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合集下载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69号【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7.17【实施日期】2012.07.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6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十七日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为推进“十二五”期间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城市建设和管理回顾“十一五”期间,上海紧紧围绕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的目标,全力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迎世博600天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使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圆满完成预期的规划目标。

(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加快建设以“三港三网”为重点的重大工程。

基本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290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

港口吞吐量达6.53亿吨,比“十五”末增长47%。

上海航空枢纽加快发展,建成5条机场跑道。

机场进出港旅客7187万人次,比“十五”末增长74%。

建成沪宁城际、沪杭客专铁路,铁路客运能力比“十五”期末增加2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52.6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公里;高速公路775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215公里;黄浦江越江设施新增11处,达23处;市域道路(含公路)总里程达到16688公里;供水管道长度达到31181公里,供水总量达到30.9亿立方米;燃气管线长度达到21653公里。

(二)城市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在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郊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下,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比较完善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和网络。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目录第一章加快转型的历史选择第二章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第三章迈向“四个中心”第四章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第五章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第六章构筑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第七章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第八章建设管理一流的现代都市第九章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第十章创造安居乐业的人民生活第十一章促进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第十二章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第十三章建设创新开放的新浦东第十四章争当改革攻坚的排头兵第十五章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第十六章行动纲领的实施保障附录部分指标和名词解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加快转型的历史选择第一节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把举办上海世博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把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2010年达到1.7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万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3亿元。

1黄浦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1黄浦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1黄浦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序言《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黄浦区委关于制定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各专项规划和街道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本《纲要》是今后五年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区政府将通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规划和功能区发展规划等,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是黄浦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集中体现上海繁荣繁华、文明和谐总体形象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的总体目标,集中精力谋发展、促和谐,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世博会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1、主要指标全面完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至“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40亿元,年均递增9.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区级财政收入达到64.36亿元,年均递增10.7%,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指标的10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8亿元,年均递增8.1%,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指标的110%;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08.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6亿美元,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指标的123.5%和26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85号【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9.06【实施日期】2012.09.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8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9月6日上海市深化改革“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上海深化改革的成效“十一五”时期,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改革,依靠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成效。

1.行政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

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按照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完成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止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305项。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在省级政府中率先颁布相关政府规章,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行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深化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度进一步增强。

2.现代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各类要素市场日趋成熟,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城市建设一直都是重要的发展议题。

为了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老旧区的品质,上海市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旧区改造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1.旧区存在的许多老旧建筑物,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存在安全隐患。

2.老旧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不能满足城市功能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3.老旧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规划目标:1.重点改造老旧建筑,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保护历史遗产。

2.升级老旧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供应能力,增加交通便利性。

3.改善老旧区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

4.提升老旧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5.合理规划老旧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规划内容:1.改造老旧建筑。

对于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旧建筑,采取修复和保护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无历史保护价值的老旧建筑,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提高建筑物的品质和抗震能力。

2.升级老旧区的基础设施。

包括提升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供应能力,改善交通设施,增加公共停车场等。

3.改善老旧区的环境质量。

加大环保力度,减少污染源,提高空气和水质量。

进行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4.提升老旧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增加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5.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

通过改造旧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住宅和商业用地的供应,并结合旅游发展,增加旧区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四、实施机制:为了确保上海市旧区改造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实施机制:1.市政府将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

2.各区政府将制定具体的改造计划,并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政府将加大对旧区改造的资金支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等方式进行旧区改造建设。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22年1月12日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篇发展基础与环境 (1)第一章发展基础............................................................. .. (1)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二、“十一五”发展经验与不足.....................................................4第二章发展环境............................................................. .. (5)一、时代背景............................................................. ...................5二、机遇与挑战............................................................. (5)第二篇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7)第三章指导思想............................................................. .................7第四章发展目标............................................................. .. (8)一、总体目标............................................................. ...................8二、城区布局............................................................. .. (12)第三篇主要任务 (15)第五章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5)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17三、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 (19)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19第六章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20)一、优化提升区域............................................................. .........20二、转型升级区域............................................................. .........21三、重点建设区域............................................................. .........22四、协调发展区域............................................................. (23)I第七章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25)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5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6三、优化区域创新服务功能......................................................27第八章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7)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7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9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31四、促进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31第九章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3)2一、大力促进就业............................................................. .........32二、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32三、加快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33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制..............................................34第十章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3)5一、加强人口管理............................................................. .........35二、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 (35)三、推进社会组织建设............................................................. .36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37第十一章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37)一、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37二、基本完成旧区改造............................................................. .39三、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39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0五、强化城市安全............................................................. .........41第十二章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42)II一、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42二、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43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 (44)第十三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44)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4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45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46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46第十四章建设人力资源强区.. (47)一、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47二、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机制......................................................48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48第十五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48)一、推进经济领域体制机制创新..............................................48二、深化社会发展领域改革......................................................49三、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与开放.. (50)第四篇规划实施保障 (52)第十六章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52)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52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52三、提高政府行政效能..............................................................53第十七章加强规划管理............................................................. (53)一、完善规划的体系化推进机制..............................................53二、加强规划的政策保障机制..................................................54三、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 (54)名词解释 (55)III根据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关于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徐汇区人民政府编制《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上海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的攻坚阶段。

为了准确把握本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坚持安全发展,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营造稳定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工作坚持把推动安全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平安办博”作为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把加强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实现“两个确保”的主攻方向,把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受控,完成了本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与“十五”期末相比,“十一五”期末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分别减少5629起、586人,分别下降39.23%、28.85%。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86,下降60.91%;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60,下降40 2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02,下降39.09%。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了综合监管、专项监管与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形成,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

同时,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科技支撑、安全诚信、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和专项整治成效明显。

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调整,对55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迁、限”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降低了城市安全风险。

在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特种设备、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农业机械、地下空间等行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区的老旧、破败的状况。

为了改善旧区的面貌,提升城市的品质,上海市政府制定了旧区改造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首先,旧区改造的重点是改善居住环境。

上海市旧区的住宅大多是老旧、破败的老式住宅,著名的老城厢区域更是如此。

通过“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将对旧区的住宅进行整体改造,提升住宅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改善住宅的采光、通风等条件,提高住宅的整体舒适度。

其次,旧区改造还将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改善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对旧区公共设施的整体升级,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在保留历史特色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再次,旧区改造还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将对一些空间布局不合理的旧区进行重塑和优化,提升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品质。

同时,规划还将加强对旧区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增加公园和休闲场所的数量和品质,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

最后,旧区改造的规划还要注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旧区改造不仅要注重翻新和提升,还要尊重历史文化的传承,重视旧区的人文特色。

要通过规划和设计,保护和提升旧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更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上海市政府为了改善旧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品质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划。

通过该规划的实施,上海市旧区将焕发出崭新的面貌,成为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空间。

同时,旧区改造也将为上海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为旧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机会。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

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发改委解读:《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纲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纲要》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首次”制定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对社会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热点、焦点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

《纲要》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

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0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

通过《纲要》的实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提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上海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为推进本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上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回顾与当前形势分析(一)过去五年的成就“十一五”期间,上海通过滚动实施第三、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世博环境保障成效显著,2010年主要环境指标创十年最优,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部分重污染地区的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多手段综合推进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全社会合力推进环保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环境保护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市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推进机制日趋完善并已成为常态长效机制。

每年环保投入额占同期生产总值的3%以上,“十一五”累计达2067亿元。

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走出可喜一步,企业和市民关心和参与环保的热情越来越高。

2.污染减排提前达到“十一五”削减目标。

2010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21.98万吨和35.81万吨,比2005年削减了27.7%和30.2%,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3.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

基本建成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工程。

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五”末的471万立方米/日提高到684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从70.2%提高到81.9%,污水厂、网覆盖每个镇和原保留工业区,污水厂污泥处理工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全市累计共1412.4万千瓦燃煤机组安装了烟气脱硫设施,共关停178.4万千瓦燃煤电厂小机组。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9%,探索启动了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置工作,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

4.世博环境保障成效显著。

基本完成吴泾工业区综合整治,启动金山卫、宝山南大及奉贤塘外等重点地区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完成了2873项污染企业结构调整。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促进“十二五”时期本市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特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及非公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非公企业”,特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及非公经济成分占主导或相对主导地位的企业)的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时期上海非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时期,上海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积极破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

1.非公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长。

“十一五”时期,上海非公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与公有制经济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139.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比2005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006.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8%,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18.1%。

民间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

2010年,上海民间投资达到1982.4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7.3%。

2.非公经济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新兴行业加快拓展。

上海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转型,“三二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公经济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新型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和公共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如,快钱、盛付通等民营支付企业获得国家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处于互联网支付市场前列;分众传媒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化媒体企业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春秋航空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拥有飞机的民营航空公司,并自主独立开发了销售和离港系统;如家、莫泰168等非公企业已成为连锁经济型酒店中的知名品牌。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四川北路地区;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青浦淀山湖——白鹤;奉贤南桥——奉城海湾;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

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指上海市在2024年至2024年期间制定的关于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展规划。

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全民健身水平,推动上海市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市将加大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体育活动的举办要求。

同时,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率。

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上海市将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扶持体育器材、体育装备、体育培训等相关产业,推动体育产业链的整合和提质升级。

同时,积极吸引体育企业和品牌进入上海市,促进上海市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三、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上海市将加大推广普及体育运动的力度,通过建设示范点、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比赛、推动体育教育等措施,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参与率和健身水平。

同时,加强体育医学研究与应用,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指导和服务。

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上海市将加强体育竞技系统的建设,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

通过加大对体育训练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改善和支持,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争取在全国和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上海市将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艺术表演等活动,提高市民对体育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加强体育社团组织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交、交流和合作机会,推动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实施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合理配置资源。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

此外,要加强监测评估,及时了解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

总之,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上海市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目标。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有发展基础与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上海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形成一定基础。

上海是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近30%,2010年完成总产值6958亿元,12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2%,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涌现出高端硅基SOI材料、手机基带芯片、高温超导材料、7500吨全回转浮吊、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离子刻蚀机、先进封装光刻机等高端装备实现销售,半导体清洗设备、地铁盾构等先进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设施落户上海。

到2010年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8家。

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设立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颁布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优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国际化水平显着提高。

到2010年底,上海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5家、投资性公司213家、外资研发机构319家。

上海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30%,高技术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上海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城乡统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下一步上海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

(一)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城乡一体化发展初步实践。

1984年,上海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率先提出“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

1986年,上海提出“一二三四”工作方针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两个立足点(农民口粮立足自给,城市主要副食品供应立足郊区),促进三业协调发展,建设四个基地(大工业扩散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科研中试基地)。

,城乡封闭的体制逐渐被打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且保持相对稳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基本维持在1.3∶1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逐步加速。

“三个集中”,“市区要体现繁荣繁华,郊区要体现实力水平”,“农业定位于都市农业,农村定位于郊区,农民定位于现代农业劳动者”等方针相继出台,城乡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优化。

中心城区建设明显加快,郊区农村则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有所拉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加速。

2002年,第一次召开上海市郊区工作会议。

2009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对郊区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郊区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局面还未根本扭转。

(二)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加快郊区和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有力推动了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第一讲“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十五”末翻番。

在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于2006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2009年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4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

(二)结构效益持续改善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61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2%,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基本形成“5、6、7、8”的发展格局,即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接近80%。

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万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1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近1.4倍。

高技术产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25%。

“十一五”期间消费增速持续领先投资增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首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设立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首批启动了200多个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领域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十五”末的2.31%提高到2.83%;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两番多;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

“十一五”期间,上海共有200多项(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由上海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累计达到310项,一批阶段性成果实现产业转化。

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采取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技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2400项,实现节能能力超过500万吨标准煤。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规划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第二、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第四轮计划。

“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

全市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十五”末的88.2%提高到92.1%,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同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十五”末的125立方米减少到76立方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47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3亿元/平方公里。

二、“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之后,上海及时抓住机遇,深化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四个中心”建设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沪深300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信贷转让市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等一批金融创新业务取得突破。

金融机构加快集聚,至2010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数超过800家,银行间市场清算所、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等功能性机构相继挂牌成立,全国2/3的法人银行落户上海。

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显著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跃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一。

2010年,全市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为386.2万亿元,规模比“十五”末扩大了10倍。

(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洋山深水港一期二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进展,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启动实施。

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船舶登记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本市涉外航运保险业务占全国比重达到2/3。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三。

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企业入住洋山保税港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三)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

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推进“三区”、“三港”联动发展。

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启动实施新型国际贸易试点。

2010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846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5%。

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7万亿元,是“十五”末的近3倍。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上海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现上海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突出位置,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为青年提供职业见习、重点扶持初创期创业组织等措施,实现多渠道就业。

“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六年控制在4.5%以内,帮助了一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的“双困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上岗就业。

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时制定实施了鼓励创业和稳定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援助“1+3”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与服务,千方百计缓解就业矛盾,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国家部署,上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镇保和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并同步统筹调整最低工资、就业补助、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待遇等一批标准线。

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0%和65%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上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思路,在全市基本建立了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个险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先后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建立了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城镇重残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支援外省市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保障政策。

2008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

2009年,将外省市城镇户籍来沪从业人员、在沪就业外国人、台港澳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010年,开展“新农保”试点,并将本市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基本医保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

(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切实解决好百姓的住房问题,探索构建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累计新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2500万平方米左右。

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并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开。

完善了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基本实现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

同时,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大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3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超过8000万平方米。

(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学杂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全面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688种药物列入本市基本药物目录并在各基层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郊区三级医院“5+3+1”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养老服务不断改进,养老床位数累计达到10万张,为2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坚持在全市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源头治理力度,每年对来沪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全市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

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服务、文化活动“三个中心”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全覆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初步构建了人才居住证、居住证转户籍、直接落户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