自考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七月派小说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东平、路翎等,其中以路翎成就最高。
2、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限内,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为题材,凸现政治内容,抒发
政治激情,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一批抒情诗歌。
3、“京味”小说老舍创作的表现北京市民生活的小说,被称为“京味”小说。其京味首先体现在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
绘。其次表现在对北京独特文化特征的揭示及对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4、“时代女性”“时代女性”指茅盾初期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茅盾以她们为代表,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
中国社会里的复杂精神状态与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
5、主观战斗精神理论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即相生相克的过程,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
则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6、曹七巧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女性形象。在金钱、情欲的双重扭曲下,精神几近疯狂,使自己及儿女的命运陷入怪诞、不可理
喻的悲剧世界。
15疯女人形象(1)张爱玲笔下出现的孤独、疯狂状态的女性;(2)代表人物有白流苏、曹七巧等。1.七月派----七月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国统区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他们以《七月》、《希望》等文学杂志为阵地,接受胡风的编辑方针和文艺思想,在诗歌和小说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七月派诗歌以绿原、鲁藜、阿垅、曾卓、牛汉等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则以东平、路翎等为代表,实践着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底创伤"等文艺主张。到50年代中期,七月派被迫停止了活动。2.七月派小说----七月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在30年代中后期呈现出流派萌芽,40年代初走向成熟,50年代被迫解体。七月派在小说方面以东平、柏山、路翎等为代表,他们在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优秀传统的感召下成长,实践着胡风"精神奴役底创伤"的著名观点,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汇编]七月派小说
[汇编]七月派小说
三、
艺术特点
1、以“主观战斗精神”拥抱“客观真实”的现实主义”。七月派现实主义文学,其核心是人,其功用是民族战争中的精神斗争。具体来说,在七月派文学理念中,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作家从生活里提炼出来,和作家的主观活动起了化学作用以后的结果。文艺不是生活的奴隶,不能向眼前的生活屈服,它必须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能够有把生活向前推进的力量。在《现实主义的路》一书中,胡风做了一次详尽地阐述:多年以来,知识分子们更大量地向人民转向了,但大都在“优美的”主观僮憬里面去设定人民的面貌以及自己和人民的关系,那就或者原就是置身在封建主义支配下的人民里面,但却视而不见,暂且优游度日,或者走进了斗争着的人民里面,但却找不到他们那个主观憧憬里的
对象,重又怀疑、“苦闷”,那就是因为他们所要得是现成觉醒了的“优美的”人民,不愿甚至没有想到在带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面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起来的道路。
2、七月派小说的题材领域十分广泛。
七月派小说丰富的创作理念和开阔的艺术追求,命定了它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摄取题材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枪林弹雨的前沿阵地到形势复杂的大后方,从贫穷蒙昧的农村到满腹牢骚的城镇,从一望无垠的沙漠到吴侬软语的江南,几乎可以认为只要有“战斗”的地方,就必定会有七月派小说描述的场景和素材。在胡风“突入生活的密林”的要求之下,七月派的作者和撰稿人都对生活进行了一番详尽的考察,这就使得七月派的小说如同一个斑斓的万花筒,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色彩,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的《语丝》周刊,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后还有“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七月诗派的名词解释
七月诗派的名词解释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
该诗派的共同特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与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的影响、改造现实;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追求诗的散文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二)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凤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考研现当代名词解释
春柳社: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
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
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
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
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
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
《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
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
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
鲁迅自考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七月派小说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东平、路翎等,其中以路翎成就最高。
2、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限内,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为题材,凸现政治内容,抒发
政治激情,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一批抒情诗歌。
3、“京味”小说老舍创作的表现北京市民生活的小说,被称为“京味”小说。其京味首先体现在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
绘。其次表现在对北京独特文化特征的揭示及对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4、“时代女性”“时代女性”指茅盾初期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茅盾以她们为代表,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
中国社会里的复杂精神状态与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
5、主观战斗精神理论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即相生相克的过程,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
则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6、曹七巧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女性形象。在金钱、情欲的双重扭曲下,精神几近疯狂,使自己及儿女的命运陷入怪诞、不可理
喻的悲剧世界。
15疯女人形象(1)张爱玲笔下出现的孤独、疯狂状态的女性;(2)代表人物有白流苏、曹七巧等。1.七月派----七月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国统区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他们以《七月》、《希望》等文学杂志为阵地,接受胡风的编辑方针和文艺思想,在诗歌和小说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七月派诗歌以绿原、鲁藜、阿垅、曾卓、牛汉等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则以东平、路翎等为代表,实践着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底创伤"等文艺主张。到50年代中期,七月派被迫停止了活动。2.七月派小说----七月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在30年代中后期呈现出流派萌芽,40年代初走向成熟,50年代被迫解体。七月派在小说方面以东平、柏山、路翎等为代表,他们在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优秀传统的感召下成长,实践着胡风"精神奴役底创伤"的著名观点,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散文:狭义为“抒情性的散文”,即近于五四运动初期的“美文”;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议论为主的杂文、杂感,还有回忆录、人物传记,写实性的史传文学。
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杨朔
工业题材小说: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城市有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也有急迫需要表现的对象,这就是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发生于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这一文学题材被严格限定为“工业题材”创作。
历史革命小说:这一文学史命名所指称的“历史”具有“既定”的性质,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
题材概念和当代的理解:一、作家“选取它充分熟悉、透彻理解、他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因而“题材对于具体作品,都是“特定”的。二、“指的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在当代论及题材,一般指后一种的理解。“题材”问题,被认为是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到“文学方向”的确立的重要因素。在左翼作家看来,选取何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的题材,关系到这种文学的“性质”。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评家: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的区分。
赵树理后期作品衰弱的原因:从作家生活的环境而言,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与赵树理的写作追求存在着更多的协调性,留给作家创造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容纳他个感性的、民俗文化的艺术想象;他那时对农村传统习俗和观念所期望的更新,也与革命政治在农村所推动的变革,有许多重合之处。到了50年代,不仅文学写作的规范更加严密,而且基金的经济、社会变革进程对农村传统生活的全面冲击、损毁。“社会发展”与“传统”的冲突,引发作家尖锐的不安,他那种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收到抑制而不能施展。正是忧虑于当代激进的经济政治变革对农村传统生活和道德的破坏,对建立在劳动纸上的传统美德的维护和发卷,成为后期创作的主题。他看来,重要的不是那种“清纯泼辣”,而是经年累月不变的这种稳定的根基。他回到现代作家经常触及的“永恒与流变”的主题上。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给他后期作品的叙述带来某种“迟缓”、“严密”,而且发生趋向平淡、也有些单调的变化。
七月派名词解释
七月派名词解释
七月派是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阶段,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上海。七
月派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力图表现上海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下面将从背景、特点和作品三个方面解释七月派。
首先,七月派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20世纪20年代末
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变革。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和商业中心,具有很强的现代化倾向,社会冲突和生活变迁也十分剧烈。这种时代背景为七月派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七月派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七月派作家以艺术的手法切入现实,力图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他们主张“文以写实为主,诗以自由为主”,以艺术直观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心灵的纠结和迷茫,呈现了一种带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方式。同时,七月派作家也注重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呼吁正义和人道主义。
最后,七月派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七月派作家的创作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个文学体裁。其中著名的小说包括丰子恺的《镇魂曲》,沈从文的《边城》,东方朔的《童年》,茅盾的《子夜》等。这些作品在叙事中注重现实感和生活细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上海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总的来说,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其兴起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七月派的文学创作使文学融入现实生活,并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民迷茫的内心状况,呼唤人道主义和正义精神。七月派作品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创了新的篇章。
七月派
七月派
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主的批 判国民性的理性精神,强调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知 识分子能动性和主观战斗精神,另外一个方面, 他们又以党派文艺为限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 社会功利目的。
七月派
一方面,他们刻画了时代转型的巨变中许许多多的个性 鲜明的“那一个”,显示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主观性,另 一方面,他们又以遵从时代的民族国家叙事为圭臬,文学 作品中充满了宏大叙事的概念和符号。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路翎(1923—1994),原籍苏州,出生在南 京。原名徐嗣兴,2岁时生父就病故了。母亲 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娘家,从舅姓。路翎的外公 家是苏州巨富,童年路翎经常在外公家生活。 耳闻目睹舅妗(jin)一辈争夺家产,为他日后 创作著名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留下了痛 切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
路翎: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
1935年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后,常读上海文学 杂志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但是,路翎的求学道 路并不平坦。1937年冬天,路翎随家入川,就 读于国立四川中学,但因思想左倾,在高中二 年级时,被学校开除。年仅十六岁的路翎就离 开了学校。路翎没有完成系统的学校教育,但 是他读过的文学书籍却比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多 得多。
七月诗派名词解释
七月诗派名词解释
七月诗派,又称“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源于1979年7月成立的“七月诗社”,以反对“白话新诗”为主要目标。七月诗派主张回归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诗歌的审美和形式的完美,并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上有所提高。
七月诗派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名词解释如下:
1. 七月诗社:七月诗派的发源地,是由当代文化名人周砥主持成立的文学社团。七月诗社旨在提倡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的复兴,主张诗歌应具备审美价值和艺术完美。
2. 反“白话新诗”:七月诗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反对当时盛行的“白话新诗”运动。白话新诗倡导用白话的方式表达诗歌情感,相对于传统的文言诗,诗派认为白话新诗在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上存在缺陷,不能满足诗歌的审美需求。
3. 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七月诗派倡导回归传统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包括首句押韵、平仄对偶、语言优美等传统元素。诗派认为传统诗歌形式和语言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是诗歌的完美表达方式。
4. 诗歌的审美和形式的完美:七月诗派追求诗歌的审美和形式的完美,要求诗歌在艺术表达上精益求精。诗派的诗人们认为诗歌应当追求真实、美好和高尚的境界,通过对形式和语言的
精雕细琢来实现这一目标。
5. 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七月诗派认为诗歌应当具备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诗派的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度,倡导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诗派的诗人们也注重技艺修养和艺术创新,追求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的突破和提高。
七月诗派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刺激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和多样性的发展。诗派的诗人们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努力以及对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的追求,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十五课:艾青、七月派
今天, 我是在巴士底狱里。 不,不是那巴黎的巴士底狱。 芦笛并不在我的身边, 铁镣也比我的歌声更响, 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 为了它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我将像一七八九年似的 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 在它出来的日子, 将吹送出 对于凌侮过它的世界的 毁灭的咒诅的歌。 而且我要将它高高地举起, 在悲壮的Hymne 把它送给海, 送给海的波, 粗野的嘶着的 海的波啊!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 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 请鸣响汽笛来欢迎 请吹起号角来欢迎 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 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 让劳动者以宽阔的步伐走在街上吧 让车辆以辉煌的行列从广场流过吧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一一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一一 流浪与监禁 己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鸟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篷发垢面的小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己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七月派诗人名词解释
七月派诗人名词解释
七月派是指19世纪4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一个流派,其中包括了一批诗人和文学家,如拉马丁、梭罗、雨果等人。这个流派的崛起主要是由于1830年七月革命的影响,革命精神和浪漫主义思潮的结合,使得七月派作家们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在体验,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个性的表达。以下是七月派中几位著名诗人的简介:
1.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七月派之父”,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2. 勒庞特·梭罗(Théophile Gautier):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擅长描写艺术、美和异国情调,代表作品有《埃及之旅》、《珍珠》等。
3. 阿尔弗雷德·德·穆斯莱(Alfred de Musset):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品有《洛伦茨威德》、《茶花女》等。
4. 吉拉尔·德·尼瓦尔(Gérard de Nerval):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擅长描写幻想、梦境和神秘,代表作品有《阴间旅行》、《黄金传说》等。
七月派的诗歌风格多样,有的富于个人抒情,如梭罗的《伊壁鸠鲁学说》;有的充满政治意味,如雨果的《法兰西民族的嘶声》;有的注重形式美感,如穆斯莱
的《我爱你》。总的来说,七月派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法国文学以及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
1.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
“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3.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
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七月诗派” 九叶诗派”
其次,受艾青影响,七月诗派在诗歌形式上普遍 倾向“散文化”,自由化。七月派的诗歌形式呈 倾向“散文化”,自由化。七月派的诗歌形式呈 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不拘格律,长制与短章,缜 密的句式与跳跃的句式,各取所需。孙钿喜欢用 节奏短促、铿锵有力的阶梯体;绿原借用西方长 篇议论的句式,不求章法的整齐划一;阿垅多用 长句,并且善于用重复的音节。这种自由奔放的 形式便于表现诗人的悲壮、乐观、慷慨、激昂的 情绪。在语言方面,艾青倡导诗歌语言的口语美, 曾说:“ 曾说:“最富于自燃性的语言是口语。尽可能地 用口语写,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 用口语写,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 七月诗 派受其影响,在语言上追求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鲜、 单纯、生动、简洁、明快、朴实的口语美 .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七月诗派” 九叶诗派”
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 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悲愤的人们》、 悲愤的人们》 《复仇的哲学》、《你是谁》系列长诗,以“魔鬼的身份” 复仇的哲学》 你是谁》系列长诗,以“魔鬼的身份” 面对整个腐朽的统治“大摇大摆地背诵讽刺小品” 面对整个腐朽的统治“大摇大摆地背诵讽刺小品”,以犀 利的笔锋,澎湃的激情,揭露黑暗,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 苦难。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苦难。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表现 手推车》 了诗人对苦难的民族和人民的无限同情。阿垅的《 了诗人对苦难的民族和人民的无限同情。阿垅的《琴的献 祭》、邹荻帆的《雪与村庄》、杜谷的《巷》、徐放的 、邹荻帆的《雪与村庄》、杜谷的《 《动乱的城记》等,也都渗透出诗人心中的悲哀和对中国 动乱的城记》 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郑思的《秩序》,朱健的《 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郑思的《秩序》,朱健的《低云季 •沉默》,彭燕郊的《雪天》、《岁寒草》、《不眠的夜 沉默》,彭燕郊的《雪天》 岁寒草》 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派的名词解释(不超过250字)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七月派的名词解释(不超过250字)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6-9 16:44
要让人从这段介绍中一眼看出七月派大概是怎么回事,要有主要成员,刊物。主要介绍诗歌艺术特点(不要小说)
thanks
提问者: 东陵佩 - 二级最佳答案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search/cn=%D6%D0%B9%FA%CF%D6%B5%B1%B4%FA%CE%C4%D1%A7%CA%B7
参考资料:
1./zixuen/ShowNews.asp?ID=802&;bcn=%E8%80%83%E7%A0%94%E7%AC%94%E8%AE%B0
0回答者: 冰荷玉 - 二级 2007-6-9 15:51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虽然给的不是我要的,但是那个链接对我很有用…其他人答案书上全有,偶已经提前摘过了。。。相关内容
• 名词解释或简答:“七月”派 2009-6-20
• 名词解释:论语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七月诗派,山药蛋派,荷花淀派,新写实小说 15 2007-1-9
• 名词解释什么是独体字和合体字? 13 2008-8-9
• 名词解释:指事和指事字 2009-6-19
• 名词解释:请问“驿”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2008-10-17
更多关于七月派名词解释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名词解释 七月
其他回答 共 4 条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
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白色花》(注:绿原、牛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绿原作序。)序中说,“即使这个流派得到公认,它也不能由这20位作者来代表;事实上,还有一些成就更大的诗人,虽然出于非艺术的原因,不便也不必邀请到这本诗集里来,他们当年的作品却更能代表这个流派早期的风貌”。这些没有指明的诗人,当指艾青、田间、邹荻帆等,也可能包括“七月派”的领导得胡风。由于胡风等的文艺思想在40年代后期起已受到有组织的批判,相应也形成了对这一诗派的巨大压力。在进入50年代之后,这些诗人的创作已明显减少。有的作品,发表时就受到批评。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风在当时的创作: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写成、有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这部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和另一部《欢乐颂》。胡风从中国近现代屈辱和斗争的历史上,来阐发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包括对毛泽东的赞颂。不过,他对“历史”的叙述,对英烈、领袖的颂扬,并没有完全采用当时通用的“话语方式”,而个人体验和主观情绪的铺张加入,也使它与当时诗的写作规范产生距离。它出版不久,即在联系胡风“主观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评。此时,鲁藜、绿原、牛汉等也写有不少诗作,但原有的风格已有所损失,而发表的机会也日见减少。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发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与现实胶着的关系,决定着它的流派性格。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
七月派是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时空下,与抗日战争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一个文学流派。伴随着抗战的始终,七月派走过了从发生、发展到消隐的演变过程。其中,流派人员构成的分化重组,流派风格样貌的前后变化,都与抗战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状态的转变息息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七月派在抗战文化背景中,执守着五四新文学的启蒙
姿态,并将启蒙的思路与抗战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悲剧命运的文学流派,以路翎、丘东平、彭柏山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依托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深厚的生活体验,同时博采表现主义、新感觉派,象征主义等现代派的手法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传流,“七月派”小说呈现出深沉、粗犷、凝重、悲怆的审美风格,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对小说真实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说高度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作品“再现”之真与“表现”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态,“七月派”既强调了作家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又充分尊重了社会生活第一性的原则,总之“七月派”以新的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胡风一派的诗论,作为其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在50年代初也受到批评。阿垅(陈亦门)的《人与诗》(1948)、《诗与现实》(1951)和《诗是什么》(1954)等论著,对于诗的见解,对于中国现代诗人所作的评论和依据的尺度,许多地方都可以辩驳商讨。但是,50年代初对这些论著的批评,却被作为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组成部分。在此期间,阿垅的《论倾向性》、《略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注:《论倾向性》,《文艺学习》(天津)1950年第1期;《略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署名张怀瑞),《起点》(上海)1950年第2期。批评者认为前者宣扬唯心论的“艺术即政治”,是“抵抗马列主义的关于文艺的党性的思想”(陈涌《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评阿垅的〈论倾向性〉》,195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对后者的指责则是歪曲马克思推销自己的错误观点(史笃、蒋天佐《反对歪曲和伪造马列主义》,195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等文章,也受到严厉批评。在胡风一派的诗观中,最受到持续的责难的,1948年关于诗的一番言论。胡风认为,诗应是对于人民受难的控诉的声音,是对于人民前进的歌颂的声音,诗应在前进的人民里前进;不过,“在前进的人民里面前进,并不一定是走在前进的人民中间了以后才有诗”,“因为,历史是统一的,任谁的生活环境都是历史底一面,这一面连着另一面,那就任谁都有可能走进历史底深处。……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胡风接着又说,“人民在哪里?在你底周围。诗人底前进和人民底前进是彼此相成的。起点在哪里?在你底脚下。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斗争总要从此时此地前进。胡风的理论
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1979年获释。1980年平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回答者: 洛兮 - 四级 2007-6-9 15:41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白色花》(注:绿原、牛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绿原作序。)序中说,“即使这个流派得到公认,它也不能由这20位作者来代表;事实上,还有一些成就更大的诗人,虽然出于非艺术的原因,不便也不必邀请到这本诗集里来,他们当年的作品却更能代表这个流派早期的风貌”。这些没有指明的诗人,当指艾青、田间、邹荻帆等,也可能包括“七月派”的领导得胡风。由于胡风等的文艺思想在40年代后期起已受到有组织的批判,相应也形成了对这一诗派的巨大压力。在进入50年代之后,这些诗人的创作已明显减少。有的作品,发表时就受到批评。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风在当时的创作: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写成、有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这部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和另一部《欢乐颂》。胡风从中国近现代屈辱和斗争的历史上,来阐发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包括对毛泽东的赞颂。不过,他对“历史”的叙述,对英烈、领袖的颂扬,并没有完全采用当时通用的“话语方式”,而个人体验和主观情绪的铺张
加入,也使它与当时诗的写作规范产生距离。它出版不久,即在联系胡风“主观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评。此时,鲁藜、绿原、牛汉等也写有不少诗作,但原有的风格已有所损失,而发表的机会也日见减少。
回答者: shangui2006 - 十四级 2007-6-9 15:42
七月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白色花》(注:绿原、牛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绿原作序。)序中说,“即使这个流派得到公认,它也不能由这20位作者来代表;事实上,还有一些成就更大的诗人,虽然出于非艺术的原因,不便也不必邀请到这本诗集里来,他们当年的作品却更能代表这个流派早期的风貌”。这些没有指明的诗人,当指艾青、田间、邹荻帆等,也可能包括“七月派”的领导得胡风。由于胡风等的文艺思想在40年代后期起已受到有组织的批判,相应也形成了对这一诗派的巨大压力。在进入50年代之后,这些诗人的创作已明显减少。有的作品,发表时就受到批评。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风在当时的创作: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写成、有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这部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和另一部《欢乐颂》。胡风从中国近现代屈辱和斗争的历史上,来阐发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包括对毛泽东的赞颂。不过,他对“历史”的叙述,对英烈、领袖的颂扬,并没有完全采用当时通用的“话语方式”,而个人体验和主观情绪的铺张加入,也使它与当时诗的写作规范产生距离。它出版不久,即在联系胡风“主观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评。此时,鲁藜、绿原、牛汉等也写有不少诗作,但原有的风格已有所损失,而发表的机会也日见减少。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发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与现实胶着的关系,决定着它的流派性格。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
七月派是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时空下,与抗日战争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一个文学流派。伴随着抗战的始终,七月派走过了从发生、发展到消隐的演变过程。其中,流派人员构成的分化重组,流派风格样貌的前后变化,都与抗战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状态的转变息息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七月派在抗战文化背景中,执守着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姿态,并将启蒙的思路与抗战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悲剧命运的文学流派,以路翎、丘东平、彭柏山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依托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深厚的生活体验,同时博采表现主义、新感觉派,象征主义等现代派的手法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传流,“七月派”小说呈现出深沉、粗犷、凝重、悲怆的审美风格,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对小说真实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说高度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作品“再现”之真与“表现”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态,“七月派”既强调了作家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又充分尊重了社会生活第一性的原则,总之“七月派”以新的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胡风一派的诗论,作为其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在50年代初也受到批评。阿垅(陈亦门)的《人与诗》(1948)、《诗与现实》(1951)和《诗是什么》(1954)等论著,对于诗的见解,对于中国现代诗人所作的评论和依据的尺度,许多地方都可以辩驳商讨。但是,50年代初对这些论著的批评,却被作为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组成部分。在此期间,阿垅的《论倾向性》、《略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注:《论倾向性》,《文艺学习》(天津)1950年第1期;《略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署名张怀瑞),《起点》(上海)1950年第2期。批评者认为前者宣扬唯心论的“艺术即政治”,是“抵抗马列主义的关于文艺的党性的思想”(陈涌《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评阿垅的〈论倾向性〉》,195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对后者的指责则是歪曲马克思推销自己的错误观点(史笃、蒋天佐《反对歪曲和伪造马列主义》,195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等文章,也受到严厉批评。在胡风一派的诗观中,最受到持续的责难的,1948年关于诗的一番言论。胡风认为,诗应是对于
人民受难的控诉的声音,是对于人民前进的歌颂的声音,诗应在前进的人民里前进;不过,“在前进的人民里面前进,并不一定是走在前进的人民中间了以后才有诗”,“因为,历史是统一的,任谁的生活环境都是历史底一面,这一面连着另一面,那就任谁都有可能走进历史底深处。……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历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胡风接着又说,“人民在哪里?在你底周围。诗人底前进和人民底前进是彼此相成的。起点在哪里?在你底脚下。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斗争总要从此时此地前进。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1979年获释。1980年平反。
自己看看吧
回答者: Windy¢风 - 四级 2007-6-9 15:42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七月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是: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发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与现实胶着的关系,决定着它的流派性格。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
七月派是活跃在抗日战争的时空下,与抗日战争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一个文学流派。伴随着抗战的始终,七月派走过了从发生、发展到消隐的演变过程。其中,流派人员构成的分化重组,流派风格样貌的前后变化,都与抗战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状态的转变息息相关。更值得注意的是,七月派在抗战文化背景中,执守着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姿态,并将启蒙的思路与抗战的现实需
求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
参考资料: /view/415379.htm
回答者: ☆凌秋☆ - 一级 2007-6-9 15:46
等待您来回答
求幼儿园中班公开课教案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柳永在词创作上有什么贡献 100-200字左右
怎么解决把DV用nero7刻录成DVD后播放完一节停顿一秒才播下一节的问题
求一篇幼儿园亲子课教案,关于礼仪教育或者社会性领域方面的。
如何说好一节高中语文课
《柳永词》有哪些新变
谁有幼儿的呼吸训练教案啊?
©2010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