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契丹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关系、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学习难点:辽与北宋的关系、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学习探究(一)导入新课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探究与分享探究分享一:契丹族1、契丹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如何?后来同汉族接触后生活方式有哪些变化?契丹人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同中原汉族接触后有了农耕,学会种庄稼,冶铁,建筑房屋、城邑,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族的活动范围?原是活动在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大致以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中心,雄跨长城内外。
3、汉人为什么来到契丹境内?给契丹带来了什么影响?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来到契丹;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4、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探究分享二:党项族1、党项族的生活方式怎样?游牧生活,不从事农耕。
2、党项族的生活在哪一地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主要集中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3、西夏政权建立?时间: 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银川)4、西夏统治者是怎么巩固统治的?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5、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图片,你能从中得得什么启示?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问大家有看过《杨家将》《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电视剧吗?有看过的同学知道这些电视剧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吗?北宋时期,杨家七郎“七子去一子回”的悲剧发生在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过程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
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展示图片: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提示: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的相关内容,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提示:战→和→战→和。
2.展示材料: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西夏、辽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与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观察图片,认识到契丹和党项族在接触,接受,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让学生从空间上理解辽、北宋、西夏的位置关系,同时通过材料展开讨论,分析和战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以及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一、政权并立风云起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北宋形势图(1111年)》,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标注政权名称、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出示史料和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等图片,小组合作探究:(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师生归纳并得出启示过渡二、战和碰撞促融合1、宋辽关系出示《辽、北宋与西夏形势图》和并结合课本P36“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用示意图将宋辽关系的变化表示出来。
归纳:和战和“战”的核心:燕云十六州(学生介绍燕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说说澶州之战。
“和’的关键:澶渊之盟2、宋夏关系(1)西夏攻宋(学生结合书本介绍史实。
)(2)宋夏和约三、评说历史我能行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出示材料材料一:宋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结合材料和课文P36“知识拓展”评价(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人教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叙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亲密关往,对确立祖国的辽阔领土,开发边疆地域,促使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拥有极大的凝集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踊跃的贡献。
经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交融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
二、学生剖析初一学生形象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广泛厌烦历史课的照本宣科,但又对历史课有一种好玩、轻松的期盼,长久的注意力仍需以活动的多样性刺激来保持。
所以本课的教课应从学生的实质出发,借助大批的图片、活动来逢迎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的兴起及政权的成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详细的时空条件下思虑北宋期间民族关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局势图(1111年)》,认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察看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钱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经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进本民族的发展;剖析资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讲和的原由及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度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互相依存,共同推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契丹的盛行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如何正确评论“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期间的民族关系。
五、教课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首已学知识:北宋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北宋一致的目标及结果。
教师指出:北宋的一致不过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盘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一致。
北宋的统治地区,不过本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
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势图》,指出当时由汉族成立的北宋、由契丹族成立的辽、由党项族成立的西夏,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别历史期间。
“并立”指的是几个政权同时并存。
这一期间,辽、西夏政权是如何成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日就让我们打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同去学习吧。
人教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二环节
解读课标明确任务师展示教学目标
集体诵读目标。
电子白板展示。意图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讲授新课夯实基础活动一:看图说史师展示三幅图片(要求学生说说北宋政权的建立)宋高祖是不是像汉高祖、唐高祖一样建立的大一统的政权。
根据所学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简单阐述北宋政权的建立。学生了解即可。
课阅学生读文自己总结
多媒体播放视频。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含义的准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第四环节
提升能力历史小辩论战争都是以北宋给辽、西夏岁币而告而一位美国历史学终,党他来家来中国考察,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
论讨分生学组正并举手辩论:宋北是观方点该用“岁币”换反方观取和平;该不宋北是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的澶州城下,感慨的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会如此感慨呢?我们来辩一辩:北宋该和岁币换取用不该平?看待历史问题要澶渊之盟在一分为二,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对双方的发展都环境,战争是解决是有利的。民族冲突的一种方式毕但不是最好的方式,竟战争带给人们太多战则两所以,的苦难。宋辽与伤,和则两利。只是宋夏之间的战争,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决不是侵的兄弟之争,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辽与北宋之间的战有宋军北伐、澶州之战。大战之后,双方又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我先在学习方法上提示学生,对事物和人物的评价从正方两方面辩证地看待,后给学生出示两个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合作探究出和议的评价。其次,宋夏之间有战有和。然后,提出问题:北宋与辽、夏的战争性质?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汉族与契丹族、党项族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应该定性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1)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2)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辽宋战争、激渊之盟和宋夏和战的有关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组织学生讨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战争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二、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禾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元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内容学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一34页内容,找出下列问题:(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同时,教材还阐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民族关系等内容感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分析法: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
3.资料:收集与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4.视频: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发展和相互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对抗、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认识国家之间的和平与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重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及其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发展和相互关系。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及其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题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能力目标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准备注意梳理知识。
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
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新课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活动二预习导学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辽、夏等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辽宋、辽夏之间既有战争与矛盾,又有交流与融合的关系。
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是理解后面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知道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先后兴起及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通过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如澶渊之盟),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及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融合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党项的兴起及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导入新课】在2016年8月2日至3日召开的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辽祖州祖陵、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辽上京博物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
上图是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
契丹是怎样兴起的?与宋朝又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成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先让学生浏览教材,明确本课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部分,辽、西夏与宋的和战。
让学生自学“契丹族与党项族”一目,完成表格。
民族政权建立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辽西夏然后讲述:契丹人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当时有首诗描绘他们的生活:(出示幻灯片)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复杂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难点: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2.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
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
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能力目标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
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
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
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
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准备注意梳理知识。
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
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新课教学】
活动一整体感知: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浏览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哪些历史知识
2、学生发言,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活动二预习导学
1、分享预习成果:小老师,你最棒!
2、根据导学案,对照、评判,检查。
3、同学们反馈、纠正。
活动三课堂笔记与关键点拨
1、探索知识重点,做好课堂笔记。
2、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3、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备注
通过图片研究导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自主学习与成果展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
查找、阅读能
力。
活动四合作学习探究: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一:辽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是怎样建立?(学生讨论回答)
(1)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让学生从
诗、图、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2)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
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
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政权建立:建立政权: ------------ 辽(契丹)
建立政权民族:契丹族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都城:上京
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
对课本插图组织学生讨论:“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归纳:“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
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目标导学二党项族: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是怎样建立?(学生讨论回答)
(1)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
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 ------------ 西夏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建立政权民族:党项族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今天的银川)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总结:西夏文字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両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目标导学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一、北宋为什么北伐?结果怎样?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二、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
三、什么是“澶渊之盟”?
四、对于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有人认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
看待历史问题要一分为二,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辽与北宋的前期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
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
通过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领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 “澶渊之盟”。
让学生了解盟约内容。
教师总结: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
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 ①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 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②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加重人民的负担。
③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目标导学四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宋和西夏和战,那么和战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
2.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目标导学五 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性质是否是正义呢?
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虽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
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
【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
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达标检测】 完成下列表格。
见顶尖课课练选择题 【作业布置】
1、预习《第8课》完成导学部分。
2、选做部分成历史顶尖课课练习第7课及历史填充图册习题。
族政权 建国时间 族 杰首领 城 与的大件 辽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宁夏和约
通过史料分析,培训学生史料分析研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讨论、思考、归结、总结,有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