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合集下载

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二、【考点建构】 (一)手工业的成就——2、纺织业: 上古时代——养蚕缫丝 丝织业: 西周以后——技艺突飞猛进 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 世界之最 唐代——缂丝技艺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棉织业: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土地兼并:影响、措施
• 影响:土地兼并影响严重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 措施: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 措施。 • 注意北魏、宋朝
均田制
发展: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目的: 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评价:
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 3.提高了农民的上产积极性 局限:1.土地不均依然存在;2.人地矛盾;3.政府剥削、掠夺劳 动力;4.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的盘剥等。 (2)租佃经营方式
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时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新课标解读】
课程准 备考方略
(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金 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的成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 就以及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发 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 展,复习时从这两条线索入手。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2)古代中国文明领先世界,手 征。 工业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高 考中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基 础知识,是考察的热点之一。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 备考方略
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 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曲 辕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早期的农耕经济。

农耕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人们靠农业生产来维持他们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劳动,使用简单的农具,如犁和耒耜。

农业生产主要是以自耕自给为主,只有在有剩余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商品交换。

这个时期的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米、小麦和谷子。

接下来是商业经济的兴起。

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初是在周朝时期。

周朝的商人通过驯化动物和种植作物,开始进行商业交换。

商业贸易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高峰,人们之间的贸易活动变得更加频繁。

同时,各个国家之间也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交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这个时期的商业经济主要依赖人力和手工业,商品交换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

随着历代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商品经济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生产逐渐采用了农具和畜力,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主要包括制陶、制铁、织布等。

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主要依赖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大量商品开始出现,市场交换逐渐成为主流。

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人口增加,农田扩大,商品交流活跃,城市发展。

而社会变迁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度,推行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然而,受到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过一些问题。

例如,在战乱和政治动荡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在自然灾害,如水灾和旱灾等的影响下,农田减少,产量下降,造成经济衰退。

此外,在一些朝代,统治者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持否定态度,进一步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和社会变迁的推动,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必修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易错点和重难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指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其中的易错点和重难点主要包括:一、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中,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关键词。

首先,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受制于水文地理条件,中国农民长期以来采用了灌溉农业方式。

其次,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田耕作、棚田耕作、雨养农业等,都对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也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农村社会中,土地被分为公田、私田和佃田等,而农民则在这种土地制度下进行生产和经营。

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农民生活的差异化,会直接影响到农耕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区域的特点和农产品的流通中国地域辽阔,地域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如北方地区以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稻谷、茶叶等作物为主,这些区域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古代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四、社会等级和农民身份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对于农耕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身份低下,地位较为边缘,受制于世袭制度和税收负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五、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存在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

在政权更迭、战争灾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古代农耕经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也是古代农耕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难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作为必修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中涉及到的易错点和重难点包括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农业区域特点和农产品流通、社会等级和农民身份、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重难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提升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引言: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经济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不同的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耕经济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农耕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人们以种植粮食和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

在这个模式下,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土地是生产资料的核心。

农耕经济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和自给自足型,人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土地来获得生活所需。

此外,农产品的分配也是基于等级制度,地主、农民和奴隶的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手工业经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增加,中国古代出现了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经济形态,人们通过制造和加工商品来获取收入。

手工业经济的兴起,使得商品产生了更大的交换和流通,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模式下,手工业者通常以熟练的工艺和技能为生,他们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

三、商业经济商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人们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财富。

在这个模式下,商人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核心。

商业经济的兴起给予了商品更大的市场和更广泛的流通,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商人通过租赁货船、建立商会等方式,拓展了商品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也带动了城市的繁荣。

四、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阶段的经济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封建主义得到了充分发展,政治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农民需向地主交纳租税和劳动,经济活动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约束。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的结合,农民和手工业者为地主和皇帝提供劳动和税收,以换取生活所需。

此外,封建经济中还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统治的经济政策。

结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到商业经济和封建经济。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在全国普及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粮食产量比 战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C。这一时期属于小农经济,不是集体耕作,排除A,B、 D明显错误。
2.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材料图片所示的是翻车,翻车出现在曹 魏时期,故选C。
【核心素养】 1.以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等为 时间主线,勾勒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相关史 实。(时空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农用技 术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体现了唯物史观。(唯 物史观)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思考:它反映的耕作方 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 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一、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种__植__经__济__的 发展。 2.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黄__河__流__域__和长 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 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 为代表。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 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知识梳理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专业 的私营)手 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经营 民间私人经 营;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我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属于新的生产关系 投入市场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西: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 造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 强的侵略下中断
原因
政治 环境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
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 君主较为开明, 鼓励发展工商业
经济 环境
思想 文化 环境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 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 黑奴贸易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 通
在市场流通
(私营)家 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 芽
农户的副业
雇佣劳动关 系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 售
经营方式
工厂制P43: 大企业时代 :
企业主既是资本工厂的所有者 又是工厂的经营管理者 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经营者革命P76: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
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②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政府集中发展重工业。 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原因: ①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发展乡镇企业 ②外:经济全球化
特点:
【深化拓展】【中外关联】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项目 影响
中:16世纪(明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 使西欧社会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 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西北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期,利用地势坡 降变化,蓄积引用山脉冰雪融水,是西北人民的独 特创造。我国古代灌溉农业发展较早,春秋战国时 期就已出现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灌溉工程, ②表述错误。
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
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
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
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
有关(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 “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注重精耕细作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 图片反映出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铁制农具 认真地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 B项正确。中国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故A项错误。汉代中国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 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下图为原始社会某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 示意图,该生产工具应为( )
(3)赋税的名目繁多,_田__亩__税____和人头税是主要 形式,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 征收。
(4)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__财__政__收__入__的 主要来源。
2.力役
(1)作用: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__土__木__工__程__ 得以成功营造。
(2)范围: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 _城__市___建__设___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 者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和陵墓工程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讲:中国古代旳商业和城市
一、中国古代商业旳发展
6.明清: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白银普遍流通,货币经济占主导 ③农产品商品化 ④区域性大商帮出现(徽商、晋商、闽商、 宁绍商)
第3讲:中国古代旳商业和城市
二、古代城市旳演变
阶段
格局
•唐 朝 此 前
市坊有严格旳空 间和时间上旳限 制(唐朝整齐划 一旳市坊制)
C.缺乏竞争,弊端多;强制劳动,生产主动性不高
第2讲:中国古代旳手工业
二、手工业经营方式
3.专业旳私营手工业:
①产生发展:春秋战国 ——明中叶后来占主导地
由家庭副业和位小作坊发展而来,规模不
②特点:
断扩大 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
孕育出雇佣关系
③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旳发展和生产关系旳进步
第2讲:中国古代旳手工业
四、古代旳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①内容: 公田、私田 ②性质: 以国有为名旳贵族土地全部制 ③崩溃: 春秋时期
生产力旳进步(铁犁牛耕)
原因: 各国税制改革
战争频繁,劳动力降低
④体现: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四、古代旳土地制度
3.封建社会:
(1)国有土地全部制: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二、古代农业旳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2.水利设施:
①大禹治水旳传说 : 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③西汉: 漕渠、白渠 坎儿井(边疆地域) ④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二、古代农业旳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3《.汜农胜学之知书识》::西汉·汜胜之。中国最早旳农学著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概念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概念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概念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是指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即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工业经济。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耕生产,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在自然条件下进行。

土地是生产的基础,人们靠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来获取生活所需的食物、衣物和住宿等日常必需品。

古代中国农业的一大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劳动,耕种自己家族的土地,生产者和消费者基本上是同一群体。

农民们大多自给自足,生产所得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并且还需要向地主交纳租税。

自然经济中,没有发达的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交换往往是以粮食、布匹等物质形态进行,而不是直接使用货币。

社会分工较为简单,人们不依靠外部供应链来满足生活需求,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农业展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农耕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国家,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农耕方式、农业发展、农耕工具、农耕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耕方式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旱地农耕和水田农耕。

旱地农耕是指在没有灌溉系统的情况下,仅依靠自然降雨进行农作物种植;水田农耕则是利用水源进行灌溉,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作物生长。

旱地农耕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水田农耕则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湿润的河流流域。

二、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人们仅仅通过简单的挖掘土地、播种和收获来进行农作物种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犁耕、栽培、围田等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肥料、杂交选育等手段改良农作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出。

三、农耕工具古代中国的农耕工具主要包括犁、耒、耙等。

犁是一种用于翻耕土地的工具,可以将土壤中的杂草翻入土中,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耒则是一种用于耕地的工具,它在犁后边耕地,使土地更为松软。

耙用来将耕地上的土块、杂草等清除,保持土壤整洁。

四、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农耕文化被视为神圣而尊贵的事物,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祭祀农神、农历节日的庆祝活动等,都是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农耕文化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如农时观念、劳动观念等。

五、农耕文明的传承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发扬农耕文明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农耕知识的教育普及,推广农耕文化的体验活动,保护传统农耕技术和合理利用农耕资源等方式,传承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

总结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也涵盖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思想观念。

我们应该重视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扬,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农业遗产,让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众多的经济知识点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底蕴。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以时间顺序来呈现。

一、农业经济1. 农耕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繁华的西周到鼎盛的汉朝,农耕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2. 农具发展: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铁耒的使用和犁耕法的推广,使得土地的开垦和利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灌溉系统: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水资源,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渠道、水车和水车搏浪等,实现了农田的灌溉和水利的合理利用。

二、商业经济1. 经济区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例如,中原地区以制作和贸易业闻名,江南以农业和纺织业繁荣,西南地区以盐业和铜矿业发达,北方以畜牧业和农产品贸易为主。

2. 商业路线:中国古代商业使用陆上和水上交通。

诸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亚、波斯、罗马等西方国家与中国,促进了东西方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货币与交易:在古代中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货币,如贝壳、布币和铜钱等。

此外,产生了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商业经济活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手工业经济1. 丝绸业:中国古代的丝绸业是世界闻名的,丝绸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养蚕和制丝技术,使得中国丝绸成为了珍贵的贸易商品。

2. 陶瓷业:中国古代瓷器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从汉代开始,中国陶瓷就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瓷器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水平,也在经济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铁器业:从铁农具到兵器装备,古代中国的铁器业是支撑农业生产和战争需要的重要产业。

铁器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农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四、文化经济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能够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

农耕经济的名词解释

农耕经济的名词解释

农耕经济的名词解释在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依赖于农耕经济。

农耕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

它是指农民通过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等方式来获得生活所需的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农耕经济的核心概念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

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人们主要通过种植粮食和蔬菜以及养殖牲畜来获取食物和商品。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农民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来耕种土地、播种、除草、收割等。

在农耕经济中,农民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往往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息息相关。

农耕经济的发展与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古代,许多文明如中国、印度、埃及等都依赖农耕经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田灌溉、农具发明、农事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农耕经济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生计来源,也支撑了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然而,农耕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自然条件和气候变化,在自然灾害和收成减产等困难面前无法完全解决。

另一方面,农耕经济往往导致土地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压力。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耕经济的地位逐渐下降。

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和规模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耕经济的传统价值仍然存在。

许多人认识到农业对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因此,保护农田、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总之,农耕经济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经济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它以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为主要手段来获取食物和商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耕经济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其传统价值仍然存在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保护农田、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仍然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中国农业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农具: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农具: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西汉 中期发明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钧改进翻车 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翻车; 中期发明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魏晋南北朝时期马钧改进翻车;隋 唐灌溉工具筒车 曲辕犁(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步犁已基本定型 筒车和 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步犁已基本定型。 唐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步犁已基本定型。) 技术:春秋,牛耕开始出现;战国,牛耕初步推广;秦汉以后, 技术:春秋,牛耕开始出现;战国,牛耕初步推广;秦汉以后,牛 耕逐步普及 历史地位: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变革, 历史地位: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变革,铁犁牛 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认识: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认识: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税收形态: ①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标准(对象 人头税逐渐取消, 对象): ②征税标准 对象 :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减弱。 减弱。 征税时间: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原因: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 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2、租佃制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A、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 、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 地主与农民通过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此,地主与农民通过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以 地主土地所有制” 3、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 4、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铁犁牛耕 5、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以种植业为主 6、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
(4)土地兼并 ) 1)土地兼并的原因 )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根源 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根源 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 ②封建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 主阶级力量增长的表现。 主阶级力量增长的表现。 2)土地兼并的后果: )土地兼并的后果: 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 ①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 恶化农民的生存条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②恶化农民的生存条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土地兼并使农民更加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③土地兼并使农民更加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 而言,由于地租很重,他们更乐于投资地产,因而影响了 而言,由于地租很重,他们更乐于投资地产, 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产生和成长。 芽的产生和成长。
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农 古 代 中 国 经 济 的 基 本 结 构 与 特 点 本 业 业 业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制度 井田制 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地丁银 租调制、 赋税制度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一条鞭法、 基本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官营、民营、 基本形态 官营 主要部门——冶铁、陶瓷、纺织、造纸、 主要部门 冶铁、陶瓷、纺织、造纸、 冶铁 国内商业——春秋战国、西汉、隋唐、宋元、 明清 春秋战国、 国内商业 春秋战国 西汉、隋唐、宋元、 对外贸易——西汉、隋唐、两宋、元 西汉、 对外贸易 西汉 隋唐、两宋、 城市经济——隋唐、两宋、元 隋唐、 城市经济 隋唐 两宋、 萌芽条件——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萌芽条件 萌芽标志——手工广场的出现 萌芽标志 手工广场的出现 明朝中后期萌芽、 时 间——明朝中后期萌芽、清朝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萌芽 阻碍因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阻碍因素 重农抑商 海禁、
4)评价 ) 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 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消极: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 ①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 交换经济的发展。 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造成环境恶化 对自耕农经济安定、政治清明,才能为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 好的条件 没有天灾,如水旱虫灾等, ②没有天灾,如水旱虫灾等,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 ③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
2)农业生产方式:集体简单协作——个体家庭农耕(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方式:集体简单协作 个体家庭农耕( 个体家庭农耕 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封建社会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封建社会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1)定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定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2)形成的条件: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形成的条件: ②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特点: 自给自足性:没有天灾、战乱、 ①自给自足性:没有天灾、战乱、苛政情况下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 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 ③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④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 的社会心理状态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过程: 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隋朝: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②隋朝: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 ③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 ④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 南宋: ⑤南宋:完全南移 2)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①,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②,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 民一道辛勤劳作。 民一道辛勤劳作。 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 ③,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 ④、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 3)特征: )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移,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 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特点: )特点: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也占一定比例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5)演变规律 ) 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 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所 有土地逐渐减少 认识: 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 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反作用
2、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 、 (1)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1)形成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形成原因: 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 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私田 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贡赋; 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贡赋;——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②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直接原因 ③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直接原因 2)形成过程: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形成过程: 3)主要形式 )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东汉唐朝采用田庄式 支配地位, ①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支配地位 形成于春秋战国; 的经营模式;宋初“不抑兼并” 田制不立” 灭于新中国成立时期。 的经营模式;宋初“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灭于新中国成立时期。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补充 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补充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形成北魏、完善隋唐、瓦解唐中后期)、屯田制 均田制( ③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 形成北魏、完善隋唐、瓦解唐中后期) 曹魏军屯、民屯) (曹魏军屯、民屯) 另外还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收入为君主私人开支。 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 另外还有君主土地私有制 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土地 收入为君主私人开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