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全国经典好题狂练专题13-14: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科普)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金牌教程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好题狂练新人教版20180428118

金牌教程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好题狂练新人教版20180428118

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好题狂练A组(限时3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陈序经,字怀民,1903年9月1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

1925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

1931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

1934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

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

1945年8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

1949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

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

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年12月29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

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1947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

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

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

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专题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说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

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

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

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

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

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

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

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10a 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10a 含解析

好题狂练A组(限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月色撩人孙蕙梨木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木板店铺,青砖路面,南临晏溪河。

梨木街上的人家都从事梨木生意,生产出来的梨木货真价实。

从穿开裆裤起,张仕文就在父亲的店铺里滚来爬去,常常是眼不错珠地瞅着父亲的两只手,琢磨着那些木料怎么抛来削去就成了做活计的农具。

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死活不肯再去学校继续念书,他说他要学木匠。

父亲不同意,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

张仕文朝父亲鞠了个躬,锁上院门,头也不回地去梨木街的“农具铺”做了学徒工。

不过两年的光景,张仕文已俨然一成年男人,脸庞黑黑,眼神犀利,下巴蓄起了一圈胡须。

在自己的“农具铺”开张之际,张仕文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讨媳妇,谁接受了我,我就为她剃去胡须,恢复真面目!从此,胡子成了张仕文的代名词。

别看梨木街只有七里长,居民的眼光却不短。

胡子的誓言如乱飞的风筝,在空中飘呀飘就是没个着落点。

眼看“奔三”了,也没见他身边多个人,倒见他的胡子野草般疯长,密匝匝地包裹了整个下巴。

下午四点钟,胡子发完货,沿着晏溪河信步拐上八字桥。

八字桥是街上最高的桥,站在桥头,视线可以横扫东西七里长街。

那天是冬至时节,天空灰蒙蒙的,街上不见一个人影。

看样子要落雪呢。

胡子站了会儿,感到风如刀子般直往心里钻,遂掉转头准备回店里去,却瞥见有个人影,依着院墙闪进桥西的幼儿园里。

胡子的心咯噔了一下,没容多想,撒腿就奔了过去。

孩子的哭喊声从教室里传出来。

两名园工模样的大妈站在门外急得团团转。

见胡子进来,一把拖住他,连声说胡子快救救月丫头快救救孩子们,那个男的有刀啊你要当心。

透过窗户,胡子看见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用刀抵着女子的脖子,大声叫嚷着要见校长。

墙角落下,十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哭叫道:何老师我怕啊,我要回家。

胡子一脚踹开教室门,说我是校长,有什么事尽管讲,别伤了女孩子家!你骗人,校长不可能留胡子,快去把校长叫来!骗你,梨木街的校长就是我这样子的,再不说揍你!胡子一声吼,男子拿刀的手竟然晃了几晃。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好题狂练(限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是简单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三段,原文为“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C项“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说法.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答案BD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错,原文为“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D.“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错,原文说“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3.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的翱翔有哪些不同点.(4分)《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时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答:答案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②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解析苍蝇属于昆虫,其飞行的特点应参照文本第四段内容;鹏鸟飞行的特点可参照题干中的这句话“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两者相较可确定比较角度:飞行方式、飞行原理、转向动作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雪花秘史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多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开普勒写的《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当然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说法.B.笛卡尔的赞叹形象生动,富有神奇色彩,他说雪花有可能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里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雪花轻盈的身躯.C.利伯布雷赫特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仔细观察后找出有趣的样本,这位科学家发现了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出现时的风力、天气情况.D.将雪花拍成照片,然后再做成邮票,让这种“雪花”飘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或许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这种想法早已实现.答案 A解析理解不合文意,“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篇专论雪花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原文中无体现.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德国皇家天文学家开普勒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B.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的是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但他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发现了六边形、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C.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的人是本特利,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在冰天雪地中,是用一架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D.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目的是揭开产生三角形雪花的谜团,同时记录下其他形状的雪花晶体.E.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雪花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一个农场工人表示的那种很大的雪花.答案BD解析A.曲解文意,“准备送朋友礼物‘雪花’”“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才有了这样的激动决定”分析概括错误,这只是他对上帝发出的慨叹,实为无奈,并不是他的内心决定.C.改变原意,“是用一架相机匣子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分析概括不准确,原文说是用“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E.观点与原文不符,原文的作者说“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说明作者没有最后确认.6.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4分) 答:答案(示例一)①文本中说到本特利在研究雪花的过程中,不畏严寒,不顾生死,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动.②我认为,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本特利一样,能执着地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并为此付出努力,我相信这个努力的过程会使我们终身受益.③如袁隆平,为了追求他的水稻梦,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劳作,不怕脏不怕累,甘当一名农夫,却解决了困扰全球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所以,无限的热爱,执着的追求,能创造人生的辉煌.(示例二)①文本中讲到本特利为了研究雪花不畏严寒,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科学研究需要付出不同寻常的艰辛努力.②我认为,我们要超越有限而平庸的生命,也必须付出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③时下,娱乐圈的很多年轻人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总想着靠一些“作秀”的手段去获取名利,这样得来的名利怎么会长久呢?唯有付出努力,付出艰辛,修炼自身的基本功,涵养自己的身心,你的人生才会真正地发光发亮.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把本特利研究雪花的付出、追求科学的那种精神答出来,然后再谈自己的感悟,必须有明确的表述,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举例阐述.。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019年北京卷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

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

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

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2019年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019年全国3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9年全国3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语文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2019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 专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高考全国卷分类汇编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考点分布考纲解读命题趋势新闻类文本除了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人物访谈、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外,还要关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

人物传记从命题方向来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设题:①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筛选;②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③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④对传记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⑤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总的趋势: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2019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将进一步向“时代精神”方向发展。

其具体特点表现为:1.指导思想: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命题原则:新闻类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人物传记类注重对信息的筛选,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和人物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3.选材特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新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和新闻访谈是重点考查对象。

4.高频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分析文本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主要观点。

5.文本字数:一般在800-1200字之间。

6.分值分布:2019年、2018年两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一道问答题,分值4分;2017年一道单选题,分值3分,一道双选题,分值5分,一道问答题,分值4分;2016年为选考,一道双选题,分值5分,三道问答题,分值分别为6分、6分、8分。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法。

并整合文中信息”类第五步:挖中心[2018·《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九 论述类文本阅读9a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九 论述类文本阅读9a Word版含解析

好题狂练A组(限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

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

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②一要平正。

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

它能给人以磁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

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

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③二要匀称。

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

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④三要参差。

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

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

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⑤四要连贯。

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

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

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⑥五要飞动。

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

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

2019高考语文全册刷高分配套练习:目录

2019高考语文全册刷高分配套练习:目录

使用说明:1.命题规律分析:统计分析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命题要点,总览高考命题分布规律。

2.命题角度: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命题关注的角度,是2019年的备考方向,也是本书编写的基本单位。

3.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精选全国卷最新高考真题,训练体验高考命题套路,准确评估复习状况。

4.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精选2018年各地市、名校优秀模拟题,精准训练,刷出高分。

5.志鸿智学圈:微信扫码,提供高效解题方法、答案详解等多种资源,助力训练增分。

命题角度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命题角度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命题角度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小说命题角度1人物形象分析命题角度2情节结构与作用命题角度3语言艺术赏析命题角度4标题、主题分析(二)散文命题角度1词语含义、句子含意理解命题角度2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角度3艺术技巧赏析命题角度1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命题角度2筛选并整合信息命题角度3比较材料异同(二)传记命题角度1传主形象、传主事迹分析命题角度2分析概括成因命题角度3分析文体特征,鉴赏表现手法命题角度1文言断句命题角度2古代文化知识命题角度3文意概括分析命题角度4文言翻译命题角度2鉴赏语言命题角度3鉴赏艺术手法命题角度4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命题角度语境理解式默写命题角度1客观选择类命题角度2补写句子类命题角度语段综合命题角度2语境、语体类命题角度逻辑推断命题角度仿用句式命题角度1图文转换类命题角度2表文转换类命题角度1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角度2新材料类作文命题角度3命题作文。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1a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1a Word版含解析

好题狂练A组(限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①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②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③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采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④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1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答案)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1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答案)

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

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狂练]专题13: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A组(限时3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一所大学陈序经,字怀民,1903年9月1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

1925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又前往德国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

1931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

1934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

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

1945年8月,陈序经从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

1949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

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

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年12月29日晚,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的。

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1947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

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

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

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年8月1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

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

陈序经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

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

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

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

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

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

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

陈序经顺应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

他主持校务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

短短一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深远。

从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4年时间,但这短暂的4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②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一时。

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

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1.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

C.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

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全国的大学,具备了全国性和国际性。

答案 A解析B.“三百人”是原来选读商学经济系的人数,不是扩充为商学院之后三个系的总人数;C.“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西南社会调查所”名称应互换;D.“使岭南大学逐渐具有全国性与国际性”是未来目标而不是已经达成的现实。

故选A。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

C.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

D.陈序经是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但在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上,他却是一位谦谦君子,体现了中国传统贤者的品德。

E.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

答案AD解析B.“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过于绝对。

C.“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曲解原文,原文链接是说“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

E.“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于文无据。

文中只写了与胡适的一次争论。

关于“文化问题论争”,原文只说及胡适等是“论战的参与者”;其实,在这次论战中,胡适是陈序经的盟友。

故选AD。

3.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答案①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②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不合理的畸形发展;③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④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方式。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观点。

信息筛选点是“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观点”。

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三至四段,仔细阅读这几个段落,很容易找出“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

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

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

他在《论学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在首次全校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

”“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治校’方式。

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己的学问。

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这些信息。

分条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

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

”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

“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

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

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

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

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

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

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

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

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

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

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