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生先“扶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养生先“扶阳”

作者:洪钰芳尹平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6年第07期

炎炎夏日,天气日渐闷热。进入三伏天后,酷暑炎热夹杂着湿气一同来袭。很多人都以为,此时人体的阳气最为旺盛,所以应该压压“阳火”,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夏季阳气虽外发,却空虚于里,邪气也更易乘虚而入。因此,夏季养生仍应注意养护阳气。

夏季阳气最旺也最易受损

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精华所在。顺应四季变化调整身体的饮食、起居、情志,就能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虽然夏季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却也是阳气最容易损伤的时节。夏季时令,阳气往往在地上最盛、地下最虚。人也是一样,在夏季阳气外发,活跃于机体表面,空虚于里,这也就是中医所讲的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如果此时贪凉吹风、饮食过于生冷、熬夜过劳,则易使邪气乘虚而入。

暑邪耗津,湿邪伤阳

暑为夏季的主气。根据“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的原理,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而如果伤津太过,则会超出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耗伤元气,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南方夏季又炎热多雨,空气中湿度大。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因此被暑湿之邪侵袭之后,疾病多缠绵难愈。

这就好比湿热高温的天气对人体脾胃功能的伤害最为明显。如果人们在避暑、饮食时过分贪凉,就会导致脾胃功能运化失调而气机不畅,出现厌食、疲劳、腹泻等症状。因此,在夏季出现浑身倦怠、懒言少语、食不知味的状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伤了阳气。

夏日扶阳,秋冬受益

既然夏季阳气易伤,理所当然要扶阳。即便阳气未伤,扶阳对养生来说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预防尚未发作之疾。

若是在夏季忽视扶阳,则病在秋季,加重在冬季;反之,若能在夏令时节保护好体内阳气,就能为秋冬保健打下健康基础。《黄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为疟疾”,意思是说,夏天如果被暑邪伤害,也许当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等到秋天,人体可能出现疟疾等疾病。相反,若是在夏季将身体阳气调养充足,使五脏功能协调,那秋季的腹泻、冬季的咳喘等症状都会相应减轻。这和中医常说的“冬病夏治”是相似的道理。

传统灸疗可扶阳

除了在日常生活上少贪凉、重保养,也可用中医传统的“特色灸疗扶阳法”。灸疗扶阳主要包括艾灸、火艾灸和天灸3种。

■天灸

天灸是以中医“冬病夏治”与“春夏养阳”等理论为依据,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选三伏天进行。三伏天气温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此时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最容易引导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以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的效果。

■火艾灸

此法综合艾灸、火疗、中药外用、推拿点穴等中医特色疗法优势,根据火为阳、艾灸温阳、经络扶阳等中医理论,通过艾绒、扶阳酒、火疗等方法,在人体属阳经络、任督脉等部位和穴位进行辩证施治。点燃艾条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可疏通阳经脉络,激发机体阳气,调节脏腑功能。

■传统艾灸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草是一种纯阳植物,有消炎化淤、平喘化咳、镇静之功效。传统艾灸即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处,通经活络、温阳祛寒,以祛除病邪。而施灸过程中释放的近红外线也比远红外线的调节作用更强。艾灸扶阳一般可选用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穴。传统艾灸也可在家进行,但要注意安全。

假热实寒,辩证调理

在夏令门诊中,不少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大便不通等症状,他们认定自己是热性体质,自行服用牛黄解毒类的去火药物,或者吃绿豆汤等败火的食物,结果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无奈才跑来医院求诊。而经把脉、问诊后,这些患者根本不是热性体质,反而有些还是寒性体质。

其实,这些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热象”并非实热,而是虚火上炎产生的“假热表现”。这类患者并不少见,在临床中几乎占到80%。对于这种体内阴寒却外现其热的假热实寒患者,清热、降火的药物并不能治病,反而会助势阴寒之邪。这类患者最适宜“热以热治、寒以寒治”。

根据体质寒热进补祛邪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分为9种,一种正常体质叫作平和质,其余8种为偏颇体质。但日常生活中,九成人并不了解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因此也很容易在饮食调养上出现问题,不仅病没治好,反而愈演愈烈。所以区分寒热、对症进补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体质概念较为复杂,非专业人士也不必完全理解和研究。生活中,不妨请中医医师加以辩证诊断,了解自己是属于何种体质,再进行饮食、中医药调理,这样更有针对性。一般来讲,平和质人群是正常人群,在饮食上没有特殊要求;寒性体质人群,身体虚寒,在夏季就要注意防寒,避免着凉,避免寒性食物和辛辣食物的摄入;热性体质人群,则要适当清热去火。

以通为用,补水补气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此时,人体阳气有欲升欲旺的趋势,而体内凝寒之气则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也成了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此外,炎炎夏日容易导致人的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补气”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补气补水势在必行,但究竟该如何补,又该补多少?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则升清而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夏至过后、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头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

古代中医大家就提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的观念。这是因为,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虽能祛湿但大多具有泻燥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应以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另外,夏季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