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成本优势是关键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东部产业转移是指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自于多种原因,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因此,东部地区的企业逐渐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轻这些压力,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始向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友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企业的目光。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也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1.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等,已经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的热门投资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推动产业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东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外资转移到中西部后面临问题的调研发现: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配套扶持仍需完善
外资转移到中西部后面临问题的调研发现: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配套扶持仍需完善文/郑怡、冯耀祥、刘烁一,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意愿增强2014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东、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较为稳定。
中国欧盟商会《2014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尽管欧盟企业在华扩展业务的意愿逐年下降,但扩展首选的两个省份分别是四川(9%)和重庆(8%)。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广州办事处也表示,韩国企业越来越关注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开始陆续在成都、武汉和西安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调研发现,外商向中西部转移主要有几方面考虑:一是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东部较为低廉;二是地方政府为外企入驻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配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三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拥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中国欧盟商会在《2015商业信心报告》成都发布会上指出,中国西南部的欧盟企业对其在华业务的未来两年内的预期较为乐观,在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中间环节要素投入的可获取程度、劳动生产率、盈利水平、竞争压力等方面的乐观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专业人才不足,劳动效率不高。
专业人才匮乏。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人才供应严重不足,而且人才队伍不稳定,跳槽现象很普遍。
据中国欧盟商会对西南地区39家欧洲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受访企业认为,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是其在中西部地区投资遇到的最大挑战。
德勤咨询(重庆)有限公司表示,在当地很难招募到金融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印孚瑟斯公司表示,该公司已经向贵州省等中西部省市转移,但发现最大的障碍是无法招募到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
劳动效率不高。
中西部地区尽管低端产业工人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劳动力素质也普遍低于沿海地区。
一家由上海迁来成都的新加坡受访企业表示,成都的人力成本虽低于上海,但人才的劳动效率也低。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0.08.31•【文号】国发[2010]28号•【施行日期】2010.08.3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外资利用正文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沿海产业为何难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基于企业网络招聘工资地区差异的解析
Ab t a t I i g n rlyb l v dt a c a tl n u tis e p cal b r—itn iei d s isma a s r ot ec n rl n s r c :t s e eal ei e t o sa d sr , s e il l o e h i e ya n e s u t e y t n f e ta a d v n r r et h w se ra n a lr e s ae e a s b rc s n t e e rgo s ae rlt ey lw rt a o sa rgo s H w v r hs e tr ae s o ag c l ,b c u e l o o t i h s e in eai l o e h n c a t e in . o e e ,t i n a s r v l s u t n d e o p e r h sp p ra ay e h e in a e dsr uin a d i mp c n t e c a t n u t a rn fr i ai o s n ta p a.T i a n lz s te r go a w g i i t n t i a to o a id sr lta s t o e l tb o s h sl i e u ig n t o k r cut n a e aafrt ef s t .T e rs l ea l w : rf , ewa e fm l s i e h g l s ew r e r i n me t g sd t o h rt i w i me h e u t a f l s f s y t g s o ae, k l d, ih y sr s o o i l h l
Re i n g o s:An An l ss Ba e o g o lSa a y Di e e c s a v a e n c u t n s a y i s d n Re i na l r f r n e s Re e ld i Re r ime tAd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正逐渐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显现。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随后,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需求、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等。
在动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也客观分析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压力增大等。
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文章还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有望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发生和推进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
在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引导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例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都促进了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财政、税收等优惠措施,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等方式,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水资源等要素供给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问题与建议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
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一、加快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要素威本的全面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基本消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制成品高度依赖出口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
2008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GDP增长率分别比2007年下降4.4、2.3、4.5、3.6个百分点。
今年1-4月,广东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8%,浙江省同比下降18%。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被视为"世界制造墓地",但目前产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产业内、区域问同质化现象严重。
如珠三角地区2007年工业行业完成产值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广州与深圳的同构率达60%,与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同构率都超过60%。
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区域分工申的地位,也难以支撑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只有把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以及环保要求较高的产业转移出去,才能使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在本地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强的要素供给保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2024年高中地理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__以东亚为例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其次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读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该产业可能是( )A.碳酸饮料B.计算机软件开发C.电子装配D.汽车制造2.承接该产业的地区往往( )①科技发达②劳动力丰富③工业基础好④市场广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24湖北武汉高二上期中)2024年6月24日,有着84年相机生产历史的奥林巴斯宣布退出相机市场。
在此前的2017年,日本著名相机制造企业尼康突然宣布关闭位于我国无锡的工厂,并且裁减2 000余名员工。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奥林巴斯宣布退出相机市场的主要缘由是( )A.摄影需求不足B.智能手机的普及C.技术工人缺乏D.新冠疫情导致购买力下降4.尼康公司最可能( )A.向美国转移B.回迁日本C.向欧洲转移D.向印度、东南亚转移下图示意某高科技公司的制造部门和研发中心四个不同时期的分布变更,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Ⅳ时期,与丙国相比,甲国( )A.科技发达B.资金雄厚C.交通便利D.劳动力廉价6.该公司制造部门区位选择不断变更的主要目的是( )A.靠近消费市场B.获得高额利润C.降低运输费用D.加强技术合作(2024山东聊城高二上期中)2024年4月,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其位于德国安斯巴赫市和美国亚特兰大市的两家高科技机器人工厂,这两家工厂的产量占比较小,且均运用机器人和3D 打印技术生产运动鞋。
而后将其鞋类产品生产重新转移到中国及越南,之前开发的机器人工厂的一些技术将会被利用上。
一位阿迪达斯高管表示:假如亚洲新工厂运用3D打印等技术,也可满意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环保需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阿迪达斯关闭机器人工厂的缘由是( )①环境成本高②产量占比小③产能过剩④劳动力成本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阿迪达斯重回中国和越南的最大优势是( )A.政策实惠B.市场广袤C.技术先进D.交通便利题组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上期中)2024年3月27日上午,四川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工业的区位选择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单选题读“中国造纸业分布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技术、政策B.原料、交通C.水源、市场D.能源、劳动力2.从环境角度分析,造纸厂应布局在( )A.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B.河流的下游C.远离居民区的位置 D.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答案】1.C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造纸厂主要集中在河流附近,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所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和市场。
第2题,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所以布局时要远离生活水源地和城市河流上游。
下图为平原地区某城市工农业布局及交通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a、b、c、d均布局有对空气产生污染的工厂,且这种布局是合理的,则此城市最有可能位于A.马达加斯加岛B.新西兰南岛C.朝鲜半岛 D.中南半岛4.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产业的布局不合理的是A.①机械制造工业 B.②大型纺织工业C.③花卉、蔬菜种植业 D.④粮食种植业【答案】3.D 4.B【解析】第3题,图中a、b、c、d均布局有对空气产生污染的工厂,这种布局是合理的,说明该城市盛行风为东北风与西南风。
四个选项中中南半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盛行风为东北风与西南风。
第4题,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工业逐渐向城郊转移,故图中大型纺织工业应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
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图中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5.据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6.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 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答案】5.A6.B【解析】第5题,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多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产业已经经历了许多变化,包括地域转移。
地域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贸易和服务在不同地点间转移的过程。
在中国的情况下,这种转移通常是指产业将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本文将讨论这种转移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原因:1.成本优势: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和缺乏资源而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挑战。
2.战略因素: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支持和鼓励跨省贸易和投资,以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这些政策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免征房地产税等等。
3.市场扩张:中国国内市场的增加也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原因,因为许多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大,其中的中产阶级也在日益增加。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机会,可以在新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率。
影响:1.基础设施投资:为了使产业转移顺利进行,必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
2.招商引资: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和资源较为丰富,企业需要在这些地区进行招商引资,这将有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人口质量:由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以提高当地劳动力的素质,从而提高生产力。
挑战:1.资源短缺:由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对较差,因此必须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机会,以持续发展。
2.营商环境:有些地区的营商环境可能不太理想,这也可能妨碍企业扩张。
因此,这些地区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提高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总的来说,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地域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也是必要的。
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策的落实,产业转移将会逐渐实现,并且将在未来更多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战略
财经研究39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战略程 翀摘 要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慢慢发生转移。
本文从东、中西部两方面分析了梯度转移形成的动因,进而为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对中西部接纳东部转移产业和促进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 产业转移 动因 对策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是表现出该产业是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更快一些。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开始面临资源匮乏、工资上涨、市场饱和、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等问题,一部分企业受市场机制的驱动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1、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
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从而使产业逐步走向衰退。
为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东部地区急需寻求在空间上的迁移和重组,从而发生衰退产业的撤退性和重组性的区间移动,即产业的区际转移。
2、开拓市场空间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
传统产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始向外迁移。
3、分工和区域协作的要求。
我国的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原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使得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不复存在,迫切需要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
(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 1、中西部地区有较廉价的劳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化。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背后中西部面临机遇
⼈民币汇率升值、出⼝退税下调、加⼯贸易政策收紧…… 劳动⼒成本的上升、成品油价格居⾼不下、煤电油运⼒紧张……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之下,我国东部地区⼀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户”,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成本倒逼”激发新⼀轮产业转移 “由于招不到⼯⼈,公司的5条成型⽣产线⼀度缩减⾄2条。
”东莞清溪吉兴鞋⼚的⼈事部经理向记者介绍说。
⽬前,因劳动⼒价格偏低等原因,在制造业占⼯业总产值近89%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招⼯难”的现象⽇显突出。
其实,劳动⼒成本的上升只是当前沿海⼀些企业遭遇⽣存困局的⼀个⽅⾯。
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加⼤,成品油价格居⾼不下,煤电油运⼒紧张、原材料价格频涨……中国经济运⾏中出现的⼀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刺痛了加⼯制造业最为敏感的成本“神经”。
加上⼀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最低⼯资标准等劳⼯权益有了强制约束。
各种复杂因素累加的⾼成本,激发了新⼀轮产业转移兴起。
以劳动密集型的典型⾏业纺织业为例。
纺织服装业出⼝依存度达60%的浙江省,⼈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
中国纺织⼯业协会的调查显⽰,今年⼀季度,江苏、浙江、⼭东等6个省市,纺织⾏业中三分之⼆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
不仅仅是纺织⾏业,电⼦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类似。
从欧美到⽇本,到“亚洲四⼩龙”,到中国东南沿海,再到中国中西部,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初动因都为成本所逼。
改⾰开放30年来,以东部地区为标志,我国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了数以⼗万计的现代化⼯⼚,利⽤先进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我国⼯业化进程。
⽬前,东南沿海地区的加⼯业已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资本运作、⼈才培育、产业配套等⽅⾯积累了明显优势。
但同时,⼈⼯成本、⼟地资源等⽅⾯的⽐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
如何看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迁移
28号)正式印发。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 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 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
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 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
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
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跨区域迁移活动异常活跃,尤其 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迁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群体迁 移也日益显著。这一经济现象引起了学术
界对产业迁移的再次关注。企业迁移即产业转移,是产业 区位调整的一种形式,是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消费者偏 好、环境管制及技术进步变化,通过区位转移
来获取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的一种方式,更是产业谋 求新的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每一种产业对本地中间投 入品和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了
成本的国家转移。目前,我国的东部地区正在进入消费结 构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劳动力成本及中间投入 品价格的上升,东部地区的许多传统产业,如
纺织、服装、食品等,出现了由东部向中西部飞速转移的 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理论上及相关经济实践均表明,区位优势企
业集群是吸引外商投资进入的重要因素,这种根植于集群 区域内的特定性资源要素可以对外商投资产生深远的影 响。首先,传统的外商投资理论认为,区位优势
作为影响跨国投资的外生变量,不能成为跨国公司核心竞 争力的来源。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 理论中的区位优势的概念和特点发生了重要的
变化,外商投资通过对区域性知识资源和战略性资产的整 合,可以有效提升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 提高了企业迁移成本。其次,生产的专业化
从产业转移看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
从产业转移看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产业转移是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背景、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推动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等优势,具备了接纳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二、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1.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能源、矿产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地理优势: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理位置上具备辐射周边区域的能力,能够有效连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形成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3.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市场需求优势:中西部地区具有庞大的农村和城市消费市场,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并且这些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潜力。
5.政府支持优势:中西部地区是国家确定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区域,政府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中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挑战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
这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构成了实质性的制约。
2.交通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便。
3.人才流失问题: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优秀人才更容易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为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和政策: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效率。
我国东部-中西部及周边国家FDI区位优势比较
我国东部\中西部及周边国家FDI区位优势比较内容提要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周边国家越南、印度的投资环境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fdi区位优势,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fdi转移,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化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fdi区位优势产业转移一、我国东部fdi向中西部及周边国家转移的现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一直重视对fdi的吸引和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低廉,吸引外资的政策优惠,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
虽然fdi发展迅速,但fdi在我国的分布非常不均衡。
从区域分布来看,85%左右的fdi分布在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对优势有所上升,引导外资转移的市场条件开始形成,而且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了引导和鼓励力度。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fdi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集中投向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和重庆等地,尤其是上述省市交通便利、信息沟通快捷、劳工成本较低的中心经济区,成为吸引沿海地区fdi的新热点。
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分别为66.2和7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4%和79.8%,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2.8和56.2个百分点。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fdi除了向中西部转移外,也谋求向周边国家转移。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是中国和印度,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吸引力增强。
印度、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外资企业转移投资的目标地。
尤其是以印度、越南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fdi的政策,对我国沿海地区的fdi有一定的吸引力。
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19901995年外商投资额仅为25.41亿美元,1999年上升到21.68亿美元。
我国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几点思考
我国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几点思考摘要: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受到重挫,使得沿海企业目光逐渐转向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原料、人工及土地资源成本越来越高,沿海企业本地扩张也越来越艰难,加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很多沿海企业逐渐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但如何引导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剖析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企业;转移;思考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横向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分为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制造产业向亚洲转移中也得到验证,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但企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基于成本与市场的考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和管理者的认同。
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根据这份文件,国家将在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支持,着力促进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最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蔓延,产业转移特别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而艰难选择。
但哪些企业改转移?又该如何转移?笔者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做些剖析:一、转移的动机和时机是否契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沿海经济持续的繁荣吸引了很多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特别是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企业依托港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如此,沿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对这类企业有着短期内陆无法比拟的港口优势、市场环境和产业集群。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的应对思考当前,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
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按年率计增长4.1%。
日本经济稳健增长,通货紧缩状况基本消除。
欧盟经济预计全年将增长2.1%,增速快于去年。
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据联合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6%。
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
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
首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改善苗头,但长期增长的势头依然微弱,欧盟经济今年只能蹒跚前行。
日本经济长期靠外需拉动,但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2011年日本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加上国内部分产业呈现外迁趋势,日本经济今年增长前景黯淡。
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经济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通货膨胀困扰,在控通胀和保增长方面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欧盟长期高福利政策以及巨额开支使财政赤字、公共负债难堪重负,但这些国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政策调整,自身根上的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欧债危机。
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经济持续负增长,政局普遍动荡。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
风险正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向银行业扩散。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主权信用尚好的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大国也受到冲击,市场信心较为脆弱。
再次,各国博弈更加激烈。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酝酿深刻变化,各国利益诉求分化明显,在出口、科技创新等方面竞争将更加激烈,又恰逢多国大选,全球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明显加大。
两会速递:国家层面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地理视角知识解读Word版
国家层面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地理学科视角解读【新闻速递】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李新锁)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谢红提交提案建议,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动布局引导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以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但基于市场、自由、无序的转移较多,政府调节不足。
”谢红说,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可能导致新的“先污染后治理”。
在谢红看来,国家层面加强主动布局,加快引导东部沿海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有利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平衡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有利于保持中国产业链完整配套,延缓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
对此,谢红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中西部特色资源优势,以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和生态环保为原则,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地区,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引导。
此外,国家层面出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省份对口支持产业转移配套政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鼓励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鼓励中西部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
【地理学科知识解读】解读:产业转移(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及一般规律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4.产业转移方向的一般规律(1)资源密集型工业布局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
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2)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3)污染严重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当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市毗邻粤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007年4月,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给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周边地区也都在大力吸引转移产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以园区建设为核心,搭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新平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核心在于建设好新型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
园区是发展工业的集约化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窗口和门户。
要围绕解决园区用地不足、发展空间不够、承载能力有限、配套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全市产业园区的统筹规划。
我市现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和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一个省级示范区(郴州经济开发区)、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宜章县、桂阳县、资兴市)、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华塘、石盖塘、良田、桥口),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
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体,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重要依托。
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应围绕我市这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来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这些产业的集聚地和龙头,园区内产业要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处于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和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除要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外,还应注重与本市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产业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形成以产业配套为纽带的园区产业集群。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4.22•【字号】岳政办发[2004]11号•【施行日期】2004.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岳政办发[2004]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屈原管理区,市政府驻北京、上海、深圳联络处:4月12日,省政府在海口市召开了全省驻外办事处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
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对开好这次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贺同新、省政府秘书长袁建尧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我省各级驻外机构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更好地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各级驻外办事机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驻外办事机构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招商引资上来的重要意义。
转变驻外办事机构工作职能,把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作为驻外办事机构首要的工作任务,是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首先,是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内移步伐加快。
我们有着广阔的市场优势、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应对“两个转移”,加快经济发展。
其次,是贯彻中央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正午书记指出:“招商引资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湖南经济要发展,“出路在招商引资,希望在民营经济” 。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与建议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与建议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十多年来,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与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成功实现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机电产业与信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与,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
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与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当前,湖北经过多年积累与近年大规模投资建设,内生型与外向型叠加的双重优势更加凸显,具备加快承接国际资本与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既顺应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总体功能区战略的调整,也是推动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省外资金将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湖北已经与16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累计已有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
湖北正在成为国际资本、东部产业转移汇聚的热土。
(一)产业转移形式多样化湖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成本降低型产业转移。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湖北在人力、土地等方面具备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成本优势是关键发布日期:2011-5-4 14:15:17 新闻来源:中新网编辑:刘静瑶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依据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理论,伴随着制造业的大量转移也将带来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转移。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相中”中西部,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或者将公司后台、公司区域总部等选址于中西部。
我们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西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成本优势和人才供给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二次转移的核心驱动要素,在此基础上如何打造绝对的成本优势成为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产业能否在此次境内离岸大潮中崛起的关键。
成本是服务外包二次转移的
核心驱动要素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产业集群。
尽管上述产业集群的出现是服务外包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然而由于3个产业集群属于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区域,在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成本驱动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发展契机。
成本要素是服务外包产业转移中最主要的驱动原因。
对于服务外包行业,其存在的经济意义就在于通过帮助客户节约成本来获得自身收益,因此成本控制是外包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成功要素。
此外,由于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顺从产业转移的特征,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因此成本成为初期产业转移最为关注的要素之一
从目前中西部地区来看,西安、成都、重庆、合肥、昆明、南宁等地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相比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均有比较优势,如合肥综合商务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7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当于长三角的77.8%,相当于珠三角的91.6%;重庆外包人才的平均工资只有一线城市的50%至60%;成都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大约只有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56%、61%、64%,商务成本分别占深圳、上海、北京的63%、27%、33%;西安从事软件业的人力成本大约为上海、北京、深圳的60%~70%,是大连、南京等东部沿海城市的80%左右。
从高级写字间的租赁价来看,西安占深圳的36%、占上海的15%、占北京的19%,办公用房成本也较低。
昆明的商务成本及生活成本仅相当于上海、北京的40%左右。
人力资源成本和办公运营成本上,广西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市相比,同等人力资源成本一般比上述城市低1~1.5倍,同等办公场地租金费低2.5~3倍。
极低的成本优势是这些地区承接外包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承接服务外包二次转移的
关键因子
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集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形态,它既需要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人口,同时又要求劳动力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因此,人才是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基础,对于二线城市来说,其成本优势比较明显,在成本悬殊不大的情况下,产业发展的基点就落到如何解决有效的人才供给上了,充沛的人力资源供给是中西部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生产力源泉。
人才方面,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尤其是四川、陕西和重庆地区,高等教育门类齐全,各类人才供给充分,例如西安拥有3000多所科研技术开发机构,40多万专业
技术人才,近百所普通和民办高校,80万在校生;重庆职业教育人才丰富,近5年来,全市职业学校已输送技能人才近100万人,其中重庆(永川)职业教育基地共有职业院校25所,在校学生10.95万人,每年为社会培养3万多名技能型人才,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6%以上;成都地区截至2009年底共有各类人才229.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2.4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7.64万人、技能人才72.71万人,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供给。
同时,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具有踏实、诚信和追求稳定、安逸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如西安的软件从业人员流动率低于8%,而东部沿海城市的流动率大约在15%或更高。
中西部地区人员稳定性好,有助于企业对人才进行长期培养。
要素成本和人才资源是导致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此外,市场拓展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另外,从发包方所注重承包方的条件来看,发包商看重的要素还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法律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和信誉、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成熟度、人才素质及人力资源储备、组织与管理、教育科研水平、文化的兼容等。
虽然这些要素与制造业等领域的要求略有差异,但也正是这些略有差异的要素使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一跃成为服务外包产业二次转移的目的地,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等全国中西部地区核心城市,在区位交通、生产成本、人力资源供给、政府支持力度、行业成熟度等方面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打造绝对成本优势有力承接二次转移
由于成本和人才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二次转移的关键要素,而人才能否顺利供给又将直接影响人才成本,所以,综合成本是二次转移中关键所在。
根据鼎韬的实地调研发现,虽然目前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生产、运营成本、人力成本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城市,但由于地方经济等众多原因,导致政策力度小且执行力不强,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个别地区相对人才
的缺乏,导致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增高,致使综合成本增加,在产业转移中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吸引。
而中西部地区若要打造绝对成本优势,势必基于当地人才成本、运营成本、生活成本等所具备的优势,制定整合当地资源、发挥禀赋优势的扶持政策,从成本角度看,扶持政策是地区综合成本中的隐性成本,是充当降低综合成本的角色。
因此,以政策为出发点,实现人才、生活、运营等综合成本优势,是实现西部城市在产业二次转移中制胜的法宝之一。
中西部地区承接服务外包产业二次转移,不仅要把国内在岸业务(境内离岸业务)作为把握二次产业转移机遇的目标,更要放大眼光,积极承接国际离岸外包业务,同时立足区域实际,走错位发展之路,把创新作为服务外包发展新机遇的更高目标,坚持创新,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并逐步打造区域的服务外包产业品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承接服务外包转移的新路。
作者:鼎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