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必修2 教案 鲁科版

高中化学 必修2 教案 鲁科版

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

由于周期表能够精确地猜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初步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育同学的分析和推理力量。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熟悉,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详细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详细”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学校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同学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觉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

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详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究,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

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详细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

历史上原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

依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老是提示范围)A.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B.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C.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比较大小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半径减小B.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离子半径逐渐增大C.同种元素的各种离子,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价阳离子半径五、组织学生实验探究下面我们就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探究实验]来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3.元素性质变化规律(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做的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总结出规律。

我们再研究第三周期的非金属元素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初步得出结论做实验:1.Mg、Al和水的反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教材P15表格。

2.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总结Na、Mg、Al与水反应越来越不激烈,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弱,金属性逐渐减弱(在老师引导下)第三周期元素Na、Mg、Al、Si、P、S、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从实验现象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的能力,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六、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推导出其它周期与其相类似的规律(2)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得出结论: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1、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化学事实的能力。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叶承名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 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4、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5、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情面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这一节课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现象以及相关的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同一主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2、通过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对比,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提供新信息,培养学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充足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对比归纳法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活泼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

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提问]:[回答]:述一下它的化学性质吗?气反应:Na+O2==Na2O2;与水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类似于钠性质的实验,观察并体验钾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①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②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滴加酚酞溶液,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钾钠与氧气反应先熔化,熔化时冒出烟,后燃烧,火焰呈紫色。

先熔化,后燃烧,火焰呈黄色。

与水发应1、浮在水面2、融化成银色小球3、在水面四处游动4、小球燃烧,产生紫色火焰5、溶液呈红色,有爆鸣声1、浮在水面2、融化成银色小球3、在水面四处游动4、溶液呈红色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通过实验,你能总结钠和钾有何相似的地方吗? [回答]:钠和钾都能与氧气和水反应,反应中都失去电子,作为还原剂,与水反应时产物为氢氧化物和氢气。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化学】1[1].1.1《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修2)

【化学】1[1].1.1《元素周期表》教案 (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教学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1)哪一位科学家首先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顺序?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顺序?(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探究】你能否将1—18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增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设计1:设计2: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H 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讨论】请大家讨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虽然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和Mg相同,但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稳定结构,而Be和Mg都没达到稳定结构,因此He的性质与Be和Mg并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稳定结构的Ne和Ar相似,所以将He、Ne、Ar归为一列更合理。

【讲述】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匡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 4 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索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 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

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多媒体教学,启示探索,合作讨论。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熟悉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和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

2.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元素周期表和相关图片。

2.元素周期表挂图,用于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元素知识,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元素?它们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对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二、新课导入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解释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基本概念。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1.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和族的概念。

2.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特点,如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等。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理,如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四、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1.讲解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如原子半径、离子化能、电子亲和能等。

2.举例说明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如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

3.讲解过渡元素的特点和性质,如电子结构、氧化态等。

五、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如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差异。

2.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反应性和化合物的性质。

六、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2.请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一组元素的性质差异,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理,以及各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2

元素周期表-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2

元素周期表 - 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3.理解元素周期表分类元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取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元素周期表和分子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1.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周期表最初由俄罗斯化学家孟德列夫于1869年创立。

19世纪60年代,孟德列夫随着对元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了一些明显的规律表现在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便将这些元素以周期性的方式排列,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元素周期表。

1.2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由周期和族两个方向排列组成。

周期是从原子核周围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形成的,是指横行排列。

族是按每个原子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垂直排列。

元素周期表还包括了原子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元素基本信息。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2.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元素周期表中包括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质量等基本信息。

2.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存在很多的规律,比如垂直方向上每个周期中都有一个主族元素和一个气族元素,而水平方向上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缩小。

同时,元素周期表中相邻两个元素的原子质量差不超过4,这是元素周期表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3.1 基于元素性质的分类方法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将元素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

比如,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三类。

而根据元素的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1-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整合Ⅷ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二)知识框架本节教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三个课时完成。

一是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外规律;二是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分两个课时完成学习任务;三是“位、构、性”关系规律及应用。

本课时的是第二课时。

(三)与其它版本教材区别人教版教材是在元素周期表基础上,根据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性质的递变通过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而鲁科版教材则是在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第3周期、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和金属钾性质,再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

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指导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

我认为这一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四)本课时地位和作用第二课时更是利用第一课时掌握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主族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

为第三课时研究“位、构、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初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重要用途,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今后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二级标题“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内容。

1.内容要求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不同的的能层能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学业要求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征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二、教材分析旧教材是把原子光谱的内容放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后面,而新教材则提前,充分体现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建立在原子光谱学的事实基础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演变历程:基于证据——建构模型——模型局限——发现新证据——建构新模型,进一步体会科学认识是循序渐进并不断发展的。

鲁科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先介绍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再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而人教版是先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再讲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最后总结三个规律: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三、学情分析在化学必修学习阶段。

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的电子层数和同期序数的关系,最外层电了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对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何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的深层关系,尤其是对过渡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没有概念。

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并且知道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分成不同能级。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知道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原子核外排布的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简化电子排布式,增强证据推理意识;2.通过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探讨元素可能的化合价,提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人教版必修2化学:1.1 元素周期表 教案6

人教版必修2化学:1.1 元素周期表  教案6

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5.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6.使学生对同位素及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有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位素【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教学用具】元素周期表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元素周期表[师]请大家拿出自己亲手绘制的元素周期表。

[学生取表,教师把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挂于黑板上][师]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师]元素周期表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这里介绍的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把元素周期表打乱重新排列: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严格地说是外围电子排布相似)的元素按电子层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问】两千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物体一直分割下去,将会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V E (hm8)z y x ( 22222222-π+∂ψ∂+∂ψ∂+∂ψ∂【讲】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微粒电子【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讲】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的原子有以下三种【投影】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2.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1) 在结构上: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板书][提问]数有7个横行,18作一族。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板书]1.[师]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 [问][问][讲]如此,我们可以得出[板书]周期序数=[随堂练习][投影]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 H—He 2 12 Li—Ne 8 23 Na—Ar 8 3长周期4 K—Kr 18 45 Rb—Xe 18 56 Cs—Rn 32 6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板书]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讲]从上面我们所填表的结果可知,在元素周期表的7个周期中,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过提供新信息,培养学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充 足为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与非金 属性强弱的关系。
素的化学性质上既有 “相似性” 又有 [分析 P5 原子结构示意图 ] :
“递变性” ,与什么有关?
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利用视频补充 课堂上不能做 的演示实验, 丰富学生对碱 金属元素化学 性质递变性的 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从微 观的原子结构 入手分析,归 纳出碱金属元
1,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显 +1 素原子结构的
置换反应来体现。
[ 学生实验 ] : 实验 1-1 ① 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少量
[写出化学方程式 ]: 2NaBr + Cl 2 = 2NaCl + Br 2 2KI + Cl 2 = 2KCl + I 2
NaBr 溶液和 KI 溶液的试管中 + Br 2 = 2KBr + I 2
[回答 ] : 钠和钾都能与氧气和水反应,反应 中都失去电子,作为还原剂,与水 反应时产物为氢氧化物和氢气。 [观看并对比 ] : 铷、铯与水反应比钾、钠更剧烈, 铯甚至出现爆炸。 四种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存在 明显的递变性: Na < K < Rb < Cs
[ 提问 ]:
[回答 ] :
为什么元素周期表Ⅰ A 的碱金属元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关
我们能否通过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 试通过卤族元
预测其化学性质?
素的原子结构
[ 提问 ]: 从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你能够推测
[回答 ] : 相似性:单质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
推测其化学性 质。
其单质具有什么性质吗?
子,反应中常做氧化剂,能够与氢
气反应,生成氢化物显 -1 价。
1、浮在水面
实验现象。
2、融化成银 色小球
3、在水面四处 游动 4、小球燃烧, 产生紫色火焰
3、在水面四 处游动 4、溶液呈红 色
5、溶液呈红 色,有爆鸣声
[ 提问 ]: 通过实验, 你能总结钠和钾有何相似 的地方吗 ?
[ 视频 ]: 播放铷、铯与水反应视频 [ 提问 ]: 钠、钾、铷、铯与水反应的现象有何 特点?
递变性: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
对最外层电子数的吸引力逐渐减
弱,得电子能力减弱, 其非金属性:
[ 提问 ]: 大家看课本 P8 表格“卤素单质与氢 气反应”,哪些方面能说明非金属性: F > Cl > Br > I ?
F > Cl > Br > I
[比较 ] :
培养学生的阅
① 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 缓慢 读材料能力,
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② 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滴加酚
酞溶液,取绿豆大的钾,用滤纸 吸干表面的煤油, 投入培养皿中, 观察现象。


实验的能力,
与氧 气反 应
与水 发应
先熔化,熔化 时冒出烟,后 燃烧,火焰呈 紫色。 1、浮在水面 2、融化成银色 小球
先熔化,后燃 烧,火焰呈黄 色。
并能有序的观 察和准确描述
逐渐增强。
[ 过渡 ]:
[分析 P7 原子结构示意图 ] :
由碱金属元素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原
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与原子结构的
子结构的探讨, 我们知道原子结构的 特点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那么,
7,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显-1 价 相似性和递变
递变性:卤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
性的探讨,尝
1、化学性质(相似性、递变性) 2、原子结构
二、预测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1、原子结构
2、化学性质(相似性、递变性) 三、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 教学流程图 ]:
资料片段引入
通过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 哲学思想
认识碱金属元 素与原子结构 的关系
学生实验: 钾与氧气、水反应
归纳总结
碱金属元素化学 性质的“相似性”
视频播放: 铷、铯与水的反应
归纳总结
碱金属元素化学 性质的“递变性”
分析碱金属元素 的原子结构
分析整理
从原子结构入手, 解释 元素化 学性 质的“相似性”和 “递变性”
根据原子结构 预测卤族元素 的化学性质
小结
四、 教学过程设计
分析卤族元素的 原子结构
预测 卤族元 素化 学性 质的“ 相似 性”和“递变性”
人教版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现象以及相关的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同一主族元素在化 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通过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对比,了解原子结构元 素性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对比归纳法
教师活动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 讲述 ]:
活泼的金属元素 Na 的性质是我
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 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
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 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
关系。
[ 提问 ]:
[回答 ] :
钠是我们学习过的碱金属元素, 能描 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能够与氧
对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性”规律,金属元素通过钾、钠与水反 应的实验现象, 附以铷和铯与水反应的录像, 能让学生在积累了充足的感性材料 的基础上得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印象比较深刻; 而 非金属元素教材中“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实验事实则是通过表格形式呈现, 最后为加深学生对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理解,让 学生设计实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地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 升。
信息阅读: 卤素单质与氢气 的反应
学生实验: 卤素单质间的置 换反应
实验设计
比较 反应的剧烈 程度、条件以及氰 化物的稳定性
由原 子结构 预测 出的 非金属 性的 递变 性从实 验中 得到论证
深化 对元素 化学 性质“相似性”和 “递变性”的认识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五、 教学反思
渐增强,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逐渐减
主族元素存在着怎样的递变规律?
弱。
通 过动 手实 验,再次强化 非金属元素化 学性质的递变 性规律。
培养学生严谨 的、科学的表 达。
在解决问题过 程中使学生地 思维方法和表 达能力得到锻 炼和提升。
[ 板书设计 ] :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认识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特点。
递变性: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电子
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也逐渐增
大。
[ 思考 ]: 如何理解原子结构的 “递变”与碱金
[讨论并完成学案 ]: 随着原子层数增多,最外层电子受
属与水反应剧烈程度的“递变” 之间 到原子核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故Ⅰ A
的关系?
的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
逐渐增强,表现出的元素金属性也
本节课围绕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展开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设计表 格进行对比, 让两者的关系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突出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 化学性质的密切关系。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 方法:确定研究主题 → 细分研究任务 → 选择具典型特征的研究对象 → 进行 科学实验 → 分析与综合 → 得出初步结论。通过方法论的指导,让学生了解 到探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述一下它的化学性质吗?
气反应: Na+O 2==Na 2O2;与水发生
反应: 2Na+2H 2O==2NaOH+H 2↑
[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 :
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动手
设计类似于钠性质的实验, 观察并体 验钾的化学性质。
[ 学生实验 ] : ① 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
的;金属性和非金属则属于元素的 性质。
[ 提问 ]:
[回答 ] :
这节课, 我们主要探究了原子结构与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
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以碱金属 子数密切相关。
和卤族来看, 两者在化学性质上都有
相似性, 说明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
同一主族元素,金属性从上到下逐
子结构的那一部分关系密切?同一
② 反应条件:容易 → 困难
能将信息加工
③ HX 的稳定性:稳定 → 不稳定 整合。
[ 讲述 ]:
[记录现象 ]:
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
① NaBr 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
反应来比较金属还原性的强弱, 类似
KI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
的,非金属氧化性的强弱也可以通过
② KI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
振荡、静置 ② 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
KI 溶液的
[回答 ] : 萃取卤素单质,便于观察。
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
氯化碳,振荡、静置
[ 提问 ]: 加入四氯化碳的作用是什么?
[ 讨论 ]: 氧化性即是非金属性, 还原性即是金 属性,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 ] : 有区别,氧化性和还原性是从氧化 还原的角度,针对物质的性质来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