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方法突破』 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 A 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 争夺国家政权,故 B 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 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 C 项 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 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 论”。 (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 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 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 调“超脱”。
考法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 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 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 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 “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汉代儒学成为 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 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
正统思想
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
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
4.(2014·课标全国Ⅱ,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
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
宋明理学
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 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 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
主张“事异则备变”
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
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 传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 墨 子 非攻 、尚贤、尚同、非 乐、非命、节葬、节用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
史观史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
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 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 ——柏杨《中国人史纲》
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大动荡大发展。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了儒、墨、 道、法等各学派相互诘难、学习的“百家争鸣”局面。孔子 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此后,孟子提
出了“仁政”、“君轻民贵”主张,荀子吸收了各家思想的
有益成分,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请回答:
在历史上我们的先人有很多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就有 很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借鉴,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孟子提出
角度1 儒、道、法思想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董仲舒的新儒学;③太学与科举制度。
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张(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

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

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实质: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5.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要点史料探究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探究重点·分析史料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 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 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 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 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 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 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 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 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问题】 依据材料,概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最新考纲 春秋战国时 期的百家 争鸣 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 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 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推动教育发展;士阶层的 兴起。
(2)表现
诸子百家 孟 儒 家 子 荀 子 墨 家 道 家 墨 子 庄 子 主张 ①提出 “仁政” 学说;②主张人性本善说; ③倡导“养浩然之气” ①提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②主张“性恶论”; ③主张: 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 葬” ①提出“齐物”的观点;②提出“逍遥” 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 者的利益;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但很多观点被 其他学派所吸收 政治上: 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法 家 韩 非 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主 张变法革新 政治体制的需要 文化上: 西汉以后的 1 000 多年中,与 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影响 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在唐 以后被奉为经典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花怒放〞出现的缘由(1)经济:井田制解体。

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行,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革新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竞赛;对社会革新的理想宣布不同的看法,提出革新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相对的威望,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尽町以各抒己见。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生动起来,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位置,因此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完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看法形状和文明范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出现公家讲学,培育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厉丰厚的文上,同时也为学术兴盛提供了言论阵地。

2.〝百花怒放〞的历史影响(1)它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对事先和后来社会的开展,起了庞大的推进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明中的政管理想和品德准那么;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21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革新肉体,成为历代提高思想家、政治家革新图治的实际武器。

在很大水平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昆滩传统强呲的基本肉体。

3.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时期)(1)位置: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人,先人称之为〝至圣〞。

(2)思想主张4.儒家思想的开展——孟子、苟子(战国时期)(1)孟子(2)荀子(3)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苟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愈加完整,更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5.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革新集权法主张。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复习PPT教学课件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复习PPT教学课件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 世官制 ”为主。 (2)汉武帝时, 察举制 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 隋唐 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 (1)以 考试成绩 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 儒学经典 。 4.影响 (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 政治 和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中国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的稳固。 (3)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 科学技术 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对薄弱。
(2)孟子 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 仁政 ”学说。 ②提出了“ 君轻民贵 ”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 的思想基础。 (3)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 天行有常 ”,提出了“制天命而 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以“虚无”的“ 道 ”为世界的根本,以因 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能力探究
本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为两讲:第一讲包 括:一、百家争鸣;二、汉代儒学。第二讲包括:三、宋明理 学;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我们先讲第 1 讲,百家争 鸣和汉代儒学。
【典例 1】 (2012·郑州检测)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
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是
(2)商鞅 ①废除 世卿世禄 制,按军功授爵。 ②奖励耕战,废除 井田 制度。 ③加强 中央 集权。 ④使 秦国 强大起来。
(3)韩非 ①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吸收 道家思想 ,将法 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 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的主 张。
3.评价 (1)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 主流文化 的批判,对 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 (2)是对先秦 思想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 上的一场浩劫。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件

栏目索引
题组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 “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答案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答案
解析
D
根据“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可判断出A项错误。
B、C两项皆不符合孔子和孟子强调的意思。题干材料中孔子和孟子的话 都在论述君臣的“离合”,D项符合题意。
栏目索引
重难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D
注意材料与选项的对应关系。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家厉行 严刑峻法,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古代中国统治者治国一般是外儒内法,道家 “无为”,消极遁世,墨家在战国时期是显学,但之后逐渐凋零,故D项正确。
命题立意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同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题关键
准确把握孔子对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栏目索引
解析 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
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 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的变化,B、C、D三项
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A
栏目索引
1-1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02
墨家反对名实相符,认为名称只 是符号,不应该成为人们思考和 行动的束缚。
其他核心问题和争议
义利之辩
儒家强调义重于利,认为道德原则应该高于物质利益;而墨 家则主张利重于义,认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是更重要的。
德治与法治的争议
儒家主张德治,认为道德教化是提升社会风气和治理国家的 重要手段;而法家则主张法治,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公正的唯一途径。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的交流和影响
百家争鸣对汉代儒学的影响
汉代儒学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汉代儒学对百家争鸣的贡献
汉代儒学对经典的解释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现代意义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的思想对于现代 社会仍有启示作用,有助于解决现实 问题。
士人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并 壮大,他们游历各国,传播自己的思 想学说,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推动力 量。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步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 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交流 促进了思想学说的初步发 展,各大流派逐渐形成。
鼎盛时期
战国中期以后,百家争鸣 达到鼎盛,各种思想学说 相互激荡、交流,形成了 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的背景 和意义
必三专题百家争鸣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术下移
随着周朝的衰落,各诸侯国逐渐崛起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发生巨 大变化,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土壤。
随着周朝的衰落,学术文化逐渐从官 府下移到民间,士人有机会接触到更 多的学术资源,促进了思想学说的交 流与碰撞。
士人阶层的崛起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四、墨家学派 主旨(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 “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 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 (“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 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贤者举而上之,富 而贵之,以为官长”,体现了尚贤的主张。)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5.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6.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 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4.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思想核心与特点?
(1)形成:①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②孟子、荀子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思想核心: ①“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②孟子将孔子 的“仁的“仁”是一
种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
“争鸣”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 法,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教材补漏】 (1)阴阳家:用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和社会人事的思想流派【万物皆 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相胜)两大定 律】——代表有齐国的邹衍 。 (2)名家:善于辩论和语言分析的思想流派(如白马非马)——代表有 赵国的公孙龙。 (3)纵横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思想流派——代表有苏秦(主张 “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 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4)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派思想的学术流派——代表有吕不韦 (代表作《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代表作《淮南子》)。 (5)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代表有楚国 的许行。 (6)小说家:主要记录民间的街谈巷语的学术流派。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地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衰落,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百家争鸣”的含义及思想特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性质及局面形成的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局面形成的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孔子及其思想(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2020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频考点

【2020高考历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频考点

解密06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难度 2019新课标Ⅱ,25 汉代儒学 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汉代儒学 中等 2019北京卷,13 汉代独尊儒术 以历史现象考查汉代独尊儒术 容易 2019海南卷,6 孔子思想 以文言文材料切入考查儒家思想 容易 2019天津卷,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非选择题材料形式考查了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中等2018北京卷,1题 儒家思想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儒家思想 中等 2017北京卷,4题朱熹和孔子的思想通过设置材料考查朱熹思想与孔子思想的比较中等 分析解读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董仲舒的主张及其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汉代独尊儒术的原因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备考复习时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二是结合某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三是结合政治史、经济史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2019年天津卷,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A组—年高考·基础题组
1.(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山东文综,9,4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北京文综,37,6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B组—年高考·提升题组
1.(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3.(海南单科,2,2分)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分)
A组—年高考·基础题组
1.D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

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

2.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

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

本题选C项。

3.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中“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和轻视商人与学者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否定贵族政治,主张法治,重农抑商,注重实践。

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应为法家,故D项正确。

材料中对商人和学者的认识不符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观点,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道家抱有“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中对“贵族”的认识不符合该学派的观点,排除B项;墨家主张“非攻”“尚贤”“节俭”,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该学派的观点,排除C项。

4.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概括两则材料的中心思想,概括时要迁移所学知识;第二小问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B组—年高考·提升题组
1.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其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其效力。

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2.B“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

其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故选B。

3.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

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

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4.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记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及文化发展概况,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分析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

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对材
料进行解读,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分别反映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现象。

分析政治经济背景,应结合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阶段特征,政治上分封制的瓦解和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来回答。

第(2)问,董仲舒的主张是发展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兼采各家思想,其主旨是大一统的思想。

影响应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分析唐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应从唐朝政治、经济、对外交往及文化政策等方面回答。

第(4)问为开放型题目,解答时应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发展趋势中总结规律,提出认识。

应认识到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及思想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