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铁是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典型(副族)金属元素之一。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根据教参安排,“铁及其化合物”需要三个课时。
其中铁的化合物安排两个课时。
教材引导学生在复习、拓展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视角,提升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强化铁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还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运用来自生产或生活的素材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典型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钠和氯属于典型的主族元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思路。
而铁属于副族元素,学生既可以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把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元素观”的发展。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并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
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质,形成证据意识。
2.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3. 通过学习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 结合应用实例,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性质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C
A地形复杂多样 C、地势西高东低
B、山区面积广 D、地势呈阶级分布
4、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阶梯的是( A、吉林省 B、云南 C、内蒙古
C)
D、山西
5、既是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又是华北平原和黄 土高原的分界线的山脉是( )
B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昆仑山
D、天山
说说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级分布 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对气候有什么好处?
海平面
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气流向内陆推进
海平面
东高西低则会阻碍暖湿的海洋气流向内陆推进
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有 利于农业生产。
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便于东西 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经济联系。
看到书上29页活动3,说说我国 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哪里?为阶 梯 什么? 交
南岭
天山山脉
大 兴 安 岭
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
秦岭
横 断 山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脉
巫 山
南岭
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天山山脉
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
秦岭
喜马拉雅山脉
巫 山
横 断 山 脉 南岭
孤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东:台湾山脉
南岭
天山山脉
大 兴 安 岭
昆仑山脉
阴山山脉 贺 兰 山 秦岭
长 白 山 脉
太 行 山 脉 武 夷 山 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 横断山脉
横 断 山 脉
巫 山 雪 峰 南岭 山
第一节 脂肪烃第二课时
天然气是高效清洁燃料,也是重要的 化工原料。主要是烃类气体,以甲烷为 主。
煤也是获得有机化合物的源泉。通过煤 焦油的分馏可以获得各种芳香烃;通过煤矿 直接或间接液化,可以获得燃料油及多种化 工原料。
学与问
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 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的技术。分为常 压分馏和减压分馏,
的原理,使重油中各成分的沸点降低而进行 分馏,避免高温下有机物的炭化。
a b
a C C b
a b
a C C b
a d
a a C C
a b
a
1、 2、 3、 4、
思考题:下列物质中有没顺反异构? 1,2-二氯乙烯 √ 1,2-二氯丙烯 √ 2-甲基-2-丁烯 × 2-氯-2-丁烯 √
练习1
下列哪些物质存在顺反异构? AB (A)1,2-二氯丙烯 (B) 2-丁烯 (C) 丙烯 (D) 1-丁烯
1、概念: 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 烃称为炔烃。 2、炔烃的通式:CnH2n-2 (n≥2) 物理性质(递变性) 与烷烃、烯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相似, 随碳原子数的增多呈规律性变化。
乙炔
1)乙炔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电子式:
H—C≡C—H H C
● ×
●● ●● ●●
C H
● ×
结构简式: CH≡CH 或 HC≡CH 空间结构: 直线型,键角1800
练习2、含一叁键的炔烃,氢化后的产物结构简式为 此炔烃可能有的结构有(
B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四、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脂肪烃的来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等。
石油通过常压分馏可以得到石油气、汽 油、煤油、柴油等;而减压分馏可以得到 润滑油、石蜡等分子量较大的烷烃;通过 石油的催化裂化及裂解可以得到较多的轻 质油和气态烯烃,气态烯烃是最基本的化 工原料;而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 途径。
第一节 简谐运动(第二课时)
课堂练习
5.某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B
x/cm
10
A.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为10cm B.1s到2s的时间内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
5 0
-5 1 2 3 4 5 6 t/s
-10
C.2s时和3s时振子的位移相等,运动方向也相同
D.振子在2s内完成一次往复性运动
第二章 机械振动
第一节 简谐振动
实验探究——弹簧振子
x
F
A C O DB
x F
A CO DB
AC O DB
F
x
A C O DB
x F
AC OD B
F
x
A C O DB
AC O DB x F
A C O DB
实验探究——弹簧振子 2.特点:振子在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只受弹力作用,这个弹力的方向
跟振子偏离平衡位置O的位移方向_相_反,总指向_平_衡位置,它的作用是 使振子能_返_回_平_衡_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
练习
1、某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象判断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为10cm
B、1s到2s的时间内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
C、2s时和3s时振子的位移相 等,运动方向也相同
D、振子在2s内完成一次往复 性运动
x/cm
10
5
0
1 2 3 4 5 6 t/s
-5
-10
2、(多选)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 中( ) A.振子所受的回复力逐渐增大 B.振子的位移逐渐减小 C.振子的速度逐渐减小 D.振子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答案】BD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第二课时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2.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3.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强酸、强碱)。
预习学案:1.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H+]和[OH-]的相对大小。
(1)酸性溶液:[H+][OH-],常温下,pH 7。
(2)中性溶液:[H+][OH-],常温下,pH 7。
(3)碱性溶液:[H+][OH-],常温下,pH 7。
2.pH及其测量(1)计算公式:pH=。
(2)测量方法①pH试纸法:用镊子夹取一小块试纸放在或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试纸的中央,变色后与对照,即可确定溶液的pH。
②pH计测量法。
(3)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室温下:自我检测:1.pH<7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吗?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吗?pH=7的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吗?2.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________。
①pH<7的溶液②[H+]=[OH-]的溶液③[H+]=1×10-7 mol·L-1④[H+]>[OH-]的溶液⑤0.1 mol·L-1的NH4Cl溶液3.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记录数据时又要注意什么?是否可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反思归纳:(1)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实质是[H+]与[OH-]的相对大小,不能只看pH,一定温度下pH=6的溶液可能显中性,也可能显酸性,应注意温度。
(2)使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25 ℃时,pH =12的溶液不一定为碱溶液,pH =2的溶液也不一定为酸溶液,也可能为能水解的盐溶液。
课堂学案: 问题探究:一 走出溶液稀释时pH 值判断误区1. 1 mL pH =9的NaOH 溶液,加水稀释到10 mL ,pH =________;加水稀释到100 mL ,pH________7。
2. pH =5的H 2SO 4溶液,加水稀释到500倍,则稀释后[SO 2-4]与[H +]的比值为_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C.20°E和160°W经线圈
D.20°W和160°E经线圈
6.读经纬网图,填下表:
A
பைடு நூலகம்
B
甲
经纬度 A点 B点 20°E,70°S 170°E,40°N 东西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乙
南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1.什么叫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
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
和指示方向有什么特征? 形状:半圆
长度:都相等
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本初子午线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
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 向东西方向排列 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 0°~180° 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 第三步:判断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 北,然后看A点界于哪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 C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 的正北方向。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
1.在地球仪上有许多点和线,赤道属于( B )
A.经线 B.纬线 C.北回归线 D.子午线 2.下列各线中指示南北方向的是( A ) A.本初子午线 C.北回归线 B.赤道 D.南极圈
4.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 有什么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0°~90° 从赤道向两极度数逐渐增大
5.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 标注的纬线? 两条 N和S 有0°纬线(赤道)
6.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什么地
区?
最大值90°,纬线缩为一点 7.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0°~30°低纬度, 30°~60°中纬度,60°~90°高纬 度 南北极点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点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 小黑点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 率小。
1.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容纳 旋状态 相反 。
2
个电子,且自
2.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 能级的不同 轨道时,总 是优先 单独 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
【问题导思】 ①第3能层中的电子都比第4能层中的电子能量低吗? 【提示】 不一定,如3d>4s。
【解析】
电子云是对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它
仅表示电子在某一区域内出现的概率,并非原子核被电子云 雾所包裹,故选项A错误;原子轨道是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 90%的空间轮廓,它表明电子在这一区域内出现的机会大, 在此区域外出现的机会小,故选项B错误;无论能层序数n 怎样变化,每个p能级都是3个原子轨道且相互垂直,故选项 C错误;由于按2p、3p„„的顺序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 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 更大的空间扩展,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逐渐增大。
②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有何区别?
【提示】 泡利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用“↑↓”表示。 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 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下列元素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各违背了哪一规 律? (1)6C (2)21Sc (3)22Ti
(4)E 元素基态原子的 M 层全充满,N 层没有成对电子, 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E 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其基态原 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由题意可写
成:
,可见该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为
必修二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知识点一、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非金属的反应 Li +O 2 = Na +O 2 = K+O 2=K 、Rb 等碱金属与O 2反应,会生成超氧化物。
Rb 、Cs 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 +H 2O= Rb +H 2O=除Na 、K 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 2。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密度:熔沸点: 在水中的溶解性:(四)卤素的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和H 2的反应可用通式H 2+X 2==== 来表示,反应时按F 2、Cl 2、Br 2、I 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 ,反应程度依次 ,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 。
2、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1)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 性和 性。
(2)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 ,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练一练:1、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下列预言错误的是:A.在碱金属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它的氢氧化物化学式为FrOH,是一种极强的碱C.钫在空气中燃烧时,只生成化学式为Fr 2O 的氧化物D.它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2、现有下列几种物质的溶液KCl 、KI 、新制氯水、KBr 、淀粉、AgNO 3,不用其他试剂,怎样鉴别它们?3、砹(At)是卤族元素中位于碘后面的元素,试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备性质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B.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C.砹是有色气体D.砹化银不溶于水或稀HNO 34、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
高一化学第一节第二课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结构
相似性
决定
化学性质 能与氧气水反应 表现还原性
原 子 核 对 核 外 电 子 吸 引 力 减 小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递变性
核 电 荷 数 增 加
核 外 电 子 层 数 增 加
半 径 增 大
越 来 越 易 失 电 子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
二 卤族元素
F
+9
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来越难 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降低
2.卤族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
氯水 液 氯水 溴水 NaBr溶 KI溶液 KI溶液
现象
分层 下层呈橙红色 分层 下层呈紫色
化学方程式
2NaBr+Cl2=2NaCl+Br2
2KI+Cl2=2KCl+I2 2KI+Br2=2KBr+I2
作业
在作业本上 写出卤族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的特点,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课本第11页 第9题 同步学案第二课时的题目
实验 现象
钠 熔成小球 黄色火焰 生成淡黄色固体
2Na+O2=Na2O2(过氧化钠)
铯
②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钾 实验 现象 反应 方程 式 反应迅速 发出轻微的爆炸声
钠 浮熔游响红
2K+2H2O=2KOH+H2
2Na+2H2O=2NaOH+H2
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特点
相似性:均与O2 H2O发生反应 表现出还原性 递变性:碱金属单质与氧气 水的反应剧烈 程度逐渐增强 Li Na K Rb Cs 还原性增强 元素的金属性---表现了元素失电子的能力 Li Na K Rb Cs 金属性增强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观察蜗牛课件 (新版)浙教版(1)
2.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主要以一些植 物幼嫩的茎叶为食,是农业__害__虫。蜗牛体外有 __ 壳__,头部有__眼口和两对触角 __,腹部有 __ 腹足__,是蜗牛的__ 运动 __器官,其内有足 腺,能分泌__黏液 __,有助爬行。通过实验,我 们知道,蜗牛有_味___觉、__嗅__觉、__触__觉、_视___觉, 没有____觉听。
什么器官能分泌黏液( D ) A.壳 B.眼 C. 触觉
D.足
7.(2分)人们用铅笔触动蜗牛,蜗牛的身体会缩回 壳里,触动桌子,桌子却没有反应。这表明( D ) A.蜗牛对刺激有反应,所以是生物 B.桌子对刺激没有反应,所以是非生物 C.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2分)蜗牛四处爬行的主要目的是( A )
A.寻找食物
B.逃避天敌
C.繁殖后代
D.锻炼身体
9.(3分)根据你对蜗牛的认识,你觉得蜗牛生活的源自环境是( B ) A.干燥温暖
B.潮湿温暖
C.潮湿寒冷
D.干燥寒冷
10.(8分)蜗牛的生理特征: (1)趋光性:依靠视觉向暗处运动。 (2)应激性:对__外界刺激 __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3)蜗牛的运动器官是_足_ __,它能分泌__黏液__, 使蜗牛爬行的路线留下痕迹;摄食的器官是__口 __, 主要食物是农作物的__茎叶 __;蜗牛具有__触觉 __、 __ 嗅觉__、味觉和视觉,但没有__听___觉。
4.(2分)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 下列何种刺激不产生反应( D )
A.触摸 B.强光 C.醋酸 D.拍手声
5.(2分)蜗牛爬行时,两对触角充分展开,慢慢
地活动,其作用是( C )
①起触觉作用 ②起嗅觉作用 ③起视觉作用
第一节 共价键(第2课时)
键长、 二、键参数——键长、键能、键角 键参数 键长 键能、
由原子的电离能我们可以知道, 由原子的电离能我们可以知道,原子失去电 子要吸收能量。反过来,原子吸引电子, 子要吸收能量。反过来,原子吸引电子,要放 出能量。因此,原子形成共价键相互结合, 出能量。因此,原子形成共价键相互结合,放 键能的概念 出能量,由此形成了键能的概念。 出能量,由此形成了键能的概念。
CO分子和 2分子的某些性质 分子和N 分子和
三、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
原子总数相同、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 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 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 是相近的。 是相近的。
科学视野: 质谱仪测定分子结构 科学视野: 用质谱仪测定分子结构
现代化学常利用质谱仪测定分子的结构。 现代化学常利用质谱仪测定分子的结构。它的基 本原理是在质谱仪中使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 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等粒子。 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等粒子。由于生成的分子离 碎片离子具有不同的相对质量, 子、碎片离子具有不同的相对质量,它们在高压电 场加速后,通过狭缝进入磁场分析器得到分离, 场加速后,通过狭缝进入磁场分析器得到分离,在 记录仪上呈现一系列峰, 记录仪上呈现一系列峰,化学家对这些峰进行系统 分析,便可得知样品分子的结构。例如,图2—7的 分析,便可得知样品分子的结构。例如, 的 纵坐标是相对丰度(与粒子的浓度成正比 与粒子的浓度成正比), 纵坐标是相对丰度 与粒子的浓度成正比 ,横坐标是 粒子的质量与电荷之比(m/ ,简称质荷比。 粒子的质量与电荷之比 /e),简称质荷比。化学 家通过分析得知, / = 的峰是甲苯分子的正离 家通过分析得知,m/e=92的峰是甲苯分子的正离 子(C6H5CH3+),m/e=91的峰是丢失一个氢原子的 , / = 的峰是丢失一个氢原子的 的C6H5CH2+ ,m/e=65的峰是分子碎片 / = 的峰是分子碎片……因此 因此 的峰是分子碎片 化学家便可推测被测物是甲苯。 ,化学家便可推测被测物是甲苯。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二级标题“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内容。
1.内容要求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不同的的能层能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学业要求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征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二、教材分析旧教材是把原子光谱的内容放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后面,而新教材则提前,充分体现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建立在原子光谱学的事实基础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演变历程:基于证据——建构模型——模型局限——发现新证据——建构新模型,进一步体会科学认识是循序渐进并不断发展的。
鲁科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先介绍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再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而人教版是先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再讲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最后总结三个规律: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三、学情分析在化学必修学习阶段。
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的电子层数和同期序数的关系,最外层电了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对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何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的深层关系,尤其是对过渡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没有概念。
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并且知道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分成不同能级。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知道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原子核外排布的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简化电子排布式,增强证据推理意识;2.通过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探讨元素可能的化合价,提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课件
内乡
内乡
巩固练习
1.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 5.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7.西经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纬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 针。 10.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反馈
11.某点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则该点的 经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点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则该点 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 13.纬度33°,经度112°的地点在地球上有 _______个。 14.纬度0°,经度180°的地点在地球上有 _______个。 15.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_______ (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东飞_______ (能、否)回到北京。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复习导入
一、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_____ ,地球平均半径约 _________ 637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4万千米 。
三、地球仪
A a b c B f e d
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 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 是: 北极 B_________ 南极 A_________ 北极圈 b_________ 北回归线 a_________ 赤道 南回归线 c_________ d_________ 南极圈 f__________. 地轴 e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
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 滴入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和几滴稀硝酸。
现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 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 烧瓶内自来水沸腾, 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 锥形瓶内收集到纯净 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 的液体 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 10mL液体,停止加热。
第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 1、蒸馏:
思考: (1)什么是蒸馏? (2)蒸馏原理是什么? (3)蒸馏是化学变化吗? (4)如何得到蒸馏水?
(1)蒸馏: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利 用加热和冷凝的方法把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过 程。 (2)蒸馏原理: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 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 杂质。
(3)蒸馏属于物理变化
(4)蒸馏水的制备:
主要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和铁圈)、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 、单孔橡皮塞、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装置
圆底烧瓶
温度计
冷凝管 牛角管(尾接管) 锥形瓶
蒸馏实验的注意事项: a.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沿相平; b.蒸馏烧瓶中加沸石(碎瓷片)防暴沸。 c.冷凝管中即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D.溶液体积占蒸馏烧瓶容积的1/3-2/3,不可将 溶液蒸干; e.蒸馏装置的安装:由下到上、从左到右 f.蒸馏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2)萃取分层后的上下两种液体分别如何转移到其它 容器中?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 口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 慢流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3)实验现象有哪些?
①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 ②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 ③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时间的测量和误差(18PPT)
二、问题引领,新知探究
3.机械停表读数 :
先看分针,分针在2分 到2.5分钟之间,说明 秒针在转2分钟后的第 1圈。
根据分针已经知道 秒针在转2分后的 第一圈所以读出6s。
停表的读数为: 2min6s 或 126s
。
二、问题引领,新知探究
练一练:
停表的读数为 1 min 39.8 s 即 99.8 s。
误差能消除吗?误差是错误吗? 不能避免,误差不是错误。
如何减小误差?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二、问题引领,新知探究
误差与错误对比
误差
错误
仪器不够精确或测量方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
产生原因
法不完善;测量者估读 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
则或者读取测量结果时粗 心等人为的错误。
停表的读数为 1 min 37.6 s 即 97.6 s。
二、问题引领,新知探究
读出下图的长度和时间:
甲刻度尺的读数是 2.3 cm 甲刻度尺的读数是 2.41 cm
不是! 时间: 126 s
二、问题引领,新知探究
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 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 和 真实值 之间总会有差 别,这就是误差。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度值是 1mm ,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 14.82cm ,本次测 量的结果记作14.82cm 。
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蒸馏和萃取
(1)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蒸发:分离可溶
性固体和液体;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挥发,难挥发 或不挥发杂质;分液: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 (2)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位置要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处,冷凝水的水流方向与蒸气的流出方向相反。
(3)萃取时选择的萃取剂和溶质不反应,与原溶剂互不相
意待下层液体恰好流完时及时关闭活塞,不能让上层
液体流出,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
[例2]
海水中的海带、紫菜等富集了大量的碘元素,
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海带为原料制取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 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可分解 为如下各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 mL碘水和15 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
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2)分液:将萃取后两种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和。 分液漏斗 烧杯 互不相溶
3.操作(萃取碘水中的碘) 装液 方法:用量筒量取10 mL碘的饱和水溶
液,倒入中,然后分液漏斗
注入4 mL CCl4,盖好玻璃塞。 上 现象:液体分层,有色层在层。
2.将下列分离物质的实例与所选择的分离方法连线。
分离实例 (1)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分离方法 A.蒸馏法
(2)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B.萃取分液法 (3)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 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C.分液法 (4)从碘的水溶液里提取碘D.过滤法
答案:(1)—D,(2)—C,(3)—A,(4)—B
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它在原溶剂中的溶 解度。
(4)分液时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下层液体时,要注意待 下层液体恰好流出时及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不能让上 层液体流出,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 (5)检验Cl-先加AgNO3溶液,再加入稀HNO3,检验SO
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第一节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实验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2.能用该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局部小型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空气运动规律。
3.激发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团队精神。
【做实验,观现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材实验,观察鱼缸内烟雾是如何飘动的。
①气流是先有水平方向上运动,还是垂直方向上的?②气流在垂直、水平方向上是如何运动的?③请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绘制在下图中。
(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运动方向)【析现象,探原理】由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并写在下方。
【用原理,释现象】根据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探究1:在一个和风徐徐的夏日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
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在哪里。
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风从海上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
乙说:我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
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准确指认出了最大嫌疑人即撒谎者,你能说出谁说谎了吗? 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海陆间画图并写出判断的理由。
探究2: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以便合理布局各城市功能用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观察下图,暂时处理不了还需生产的大气污染类企业应布局在图中哪个位置比较合理,为什么? 画图并写出判断的理由。
热 冷 地面探究3: 在山区,只要是晴天,没有大风,山谷里的风向都会发生有规律的日变化,白天气流沿谷坡上升,夜晚气流沿谷坡下沉。
山谷里风向为何发生这样有规律的日变化?请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画图并写出判断的理由。
【课堂小结——思维导图】【反馈练习】1.下列四幅示意图正确的有( )A. ①②B. ③④C.②③D. ①④2.都下图,完成问题。
(1)判断①~⑤处气压的高低(2)标出A 、B 两地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并画出大气的运动方向。
【课后延伸】夏天的空调为何装在房间的上方?暖气片为何装在房间的下方?除此之外,观察自己生活的区域还有哪些现象和热力环流有关? 山谷DAC 市区 郊区 郊区 山坡 山坡山谷。
中和热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第二课时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目的】1、理解中和热的概念。
2、学习中和热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进一步领会做定量实验的方法。
【知识点回顾】中和热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 2O 时所释放的热量【实验原理】1、0.50mol·L -1盐酸和0.55 mol·L -1NaOH 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 -3,所以50mL 0.50mol·L -1盐酸的质量m 1=50g ,50mL 0.55mol·L -1NaOH 溶液的质量m 2=50g 。
2、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由此可以计算出0.50mol·L -1盐酸与0.55mol·L -1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m 1+m 2)·c·(t 2-t 1)=0.418(t 2-t 1)kJ又因50mL 0.50mol·L -1盐酸中含有0.025molHCl ,0.025molHCl 与0.025molNaOH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0.025molH 2O ,放出的热量是0.418(t 2-t 1)kJ ,所以生成1 molH 2O 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为 △H=-025.0)(418.012t t kJ·mol -1 【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 )、小烧杯(100mL )、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mol·L -1盐酸、0.55mol·L -1NaOH 溶液。
注:为了保证0.50mol·L -1盐酸完全被NaOH 中和,采用0.55mol·L -1NaOH 溶液,使碱稍微过量。
【实验过程】一、测定前的准备工作1、温度计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辨析
2、若将1L1mol/L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 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 分别为△H1、△H2 、△H3 ;则三者的大小 关系为 △H1> △H3 > △H2 。
2Cu(s)+O2(g)=2CuO(s) △H= - 314KJ/mol
巩固练习
3、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则下列 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C
A.2CH4 ( g )+4O2 ( g ) = 2CO2 ( g ) + 4H2O ( l ) ΔH = +890kJ/mol
热化学方程式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 系的化学方程式 1 H2(g)+ O2(g)==H2O(g) △H=-241.8kJ/mol 2
2H2(g)+ O2(g)==2H2O(g) △H=-483.6kJ/mol 4、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参加反应的各 ★kJ/mol的含义: 每mol反应的焓变 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为整数或分数。 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宏观上表示各物 阅读 P4 《资料卡片》 质的物质的量,微观上表示原子分子数目,只 能为整数,不能为分数。
(4)实验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 (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 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 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 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 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 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 上图所示。
2 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 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 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NaOH溶液, 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二、热化学方程式
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 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思考 交流
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
程式有哪些不同?
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
哪几点?
请看以下几个例子,再思考!
热化学方程式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 化学方程式
(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 隔开, △H:吸热用“+”,放热用:“-”,单 位是kJ/mol或J/mol 2、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 即指: 25℃ 1.01×105Pa; 3、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l、g、aq) 4、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 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 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 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3 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 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 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 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 数据处理 5 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议一议] 你所测得的数据是否为57.3 kJ/mol, 若不是,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6 可能的原因有:
化学方程式
化学计量数表 示的意义 微粒个数或物质 的 物质的量。一 定要整数 否
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 物质的量。 可以是分数 必须注明 必须注明 是。250C,101KPa 时可不注明 表明反应中物质与 能量的变化和能量
是否要注明物 质的状态 △H的正负号与 无 单位 是否要注明温 度与压强 意义 否
减少热量损失
问题探究
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 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减少热量损失
问题探究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 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
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 量损失较大
问题探究
4、有人建议用50mL0.55mol/LNaOH进行上 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 为什么?
热化学方程式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 系的化学方程式 1 H2(g)+ O2(g)==H2O(g) △H=-241.8kJ/mol 2 1 H2(g)+ O2(g)==H2O(l) △H=-285.8kJ/mol 2
3、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明各物质的状态。 普通化学方程式不需注明物质的状态。
热化学方程式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 系的化学方程式
H2(g)+I2(g)======2HI(g) △H=-14.9kJ/mol 101kPa
200℃
1 H2(g)+ O2(g)==H2O(g) △H=-241.8kJ/mol 2
2、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 强。对于 25℃ 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不 注明。普通化学方程式不需注明温度和 压强。
而这些书写也是对的!!!
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molC(固态)与适量H2O(气态) 反应,生成 CO(气态)和H2(气态),吸收131.3kJ的热量
C(s)+H2O(g)=CO(g)+H2(g) △H=+131.3KJ/mol
(2)0.5molCu(固态) 与适量O2(气态) 反应, 生成 CuO(固态), 放出78.5 kJ的热量
H2(g)+I2(g)======2HI(g) △H=-14.9kJ/mol 101kPa
200℃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一)热化学方程式包含物质变化和能量变 化两个部分,二者缺一不可;热化学方程式 必须标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状态。 普通化学方程式只包含物质变化一个部分。
(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 用“空格”隔开, △H:吸热用“+”,放热用:“-”, 单位是kJ/mol或J/mol
(4) 2H2( g )+O2 ( g ) =2H2O ( l )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a<c<0 B、b>d>0 C ΔH4 = d kJ/mol 。
C、2a=b< 0 D、2c=d>0
课后作业
1、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 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 研究条件:稀溶液 反应物:强酸与强碱 生成物及其物质的量:1mol 放出的热量:57.3kJ/mol H+(aq)+OH-(aq)=H2O(l); H = -57.3 kJ/mol 注:强酸与弱碱反应,强碱与弱酸、弱酸和弱碱 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小于57.3KJ/mol
表明反应中物质 的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质→量→能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聚集状态 2、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比和质量比 3、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 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 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H2(g)+Cl2(g)=2HCl(g) ∆H =-184.6KJ/mol
巩固练习
4、已知 (1)H2( g )+1/2O2 ( g ) = H2O ( g ) ΔH1 = a kJ/mol (2)2H2( g )+O2 ( g ) =2H2O ( g ) ΔH2 = b kJ/mol
(3) H2( g )+1/2O2 ( g ) = H2O ( l ) ΔH3 = c kJ/mol
B.CH4 +2 O2 = CO2 + H2O
ΔH = -890 kJ/mol
C.CH4 ( g )+2 O2 ( g ) = CO2 ( g ) + 2 H2O ( l ) ΔH = -890 kJ/mol D.1/2CH4 ( g )+O2 ( g ) = 1/2CO2 ( g ) + H2O ( l ) ΔH = -890 kJ/mol
2、中和热的测定
⑴实验药品: 0.50 mol/L的盐酸和0.55 mol/L和的氢氧化钠溶液
⑵实验仪器:简易量热计
⑶实验原理:
4.18 m△t×10-3 ΔH= - kJ/mol 0.025
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H = - 56.85 KJ/mol 50mL 0.5mol/L 的HCl与50mL 0.5mol/L 的NaOH,相混合,混合前两溶液 的温度均为15 ℃,反应后溶液温度变为 18.4 ℃。试通过计算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 反应方程式。(溶液密度均为1g/mL,水 的比热容为4.18J/g · ℃,溶液用符号”aq” 表示)
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
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问题探究
4、判断下列实验操作对中和热测定的数值 有如何影响?填变大变小或者不变。 ①大烧杯上没有盖硬纸板 变 小 ②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 变 小 行实验 ③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醋酸代替稀盐酸溶液 进行实验 变 小 ④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实验 不 变
概念辨析
1、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 定中和热。第一次是用50 mL 0.50 mol/L 的盐酸和50 mL 0.50 mol/L氢氧化钠,第 二次是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0mol/L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 等 (相 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 相 等或者不相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
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导致实验误差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 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 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 而引起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