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插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案例及插图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了解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西汉的建立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楚汉战争。
最终刘邦获胜,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材料研读(p.55)《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
一石米要五千钱,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人是国家主要财源。
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
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11课人?秦人||。
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后来被人们遗忘了||。
而汉王朝400多年的时间||,汉族、汉人自汉朝而得名||,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汉朝曾经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辉煌的朝代||。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汉朝是谁建立的吗?刘邦||,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我们把历史上的汉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哪两个?西汉和东汉||。
西汉就是刘邦建立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
定都在哪里?长安||。
刘邦建立了西汉||,成为了汉高祖||,开辟了新的汉王朝帝国||。
那么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这个汉朝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辉煌的盛世局面?不是||。
其实||,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国家还很不安宁||,有些想造反的诸侯不归顺他||,边疆又经常有匈奴来侵扰他||,内忧外患||,汉高祖看到自己刚刚建立的国家非常贫弱||,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打得过他们||,所以他非常的苦恼、焦虑学生回答||。
谈话法||。
视频引入||,||,他必须先解决汉朝内部的问题||,要先稳住自己的国家才能提高实力||。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仔细找找汉高祖刘邦他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播放视频:《汉定天下》)看完这段视频||,告诉老师汉高祖刘邦他现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秦朝灭亡的悲剧||,让百姓过上安定而富足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汉朝是个又弱又穷的国家||,老百姓的生活处于怎样的状况?我们来看一则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作业就是农作之业||,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西汉初年经常了发生饥荒||,饿死了许多老百姓||,甚至人吃人||,物价也很不正常||,飞涨到一石米五千钱||。
这个时候的人民生活的民不聊生||,人民得不到温饱||,人口是锐减的||。
而且这个时候连皇帝也很穷酸||,“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其他资料:缇萦救父的故事: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意,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有文: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
少而喜医方术。
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
庆年七十馀,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
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
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
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於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西汉的建立;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的景象和原因;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三、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
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东西汉之分是以国都而论的,西汉都于长安,东汉都于洛阳。
两个国都一东一西。
“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的“汉并天下”瓦当。
2、背景: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汉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门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汉得天下后,刘邦曾说:“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天下!"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时间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了解西汉建立.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修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学习汉初统治者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优良品质。
板书
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教学
反思
一.西汉的建立
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得出以下结论:
西汉建立时间:
西汉的建立者:
西汉的都城:
战争给西汉王朝留下了什么呢?
社会残破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使得经济凋敝,国家十分贫困,人民逃避战乱,大量流亡。面对诸Βιβλιοθήκη 困难,汉初的统治者会实行哪些政策呢?
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三.“文景之治”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52-53页的内容,然后说一说
文帝和景帝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一.预习答疑
二.课堂练习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西汉建立、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了汉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了“文景之治”,你觉得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
重点
汉初修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
难点
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文本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一环,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到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对于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稳定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历史地图。
4.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灭亡?汉朝是如何建立的?激发学生对西汉建立过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刘邦称帝、楚汉争霸等历史事件。
同时,展示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稳定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一、秦的暴政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
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学习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因果关系,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讲述历史小故事,从中感受文帝景帝宽厚节俭的优秀品质。
从秦汉两朝政策和结果的不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学家所称颂。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势和长处,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
西汉建立后,面临这种严重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慎于用法,政治上宽厚,生活上克己节俭,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统治,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个治世,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学习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他们的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于历史课本,教师在
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史料、图片、故事等创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学会认识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困难,巧妙渗透历史意识,正如XX年版新课标提到的那样:“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
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如何理解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分析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和意义。
教学资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6月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XX年6月版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XX年5月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秦汉史》中华书局XX年1月司马迁撰写《史记》岳麓书社XX年7月版
班固撰写《汉书》岳麓书社XX年3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大风歌》、《大风歌广场塑像》
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
用一两个词来说一说。
进入新课学习
展示课题、介绍汉朝。
知道汉朝的历史和分期。
一、西汉的建立
讲述西汉建立的情况。
展示图片,介绍“汉并天下”瓦当。
认识、了解“汉并天下”瓦当,知道是为纪念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二、休养生息政策
引导阅读P52的材料研读,思考思考: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境况?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引出休养生息政策。
介绍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
引导学生找一找汉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休养生息。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阅读整理各项措施,思考总结各项措施的作用。
三.“文景之治”
引出“文景之治”,介绍二位帝王谥号的含义。
展示材料:文帝、景帝的诏书,引导思考文景二帝的统治政策、对农业的态度。
引导学习整理文景二帝的各项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重视以德化民
介绍文景时期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
讲述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展示材料,介绍文景关心鳏寡孤独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督促各地制定的体恤老人的具体措施。
▲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介绍文景节俭的事迹。
展示图片,补充完整学生找到的各项具体措施。
引导思考勤俭治国在当时的重要性。
展示图片《西汉陶仓》、《西汉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读图,了解“文景之治”的社会局面,农业、手工业各项
发展。
再次展示汉初社会境况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比。
展示汉景帝阳陵中陪葬的陶俑图片、班固对这一时期的评价。
初步认识文景二帝。
学生齐读诏书,思考问题,认识到文景二帝对农业的重视。
▲了解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
▲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了解文景二帝“以德化民”的具体做法。
▲阅读课文、整理文景二帝节俭的各项措施。
思考这些做法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阅读课文,知道“文景之治”的社会景象。
知道什么是“治世”?
了解后世对“文景之治”的评价,知道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总结
展示“汉”篆书,讲述“汉”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意义。
引导思考汉初统治者政策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了解汉朝的重要历史地位。
学会思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板书设计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勤俭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