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内容
解除工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商品交换
取消食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 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
B
(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力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 极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端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2)积极: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政权。 (3)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进步性
①它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
(3)局限性(即严重的弊端)
①_片__面__发__展__重__工__业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_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__不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这一 时期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它们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背景:国 面内临外着敌严对峻势的力考的验反扑使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 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 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
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
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1、背景:苏 引俄发继了续严执重行的经“济战和时政共治产危主机义”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 击!“大萧条”成了它的代名词!“恐惧”的阴影 笼罩在受灾国人民的心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1928年
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采取强制措
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
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
判处徒刑。1929年,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强迫农
民加入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土地、生产工具
和牲畜公有化,迫使农民生产并忍受更低的生
活水平。
——《世界近现代史》
(含3着)某农种业消方极面的:东农西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1织93到5《集莫体斯农科庄日里记(》1937)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1)推动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
模式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经济基础
濒临崩溃
经济恢复
管理
无精确计划
有严密科学的计划
贸易
禁止贸易
计划下贸易
分配
实物分配
工资级别和奖金
思想动员 思想动员不充分
广泛的思想动员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 积极影响:①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在这一模
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 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 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共产党宣言》
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
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
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 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 物力,保障军事胜利。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 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 的国内战争时期。
• 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 的水平。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 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 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 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 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作用: ⑴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⑵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 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 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B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 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 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 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 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2013 全国)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
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B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 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 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 5.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 济逐步过渡;
(1)积极性:A、战胜敌人 (1)经济: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
4、评价
B、巩固苏维埃政权 经济恢复;(2)政治:稳定政治形势
(2)局限性:A、损害农民利益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7单元】之小船创作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 B。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 景下,1918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A 项发生在1918 年3 月;C 项发生在1921 年;D 项是在 1925 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排除。
2.下面是 1919 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对话。他们谁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
【解析】选 B。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
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 B 项。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1.概念:“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1936 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 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5.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 年数字是按 1939 年 9 月 17 日以
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 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5 4 15 6 5 1928 年 世界 5 4 10 6 5
(3)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________。 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__。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________正式成立。 苏联 斯大林 (2)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方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②后来作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列宁如是说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 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 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 径”。
以下措施中,哪些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哪些是战时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
– 农业:余粮收集战制 – 工业:全面国共有化,高度集战中管理 – 流通:取共消自由贸易 – 分配:普遍劳动战义务制, 实物配给战 制
材料一








材料二: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使新政权得到巩固。 上述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
实行按劳分配制
特点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 利用市场、货币恢复发展
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 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

的作用
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 积极: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积极: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消极: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不是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过渡的正确道路
确途径。
局限:没有坚持实施下去,
二、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
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 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 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苏维埃政府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导致“农民反水兵闹”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PPT课件

材料感悟: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 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 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 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 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 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5.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 政手段管理经济。
6.评价:
积极性: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消极性: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 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事实证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 渡的正确道路;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
——丘吉尔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③工业化成就: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④工业化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经济
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 经济体系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国有化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
实物配给制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 --- 20年代末)
4. 目的: 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 度) 5. 特点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第20课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性。 列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90年前, “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
新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材料1: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 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 面包。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列宁: 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 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端„„还有富 农的暴动和捷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 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源被切断了。 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 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 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材料2: 1918年5月,5万多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 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 协约国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 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 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 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 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兵参战,从南方向 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 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革命诗人杰米扬· 别德内依 电影海报《列宁在1918》
思考并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 2、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 余粮收集制
(2)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和愉快,我们不禁要呐喊“苏维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政建权,你是干的多么的出色有”利。于稳定政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理论
治形势,巩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苏维埃政权
PART
02 __________
二、斯大林模式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工农业
比重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60经%济比例失调15%
25%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三高邓度小集平中指的出计社划会经主济义体究制竟没是有怎进么行的有,效可改能革列而宁日的新经济
政策比益较僵好化,,只成是为后以来后的苏斯联大解林体模的式重给要弄原僵因化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粮食都被抢光了
生产力
富连农年战:争算使国了民吧经济,遭到大严冬重破天的,我用一百生产卢关系布都换不到
一坏瓶。战酒争喝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
经济危机 工务资业产人劳本生量产只:动家直及你 :线战下 前们 我降19算 斗,131年什 了92的0么 一年一半的, 辈。粮食工 子资 牛了都在主失家,长经直义败这毛济接,…战下…到会了这线命19被,上令次21,的失年牛我办由败春于法表斗们天我在现我倒还们一在们企个:就了天图小用遭天过农无到渡国产了义到家阶严共级里重产按国的
高高度度集集中中的的计计划划经经济济没体有制进没行有有效 进的行改有革效日改益革僵化而,日成益为僵苏化联,解体成的 为重以要后原苏因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使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空前困难。
2、目的
•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战胜敌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 生产:普遍义务劳动制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1、背景
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威胁。 内: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
2、开始时间、标志及内容:
1921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国有化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
实物配给制
“战”是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40
钢 煤炭
(百万吨)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32年,一 五计划提前九 个月完成,在 四年零三个月 的时间里,苏 联建成1500多
个大企业。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②兵变
①粮食税②部分 私有③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 制
引发经济和 政治危机
①提高人民 生产积极性 ②经济恢复 ③政治稳定
斯大林模式
①优先发展重工 业②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③ 单一公有制
见教材
练一练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是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 含义
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 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 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 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 种社会主义模式。1936年 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其 最终确立。
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
内容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 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 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 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 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 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 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 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 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 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 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 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 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1921年2 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 “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 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资料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资料

(2)列宁逝世 (1924年)
三、斯大林模式
2.定义 :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表现:
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 业提供资金。
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⑶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 到集体农庄里(1937)
材料1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第20课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 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 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 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 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 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实新质经是济?政策
内容
意义
农业 余粮收集 粮食税代替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策 制
余粮收集制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 政策
全面推行工 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贸易 政策
取消自由 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制度
实行配给 制
实 配系质来行制:扩按利大劳用生分市产场,和改提商善高品和了货巩工币固的工人关农工作的积极性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 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 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1.(1)概述“苏联经济体制是如何自觉不自觉的影响了同一时 期的美国经济政策”?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即国家干预经济 (2)分析苏联经济政策对建国后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具体体 现?后来中国又是怎样突破这一模式的? 影响:学习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体现:“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 1 4 3 4
2 2 3 4 3
1 1 2 3 3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重工业产值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8.1% 210% 550%
七十多年前的观察
泰戈尔的判断:“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 1930《俄罗斯书简》 罗曼· 罗兰的困惑:“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 极的东西”。 —— 1935《莫斯科日记》 安德烈· 纪德的悲观: “生虫的红苹果”。 —— 1936《从苏联归来》
【知识梳理】
三、“斯大林模式”
要求:对照结构,自我订正并记忆,时间1分钟。 1.背景:1)苏联成立,经济恢复发展 2)1924年初,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形成:(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和轻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1937年,加入农庄。 (3)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3.表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释疑解惑】
2.从管理方法和经济体制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项目 管理 特 方法 点 经济 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单一的公有制 新经济政策 扩大地方和企业 的自主权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战: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货币的作用 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
【释疑解惑】
余粮收集制实施依据不是农民实有余粮的多少,而是国 家的需求量。逐级摊派,如果农户的余粮不足,则必须 由口粮补足,按期缴纳。国家强行征收并没收富农的粮 食。
1.如何看待余粮收集制? 结合课本94页“历史纵横”
1.保证军粮供应; 2.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释疑解惑】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推行-1920)
要求:对照结构,自我订正标注并记忆,时间2分钟。 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准备建设。 2)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联合扼杀, 1918 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⑶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⑷分配:实物分配制(粮食和日用品由国家统一配给) 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5.作用:粉碎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一党专政; 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思想文化受行政干预严重。
4.评价:总评:开辟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工业化模式 积极:(1)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基础; (2)工业化,欧一、世二; 弊端:⑴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⑵农民积极性不高 ⑶压制地方积极性;⑷解体的重要原因(最严重)
突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知识总结】
要素 背景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内容 评价
战策 19181920 新策 19211928 斯式 20C30S
政权受 威胁 政治经 济危机
苏联成 立、 斯上台
【历史印记】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
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
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阿曼德· 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 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 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 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 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 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 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 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 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提示:性质、实质、积极、局限)
性质: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非常措 施。 实质: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货币 的作用 积极:⑴集中了全国物力、人力、财力,为战胜国内 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 ⑵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局限:⑴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⑵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 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历史印记】
苏联农业集体化与新中国的哪一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类似?
农业合作化运动
苏联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1913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1928年 世界 1932年 世界 欧洲 1937年 世界 欧洲
5 4 15 6 5
5 4 10 6 5
3 2 7 4 5
农、工、商 、 保证胜利;损害农民; 分配 企图向社义直接过渡。 农、工、商 、 经济恢复、政治稳定; 分配 找到正确过渡途径。
单一公有制; 积:工业化强国 计划;农; 消:比例、农民、地方、解 工 体
特点:战--战时、共产主义(不要市场;特定环境适应战争需要;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规律。) 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高度集中计划(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
1917-1922苏俄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今(俄罗斯)
1922-1991苏联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单元导读】3分钟速览
要求:阅读引言,回答导学案问题
解体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共 新经济 斯大林模式 产主义 政策
社会主义改革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末代沙皇全家照
沙皇俄国
苏维埃俄国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1547—1917沙俄
问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大清洗运动
大清洗是1936年至1939年间在苏联爆发的一场主要针 对原苏共高级领导人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一般认为其 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 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 盛行,大批无辜的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 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了“清 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它是 斯大林体制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 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数字:在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员 中,除斯大林本人外,其他五人中四人被处死 。 大清洗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 中的3人。 一个重要的俄罗斯人权组织发表的苏联政治迫害受 害者的名单中包含1,345,796个名字。
计划经济
无私奉献、按劳分配
【知识梳理】
二、新经济政策
要求:对照结构,自我订正标注并记忆,时间1分钟。
1.背景: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部分企业国有化,允许多种经营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作用:①提高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 复; ②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取消自由 恢复货币流通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 贸易 贸易 和商品交换 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实行实物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 分配 给制和义务 实行按劳分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劳动
【释疑解惑】
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在内容上有哪些 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或“新”在哪里?)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意义
减轻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内容
粮食税
农业
余粮收 集制
国有化为主, 国有化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 ★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私有并存 工业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释疑解惑】
1.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材料一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 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 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 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 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 ①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经济依旧落后,外有帝 国主义国家的敌视。为了迅速增强国防力量,必须强化军 事工业。 ②工业及其生产落后,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达标检测】
1- 5.C A B A B 11-14.C B D D 6-10.D B C C C
16.(1)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国民经济 中占重要地位。 ③到1973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 位、世界第二位。 (2)重工业(军事工业)和落后的农业、轻工业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释疑解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