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专家笔谈•参9占3面ZHYF-2013-0314-0292编辑:郑湃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何云庄志雄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3.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127,81273097);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何云),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庄志雄)通信作者:庄志雄,Email:zxzhuang2007@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外源性化合物、物理和生物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毒作用及其机制,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当前,环境污染、职业卫生、食品和药品安全等已成为我国和全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会对毒理学的重视和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不能用人体直接进行试验研究,所以毒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代物。

但是,长期以来,毒理学体内试验一直存在着几个严重的问题:(1)动物染毒剂量远远高于人体实际接触剂量,导致高剂量到低剂量推导的不确定性;(2)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3)从单纯遗传背景的近交系实验动物中所得到的结果外推到复杂的遗传背景的人群的不确定性;(4)传统毒理学试验使用大量实验动物,耗资、耗时、耗人力,难以适应实际需求;(5)难以研究化学物暴露和基因的交互作用;(6)以疾病或死亡为观察终点,不能提供足够的毒作用机制的信息;(7)常规使用成年健康的大鼠,未考虑易感的年龄阶段对毒物作用的影响,难以制定可为社会接受的安全限值。

有鉴于此,2007年美国国家研究院(NRC)发表了一份报告(toxicity testing in the 21st century:a vision and a strategy)[1],提出21世纪毒性测试的重点将由整体动物试验转向基于人类细胞、细胞系和(或)细胞组分等实验动物替代方法;毒性测试将重点关注:(1)选择和评价敏感的检测终点;(2)建立和应用高通量、中通量方法;(3)研究细胞-反应网络;(4)研究作用机制与作用模式;(5)阐明毒性通路与系统生物学效应。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毒物的性质、毒物的暴露途径、毒性机制以及毒物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 毒物的性质研究毒理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毒物的性质。

毒物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药物,甚至是放射性物质等。

通过分析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对生物的作用机制,可以了解它们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基础。

2. 毒物的暴露途径研究毒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例如吸入、摄入、皮肤吸收等。

毒理学通过研究不同途径的暴露情况,可以评估毒物对人体以及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性机制研究毒性机制研究是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解析了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机制。

不同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机制,例如直接损伤细胞的毒物、干扰代谢过程的毒物等。

了解毒物的毒性机制有助于确定其对特定生物体的毒性程度。

4. 毒物的评估和控制方法研究评估和控制毒物的方法是毒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评估毒物的风险和危害程度。

同时,他们也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毒物的暴露,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开发高效的防护措施。

二、毒理学的意义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产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人类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和控制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过了解毒物的性质和暴露途径,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人们受到毒物侵害的风险。

毒理学也可以为药物开发提供参考,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环境保护毒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毒物的排放和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防止这些环境风险,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3. 产品安全毒理学在产品安全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物学意义下毒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生物学意义下毒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生物学意义下毒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是综合性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在毒理学研究中,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毒物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深入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机理、毒性表现、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过去,人们主要依靠动物实验进行毒理学研究,如今,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毒理学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一、基因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可以通过基因芯片来研究毒物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比如,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小鼠基因芯片,分析了多氯联苯(PBBs)、3,3',4,4',5-五氯二苯醚(PCB 126)、苯并[a]芘(BaP)、苯并[a]芘-7,8-二酚(BaP-7,8-DH)等苯并[a]芘衍生物对小鼠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等变化。

二、毒理学研究进入高通量时代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毒理学研究的发展。

比如利用“细胞芯片”技术,可以对毒物和药物的毒性进行快速高效的评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大幅度减少动物实验的数量,同时对大量样品进行快速检测。

比如,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细胞芯片,对多种有毒或可能有毒的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了评估,发现大部分化合物都会对人类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毒理学研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毒理学研究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为制定环境安全和健康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毒物引起的疾病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比如研究巨噬细胞的作用对毒物诱导的肝脏细胞死亡产生的后续影响,可以为毒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四、人工智能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毒理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比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模拟分子的三维结构、互作方式等来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毒理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现实

毒理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现实

毒理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现实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毒理学研究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毒理学研究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对化学物质、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预防和治理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的损害。

本文将从毒理学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其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等方面,分析毒理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现实。

毒理学研究的意义毒理学研究是对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所引起的毒性作用的研究。

现代化学物质种类繁多,但其中有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对环境和生物产生危害。

因此,毒理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化学物质对生命系统的损伤。

首先,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类健康的保护。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比如汽车尾气、化学工业废气、电子产品挥发出的有害气体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毒理学研究通过对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制定出相应的环保法规和措施,避免人们被危害物质所伤害,保障人类健康。

其次,毒理学研究对保护自然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全球范围内工业化不断加速,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环境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并在不断扩大。

有的化学物质甚至能给环境带来无法磨灭的痕迹。

毒理学研究可以很好地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为环境保护制定出相应的法规和策略,预防和治理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毒理学研究还可提高人类自身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为公众提供科学依据,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对环境信息和资源分配的公开和公正。

环保教育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毒理学研究的方法及其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可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毒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对化学物质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环境毒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探究毒理效应机制以及预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物的生态危害的综合科学。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毒理学研究及其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意义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预测和评估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从研究对象上看,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污染物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毒理效应和机制。

从研究内容上看,环境毒理学包括污染物的毒理效应研究、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毒性评价研究、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和化学特性研究等。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是指在实验动物或细胞体系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理影响以及毒性机制等。

现场研究是指研究人员在自然环境中对污染物的毒性进行观测和分析。

现场研究主要通过对环境物质、土壤、水体、空气等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来探究污染物的毒性及其生态危害。

三、环境毒理学应用1.环境污染物的监测评估通过环境毒理学研究,可以获取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毒性机制等基础数据,对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利用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数据,可以制定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和排放限制,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2.环境污染物的修复环境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环境污染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污染修复过程中,利用现有的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在修复过程中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毒性和生态危害程度,选择最佳的修复技术,使修复过程更加有效。

3.药物研发环境毒理学在药物研发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毒性评估和预测,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通过毒性评估,可以识别和排除药物中毒性的成分,为新药研发提供支持。

生态毒理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生态毒理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生态毒理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生态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对于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毒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在自然界中,各种污染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会随着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进行迁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通过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掌握这些污染物的行踪,预测它们可能对哪些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造成危害,从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以重金属污染为例,生态毒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某些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在进入土壤或水体后,会被植物吸收并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和富集。

这意味着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人类,有可能摄入大量的重金属,从而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源头加强对重金属排放的控制,选择低积累重金属的作物品种,或者采取土壤修复等措施,减少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和危害。

其次,生态毒理学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是否健康、安全的重要指标,而污染物排放标准则是限制企业和工厂排放污染物的法定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必须基于科学的研究和数据,而生态毒理学正是提供这些关键信息的学科。

生态毒理学家通过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调查,确定了各种污染物对不同生物的毒性阈值。

例如,对于某种化学物质,他们会研究其在不同浓度下对鱼类、鸟类、昆虫等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推算出该物质在环境中能够允许的最大浓度,从而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了解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的产生量和排放途径,结合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制定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促使企业采取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表观遗传学是最近热门的研究方向,它通过观察基因表达方式的变化,探索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表观遗传学通过调查细胞DNA及其伴随的化学修饰来研究基因转录过程的调控,从而更好地了解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表观遗传学是一种兼顾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实验技术,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始,这对于探索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越来越受到关注。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主要关注DNA的化学修饰——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

这些化学修饰可以影响DNA的可读性,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同样的基因表现出不同的表型。

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表观遗传学研究至关重要。

环境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基因表达,而生物本身也可以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通过对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表观遗传学能够更好地探究基因变异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机制,帮助我们解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联结和生物表现。

例子一:营养和表观遗传学人们早已知道,饮食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在遗传学中,营养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关系也已被证实。

在人类和动物实验中,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基因的甲基化,并导致一系列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同时,一些研究还显示,良好的饮食习惯能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这与正常的DNA甲基化有关。

因此,人类在生活中应该注重饮食,保证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轻患病和遗传病的风险。

例子二:妊娠期和表观遗传学妊娠期是最早期形成的环境因素,对婴儿的表观遗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饮食不良会影响胎儿的成长和发育,并引起表观遗传的变化。

例如,研究发现,孕妇饮食中的磷酸盐含量过高将影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等生长指标。

此外,吸烟和饮酒等行为也会影响妊娠期表观遗传的变化。

因此,孕妇应该注意饮食健康,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这对生育健康婴儿至关重要。

生命科学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命科学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命科学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基因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环境对基因表达和生物行为的影响。

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对生物体特征的控制基因是生物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它们记录了生物体所有特征的遗传信息。

基因决定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代谢过程等特征。

通过基因的变异、重组和表达调控,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展现出多样性。

二、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然而,基因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环境同样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基因的表达。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物质等,它们能够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或者结构,进而改变生物体的特征。

1. 表观遗传学环境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方式影响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化学修饰的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都可以影响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和染色体结构,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2. 转录调控环境条件还能够直接作用于基因转录,通过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和RNA聚合酶的活性来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例如,热休克蛋白的合成就是通过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受到调控的。

三、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进化的影响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是选择的驱动力,能够对具有不同基因组的个体进行有选择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引起种群的适应性演化。

同时,基因也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1. 突变和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创造了遗传多样性,并为进化提供了新的基础。

环境的变化能够选择适应性较好的基因型,使其在种群中逐渐占优势。

这样,通过自然选择,有利基因得以传递并逐渐在种群中固定,进而形成新的生物种类。

2. 遗传平衡与环境压力环境的稳定会导致种群遗传平衡的形成,即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频率保持相对恒定。

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及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及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及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我们的基因组不断变异和演化,这些变异导致了我们的差异化,形成了不同的人群。

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基因表达和活动,影响了我们的生理和行为。

因此,了解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一、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染色体的随机性和突变等因素引起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化现象。

基因是人体内控制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单一属性并按照一定的规律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基因变异的不同形式会表现在个体的某些特征中,如身高、体重、眼睛颜色、肤色等。

遗传变异是人种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个体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表观遗传除了基因突变和突然变异,表观遗传也是一个重要的遗传变异形式。

表观遗传是指由于环境因素(如营养、药物、辐射等)和生活方式(如运动、饮食)的影响,导致基因表达和活动的变化所引起的表现型的变异。

表观遗传是通过调节基因的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等机制实现的。

在人类生命的早期阶段,表观遗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表现型,如身高、体型、智力水平和慢性疾病等。

三、环境交互作用环境因素和基因的交互作用,是导致人体发病和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环境因素对基因的表达和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并导致不同形式的健康问题。

例如,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人类可能会发生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这揭示了健康、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

最近的研究表明,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在群体学上有所体现,在个体学上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一项针对肥胖人群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基因表达受到营养和运动干预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干预,研究人员发现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并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分析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分析对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一、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是指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疾病的发生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往往是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遗传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种疾病,包括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都与遗传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某些疾病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即疾病在家族中的发生率远高于全人群的平均发病率。

这一现象暗示了疾病与遗传因素的密切关系。

三、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工作条件等。

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许多疾病的高发率密切相关。

例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化学物质暴露等环境因素被认为是促使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手段。

常用的方法包括家系研究、配对研究、群体研究等。

其中,家系研究可以用于分析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遗传方式。

配对研究则可以用于比较同卵和异卵双胞胎之间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群体研究则是通过对较大人群的调查和观察来寻找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共同作用。

五、应用前景和挑战研究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科学家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然而,研究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往往非常复杂。

此外,研究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需要大量的样本和数据,研究者们需要克服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困难。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某种疾病的起源、发展和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学和环境学的交叉研究为科学家提供了认识疾病背后潜在机制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调查中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

一、研究方法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遗传学、统计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等。

以下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方法:1. 遗传关联研究:通过比较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确定是否存在遗传变异与特定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

2. 密切接触者研究:针对有亲属关系的疾病患者及其家人进行纵向和横向观察,以便评估遗传和环境对疾病发展的贡献。

3. 环境暴露评估:使用生物标记物或问卷调查等方法,量化个体接触环境因素的程度和频率。

4. 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分析:通过构建统计模型,识别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疾病风险的加性和乘性效应。

二、重要成果1. 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风险: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型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更高或更低的疾病风险。

例如,某种基因突变在吸烟者中与肺癌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

2. 遗传和环境对疾病表型的共同贡献:研究表明,人们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受到遗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这表明仅仅关注单一因素难以完全解释疾病的发生。

3. 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一些基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例如,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或DNA甲基化水平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4. 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潜力:基于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在未来,这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管理疾病风险。

总结:流行病学调查中,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机制。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逐渐认识到遗传与环境对疾病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

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

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基因与环境互作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科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完善,人们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逐渐加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基因对环境的影响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对于个体的特征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们通过基因检测和相关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可以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例如,一些基因变异使得某些人具备更好的免疫系统,从而更能抵御疾病的侵袭。

此外,基因还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身高、体型等方面的特征。

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环境对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中的营养、毒素、压力等因素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影响个体的发展。

例如,在孕期营养不良的环境下,某些基因可能会被关闭或激活,导致婴儿出生后存在生长发育问题。

此外,环境因素还可以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三、基因-环境互作的研究意义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对于了解个体发展的机制、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个体对环境的响应,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准确了解某些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较弱,就可以避免过度用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基因-环境互作的局限性尽管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进行关因果性的研究。

其次,个体发展受到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很难区分单个基因或环境因素的独立影响。

此外,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还受到时效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基因与环境互作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因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相互交织,并共同塑造个体的特征和命运。

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对于个体的健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流行病学研究探索疾病的基因环境互作

流行病学研究探索疾病的基因环境互作

流行病学研究探索疾病的基因环境互作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流行病学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流行病学研究的目标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为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而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的基因环境互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索疾病的基因环境互作,并探讨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

二、基因环境互作概述基因环境互作指的是个体基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时,仅仅关注基因或环境的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综合考虑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

基因环境互作对疾病的风险和表型有重要影响。

个体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对特定环境的敏感性,而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可能调节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因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基因环境互作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1. 解释复杂疾病的发生机制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单一基因或环境因素有关,而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互作。

流行病学研究通过探索基因环境互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复杂疾病的发生机制。

例如,在研究某种癌症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某一基因突变只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高风险,表明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癌症的发生。

2. 确定个体的风险评估基因环境互作的研究有助于确定个体的风险评估,从而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通过了解个体基因型和特定环境因素的互作效应,可以预测个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将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

3. 指导疾病防控策略基于基因环境互作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疾病的防控策略。

针对特定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互作效应,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例如,在某种传染病的防控中,通过了解特定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可以针对性地加强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的防护措施。

毒性学研究中的生命科学方法及应用

毒性学研究中的生命科学方法及应用

毒性学研究中的生命科学方法及应用毒性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产生的有害作用的学科,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毒物的种类和来源越来越多,因此毒性学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生命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则为毒性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毒性学研究中常用的生命科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能够改变生物遗传基因组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制备毒素、检测毒素污染以及研究毒素的作用机理。

例如,以大肠杆菌为基础的表达系统可以制备大量的蛋白质毒素,进而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特异性的检测试剂,用于检测毒素的存在和污染程度。

最近几年,基因编辑技术也在毒性学领域逐渐应用,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毒素作用的关键基因进行敲除或突变,以探究毒素的作用机理。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利用高通量的蛋白质分析方法,研究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

在毒性学中,蛋白质组学技术常用于研究毒素的靶标蛋白,从而揭示毒物的作用机制。

例如,在铅中毒的研究中,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发现多种蛋白质与铅的作用密切相关。

另外,蛋白质组学技术也可以用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进而进行毒素的有效监测与预测。

三、单细胞技术单细胞技术是一种可以从单个细胞中提取相应的生物学信息的技术,其在毒性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

毒性学研究通常涉及许多细胞类型和混合群体,而单细胞技术可以在不影响细胞历史的前提下,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响应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毒素的作用机理。

例如,在汞中毒研究中,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揭示出汞暴露的响应特征,并且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汞响应基因。

四、计算生物学技术计算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地分析和解释大规模实验数据的方法,其在毒性学中应用广泛。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识别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并对其毒性进行预测。

另外,计算生物学技术在毒性数据的管理、存储和共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管理大量数据,以提高研究效率和数据的可复用性。

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

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

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病理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毒理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环境保护,还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环境污染物的危害随着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愈发严重。

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含有剧毒和较强的致癌性。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例如,苯、酚等有机物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道、皮肤及胃肠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眩晕、乏力、恶心等症状;同时,还会危害肝、肾、神经系统等器官,引起肝肾衰竭、癫痫等病变。

重金属像铅、汞、铬等物质可以引起中毒性脑病、铅中毒、光敏性皮炎、重度贫血、致癌等。

因此,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污染物的危害,环境毒理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环境毒理学旨在探究污染物的毒性机理和对生命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这些影响的因素。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了分子组织层面、器官系统层面和整体人体水平的生物学动态。

毒理学的研究需要通晓多种学科和方法,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

化学方法可以帮助将毒性污染物进行识别和确定其性质,而生物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污染物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不良反应和生理效应。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健康效应,即研究对组织、器官和整体身体的慢性和急性效应以及承受环境毒素的毒性容忍度。

环境毒理学的意义环境毒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污染物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其实,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只是明显的病变和症状,它更可能是一种潜伏性的危害,会慢慢地影响人体的健康。

慢性病和环境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复杂和严重。

流行病学中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流行病学中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流行病学中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其研究内容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是流行病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复杂机制。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中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一、遗传与环境对疾病的作用机制1.1 遗传对疾病的影响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疾病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家系研究和基因组研究,可以发现疾病的遗传基础及其突变。

遗传因素还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态。

1.2 环境对疾病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因素、职业暴露、饮食结构等。

环境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疾病的风险。

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2.1 配对评价研究法通过考察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家庭成员,比如双胞胎、兄弟姐妹,对他们之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消除一些家族特异性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干扰,更准确地评估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效应。

2.2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研究法该方法通过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空气质量等的结合效应,来探究基因和环境对疾病的共同效应。

例如,研究了一种基因变异与高盐饮食摄入所引起的高血压的相互作用效应。

三、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3.1 高血压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高血压是一种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疾病。

在高盐饮食的环境下,一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更高的血压风险。

而在低盐饮食环境下,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不会导致高血压。

这说明了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高血压发生的调控作用。

3.2 2型糖尿病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

一些特定基因的变异使得个体对肥胖、高糖饮食等环境因素更敏感,增加了糖尿病风险。

然而,适当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这种遗传风险。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基因在生物体内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

然而,在生命科学中,除了基因本身,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体的发展和表型表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研究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基因在生物体内的遗传传递和表达。

基因是生物体内负责特定遗传特征的单位,它们由DNA分子编码。

遗传传递是指基因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在后代中产生遗传变异。

遗传表达是指基因的表型表达,即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性状显现。

2. 基因对生物体的影响基因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一些基因控制着人们的外貌、身高、肤色等明显特征;而另一些基因则决定了人们的易感性、代谢能力等隐性特征。

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例如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 环境对基因的影响环境因素不仅能影响基因的表达,还可以与基因相互作用,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

环境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如营养状况、疾病状态)、化学物质(如污染物、药物)、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方式,影响基因表达的模式和程度。

4.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各个生物领域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某些基因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疾病的发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会表露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遗传易感性。

另外,营养状况对基因表达也有重要影响,如同样是患有糖尿病的人,其病情可能受到饮食结构的影响。

5. 应用前景和挑战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理解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个性化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然而,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分析的复杂性、环境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我们对于遗传和环境对于疾病产生及发展的相互影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遗传与环境对流行病学研究的贡献、遗传和环境在疾病流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遗传与环境对流行病学研究的贡献1. 遗传因素的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遗传基础,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因素的研究: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系统研究和监测,可以了解其与疾病的关联性,并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暴露因素。

这有助于我们识别和控制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遗传和环境在疾病流行过程中的相互作用1.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疾病的发生中,遗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发现,一些疾病需要遗传易感因素和环境暴露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引发。

例如,某些遗传突变可能使个体对某种环境暴露更为敏感,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2. 遗传背景对环境的反应:遗传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反应,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

例如,某些人携带某个特定基因变异可能会对环境中的某些暴露因素更为敏感,导致更高的疾病风险。

3. 疾病的遗传与环境风险因素: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互补的作用。

一些疾病可能需要在特定的遗传背景下才会引起。

同时,环境因素也可以通过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增加个体患病的风险。

研究此类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三、1. 遗传表型关联研究(G x E关联):通过研究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对疾病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现患病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

这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毒理学和环境中的生物学研究

毒理学和环境中的生物学研究

毒理学和环境中的生物学研究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环境元素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成为了对人类健康甚至生态系统的威胁。

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和物质性毒性。

毒理学和环境中的生物学研究就应运而生。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的生理和化学作用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药物、毒素、放射性物质等。

环境中的生物毒性和物质性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中的生物毒性主要包括生物类毒素、气体和化学物质等,生物类毒素主要指各类细菌、真菌,以及海洋生物分泌的毒素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和病理反应等。

气体污染是环境中常见的污染形式,其中主要的污染气体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尤其是对呼吸系统的危害较大。

化学物质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工业化学品、药物等,这些污染物质的毒性较大,可导致人体各系统受到损害,严重者会发生癌症等疾病。

物质性毒性主要关注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镉、铬等,这些重金属的毒性较大,会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严重损害。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多氯联苯、醛类、酚类等,这些有机污染物对生物影响较大,有些甚至会影响人体的基因。

在毒理学和环境中的生物学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通过研究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基因、代谢和成因等来识别。

例如,人类暴露在环境污染物质中会使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致癌;而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反应可用于评估环境的毒性。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毒理学和环境中的生物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为环境毒理学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例如,基于大数据挖掘和生物识别技术的新方法被应用于预测和评估化学物质的危害潜力;仿生学、纳米技术等新技术也被用于检测环境毒理。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一、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毒理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毒理学研究内容1. 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确定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类型、剂量反应关系、暴露途径等方面。

通过毒性评价,可以确定一个物质是否对人体或环境有害,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毒理动力学毒理动力学是指研究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通过研究毒理动力学,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行为规律,预测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3. 毒理机制毒理机制是指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效应的具体机制。

通过研究毒理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毒理诊断毒理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确定其是否受到了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影响,并确定其受到影响的程度和类型。

毒理诊断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毒理学研究意义1. 保护人类健康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标准,确保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 保护环境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例如,在水污染方面,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标准,确保水质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3. 促进科学发展毒理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化学、生物学、医学等。

通过毒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并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 促进经济发展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笔谈•参9占3面ZHYF-2013-0314-0292编辑:郑湃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在毒理学研究中的意义何云庄志雄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3.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127,81273097);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何云),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庄志雄)通信作者:庄志雄,Email:zxzhuang2007@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外源性化合物、物理和生物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毒作用及其机制,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当前,环境污染、职业卫生、食品和药品安全等已成为我国和全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会对毒理学的重视和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不能用人体直接进行试验研究,所以毒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代物。

但是,长期以来,毒理学体内试验一直存在着几个严重的问题:(1)动物染毒剂量远远高于人体实际接触剂量,导致高剂量到低剂量推导的不确定性;(2)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3)从单纯遗传背景的近交系实验动物中所得到的结果外推到复杂的遗传背景的人群的不确定性;(4)传统毒理学试验使用大量实验动物,耗资、耗时、耗人力,难以适应实际需求;(5)难以研究化学物暴露和基因的交互作用;(6)以疾病或死亡为观察终点,不能提供足够的毒作用机制的信息;(7)常规使用成年健康的大鼠,未考虑易感的年龄阶段对毒物作用的影响,难以制定可为社会接受的安全限值。

有鉴于此,2007年美国国家研究院(NRC)发表了一份报告(toxicity testing in the 21st century:a vision and a strategy)[1],提出21世纪毒性测试的重点将由整体动物试验转向基于人类细胞、细胞系和(或)细胞组分等实验动物替代方法;毒性测试将重点关注:(1)选择和评价敏感的检测终点;(2)建立和应用高通量、中通量方法;(3)研究细胞-反应网络;(4)研究作用机制与作用模式;(5)阐明毒性通路与系统生物学效应。

该报告描绘了毒理学测试的最高理想:高通量、高灵敏度、低成本、预测能力强而且准确,并预言未来的毒性测试将主要依赖于体外试验和基于计算机、数学等模型的非生物学试验,而传统的动物实验将可能部分甚至全部被替代。

但是,笔者认为,体外试验可以作为体内试验的辅助与补充,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体内试验;计算机模型等非生物学试验替代生物学试验是未来毒性测试的发展方向,但是其数据必须建立在正确掌握人体正常运作的机制以及疾病发生的机制的基础之上。

以目前医学发展水平,距离掌握生命的全部奥秘尚为遥远。

目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资助建立的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中,体外研究占大多数[2]。

现有的几种数学模型均无法模拟和预测NIH耗资巨大的遗传与表型干预研究(heredity and phenotype intervention,HAPI)和抗血小板干预的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 of anti-platelet intervention,PAPI)研究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建立在体外研究基础之上的数学模型无法准确预测体内人群研究的结果。

为了建立计算机模型,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早期的疾病研究往往是研究单一环境因素或单一遗传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很多疾病是受多种环境因素和多种遗传因素影响的,并且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Hwang等[3]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母亲吸烟和婴儿转化生长因子α(TGF α)基因遗传变异的相互作用与腭裂的关系。

结果显示,易感基因型阳性但母亲不吸烟的婴儿患腭裂的OR=0.81,母亲吸烟但基因型正常的婴儿OR=1.08,母亲吸烟又有易感基因型的婴儿OR=5.60,表明母亲吸烟与该易感基因型对腭裂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这充分说明,单纯的环境因素或单纯的遗传因素都不能准确反映其对疾病发生的贡献,甚至得出与疾病无关的假阴性结果。

耗资巨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正是因为忽视了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基因的交互作用,仅仅考虑了遗传对疾病的贡献,所以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4]。

事实上,仅仅在一个时间的横断面上研究环境-基因的交互作用也是不可能完全解释疾病发生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如果说在疾病发生的多元回归方程中,单一环境因素或单一遗传因素是一维系统,多种环境因素之间、多种遗传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二维系统。

但是,仅仅考虑到这一点也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人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受到环境的影响,机体从受精卵开始就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环境,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可遗传的、对外界环境做出应答的表观遗传体系[6]。

表观遗传体系既是环境-基因交互作用随生命历程的时间轴不断变化的基础、结果和体现,也是环境-基因交互作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疾病与健康的发育起因学说”(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和“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的基础上,国际上近年来掀起了“生命历程流行病学”(life course epidemiology)研究的热潮[5]。

生命历程流行病学是研究妊娠、儿童、青少年、青年和中老年时期暴露于理化和社会因素对远期健康与疾病的长期影响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探明贯穿个体生命历程或者跨越多代的生物学、行为、心理过程对疾病发展危险性的影响。

笔者认为,只有在毒理学中引入“生命历程”的概念,才能在传统毒理学、毒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暴露组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毒作用机制,建立和完善具有预测价值的计算机模型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最终形成新的“系统毒理学”体系。

因此,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建立在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与疾病的四维系统之上的。

传统的毒理学研究大多停留在一维系统之上,鲜有二维系统的研究。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典型的多种遗传因素与疾病的一维系统研究。

近年来提出的暴露组(exposome)的概念是环境-生命历程与疾病关系的二维系统,将人们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7]。

面对如此复杂的影响疾病发生的系统,用传统毒理学的体内、体外试验和人群研究方法都难以全面揭示疾病发生的机制,也难以对外源化合物进行可靠的安全性评价。

众所周知,体外试验结果是在人为制造的与体内环境相差很多的条件下完成的,其优点是简单、快速、经济、用药量小,易于运用高通量、中通量的方法研究某一种相对均一的细胞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以及毒性通路,但是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1)体外试验无法获得“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的信息,而我们知道,识别“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是毒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一步,不同细胞对于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性可能是截然不同的;(2)体外试验存在外源化合物难以代谢活化的问题,有的外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低毒,但是经机体代谢后可以产生高于原型数百倍毒性的代谢产物;(3)环境化学污染物往往有低剂量长期暴露的特点,并且在体内有蓄积性,体外试验无法反映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4)体内细胞不仅与其附近相同和不相同种类的细胞相互作用,而且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其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因此体内和体外所获得的毒性通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

由此可见,在探讨作用机制方面,体外试验不可能替代体内试验,只能作为体内试验的辅助、补充与验证。

另外,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体外试验无法体现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相互作用在生命历程轴上的变化,所以也不可能替代体内试验,作为可靠的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传统毒理学的体内试验忽视了有害因素对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生长发育期个体的危害,选用背景单纯的成年健康的近交系动物进行毒性检测,结果可能导致漏检,引起严重的后果。

人们早就认识到,生长发育是一个“时间-空间”上精密调节的过程。

机体在胚胎发育或出生后生长发育时期对有害因素的易感性远远高于成年期。

而且,传统毒理学所研究的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仅仅以发育期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等严重的损害为观察终点,没有充分关注反映早期轻微损害的分子事件、细胞事件和毒性通路,更没有追踪这些轻微损害对将来成年期的影响。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以及动物和人的实验证据表明,早期生活经历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跨越多代遗传,造成机体一生的代谢失调,对生命后期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8-9]。

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分析可以用作早期代谢病理的标志物,使疾病的早期生命阶段的预防成为可能。

因此,现代毒理学体内试验应该重视多种环境污染物低剂量、长期暴露对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成年后的远期效应的影响和机制。

早期毒理学的人群研究是和职业暴露联系在一起的,而从业人员往往是成年人,因此传统流行病学调查关注的是成年职业人群的内暴露、外暴露水平和毒性效应的关系。

由于当前环境污染、职业卫生、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化学污染物的影响,如果忽视职业人群整个生命历程甚至几代人所受其他环境暴露的效应,我们很难准确评价职业暴露对他们的影响。

因此,在人群研究方面,应该在全民范围内建立出生队列档案,将来不仅应该为每一个人设立“基因名片”,而且应该收集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环境暴露资料、内暴露资料及表观遗传资料,作为评价职业暴露与疾病关系的基础。

当前,除了应该在人群中开展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生命历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外,我们还应该运用模式生物,尤其是转基因动物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模式生物具有以下优点:容易获得、易于在实验室饲养和繁殖;繁殖周期短、子代多;基因组数目少,遗传背景清楚;容易进行遗传操作和表型分析;从模式生物中得到的结论通常适用于其他生物。

模式生物的应用为解决传统毒理学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基因转移,在代谢途径上人为控制某一化学物的代谢;在整体水平上,可以人为控制某一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阐明该基因在化学物所致毒性过程中的作用。

模式生物允许研究者模拟人类从受精卵开始低剂量、长期接触环境化合物,研究其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成年疾病的远期效应;允许研究者在生命历程的时间轴上运用各类常规组学技术、组织芯片技术、报告基因活体示踪技术、报告基因的分子成像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单细胞测序和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等,对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的交互作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