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药理学的常考知识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药理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1.药物分类:2.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注射、皮肤贴剂等方式进行。

吸收后,药物会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

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化学变化使药物转化为可排泄物。

最后,药物通过肾脏、肺、肠道等排泄出体外。

3.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对生物体产生作用。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等。

4.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与受体结合,通过改变受体的活性来产生药理效应。

5.药物的剂量依赖性和效应依赖性:药物的剂量依赖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的反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药物的效应依赖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6.药物的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所需要达到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口的确定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地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有效剂量下可能产生的不希望的效应。

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8.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对方的药物效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添加作用、拮抗作用、代谢酶作用等。

9.药物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效应。

根据个体的遗传差异,药物对不同个体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10.药物的治疗原则: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

例如,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联合用药时避免相互作用、监测药物血药浓度等。

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于理解和应用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药理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学习和掌握药理学有所帮助。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基本概念:1.药理学的定义和意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的分类: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和中药等不同类别。

根据药理学作用部位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肾上腺素能药、抗组胺药、抗生素等。

3.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或其他分子结合,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是激活、拮抗、促进或抑制等不同类型的效应。

4.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效应与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剂量越大,药物的效应越显著。

但也存在着剂量过大导致毒性反应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剂量和效应之间取得平衡。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药物经口、皮肤、黏膜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后,必须通过吸收才能达到血液循环中产生药效。

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局部环境和生物体因素的影响。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有着差异。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等器官的代谢作用,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速度受到遗传、环境、药物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途径进行。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和药效的持续性。

药理学与临床应用:1.药物作用的评价方法:药物的作用可以通过药理学实验方法、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进行评价,了解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不良反应。

2.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地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3.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药物毒性增加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的影响。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1.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诱发加重感染:抑制免疫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癫痫禁用(2)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隔日疗法的用法和优点用法:早晨、隔日、一次给药,每天只给一次,构成一次高峰8产生一次抑制优点:减少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2.口服降糖药物分类磺酰脲类:格列苯脲双胍类: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3.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4.耐药机制1)产生灭活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3)改变外膜的通透性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5.四代头孢的作用比较6.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1)耳毒性:前庭神经:头晕、视力减退、眩晕、共济失调耳蜗听神经:耳鸣、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2)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氮质血症、肾功能降低,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麻痹作用,避免与肌松剂合用,一旦中毒,可使用肌松剂新斯的明、钙剂解毒。

(4)过敏反应:链霉素仅次于青霉素7.复方新诺明:5:1(1)作用环节相似,双重阻断四氢叶酸的合成(2)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延缓耐药性,(3)药代学参数相近(4)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8.消化系统药物抗酸药H2受体阻断药抑制胃酸分泌药H+K+ATP酶抑制药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的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药抗幽门螺杆菌药胃泌素受体阻断药9.平喘药分类一、抗炎性平喘药(一)糖皮质激素二、支气管扩张药(一)肾上腺受体激动药(二)茶碱类(三)M受体阻断药三、抗过敏平喘药(一)肥大细胞膜稳定药(二)H1受体阻断药(三)抗白三烯药物10.肝素(体内体外)抗凝机制: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加其活性。

临床应用: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用于体外抗凝如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血液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在药理学中,了解药物如何在体内产生作用以及对机体有哪些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包括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1. 化学结构分类:a. 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b. 酯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乐定等;c.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

2. 作用靶点分类:a. 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阿托品等;b. 酶抑制剂:如ACE抑制剂、贝他受体阻滞剂等;c. 离子通道调节剂:如钙通道阻滞剂、钾通道激活剂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1. 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a. 激动剂:结合受体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如β受体激动剂;b. 拮抗剂:结合受体阻断自然激动剂的结合,如贝他受体阻滞剂;2. 酶介导的药物作用:a. 酶抑制剂: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如ACE抑制剂;b. 酶诱导剂:增加特定酶的活性,如肝素诱导肝酶。

3. 离子通道调节剂:a.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如地高辛;b. 钾离子通道激活剂:促进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如利尿酮。

三、药物代谢1. 药物转化:a. 直接代谢:药物在体内直接被代谢成活性或无活性物质;b. 间接代谢:药物先被代谢成中间产物,再转化成活性或无活性物质。

2. 代谢途径:a. 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代谢,如维生素D;b. 肾脏代谢:某些药物在肾脏中代谢,如青霉素类抗生素;c. 胃肠道代谢:少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代谢,如酒精。

四、药物副作用1. 常见的副作用:a.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b.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等;c. 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 副作用的发生与预防:a.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b.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能相互影响代谢和作用机制;c. 预防策略:合理用药、避免过量等。

综上所述,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影响。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0.693/Ke。

1/2一级消除动力学: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零级消除动力学:血浆中的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首过效应:药物在胃肠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肝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其合成的药物。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肝药酶抑制剂:能减弱药酶活性或抑制其合成的药物。

如异烟肼、氯霉素等。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耐受性:长期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耐药性:长期反复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的反应性降低。

神经递质:主要在神经元中合成而后储存于突触前囊泡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突触前膜MBC(最低杀菌浓度):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MIC (最低抑菌浓度):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感性降低。

二重感染:又名菌群交替症。

正常人体口腔,鼻咽部,消化道等处有多处微生物寄生,相互拮如真菌和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反应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效能:(增加浓度和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二、简答题1、简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拟胆碱作用,可兴奋M、N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作用强。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用于减轻由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药物的组成、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为合理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在药学、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它指的是可以诊断、治疗、缓解、预防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的来源、性质、结构和作用机制等。

1.药物的来源药物的来源多种多样,从天然植物、动物到人工合成药物,都可以作为药物使用。

利用现代科技,我们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来制造药物。

2.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药效性质两个方面。

化学性质指的是药物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而药效性质则是指药物治疗疾病的能力。

3.药物的结构药物的结构对其作用机制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包括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种,它们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4.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与生物体内某些分子的结合来产生治疗效果,也可以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发挥作用。

二、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化学分类、疗效分类和作用机制分类。

1.化学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可以将药物分为不同的化学类别。

例如,抗生素、抗生物素、类固醇等。

2.疗效分类根据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可以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疗效类别。

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降压药等。

3.作用机制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可以将药物分为不同的作用机制类别。

例如,靶向药物、酶抑制剂、离子通道阻滞剂等。

三、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治疗作用的能力,而副作用则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1.药效药物的药效通常通过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相互结合,发挥作用。

药物的药效充分与否取决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力以及作用的时机等因素。

2.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因为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其他分子发生不良反应而产生的。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

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

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

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学。

以下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 分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2.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

- 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前者增强受体功能,后者抑制受体功能。

3. 药物的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

- 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毒性和治疗指数。

4. 药物的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 包括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血药浓度曲线等。

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剂量是指药物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量。

-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6.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 药物与食物、其他药物或疾病状态之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7. 药物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 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8. 药物的临床应用:- 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指导、药物监测等。

-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合理用药。

9.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药品审批流程和药品监管。

10. 药物的储存和保管:- 了解不同药物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1. 药物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包括药品专利、药品广告、药品价格和药品可及性等。

12. 新药研发:- 了解新药研发的流程,包括药物设计、合成、筛选、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

13.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包括合理用药、最小有效剂量、药物经济学等。

14. 药物的监测和评价:- 如药物的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利用评价。

15. 药物的未来发展:- 包括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兴领域。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药理学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过程的学科,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物分类1. 根据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药物: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

- 间接作用药物: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其他物质或过程来发挥作用。

2. 根据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 预防药物:用于预防疾病的药物。

- 诊断药物:用于帮助诊断疾病的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 有机药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

- 无机药物:不含碳元素的药物。

4. 根据来源:- 天然药物:从动物、植物等天然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 合成药物:通过人工合成获得的药物。

- 半合成药物:在天然物质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药物。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吸收: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敷、静脉注射等。

- 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血液循环、组织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为活性或无活性物质的过程。

-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等途径从体内排出。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

-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减弱或改变药物的效果,也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

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 药物剂量是指给药时的药物用量。

- 药物剂量与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剂量越大,疗效可能越强,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使用时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效应。

- 药物安全是指在使用药物时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分类、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相互作用、剂量与疗效关系以及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等方面。

了解这些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使用,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问题回答:第一章总论基础知识1、药物运转的基本规律:方式:①被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简单扩散是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

(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有:药物分子量的大小、脂溶性高低和极性大小。

pH值对弱酸(碱)性药物转运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喜欢碱性环境,反之亦然)。

)②主动转运: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换、排泄2、首关消除:指药物经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无首关消除。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①两者结合具有可逆性和饱和性,其在血液中维持结合与游离的动态平衡;②结合后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而暂时“储存”在血液中,不能到达靶位发生作用;③结合具有非特异性,而可供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及结合位点有限,多个物质可能竞争结合同一蛋白或相同位点而发生置换现象。

4、肝微粒体酶:肝微粒体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是一个酶系统。

可催化数百种药物的氧化过程,又名单加氧酶。

特点是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和活性可受药物影响5、酶诱导和抑制: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增强的为酶诱导剂,减弱的为酶抑制剂。

酶诱导可引起合成的底物代谢速率加快,血药浓度下降,因此药理作用减弱。

6、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体内药物浓度比值恒定,也称恒比消除。

其药—时曲线在坐标图上为曲线,但在半对数坐标图上为直线,也称线性动力学过程。

7、零级消除动力学:特点: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不论血药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在半对数坐标图上药—时曲线下降部分呈曲线,又称非线性动力学。

半衰期不稳定,与给药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

8、药物消除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其可以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通常间隔一个t1/2。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

药理学总结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学科。

药理学是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临床用药、药物研发和新药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口服、皮下、静脉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吸收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细胞内代谢等。

2.药物的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分布过程。

药物分布受到血液流动、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蛋白结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药物的浓度不足或过高,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3.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酶促作用的化学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也可发生在肠道、肺、肾脏等组织器官。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降解药物分子,使其易于排泄,并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可以增加、减少或改变药物的药效,也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

4.药物的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肝脏、肺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的性质、剂量、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排泄不足可能导致毒性反应,排泄过快可能降低药物的疗效。

5.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清除率、半衰期、体积分布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用药方案。

6.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部位、作用时间和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效应、半数最大效应浓度、剂量反应关系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7.药性与指标药性是指药物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

药性的认识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药物作用的类型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⑴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

(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

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

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

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⑵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剂量:药物每天所的用量。

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量量效曲线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

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或用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

故又称全或无反应。

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价:指的是产生一定效应时药物所需剂量。

效能与强度的区别:强度高的药用量小,效能高的药效应强。

一般说来,效能高比强度高更有实际意义。

3.量效变化速度:常用直线化后的斜率表示。

斜率较陡,提示药效较剧烈;斜率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

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此处斜率最大,对于剂量变化的反应最灵敏,称之ED50,可以代表药物的效价强度。

量效曲线反应以下规律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②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③效应的增加有一定极限,此极限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或效能,超过此极限,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④阈剂量与最大效应间的差距反映曲线坡度。

4.质反应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分别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

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改为半数中毒剂量(T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或半数致死剂量(LD50)及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

5.药物安全性的指标★⑴治疗指数(TI): 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2)安全指数(SI):对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量效曲线不平行(或曲线斜率交平坦)的药物,可用安全指数,即LD1/ED99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3)安全范围: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意义:⑴深入认识药物作用;⑵定向设计药物结构;⑶研制开发新药▲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所产生的不利于机体的作用统称。

▲⑴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

副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多为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性变化,但难以避免。

特点:①可知性: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预知;②可变性: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③可逆性:停药后多可以自行恢复。

▲⑵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以及个体敏感性过高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急性毒性: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⑶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特点:①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②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③与剂量无关(青霉素的例子);④过敏反应不易预知。

▲⑷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①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②大剂量呋塞米(速尿)、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

▲⑸继发反应: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

⑹特异质反应: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极敏感或极不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多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如: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

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

⑺药物的“三致作用”:①致癌——导致肿瘤发生;②致畸胎——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③致突变——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⑻药物依赖性①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身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②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是指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存在精神上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以达到舒适感。

⑼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如: 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剧烈回升。

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或细胞核内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识别和结合配体,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点:受体分子中与配体的结合位点称为受点。

▲配体:是指能与受体匹配结合的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受体特点:①特异性:只能与化学结构特异的配体结合;②饱和性:说明受体有限;③可逆性:解离成受体和原药;④敏感性:药物易与之结合,小量即引起明显效应。

药物与受体结合:★1.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2.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受体的激动药,或者说有内在活性的配体称为激动药。

★3.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即本身不引起生理效应,却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药物称为受体的拮抗药或阻滞药,或者说无内在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⑴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激动药通过增加剂量和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最终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效应达到原来的高度。

▲⑵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较牢固,它能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不能使量效曲线达到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

▲4.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其单独作用时呈现较弱的激动作用,而当另有激动药存在时,则呈对抗其他激动药作用,这种药物称为受体的部分激动药受体储备:药物只需占领小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未被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储备受体与非储备受体之间并无质的差异受体调节:▲1.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受体的数量减少,又称向下调节。

▲2.上增性调节: 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受体的数目增加,又称向上调节。

第三章药物的体内变化——药动学1.药动学的概念、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简称药动学。

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或速率)过程。

2.药物转运的方式、特点、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一、被动转运脂溶扩散:不耗能,顺浓度差,不需载体,无竞争性与饱和性膜孔扩散:特点同脂溶扩散二、载体转运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耗能,需载体,有竞争和饱和性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载体,有竞争和饱和性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a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b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易吸收c药物的解离度,解离度低,易吸收d药物的pKa及药物所在环境的pH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a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原型高的药,作用强,快;结合型高的药,作用弱,维持时间长b细胞膜屏障脂溶性高,小分子血脑屏障胎盘屏障c体液的pH值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液浓度较高d其他:再分布;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心脏>脑>其它);药物与某些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碘——甲状腺)4.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代谢的结果,影响代谢的因素,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主要部位——肝,其次是肠、肾、肺等代谢结果——主要是灭活,使药物的水溶性、极性增高;小部分是活化。

影响因素——药酶诱导剂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eg:安眠药使药物作用下降药酶抑制剂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eg:氯霉素、西咪替丁使药物作用上升5.药物排泄的部位,影响肾排泄的作用部位——肾脏(胆汁,其它)影响因素——a肾功能b尿液的pH c药物间的竞争抑制6.稳态血药浓度的概念,经过几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加快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采取什么措施?药物的吸收与消除速度相等,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称稳态血药浓度每隔一个T1/2,衡量用药一次,经过4-6个T1/2体内药量可达稳态血药浓度首剂加倍,再每隔一个T1/2,衡量用药一次,可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7.半衰期的概念、意义、主要影响因素血浆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意义:反映药物消除速度,决定给药的间隔时间一次用药,经过4-6个半衰期,体内药物消除95%左右影响因素:肝肾功能8.生物利用度的概念、意义概念: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