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药物的合理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规范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规范一、管理制度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工作制度。
2、麻醉科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术前会诊、讨论制度,术后访视制度,安全防范制度,仪器保养制度,麻醉药品管理制度,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麻醉访视制度)3、患者术前访视、准入和登记、预约制度4、抢救药品管理制度5、消毒隔离制度6、查对制度7、科室安全制度8、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制度。
9、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
10、各级专职人员工作职责。
11、意外事件及急救(应急)预案。
二、操作人员三、设施配备四、患者筛选五、操作规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工作制度(1)无抽搐治疗在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无抽搐治疗由业务院长及医务科统一领导,治疗室主任具体指导下,无抽搐治疗室全体医护人员实施具体治疗工作。
(3)无抽搐治疗的医护人员应具有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思想,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熟练的治疗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的治学态度。
(4)无抽搐治疗的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治疗室的一切规章制度。
各类人员应牢记并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认真准确填写各类表格和文书资料。
严格依法管理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抢救药品和各类医疗设备。
(5)无抽搐治疗的全体医务人员要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确保无电抽搐治疗的成功和安全。
如遇病人病情发生变化甚至危及生命时,要立即组织抢救并急请有关科室会诊,必要时应立即向医务科或院领导汇报。
(6)无抽搐治疗室负责人应定期或随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甚至院领导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麻醉科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1、麻醉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进行必要体检,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具准备情况和仪器运行情况。
2、实施麻醉前,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
3、根据病情与麻醉方法实施必要监测,随时注意监测仪是否正常运行。
4、实施麻醉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制度。
5、麻醉期间不得兼顾其他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诊断,妥善处理。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需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对照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观察组),每组50例。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以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丙泊酚2mg/kg,观察组给予丙泊酚2mg/kg及芬太尼1μg/kg,司可林:1.5mg/kg,药物经肘正中静脉30s匀速注毕。
监测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记录癫痫发作时间、能量抑制指数、辅助通气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所有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电休克治疗。
观察组的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癫痫发作时间、能量抑制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头痛、肌肉痛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在镇静的基础上又能加强镇痛,提高麻醉效果,是一种较好的麻醉用药方法。
标签:丙泊酚芬太尼无抽搐电休克引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简称MECT治疗,它是在治疗前给适当的麻醉药(目的让病人进入短暂睡眠)和给适当的肌松药(目的使肌肉短暂松弛,不发生抽搐)后,通过MECT治疗机,利用交流转换过的微弱、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头部两侧太阳穴,让大脑发生复杂的生物学性变化,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的引进,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0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
年龄15~58岁,平均(31.64±14.47)岁。
雷莫司琼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依托咪酯组 , 可能与丙泊酚抑制喉部
反射 , 并有一定的抗呕吐作用有关 。预注雷莫司琼 的患者 J 有 1 出现呕吐 , 例 可能与患者 ME T治疗 发作时间超过 10 C 5s
用芬 兰产 D t a x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 者治 e
有关 。综上所述 , 术前静注 0 3 雷莫司琼 , .mg 对术后 2 4小时
[ ]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 中/ 1 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专 家组. 他汀 类药物预防缺血性 卒 中 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 的专家建议 [ ] / J.
中华 内科杂志 ,07,6 1 :l 3 2 4 ( )8 一8 .
死率亦有所下 降。对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 动脉狭窄 、 糖 尿病 、 高脂血症患者 , 以明显减少 1年缺血性 事件 复发率 。 可
肠潴 留或其它原 因引起 的 胃肠 道化学 物质释 放等。盐酸雷 莫司琼为 5一H , T 受体拮抗 剂 , 通过 拮抗 中枢化学感 受区及
外周迷走神经末梢 5一H 受 体 , 制肠 嗜铬细胞 释放 5 T L 抑 H
激 活中枢化学感受 区及外周迷走 神经末梢 5一H 受体而产 L
生 的恶心呕吐 。单次用 药 0 3 g有效 , C组与 B D组 .m A、 、 相 比发生率明显减低 , A、 但 C组相 比无显著差异 。丙泊酚组
别 超 , 潘 潘 谢
宜昌  ̄3 5 0 ) ( 昌市优抚 医院, 宜 湖北
di1 .9 9ji n 17 06 .00 1. 3 o:0 36 /. s.62— 3 92 1.6 0 s 1
中图分类号 : R 4 .5 7 9 0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7 0 6 (0 0 1 29 0 6 2— 39 2 1 ) 6— 02— 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0例精神病患者采用MECT进行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的合并症。
结论只要掌握好MECT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认真作好治疗前的常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与意识的恢复,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值得精神科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亦称改良电休克治疗,是近些年来对传统电休克治疗进行改良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尤其适用于治疗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MECT适应证广泛,克服了传统ECT所致的骨折、脱位,安全性高[1],并发症少,是目前精神病学中较为安全、合并症较少的唯一物理手段。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MECT治疗的精神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4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第3 版标准(CCMD- Ⅲ)[2];男148例,女92例;年龄20~61岁,平均40.7岁;体重45~70 kg,病程1个月~15年;其中精神分裂症88例,抑郁症120例,躁狂症32例;临床表现:兴奋、情绪不稳、行为乱169例,伴言语性幻听99例,伴附体妄想94例,伴被害妄想31例,伴冲动自伤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MECT适应证且无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由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生产,治疗前患者严格禁食、禁水8 h,治疗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丙泊酚(按体重1.8~2.0 mg/kg备用)至睫毛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为止。
去枕平卧于治疗床上,四肢伸直,两肩胛间垫一沙枕,使头部过伸,脊柱前突。
插入口腔保护器,置于患者上下臼齿之间,将涂有导电胶的电极紧贴患者双颞区,能量百分比依患者年龄设定好,通电进行治疗,整个过程中全程心电、脑电、呼吸、血压、心率、血氧等生理参数监控。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麻醉要点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麻醉要点在治疗合并严重抑郁、紧张、拒食以及兴奋躁动等患者时,临床上可能会为他们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法。
但是在应用这种治疗办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为患者做好相应的麻醉处理,以此来减轻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问题。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所谓的电休克治疗就是利用短暂且适量的电流来刺激患者的大脑,暂时丧失患者的意识,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
而本文中提及的无抽搐则是医生在为患者进行通电治疗前,先用静脉麻醉剂以及肌肉松弛剂让患者原本强直性阵挛的肌肉变为松弛性肌肉,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抽搐发作,降低因为患者肌肉抽搐而带来的副作用,让适应症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扩大,因此这种治疗方法也是属于改良后的电休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适应症这种治疗方法的适应人群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患有严重抑郁症;拥有异常消极观念的人,曾经多次尝试自杀;自杀意图以及行为十分明显的自责自罪者;时常处于异常兴奋躁动的人群,且有冲动想要伤害他人;行为缄默、执拗,有明显拒药、拒食以及精神状态处于木僵或者亚木僵的人群;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且处于精神运行性兴奋,或者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强迫症;出现了明显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的人群;患有癫痫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障碍以及严重应激反应等问题的人群;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出现药物不耐受、不适合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必须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
而这种治疗方法同样有禁忌症,但是大量的临床治疗研究发现,除了对麻醉药物以及肌肉松弛剂有明显过敏问题的患者,针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法,临床上是没有绝对的禁忌症的。
尽管如此,患者自身患有的疾病可能会增加治疗的风险,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临床治疗医生高度重视:1、患者最近出现过颅内出血、大脑占位性疾病或者其他增加颅内压的病变;2、心脏功能不稳定的患者,比如患有明显的心脏病、心肌炎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问题;3、患者患有出血或者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问题;4、患者有严重的高血压问题;5、患者有青光眼以及视网膜脱落等眼科疾病;6、患者患有急性重症的全身感染性疾病;7、患者有严重呼吸系统性疾病,比如严重的支气管炎、哮喘以及活动性肺结核等问题;8、患者正在服用对循环以及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比如利血平片等药物;9、患者的肝肾以及内分泌患有严重的疾病问题;10、患者因为躯体疾病而出现了明显营养不良的问题;11、患者有严重的骨骼、关节以及韧带问题;12、儿童与孕妇不建议采取该治疗办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精神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适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类疾病[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患者全麻状态下失去意识,给予一定量的短暂脉冲式矩形电流刺激大脑皮层大量放电以控制症状。
此方法治疗精神病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本研究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分析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精神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年龄20~60岁,平均(42.5±2.4)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5.6±2.1)年。
选取同时期精神科女病区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62岁,平均(43.5±1.8)岁;病程1个月~16年,平均(5.8±2.4)年。
两组患者精神病类型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躁狂症等。
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无严重躯体疾病。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病程以及患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治疗前禁食禁水8h,排空2次粪便,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丙泊酚1.5~2.0mg/kg,患者彻底熟睡后,静脉注射氯琥珀胆碱0.5~1.0mg/kg,注射2min 后患者骨骼肌会出现松弛症状。
将患者平放在床上,四肢保持伸直状态,两侧肩胛间垫一个沙枕。
患者口中插入一个保护器,置于上下臼齿之间,将电极紧贴患者的双颚区放置,根据患者的年龄设定能量大小,进行通电治疗,检测患者的心电图、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治疗结束后可以为患者提供加氧呼吸,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转入观察室,每周治疗3~4次,周期为4周。
观察指标: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分,具体如下:①痊愈:PANSS 减分率80%~100%;②显效:PANSS 减分率60%~79%;③有效:PANSS 减分率20%~59%;④无效:PANSS 减分率<20%。
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在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依托 咪酯 复合瑞芬太 尼用于 ME T可减 轻电刺激 引起 的心血管反 C
关键词 : 精神疾病 ; 依托咪酯 ; 瑞芬太尼 ; 无抽搐 电休克疗法
中 图分 类 号 : 79 0 4 R 4 .5 文 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 0 46 X(0 2 2 - 7  ̄2 1 2 6 2 1 ) 70 2 0 0
山东 医药 2 1 0 2年第 5 2卷第 2 7期
依 托 咪酯 复合 瑞 芬 太 尼在 现 代无 抽搐 电休 克 治 疗 中的应 用
崔 英坤 。 孝芹 李
( 东省 青州 荣军 医院 , 东青 州 2 20 ) 山 山 650
摘要 :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复合瑞 芬太尼用 于现代 无抽搐 电休 克治疗 ( C ) ME T 的效果及安全 性。方法 人室后 开放 静脉通路分别静注依托咪酯 0 1 0 2m / g依托 咪酯 0 1 0 2m k +瑞芬太尼 2 .5— . g k 、 .5~ . s g /
均 >0 0 ) .5 。见 表 1 。
2 2 癫 痫发 作时 间 、 . 自主呼 吸恢 复 时间及 肌抽搐 发
体质 量及 病情 等 比较 差异无 显著 性 。 12 ME T麻醉 方 法 . C 两组 M C E T前 3 i 予 0mn均 阿托 品 05mg 肉注射 , 室后 开放 静脉 通 路 , . 肌 人 A、
21 B . P及 H 两 组麻醉 后 S P D P HR均 较麻 R B、B 、
准, 其中精神分裂症 4 8例 、 抑郁症 3 2例 、 躁狂症 6 例、 强迫 症 4例 ; 物治疗 效果 不佳 2 药 2例 , 幻觉 妄 有
想 症状 3 5例 , 兴奋 行 为紊乱 1 3例 , 郁症 状 2 抑 0例 , 强迫 症状 8例 , 木僵状 态 4例 。伴 脑器 质性疾 病 、 亚 容易 导致麻 醉 意 外 的疾 病 、 重 躯 体 疾 病 者 排 除 。 严 将8 O例患者 随机 分 为依 托 咪酯 组 ( A组 ) 和依 托 咪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防止并发症
预防跌倒
确保患者活动范围内安全无障碍,加强床边护栏 ,防止坠床事件发生。
预防压疮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 燥,预防压疮形成。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 感染发生。
05
效果评估
短期效果评估
认知功能改善
治疗后患者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1 2
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 效果不明显。
治疗参数设置
电流强度、刺激时间等参数设置对治疗效果有一 定影响。
3
合并药物治疗
合并使用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药物可能影响 治疗效果。
06
风险与并发症管理
常见风险及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呼吸抑制
治疗前评估患者呼吸功能,治 疗中密切监测呼吸情况,必要
血压监测
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观察 血压波动情况,防止低血 压或高血压发生。
呼吸功能监测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 和深浅度,保持呼吸道通 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观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和反应
意识状态评估
定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包括清醒程度、定向力和注意力等。
反应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包括语言、肢体动作和表情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受 损。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汇报人: 2023-12-01
目录
• 引言 • 术前准备 • 治疗过程 • 术后护理 • 效果评估 • 风险与并发症管理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目的 ,即为提供一种快速、有效控制 精神疾病症状的治疗方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通过电流在人体组织内产生的电场和电流效应,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内 外离子的分布,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该治疗术的历史与发展
初始阶段
自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尝试利用 电能治疗疾病,最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无抽搐电休 克治疗术逐渐发展,电流波形、频 率、强度等参数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和优化。
现代化阶段
进入21世纪,该治疗术在设备、技 术、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成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 法。
该治疗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重要性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许多疾病 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 重要意义。
应用领域
该治疗术广泛应用于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同时,在一些疼痛性疾病、肌肉 痉挛等方面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05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争议和未 来展望
现有的争议和挑战
疗效不确定性
尽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被广泛应用于某些 精神疾病的治疗,但其疗效仍然存在一定的 不确定性。不同患者可能对治疗的反应差异 较大,这使得医生在预测和评估治疗效果时 面临挑战。
伦理争议
由于该治疗方法涉及对患者大脑施加电流, 因此引发了一些伦理方面的争议。一些人认 为这种治疗方式可能侵犯了患者的自主权和
日期: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汇报人:
目录
• 引言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工作原理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操作流程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争议和未来展望
01
引言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定义
定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是一种利用电能作用于人体,产生无抽搐的电休克效应, 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应用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12-10T00:47:41.96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1期作者:姚领[导读] 目的:实验将探析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姚领邳州安康医院(江苏徐州)221300摘要:目的:实验将探析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且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干预后,观察组错误应答数、正确应答数和完成分类数在干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PANSS 阳性症状评分和PANSS 阴性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该治疗措施可行性较强。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应用研究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一种顽固的精神疾病,该疾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想彻底治疗该疾病比较困难,通常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都有严重性的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
对此,本次研究针对两组患者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现比较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本院接收的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此次研究得到所有患者的家属、伦理委员会同意。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及观察组(n=40)。
此外,对照组中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龄在2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7±4.94)岁,病程在1-10年,平均病程为(4.83±1.48)年;观察组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在24~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2.48)岁,病程在1-9年,平均病程为(4.03±1.48)年。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中的用药观察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临 床 医 学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患者在麻醉下给予肌肉松弛剂,然后实行短暂定量的电流刺激大脑,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是精神科常用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1]。
治疗过程中需要建立静脉通道,有使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作为静脉通道维持用物,但具体的利弊未见相关报道,作者为此做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精神科病区施行MECT治疗的9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符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适应证,无禁忌证。
男性48例,女性50例,年龄18~55岁,平均(32.83±10.45)岁,心、肺、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
98例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病人均在6次以上。
1.2 方法98例患者均进行MECT治疗,隔天做1次,以6~12次为1个疗程。
疗前常规自前1d晚8时起禁食、禁水,于次日8时做MECT治疗。
在治疗时首先开通静脉通道,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麻醉药丙泊酚1~2m g/k g,肌松剂司可林1~1.5m g/k g。
每例患者前3次MECT治疗时均用生理盐水作为静脉通道维持用药,为生理盐水组,后3次ME CT治疗时均用25%葡萄糖作为静脉通道维持用药,为葡萄糖组。
在每次治疗结束(呼吸、意识恢复)后有护士专门看护,1h后由同一名护士测床边血糖(血糖仪为瑞康GM300型),并询问有无头痛、头昏等不适症状。
2组均测床边血糖各294次,比较2组之间的血糖及头痛、头昏等有无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
2 结果(1)治疗结束1h后患者在头痛、头昏感觉上比较,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理盐水组显著高于25%葡萄糖组,见表1。
(2)在治疗结束1h后,生理盐水组血糖平均值为4.79mmol/L,葡萄糖组血糖平均值为6.43mmol/L,所测血糖进行比较,25%葡萄糖组血糖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应用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应用体会目的: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情况。
方法:选择精神疾病患者48例,共计193人次。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仅为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和Somatics公司联合研制。
对相关情况登记表进行统计,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结果:有效率89.58%,其中。
显效27例(56.25%),好转16例(33.33%);无效5例(10.41%)。
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标签:封锁抽搐电休克;精神疾病;临床分析无抽搐电休克也称改良电休克,其治疗作用在于发作,不在于痉挛。
无抽搐电休克过程虽然痉挛不出现,但是大脑内依然有癫痫样放电,同样引起发作,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治疗过程中心脏负荷减轻,意外减少,没有关节方面的禁忌症和并发症。
20世纪50年代初,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应用尚不广泛,经验不多[1]。
我院于2000年引进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对一些精神疾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接受治疗患者共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共计193人次。
年龄:最大61岁,最小21岁,其中21~30岁17例(35.41%),31~40岁18例(37.50%),41~50岁8例(16.66%),51~60岁4例(8.33%),61岁以上1例(2.08%),平均年齡34.93±10.29岁。
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9年,平均4.95±4.52年。
1.2诊断所有精神疾病均由一名住院医师和一名副主任医师根据CCMD-3诊断标准共同确定诊断,共48例患者,其中分裂症27例(56.25%),神经症3例(6.25%),情感障碍10例(20.83%),癔症4例(8.33%),其它精神障碍4例(8.33%)。
1.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由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和Somatics公司联合向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和研究机构提供。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麻醉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麻醉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贾哲瑾;王彦松【摘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在精神科较为常用,与传统的电休克治疗相比,MECT在治疗前给患者施用一定量的肌肉松弛剂和静脉麻醉药,更利于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紧张情绪和身体损伤.丙泊酚和琥珀胆碱是目前MECT最常用的麻醉药物,然而由于丙泊酚对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琥珀胆碱特殊的药理作用,丙泊酚和琥珀胆碱药在MECT中的应用受到不少争议.另外,通电治疗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麻醉药物应用的更新、优化和合理搭配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 is a common psychiatric 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 certain amount of muscle relaxants and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are administered to the patient before treatment,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tension during the treatment.At present,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esthetic drugs in MECT are propofol and succinylcholine.However,due to th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nervous system, and the speci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succinylcholine ,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drugs has received a lot of controversies in the use of MECT.In addition,electricity treatment may also bring about some complica-tions.The renewal,optimization and reasonable matching of anesthetic drug applications have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field.【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1【总页数】5页(P2246-2249,2254)【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麻醉药【作者】贾哲瑾;王彦松【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疼痛科,哈尔滨 15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4;R749.054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l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是在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下,使用麻醉技术给予患者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使患者入睡并且肌肉完全松弛,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电刺激治疗,从而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 失现象,但通常在治疗后会迅速恢复。
有效性
抑郁症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躁狂症治疗
躁狂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后,可迅速 控制躁狂症状,减少攻击行为,降低自杀风险。
精神分裂症治疗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可缓 解阳性症状,减轻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趋势
普及程度提高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由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正逐渐被更多的医疗机构采用,成为精神科 治疗的重要手段。
技术改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设备不断得到改进,使得治疗过程更加舒适、安全和 有效。
联合药物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治疗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 率、血压、体温等。
观察神经系统状态
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包括意识、认知、记 忆等方面,以及是否有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饮食和休息
治疗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和饮食,以帮助身体恢 复。
03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的临床应用
抑郁症的治疗
总结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MECT)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定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又称MECT(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是一种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松弛剂的作用 下,通过电流刺激大脑诱发抽搐,从而达 到治疗精神疾病目的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VS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分析抽搐性电休克是一种危重病情,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以及其效果分析。
一、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1.确定目标:根据无抽搐电休克患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确定治疗目标。
如恢复心脏正常节律、维持氧供、控制病情恶化等。
2.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适当的药物、实施电除颤等。
3.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各个环节的责任,明确执行者和监督者。
如医生负责制定治疗方案,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4.制定护理计划: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如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5.执行治疗措施:根据护理计划,执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按时给药、监测治疗效果等。
6.评估效果:根据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修改和完善路径: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路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效果分析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责任,使得工作更加有序和高效。
2.提高病人满意度: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其满意度。
3.减少医疗误诊和漏诊:临床护理路径明确了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减少了医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减少了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
4.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规定了护理措施和监测指标,提高了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5.减少医疗费用: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
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误诊和漏诊,降低医疗费用。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以提升无抽搐电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4] 陈建钢,张文捷,李茜,等 炎症期拔牙后即刻种植:禁忌症 或适应症 [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5):305-307
[5] 马毅慧,郭家平,王虎中,等 根尖周感染患牙即刻种植的临床疗 效观察 [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9):551-552
[6] 王仙林 微创与传统拔牙技术在阻生齿拔除中的临床应用 [J]医 疗装备,2018,31(21):14-15
3~6个月永久修复,种植体无松动、脱落,骨结合良好,成 功率为 100%,表明 ANKYLOS种植系统用于上前牙外伤后即 刻种植效果良好。 4 即刻种植角度、深度及位置
即刻种植的必要条件是植入角度及位置,可对即刻种植 的成功率及美观状态产生直接影响,通常种植体肩台位于牙 龈下缘 3mm处或牙槽嵴边缘下 05mm处,位置处于两个相 邻牙齿外形高点连线中点处,种植体轴向与对颌牙功能尖向 对应。尤其是前牙,上颌骨内自然牙体常偏于唇侧,与牙体长 轴方向的唇侧骨板相比,腭侧骨板更薄,由于唇侧骨板属束状 骨,更加容易吸收,因此,种植体植入时应尽可能靠近腭侧, 并预留足够的空间,确保种植体唇侧可有骨覆盖。为确保种植 体初期稳定性,种植位置应位于牙槽窝下缘 3~5mm,种植体 植入扭矩为 25~50N·cm。周栾慧等[13]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 植入角度及深度对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植入 角度为 30°、深度为 11mm植入支抗种植体时,种植体最稳 定,表明植入深度及角度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均较大。于海 璐等[14]探讨下颌骨中微种植体不同植入角度及载荷方向对支 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植入角度为 60°时应力和位移的 水平均较小,植入角度为 60°、载荷方向为 45°时微种植体应 力达最小值 2706MPa,骨皮质应力达最小值 3234MPa,表 明植入角度对微种植体、位移、骨皮质应力等影响较大,对支 抗稳定性影响显著,60°为微种植体较为适宜的植入角度。刘 虎等[15]探讨植入扭矩值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 现扭矩值 >20N·cm时,种植体均可取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5 结论
全面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全面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在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制定并实施MECT护理全面流程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MECT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护理安全性明显提高(P<0.05)。
结论对MECT患者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安全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
关键词:全面流程管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目前精神科常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是在全身麻醉诱导下注入肌松药,然后用短暂的、适量的电量刺激大脑,使患者意识丧失、大脑皮层广泛放电,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1]。
由于精神疾病及MECT的特殊性,患者在等候治疗、进行静脉注射、使用麻醉剂、肌松剂、通电治疗以及醒复过程中,易发生逃跑、冲动伤人、自伤、摔伤、咬伤及呼吸心血管方面的风险事件[2],为确保护理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我院自2016年开始对MECT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作如下介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12月MECT患者103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男53例、女50例,年龄16-60岁,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49例,抑郁症35例,躁狂症19例,研究组 2016年1月-6月MECT患者124例采用全面流程管理,男58例,女66例,年龄17-60岁,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52例,抑郁症48例,躁狂症2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成立管理小组2016年1月开始实施全面流程管理体系,内容包括安全检查流程、健康教育流程、护理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流程等装订成册并组织培训,通过业务学习形式,讲解MECT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案例以强调流程的目的、意义,使护士自觉执行全面流程管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异丙酚的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异丙酚的应用
朱美华;刘莉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13)6
【摘要】目的:观察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抑郁症患者首次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随机平分成异丙酚组和硫贲妥钠组,观察治疗中患者心率和血压情况以及对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异丙酚组对心血管的应激反应及醒复时间较硫贲妥钠组为好.结论:异丙酚可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麻醉过程中优于硫贲妥钠.
【总页数】1页(P356-356)
【作者】朱美华;刘莉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054
【相关文献】
1.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麻醉中的应用 [J], 权连营;
2.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J], 李晓晖;郭从康;谢月峰
3.异丙酚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观察 [J], 李强;段冰;刘鑫;龙石;王静兰
4.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联合应用 [J], 朱爱兵;肖彬;常宪鲁
5.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许世福;项春晓;孙红印;张红岩;王尚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药物的合理应用
(供临床精神科医生参考使用)
1、抗惊厥药物:此类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及苯二氮卓类药物,此类药物会引起发作阈值升高,而在治疗中出现阈下发作的可能,增加对人脑的损害。
在无抽搐电休克期间,如果必须使用该类药品,应将剂量尽量减至最小治疗量,如丙戊酸钠片600mg/日,缓释片500mg/日;托吡酯200mg/日;氯硝西泮2mg/日。
原则上尽量不用该类药物。
2、情感稳定剂:碳酸锂因与去极化肌松药物——氯化琥珀酰胆碱共同作用于第二信使系统,故可能加强肌松的作用时间和强度,导致自主呼吸恢复延迟而引起危险。
原则上尽量不使用该药物,但如果必须使用则应将剂量减至最小治疗剂量0.5g/日,缓释片为0.6g/日。
3、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使用不受限制。
但是一些复合制剂中可能含有利血平成分的则应该禁用,例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以及商品名为寿比山的降压药物。
4、抗胆碱能药物:该类药物代表安坦,可以干扰氯化琥珀酰胆碱的作用,削弱其拟胆碱能的效应,使肌松作用差,肌松药物的剂量不好掌握。
故此应该尽量不使用该类药物,但如果必须使用,则应低于最低治疗剂量4mg/日。
5、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应注意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对吩噻嗪类药物的使用要控制在一个低剂量,如氯丙嗪应在200mg/日以内;氟哌啶醇虽说合并使用的风险不大,但仍然应该控制剂量,避免出现
意外,如肌注剂量最好不超过20mg/日;另外一个使用风险较大的药物是氯氮平,剂量应该控制在200mg/日以内。
此外,因为异丙嗪在药理结构上与氯丙嗪类似,而且对麻醉剂及肌松剂有协同作用,故选用时需谨慎,推荐使用日剂量不超过50mg。
6、抗抑郁药:经典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多塞平等药物最好不使用,如必须使用,因为其对心脏的传导有影响,故应该使用最低的治疗剂量。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以增强肌松作用,故最好不要在治疗期间合并使用,代表药物玛氯贝胺。
7、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氮芥、塞替哌等有增强肌松作用的效果,故尽量不合并使用。
8、其他药物:抗胆碱酯酶药物、局麻药物(普鲁卡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雌激素、以及某些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新霉素等药物均因增强肌松作用而最好不要合并使用。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
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