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国庆周练2(含解析)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4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4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
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
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舍生而取义者矣”D.“教亦多术矣”2.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3.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A.中原地区足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4.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
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5.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
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
”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A.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B.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C.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6.1910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
最新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精品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卷命题人:李金花(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水利、技术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据此回答1-4题。
1.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在七国之中发展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A.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 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3.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 A.芍陂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4.下列著作介绍了欧洲先进水利技术和工具的是:( )A.《齐民要求》 B.《农桑辑要》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改革和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和变法也是如此。
据此回答5-8题。
5.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7.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背景相同B.改革措施相同C.性质相同D.结果相同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变化过程,回答:9-12题9.春秋末年,鲁国某贵族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 B.500亩 C.200亩 D.100亩10.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最主要区别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征税标准不同C.征税范围扩大 D.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1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计征 C.赋役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12.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C.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历代都重视法制建设,但不同的时代又各自有所不同。
(解析版)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
莆田一中17--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上述现象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B项正确。
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错在“导致,排除。
C项说法错误,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社会转型,不能说是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而是强调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
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
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 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 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关系发展的相关问题。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2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高三国庆历史练习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基础训练题1. 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材料体现了A. 儒家仁爱和谐思想B. 宋朝阶级矛盾尖锐C.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 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可知题干是指佃户和田主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D项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2. 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A. 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B. 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C. 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 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届福建省仙游一中高三上学期历史周练(六)(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福建省仙游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六)历史试题(解析版)2018年11月1日基础训练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A. 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B. 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C. 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D. 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可知,反映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遭到破坏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形成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关系,到西周后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削弱,诸侯势力的增强,,这种关系遭到破坏,A项正确。
B项“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
CD项“不可能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的分析,结合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
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一变化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
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
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选寒微之家。
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
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801020256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高三历史(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李学勤认为,分封制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这说明( )A.地方与中央依靠分封制联系紧密B.以地域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
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4.光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
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
由此可见( )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鸦片战争后直接进行,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早20年。
”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6.1882—1891年间,在上海经商打工的外地人中,精通外语者、经营零星装饰品的商人和餐馆的老板等,主要是广东人;买办、店员等则主要来自宁波;经营缎子、玉石、钟表和钻石生意的以南京人为主。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族体的瓦解,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A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B错误;C与材料无关。
2. 西汉从周亚夫以条候为相起,至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前为宰相者必先得封侯,当时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国家尚未形成完善的选官制度B. 异性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C. 汉初对宰相治政素养要求不高D. 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汉选相的范围,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异姓诸候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故B错误;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之内,这说明当时忽视宰相治政素养的问题,而是局限于侯爵之内,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丞相权力过大引起皇帝的猜忌,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选相的范围局限在汉初被封的143个侯爵”,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宰相治政素养与选拔范围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2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2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材料体现了A.儒家仁爱和谐思想B.宋朝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2.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A.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B.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3.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D.儒家思想重回正统4.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讲各级官员必须知道的制度细则和行为规范。
“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
”。
这一规定是下列哪一思想的体现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格致诚正,修齐治平”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结构的变动B.南北方气候差异C.人口增长的需求D.殖民活动的推动6.《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汜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1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1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
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
但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
这说明“谶语”A.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B.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C.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D.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2.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3.宋代以后,乡绅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阶层出现,崇祯年间,邓藩锡知福建龙岩县,因得罪“权绅”被朝廷左调至浙江嵊县;江南乡绅甚至与知识分子组成的东林党相抗衡、成功阻挠李三才入内阁,此类事件在明代极为常见。
可见明代乡绅()A.集中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B.能够左右从地方至中央的决策C.介入党争和搅乱正常的政治秩序D.是传统政治在明代的集中体现4.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5.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2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2历史试题试卷副标题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材料体现了 A .儒家仁爱和谐思想 B .宋朝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 .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2.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A .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 .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 .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 .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3.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C.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D.儒家思想重回正统4.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讲各级官员必须知道的制度细则和行为规范。
“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
”。
这一规定是下列哪一思想的体现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格致诚正,修齐治平”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6.《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国庆周练2(含解析)基础训练题1. 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
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材料体现了A. 儒家仁爱和谐思想B. 宋朝阶级矛盾尖锐C.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 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可知题干是指佃户和田主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D项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2. 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A. 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B. 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C. 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 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种田也要用番心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可以看出十分重视道德价值观念,A项正确;B项错误,从表达方式不能判断是明清时期;C项与材料不符;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判断。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3.解缙十九岁中进士,后进翰林院,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纲常伦理成为治国手段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 朱元璋有爱才如子情怀D. 儒家思想重回正统【答案】A【解析】题干中“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中的“恩”、“义”是儒家纲常伦理的表现,朱元璋用恩义来笼络大臣,体现出了将纲常伦理应用到治国手段之中,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的变化,故B项错误;朱元璋对解缙的爱重,并不能代表其就存在爱才如子情怀,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就一直是正统思想,并未失去过正统地位,因而重回正统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4.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讲各级官员必须知道的制度细则和行为规范。
“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
”。
这一规定是下列哪一思想的体现A.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依据材料可知,官箴书主要是讲各级官员必须知道的制度细则和行为规范。
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是法家荀子的王霸之道,与题意不符;C选项是道家庄子的相对论,与题意不符;B选项是儒家经典《大学》的核心思想,目的是约束人的品行,使其逐渐完善人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与题意相符;D选项是法家韩非子的变革思想,与题意不符。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5.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南北方气候差异B. 人口增长的需求C. 殖民活动的推动D. 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气候没发生重大变化,故A错误。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很快,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的玉米等作物得以推广,缓解了粮食作物种植的压力,故B正确。
殖民活动的推动,在鸦片战争后,故C排除。
经济结构的变动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玉米种植6.《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的粮食亩产产量和战国初期相比有了显著的增长,这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发展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精耕细作的发展。
故选项B正确。
选项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
选项C,重农抑商政策的效果和亩产无关。
选项D,小农生产主要指男耕女织,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但和粮食亩产关系不明显。
7.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 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 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 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反映的唐代东南地区治水事业的发展状况,说明这一地区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错误,汉代南方也有治水活动,排除;B项说法绝对,南方治水活动有所增加,排除;隋朝时北方仍占上风,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问题来确定答案。
唐代东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大量增加,说明这一时期当地农业发展较快。
8.《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 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 小农经济的阻碍【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社会是自给自足为主的农耕状态,耕织结合是主要特点,家庭手工业最主要的部门是宋元之后就占主导的棉纺织业,故选D;鸦片战争前不存在B项的情况,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不选;A项不能解释其他行业和棉纺织业的差别,排除。
9.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A. 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B. 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C.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D. 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导致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故D正确。
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与纺织业无关,故A排除。
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也与纺织业无关,故B排除。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不符合史实,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10.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A. 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B. 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和“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可见清朝对传统手工业重视,故选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本抑末政策是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清朝对传统手工业重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材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
11.陆游诗云:“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
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
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
”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A. 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B.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C. 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D. 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这一句的意思是:农民早晨背着柴草去集市上贩卖,晚上帽买了盐和乳酪回家。
这体现了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故选D;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也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故可排除A;在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被打破,所以B项的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草市”,故可排除C。
12.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
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
”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
据此可推知A. 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B. 货币赋税开始取代实物赋税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D.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朝俸禄改革。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品经济与货币的发展,俸禄支付方式由实物转变为银两,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俸禄改革的推动。
因此C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银两支付俸给并不能有效控制官员的腐败。
B选项错误,用银两支付俸禄的范围扩大不等于实物支付俸禄的方式被取代,且材料论述的是俸禄而非赋税;D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克扣军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拓展训练题13.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
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
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
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
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认为史景迁的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于鸦片战争。
理由: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矛盾也开始了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经济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
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都源于鸦片战争,这是无法回避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