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

通过阅读《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使学生了解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阅读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布置阅读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朝花夕拾》内容:童年生活、怀念、向往主题: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方法: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阅读并理解《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问题。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2.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10篇散文,反映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见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3.主要篇目: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4.主题思想:《朝花夕拾》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批判了旧道德、旧礼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5.艺术特色:作品以散文的形式,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社会风貌。

作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丑恶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6.人物形象: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善良质朴的阿长、正直勇敢的藤野先生、孤傲清高的范爱农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安排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篇目,了解作品内容。

3.作品分析: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进行课堂分享。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学习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朝花夕拾》文学知识(了解)【内容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散文集之一。

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

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还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作品:《朝花夕拾》《鲁迅诗文名篇-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书系》《鲁迅自述》《中国小说史略》《直言不讳》《插图本鲁迅经典杂文选》《风筝》《鲁迅乡土小说选》《彷徨》《吾土吾民》《鲁迅杂文精编》《呐喊·彷徨》《鲁迅小说全编》《鲁迅散文·诗全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代儿童文学选(1902-1949)》《孤独者:鲁迅小说》《影的告别:鲁迅散文》《鲁迅杂文精选》《朝花夕拾》《呐喊》姓名:鲁迅著;徐林于淼编著【作品简介】名著导读1、小引2、狗·猫·鼠3、阿长与《山海经》4、《二十四孝图》5、五猖会6、无常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父亲的病9、琐记10、藤野先生11、范爱侬12、后记《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认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理解鲁迅先生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生平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介绍《朝花夕拾》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思考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怀念之情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 运用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优质教案第一章:《狗·猫·鼠》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深刻关怀。

2.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动物的故事,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的文章。

第三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故事,反映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生活的意义和对教育方式的启示。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鲁迅先生通过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勇于批判、敢于革命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作品特点: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讽刺意味。

3. 主要篇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三、教学重点1. 把握《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革命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内涵。

2. 感悟鲁迅先生通过作品传达的人生哲理。

3. 将作品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语言等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阅读《狗·猫·鼠》。

2. 第二周:分析《狗·猫·鼠》中的讽刺手法,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3. 第三周:讨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生哲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朝花夕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鲁迅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作品中的讽刺手法、人生哲理的讨论,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学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观点。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文章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3.巩固练习:通过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创作一篇短文或故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点评和激励。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3.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引导学生自主查询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

2024年最全《朝花夕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

二、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二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三字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三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四课时一、课文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一篇,感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第五课时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关注现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二、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三、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思考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质量、仿写水平等方面。

3.综合评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程度及其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朝花夕拾》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现在生活;(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2)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 作品情节梳理:(1)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完成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主要围绕作品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社戏》三个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展现了民族精神中的弱点与矛盾;而《社戏》则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与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朝花夕拾》中三个章节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鲁迅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鲁迅作品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1)概述《朝花夕拾》中三个章节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2)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章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4. 例题讲解:(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2)阐述《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民族精神中的代表意义。

(3)解读《社戏》中所反映的民间生活及其寓意。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课文教案2. 板书内容:狂人日记:心理变化、象征意义阿Q正传:性格特点、民族精神社戏:民间生活、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感受作者的人文精神。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作品。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认识旧中国社会的面貌,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1920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十篇散文。

2. 作品概况:本教案选取《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五篇散文进行教学。

3.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鉴赏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度:按顺序逐篇进行教学,每篇散文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2. 读书笔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

3. 课后测试: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习惯、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对作品情境的认识和感受。

2. 问题驱动: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4.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联系其他文学作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优秀教案例文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优秀教案例文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优秀教案例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教材《朝花夕拾》单元,具体章节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通过对儿时乐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章主题、了解鲁迅童年生活背景、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2. 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3.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文中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鲁迅童年生活背景;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b.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c. 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对一段描述进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朝花夕拾》——怀念童年,批判封建教育制度2. 鲁迅童年生活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为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掌握修辞手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最新最全《朝花夕拾》精品教案(完整版

最新最全《朝花夕拾》精品教案(完整版

最新最全《朝花夕拾》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朝花夕拾》这本名著。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朝花夕拾》全书共十个章节,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前三个章节,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详细内容:(1)《狗·猫·鼠》:鲁迅先生以狗、猫、鼠三种动物为载体,讽刺和批判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

(2)《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展现了鲁迅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朝花夕拾》前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批判的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朝花夕拾》前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学会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名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个章节,了解主要内容。

3. 例题讲解:(1)分析《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讽刺、批判的手法表达思想的。

(2)从《阿长与<山海经>》中,体会鲁迅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

(3)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鲁迅先生对知识的渴望。

4. 随堂练习:针对三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对《朝花夕拾》这篇经典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教学安排,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教案的详细内容:第一部分:课前导入1. 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观看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旧时光、童年回忆的思考。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有关家人的故事,为学习《朝花夕拾》做铺垫。

第二部分:课文阅读1. 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分段阅读课文,每段之后停下来进行讨论和理解。

重点关注其中的情感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4. 学生可自行朗读课文,教师可针对发音、语调等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三部分:课文内容理解和思考1. 请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选择以儿时的记忆为题材,讨论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尤其是作者与父亲、姐姐和盛产梨的村庄的关系,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冲突。

第四部分:课文语言分析1.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出现的古词句和方言,并解读其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方式和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手法,分析其对文章整体结构和情感渲染的作用。

第五部分:扩展阅读和写作训练1. 带领学生阅读其他与《朝花夕拾》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选择其他鲁迅的作品或者其他讲述童年记忆的作品。

2. 引导学生以《朝花夕拾》为启发,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文章。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指导,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六部分:课堂反思1.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指导。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1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材背景《朝花夕拾》是一部由鲁迅先生所编的散文集,它是一部具有浓厚时代色彩和社会现实意义的名著。

本教库采用《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朝花夕拾》作为教学资料,旨在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会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造精神。

3.塑造学生成长健康的心理和审美取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教学内容1)分析鲁迅的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解释他在时代变革中的自觉性和文学态度。

2)阅读选取的《朝花夕拾》中部分文章,例如《故乡》、《阿Q正传》、《显示品位的东西》、《华盖集》等。

3)讲解一些经典的语言技巧,如比喻、联想、排比等,解析它们在鲁迅散文中的具体运用。

4)讨论鲁迅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 课时安排1)第一节课: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思想,对鲁迅的人生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简单概括和分析。

2)第二节课:阅读《故乡》一文,解析文本中所用的一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方法,讨论对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3)第三节课:阅读《阿Q正传》一文,分析文本中所用的比喻和联想等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讨论和思考。

4)第四节课:阅读《华盖集》一文,学习文本中的排比和反问等语言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敏感度。

5)第五节课:阅读《显示品位的东西》一文,了解鲁迅的文学寓意和思想内涵,让学生对文化名流的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

6)第六节课:进行课堂小结和文学评价,回顾所有已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总结。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能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中的亮点。

三、合作探讨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1)分析鲁迅在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深入探讨1. 教师提出深入探讨问题:(1)鲁迅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体现。

(2)如何评价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1. 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2.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部编人教九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指导学生用粗读与细读的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并对作品主要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粗读与细读的方法对作品主要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作家赫尔博斯的名言导入,引入文本。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简介
四、知识大比拼,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书籍成果的检验。

五、精彩片段赏析,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再次回忆与分析,对文本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六、谈读书
七、将阅读进行到底。

最新深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朝花夕拾》

最新深圳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读懂书本内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批注,理解书本内容,体悟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分析文本内容,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寄于的情感。

总结阅读回忆性散文的共性。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描写的人物,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朝花夕拾》:“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是鲁迅四十多岁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

(二)鲁迅为何“夕拾”“朝花”?引出背景: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鲁迅经历了1925 年的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且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年轻人遭到攻击、侮蔑。

期间,为了免遭军阀政府的毒手,曾四处躲藏,最终,不得不离开充满杀机的北京而去了厦门。

到了厦门之后,又被学者们排挤出集团之外,单独安排在厦门大学的里。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三)《朝花夕拾》通过描写成长中的生活事件和片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故乡情亲情师生情友情学生根据这些情感找到相应的文段,并品析。

(四)如何理解回忆性散文的情感(一)回忆性散文的共性:通过回忆美好的人和事,来抒发情感。

(二)利用自身的经验,合情合理的解读作品,与作品发生情感共鸣。

(三)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的“引言” 。

【课堂小结】学会从读一本书,到会读一类书。

试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板书设计】朝花夕拾鲁迅故乡情亲情师生情友情。

初中朝花夕拾教案

初中朝花夕拾教案

初中朝花夕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把握鲁迅散文的特点。

2. 分析文中的的人物形象,了解鲁迅笔下人物的刻画方法。

3.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

2. 鲁迅散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学生预习《朝花夕拾》,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朝花夕拾》的篇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 提问:同学们对《朝花夕拾》有什么了解?大家可以简单分享一下。

二、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阿Q、祥林嫂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如阿Q的自尊、祥林嫂的坚韧等。

3. 提问:同学们觉得鲁迅笔下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学习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

3. 提问:同学们在文章中还能找到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四、讨论鲁迅散文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鲁迅散文的特点,如真实、生动、有力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要求字数在500字以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鲁迅散文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
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

肺病,55岁。

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

基本写于1926年。

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

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介绍《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①《小引》§4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
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学生自由阅读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思考并做圈点标注,思考: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 “长毛”的故事。

(6)<<山海经>>。

(重点)
全文最突出的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山海经》”到处寻找未见、“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在《狗·猫·鼠》中所计较的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粗俗、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善良的美德,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楼人,生于约1850年前,死于1899年4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妇女,鲁迅对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这位“老年的女工”,是一位一向带领着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

除本文外,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妈,可见她对鲁迅影响之深。

本文则是鲁迅比较集中地描写她的一篇散文。

长妈妈的丈夫姓余,没有子女,过继来的儿子叫五九,是一个裁缝师傅。

《阿长与<山海经>》正是写阿长这样一个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落后的劳动妇女给少年鲁迅心理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她的诚挚深厚的感情。

4.“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