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风骨说
AP0901318 林晓梅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领我深思和研究这个问题。下面简单聊一下我的感悟。
横向来看,《风骨》一篇,开头便提出“风”来源于《诗经》的《国风》:“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刘勰《风骨》极为深入,提出风是教化的根源,同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
文中接下来说:“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这是其对“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最好注解。“风”是对“情”的美学要求,“骨”是对“辞”的美学要求。他强调风骨的重要性,而作家首先要有内在的充实之“气”,作家有了充沛刚健的“气”,作品才会有风力,没有“气”的形是没有生命力的。“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文中又言:“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从反面说明:作家缺乏刚健的志气,起作品也必定是无“风”的,故这样的作品也是没有什么感染力的,起不了教化的作用。文中用一比喻形象描述: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意思是说野鸡色彩丰富,但飞起来不出百步,那是因为肌肉过于丰满而力量不够;文章才力,也与此相似。刘勰用此譬喻,正式想告诫当时的作家: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是“风骨”,只有加强自身的“风骨”,
使作品保持充沛有力的“气”,才能有所成就,影响后世。他又举例:“若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由此可见,从文学行内质方面来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这一说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
“骨”的内涵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骨”即文辞,即“骨”是对文章辞语的要求,那些经过锤炼推敲而变的坚实有力,振振有声的辞语,才谓之有“骨”。另一种是“骨”即文意,即“骨”指作品的用事用典,讲究事义,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所用的材料、内容。
我个人认为,上述两种解释各有可取之处,但是又不完全准确,稍稍有片面之嫌。“骨”即文辞说只局限于对辞语的锤炼要求,片面追求文辞之美,忽视文章事实规律;而“骨”即文意正与之相反,过度追求文章的用典准确,当成史书来看,抛开了文章的美学要求,人为割裂了辞与骨的联系,更不可取。所以,综合来讲,当文章言辞具备了一定的可靠性并且经过了作家的锤炼而变得坚实有力才符合“骨”的要求。
我认为应该从思想和认识上来规范作家的文学创作,成为文学的一种重要美学规范。“风骨”说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