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呼吸道感染病毒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 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1]。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目前,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RSV的治疗,唯一可用于RSV预防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Jn(Palivizumab)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临床上在RSV的流行、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为进—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1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及流行概况
1.1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
RSV是引起婴幼儿ALRTI最常见的病毒病原[1],其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抗RSV IgG抗体阳性率在1 ~ 6 月龄为71%,随年龄逐渐上升,在6~12月龄、仆3岁、3~6岁、6~ 20岁分别为84%、89%、96%和98%,在20岁以上达到100%[2]。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5年全球约有3 380万RSV感染所致的儿童ALRTI 病例,占所有儿童ALRTI的22%,其中55 600 ~ 199 000例儿童死亡,占所有死亡病例的3%〜9%[3]。2015年RSV全球流行病学监测网络的—项硏究,按世界银行收入区域划分评估疾病负担,显示全球约有3 310 万例5岁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了解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和医疗手段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1 2 3
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 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健能力。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进 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保持积极心态,配合 治疗。
健康生活方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充 足睡眠、适当运动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 疾病复发。
05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个人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01
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咳嗽或打喷嚏时,
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佩戴口罩
02
在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病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高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疾病,发病率高, 尤其在冬春季节。
传播迅速
病毒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 场所易于爆发流行。
易感人群
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患有慢性呼吸道疾 病的人群为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 场所、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
02
常见症状与体征
发热、咳嗽和喉咙痛
发热
呼吸道病毒感染时,身体会产生 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出现 发热症状。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
202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202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RTI)简称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以病毒多见,占70%~80%,细菌感染占20%~30%,细菌可直接引起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为规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RTI)的合理用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发布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本文介绍药物治疗原则,与各个药物的用药目的和用法用量。各个药物的禁忌症、不良反应、规格、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请见指南原文。文末附指南链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上感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见图1。上感需与初期表现为感冒样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如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
注:1 mmHg=0.133 kPa
图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流程药物治疗原则
病毒感染为最常见病因,治疗原则以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等措施为主,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和使用抗菌药物;如判定为细菌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上感病原学特点及患者个体因素,推断可能的致病菌,经验性选择目标性抗菌药物。见表1。
表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治疗
(一)对症治疗 1. 解热镇痛药:有头痛、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 抗鼻塞、抗过敏的复方制剂:有频繁喷嚏、多量流涕等症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有鼻塞、鼻黏膜
充血、水肿、咽痛等症状者,应用盐酸伪麻黄碱等可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的药物。临床常用于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均为复方非处方药(OTC)制剂。这类药物有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故宜在睡前服用,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避免使用。 3. 镇咳:对于咳嗽症状较为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可待因等镇咳药。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之阿布丰王
创作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力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
短时间内有大都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力明显.若陪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纯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
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
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低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年夜概缺乏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欠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概况不服、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概况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年夜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治考核试卷
A.对鸡蛋过敏的人群
B.患有慢性病的人群
C.妊娠期妇女
D.老年人
17.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家庭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B.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C.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
D.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18.下列哪种情况不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A.咳嗽
B.照顾流感患者时
C.进行剧烈运动时
D.身处人群密集场所时
5.肺炎链球菌疫苗主要用于预防哪种疾病?()
A.肺炎
B.肺结核
C.流感
D.普通感冒
6.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常见于下列哪个人群?()
A.成年人
B.新生儿
C.老年人
D.儿童和青少年
7.治疗细菌性肺炎的首选药物是?()
A.抗病毒药物
B.磺胺类药物
C.青霉素类
2.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只发生在冬季。()
3.儿童和老年人是呼吸道感染的高风险人群。()
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仅限于婴幼儿。()
5.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以保持免疫力。()
6.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应该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
7.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能预防呼吸道感染。()
8.呼吸道感染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B.抗生素
C.抗病毒药物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专业
知识】
疾病简介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可使培养细胞发生特征性融合细胞,是婴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少数可伴有皮疹。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融合病毒(RSV)所致。属副黏液病毒RNA型,直径100~140nm,核衣壳由32个对称20面体衣壳组成,有囊膜。不被乙醚、氯仿破坏。用人细胞、双倍体细胞及原代猴肾细胞等可以培养病毒,且可产生特殊的融合细胞故名。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可在感染的细胞胞质中查到病毒。本病经飞沫呼吸道传染,具有传播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世界各国均有传播和流行,几乎每年或隔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二、发病机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经空气飞沫或直接进入易感者的呼吸道,RSV侵入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黏膜内增殖,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婴儿,老年人,RSV可由鼻咽部延及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从而发展为严重的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
呼吸道病毒五项临床意义
呼吸道病毒五项临床意义
呼吸道病毒五项联合检测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B组,现就五项病毒检测临床意义简介如下
1、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及非典型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MP感染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尤其以5~20岁更多见。MP通过飞沫,以气溶胶微粒的形式传播,感染后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MPP),每隔3~5年出现1次地区性流行,占各类肺炎总数的10%~20%,入伍新兵患肺炎者30%~50%由MP引起,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
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经过10-20d的潜伏期,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和发热,常伴有无力和干咳,根据临床症状不易作出鉴别诊断,常被忽视而导致严重的合并症。
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膜,作用于细胞膜的抗菌药物对其无杀伤作用,加上其感染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另外,MP感染还可以造成肺外各系统改变,且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已引起临床关注。因此,及时、有效的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肺炎支原体可在呼吸道粘膜上皮内潜伏,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大部分患者为显性感染。在3岁以下儿童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成人以肺炎表现为主。肺炎支原体肺炎潜伏期14~21天,起病缓慢,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高峰,可持续存在3~6个月。
2、肺炎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又称TWAR,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耳炎、咽炎及喉炎等,也与其它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帕金森氏病等有关,因而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儿童的呼吸道疾病也逐渐增多。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常见的
疾病之一,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对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
要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具体的病毒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
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A、B型)、腺病毒、RSV、鼻病毒、冠状病毒(229E、OC43、NL63、HKU1型)等。这些病毒在儿童中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发热等。对于这些症状,需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从而确定感染的具体病毒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针对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毒的类型:对于儿童呼吸道病毒的检测结果,首先需要确定感染的病毒类型。
不同类型的病毒可能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确定病毒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 病毒的数量:除了确定病毒类型外,还需要了解病毒的数量。病毒载量的高低可
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对于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意义。
3. 病毒的变异:某些病毒可能存在不同的亚型或变异株,这些变异可能导致对药物
的抗性或影响疫苗的效果。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疫苗接种具有
指导意义。
4. 与其他检测指标的关联:儿童七种呼吸道病毒的检测结果还需要与其他临床指标
进行关联分析,比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肺部影像学等。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更全
面地了解疾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决策。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0-呼吸道病毒
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鸡胚羊膜腔 传代接种:鸡胚尿囊腔 细胞培养:猴肾细胞、狗肾传代细胞 检测滴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易感动物:雪貂
小鼠内连续传代可提高毒力
抵抗力
弱 温度敏感 56℃ 30min 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 0-4℃ 存活数周 脂溶剂敏感 对干燥、紫外线、日光敏感
致病性
有季节性、地区性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被感染动物 机理
呼吸道病毒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
呼吸道病毒种类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 腮腺炎病毒 麻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披膜病毒 风疹病毒
腺病毒 小RNA病毒
鼻病毒
冠状病毒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致病性
潜伏期2~3周。进入呼吸道,在局部上皮细胞增 殖,再经血液扩散到唾液腺和其他器官
主要症状是腮腺肿大。 病后免疫力持久 临床诊断明确,无需做微生物学检测 预防以隔离患者为主。 预防可接种MMR三联疫苗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 较大儿童及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易在冬季和早春流行 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传染性强 致病机制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ppt课件
5、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中和保护作用,也 有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鉴定: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 2、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Cov进行
快速诊断的最好方法 3、血清学检查:但一般在患病后12天检
33
传染源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 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也有主张出疹
前6天至出疹后3天传染性强,以潜伏期 末到出疹后1、2天传染性最强 尿中也可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34
特征性病理变化
多核巨细胞、上皮巨细胞 嗜酸性包涵体
35
36
37
38
39
出疹期 皮疹
流感病毒
上呼吸道 上皮细胞
细胞变形、坏死、脱落
单
纯
型
产生过量干扰素
流பைடு நூலகம்感
传染源:患者,隐 性感染者;
途径:经飞沫、气 溶胶或共用手帕。
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 肺炎型流感
15
2.特点: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
①不形成V血症;
②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③易继发细菌感染.
3.免疫性:
对同型有牢固免疫力(抗HA中和抗体)
58
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第二节 mNGS流程与质量控制
一、样本采集
推荐意见11:
采集样本送检二代测序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A,Ⅱ)。
推荐意见12:
样本应直接从患者感染部位的体液或组织中进行采集(A,Ⅱ)。
推荐意见13:
当患者存在感染表现但病情危重或不能耐受有创操作时,可考虑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送检(B,Ⅱ )。
一、样本采集原则
针对患者感染部位的不同,采集的样本类型主要包括静脉血、脑脊液、痰液、肺泡灌洗液、 胸腔积液、腹水、组织、咽拭子、局灶穿刺物等多种类型
样本采集原则 ① 对于无菌体液,如静脉血、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需按照严格的无菌操作采集样本,
采集前对局部或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需与皮肤作用一定时间,待皮肤干燥后再取样,一般 收集第2 管标本送检。采集的样本须置于无菌容器内。
临床疑似血流感染中的适用范围
推荐意见6:常规检测阴性
对于怀疑血流感染的患者,如有条件,推荐在抽取血培养标本时同步留取2mL血标本,分离血浆 后保存于-16~20℃冰箱,血培养3d未报阳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时,推荐对留存血标本进行 二代测序检测。若未留存标本,可重新采集标本(A,Ⅱ)。
推荐意见7:继发性血流感染
对于怀疑继发性血流感染的患者,在原发感染灶的病原学检测阴性或因各种因素无法送检合适标 本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可考虑将血标本的二代测序检测作为二线检测方法(B,Ⅲ)。
呼吸道合胞病毒:不同感染症状与免疫反应
呼吸道合胞病毒:不同感染症状与免疫反应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区分:
1.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者不一定会导致高热,在大龄儿童和成人中表现为
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在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中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伴喘息。
感染过一两次之后,身体会产生抗体,将来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时候,被感染者的症状就会更轻,恢复得更快。
2.流感的感染者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肌肉酸痛和乏力。
另外,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一样,通过呼吸道传播。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询问专业医师。
精选呼吸道感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呼吸道感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的疾病,如果一旦患有这种疾病在平时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出现气管阻塞、呼吸困难等其他的不良情况,严重的话,可能会使你出现窒息和呼吸衰竭,所以在平时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和治疗
方法,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吧!
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由细菌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最常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为革兰阴性细菌。
外界因素:
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治疗方法:
首先第一点一定要注意的是,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通过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每天服用三顿诺氟沙星,一次两粒。
其次患者一定要做到每天晚上按时睡觉调整生物钟,
只有足够的休息才能带给患者足够的精神去恢复疾病,平日的生
活中一定要多休息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早日康复。
第三点如果患者想早日康复的话,那么日常生活中患者的饮食习惯一定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少吃脂肪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疾病加重。
综上所述,提醒广大的患者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平时的时候可以选择跑跑步,还需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每天需要通风换气防止出现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避免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活动,在这种地方下很容易就会受到感染,希望的介绍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高 热、全身酸痛、乏力;
●面部潮红,结膜、鼻粘膜充血,咽部淋巴滤泡 增生 ●症状持续时间:发热3 ~ 4天,全身症状1 ~ 2周
三、微生物学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加
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鼻粘膜印片检查 抗原检测 PCR检测病毒RNA 病毒分离
确诊的依据 有助快速诊断
血清学检查
重视高温杀毒在56℃时加热30分钟,60℃ 时加热10分钟,70℃时加热数分钟,阳 光直射40到48小时以及使用常用消毒药 水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主 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2. 试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 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3.试述流感病毒的致病过程和免疫学特点。
其他传染病 血源性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乏力、四肢酸痛
自限性疾病 易造成大流行
第1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概述: 有包膜的RNA病毒,呈球形或丝状 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
包括
动物流感病毒:甲、丙型
1889 年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 1977 年 80 年以后
科学家们怀疑1918年的流感病毒蛋白 质的大约4400个氨基酸中有25到30个发 生了突变。这个突变把流感病毒变成了 致命杀手。
从禽流感病毒到人流感病毒,有时候只需 要几个非常简单的基因变异步骤就可以 完成。目前肆虐的H5N1病毒与1918年流 感病毒的变异路径极为相似。“一旦产 生突变,就可能在人群传播,
禽流感和人类所感染的流感“杂交”, 它们必须传染给同一个动物,科学家一致 认为,猪是这种杂交最可能发生的载体, 因为猪细胞表面分子允许这两种病毒进入。 猪既可以从人身上感染人流感病毒,又可 以从鸭子身上感染禽流感病毒 候鸟是引发今年禽流感的祸源,但是他 却认为候鸟并非唯一的疫源
病毒的毒性很强,实验的四天内,在 老鼠肺部产生的病毒颗粒比一个现代的 流感病毒要高3.9万倍!所有实验老鼠在 六天内全部死亡。这种病毒会杀死老鼠, 但人类流感病毒不会。
第3节 副粘病毒
特点:
①病毒体较大; ②具另一种刺突(F蛋白); ③单链RNA,不分节段。
种类: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间质性肺炎病毒
一、麻疹病毒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发热、 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 征的急性传染病。
单负链RNA,不 分节段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
传染源:患者,隐 性感染者; 途径:经飞沫、气 溶胶或共用手帕。
肺炎型流感
2.特点: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
①不形成V血症; ②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③易继发细菌感染.
3.免疫性:
对同型有牢固免疫力(抗HA中和抗体)
潜伏期1~3天 ,最短仅数小时
单纯型流感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显著,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抗原性转换 (antigenic shift)
由于基因重组或动物源性抗原转换,表面抗原变 异幅度大,易致新亚型出现,引起流感大流行
大型变异:
H、N均大变异 , 约30-40年发生一次,
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亚型变异:
H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
约 10年发生一 次,
可致大流行。
变种变异:
1.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2.病毒通过飞沫或人与人直接传播; 3.过程:
V
呼吸道上皮细胞 面部局部淋巴结
血流 腮腺 及其他器官
4.流行性腮腺炎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儿童获得性 耳聋最常见原因; 4.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接种MMR三联疫苗.
1.婴幼儿中引起严重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 病原因子,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病 原之一; 2.通过手\污染物品\呼吸道传播; 3.至今未有有效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使 感染加重。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鉴定: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 2、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Cov进行 快速诊断的最好方法 3、血清学检查:但一般在患病后12天检 出率高,用于早期诊断有困难。
四、防治原则
1、对SARS病人及疑似病例进行及时严 格隔离和治疗; 2、特异性疫苗正在研制中; 3、对患者治疗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给予 抗病毒药物和大剂量抗生素可防止病情 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SARS冠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从基因进化树看出,SARS与人冠状病毒相距 很远,故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种; 1、核壳体:单正链RNA及衣壳(N蛋白), 2、包膜:有E、S、M 蛋白,S蛋白是病毒主 要抗原,也是介导感染的关键蛋白。M蛋白参 与包膜形成。 3、可在Vero-E6细胞及FRhK-4细胞内增殖; 4、病毒对脂溶剂、酸、普通消毒剂等敏感。 对热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
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
四、防治原则: 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一周,及时报告疫情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 暂停集会
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
板兰根、大青叶
疫苗接种 减毒活疫苗只用于15岁以上健康人
灭活疫苗
第2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1、多形性,单正链RNA,不分节段,螺旋对称 2、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包膜表面有突起(呈花瓣 状,排列为一圈); 3、人冠状病毒据中和试验至少可分三个血清型; 4、可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血清型可致 成人腹泻或胃肠炎; 5、疾病多为自限性,主要经飞沫传播; 6、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RNA分节段,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 型由7个节段构成;
核蛋白(NP):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核糖核蛋白(RNP):NP+RNA多聚酶复合体
+RNA节段
血凝素(HA) 三聚体,糖蛋白成分,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 亚型的主要依据。 1.吸附宿主细胞; 2.为V保护性抗原; 3.凝集红细胞(人、鸡等RBC). 神经氨酸酶(NA) 四聚体,与HA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有利于成熟V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具抗原性
始于俄国 始于法国 始于贵州 始于香港 始于东北
一年内席卷全球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死亡约十万人 波及 155 个国家 许多国家受影响 没有明显的暴发流行
一.生物学形状: 1.形态与结构: 球形或丝状 ,螺旋对称型 RNA(分节段) 核衣壳 NP(核蛋白)
基质蛋白M1 包 膜 宿主膜成分 脂质双层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第5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二.风疹病毒 1.单正链RNA,有包膜; 2.经呼吸道传播; 3.能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鼻病毒
均为单正RNA病毒, 引起普通感冒(自限性疾病)
呼肠病毒
双链RNA病毒, 引起 上呼吸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
禽流感病毒
1957年和1968年两次人群大流感流行,就 分别是来自禽流感的病毒节断与人流感 病毒基因片断重配所致。 1918年西班牙流感,完全是禽流感本身病 毒的一个变种,也就是禽流感病毒传染 到人体后发生变异生成的 中科院:雷富民
1.途径: 飞沫直接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用具; 胎盘传播等 2.过程: 呼吸道 上皮细胞 病毒 眼结膜
第1次V血症 单吞系/淋巴组织 第2次V血症
全身表现
3、致病特点: CD46是麻疹病毒受体 可形成V血症 ; 最常见的并发症:肺炎;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炎; SSPE为麻疹晚期神经中枢系统并发症; 病后可获牢固免疫性,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
H、N均小变异, 经常发生,导致小流行。
3.培养特性:
鸡胚接种:羊膜腔,尿囊腔 RBC凝集试验 易感动物为雪貂 病毒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可提高毒力。
4.抵抗力:
不强,对干燥、紫外线、乳酸等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细胞变形、坏死、脱落 上呼吸道 上皮细胞 单 纯 型 流 感
流感病毒
产生过量干扰素
四、
第 4节
腺病毒
1.双链DNA无包膜病毒; 2.人来源细胞是培养腺病毒的最适细胞 3. 腺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脂 溶剂及胰酶等不敏感; 4.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从人传播 到人; 5.与腺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疾病多:呼吸 道感染,胃肠炎,结膜炎等 6.目前尚无理想疫苗
腺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
2、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由接触病
人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不排除经粪-口等其他 途径 3、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4、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乏力、关 节痛、干咳、胸闷等;肺部X线片出现明显 病理变化 5、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中和保护作用,也 有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种类: 正粘病毒科:流感V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V、RSV、麻疹V、腮腺炎V 其他:腺V、风疹V、鼻V、冠状V、呼肠V 二、比较:
种类
正粘V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粘V
体积
小 大
核酸
分节段RNA
抗 原 性
表面Ag易变异
不分节段RNA 表面Ag较稳定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5年 1999年
传 染 源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 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也有主张出疹 前6天至出疹后3天传染性强,以潜伏期 末到出疹后1、2天传染性最强 尿中也可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特征性病理变化
多核巨细胞、上皮巨细胞 嗜酸性包涵体
出
出疹
疹 期 皮 疹
昼夜间
4. 简述麻疹的致病性和免疫性,并制定 预防策略和措施 5. 简述风疹病毒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 阐述预防育龄妇女风疹病毒感染的重要 性及主要预防措施。 6. 试解释抗原转变、抗原漂移、血凝素、 神经氨酸酶。
神经氨酸酶 血凝素
脂质
核蛋白 RNA
2.分型与变异:
依NP和MP不同,分为 甲、乙、 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依其表面HA和NA不 同,可分若干亚型 ,变异形式有: 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
编码表面抗原(H、N)基因点突变,变异幅度小, 导致了甲型流感病毒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
时间:多在第四病日,少数可于第2-7病日
顺序:耳后及发际
及上胸部 次日 手掌、脚心
整个脸部、颈部 躯干及四肢近断 三日 全身、
特点 :初为圆形玫瑰色斑丘疹,疹间皮肤
正常,皮疹加压褪色。渐后疹数增多,融 合而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出疹第四天皮 疹出透,呈深红棕色或暗红棕色,相互融 合
二、腮腺炎病毒 二.腮腺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