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所以,自由主义支持“知识精英”的原则,认为那是对天才加勤奋这一事实的认可。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这种认识使自由主义拥护民主,但它所坚持的自由原则又使它对民主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在自由主义看来,民主是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

1、传统观,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是以往智慧的积累,代表着久经检验的制度和实践;传统也赋予个人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在它看来,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复杂性,而我们所自信的那些抽象的思想原则和体系是根本不可靠的。我们只能相信经验和历史,相信实用主义原则: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环境和实践目标来形成我们的行为。因此,保守主义更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见”,或者“接近生活

的途径”,而不一种是意识形态改造方案。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3、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一切罪行和混乱的根基在于人类的个人本性,而不是社会制度。因此,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需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4、社会有机论,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在这个问题上,保守主义一贯的看法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社会是根据自然需要所形成的,它的各种制度和结构(如家庭、社会组织和民族等)维护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享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于维护共同体和社会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5、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雇主和雇员、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儿童,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由此看来,等级制和不平等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社会使人们根据相互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地位是由运气和偶然的出生所决定的时候,由此获得的荣耀和特权反倒使他具有了特别的责任,更加关心和在意不幸运的状况。

6、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在保守主义的权威观念中,自然的(即天赋的)知识精英的思想曾经一度盛行,但是,现在,保守主义者们更加普遍地认为,权威和领导主要是经验和训练的结果。权威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和基础,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谁是权威?对他可以抱有什么期望?如果说自由必需与责任共存,那么,自由也必然以自愿接受义务和责任为内容。

7、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开,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四、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2)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 这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的列表。许多将其政治行动与建立在上。在中,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确信的,此伦理来自于、、或更大团体的、原理原则、、或,解释社会该如何运作、提供社会秩序的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蓝图。一个政治意识形态主要有关于自身如何分配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为何。某些政党非常紧密地遵循着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其他政党也许采取较宽广的视野,接纳一些相关连的意识形态之集合,而非特别恪守其中之单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一部分原因是有时候因自身关注利益而行动的“道德的企业家”造成对大 众的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有两个特点: 1. 目标:社会应该如何运作或被组织起来。 2. 方法:为了达到该目标最适当的方法。 一个意识形态是众多思想的集合体。以典型来说,每个意识形态相当于其确信的思想内容,包含其所认定关于最好的(例如、)与最好的(如、)等议题。有时候同一个字词同时被用于定义一个意识形态与该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可能连结到一种经济体系,或者它可能连结到一个支持此经济体系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也时常经由的定位作为自身识别(诸如、或),虽然这方式常引发争议。最后意识形态可以从政治策略(如)与可成为政党建立基础的单一议题(如或)作出区分。 本列表试图将实际政治生活中可见的许多意识形态区分为数个类组;每个类组包含了互相关连的数个意识形态。类组标题与该类别中最广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名称有关。类组的名称不必然表示存在阶层顺序或是由此一意识形态发展出其他意识形态,而仅是揭示议论中的数意识形态在实际上、历史上与思想体系上相互有关连之事实。须注意,一个意识形态可属于数个类组,且在各相关的意识形态之间往往有相当多的重叠区块。并且请记得,一个政治标签的意思可能在各国家以及平常在意识形态组合签署了立场的各政党之间相异。 本列表是按照英文原文字母顺序排列的。因此将一意识形态置于另一意识形态之前不表示前者比后者重要或大众化。 目录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 一、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意识形态”多被当作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观念或倾向来使用,以至于不少人总是将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混为一谈,却很少关注这一概念所依附的哲学史框架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在今天更多地与贬义(如神秘化、虚幻或欺骗)相关联,但它最初是作为启蒙主义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理性概念被提出来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第一个把“意识形态”(ideologie)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即通过对观念进行唯物的、科学的精确描绘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拿破仑将托拉西们污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ideologue)”,才使这一概念蒙上了虚假、空洞的意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意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揭示出这些意识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对主体的虚伪教化,这对“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的费尔巴哈对宗教这种最具异化特征的意识形式进行的彻底批判,都为人们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自信心和思想条件。 真正对意识形态概念发生革命性影响的人是马克思。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昭示出马克思主义

探讨意识形态的两条理论途径。一条是通过理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展成《资本论》那样的经济学-哲学专著;另一条则是通过对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创立新的意识形态观,以指导无产者进行工人运动或暴动的政治行动实践;前者更重视意识形态的真假认识价值,后者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造效果。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紧密相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看成是某种社会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现象,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我们应该揭穿和批判的幻象。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具体化,指的是创建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上的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日益深入,马克思不再将意识形态简单看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虚假(歪曲)幻象,而更重视从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定位,更重视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或歪曲性的社会关系根源。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纠缠于对意识形态想象是否真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更加重视揭露和消灭造成意识形态虚伪性的真实(物质)条件。马克思不但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使自己的存在更具合法性而采用的种种话语策略和隐蔽手法。 马克思之后的革命哲学家列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也从不同程度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有别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观念),将意识形态看作配合阶级专政的附带内容,并将意识形态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社会制度的建设当中。而葛兰西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西欧社会远比列宁所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迪亚克的学生特拉西(Destutt deTracy)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_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高等教育与政治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郑维东1,李晓男2 (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 【摘 要】大众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是分析政治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 和谐与冲突的两种可能,处理好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其尽可能保持一种 和谐的状况,对于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大众政治心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4)01-0050-04 Tw o dimension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1.ZHE N Wei -dong ; 2.LI X iao -nan (1.Management School ,Shenzhen Univer 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2.Department o f Public Management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China ) Abstract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to ana 2 lyze political culture.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s olidarity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 o dimensions.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for any political culture to cope sm oothly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nd keep them in a s olidarity relation. K ey w ords :political culture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ideology 收稿日期:2003-09-26 作者简介:郑维东(1968-),男,四川邻水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李晓男(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一、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特征和功能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相比,更像是流行音乐,体现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的初步认识和基本看法,通常体现为大众的政治观点、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这其中,如果说大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是对政治生活的粗浅认识,是一些没有经过加工的零散的“思想原材料”,那么,大众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则是一些较为固定和持久的心理活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 ▲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艰巨。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苏联解体及西方敌对势力对后社会主义国家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成功,使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国家。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美国的CBS、CNN等媒体发

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这种直接的文化渗透规模大、成本低、覆盖面广,正如《华盛顿邮报》宣称的,“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接的文化宣传更获得了便捷、高效、广泛、强势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二战之前,西方敌对势力就注重文化输出与国家地缘战略的结合并用,二战之后更加重视通过全面的文化输出对他国施加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意在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 意识形态领域 核心内容: 价值观 范围: 意识形态方面、范畴 属: 上层建筑 目录 11概念内涵 22当前问题 33解决方法 44精神需求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

电大政治学基本知识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自检自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5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第三条道路 题目2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政治社会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个人主义 题目4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法律下的自由 题目5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答案: 反馈

正确答案是:经济自由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选择一项: A. 《政治社会学》 B. 《政治文化》 C. 《公民文化》 D. 《政治心理学》 反馈 正确答案是:《公民文化》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选择一项: A. 无政府主义 B. 社会主义 C. 自由主义 D. 保守主义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由主义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选择一项: A. 法西斯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反馈 正确答案是:自由主义

意识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至二○一学年度第学期) 论文题目:意识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学生姓名:叶俊森 学生学号: 20132111310089 所在学院:海洋学院 年级专业:201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 任课教师:蔡文举 完成日期: 2015 年 6月3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意识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叶俊森,201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 【内容摘要】意识形态作为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纵观历史,意识形态影响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等,个人感悟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是他虽是虚渺的存在着,但能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去影响人的一系列做法和行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进步,就是意识形态驱使着人类,给不止步于当前,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一种思维动力,一种精神牵引,从而改变自己,而集体意识形态的进步,会进而影响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活动,在文化,经济,信仰,宗教,法律,政治,道德等个方面体现出来。 【关键词】意识形态,人,影响思维,支配行为,改变活动。 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一)它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错位”关系。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并不客观地反映实际生活,它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特定的阶级利益的扭曲,因而和实际生活有距离,甚至是正相反的。比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到处散布“人人平等”的福音,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却充满了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现象。这就是一种“错位”关系。 (二)它与人的关系是体验的关系,它带有一种强制的性质,常常以无意识的方式侵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人们的思想中沉淀下来。意识形态作为感知、被接受和被忍受的文化客体,通过一个为人们所不知道的过程而作用于人。许多人自以为摆脱了“意识形态”,实际上始终站在它的舞台上。 一、意识形态的形成 自从人类从动物性中脱离出来而具有社会性开始,对于更好的生活的追求就成为了是社会人无法避免的行为和心理,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做法和行为。人的行为是靠思想来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

【艺术概论】艺术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背诵版)

专题1: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狭义的艺术教育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进行的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认为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当代社会中,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一方面造成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使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物欲横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渴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这种情况下,艺术格外受到青睐。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心理平衡和精神和谐,提高自身价值,达到个性发展。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讲,一,普及艺术基本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专题2:艺术与文化(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艺术是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现象,在文化大系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二.二者关系 ①艺术推动、反映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艺术史能准确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如 古希腊艺术体现出古希腊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鲜明标志是从神的世界向人间尘世转变。 ②艺术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个民族文化 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中。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着艺术家和观众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巨大影响。如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石涛的《图》,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三.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着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精神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精神文化部来看,艺术同哲学、、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艺术受到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影响这它们。 专题3:艺术与经济基础 一、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反应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通过中间环节,即政治、法律、道德联系于经济基础。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精编版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政治意识形态列表 这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的列表。许多将其政治行动与建立在上。在中,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确信的,此伦理来自于、、或更大团体的、原理原则、、或,解释社会该如何运作、提供社会秩序的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蓝图。一个政治意识形态主要有关于自身如何分配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为何。某些政党非常紧密地遵循着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其他政党也许采取较宽广的视野,接纳一些相关连的意识形态之集合,而非特别恪守其中之单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一部分原因是有时候因自身关注利益而行动的“道德的企业家”造成对大众的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有两个特点: 1.目标:社会应该如何运作或被组织起来。 2.方法:为了达到该目标最适当的方法。 一个意识形态是众多思想的集合体。以典型来说,每个意识形态相当于其确信的思想内容,包含其所认定关于最好的(例如、)与最好的(如、)等议题。有时候同一个字词同时被用于定义一个意识形态与该意识形态的主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可能连结到一种经济体系,或者它可能连结到一个支持此经济体系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也时常经由的定位作为自身识别(诸如、或),虽然这方式常引发争议。最后意识形态可以从政治策略(如)与可成为政党建立基础的单一议题(如或)作出区分。 本列表试图将实际政治生活中可见的许多意识形态区分为数个类组;每个类组包含了互相关连的数个意识形态。类组标题与该类别中最广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名称有关。类组的名称不必然表示存在阶层顺序或是由此一意识形态发展出其他意识形态,而仅是揭示议论中的数意识形态在实际上、历史上与思想体系上相互有关连之事实。须注意,一个意识形态可属于数个类组,且在各相关的意识形态之间往往有相当多的重叠区块。并且请记得,一个政治标签的意思可能在各国家以及平常在意识形态组合签署了立场的各政党之间相异。 本列表是按照英文原文字母顺序排列的。因此将一意识形态置于另一意识形态之前不表示前者比后者重要或大众化。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原理: 文化的重要性、特点及其功能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的特点: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文化有多方面的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认识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中主体部分,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2)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二)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 例题1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是罕见的。――摘自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北外国际关系考研初试政治学原理备考资料之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北外国际关系考研初试政治学原理备考资料之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1.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2.政治文化的构成 (1)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例如: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政治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例如: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3.政治文化的类型: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 (1)地域型政治文化:地域型政治文化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结构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 (2)顺从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下的民众往往被动地接受统治,由于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对政府产生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动服从政府管制,对于政治体系没有任何期望,既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文化下,民众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参与政府的公民。这种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3)参与型政治文化: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厉害相关,政治体系直接影响成员利益,社会成员相信,参与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所以,民众一般积极要求参与政治过程,以便影响政治决策。参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现代民主政治体系相一致。

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的是松散、弥漫状态的文化被提纯之后形成的结构严谨的思想力量,它一旦被人掌握,就能以最小的冲突(矛盾)获取最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法国哲学家阿苏撒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政治权力的概念分离开来,并用意识形态去解释人们是怎样用物化、形式化的行为活动去感知想象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散漫的意识(主意)被整理,被系统化,被浓缩成为清晰的概念,被组合成为一个想象的世界。组织中的人总是生活在某种意识形态之中,我们暂且将它的优劣伦理价值判断留给政治学去讨论。在意识形态中,人们焦虑不安的心理获得暂时的平衡,因为意识形态为人们原本无目的的行为活动提供了意义和价值,赋予人们存在的理由。先锋企业将意识形态的哲学 武器颠倒过来使用——先创造想象的世界,“营销”代表这个 想象世界的核心假设和概念,然后生产转化用的产品、仪式、符号、组织(兴趣小组)甚至语言,来具体表现抽象的概念。企业意识形态在利用物质产品和有形的服务表达设计出来 的抽象概念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影响力制造了受众并获得超值收益。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企业文化的思维模式与企业其它工作的思维模式有较大差异,它是主动创建企业意识形态,并用意识形态的哲学武器获取最大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过

程(见图一)。 先“创造”的想象世界就是企业文化假设体系,可见,企业文化与单纯的文化不仅已没有天然关系,反而南辕北辙,这一运用过程应是企业文化的真实面目,核心就是企业形成一套自己的意识形态,别人无法仿制。 “文化”式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提炼精髓,它的思维认为:第一,被整理、浓缩、组合的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外来;第二,组织中的人总是能充分理解从他们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意识形态;第三,不同企业之间提炼的企业意识形态是不同的;第四,被提炼出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形象;第五,被提炼出的企业意识形态必定适用于企业品牌;第六,被提炼出企业意识形态基本适用于企业扩张。“文化”式的企业文化是基于上面这些思维 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创建也好,提炼精髓也罢,在探讨中,回避了一个致命性的问题——为什么而创建?为什么而提炼? 企业文化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思维模式、价 值观念、行为规范。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又是什么?美国学者沙因在著作中提到,“文化的精髓就是共同习得的价值观、理念和假设,他们随着组织继续获得成功,而变成共享的和理所当然的。”“当组织新成员认识到组织的价值观、理念和 假设肯定是‘正确’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共享和理所当然的。”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教材197页)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 往年试题 05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文化 05年1月填空题(《学习指导》90页填空题第1题)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教材197页)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1. 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教材198-200页)【09年1月名词解释:政治心理;08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态度】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等。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和系统的表述。 2. 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体系文化主要反应了国民对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的态度和看法。过程文化是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它反应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政策文化是国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是公民对于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取向。 往年试题 09年1月名词解释:政治心理 08年7月名词解释:政治态度

(精)心得体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最新)

(精)心得体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最新) 意识形态概念和文化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本范畴,从其伊始就成为学界重点关注和着力解读的对象,也是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对两者关系的解读往往关涉到能否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问题。以文化的科学性抵斥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或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否认文化的科学性是学界常见的观点。将文化与意识形态看成是水火不容或者将文化与意识形态两者完全等同都是“懒汉思维”,没有正确深入地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显而易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是人类实践的主要场域,四者密切相关。经济领域是人们的最基本的实践场域,经济生活决定着其他三个场域的存在和发展。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政治场域相关,文化则是与人们的文化场域相关。现实中,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常常相互交织,这种现象反映在价值观层面必然是各自领域核心价值旨趣有相通之处。以政治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与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由此就产生了勾连。 质言之,文化属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意识形态性是文化的价值构件。生活中,人们无法在单一的意识形态即政治场域氛围里生活,也不能在纯粹的文化世界的精神文化场域中生存。文化与意识形态不是两条平行线。因此,合理审视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在学理上厘清二者关系的有关争议,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高度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 一、意识形态的文化性

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即文化性是意识形态的天然属性。具体而言,作为一定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映现着对应的社会存在,同时又是作为社会有机系统——文化这一精神产物的重要构成要素而呈现给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一定领域内,意识形态能够彰显和发挥文化内涵、特性和功效。意识形态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系统。这点在列宁那里得到了印证:“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意识形态要实现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就必须将自身所确证的价值、观念依托文化内在的向心拒异的凝聚和同化力量输送给全体社会成员,借助文化特色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形成普遍的话语塑造和政治共识,直至塑造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凝聚和整合社会的价值认同形成社会核心价值。 意识形态能动地映现一定的社会存在,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基本单元,通常以文化(精神生活)面相成为社会有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而存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文化向度讨论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问题,借助“文化”、“观念形态”等概念,使意识形态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末,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在毛泽东的解读中,意识形态的文化性相当于他所借用的文化概念,进一步而言就是指映射社会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如果说葛兰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