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语文课程概述-01
八年级语文课程大纲
八年级语文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八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八年级语文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能正确理解并分析文本,理解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1.1.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2 教学内容1.2.1 文言文选读包括经典文言文的阅读、鉴赏和解读,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2 现代文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3 作文写作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各类作文形式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1.3 教学方法1.3.1 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参与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1.3.2 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4 评价方式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第二章课程安排本章主要介绍八年级语文课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分布。
2.1 课程目标分解根据教学目标,将八年级语文课程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点,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重要内容。
2.2 课时分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的课时数量,确保课程的全面和系统性。
2.3 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期的教学周数和课时分配,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三章教学资源本章主要介绍八年级语文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
3.1 教材选取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3.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相关软件和设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课程论第1章
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 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 骗顾客,工会才必须要代表它每个 成员的利益。因为“个人的尊严是 至高无上的”。 5、生活(经验)化-过年,踢足球 6、民族化与多元化
重点: 课程及其表现形式、课程的作用、课 程的分类、课程发展的趋势
另一则寓言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 丽的羽毛而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 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 诫说: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 好事才是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 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
2、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划 了学生发展的蓝图,是影响学生发展 的重要因素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 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 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小乔 治可高兴啦!他想父族的大斧头能砍 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 呢?我要试一试。
1、从组成课程的要素分析 组成课程的要素:教师、学生、内 容和环境 教师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知 识本位课程,情景本位课程
2、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析 计划、标准、教材、教学辅助资 料(含课后练习册) 3、从课程的宏观门类分析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微观门类分析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5、从一门课程内容的组成上来分析 知识、能力、经验、道德、审美、 健身等等要素 知识、能力、个性、经验、道德、 审美与健身等课程内容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 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小乔治: " 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 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 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 谎,就对父亲说: "爸爸!是我砍倒你 的樱桃树。我想试一下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 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 一、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1.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 • •
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2.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为突出课程目 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作为课 程目标的组成部分。 3.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 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有新的理解。
•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自
• • • • • • • • • • •
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 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合作学习的特征1)互助性。2) 互补性。3)自主性。4)互动性。5)评价的自主性。 2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 (3)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探究学习 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 2.在课外延伸中探究学习 (四)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 •
–
“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 写字、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 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素养不同于“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的内容 1.热爱祖国语文。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3.丰富的语言积累。4.发展语文能力。5.培养语感、发 展思维。 6.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大学语文第一章内容涉及了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字词句和修辞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进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是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是人类思想的载体。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通过讨论语文的基本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修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培养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掌握它们的基本知识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章内容介绍了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包括字的构造、词的分类和组成规律、句子的结构和种类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提高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能力。
四、修辞的基本知识修辞是指借助一定的表达手段来增加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修辞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了解修辞手段的种类和运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创作和分析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第一章涉及了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字词句和修辞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因此,本章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法第一章第一节课程设置
3. 建国以来小语教材的发展
▪ 50年代学习苏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 63年开始恢复传统,加强“双基”,强
调多读多写多练 ▪ 66年-76年经历曲折,77年后反思,到90
年代逐渐形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 展智力的特点 ▪ 21世纪开始深化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
▪ 语文百花园—能说会道 ▪ /v_show/id_XNDA3MTA0MTY0.h
tml《我是小小推销员 》五年级上学期口语交际
9
▪ 寻求个人化的知识建构。 ▪ 知识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10
创建学校文化。
▪ 三级课程管理 ▪ 学校、教师及学生不再是课程的使用者及消
▪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 大纲(修订稿)》,提出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感性积累学语文,生活中学语文等新观念。
▪ 同时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母语教育, 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新的内容及形式。20
古代语文教科书的编选特点
▪ 入学之初,先集中识字,而后读书。 ▪ 课本编排按文体分类,便于学生较集中地
▪ 1920年,改国文为国语。 ▪ 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分目标,作业类别,
各学年作业要项,教学要点四部分, ▪ 1932年,《初级中学国语课程标准》,分目标,时间
分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附注几部分,这样的 课程标准结构到解放后才变。台湾地区到2000年才改 变。
18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演变
系,及社会及他人的关系,及自我的关系,是 和谐统一的。
▪ (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轻轻跑,要是你 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8
▪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 内容上,结构上注重及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不再是理
小学语文第一章教学解析
小学语文第一章教学解析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的第一章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学习文字的认读和书写、语言表达以及基本的写作技巧,使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下面将对小学语文第一章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
一、字的学习和认读字是语文的基本单位,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在第一章中,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和写出最基本的字词,并通过图画和生活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字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通过教学资料中的图画,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生活用品,如“书”、“水”、“石”等字词。
同时,教师可以辅以示范,让学生模仿书写这些字,并逐步学习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二、词语的学习和拼读词语是由两个或多个字组成的,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
在学习词语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词语,如“天空”、“大地”、“小狗”等,并通过拆字和组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天空”这个词,将其拆为“天和空”,并分别介绍“天”和“空”的意义。
然后再组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天空”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认识词语的意义,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拼音能力。
三、语句的学习和表达在掌握了字和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逐渐学习和理解简单的语句。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句子,如“我喜欢吃苹果”、“妈妈爱我”等,通过读、写、说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先读出一句句子,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跟读,同时指导他们正确地书写句子中的字词。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四、书写技巧的培养除了语言表达,小学语文的第一章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练习写字,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
例如,在黑板上或纸上画出一个字的轮廓,然后让学生依次填充笔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概述一、小学语文课程(一)课程1. 国内: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即:功课及其进程2.国外: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
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化的再生产、社会的改造名词解释,课程: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三)语文的含义口语语言语文书面语文字(文章、文学)1.语言与言语(语)语言是由千百万人的言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
音、形、义言语:是说或写的行为和结果,只是个体行为。
2.文:文字、文章与文学文字:书面语:记录语言的符号(小学)约定:音——义——现实现象符号文章:记叙、说明、议论和应用文(初中)文学: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高中)3.语文:口语+书面语——听说读写二、小学语文教学1. 基本任务: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思维能力,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新课标)2. 教学方法:从言语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从言语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学习3. 教学内容:阅读、思考与练习、语言材料、识写字、拼音教学三、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1、工具性2、人文性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基础性1.工具性(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精选全文
6
评价的自主性。合作学习不否定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但它更强调学生所在的合作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评价。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片段简介准备:课前一周提出“如果你来当老师,你准备怎样讲”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动组成小组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审定后评选优胜者准备“上课”。上课片段: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由3名学生组成)“上课”过程。第一步:角色分工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讲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三国资料,提示同学阅读课文,进行比赛前的热身运动;学生扮演主持人角色,提出比赛规则,并进行提问;学生扮演计分员角色,负责计分,同时组织“教学”。教师明为学生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但要暗为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第二步:“上课”形式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第三步:比赛正式开始包括必答题、讨论题、抢答题三部分。
怎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读思考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其基本特征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学习者可以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可以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可以有情感的投入,使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3)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4)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5)展开想象。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
大学语文课程讲义
大学语文课程讲义一、引言语文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对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讲义旨在系统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语文课程的概述1. 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目标1.1 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包括汉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2 语文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2. 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2.1 汉字与词语:字形、字义、字音、字书写等方面的学习与应用。
2.2 语法与修辞:句法、短语、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习与应用。
2.3 文学与阅读: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学习方法1. 阅读方法1.1 预习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意,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
1.2 细读阅读:仔细阅读每个句子和段落,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1.3 批判性阅读:思考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写作方法2.1 论证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资料的引用,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论述。
2.2 表达方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3 修辞方法:使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四、语文课程的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发言、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2. 考试评价: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文字题、阅读题等形式的考核。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文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
五、参考资料- 《大学语文》教材,主编:XXX- 语文课程学习指导手册,主编:XXX- 语文课程教学案例解析集,主编:XXX六、结语本讲义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努力学习,我们相信大家必将在语文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祝愿大家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取得圆满成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教学课时:2节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本课程的概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
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一)理论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
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
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
第1章 语文课程概述-01
第一章语文课程概述课程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课程编订、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简言之,课程论主要是研究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选择教材、怎样安排组织教材等问题的理论。
第一节语文课程论与语文学科教学论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
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后者研究教与学;前者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而后者涉及教学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核心概念。
也就是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
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论肯定不同。
从古代到近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缓慢和知识经验积累的量少,使得教师面对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
而“教学什么”的课程问题,仅仅是一个从属于“怎样教学”的次要问题。
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使教师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从过去的“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逐步演变成了“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
“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问题,而“怎样教学”则退居“二线”,成为第二位的和从属的问题了。
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事实上,目前教学论与课程论学科结构和学科实践之间已经出现了根本的不一致。
在“相互独立论”里,学科结构则是教学论与课程论两者相互独立。
但是,课程与教学实际上是无法独立和分离的,其理论研究也无法单独进行。
我们规划课程,也必须同时规划与制定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
课程规划出来后必然要投入实施,这就是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401112B中文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of Grade School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专业基础及核心主干课程。
强调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有机结合,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能系统地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并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三大模块,分别是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五大领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练。
第一模块主要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有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教材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部分主要是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讲授为主,要求学生理解、领会;第二模块主要是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各领域教学的任务、策略、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需要学生通过教学案例认识、理解并领会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技能,进而运用所学教学策略和方法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并注意领会并使用相关教学技能;第三模块实践操练环节,是在完成三至六七教学设计作业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试讲,最后在班级里试讲,通过试讲巩固并落实相关的教学原理,提升教学实践技能。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理解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学习目标第二节了解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语文初中七年级第一章课文解析
语文初中七年级第一章课文解析第一章课文解析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章将为大家解析初中七年级语文课程的第一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概述第一章的课文主要是《父亲的爱》,通过一位父亲的行动,展现出他对家庭的爱和奉献精神。
课文从父亲牵挂儿子的一件小事情开始,逐渐展示了他为了照顾全家人而付出的努力。
2. 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以情节推动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话,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父亲的爱和故事的主旨。
其中,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整个故事的感染力。
3. 课文核心思想本章的核心思想是“父爱如山”,通过父亲的行动折射出他对家庭的无私付出,让人们体会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重要性。
课文通过细腻的叙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于家庭温暖的思考。
4. 课文教育意义通过阅读和分析本章课文,学生可以学会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此外,课文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5. 课文延伸阅读为了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宽知识面,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些与本课文有关的书籍或文章,比如《父亲与儿子》、《家是温暖的港湾》等。
这些作品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关于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思考和启发。
6. 总结第一章的课文《父亲的爱》是初中七年级语文课程的开篇之作,通过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
通过学习本章课文,同学们可以增强家庭观念,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精确版)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课程概述
(精确版)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课程概述精确版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课程概述一、课程简介精确版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课程,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编写的一套教材。
本套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构成1. 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内容包括课文、生字词、语法知识、阅读理解、写作指导等。
2. 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设计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3. 练习册:练习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 配套资源:包括音频、视频、电子教案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1. 课文:本册教材共选编了28篇课文,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散文、民间故事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 生字词:教材精选了1600个生字词,涵盖了五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词汇。
通过学习生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基础。
3. 语法知识:本册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汉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教材提供了32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涉及生活、科普、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理解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 写作指导:教材从话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合作、探究、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初中七年级第一章节教学解析
语文初中七年级第一章节教学解析一、引言语文是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在初中阶段尤为重要。
初中七年级的第一章节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一章节进行教学解析,旨在帮助教师深刻了解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知识概述初中七年级的语文第一章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词语的组成和构造规律:介绍词语由字组成的基本概念,以及构词法的一些基本规律。
2.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介绍动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行为、状态、变化等。
3.名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介绍名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名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如表示人、事物、地点等。
4.形容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介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形容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如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5.副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介绍副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副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如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6.代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介绍代词的基本概念,包括代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如替代名词、指示人或事物等。
三、教学重点在初中七年级的第一章节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词语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规律:学生需要理解词语由字组成的基本概念,并能掌握常见词语的构造规律。
2.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学会辨析动词的基本意义,并能正确运用动词进行句子的构建。
3.名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理解名词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名词描述人、事物等。
4.形容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学会辨析形容词的基本意义,并能正确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5.副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理解副词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副词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6.代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需要学会辨析代词的基本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代词替代名词、指示人或事物。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教学初中七年级第一章节的语文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内容。
高一语文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语文知识点第一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第一章是非常关键的一章,它主要包括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同学们可以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学科的定义和特点语文学科是研究汉语文字和语言的学科,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语文学科涉及语言、文字、文学、修辞等多个方面,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学科。
2. 实用性: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帮助我们提高文字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文化性: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1. 多读多练: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通过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和书籍,我们可以积累词汇、提高语感和理解能力;通过多做写作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2. 注重思考: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我们注重思考,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通过反复思考和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本中的内涵。
3. 学会分析:语文学科学习还需要我们学会分析和归纳,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常见的语文知识点在高一语文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语文知识点,如语言文字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语文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通过学习词语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词汇量和词的运用能力。
2. 句子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和类型对我们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运用语言来实现修辞目的的方法和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文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语文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语文学科的概述和基本知识点,旨在帮助同学们建立对语文学科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本文将按照教材章节的顺序,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语文的定义与特点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以人类交流和表达为目的的学科;它具有人文性、文化性、文学性以及与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等特点。
二、语文的基本要素语文的基本要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其中,听和说是语言的输入,读和写是语言的输出。
三、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1. 阅读方法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快速阅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
2. 写作方法写作是语文学习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注重积累素材、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并借鉴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
四、修辞方法与修辞手法1. 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等。
2.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修辞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拟人、比拟、反复等。
五、文体与体裁1. 文体文体是指使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和形式,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
2. 体裁体裁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六、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诗歌是一种以歌颂、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它具有韵律、韵律、韵脚等基本构成要素。
七、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散文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学形式,不受限于韵律和格律。
散文分为骈文、白话文和文言文等不同的分类。
八、小说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散文形式,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九、修辞与鉴赏修辞鉴赏是对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和鉴别,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
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以上就是语文高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语文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一语文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语文第一章知识点高一语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学科的初步认识,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一语文第一章的知识点。
一、语文学科的概念和内涵语文学科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来获得知识和传递信息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语文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活动等方面。
学好语文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作用语文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广泛性、实用性、人文性、审美性和综合性。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也是培养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学好语文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字词句的认读和理解。
其次,要积累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要注重写作训练,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四、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和分析文本,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并进行思考和感悟。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创造力。
五、语文学科的文学常识学习语文还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文学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六、语文学科的作文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掌握一些作文技巧。
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避免使用模糊和啰嗦的表达方式。
同时,要注重段落的组织和结构的合理性,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对高一语文第一章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和作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章 语文课程理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理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语文课程设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评价等。
本章将对前四个问题做具体探讨。
第一节语文课程设置一、“语文”的涵义(一)对“语文”内涵的不同理解1.语言文字;2.语言文学;3.语言文章;4.语言文化(二)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包括语言和言语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
语言是社会公有的交际工具,比较稳定,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言语是个体对语言规则的运用,处于不断运动的动态中。
叶圣陶说的“语文”,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指个体的“言语”,是对语言规则运用的产物。
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是指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语文的内涵将会更为丰富和具有时代性,外延也会有一定的扩展和变化。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一)清末语文课程的设置1.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设“读经”、“词章”科目。
2.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科目。
(二)民国至建国时期语文课程的设置1.1912年,民国教育部设“国文”科目2.1920年,民国教育部小学设“国语”,中学设“国文”科目(三)建国后语文课程的设置1.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设“语文”科目2.1954-1957年,改设“汉语”、“中国文学”科目3.1958年后一直设“语文”科目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又称为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纲要。
它既是语文学科课程设置的必要说明,又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的工作指南。
它通常是根据语文教育目的以及一定时期内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讨论编写并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审定颁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语文课程概述课程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课程编订、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简言之,课程论主要是研究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选择教材、怎样安排组织教材等问题的理论。
第一节语文课程论与语文学科教学论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
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后者研究教与学;前者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而后者涉及教学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核心概念。
也就是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
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论肯定不同。
从古代到近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发展的缓慢和知识经验积累的量少,使得教师面对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
而“教学什么”的课程问题,仅仅是一个从属于“怎样教学”的次要问题。
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使教师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从过去的“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逐步演变成了“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
“教学什么”变成了第一位的和重要的问题,而“怎样教学”则退居“二线”,成为第二位的和从属的问题了。
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事实上,目前教学论与课程论学科结构和学科实践之间已经出现了根本的不一致。
在“相互独立论”里,学科结构则是教学论与课程论两者相互独立。
但是,课程与教学实际上是无法独立和分离的,其理论研究也无法单独进行。
我们规划课程,也必须同时规划与制定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
课程规划出来后必然要投入实施,这就是教学。
所以,教学就是作为“进程”的课程的有机环节。
在已有的大教学论里,学科结构是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在当代的课程研究实践与教学研究实践中,学科结构既不是后者包含前者,也不是两者相互独立。
一方面,课程实践在规划“教学内容”的同时规划着“教学方法”,接着将其投入实际运行而进行教学实践,随之进行课程和教学的评价,课程及其研究与教学及其研究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教学方法总是因教学内容不同而异,大中小学幼儿园因其教学内容不同而教学方法也不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等科目的教学,也因内容不同而方法各异。
此外,教学评价是以包含在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为标准,所以,教学评价实质上也归入课程评价。
教育的研究实践告诉我们, 历史的发展线索必然是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统一为一体。
二、确立语文课程的本体意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对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给予了重新的界定和说明。
由于长期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向来重视教学论而忽视课程论,甚至把课程问题纳入到教学论中,以教学内容取代之。
这样,课程问题便长期被悬置。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进行教学,而对于“应教学什么内容”、“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教学内容的性质、价值、结构、功能如何”等问题,便较少顾及了。
因此,我们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是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构成,处处以教学为核心,基本上没有课程意识。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产生飞跃性的、本质的变化。
显然,仅仅依靠教学方法上的花样翻新来应对这种局面是不够的,必须变革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各科课程。
这样,“教什么”的课程问题就成了第一位的和首要的问题,导致了“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的中心转移,课程问题得以凸现。
这种现实和理论,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这个教学问题。
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当然,人们也认识到,仅有教学内容的课程革新,忽视怎样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伴随着课程改革也必须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的新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
这次课程改革打破并推翻了以教学为中心涵盖课程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
这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建构性的课程观,它把课程理解为一系列的事件和过程,而不是一个个静止的孤立的学科,提倡课程各环节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反对把课程机械地分割成各个孤立的事件和部分。
因此,这种课程观能较好地解决课程与教学相分裂的问题,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名称的确立,体现了新的“大课程”观。
以“标准”取代“大纲”,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是实质性的变革。
必须看到,“标准”的形成标志着语文课程本体论意识的觉醒,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它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教学的成败得失不仅仅取决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还受到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等先决条件的制约和规定,教学过程是不可能孤立于课程设计的理念之外而独立发挥作用的。
从实践上来看,语文课程本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语文教学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汉语言文字教育的特点,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语文学科课程论的发展展望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译介西方现代的课程理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论争。
有学者主张把课程论纳入到教学论之中,有学者主张课程论应包含教学论。
影响最大的是“二元独立论”,即把课程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和教学论都属于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
但教育实践证明,“二元独立论”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际上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必然延伸到“怎么教”的问题,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必然追溯到“教什么”的问题。
因此人们在冷静地分析和探讨中,逐步孕育起来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产生飞跃性的,本质的变化。
显然,仅仅依靠教学方法上的花样翻新来应对这种局面是不够的,必须变革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各科课程。
这样,“教什么”的课程问题就成了第一位的和首要的问题,导致了“教什么”和“怎样教”这两个问题的中心转移,课程问题得以凸现。
这种现实和理论,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这个教学问题。
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仅有教学内容的课程革新,忽视怎样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伴随着课程改革必须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的新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
以前人们由于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走了许多弯路。
如研究课程的专家,设计开发出一种课程,但没有考虑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有良好愿望的课程由于找不到好的实施方法而最终搁浅。
而教学法专家殚精竭虑开发出的教学方法,由于不适应业已变化的课程内容也只能作罢。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研究课程论的一定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设计好的课程推行下去,取得应有的课程理想。
研究教学论的也要密切关注课程改革,使自己的研究能有的放矢。
课程论和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启示我们,一定要把课程论和教学论二者的研究统一起来。
这种内在的联系要求我们研究课程论的专家要同时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教学论的专家也必须同时注意课程论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发展下去。
就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来说,课程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应该把课程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这是时代使然。
可以肯定地说,伴随课程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论的研究将更加完善,一个课程论与教学论和谐统一的学科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节当代语文课程一、语文课程的沿革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与哲学、伦理、史学的教育混合在一起的,并没有严格意义的语文教育。
直到上世纪初,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制癸卯学制出现后,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语文设科以来,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1903年~1918年为第一时期清未民国初期是中国语文学科的初创期。
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课,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课,简称“国文”。
自此,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声中诞生。
从此,语文教育从诵经读史写八股文的科举教育中解放出来,西方新的科学知识渐入语文课堂。
2.1919年~1948年为第二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废除科举,创办新学。
尤其是当时的国语运动,即白话文运动,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使纯文言的“中国文学”课一变而为“国语”课,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并正式颁布了注音字母。
自1922年开始,所有小学教材,改为语体文,叫“国语”,中学则实行“文、语”统一,叫“国文”。
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质的变化与飞跃。
1923年由叶圣陶先生拟定的课程纲要发表,这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目标影响是极深远的。
3.1949年~1977年为第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将解放前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统一合并为语文课,正式确立“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
并有步骤地对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进行了改造。
“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的本来涵义就是强调“语”“文”密不可分,听说读写并重。
同时,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突出汉语知识、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并进行了汉语与文学分科的尝试,编写了汉语、文学分科的教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963年对《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进行了修改,新编了十二年制语文教材,加强了“双基”训练,教研活动空前活跃。
但是到了文革时期,教育教学出现了空前的扭曲。
4.1978年~现在为第四时期:1978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和教学实验全面展开。
1986年开始的“一纲多体”,打开了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通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始了语文教育教学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于是,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新方法不断涌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竟相模仿追求花样翻新的“形式”,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
面对这种现状,语文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进行了反思。
在这期间,围绕着语文课程的性质,开展了大讨论,直到1996年,新高中语文大纲的出台才初步确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样一个定位。
这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了语文这个工具的特点: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可以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