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论文
红军标语遵义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论文
红军标语与遵义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摘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传播载体和体制的选择
利用至关重要,因为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传播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和
渠道才能被广大群众了解并接受。长征时期,党和红军结合遵义地
区的经济文化、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等具体实际,选择了老百姓喜
闻乐见的标语口号这种有效的载体,在遵义地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传播的有益尝试,许多宝贵的经验对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
大众化进程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军标语;遵义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2)-01-00-0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方法。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对被少数
人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广泛的传播,使其转变为被广
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行动指南。红军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
时就培训了生产、作战和宣传三种能力,所以,所有的红军官兵既
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在遵义这个经济文化
落后、交通闭塞、封建意识顽固的地方,采用书写标语与散发传单
等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又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了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传播的有益尝试,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拟就这
方面的内容作初步探讨。
一、遵义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背景以及党和红军对宣传工作的重视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毗邻四川,北倚娄山,南临乌江,地处西南内地,交通不便,加上国民党在遵义的严酷统治,因此,遵义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比较缓慢。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批在上海、北京等地读书的遵义籍青年学生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一部分人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寄回大量进步书刊杂志的同时,还有人潜回遵义在知识分子中间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1933年秋,一批进步青年以遵义三中、女中为核心成立了“学生自治研究会”,并与省外进步组织取得联系,购买了大批进步书籍在会员中传阅。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浪潮的鼓舞下,遵义革命青年在“学生自治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反日反帝大同盟”遵义总部。1934年冬,遵义革命青年秘密获悉中央红军即将进入贵州建立黔北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决定将“反日反帝大同盟”改为“红军之友协会”。该组织在红军入城之前秘密散发和张贴了大量的宣传党和红军的标语,为中央红军进驻遵义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摘要:大众传播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并处于迅速发展中的事业之一。大众传播对现在体育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体育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体育的商业化进程,对沟通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播现代体育影响
大众传播对于竞技体育的宣传和传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将对现代体育营销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众传媒将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市场化的社会里,体育组织、媒介,无论其目标是否具有赢利性,其经济功能必然会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体育组织和媒体更要自谋生路。因此,体育组织、媒体行为,出来其自身的基本造血功能和社会效益外,无不需要寻求足够的资金。社会网络信息化程度的加快,对现在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生产实际产品的企业还是出卖受众“注意力”获利的传媒组织和体育组织,无不需要过一定关系的营销,来获取客户资源,拓宽思路,从现代竞技体育中获得丰厚的收益。大众体育传媒的强大力量,是与其特有的强大社会功能放不开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其表现力和号召力能够唤起公众对一件事情的关注。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信息全球化及信息的资源共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成为体育组织及体育赞助商提升自己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提升品牌资产的有效平台。品牌资产作为企业最具有竞争价值的核心,是维护企业经济科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现代体育离不开大众媒体的传播,正因为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得现在体育在企业的赞助下得以健康、迅速发展。可以这样说,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我国众多的知名品牌都是借助竞技体育赛事,通过大众传媒,深入千家万户,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李宁、安踏、鸿星尔克、恒源祥等品牌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正是由于体育赞助与大众传媒的有效手段,才使我国企业竭尽全力与奥运联姻,实现品牌的最大受益。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使赞助企业产品及其品牌走向了世界,是连接起每个人生活的有效平台和桥梁。
大众传播学论文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_大学论文
赵娟
工商1414班
20140849
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
摘要
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新闻媒体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于此同时引发的副作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来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新闻媒体;负面影响;防范
什么是新闻媒体呢?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我们需要媒体的存在,也依赖媒体的存在,尽管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毋庸置疑,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在信息传播方面,信息过剩,垃圾信息充斥,影响抉择判断。今天一个人跳楼,媒体渲染说人心堕落,世界危机,明天一个见义勇为,人们又断言,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但人们在多种多样充满矛盾的海量信息前变得浮躁了很多。反而不如过去有定力,有坚持。在传播新闻方面,它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民众收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东西,误导民众,对其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影响,混淆视听。
另外,过多的娱乐活动使人们沉迷于三寸电视,减少了户外活动,人们的交际能力极大的受到伤害。人们对于现实的关注也转化为虚幻的思维活动,人们被驯养的麻木、虚伪了。面对电视剧人们的目不转睛和眼泪汪汪,目睹不公的麻木,耳闻失学的孩子却习以为常就是一个人们人格分裂的表现。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体的作用做过这样精彩的分析。
谈谈你对多种传播媒介的看法作文
谈谈你对多种传播媒介的看法作文
最近一个月以来,为了对传播媒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大众传播通论这门课程的目的及意义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分别用一周的时间接触了报纸、互联网、广播、杂志这四
种主要的传播蝶介。并且,为了更清楚地区分出四种蝶介的异同,我们在对四种媒介分别进行接触后从中提取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做出了整合与总结,也由此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媒介的性质与特点。在此,我对自己对于四种传播媒介的认识加以阐述。
一、
报纸我们最先接触的是报纸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的传播媒介。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总结,我发现报纸具有着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点:1、报纸的发行量大,其受众层面是四种蝶介中最广的,从年龄来看,下至年轻人,上至老年人都有阅读报纸的习惯:从职业来看,报纸的受众遍布各行各业。因此,报纸能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产生影响。同时,报纸的读者数量也是四种媒介中最多的,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2、由于报纸属于一种发展较早、历史较长的传播媒介,人们对于报纸及其所传播的信息有着天然的信任感。与其他媒介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报纸这一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3、报纸的新闻性强、可信度高,因此在四中蝶介中最具有权威性,也最适合作为官方发布信息的平台。
4、报纸的版面大、篇幅广,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并且对新闻的报导更细致。在一份报纸中,读者往往能够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
5、报纸能够图文并茂,给读者以感官上的影响,使读者对于其所传播的信息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6、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报纸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点上,报纸优于电子媒介,充分照顾到了受众的选择性。
红山文化的大众传播现状分析——以网络传播为例
142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7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今内蒙古赤峰地区红山后而得名。红山文化是具体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地区距今6 500—5 000年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红山文化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如各类玉器、陶器、人物造像等,以及坛、庙、冢一体化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建筑群等。红山文化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根系,具有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是华夏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为我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证明。
本文主要研究红山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因此有必要对红山文化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笔者以“红山文化”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到932篇文献。其中多为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略显单一,且学科交叉运用不够,如从传播学角度考察红山文化大众传播状况的近乎零。从发表年度计量可视化趋势图可知,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前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趋近于零,改革开放后数量明显增加,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2006年8月,由赤峰学院、赤峰地区文化局主办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了红山文化的研究。如《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红山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等项目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重点项目立项。
大众媒介传播英语论文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AND ACTUALITY OF AMERICAN NEWSPAPER WITH CHINESE
"Newspapers are facing a crisis" that Voices in the industry has been going on long time. Not However,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newspaper still is "promising industries." In Japan, The same is true, had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face danger machine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continues to struggle with the strong. World newspapers industry association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WAN) figures Show that in 2004 more than the shares around the world daily The previous year increased by around 2 percent, over the past 5 yea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n increase of about 5 percent, to 395 million copies, reached the the highest level in history. And its growth is driven asian countries.
大众传播领域受众逆反心理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领域的受众逆反心理研究
摘要:本文从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在心理学领域广泛常见的心里逆反现象。对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做了简单概括,并对传播领域内逆反心理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做出了许多具体实例证明。最后,对如何防止受众逆反心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众传播;受众;逆反心理;类型;特点;产生原因一、逆反心理的产生及概念
在我国传统心理学和早期的国外心理学研究中,一开始并无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尤其是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逆反心理现象,由此,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对于逆反心理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无统一认识,但一般认为,逆反心理表示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1]其中,《心理学名词》一书对逆反心理做了如下定义:”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是一种对抗外部控制措施,企图恢复自由感的动机状态。”[2]《简明心理学辞典》对逆反心理的定义是:”逆反心理是用以描述一种青少年要求自主独立,对上一代产生反抗、不满情绪的心理现象。”[3] 在我国,”逆反心理”一词最早是李春波在1986年的一篇名为《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中提出的,文章指出:”当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时便会产生厌烦、反感,出现态度逆向的反应。”[1]李春波的文章在当时对”
逆反心理”所作的定义是--逆反心理,或称逆向心理,是人们在受过去某种事物的刺激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下,对某种事物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
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
我国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研究
中文摘要“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术语。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衣食住行用都在此环境中发生。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已达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地步,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环境中,李普曼将其称为“拟态环境”(又译为“假环境”、“准环境”)。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本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拟态环境”的定义、功能、成因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整合性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匮乏,讯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因而不存在拟态环境的问题。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之后。这是因为“媒介即讯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能力,人们获得更为长久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们了解的人物、事件和经验远远大于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现实世界有了更独立的理解。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接触传播媒介越多,人们的观点
越接近媒介的观点,对现实的认识也越“媒介化”,而非真实化。
2、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世界,它同现实环境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情感、生活欲望、期待、认知和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它是对现实环境最新变动的一种能动的反映,而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完全“拷贝”或“复写”。它可能非常或无限接近所反映的现实环境,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环境本身,它只是现实环境的一种影像。受众通过拟态环境可以间接地了解现实环境的最新变动。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对策论文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对策【摘要】网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受众的心理、传播方式的转变和传播体制的健全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有效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社会进程中的时代任务和战略工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载体,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对策显得极为重要。
一、创新传播内容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前提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成果的网络传播,必须做到把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统一起来。理论宣传要体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使其理论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只有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1)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话语转换,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语言文字是理论的载体,理论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和传播。“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这就要求我们
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老百姓的话,同样在网络条件下,要让马克思主义说“网络话语”。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充满智慧,是网民创造性地自由表达。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把理论转化为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朴素真理。只有充分重视网络语言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参与网络语言的塑造和使用,同时,用大众常用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事例,把深奥抽象的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并把网络语言和民族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2)整合网络资源,在借鉴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吸引力。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进一步相互渗透,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注重扩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其凝聚功能、整合功能,以提高人民应对挑战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因此,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坚持文化的开放性,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我国大众媒体消费文化传播论文
我国大众媒体消费文化的传播
摘要:缘起于20世纪西方的消费主义,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我国的新闻媒体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主义提倡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的消费方式,对我国传统的消费伦理价值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主要以消费文化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湖南卫视节目所传播的消费文化以及它传播的新消费文化观念,同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这种消费文化理念进行审视。引导消费者走出消费主义的陷阱,提倡积极利用消费文化的有利影响,引导并建设和谐的消费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湖南卫视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48-01
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含义
美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他的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对消费文化明确定义;“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遵循享乐主义,追组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
二、消费文化与大众媒体相互影响
英国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曾经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定量供给体制的解体,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了。值得我们注意的事,这个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人们第一次看到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
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体育影响论文
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体育影响论文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所有的社会现象,无时无刻、无孔不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的重要成员,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体育才得以在人类心中像今天这样富有魅力,在人类社会中有如此深刻之影响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它对今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将是重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大众传播媒介给体育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加以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1.引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大众传播媒介锁定的重要传播内容。一旦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二者便发现了对方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二者便紧密结合。体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吸引社会注意力,刺激体育消费,大众传播媒介则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加快了体育活动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活动传播的社会覆盖面,扩大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体育的各种社会功能[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重大,现代体育在媒介化状态中生存。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综合归纳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3.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点
3.1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神经中枢、社会力量的源泉,它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三“密码”报道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建构社会和引导社会[2]。当下大众传播媒介正以惊人的速度介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但我们必须谨慎的、科学的、合理的去利用它,否则它将给社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它是一把社会发展中的双刃剑,有利亦有弊。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它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以便可以更好的改善和发展大众传播。
关键词:大众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绪论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始终带动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之一,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工具,是现代社会娱乐和教育的提供者,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最广阔的信息系统。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陈力丹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大众传播理论面对网上特有的综合传播和对话形式,将如何调整研究框架、研究重点。作者认为,因特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这将迫使传播理论作重大调整,必须面对新的课题;但网络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网络传播理论只能,也应当在原有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新。
因特网成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热门话
题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区别和比较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方面。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会面临怎样的冲击,虽然有所涉及,但大多属于预言性质,简单否定的多,认真分析的少。本文准备以递进的方式谈几个涉及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的具体问题。
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大众传播理论在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诸多方式研究宣传战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当事的学者们虽然大多数是从纯学术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受研究经费来源和当时世界政治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不少研究成果是为各大型媒介集团强化传播效果服务的,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理论假设,有些正是这种权力关系的产物。同时,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传播学批判理论也随之诞生,形成传播学经验主义学派(主要在美国)和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在欧洲)。因特网对传播理论的冲击,主要是对经验主义理论而言,批判理论不仅对经验主义理论,就是对当前各种关于因特网宣传神话的批判,都是一种必要的理论平衡力量。
一、传播理论的研究框架需要变化
在传播理论中,拉斯韦尔(Lasswell,H)的“五W线性传播模式”虽然被后人一再补充、发展,但依然构成了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传播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和效果研究(明安香,1983)。这是基于大众传播的特征:“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最大特点是遵循‘大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苏克军,1998)
从大众传播角度谈网络媒介
从大众传播角度谈网络媒介
【摘要】网络媒介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各种技术于一身,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的信息传播。但网络又不仅仅是媒介,它是一种虚拟空间,是一种生活平台,也是一种商业平台。
【关键词】大众传播网络媒介网络传播第四媒体虚拟空间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大众传播是主要的传播类型。网络媒介是继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之后,问世的大众传播的一种手段或是一种传播方式。
网络媒介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各种技术于一身,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网络媒介也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网络媒介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手段或是一种传播方式。
从传播学意义上说,传播手段决定了文化的不同样式和形态。从传播的历史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手段的发展是同步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文化以及电子媒介三个阶段。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也可以说,没有现代传播媒介,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瞬息万变、超越时空、批量生产等特性都是现代传播媒介所赋予的。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互联网,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光存储技术的出现,使大众文化更广泛地占有时空,但对接受者也产生更大的强迫性。在现代传播媒介面前,文化水平的高低已不成为参与和享受大众文化的障碍。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
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
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
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
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
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
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
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
12.论“新闻审判”现象
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
14.论“网络暴力”
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
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
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
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
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
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
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
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
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
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
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
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
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
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
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
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
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
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
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一、引言
自从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以来,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媒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大众对于女性的认知,还引发了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本文将对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女性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一些思考。
二、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1. 女性形象的塑造
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又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的女性。然而,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往往被呈现为温柔、柔弱和依赖的形象;在广告中,女性往往被用作产品的陈列物,被过度强调外貌和性感特征。这样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地位产生了影响。
2.女性形象的消费化
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消费化,成为商业利益的工具。品牌和广告商利用女性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追求利润最大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女性的物化和性别歧视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视作商品,被用作推销产品的手段,使得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受到限制。
3.女性形象的反抗
尽管女性形象在大众传播媒体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女性也在积极地反抗和改变这种现象。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声音,并推动了女性形象的多样和平等。通过媒体的曝光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女性更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三、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对武术传承的意义
【摘要】武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意蕴深邃。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以及在勃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下,中华武术正面临着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外来强势体育文化冲击的双重压力。
【关键词】武术大众传媒传统体育中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早已置身于半个世纪以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电子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传媒已不可避免地置身于跨文化表达之中。根据媒介理论家詹姆斯·W·凯利(James ·W·Kelly)关于传播和现实之间联系的理解——传播是一个符号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播就是文化的基础。因而,在这场文化话语权的相互碰撞与争夺中,无论是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的绝地反思,还是美国学者特德·梅杰(Ted Madger)针锋相对的质疑②,都无时无刻不在从正反两方面敦促武
术传播应担负起历史传承与文化自觉的使命,最终融入到“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③这期间,初中生群体将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任何一名体育传播的关注者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今天,西方体育文化,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彰显着娱乐精神与明星崇拜对体育文化主导地位的悄然占据。由于诸如NBA等主流体育文化在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强势传播使得我国体育媒介对武术的传播一直以较低“音量”自说自话以及处在不断地被弱化与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④“武术信息并没有成为诸多媒体的关注内容,甚至已经被某些媒体所遗忘。”⑤甚至是“在国外的发展甚至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⑥结果出现了如乔治·立兹(George Leeds)所言的情况:当我们继续看到全球差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将受到美国舶来品的影响,美国终将会变成所有人的“第二文化”;⑦于是出现了中学生崇拜西方体育明星,而武术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深和以“追逐跆拳道为时尚”的现象。这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初中生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直接和主要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他们的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武术的认知、武术参与及相关影响等问题亟待关注。
初中生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正值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认知的特征上看,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能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从情绪、情感上来看,初中生富于激情,但情绪波动较大。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初中生群体对事物的认知正处于向“高层次认知发展阶段”过渡,这个阶段所接收的信息对形成正确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武术运动传播的商业化取向,使武术的传播被引入到单纯以赢利为目的险境中。另外,武术传播缺乏引导,社会性的武术传播机构甚至远远多于政府资助或引导的机构。因此,自然化倾向也使得放任自流式的粗放型传播大行其道,直接导致初中学生武术“知识构成的‘扁平化’”。⑧加之部分武术影视作品以玄幻化、神秘化以及过于渲染血腥暴力等不良倾向使得受众群体,特别是初中生群体在武术的认知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普遍对武术存在误读”。⑨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严重抵消了中国武术中最为深厚的文化与精神的内涵,同时由于初中学生心智发育的特点,容易引发和强化初中生“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进而会“影响到武术的健康发展”,⑩乃至影响到初中生群体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体育观。因此,考察初中生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触武术的相关特征将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接触与初中生正确的武术认知与武术参与这一问题。
考察初中生武术的大众媒介接触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强势文化的不
断渗透下,“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⑾
与之相对,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严重挤压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瓶颈。同时,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大规模存在的基础已经动摇或已经不复存在”,⑿从而导致了中华武术我们这一“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⒀如何保护传统武术和传统武术文化并使之能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
面对“文化交流场中的现实处境”中的压力,中华武术通过“走出去”,进行“自我诉求”,主动寻求“文化认同”⒁。而初中生在武术传播的过程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初中生群体的争夺将决定武术传播在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能否占据有利的制高点。
重视初中生武术的大众媒介接触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与培养中学生受众的需要。中华武术作为民族优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虽然纳入世界体育文化体系并拥有相应的“话语权”已是必然趋势,但还需要自身不断发展,逐渐完成武术现代化。我国著名体育活动家徐才曾经指出“中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提高,在世界的传播推广,都离不开
新闻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宣传媒介对武术的推广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信息社会里,及时地传递和播放信息,往往是一个事物迅速为世人所知所用所爱的先导。”⒂事实上,大众传媒对体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搭建体育的现代化传播平台,促进体育传播的现代化。另外一方面是促进与体育相关的场馆设施以及规则制度的现代化、国际化。现代体育的发展,除了项目自身发展规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断适应受众的需求与接受信息的模式而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在数字化连接的全球范围内行走自如”⒃业已成为可能,使得武术国际传播迅速与便捷,扩大了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然而,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武术“传播途径的断裂”⒄,尤其是某些影视作品的夸大宣传,使得国人特别是学生群体对武术的认知陷入到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中。因此,如何寻求传统武术向现代化转型,研究初中生群体的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并通过他们使新一代的受众群体成长与成熟起来,对中华武术的现代化转变将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