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合集下载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一、光谱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光能的原理。

根据波长的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可分为光电、可见、紫外和X射线等光谱。

其中,紫外-可见光谱(UV-Vis)是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依靠光源、样品和检测器共同完成分析。

在光源方面,通常使用中空阴极灯、氢、氩等气体放电灯作为发射源;在样品中,需要有吸收光线的元素,如金属、无机盐或有机物中的元素;检测器则根据不同光谱区域的吸收信号进行测量。

二、仪器构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光源、光学系统、样品室和信号接收装置。

光源通常采用中空阴极灯,通过通电使高纯度金属蒸发产生原子,金属原子处于激发态时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完成光谱分析。

光学系统包括一个反射镜和一个衍射光栅,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进入样品池。

样品室通过控制进样量和流速将待测样品引入到光路中,使其与待测元素发生反应。

信号接收装置一般采用光电倍增管或CCD相机,将吸收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放大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光谱图谱。

三、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环境领域,可以用于测定水、土壤和空气中的重金属、汞、铅等元素的含量,以评估环境的污染程度。

在食品安全和农业领域,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微量元素含量等。

在药物和化学品的质量控制中,原子吸收光谱也被广泛应用,用于检测药品中的微量金属离子、无机盐等。

此外,原子吸收光谱还用于地质勘探、金属材料分析、放射性元素检测等领域。

四、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也在不断完善。

一方面,研发更先进的光源和光学系统,提高光源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加强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和选择性。

另一方面,开发更灵敏的检测器,提高信号接收装置的灵敏度和快速性。

此外,利用微纳米技术,制备新型材料,提高原子吸收光谱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用于光谱数据处理和解析,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图文_图文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图文_图文
②火焰温度越高,产生的激发态原 子越多;
③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 型及比例。 常用火焰包括:空气-乙炔(2300℃)、
氧化亚氮-乙炔(3000 ℃) 等。
火焰类型:
化学计量火焰:
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
富燃火焰:
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适于 测定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Mo 、Cr 、稀土等。
自然宽度
(2) 谱线变宽
无外界影响下谱线具有的宽度。
多普勒变宽(热变宽)Δ D
由原子热运动导致。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 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 反之,则高。
因此,多普勒变宽与元素原子质量、温度和谱线频率有关。
谱线频率越大、原子质量越小、温度越高,Δ D越大。
8.4 定量分析方法
1.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试样,由低到高依次分析, 将获得的吸光度A数据对应于浓度c作标准曲线:
A = lg(I0/I) = kcL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据,在标准曲线上查出 对应的浓度值。
注意在高浓度时,标准曲线易 发生弯曲。向浓度轴弯曲(负偏离 )由自吸、压力变宽等影响所致; 光谱干扰(背景干扰)引起正偏离
A = logI0/It = log 1/T = kbc
A为吸光度; k是吸收系数,与入射光波长、物质的性质和溶液 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It/I0称为透光率,用T表示。
朗伯-比耳定律的适用条件:入射光为单色光。
原子吸收与分子吸收
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 分子吸收光谱--带状光谱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 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
2. 标准加入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要点:1. 了解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因素;2. 理解火焰原子化和高温石墨炉原子化法的基本过程;3.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及类型;4.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干扰及其抑制方法;5. 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实验条件选择原则。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定义:根据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光源特征辐射谱线吸收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1 )灵敏度高:其检出限可达10 -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2 )选择性好: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3 )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试样处理简单。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共振线在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最稳定态),称为基态( E 0 = 0 )当原子吸收外界能量被激发时,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较高的不同能级上,原子的这种运动状态称为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

出于激发态的电子很不稳定,一般在极短的时间(10-8-10 -7s)便跃回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并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出能量:A E=En-EO=h=hc/ 入共振发射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迁返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而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同而各有其特征性,所以这种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一)吸收线轮廓若将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10的平行光透过厚度为1cm的原子蒸汽时,一部分光被吸收,透射光的强度lv仍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式中:Kn——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光的吸收系数,它是光源辐射频率的n函数由于外界条件及本身的影响,造成对原子吸收的微扰,使其吸收不可能仅仅对应于一条细线,即原子吸收线并不是一条严格的几何线(单色I ),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轮廓,即透射光的强度表现为频率分布。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式中:Kv为基态原子对频率为的光的吸收系数)
三、引起吸收线变宽的因素 a、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 用Δ ν N 表示。 b、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 用Δ ν D 表示。表达式见图8-3。 c、压力变宽(包括劳伦兹变宽、共振变 宽),它们分别用Δ ν L 和Δ ν R表示。 d、其它因素变宽,如场致变宽、自吸效应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为: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及其常规模式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是基于物质所产生 的原子蒸气对特定 谱线(待测元素的 特征谱线)的吸收 作用来进行定量分 析的一种方法。 分析模式见示意图。
●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是相互联系的两种相反过程。
Comparison of AAS and AES
因此,AAS和AES法在所使用的仪器和测定方法上有 相似之处,亦有不同点。 ●由于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 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 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 较小。因此,AAS法的选择性高、干扰少且易于克 服。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 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 原子。因此,原子吸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2)冷原子化法
原子化温度为常温。
பைடு நூலகம்
T [ D ( L R N ) ]
2
2 1/ 2
四、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值会随吸收光
子的波长变化而变化,要表示原子蒸气吸收的全
部能量,就必须在吸收线所在的波长区间进行积
分运算,所得结果简称为积分吸收值。
从理论上,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
E0 基态能级 E1、E2、E3为激发态能级 因此,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 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 一定频率的光(谱线) ,这种谱 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它再跃迁 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 光(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 射线(它们都简称共振线)。

第0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0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7
• 各种元素的基态至第一激发态跃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 敏线——主共振吸收线。 •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由基态至第一激发 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共振线不同——具有特征性。
• 利用基态的原子蒸气对光源辐射的特征谱线(共振线)的吸收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 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 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
• 应用广泛。 • 局限:不能对多元素同时测定(需更换光源)、对难 熔元素测定灵敏度和精密度较低、对于成分复杂样品 干扰较严重、对多数非金属元素不能直接测定。
5
元素周期表中可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的元素
6
3.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3.2.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 基态原子吸收其共振辐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收定律,有:
I I 0e
Kvl
• 或
I0 A lg 0.434 K v l I
21
• 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Δv发< < Δv

,在辐射线宽度范围内,Kν可近似
发射线
认为不变,并近似等于峰值时的吸收 系数K0,则:
I0 A lg 0.434 K 0l I
22
• 峰值吸收系数K0与谱线的宽度有关,在通常原子吸收测定条
• 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故也称为热变宽。
2v0 vD c
2(ln 2) RT T 7 7.1610 v0 Ar Ar
• Doppler 变宽随温度升高、谱线频率升高和相对原子质量减小而 变宽。
11
3.压力变宽( 10-3nm)
• 当原子吸收区气体压力变大时,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是 不可忽略的。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导致能级变化,激发 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 劳伦兹(Lorentz)变宽:待测元素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激发态原子数Ni与基态原子数No之比较小,<1%. 可以用基 态原子数代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N。
例题 计算2000K和3000K时, Na589.0nm的激发态 与基态原子数之比各为多少?已知gi/g0=2
解:
Ei
hc
4.136 1015eV s 3 1010cm s1 589.0nm 107 cm nm1
AAS的基本原理
赫鲁兹马克(Holtzmark)变宽(R或R): 同种原子碰撞,又称为共振变宽, R随着待测
元素原子密度升高而增大,在原子吸收法中,测定 元素的浓度较低,R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
自吸变宽:
光源辐射共振线被光源周围较冷的同种原子所吸 收的现象叫做自吸,自吸现象使谱线强度降低,同 时导致谱线变宽。
AAS的基本原理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 中心波长λ(nm)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波长
半宽度ΔO(吸收线宽度):峰值吸收值一半处的频率
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10-3-10-2nm(折合成波长)。
AAS的基本原理
3.吸收峰变宽原因
自然变宽(N或N): 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
AAS的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的吸收
线叫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所释放的光线叫共
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共振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完整word版)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解读

(完整word版)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解读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

2.1 概述4。

2。

1。

1 基本概念1)原子光谱根据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谱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光谱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本章重点介绍应用广泛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2)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简称原子吸收法,它是基于测量试样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从而定量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4。

2.1。

2 仪器结构和过程图4-21 原子吸收示意图如上图,含Pb溶液将经过预处理-喷射成雾状进人燃烧火焰中,Pb化合物雾滴在火焰温度下,挥发并离解成Pb原子蒸气。

用Pb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Pb的特征谱线,通过Pb原子蒸气时,由于蒸气中基态Pb原子的吸收,Pb的特征谱线强度减弱,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其减弱程度,即可计算出溶液中Pb的含量。

4。

2。

1。

3 方法特点灵敏度高,10—9g/ml-10—12g/ml。

选择性好,准确度高。

单一元素特征谱线测定,多数情况无干扰。

测量范围广.测定70多种元素。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4。

2.2 原子吸收法基本原理 4。

2。

2.1 共振线和吸收线 1) 基本概念➢ 共振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为共振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线。

➢ 特征谱线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同而有其特征性,这种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

2) 朗伯原理图4-22 原子吸收法的朗伯定律示意图原理公式:b K e I I νν-=0νK :吸收系数;ν:频率。

吸收线图4-23 吸收线轮廓图 图4—24 吸收线半宽度比较上述两个图,注意图的纵坐标参量的不同。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 由于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的多,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的多,空 心阴极灯一般不发射临近波长的辐射线,因而其他辐射线干扰较小,故原 子吸收法选择性高,干扰小且易于克服。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法 )与可 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基于物质 对光选择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光学分析法。
2010年1月25日1时53分
组成:阳极(吸气金属)、空心圆筒形(使待测原子集中)阴极(W+ 待测元素)、低压惰性气体(谱线简单、背景小)。
工作过程:高压直流电(300V)---阴极电子---撞击隋性原子---电离(二 次电子维持放电)---正离子---轰击阴极---待测原子溅射----聚集空 心阴极内被激发----待测元素特征共振发射线。
? 自然宽度(约在10-5nm数量级)。
?
?2.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 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导致的谱线 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其宽度约为 10-3nm数量级。
?3.压力变宽:由于同类原子或 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电子等)相互碰撞而造成的吸收 谱线变宽。其宽度也约为 10-3nm 数量级。
区别: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吸光物质 是溶液中被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光的选择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法吸光物质是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 光的选择吸收,这种光是由待测元素制成的空心阴 极灯(称元素灯)作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过程:
A元素含量测定----- A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变为气态的基态原子-------吸收空心 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减弱-----产生吸光度------元素定量分析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吸收线

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发生吸收的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溶液或气体中吸收光的强度,可准确测定其中的化学元素含量。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提供关于反应过程中元素浓度和化学物种变化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反应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应用和优势。

一、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现象,其原理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光源激发和吸收现象。

1. 光源激发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是空心阴极放电灯或恒流电源。

光源中的电极通电后,电极中的金属元素被激发形成原子或原子离子,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

2. 吸收现象样品溶液或气体中的化学元素原子或原子离子与光源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相互作用,产生吸收现象。

当光经过样品时,如果样品中存在与光源波长相对应的原子或原子离子,这些原子会吸收部分光的能量,使得吸收光的强度减小。

通过测量光的强度变化,可以推断样品中所含的元素及其浓度。

二、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反应动力学研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监测反应物中某种元素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推断反应的速率常数、反应机理等信息。

2. 反应过程监测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各种元素的浓度变化。

这对于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转化情况、判断反应的进行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催化剂研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用于研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测定反应物中的催化剂元素浓度变化,可以揭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选择性等方面的影响。

4. 有机合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测定反应物和产物中有机元素的浓度,可评估有机合成反应的转化率和产物纯度。

三、优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具有以下优势:1. 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通常为微克/升量级,可以准确测定样品中微量甚至痕量元素的含量。

仪器分析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2.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3.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区别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第一节概述1. 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1802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首次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暗线。

◆1817年,夫琅和费(Fraunhofer)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这些暗线,但无法解释暗线产生的原因。

2/1363/1361825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在哲学讲义中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1859年,本生、基尔霍夫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钠在光谱中位置相同。

发射线与暗线D◆太阳光谱暗线:太阳外围大气圈中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钠辐射特征波长光进行吸收的结果。

4/1365/136太阳中含有94种稳定和放射性元素:氢(71%)、氮(27%)、氧、碳、氖、硅、铁等。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Walsh(沃尔什)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1960年以后,原子吸收光谱法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微量、痕量金属元素的可靠分析方法。

6/136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检出限低:10-10~10-14g。

✓准确度高:1%~5%。

✓选择性好: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无干扰。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7/1363.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吸收的区别✓相同点: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

✗不同点:◆吸收机理不同:紫外可见为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宽带吸收,带宽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原子吸收为气态基态原子的窄带吸收,带宽仅为10-3nm。

◆光源不同。

◆试样处理、实验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不同。

8/136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原子化温度一般小于3000K, 大多数元素的最强共振线都低于600nm, Nj/N0值绝大部 分在10-3以下,即与基态原子数相比,激发态原子数可以 忽略。也可以认为所有的吸收都是在基态进行的,大大减 少了原子吸收线的数目,这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灵敏度 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原子吸收线
(一)原子吸收线的产生 当通过基态原子的光辐射具有的能量 h 恰好等
于原子由基态 → 激发态所含有的能量ΔE时,基态 原子吸收光辐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线)
ΔE=h=hc/ 不同种类的原子有不同的原子结构,由基态 → 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差不同,吸收的光辐射的频率或 波长不同。 Na(基态)吸收波长为589.0 nm Mg(基态)吸收波长为285.2 nm
❖ 光谱项(spectral term)是描述这些量子能级 的形式。
❖ n2S+1LJ ❖ n:主量子数
表示核外电子分布的层数
❖ S:总自旋量子数 表示价电子自旋量子数的矢量和
❖ L:总角量子数 表示电子轨道形状
❖ J :内量子数
表示价电子组合得到的L与S的矢量和
❖ 2S+1:光谱项的多重性(*****)
+
Kvdv
π e2 mc
N0
f
如果将公式左边求出,即谱线下所围面积测量出(积分吸
收)。即可得到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基态原子数
N0。
这是一种绝对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法实现。 △=10-3nm,若取600nm,单色器分辨率R=/△=6×105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吸 收线半宽度:10-3nm。如图:
4.火焰原子化装置
❖ 全消耗型原子化器,将试样 直接喷入火焰

《仪器分析》第十二章_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十二章_原子吸收光谱法

当采用锐线光源时,测量是在原子吸收线附近一定频 率范围内进行,即
I 0 I d
0

I I 0e
K l
I e
0

K l
d
锐线光源的很小,可以近似用峰值吸收系数K0 来表 示原子对辐射的吸收,因此有吸光度A为:
I0 A lg lg I


质的强谱线。
空心阴极灯光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很大关系。增
大灯电流,可以增加发射强度。但是,灯电流过大,会导 致一些不良现象,如阴极溅射增强,产生密度较大的电子 云,灯本身发生自蚀现象;加快内充气体的“消耗”而缩 短寿命;阴极温度过高,使阴极物质熔化;放电不正常,
灯光强度不稳定灯。灯电流太小,灯光强低,稳定性和信
(2)峰值吸收 1955年Walsh提出,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情况下,
峰值吸收系数与被测元素的原子浓度也成正比。通常情况下,
吸收轮廓决定于多普勒变宽,吸收系数为
2 ( 0 ) ln 2 D 2
K K 0e
K0 2 D
D 是多普勒 半宽度
K d mc N
于分析化学的原因。
e 2
0
f
m 是电子质量,f是振子强度,即能被入射 辐射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正比 于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概率。
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以求出原子浓度。但是,测定谱 线宽度仅仅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辨率很高的色散仪器,
难以做到,这也是100多年前发现原子吸收现象却一直未能用
空心阴极灯工作原理:
当正、负两电极间施加适当的直流电压(300V—500V)
时,便开始放电,阴极发射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射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Chapter Five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For Short:AAS第⼀节基本原理⼀、原⼦吸收光谱分析概述1、原⼦吸收光谱的起源18世纪初,⼈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利亚物理学家⽡尔西发表了著名论⽂“原⼦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奠定了原⼦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吸收光谱作为⼀种分析⽅法开始应⽤。

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什么是原⼦吸收光谱?溶液中的⾦属离⼦化合物在⾼温下能够解离成原⼦蒸⽓,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蒸⽓时,原⼦中的外层电⼦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定律,进⾏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的原⼦蒸⽓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来进⾏定量分析的⼀种⽅法。

原⼦与分⼦⼀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基态→激发态跃迁;产⽣原⼦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

每种原⼦的核外电⼦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共振线:共振吸收线——电⼦从基态跃迁⾄第⼀激发态所产⽣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从第⼀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各种元素的原⼦结构和外层电⼦排布不同。

所以不同元素的原⼦从基态激发成第⼀激发态(或由第⼀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灵敏线,因为:这种从基态到第⼀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因此对⼤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在原⼦吸收光度法中,就是利⽤处于基态的待测原⼦蒸⽓对从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来进⾏分析的。

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物化地分析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利用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吸收光的特性,对样品中的化学元素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

本文将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原理与机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时的量子能级跃迁现象。

当样品中的化学元素被激发后,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原子内部的电子会发生跃迁到高能级的激发态。

然后,激发态的原子会再次退回到基态,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二、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需要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常用的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样品室、光路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光源通常采用中空阴极灯,能够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

样品室用于容纳待测样品并与光源进行光路的连接。

光路系统包括光栅、滤光片等光学元件,用于选择特定波长的光线。

检测系统用于测量光线的强度变化,常见的检测方式有吸收法和发射法。

数据处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通常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三、应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物化地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在环境分析方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用于监测和分析水体、大气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例如,通过测定水样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以评估水质的安全性。

其次,在食品安全领域,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有害金属元素的含量,如铅、镉等。

此外,在生物医药研究和制药工业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也广泛应用于药物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总结起来,物化地分析中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原子能级跃迁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情况,来确定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为物化地分析提供了更为准确和高效的工具。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变宽程度
DVD 7.162107 V0
T M
多普勒变宽与吸收原子自身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与火焰的温度平方根成正比,与谱线频率有关。
3、压力变宽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级发生稍微变化引起的变宽,又称
为碰撞(Collisional broadening)变宽。它是由于碰撞使
激发态寿命变短所致。外加压力越大,浓度越大,变宽越显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K0Βιβλιοθήκη 2 lnDvD
2

e2 mc
N0
f
将上式带入朗伯比尔定律中得到
2 π ln 2 e2
A 0.4343K 0L 0.4343 D D mc N0 fL kLN0
由于N0 ∝N∝c
( N0基态原子数,N原子总数,c 待测元素浓度)
所以:A=KLN0=K′LN=K′′c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常规模式
定 量 分 析
3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
E3
1、共振吸收线
E2
使电子由基态跃迁到
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
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
E1
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A
B
E0
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E0 基态能级 E1、E2、E3、激发态能级
吸收线的宽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一类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另 一类是外界因素。
1、自然宽度 Δ N
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固有的宽度叫自然宽度。
自然宽度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一般约10-5nm。
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图文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_图文

二)原子化系统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试液雾化、去溶剂、脱水、离解产生待测 元素的基态自由原子。
常用的原子化方法有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 焰原子化法。
火焰原子化法是利用气体燃烧形成的火焰 来进行原子化的。火焰原子化装置包括雾化 器和燃烧器两部分。
a)雾化器:将试样溶液转为雾状。 b)雾化室:去除大雾滴并使气溶胶均匀。 c)燃烧器:产生火焰并使试样蒸发和原子化
要将原子吸收现象用于分析:
首先必须将试样溶液中的待测元素原子 化,同时还要有一个光强稳定的光源,并能 给出同种原子的特征光辐射。
然后根据吸光度对标准溶液浓度的关系 曲线,计算出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常规模式
• 特点:
• 测定的是特定谱线 的吸收(由于原子 吸收线的数量大大 少于原子发射线) 所以谱线重叠几率 小,光谱干扰少。
§8-2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正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
当有辐射通过自由原子蒸气时,若辐射的频率 等于原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要的能 量频率时,原子将从辐射场吸收能量,产生共振吸 收,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使辐射减弱产 生原子吸收光谱。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 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也不同,所以 各元素的共振线都不相同,而具有自身的特征性。
原子吸收光谱的频率ν或波长λ,由产生吸收跃 迁的两能级差ΔE决定:
ΔE = hν= hc/λ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二、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线很窄,但并不 是一条严格的理想几何线,而是占 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 范围,即谱线实际具有一定的宽度 ,具有一定的轮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4.2.1 概述4.2.1.1 基本概念1)原子光谱根据原子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谱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光谱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本章重点介绍应用广泛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2)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简称原子吸收法,它是基于测量试样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从而定量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4.2.1.2 仪器结构和过程图4-21 原子吸收示意图如上图,含Pb溶液将经过预处理-喷射成雾状进人燃烧火焰中,Pb化合物雾滴在火焰温度下,挥发并离解成Pb原子蒸气。

用Pb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Pb的特征谱线,通过Pb原子蒸气时,由于蒸气中基态Pb原子的吸收,Pb的特征谱线强度减弱,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其减弱程度,即可计算出溶液中Pb的含量。

4.2.1.3 方法特点灵敏度高,10-9g/ml-10-12g/ml。

选择性好,准确度高。

单一元素特征谱线测定,多数情况无干扰。

测量范围广。

测定70多种元素。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4.2.2 原子吸收法基本原理4.2.2.1 共振线和吸收线1) 基本概念共振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为共振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当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线。

特征谱线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同而有其特征性,这种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

2) 朗伯原理图4-22 原子吸收法的朗伯定律示意图原理公式:b K e I I νν-=0νK :吸收系数;ν:频率。

吸收线图4-23 吸收线轮廓图 图4-24 吸收线半宽度比较上述两个图,注意图的纵坐标参量的不同。

由于物质的原子对不同频率人射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因而透过光强度νI 和吸收系数νK 将随着人射光的频率而变化。

在入射频率为0ν处,透过光强度最小,即吸收最大,即原子蒸气在频率0ν处有吸收线。

原子吸收线具有一定宽度,即吸收线轮廓。

表征吸收线轮廓的值是吸收线的半宽度,它是指最大吸收系数一半即处20K 所对应的频率差或波长差。

4.2.2.2 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分配原子吸收法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对该元索的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测定的。

但在原子化过程中,待测元素由分子离解成的原子,不可能全部都是基态原子,其中必有一部分为激发态原子。

在一定温度下,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服从玻耳兹曼分布定律:kTE E j j j eg g N N 00--=j N :激发态原子数;0N :基态原子数;j g :激发态统计权重;0g :基态统计权重;k 为玻耳兹曼常数。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0N N j值都小于百分之一,即热激发中的激发态原子数远小于基态原子数,也就是说热激发中基态原子占绝对多数,可以认为基态原子数实际代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

4.2.2.3 原子吸收法的定量基础 1) 积分吸收原子蒸气吸收的能量,成为积分吸收,即图4中吸收线下整个面积,用下式表示。

Nf mce d K ⎰=2πννm :电子质量;c :光速;N :单位体积吸收辐射的原子数;f :振子强度,表示能被光辐射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

而K 0有关系式: 峰值吸收νπννπνd K Nf mce D D K ⎰∆=∆=2ln 22ln 220一般情况下,吸收线的半宽度较小,0K 近似等于νK ,峰值吸收近似等于积分吸收。

b K I I A 004343.0lg==ν导出:KC kNb A == k 和K :比例常数;C :待测元素浓度。

4.2.3 原子吸收光谱仪4.2.3.1 原子吸收光谱仪结构示意图图4-25 原子吸收光谱仪结构示意图4.2.3.2 光源-空心阴极灯1) 构造图4-26 空心阴极灯示意图2) 空心阴极灯的要求①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②能发射锐线,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得多③发射光强度要足够大,稳定性要好,寿命长。

3) 空心阴极灯原理普通空心阴极灯是一种气体放电管,如图4-26所示。

当正负两极间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在电子通路上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而使之电离,带正电荷的惰性气体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使阴极表面金属原子溅射出来。

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碰撞而被激发,从而发射出阴极物质的共振线。

用不同的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各相应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若阴极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可制成单元素灯;阴极物质含多种元素,则可制成多元素灯。

为了避免发生光谱干扰,在制灯时,必须用纯度较高的阴极材料和选择适当的内充气体,以使阴极元素的共振线附近没有杂质元素或内充气体的强谱线。

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光谱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增大灯的工作电流,可以增加光谱线强度。

缺点:每测一个元素均需要更换相应的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使用不太方便。

4.2.3.3原子化系统1) 原子化过程示意2) 火焰原子化系统火焰原子化系统包括雾化和燃烧两个部分图4-27 同心雾化器示意图图4-28 燃烧器示意图过程:试液――雾化――进入火焰――蒸发、干燥――热解离(或还原)――基态原子常用火焰种类及参数见下表:火焰的三种状态:化学计量火焰(中性火焰):燃烧气和助燃气比例按化学反应计量关系,最常用的火焰,分析碱金属除外的元素。

富燃火焰(还原性火焰):燃烧气和助燃气比例大于化学反应计量关系,火焰中大量的半分解产物,有较强的还原性。

分析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如Mo、W、稀土元素。

贫燃火焰(氧化性火焰):燃烧气和助燃气比例小于化学反应计量关系,火焰温度较低。

分析碱金属元素。

3) 非火焰原子化装置石墨炉原子化装置图4-29 石墨炉原子化器示意图过程:①干燥阶段:蒸发除去试样的溶剂,如水分、各种酸溶剂等。

②灰化阶段:破坏和蒸发除去试样中的基体,在原子化阶段前尽可能多的将共存组分与待测元素分离开,以减少共存物和背景吸收的干扰。

③原子化阶段:使待测元素转变为基态原子,供吸收测定。

④烧净阶段:净化除去残渣,消除石墨管记忆效应。

特点:原子化效率和测定灵敏度都比火焰高得多,其检出极限可达10 -12g数量级;试样用量仅1-100uL;可测定粘稠和固体试样;石墨炉测定精密度不如火焰法;测定速度也较火焰法慢,此外装置较复杂、费用较高。

4.2.3.4 分光系统1) 功能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分光系统主要由色散元件、凹面镜和狭缝组成,也称为单色器。

它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

单色器的色散元件可用棱镜或衍射光栅。

现在仪器多用衍射光栅做色散元件。

衍射光栅是在金属(或镀有铝层)平面或凹面镜上刻有许多平行线条(一般每米刻有600-2 880条)。

光栅分辨率与其面上单位距离中刻线的数量有关,刻线数量越多,分辨率越高。

2) 通带概念所谓通带,系指通过单色器出射狭缝的光束波长间的范围。

通带的大小是仪器的工作条件之一:通带增大,使单色器的分辨率降低,靠近分析线的其他非吸收线的干扰和光源背景干扰一也增大,使工作曲线弯曲,产生误差。

反之,通带窄,虽能使分辨率得到改善,但进人单色器的光强度减小,使测定灵敏度降低。

4.2.3.5 检测系统检测系统主要由检测器(光电倍增管)、放大器、读数和记录系统等组成。

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常用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其作用是将经过原子蒸气吸收和单色器分光后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器放大后,便可在读数装置上显示出来。

现代原子吸收光谱仪通常设有自动调零,自动校准、标尺扩展、浓度直读、自动取样及自动处理数据等装置。

4.2.3.6 仪器类型1) 单光束型图4-30 单光束原子吸收光谱仪结构单光束仪器结构简单,灵敏度较高,能满足日常分析需要。

缺点是不能消除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致使基线漂移。

使用时需预热光源,并在测量时经常校正零点。

2) 双光束型图4-31 双光束原子吸收光谱仪结构双光束仪器可以消除光源波动性造成的影响,仪器灵敏度和准确度皆优于单光束型。

空心阴极灯不需预热便可进行测定。

但参比光束不通过火焰,因此不能消除火焰背景的影响。

4.2.4 定量分析方法4.2.4.1 标准曲线法1)原理图4-32 标准曲线法原理示意图2) 方法设定条件,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样品的吸光度数值,并作图。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求得样品待测元素浓度。

4.2.4.2 标准加入法1) 原理图4-33 标准加入法原理示意图2) 方法若试样基体组成复杂,且基体成分对测定又有明显干扰,此时可采用标准加入法。

取若干份等量的试样溶液,分别加入浓度不等的标准溶液,测定吸光度,由吸收曲线外推得到原始样品浓度。

注意:①此法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但不能消除分子吸收、背景吸收的影响。

②应保一证标准曲线的线性,否则曲线外推易造成较大的误差。

4.2.5 原子吸收法的干扰及其抑制原子吸收法的干扰有:电离干扰、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和光谱干扰等。

4.2.5.1 电离干扰由于基态原子电离而造成的一干扰称为电离干扰:这种干扰造成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量减少,使测定结果偏低。

火焰温度越高,元素电离电位越低,元素越易电离。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由于电离电位较低,容易发生电离干扰。

消除方法一是降低火焰温度,二是加入比待测元素更易电离的物质。

4.2.5.2 化学干扰待测元素与试样中共存组分或火焰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原子化程度改变所造成的干扰称为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主要干扰来源,典型的化学于扰是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之间形成更加稳定的化合物,使基态原子数目减少。

常用的消除方法有:加入释放剂、加入保护剂、加入基体改进剂。

此外还可采用提高火焰温度、化学预分离等方法来消除化学干扰。

4.2.5.3物理干扰物理干扰系指试样一种或多种物理性质(如粘度、密度、表面张力)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主要来源于雾化、去溶剂及伴随固体转化为蒸气过程中物理化学现象的干扰。

物理干扰可用配制与待测试样组成尽量一致的标准溶液的力、法来消除,也可采用蠕动泵、标准加人法或稀释法来减小和消除物理干扰。

4.2.5.4光谱干扰光谱干扰是指与光谱发射和吸收有关的干扰,主要来自光源和原子化装置,包括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

谱线干扰:当光源产生的共振线附近存在有非待测元素的谱线,或试样中待测元素共振线与另一元素吸收线一十分接近时,均会产生谱线干扰:可用减小狭缝,另选分析线的方法来抑制这种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