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第二章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第二章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第二章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一、被传统哲学遗忘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笔记,这些笔记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

这是匆匆写成的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写作用的提纲,当时并没准备发表。

马克思逝世五年之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个提纲,1888年恩格斯在自己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中第一次发表,发表时的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这篇不到一千五百宇的提纲,以警句的形式凝结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华。

它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概括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部合著的《神圣家族》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马克思已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并意识到自己的哲学同资产阶缓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在两个根本观点上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第一,提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结论,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以革命实践的观点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第二,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台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与费尔巴啥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建立的唯心史观,与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核心所建立的唯心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

正是从速两个主要观点出发,马克思开始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观点,走上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6年春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详细地阐发了《提纲》的观点。

当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并不是从《提纲》才开始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在《神圣家族》中开始以“现实的人”的论述超越出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讲解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的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费尔巴哈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解读概括,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的意识和思想来源于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首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消极的、被动的,未能充分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其次,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性。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践唯物主义还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费尔巴哈提纲的当代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费尔巴哈提纲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和继承的重要著作。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一、时代背景:1841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马克思于l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研究这本书时,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题写了笔记。

这原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出来。

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曾做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法等欧洲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高涨。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二次武装起义;1838~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武装起义。

这些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这时的工人运动仍然带有自发性质,它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另一方面当时在工人运动内部还流传着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这就严重阻碍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进行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

从l844年9月到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提纲》作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渡,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国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著名论文。

在这两篇著作中,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

1844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写成了《神圣家族》一书,严厉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是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观念的本质揭示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词语游戏和抽象概念上,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费尔巴哈假定,这些思想运动是‘自我生长’、‘自我进化的’、‘自我繁殖的’,这样就把它们当作静态东西对待。

”(《马克思选集》第2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性,认为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二、对解释历史的提出马克思主张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他认为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所不断引发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革命的思考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对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革命不仅仅是一次暴动,更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他说:“社会变革必须是通过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革命而实现的,必须是由斗争而实现的。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不能仅仅靠暴力和斗争,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四、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是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与自然本质不同。

他说:“这是因为人类实践的第一次基础是使自然适应人类,而这种改造自然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

五、关于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稿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校勘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提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

整篇文章贯穿了实践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点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未完成的手稿,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篇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许多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正值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面对的主要批判对象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更早的老年黑格尔派。

这两派都是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他们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都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1.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世界、现实、历史、真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2. 人不仅是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变和创造世界的主体;3.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4.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实践的影响和制约;5.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却无法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ﻫ一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ﻫ二ﻫ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ﻫ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ﻫ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指不是从人改 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消极认识论把实践 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批判。即:从前的唯物主义 (包括从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 主义,到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1)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世界是物质的、先天的,但它 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 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 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否定 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缺陷: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主要工作还没有做: 一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 会根源;二是没有正确提出消灭宗教的途 径;三是不懂得必须使产生宗教的世俗世 界受到实践的改造。
2、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 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 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 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是说宗教是自然压迫、社会 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在矛 盾来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这里已开始深入社 会经济领域去探索社会自身的矛盾了,开始把阶级矛盾 同经济关系联系起来了。在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则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 这个问题。
王阳明 ‚心外无物‛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黑格尔 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 可见,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是抽象 的能动性
3、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 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 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 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 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 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实。因此,他不了 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 义‛。

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因1.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残酷镇压,告以失败。

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将这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2.为了批判费尔巴哈错误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没有摆脱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错误的思想。

例如,他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社会实践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在宗教观上的不彻底性等。

这些错误的思想马克思将在具体的批判中体现出来。

3.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世纪的欧洲把经院哲学作为其官方哲学,认为哲学应该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资产阶级时代的哲学家们,仍然停留在解释的领域上,即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阐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依赖关系,进一步阐明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改造世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费尔巴哈对实践活动的肤浅理解一切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这是对的,但是他们对意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却无法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没有考虑到意识能动性,实质上是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这样唯心主义主义者便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指具有片面性,认为意识是不受实践制约的东西,看不到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基础,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甚至认为意识是创造万物的创世主,也就得出了意识创造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他在1844年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文章揭示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和自己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

文章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了文章的主题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在文章中,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他没有将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联系起来,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批评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分离的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文章的整体格式规范整洁,使用了恰当的段落和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易于阅读。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段落。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结论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的观点和思想。

文章的语句通顺,使用了丰富的词汇,表达清晰明了。

马克思在文章中运用了一些哲学术语和思想概念,但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得文章易于理解。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文章要求内容准确严谨,避免歧义或错误信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存在相联系,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批判了宗教对现实的虚伪性。

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展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这篇文章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关于基督教本质的批判》(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一书中。

这本书被认为是唤醒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之一、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阐述了他对人类本质和宗教的理解。

以下是对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一、对基督教和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了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存在。

他指出,宗教是人类的幻想,是人类对自身理想的投射。

宗教隐匿了与人相关的问题,并把人们的希望、向往和渴望投射到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上。

他认为,基督教的神被创造成人类的理想图像,而这个理想作为外在的存在,成为人们所追求和崇拜的对象。

因此,宗教成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将个人的力量和创造性都归因于神。

二、人类本质的本体论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神。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不是来自神的创造。

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应该仅仅是神性的映射,而是要关注人类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困境。

他主张人类应该回归自身,认识和尊重自身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人类的实践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来自于他们的实践活动。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是在实践中被形成和塑造的。

因此,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践人类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本质和力量。

他批判了将思想和信仰与实践分离的观念,并呼吁人们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四、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费尔巴哈认为,社会关系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他批判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主义观念,而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

五、解放与人类幸福费尔巴哈认为,解放是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的关键。

他认为,只有通过破除对神的追求和依赖,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论文,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对该文献逐句的解读,字数可能会超过1500字,我会尽量精简内容。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解读:这一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也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意味着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表面现象。

第二条: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解读:这一条指出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意味着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

第三条: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虽然强调感性的客体,但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忽视了实践活动和批判在改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五条:他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政治文章,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文章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桥梁。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文化等因素则是经济因素的反映和表现。

此外,马克思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他认为,旧哲学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而新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新哲学的使命是指导无产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以上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些理解,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这个工业才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至于这个工业在哲 学上的抽象,就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这个过程也展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从具体表象到理 论抽象的思考过程。正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性,而以主体性进入 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通过工业生产创造了一个属人的世界,工业实践活动及其实践 结构已经成为我们周围世界客体结构的重要构件,自然物质对象第一次成为人类主体在工业 生产过程中全面支配的客体。因此,过去的那种自然对象性消解了,费尔巴哈正是由于认识不 到这一点,才犯了直观主义的错误。在《形态》中马克思直接指明了这一点:“他没有看到,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76 页)所以,第一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性,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活动上,而是建基于工业生 产的实践上。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从工业生产出发,我们不再像在自 然经济中那样简单地直观自然对象,而是能动地面对工业实践和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物。物相 第一次直接成为人类实践的世界图景,自然经济社会中那种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区分,第一 次通过工业实践消除了。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传统认识论所讲的主体与客体才能联结起 来,人的理论态度正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如果将社会历史实践这一现实基础剥离掉, 那么就变成了人与世界的纯粹的理论关系,这时才可能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只有产生了这 一分离,才会出现康德所说的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对立。所以,在《提纲》第 2 条中马克思指 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 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同上书,第 58—59 页) 理论的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首要的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这是马克思超越 传统认识论的现实基础,也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立场。认识论的这一转变,后来在海德格尔哲 学中就表现为生活世界解释学的建构。 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把现实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并认为,仅仅诉诸感性 并不能使自然界现实化,只有人的感性活动视野中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这就以“感性活动” 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 马克思把与客观事物相对的感性活动看作实践活动,把作为感觉的对象和源泉的感性客体看 作实践的对象、实践的前提和实践的结果。对客观事物不仅仅从其自在状态去理解,而是从 它们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实践活动引起的变化和发展)去理解,从而看到客观 事物的历史性,看到主体对它们的能动作用,看到客观事物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因 此,感性的客体仅仅从单纯的感觉是不能得到说明的,只有通过实践来界定,物质概念也只 有通过实践才能加以准确界定。 费尔巴哈曾经特别谈到过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过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 破的秘密,似乎单凭直观,人类就能洞察自然界的种种奥秘,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但是 他忘记了,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的自然科学 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他 不知道,自然科学是在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观念的东西是在人的感性活动 中形成和完善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人”,由于费尔巴哈 设定的人是“一般人”,是“感性对象”,而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 的人”,这样的理解就妨害了他对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认识。因为他把人对自然的认识只 看作“场外观”,如同动物般的直观,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独立的两极,人对外部自然界只 有顺从,只有依赖,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干预。由于他没有从内在的、本体的实践出发,他理 解的人与自然界仍然是外在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认为,现实的人不但具有无比丰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着无比丰富 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感性并不是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只是一种“直接的 感性”,他不懂得从社会关系之中来考察人,人的感性不能脱离与“他者”的关系,而且只 有借助他人的中介才能表现出来,“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 来是人的感性”。另一方面,人类同自然界是一刻不可分离的关系,首先,人类的诞生离不 开自然界的合适条件,其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养料,自然界就是作为人的直 接的生活资料,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人密不可分地交融 在一起的。当然,性活动 去向自然界索取,这是一个改造自然的活动,更是一个创造自然的活动。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是不够的,只有从丰富的社会关系出发, 即从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把人理解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才能理解和 把握现实的人。 由于费尔巴哈只懂得感性直观,他所了解的人只是感性的主体,他所了解的物只是感性的客 体。费尔巴哈所倡导的感性只是感觉直观,他还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没有把人的感性理解 为实践活动,不懂得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握物质。在费尔巴哈的自然观中存在着一 个“历史学空场”,因为他不懂得人是在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认识世界的。既然自然界是 在人的活动中不断地改变着面貌,自从有了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再也不是自在 自为和盲目的了,而是同人的活动纠缠在一起合目的地变化着的;既然人的活动是历史性的 活动,是在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世界历史中进行的;那么自然界就不是静止的、现成的和 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和人类历史同步的发展史。而费尔巴哈无视人对自然关系的这一极为 重要的方面,把自然和历史对立起来,“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好像人们面前始 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以往旧历史观(当 然包括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时尖锐地指出,“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 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 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 立”。 在物质观方面,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和“感性对 象”。以“感性活动本体论”超越了抽象的“人学本体论”,现实的自然界、现实的人和世界 历史都是在感性活动中生成的,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根本无力承担此任。如果说费尔巴哈 的唯物主义是以感性直观为根本特征的,那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则是以感性活动为本质特征 的。马克思变革了对对象的理解方式,把作为意识对象的感性事物理解为实践活动,变革了 对主体的理解方式,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在世界历史中看待人的感性活动。把“对 象、现实、感性”理解为主体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对象化活动和现实的活动,就使得马 克思超越了直观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 通过《提纲》第二条马克思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 说明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二是从实践本体论的层次上理解真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 其根据何在?真理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在理论范围内兜圈子,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解 决。对于“思维的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个近代哲学伤透脑筋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它的本体论 根源在于实践,理论是实际生活的观念化,意识的东西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在任何时 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意识、思维本身的客观性问题,只能到实践 中求得解决,理论的根子在实践。 对于真理问题,我们同样不能停留在旧哲学的观点上。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符合论”真理 观主宰着整个旧哲学,人们一直以为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体相符,如果这样认为,问题马 上就来了,这种真理观预设了客体世界是现成的、不变不动的、恒定如一的,只有这样的现
成存在物才能充当真理的标准。马克思是这样理解客体世界的吗?看看马克思对客体的理解, 人在时间中领会着世界而存在,人生在世就展开一个世界。人凭实践活动生存着,世界不是 什么现成物,人类世界是在人的活动中绽放出来的。所以说,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由人 的生存活动开辟出来的,而不是早有一个现成世界,等着人去居住、去生存,“先于人类历 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的生 存活动整理出来的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显然与我们的生命体验、人生经历不可分割。当一个 人逝去,他的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世界是因人的生存而绽放出来的,只要人存在着,人的 生存必然展开一个生活世界,而这个生活世界必定是生成的世界。既不存在一个孤立封闭的、 无世界的人;也不存在一个抽象的、现成的、非生存性的世界。既然这样一个抽象的客体世 界已经不在马克思的视野之内,那么与之相符的真理纯属子虚乌有。所以,马克思指出:“人 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离开亿万 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什么真理。马克思理解的真理就是把实践唯物主义的社会政治 伦理原则付诸实践,就是把人类的理想追求付诸行动。 《提纲》第三条,通过解决旧唯物主义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困惑,说明实践的本体意义。法 国唯物主义者这样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是由人来改变的。这样 一个矛盾之网罩住了旧唯物主义者的头脑。马克思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置于实践基础之上, 从而真正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二律背反。“革命的实践”是环境的形成和人的存在的根据, 是人类世界的本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 解为革命的实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 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 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 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 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 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 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 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 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 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 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 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 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 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 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 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 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 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 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 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 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 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 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 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 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 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 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 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 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 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 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 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