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教版五年级(下)《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及矿物认知实习报告
![岩石及矿物认知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bf584e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7.png)
岩石及矿物认知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分析和研究,深入理解岩石和矿物的形成、特征及分类,提高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观察岩石的形态、结构、成分和矿物组成;掌握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条件及地质意义。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我国某地质公园实习时间:两周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周:理论学习与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它们的定义、分类、形成过程和特征。
我们还了解了各种地质作用,如沉积、侵蚀、火山等,以及它们对岩石和矿物形成的影响。
2. 实习第二周:实地考察与实践在实地考察阶段,我们参观了实习地点附近的岩石和矿物产地,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我们使用放大镜、地质锤、采样工具等仪器,对岩石和矿物进行了现场识别和采样。
3. 实习第三周:实验室分析与研究我们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样本带回实验室,使用显微镜、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详细的成分分析和结构研究。
我们还进行了岩石和矿物的分类,了解了它们在地质史上的应用和意义。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分类和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工具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了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同时,我们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掌握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分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五、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们认识到,岩石和矿物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演化规律。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我们将把在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主要造岩矿物实验报告
![主要造岩矿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50f494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1.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工具对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
3. 提高对矿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造岩矿物是指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较高,对岩石的性质和形成有重要影响。
造岩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鉴定这些矿物的光学性质、晶体形态、化学成分等特征,对主要造岩矿物进行识别。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滴管等。
2. 试剂:稀盐酸、酒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矿物样品的宏观特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裂理等。
2. 使用显微镜观察矿物的微观特征:晶体形态、光学性质(如折射率、双折射、颜色、消光角等)。
3. 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矿物学知识,对矿物进行鉴定。
4. 记录鉴定结果,分析矿物的成因和类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石英样品:- 宏观特征:无色透明,硬度7,无解理。
- 微观特征:正方形或六边形晶体,无色透明,折射率较高。
- 鉴定结果:石英(SiO2)。
2. 观察长石样品:- 宏观特征:颜色多样,硬度6-7,解理发育。
- 微观特征:板状或柱状晶体,无色透明,折射率较高。
- 鉴定结果:钾长石(KAlSi3O8)。
3. 观察云母样品:- 宏观特征:颜色多样,硬度2-3,解理发育。
- 微观特征:片状晶体,无色透明,折射率较高。
- 鉴定结果:白云母(KAl2[AlSi3O10](OH)2)。
4. 观察角闪石样品:- 宏观特征:颜色多样,硬度6-7,解理发育。
- 微观特征:柱状晶体,无色透明,折射率较高。
- 鉴定结果:透闪石(Ca2Mg5[Si8O22](OH)2)。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主要造岩矿物的观察和鉴定,掌握了它们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通过对矿物的分类和成因分析,加深了对矿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和鉴定矿物,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岩石矿物的实习报告
![岩石矿物的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01ed7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1.png)
一、实习目的本次岩石矿物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掌握其物理特征、分类方法以及成因分析。
通过实习,期望能够提高个人的地质学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一)岩石观察1. 火成岩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火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 观察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断口、解理面,分析矿物成分;观察岩石的晶体形态、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
- 观察结果:以花岗岩为例,观察到主要由石英、长石和辉石组成,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颜色以灰白色为主,硬度较高。
2. 沉积岩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沉积岩的层理、成分、结构特征。
- 观察方法:观察岩石的层理、颜色、矿物成分等,分析沉积环境。
- 观察结果:以砂岩为例,观察到明显的层理结构,颜色以灰色为主,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组成,表明其形成于河流或湖泊沉积环境。
3. 变质岩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变质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 观察方法: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颜色、硬度等物理性质,分析变质作用过程。
- 观察结果:以片麻岩为例,观察到主要由石英、长石和辉石组成,具有明显的片麻状构造,颜色以灰色为主,表明其经历了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
(二)矿物观察1. 石英-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硬度7,具有贝壳状断口,具有明显的解理。
- 成因:主要形成于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
2. 长石- 物理性质:无色、白色或浅色,硬度6-6.5,具有玻璃光泽,具有两组完全解理。
- 成因:主要形成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
3. 辉石- 物理性质:黑色或绿色,硬度5-6,具有金属光泽,具有两组不完全解理。
- 成因:主要形成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
三、实验操作1. 岩石薄片制作- 目的: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分析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
- 方法:将岩石样品磨制成薄片,进行抛光、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
- 结果:观察到了石英、长石和辉石等矿物的晶体形态和排列方式,以及岩石的结构构造。
岩石矿实习报告
![岩石矿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0ab8ab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7.png)
岩石矿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岩石矿实习,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掌握岩石矿物的识别方法,学习地质调查的基本技能,以及培养我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10日实习地点:某岩石矿区三、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们跟随指导老师学习了岩石矿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岩石矿物的形成、分类和特征。
我们学习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地质调查和采样。
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岩石矿区,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并进行了实地采样。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地质罗盘和小刀等工具来识别岩石矿物。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泽、解理和硬度等特征,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们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成功地识别出了各种岩石矿物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
我们还根据地层的产状和构造特征,判断出了矿区的地质结构。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岩石矿物的知识,还培养了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工具进行实地调查,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解释。
五、实习总结与展望本次岩石矿实习让我们对岩石矿物的特征和地质调查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岩石矿物的识别技能,还培养了我们实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岩石矿物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我们还将继续进行实地实习,以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为地质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3386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f.png)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引言:岩石与矿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对于地质学的研究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测试,了解它们的性质、成因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过程。
实验一: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物质,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通过对不同岩石的观察和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特征和成因。
首先,我们观察了一块火成岩。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具有晶粒状结构。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火成岩中的晶体,发现晶体的大小和形状不一,有的呈现出六角形,有的则是长方形。
这表明火成岩的形成过程中,岩浆在冷却凝固时晶体的生长速度和方向不同。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一块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质等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形成的。
我们发现沉积岩中的颗粒较为明显,有的颗粒呈现出圆形,有的则是棱角分明。
这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颗粒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运动和磨蚀。
最后,我们观察了一块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发现变质岩中的晶粒较为细小,且呈片状排列。
这说明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岩石中的矿物发生了重新排列和结晶。
实验二:矿物的物理性质测试矿物是地球上的天然无机物质,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如硬度、颜色、光泽等。
通过对不同矿物的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首先,我们测试了矿物的硬度。
硬度是矿物抵抗刮擦的能力,常用莫氏硬度尺来测试。
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矿物进行测试,发现它们的硬度各不相同。
例如钻石的硬度最高,为10级,而石膏的硬度最低,仅为2级。
这表明不同矿物的硬度差异很大,可以用来区分它们。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矿物的颜色。
颜色是矿物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
我们发现不同矿物的颜色有明显的差异,如黄铁矿呈黑色,石英呈白色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矿物的颜色可能会因杂质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矿物岩石实习报告
![矿物岩石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ae3fb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0.png)
矿物岩石实习报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矿物岩石实习课程。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矿物和岩石的特性,提高了我对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通过实习,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矿物和岩石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实际标本进行观察和分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常见矿物的特征。
我们观察了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包括粒状、片状和致密块状等。
我们还注意到了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光泽和解理等。
为了更好地观察矿物,我们使用了放大镜和计算机等工具。
此外,我们还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通过这些观察和比较,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类矿物。
在实习中,我们还学习了岩石的分类。
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它们的结构通常较为均匀。
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或海洋中沉积物堆积并经过压缩形成的,它们的层理结构明显。
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它们的矿物成分和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我们能够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分类。
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有机会亲自观察实际的矿物和岩石标本。
我们前往地质博物馆和岩石矿区,亲自观察和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
通过亲手触摸和观察这些标本,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和特性。
我们还与专业地质学家一起讨论和解答我们的疑问,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矿物岩石的认识。
通过这次矿物岩石实习,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矿物和岩石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计算机和条痕板等工具来观察和比较矿物。
我还学会了如何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来准确地识别和分类矿物。
在实习中,我们也学习了如何观察和分类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通过亲自观察和采集标本,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矿物岩石的特征和特性。
总之,这次矿物岩石实习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热情。
矿物岩石鉴定实习报告
![矿物岩石鉴定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62cb05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e.png)
矿物岩石鉴定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能够识别和了解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特征,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分类方法。
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们对矿物岩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岩石的观察和分类。
首先,我们通过观察矿物的集合体形态、颜色、光泽、解理等物理性质,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矿物。
同时,我们还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进一步确认矿物的种类。
然后,我们对矿物进行分类,包括碳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及含氧盐类、其他盐类和氢氧化物等。
接下来,我们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实习中,我们按照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我们观察火成岩的颜色、结构构造,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类。
同时,我们还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其进行分类。
最后,我们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三、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们成功识别和了解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特征,掌握了其物理性质和分类方法。
我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集合体形态、颜色、光泽、解理等特征,并能够利用条痕板和硬度估计来进一步确认矿物的种类。
在矿物分类方面,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特征,将矿物分为碳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及含氧盐类、其他盐类和氢氧化物等。
在岩石分类方面,我们能够观察和描述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并能够按照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
通过实习,我们对矿物岩石的特征和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四、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矿物岩石的识别和分类方法,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和描述矿物和岩石的特征,通过对比和分析,来确定其种类和分类。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也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们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岩石矿物的实习报告
![岩石矿物的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541152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a.png)
实习报告:岩石矿物观察实习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提高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能力,掌握地质现象的观察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XX年XX月XX日实习地点:XX地质公园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天,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XX地质公园的岩石矿物标本馆,了解了各种岩石矿物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 实习第二天,我们前往野外实地观察,采集了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标本,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3. 实习第三天,我们利用实验室设备对采集的岩石矿物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如硬度、颜色、光泽等物理性质的测试。
4. 实习第四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填图,掌握了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实习第五天,我们对采集的岩石矿物进行了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环境。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1.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岩石矿物的基本特征和识别方法,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
2. 我了解了岩石矿物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对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我学会了利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填图,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4. 通过实习,我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岩石矿物研究的重要性,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激发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实习建议1. 建议加强野外实习的安全教育,提高实习生的安全意识。
2. 建议增加实习时间,让实习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
3. 建议在实习过程中,加强指导老师的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4. 建议加强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提高实习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906c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3.png)
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引言岩石和矿物是地球表面的基础构成元素,研究它们的特性和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地质结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试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对它们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它们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1. 掌握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分类方法;2. 了解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和成因;3. 学习使用常见的实验工具和方法进行岩石和矿物的测试。
实验器材与方法器材- 火柴;- 锤子;- 放大镜;- 砂纸;- 酸试剂;- 磁铁。
方法1. 观察和描述样本外观特征;2. 使用放大镜观察样本表面细节;3. 使用砂纸进行硬度测试;4. 使用火柴进行石燃烧性质测试;5. 使用酸试剂进行酸性反应测试;6. 使用磁铁进行磁性测试。
实验结果与分析样本一: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的火成岩。
观察样本,我们发现其外观呈粉红色,具有细小晶体的质地。
使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花岗岩的晶体结构明显可见,呈颗粒状分布。
样本二:石英石英是一种常见的宝石和矿物,其外观呈无色或浅黄色。
使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石英具有光滑的表面和玻璃状的质地。
样本三:方解石方解石是一种碳酸盐矿物,其外观呈白色或浅黄色。
观察样本,我们发现方解石具有透明至半透明的性质。
石质较软,可以用指甲刮擦。
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其形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过程中;2. 石英具有光滑的表面和玻璃状的质地,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常用于饰品制作和精密仪器中;3. 方解石是一种碳酸盐矿物,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气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观察和测试,并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和成因。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外观、质地、硬度、燃烧性质、酸性反应和磁性等方面的测试,可以初步判断它们的种类和性质。
岩石和矿物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结构和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科教版五年级(下)《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
![科教版五年级(下)《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432d50dcc7931b765ce1562.png)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1)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实验目的: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步骤: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
)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
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
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
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8.分析和归纳。
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2)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实验目的: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3)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实验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岩矿实习报告
![岩矿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f4529f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7.png)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岩矿实习是在XX地质学院岩矿实验室进行的,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岩石和矿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识别和分析岩石、矿物的能力,培养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
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岩石的分类、矿物的光学性质、岩石的构造特征等内容,并进行了岩石薄片鉴定、矿物光学鉴定等实践操作。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岩石分类与描述实习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岩石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代表样品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了不同类型岩石的宏观特征。
例如,岩浆岩具有块状构造和斑状结构,沉积岩常具有层理构造和生物遗迹,变质岩则常表现为片麻状构造。
2. 矿物光学鉴定接着,我们学习了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矿物的方法,并学习了如何根据矿物的光学性质进行鉴定。
例如,石英具有无色透明、正交解理、硬度7,而方解石则具有白色、油脂光泽、硬度3,且具有明显的负延性。
3. 岩石薄片鉴定在实验室,我们还学习了岩石薄片的制备和观察方法。
通过观察岩石薄片,我们学习了岩石的构造特征,如晶粒大小、晶体形态、矿物组合等。
例如,花岗岩薄片显示晶粒粗大,石英、长石等矿物呈放射状排列;而页岩薄片则显示明显的层理构造,含有大量有机质。
4. 野外地质观察为了更好地理解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分布,我们还进行了野外地质观察。
在实习基地,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岩石类型和矿物,观察了岩石的构造特征,了解了矿床的形成过程。
三、实习成果与体会1. 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以下知识和技能:(1)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分类、特征和光学性质;(2)岩石薄片和矿物的鉴定方法;(3)野外地质观察的基本技巧。
2. 体会(1)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对岩石和矿物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16ba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8.png)
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岩石与矿物实验报告引言:岩石与矿物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观察和测试,探索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实验一:岩石的分类与特性在实验室中,我们收集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通过裂纹和颜色的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岩石的类型。
进一步的实验测试包括硬度测试、密度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
硬度测试使用莫氏硬度计,通过对比不同矿物的硬度,我们可以判断岩石的成分。
密度测试使用密度计,通过测量岩石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其密度。
化学成分分析使用化学试剂,将岩石样本与酸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溶解情况,从而推断岩石的成分。
实验二: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通过对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测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特性。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光泽、硬度、断口等。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的晶体结构和颗粒形态,可以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化学性质包括溶解性、熔点和燃烧性等。
通过与酸和其他化学试剂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实验三:岩石与矿物的地质环境关系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岩石和矿物样本,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的分析,可以推测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
例如,沉积岩通常形成于水体中,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化石和沉积结构,可以推断当时的地质环境。
火成岩则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通过分析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和晶体结构,可以推测火山喷发的类型和强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特性以及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岩石和矿物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望:尽管本次实验对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矿物、岩石薄片鉴定实习报告
![矿物、岩石薄片鉴定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56a5027fd5360cbb1adb6f.png)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培养同学们的野外鉴定能力。
使学生们增强感性认识并掌握辨别矿物、岩石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达到以下目的:掌握各类矿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学会观察与描述矿物、岩石的基本方法学会对各类岩石正确命名、熟悉命名原则利用岩石学特征来恢复形成条件与换环境。
第一章矿物一、手标本上观察矿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矿物的形态(1)矿物单体形态??????? 一向伸长型——呈针状、柱状晶形??????? 二向延长型——呈片状、板状晶形??????? 三向等长型——呈粒状或等轴状晶形(2)矿物集合体形态?????? ? ????一向伸长型——晶簇状、纤维状、放射状、束状、毛发状、柱状??????? 二向延长型——片状、鳞片状、板状??????? 三向等长形——粒状2、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是矿物吸收可见光后所呈现的色调。
??? (2)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 (3)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波的能力。
???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树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
??? (4)透明度:指矿物可以透过可见光的程度。
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5)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 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指甲? 2.5???? 铜针? 3???? 钢针? 5.5??? 玻璃5-5.5??? 在野外工作及室内实习中,常用小刀(硬度5.5)、指甲(硬度2.5)代替硬度计,将硬度大致分为三级:低(小于2.5)??? 中等(2.5-5.5)??? 高(大于5.5)??? (6)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解理可分为五级:极完全解理? 完全解理? 中等解理? 不完全解理? 极不完全解理??? (7)断口: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
矿物岩石学野外实习报告
![矿物岩石学野外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8965a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1.png)
矿物岩石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矿物岩石学野外实习旨在让我们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我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地质构造、掌握野外调查方法以及学会使用地质工具等。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地质公园,时间为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共计两周。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天,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并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二天,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通过对岩石的观察、触摸和敲击,我们初步掌握了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特点。
3. 实习第三天,我们开始研究矿物。
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常见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并了解了它们的光学性质。
4. 实习第四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观察。
我们观察了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并了解了它们的形成原因。
5. 实习第五天,我们开始进行野外实地调查。
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边走边观察,记录下所见到的地质现象。
6. 实习第六天,我们对实习过程中所见的地质现象进行了总结,并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现象与地质历史联系起来。
7. 实习第七天,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
8. 实习第八天,我们开始撰写实习报告,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岩石和矿物,还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同时,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此外,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也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五、实习不足与改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在岩石和矿物的识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巩固。
此外,我们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地质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岩石矿物实习报告范文
![岩石矿物实习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67106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3.png)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掌握其物理特征、分类方法以及成因机制,提高野外地质观测和室内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地质调查局实习基地三、实习内容1. 岩石和矿物的识别(1)观察岩石和矿物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硬度、条痕、光泽、解理等。
(2)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和矿物的晶体形态,了解其内部结构。
(3)利用矿物鉴定工具,如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对矿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岩石分类(1)观察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了解其成因。
(2)根据岩石的成因,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对每一类岩石进行详细分类,如火成岩分为岩浆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等。
3. 矿物分类(1)观察矿物的物理特征,如颜色、硬度、条痕、光泽、解理等。
(2)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将其分为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有机矿物三大类。
(3)对每一类矿物进行详细分类,如金属矿物分为铁、铜、铝等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分为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等。
四、实习过程及结果1.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
(2)在实习过程中,跟随导师进行野外地质观测,学习了岩石和矿物的野外识别方法。
(3)在室内分析阶段,运用各种鉴定工具,对岩石和矿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2. 实习结果(1)掌握了岩石和矿物的物理特征、分类方法以及成因机制。
(2)提高了野外地质观测和室内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与实习队员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五、实习体会1.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岩石和矿物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至关重要。
2. 通过本次实习,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实验手段对岩石和矿物进行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岩石矿物实验报告
![岩石矿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b6a3b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e.png)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分类;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岩石矿物学知识的掌握;3.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地质实验室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岩石薄片、矿物薄片、条痕板、硬度计、岩石样品、矿物样品等;2. 实验材料:岩石、矿物、岩石薄片、矿物薄片、条痕板、硬度计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观察岩石(1)观察岩石的颜色、硬度、风化程度等宏观特征;(2)观察岩石的断口、裂隙、层理等结构特征;(3)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
2. 观察矿物(1)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物理性质;(2)观察矿物的形态、晶体结构、解理等特征;(3)观察矿物的矿物学分类。
3. 岩石薄片观察(1)观察岩石薄片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2)记录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岩石分类。
4. 矿物薄片观察(1)观察矿物薄片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矿物的形态、晶体结构、解理等特征;(2)记录观察到的特征,进行矿物分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岩石观察结果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岩石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
其中,花岗岩呈灰白色,硬度较高,风化程度较轻;片麻岩呈灰色,硬度较低,风化程度较重;砂岩呈灰色,硬度较低,风化程度较重。
2. 矿物观察结果本次实验观察到的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石英呈无色、白色,硬度7,透明度较高;长石呈白色、灰色,硬度6,透明度较高;云母呈白色、灰色,硬度2.5,透明度较高;方解石呈无色、白色,硬度3,透明度较高。
3. 岩石薄片观察结果观察到的岩石薄片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
其中,花岗岩薄片呈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片麻岩薄片呈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砂岩薄片呈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常见矿物、岩石识别实验报告
![常见矿物、岩石识别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a2fec57650e52ea551898bd.png)
常见矿物、岩石识别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通过在室内对手上的标本的观察,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掌握其各种物理特征;2)区分相似矿物;3)根据各种特征对岩石准确命名;4)对矿物和岩石进行分类;
(2)实验仪器:
放大镜、计算机
(3)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1)观察各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状、片状、致密块状等集合体)和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等),2)还可以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3)对矿物进行分类;4)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5)按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6)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7)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8)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4)实验结果分析(重点部分):
矿物分类:
三大岩类:
区分相识岩石:
相同点不同点
普通辉石颜色均为绿黑至黑色,辉石晶体为短柱状
条痕为灰绿色,玻璃光泽,
普通角闪石两组解理角闪石晶体为长柱状(5)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端正态度,严肃认真。
2)爱护
仪器,保持环境卫生。
3)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
4)室外采集岩石样品时要注意人身安全。
5)室内识别岩石样品时不得大声喧哗,节约水电。
(6)总结与感悟:通过老师讲解和认真地观察,认识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能对岩石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描述,能通过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和颜色等物理特征,对岩石进行完整、准确的命名。
认识矿物和岩石的实验,为以后的野外实习奠定基础。
矿物与岩石的实习报告
![矿物与岩石的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5bad3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e.png)
矿物与岩石的实习报告矿物与岩石的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要求《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直接面向大自然的学科。
要改造和利用自然,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自然。
实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
该次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工程地质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第十五周(12月7日-12月11日)进行野外集中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为河南省登封地区。
三、本次实习基本内容1.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别三大类岩石;2.认识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和依据;3.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学会判识方法;常见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裂隙、褶皱)(1)结合地形地质图,注意观察岩层的产状,会利用罗盘测量地层的产状三要素。
(2)会利用罗盘,皮尺等工具研究裂隙发育情况,能够绘制节理玫瑰花图,并分析节理的发育情况(程度、方向)(3)结合地形地质图,观察地层弯曲变化情况、核部地层、两翼地层、枢纽产状,轴面产状。
据此判断褶皱的类型: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
4.认识实习区的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5.学会用地质罗盘仪测量产状。
6.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书。
四、实习基本要求⒈实习前的总动员由系里派人员组织实施,并在实习教师中产生一名实习队长,各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安全负责。
⒉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独自操作有一定困难,故要求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工作。
3.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岩石矿物实习报告
![岩石矿物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4539c7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b.png)
本次岩石矿物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掌握其物理特征和分类方法。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提高对地质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验准备(1)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计算机、条痕板、小刀、标本等。
(2)实验材料:各类矿物和岩石标本。
2. 实验过程(1)矿物观察- 观察矿物集合体形态:粒状、片状、致密块状等。
- 观察矿物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硬度等。
- 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估计硬度。
- 对矿物进行分类:碳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及含氧盐类、其他盐类、氢氧化物等。
(2)岩石观察- 观察岩石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 按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 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
- 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
- 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3)实验结果分析- 矿物分类:根据矿物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分类。
- 岩石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进行分类。
1. 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述矿物的物理特征和岩石的结构、构造。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细节,发现矿物的细微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矿物的分类、岩石的成因、构造特征等地质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和实验。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高实践能力实习让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总结本次岩石矿物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们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1)
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
实验目的: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
实验步骤:
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
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
)
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
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
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
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8.分析和归纳。
实验记录单:
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2)
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3)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
实验步骤:
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
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
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6.总结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
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备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
实验名称:认识时差(4)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实验器材:世界时区图
实验步骤:
1.观看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
2.教师介绍时区的知识: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看时区图,计算北京和乌鲁木齐、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结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时差是2小时,北京和巴黎时差是7小时、北京和纽约的时差是13小时。
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5)
课题和页码:《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第82-83面
实验目的:
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
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
实验步骤:
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
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实验(6)
课题和页码:《地球在公转吗》第84-85面
实验目的:
1.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2.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实验器材: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的木竿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
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
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
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
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
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
8.讨论交流。
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现象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
资料: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月复一月的观察,终于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
他报告说天鹅座61星的视差为0.31角秒,这个视差相当于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的宽度。
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7)
课题和页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
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8)
课题和页码:《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8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
(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
2.直观模型演示。
(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
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
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