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研究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
及安全性等方面,以满足临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需求。
药物联合治疗研究
02
联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克服耐药性的重要手段,应深入研究不
同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及其作用机制和效果。
特殊患者群体的研究03Fra bibliotek针对特殊患者群体,如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应开展
相关研究,以提供准确的药物治疗建议。
不同药物的代谢方 式和清除途径有所 差异
03
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
药物治疗现状
药物治疗总体情况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但治疗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药物治疗不规范、疗效不显著等。
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存在不同程度 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致心律失常作用等。
药物联合应用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联合用药已成为趋势,通过不同 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04
药物选择及给药建议
药物选择
Ⅰ类推荐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索他洛尔、胺碘酮 等。
Ⅲ类推荐
胺碘酮、决奈达隆等。
Ⅱ类推荐
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美西律、莫雷西嗪 等。
Ⅳ类推荐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 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 • 药物选择及给药建议 • 不良反应及处理 • 研究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1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 的药物,包括房颤、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等。

治疗心律不齐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治疗心律不齐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治疗心律不齐的西药及使用说明心律不齐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率变快、变慢或者不规则。

这种病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治疗心律不齐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外,西药也是治疗心律不齐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西药,以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阿托品(Atropine)阿托品是一种常用的心律不齐治疗药物,属于抗胆碱药。

它通过阻断迷走神经的刺激,可以加快心率,改善心律不齐症状。

使用阿托品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一般情况下,阿托品以注射的形式给予患者,剂量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常见的剂量是每隔4-6小时注射一次,但具体用量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在使用阿托品期间,应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等。

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托品。

二、胺碘酮(Amiodarone)胺碘酮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心律不齐治疗的药物,属于抗心律失常药。

它通过抑制心脏细胞内钠、钾、钙离子流动,调整心律,减少心律不齐的发生。

胺碘酮通常以口服片剂的形式给予患者,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而定,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在使用胺碘酮期间,应注意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在使用胺碘酮之前,应进行相关的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等。

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并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

三、普罗帕酮(Propafenone)普罗帕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心律不齐。

它通过抑制心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减缓心脏的传导速度,从而改善心律不齐的症状。

普罗帕酮以口服片剂的形式给予患者,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而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普罗帕酮期间,应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如果出现严重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普罗帕酮。

心肺复苏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


无脉性心脏停搏ACLS流程
2000(旧):电击后检查心律,然后再立即给药,其顺序为:给药—CPR—电击(需要时可重复)。给药后做CPR大约1分钟使药物在血液里循环,然后检查心律。在复苏时几乎每分钟都检查心律,结果导致频繁地中断胸外按压。
2005(新):在CPR期间,检查完心律后需要给药时,应该尽快给予药物。可以在除颤器充电时给药,也可以在电击后立即给药,给药时不应中断CPR。复苏者应当在下一次检查心律之前准备好下一次要给的药物以便检查完脉搏后尽快给药。
不规整的心动过速 的药物治疗 房颤与房扑 室颤和无脉电活动
不规整心动过速
房颤与房扑 无论院前还是院内,在治疗快心室率房颤时对控制心率有效,镁剂,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都可选择。 在院内治疗房颤时,伊布利特和胺碘酮被证明对控制心律有效。 对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的患者考虑应用胺碘酮,伊布利特,普罗帕酮,氟卡尼,地高辛,可乐定和镁剂控制心律。 预激伴房颤或房扑患者不能应用房室结阻滞药如胺碘酮,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
2000(旧):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的阿托品剂量范围为0.5-1mg,IV。可以考虑使用多巴胺(5-20μg/kg.min)、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2-10μg/min)。
原因:研究表明,阿托品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剂量为0.5mg IV。异丙肾上腺素从这个流程里去除了,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其有效性。
01
03
02
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室上性心动过速
01
规整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02
不规整的心动过速
03
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心动过速的处理
钙通道阻滞剂
22%
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医学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医学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2023医学资料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contents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抗心律失常新药及研究进展•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结论与建议目录01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钠通道阻滞剂,包括ⅠA、ⅠB、ⅠC型。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包括ⅡA、ⅡB型。

钾通道阻滞剂,包括ⅢA、ⅢB型。

钙通道阻滞剂,包括ⅣA、ⅣB型。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钠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第一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减慢心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第二类钾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滞钾通道,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第三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滞钙通道,减慢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第四类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药物,如房颤患者可选用ⅠC型钠通道阻滞剂、Ⅲ型钾通道阻滞剂等。

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孤立性房颤等,可选用ⅠC型钠通道阻滞剂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如胺碘酮与β受体拮抗剂合用可加重心脏抑制作用等。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应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的应用02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1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23治疗原发病,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降低心脏性猝死风险。

药物治疗原则利多卡因、美西律、普鲁卡因胺等普鲁卡因胺类;胺碘酮、决奈达隆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常用药物根据病情及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药物,长期服用,注意不良反应。

药物选择根据房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

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原则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等。

常用药物对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一般选用β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但需注意洋地黄等药物的使用。

药物选择常用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钙通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等强心药。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品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品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品作用及注意事项
I. 背景和概述
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的疾病,常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II.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作用
1. 利多卡因
- 作用: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

- 注意事项:使用利多卡因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和长时间使用。

2. β受体阻滞剂
- 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断肾上腺素对心脏的影响,减慢心率,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 注意事项: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3. 维拉帕米
- 作用:维拉帕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脏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兴奋性及传导速度,从而控制心律失常。

- 注意事项:维拉帕米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心脏功能,避免在严重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4. 胺碘酮
- 作用:胺碘酮是一种多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抑制心脏的快速电活动,并延长心脏复极过程,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 注意事项:胺碘酮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部感染等。

III. 结论
根据需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应注意使用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功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使用药物时请遵循医生的建议,并谨慎使用。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

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使用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的心跳等情况。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患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使用指南。

一、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对心脏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脏传导速度和减弱心脏收缩力,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和节奏异常。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使用指南如下:1. 普萘洛尔- 适应症: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临床持续时间长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起始剂量为1.25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20-40mg。

2. 美托洛尔- 适应症:治疗心房颤动、心室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 剂量:起始剂量为25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100-200mg。

二、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离子通道,减慢心脏节律异常的发生。

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 - 剂量:起始剂量为120m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维持量240-480mg。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医生咨询: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并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2. 用药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需要持续使用,根据医生的指导,患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并且不可随意停药。

3. 剂量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4. 不良反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患者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心悸、头晕、低血压等,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5. 药物相互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患者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及补充剂,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心脏节律的必备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心脏节律的必备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心脏节律的必备药物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有其他异常节律的情况。

这种疾病会对人体的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必须采取相应药物来进行治疗和调整心脏节律。

抗心律失常药物就是用来恢复正常心脏节律的药物,是治疗这种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

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心脏细胞,调整其电活动,从而修复心脏节律。

首先,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治疗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心脏细胞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减少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影响,从而降低心脏搏动的速率。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其次,钾通道阻滞剂是另一类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心肌细胞上的钾离子通道,延长心肌细胞的去极化期,并延长心脏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

这样可以减少异常兴奋的发生,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

常见的钾通道阻滞剂有氟卡速汀、胺碘酮等。

此外,钙通道阻滞剂也是一类重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心脏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达到调整心脏节律的效果。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心。

最后,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专门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它们可以作用于心脏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调整心脏的节律。

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包括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

在应用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因、心脏功能和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并且,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频率,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比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对哮喘患者禁用;钾通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室扑动、扑动-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和缓慢心律失常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抗心律失常药物概述•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建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挑战和对策•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目录01引言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且副作用较多。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背景介绍控制症状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心律失常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预防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

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报告结构本报告分为药物治疗基本原则、药物治疗方案建议和结论三部分。

报告的目的和结构02抗心律失常药物概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钠通道阻滞剂,包括Ⅰa(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b(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Ⅰc(如氟卡尼、恩卡尼)。

Ⅰ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Ⅱ类钾通道阻滞剂,以胺碘酮为代表。

Ⅲ类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Ⅳ类通过阻滞钠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从而减缓心脏传导,降低心肌收缩力。

Ⅰ类通过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

Ⅱ类通过阻滞钾通道,延长心脏动作电位时程,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Ⅲ类通过阻滞钙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

Ⅳ类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血管反应如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昏、眩晕等。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呼吸系统反应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0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1药物治疗的总体原则2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针对病因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以达到长期缓解症状的目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指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Class I药物主要是钠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分为Class IA、Class IB和Class IC三个亚类。

Class IA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等,适用于持续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B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美多卡因等,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C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适用于难治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I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窦房结的节律和传导速度,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Class III药物主要是钾通道阻滞剂,可以延长心室动作电位和心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适用于顽固性和复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常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Class IV药物主要是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房和心室肌收缩力,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地尔硫{}妥、维拉帕米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指南1.窦性心动过速: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体位性改变、情绪调节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钠通道阻滞剂进行药物治疗。

2.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合并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对于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胺碘酮或其他Class III药物进行治疗。

3.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先应评估其危险度,如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Class IA 或Class IC药物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Class IB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导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导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导建议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导建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研究展望目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经验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因此,制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导建议,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药物治疗现状及挑战药物治疗是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用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的盲目性和经验性较大,缺乏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因此,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方法,对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化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药物治疗指导。

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领域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发展。

研究目的与意义02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如美西律、普鲁卡因胺等,通过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降低动作电位时程。

钠通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

β受体拮抗剂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通过阻滞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减慢传导速度。

钾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通过阻滞钙通道,减慢传导速度,降低动作电位时程。

钙通道阻滞剂1. 钠通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抑制钠离子的内流,从而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3. 钾通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钾通道,抑制钾离子的外流,从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减慢传导速度。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临床症状改善
预防心血管事件
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降低心血管 事件风险的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可 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风险。
对于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的 心律失常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 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禁忌症列举
严重心动过缓
心力衰竭加重
对于心率明显减慢的患者,如病态窦房结 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应禁用可 能进一步减慢心率的药物。
、抗过敏等。
及时就医
建议患者尽快就医,以便得到 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记录并报告
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药品不良
反应报告。
06
患者教育与随访管理
患者教育内容
药物知识
向患者详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 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 用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用药依从性
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
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加 重,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某些品种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慎用或禁用。
过敏反应
其他禁忌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相关 药物,以免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根据具体药物的不同,还可能存在其他禁忌 症,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某些药物等 。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
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 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减少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 从而治疗心律失常。
常用药物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 等。
钾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钾通道,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从而发挥 抗心律失常作用。
常用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心动过速)或过慢(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能够恢复或控制心律的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从而纠正心律失常。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物性质,抗心律失常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1. 钠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是一类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钠通道,延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减少异常电位的发生。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和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疾病。

常见的钠通道阻滞剂包括:•利多卡因(Lidocne):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钠通道,减少异常电位的发生。

•普鲁卡因胺(Procnamide):可用于治疗心室颤动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疾病,同样通过阻滞心肌细胞的钠通道来达到治疗效果。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心脏的收缩力和自主性,从而减慢心率,治疗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

此外,β受体阻滞剂还具有抗心绞痛、降低血压等作用。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阿替洛尔(Atenolol):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心脏疾病,通过阻断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来达到治疗效果。

•美托洛尔(Metoprolol):同样是一种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脏疾病。

3. 钾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的钾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减缓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从而抑制心脏的电活动,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常见的钾通道阻滞剂包括:•次乌司他丁(Amiodarone):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疾病,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的钾通道来抑制心脏的电活动。

•多奈哌齐(Dronedarone):类似于次乌司他丁,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疾病。

4.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的钙通道,抑制钙离子的内流,减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力,从而减慢心率,治疗心律失常疾病。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紊乱,使心脏无法保持正常的收缩和舒张。

如果不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心衰、中风等。

因此,抗心律失常药常常被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本文将概述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作用机制、药效、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1. 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来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跳力度的药物。

它们可用于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也可用于预防复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索洛尔、比索洛尔等。

它们一般需要长期口服,适应症为有心血管病史且有房颤、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

不良反应包括乏力、头晕、低血压(少见)等。

2. 钙通道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钙通道拮抗剂可以减缓心脏节律,防止快速心跳。

它们常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

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钙通道拮抗剂一般更适合老年人或有喘息症状的患者。

常见的钙通道拮抗剂包括硫酸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

它们通常需要长期口服。

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低血压、胃肠不适等。

3. 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恢复正常心律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房和心室颤动等。

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包括盐酸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它们通常需要经过医生严格的监控和调整,掌握用药剂量和感应时间等。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加重,甚至可能引起静止性高血压等。

4. 心脏加压素拮抗剂(cardiac peptide inhibitor)心脏加压素拮抗剂一般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并减少心脏负荷。

心脏加压素在心脏血管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减少心脏加压素的产生和分泌,促进心脏的功能恢复。

常见的心脏加压素拮抗剂包括百捷通等。

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晕、恶心等。

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

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

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关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指南。

一、心律失常分类心律失常可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而室性心律失常则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二、药物治疗原则1. 确定诊断: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性质,确定药物治疗的指导方向。

2. 考虑病因: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他心脏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药物治疗之前,应排除可逆的心血管病变。

3. 个体化治疗: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注意副作用:药物治疗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如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化等。

因此,应密切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病情。

5.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疗效不明确或不良反应加重。

应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三、常用药物治疗1.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减慢心脏的节律紊乱,适用于频发的室性早搏和室速等。

2. 钙离子拮抗剂:如硫酸镁、维拉帕尼等,可抑制心脏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减少心脏的兴奋性,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动过速等。

3. 钠通道阻滞剂:如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可延长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抑制心脏快速节律出现,适用于室速和室颤等。

4.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等,用于预防心房颤动引发的栓塞事件。

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医嘱:药物治疗需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定期复诊: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与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心脏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等。

4. 管理并发症: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现状

心律失常的定义
总结词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信号发生异常,导致心脏的节律、速率或收缩顺序出现 异常。
详细描述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电信号传导系统出现紊乱,导致心脏的节律、速率或收 缩顺序出现异常。正常的心脏电信号传导系统能够保证心脏有规律的、协调的 收缩和舒张,从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心律失常的分类
总结词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 包括抑制钠、钾、钙等离子的跨膜转 运,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 而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
这些药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能够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发挥 有效作用,同时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 应的发生。
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 包括抑制钠、钾、钙等离子的跨膜转 运,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 而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
03 药物治疗现状
CHAPTER
03 药物治疗现状
CHAPTER
药物治疗的种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症状的药物,如钠 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 阻滞剂等。
抗凝药物
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 物,如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等。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心肌 收缩力和心率的药物,如美托洛尔、 阿替洛尔等。
05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CHAPTER
05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CHAPTER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
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目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患者无法得到有效 控制。
副作用明显
现有药物副作用较多,如肝肾损伤、心血管事件等,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
耐药性问题
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降低药物疗效。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继续教育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继续教育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继续教育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维性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脏电生理学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
1. 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颤/房扑伴快速心室率。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脏刺激传导系统,减慢心率,稳定心律。

2. 钠通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心脏细胞中的钠通道活性,减少异常的电兴奋,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3. 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房扑/房颤等心律失常。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心脏细胞中的钙离子进入,减少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4. 心房纤维化药物:用于治疗心房纤维化引起的房颤。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心房纤维化的过程,减少心房组织的异常兴奋,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药物治疗心律失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调整,同时也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一环,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因、合并症以及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治疗。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对心律失常机制的深
入认识,新的药物治疗策略也会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项。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病症,可导致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律。本演示 将介绍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的选项和效果。
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重并发症。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存在多种药物治疗选项。这些包括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选择合适的药物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一 环。
常用的心律失常药物
常见的心律失常药物包括普罗帕酮、胺碘酮和二硫脲类药物。这些药物通过 调节心脏电信号传导和节律,有效控制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心律失常,改善生活质量。然而,药物也可能引 发副作用,如恶心、头痛、疲劳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颤、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由 不同的心脏电信号异常引起,需要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心律失常可能是由先天性心脏缺陷、心肌病、冠心病等疾病引起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吸 烟等。了解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选项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心律失常病情不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其他治疗方法, 旨在最大程度减少症状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心律每日一次最好在晚餐后服用

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心律每日一次最好在晚餐后服用

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心律每日一次最好在晚餐后服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搏动过程中出现节律异常的情况,这可能导致心脏搏动过缓、过速或者不规则。

心律失常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需要通过药物来调整心律。

在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合理的用药时间和用药规范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控制用药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经验,将抗心律失常药调整为每日一次的方案在很多情况下是被推荐的。

将药物的剂量集中在一天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有助于保持药物浓度的稳定,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在选择每日一次的服药时间时,晚餐后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机。

晚餐后服药有以下几个优势:1. 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晚餐后服药可以避免药物与食物同时在胃中消化和吸收,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此外,晚餐后还有足够的时间,使得药物在体内得到充分的代谢和利用,从而增加药效。

2. 形成规律性:将服药时间设定为晚餐后,有助于形成规律和习惯。

通过每天在相同时间服药,有助于提醒患者并保持用药纪律,避免漏服或者忘记服药的情况出现。

3. 减少日间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痛、乏力等。

将服药时间设定为晚餐后,有利于减少这些副作用对日间生活的影响,同时有助于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当然,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该结合医生的指导和个人实际情况来决定。

在服药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服药时间的相对稳定性:尽量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坚持在此时间服药。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用药时间,应尽量避免频繁的变动,一旦改变应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性。

2. 饭前或者饭后: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饭前或者饭后服药。

有些药物可能需要空腹服用,以便更好地吸收,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在餐后服用,以避免胃部不适。

3.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真菌药物、中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者:黄德嘉
关键字:2008电生理年会心律失常药物房颤脑卒中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复杂,比其他心脏专科用药更难掌握。

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1)目前可供选择的I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十分有限,并有较大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和大剂量使用时,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II类(β-阻滞剂)和IV类(钙拮抗剂)虽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强度相对较弱;(2)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病人可能有不同病因,合并疾病的种类、心功能和肾功能状况及年龄差异也很大。

对病人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治疗。

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个综合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不仅需要对病人整体治疗全局的准确把握,而且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根据Williams的分类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4类:Ⅰ类,钠通道阻滞剂,包含I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IB类,如利多卡因,美西律,室安卡因,苯妥英钠,莫雷西嗪等;IC类,如普洛帕酮,氟卡尼等;Ⅱ类: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艾司洛尔等;Ⅲ类,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决奈达隆,索他洛尔,多菲利特等。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唑等。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如硫酸镁,腺苷、洋地黄等,未被列入上述4类。

一.我们治疗的是“心律失常病人”,并不仅仅是“心律失常”
在许多情况下,心律失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合并存在的疾病。

心律失常病人可合并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心律失常与这些疾病有关,并影响其预后和治疗,但并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因此,治疗“心律失常病人”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而不应仅仅针对“心律失常”。

临床评估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除心律失常外,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和生活质量还有那些因素和疾病;(2).在心律失常病人所存在的全部临床问题中,找出急需解决和处理的问题。

有时可能是心律失常本身,如心律失常合并快心室率导致血液动力学紊乱或加重心肌缺血,但对大多数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并非如此;(3).选择恰当的改善病人远期预后的长期干预治疗措施,如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及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等;(4)在此基础上,选择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二.预防心律失常的“上游”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胸外科手术,酗酒、高龄等。

近年来发现肥胖、代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精神因素(如愤怒、仇恨等)也与房颤等心律失常有关。

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可预防或减少房颤的发生,这种预防治疗称为房颤的“上游”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冠心病患者,他汀类降脂药;在慢性心衰患者,β-阻滞剂均可减少新发房颤或房颤的复发。

在安置心脏起搏器的病态窦房节综合征病人,尽量减少心室起搏,也能减少房颤的发生率。

三.急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
对急性心律失常,如果心律失常本身导致了严重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一般应采用电击复律或静脉用药,尽快纠正心律失常或控制过快的心室率以稳定血液动力学。

此时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刻不容缓。

如果心律失常本身并未导致明显血液动力学紊乱,而只是加重了病人
的症状,应在病因治疗基础上考虑对心律失常的治疗。

例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时,如果血压稳定,可采用β-阻滞剂控制心室率,以缓解房颤引起的症状并可减轻过快心室率造成的心肌缺血状况恶化。

如病人合并心力衰竭,不能使用β-阻滞剂,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来控制心室率。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在电击复律后或静脉药物治疗情况下,仍反复发作者应考虑尽快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

这种情况常见于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多支血管近段严重病变。

紧急血运重建将是挽救病人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如果仅依靠电击复律加上大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联合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往往无效,并可导致电——机械分离。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的某些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等,对血液动力学和基础疾病并无不良影响,则不应针对心律失常本身采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

此时的主要治疗是抗缺血和抗血栓治疗,包括介入治疗。

急性心律失常临床处理常见的误区是对心律失常本身治疗过度而忽略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大剂量、联合静脉使用时,可能对病人带来的危害。

例如对频发的室性早搏、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率较慢而血压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为急于控制心律失常,而采用大剂量静脉用药,或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往往可导致严重低血压甚至电机械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病因治疗,如积极处理心肌缺血,血酸硷度和电解质失衡,纠正心力衰竭和全身缺氧,将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控制。

如果一定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注意其对整体治疗是否有不利的影响。

因为这类心律失常并未危及病人生命,我们有时间等待在积极的病因治疗和病人整体情况改善后,根据病情变化和仍然存在的心律失常性质,做出治疗决策。

四.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
对慢性心律失常,应根据病因,是否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室肥厚,心功能状况及心律失常的性质来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前应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要解决两个问题:(1)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2)采用何种方式治疗。

对十分常见的室性或房性早搏,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治疗,病人的症状大多并非由早搏引起,而是由于对这种心律失常过分担心、忧虑引起。

医生对诊断和预后不恰当的解释,将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这种情况下,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慢性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估计我国患病人数近1000万。

其中1/3左右的病人年龄大于75岁,根据2006年美国心脏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治疗指南。

对有症状的房颤,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或永久性,首选的治疗策略是抗血栓治疗加上药物控制心室率。

预防脑卒中在房颤治疗中最为重要。

对需要维持窦性心律的病人,应根据其基础心脏病的状况选择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未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轻度病变的患者,应首选普洛帕酮,氟卡尼或索他洛尔。

对合并高血压者,如果不伴有显著的左心室肥厚,同样可选择上述药物。

如果伴有显著左心室肥厚,可选择胺碘酮。

对合并冠心病者,应首选索他洛尔或多菲利特。

对合并心力衰竭者应选择胺碘酮或多菲利特。

一般情况下,房颤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

鉴于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的局限性,选择抗心律性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非要彻底消除房颤。

因此,只要能达到减少房颤复发的次数,减少复发时房颤持续的时间,减轻复发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即已达到治疗目的。

应尽可能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小的剂量。

不少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与β-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

β-阻滞剂是心力衰竭,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一线治疗用药。

大量的临床试验已证实β-阻滞剂可降低这三类患者的死亡率和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因此,只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大部分病人能达到改善症状的治疗目的。

并且,口服药物的治疗方式简便,病人易于接受,只要坚持定期随访,控制使用剂量,就可减少或避免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治疗十分复杂,涉及到基础疾病、合并症及心律失常本身等诸多方面,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多种形式。

我们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参照治疗指南,
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寻找最佳的综合治疗策略和方案。

如果过分强调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而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不论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式均不能使病人从治疗中最大获益。

有时甚至可能给病人带来危害。

这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