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城市地理学 第六章
4.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 部门; -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 本部门;
-思考:以衡阳市为例,说说哪些部门是基本部门,
哪些部门是非基本部门 ?
7
5.城市基本经济活动最为重要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城市将
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大庆、三峡、深圳);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衰落,这个城市将无可挽回地要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
城市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1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
市发展
2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人服务)
–为外地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 造收入的部分; –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展的 主要动力。
韶关大塘镇城市性质
–韶关市曲江区的中心镇、市区东部的卫星镇,农副产 品生产加工、高新工业研发集中地,以传统商贸、饮
食文化、休闲渡假为主的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生态型
城镇
40
案例二:广州城市性质
广州的城市职能: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 贸中心,工业基地、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居
1、原理:假设全国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
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
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
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高于这
一比重的部门,则该部门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 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各 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 的基本部分。
城市地理学重点2023年修改整理
都市地理学重点都市地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都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都市形成进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1、研究对象:都市概念:都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别形态;2、要紧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市现象进展变化的规律性。
3、要紧内容:(1)都市形成进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都市空间组织研究①都市化研究②区域都市体系的研究③都市分类研究(3)都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都市可持续进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都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都市化的研究(4)注重都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都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都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都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都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都市地域1、都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别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能够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养等方面查找城乡差异。
4、都市地域:亦称都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第五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离心型基本活动 向心型基本活动
•
2、非基本活动部分(Nonbasic Sector)――是为本 城市自身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为本市生产服务的(银行、保险、供电、水、暖,运输 、仓储等)
为本市生活服务的(商业、歌舞厅、影剧院、公园、
体育馆等)
状、组团状、星座状) 5、 按其行政等级关系 :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6、按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类 按城市职能进行的分类(最重要)
•
2、 按城市地貌地形条件的分类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高山谷地城市
•
注意的问题: 1)计量单位的选用:选取单位不同所得的结果不同。 2)地域单元(范围)的确定:使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
市地域界线,结果会不同。
3)部门单元的划分:部门划分的粗细不同,所得的B/N
不同。
•
计算结果近似于实际而不等于实际 运用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里城
市B/N比的差异规律和变化趋势;以此解释、预测城市的发 展、规划城市未来,为城市职能分类、性质确定提供理论 依据。而不是要揭示基本非基本活动的实际数量。 只要研究者注意使用同样的指标、同样的城市概念、同样 的部门划分,吸取前人方法的优点,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 。
•
二、划分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
1.普查法
方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基本 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 到整个城市的B/N。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E=m
BEE
BE
NBE BE
BE
(1
NBE )BE BE
(1 NBE ) m BE
m是乘数,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
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显然乘数大小和城市就业职工的基
本/非基本比率是有关系的。
城市人口(P)与城市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BE)之间也有一种乘 数关系,乘数大小也和B/N比有关:
2020/7/28
利物浦
12
正规经济、非正规经济(informal economy)
2020/7/28
13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普查法
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 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 整个城市的B/N。
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缺点: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当城市规 模较大时,
城市在所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历史形成特点、资源情
况、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性质确定注意事项
表达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地域要明确; 反映城市最主要的职能,而不是罗列一般职能; 体现动态发展,而不是现状描述; 文字准确,精炼,凸显个性,弱化共性; 定位要有依据,不能人为拔高(国际城市、世界
他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 (即第43位城市)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 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 部分。
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 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 37. 7%左右, 即 B/N约 1:0.6。
2020/7/28
5
产品、服务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的新机制 1)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2)国家区域发展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3)一系列制度向市场化体制的转变 4)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 变化。 变化。
2、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趋势、新现象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趋势、 1)城市化过程结束了大起大落,实现了持续增长, 城市化过程结束了大起大落,实现了持续增长, 进入中期加速阶段。 进入中期加速阶段。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发生转移,东部快于中西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发生转移, 部,南方快于北方。 南方快于北方。 3)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升高,大城市人口的 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升高, 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 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 4)城市逐步走向国际化 5)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过程。 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过程。 6)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7)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在扩大
2、残差法: 残差法: 先把以外地消费和服务站绝对优势的部门 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 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不再过细地区分 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 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然后从基本 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必须 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大约是50%)。 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大约是50%)。
3、区位商法(宏观法) 区位商法(宏观法) 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 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 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才能 满足当地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 满足当地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从外 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高于这一比重的部门, 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高于这一比重的部门, 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 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 部门的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 部门的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把各个部门的差额 累加,就是城市的基本部分。 累加,就是城市的基本部分。 但是它是假设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 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郑州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笔记重点大全
郑州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笔记重点大全选择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塔里木盆地在开发油气资源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环境破坏B.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锐减C.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D.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答案:B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再加上人类的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本题选B。
2、北方地区濒临的海洋有()①渤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A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东临渤海和黄海,东海和南海属于南方地区濒临的海域,故选A。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下图为台湾示意图。
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临太平洋,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B.西隔台湾海峡与广东省相望C.平原多分布在台湾岛西部沿海地区D.台湾岛全部是温带季风气候答案:C台湾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海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故选项A,B错误;台湾岛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故选项D错误。
4、关于北京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冬冷夏热,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大致位于116°E、40°SC.由于北京处于干旱地带,无河流流经D.北京市处在华北平原北部,北面、西面多山答案:D北京市大致位于116°E、40°N,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北面是燕山,西面是西山,属于半湿润地区,有潮白河、永定河等河流流经,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选D。
5、我国地大物博,地域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各色菜肴在烹饪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下列著名菜系中源出我国北方地区的是()A.湘菜B.川菜C.鲁菜D.粤菜答案:C湘菜中的湘是湖南省的简称,湖南省位于南方地区;川菜中的川是四川省的简称,四川省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粤菜中的粤是广东省的简称,广东省位于南方地区;鲁菜中的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山东省位于北方地区;依据题意.故选C.6、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四季如春B.全年高温多雨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D.终年干燥少雨答案:C试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故本题选C。
城市地理学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doc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6.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城市经济部门的划分1) 基本类型——农业,非农业2) 城市产业基本分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3)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4)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2.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1) 概念: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服务,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
离心型:工业产品、报刊向心型:购物,旅游——基本部门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形成生产”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城市服务生产”中小学,一般商店,市政设施,部分工业——非基本部门2) 二者的关系:①基本活动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非基本活动随基本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②相互依存,应保持适当比例。
3) 基本/非基本比率B/N(二者的比例关系)按照产品收入与劳动力计算。
一般情况下,B/N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知识点归纳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北京一、地理位置: P19活动11、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
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2、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3、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温度带,地处内陆且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②战略地位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③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
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国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三、历史悠久的古城1、古城格局:旧城格局形成于明、清时,城内建筑排列呈棋盘状,皇宫居于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呈“凸”字型,房屋朝向一般坐北朝南。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2
湘潭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湘 潭 市 规 划 区 空 间 结 构 图
石家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和相关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1)中心商务区(CBD); (2)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 (3)工人居住区; (4)良好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ses); (5)通勤区(Commuters zone)。
这些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
区。他们沿交通干线自发或按规划多向多轴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 走廊,所以全城道路在中心地区为格网状而外围呈放射状的综合性体
系。
莫 斯 科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围绕中心 核的放射形环 状结构模式。
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一般从密度、布局、城市形态三个方面 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 第二,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各级中心;
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
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 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有的特 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 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 型城市群体。
组团型形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 基本团块组成,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教案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分三部分,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第十三章:城市问题教材:《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第一章绪论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096503051;106563051总学时:54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与课程实践学时:6适用专业:地理学授课对象:本科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三、《城市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牢固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2)使学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数据。
;(3)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5)进行短期2-3天的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有基本认识,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章难点]]: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二、主要任务三、主要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发展特点二、主要研究领域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第二章、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形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的定义、定义城市的标准、城市的形成[[本章重点、难点]]:城市的形成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定义二、城市的特征第二节定义城市的标准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二、市带县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的经济基础二、城市的社会基础三、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城市化原理 6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城市化的动力以及城市化的类型和调度,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本章学习中会出现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
2011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2)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都市带、五大湖沿岸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西北欧都市带、沪宁杭都市带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2019/11/30
27
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 (NBE)之和,即:
m就是乘数,它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
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
2019/11/30
28
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NBE)之和, 即:
公式 E=BE+NBE
• 他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 分位(即第43位城市)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 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 活动部分。
• 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意味着美国城市当 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 37. 7%左右, 即 B/N约 1:0.6。
2019/11/30
19
4.正常城市法
• 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 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 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 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 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2019/11/30
20
• 他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 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 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
– ei为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et为城市中总职工数;
– Ei为全国i部门职工数;Et为全国总职工数。
– Li为区位商。Li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
2019/11/30
17
• (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
Bi
ei
Ei Et
et
– ei为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 et为城市中总职工人数。 – Ei为全国i部门职工数, Et为全国总职工数。 – Bi为剩余职工指数。Bi小于0,则此部门只为本地服务;
城市地理学06
n
B Bi (Bi 0) i1
B为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
31
(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 优点:
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
– 缺点:
假设的前提有问题。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 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 才能成立。
32
(一)普查法 (二)残差法 (三)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四)正常城市法 (五)最小需要量法
– 而后者必须建立自己较完整的服务系统, 非基本部分就较大,B/N较小;
19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4、城市发展历史:
– 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 和健全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B/N可 能较小,
– 新城市则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 系统,B/N可能较大。
20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6、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 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 都有影响。
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 N。
24
(一)、普查法
优点:
– 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缺点:
–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 –当城市规 模较大时,工作量浩翰异常, –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无法靠个
人的力量得到第一手资料。
25
(二)残差法
1、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 门,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不再过细地区分内部 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
(四)正常城市法 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
–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 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 部分的标准。
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 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确定城市性质应避免的倾向
⑴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规划 的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城市职能的完全理想 化地确定城市性质(如嘉兴规划城市性质应表述为:浙江省以纺
织、造纸、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的重要加工工业城市和嘉兴地区东部 的水陆交通枢纽)。
(Bi>0)
③计算各部门的区位商(Li) Li<1:i部门仅有非基本活动; Li>1:i部门具有 基本活动,Li越大,则该部门基本职能越强。 方法的不足: 假设条件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对于重要的出口部门, 用全国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
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学习目标:掌握城市经济活动类型的划 分;知道城市职能的分类方法;了解中国城 市职能分类的尝试结果。
学习重点:城市经济活动类型的划分与
城市发展;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学习难点: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授课提纲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
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经济活动 分类方法(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 要量法);城市基本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基本部分职工对本地消 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 非基本活动部分发展
引起当地人口的增加,促进生产 和消费,城市发展
结论: ①基本部分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非基本部分是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的,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城市发展;
②城市基本活动具有“乘数效应”。
(二)城市基本活动的“乘数效应”
所谓“乘数效应”就是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一 种放大机制。
①一般职能:是指每个城市所必备的职能
(商业、餐饮业、建筑业等);
②特殊职能:是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
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风景旅游、采矿等)。
特殊职能一般体现城市的性质。
2.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 ①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外地服务的职能 (从经济活动角度看,即“基本活动部分”); ②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本市居民服务的 职能(非基本活动部分)。
费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四)正常城市法
1.阿历克山德森的方法 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 经济结构时想寻找一个“正常城市”(各部门都只是满 足本地需要的城市)来衡量所有城市应当具有的非基本 部分的标准。 他收集了美国864个城市的职工资料,计算各城市 的职工构成比例,并分别按部门从小到大排序,通过对 比分析,确定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的职工比例 作为非基本部分的正常比例,即K值,再将每个城市各 部门职工比重与相应的K值比较,超过K值部分为基本 活动部分。
分规模组找出每组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作为城市
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
通过对美国城市的实例研究,结果证实,城市的非基 本部分随城市规模增大而提高。
评价:
——样本的特殊性(部门机构的特殊性),规模分组不连续;
——理论缺陷,所有的城市都有输出,无一城市需要输入
美国14个部门不同规模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
城市的性质是由其基本职能决定的。
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①主要职能:是指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对 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 ②辅助职能:是指城市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
能。
城市的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三)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
对城市性质的认识有很多观点,从总体上看,有 广义和狭义两种: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一)普查法 (二)残差法 (三)区位商法 (四)正常城市法
(五)最小需要量法
(一)普查法
通过普查的方法获得每个企业、单位的基
本和非基本活动信息,然后折合成职工人数,
进而得到B/N。 这种方法理论上讲是最准确的,但在实际 操作中有许多问题: ①工作量巨大;
②工作误差大;
2.穆尔(1970年的分析)
连续划分规模组,并找出每一规模组中每个部门 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规模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方 程式:
Ei=ai+bi lg P
Ei ——i部门P规模城市的最小需要量;
P ——城市人口规模; ai、 bi——参数。
实例分析结果:
——最小需要量与城市规模高度相关,规模越大, 最小需要量越大。
③必须借助政府部门,个人难以实现。
(二)残差法(霍伊特)
城市基本部分的职工数
基本活数
2
不足:绝对优势的“度”不好把握
(三)区位商法(宏观法)
假设条件: ——国家无外贸出口;
——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标准结构;
——各城市拥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水平。 区位商=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城市职能的概念;分类方法:描述方法、统计分析方法、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多变量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按工业分类)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划分(按服务对象分)
性质、职能]。 ⑵区别: ①城市性质除包含城市的主要职能外,还要反映其 在具体区域中的地位。
②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 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
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 体现现状职能 规划期里期望 达到的目标和 方向 城市可有几种 职能 最主要、最本 质的职能 对现状客观分析 所得 对现状客观分析 基础上加入主观 意志
城 市 经 济 活 动 基本活动部分
(为城市以外的需要 服务的经济活动)
离心型基本活动(如产品向外销售) 向心型基本活动(如向城市内寻求服务) 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生产的需要
非基本活动部分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 经济活动)
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构成
(二)城市经济活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美 国 城 市 批 发 业 和 采 矿 业 职 工 的 累 积 分 布 曲 线
评价:
阿历克山德森在大量的城市中寻找一个所谓“正常城
市”的思想颇有新意。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
是经验性的决定。在实际上,接近于作者想象中的具有 37.7%非基本部分的所谓“标准结构”的城市,如罗得岛州
的维索凯特,宾夕法尼亚州的塔摩库瓦,北卡罗来纳州的
①广义的定义:城市性质就是城市在国家或 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 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②狭义的定义:城市性质就是一定时期内城
市的主要职能。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⑴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 质的确定有赖于城市职能的分析;两者都具有时间属性
[历史上的性质、职能;现状性质、职能;未来(规划期)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每一次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连锁反应
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职工的增加
1.从城市就业结构看
m与B/N的大小有关
2.从城市总人口看 城市总人口(P)= α·E (α>1,也称带眷系数) 即P=α·m· BE
【城市的总人口和就业人数的增减都是
由基本部分的变动来控制的。】
第二节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此外,城市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许 多方面均对城市的B/N结构产生影响。
城 市 最 小 需 要 量 的 变 动 趋 势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基本活动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输出产品和劳务(基本活动)
城市收入增加
输出更多产品和劳 务获得更多收入
基本活动本身的 扩大再生产
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K值较低。 ——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都随城市规模级别 的上升而提高,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 城市的非基本成分一般也相应增加。
美国各部门职工比重、阿里克山德森的K值和莫里塞特的K值比较表
(五)最小需要量法
1. 厄尔曼、达西的方法(1960年)
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有一最小需要量;
托马斯维尔等,都是人口仅1~5万的小城市。连他本人也 为此提出疑问,这样选择出来的K值是否适合于内部交换 比小城市大得多的较大的城市。
2.莫里赛特的方法
莫里塞特在阿历克山德森研究的基础上删去部门 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并把剩余的城市按地区、规模 进行分组。 分析得到两个重要结果:
——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有差异,经
①计算各个部门的剩余职工指数(Bi)
ei:某城市i部门的职工人数; et:某城市职工总数; Ei:全国i部门的职工人数; Et:全国的职工总数
Bi<0,该部门仅为本地服务; Bi>0,则Bi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人数。
②计算基本活动部分的职工总数(B) 一个城市中所有部门剩余职工总数即为城市 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量。
1.基本活动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要(主导)力量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的发展;同样, 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衰退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
2.非基本活动部分是随着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 发展而发展的 3.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只有当两者比例协调时,才能促进城市发展
(三)基本/非基本比率(B/N) B/N=
一、城市职能的概念
(一)城市职能的定义 1.对城市职能的认识
“职能”是指具有标志特征意义的特定的人、事物、机构所应有的作用。 城市职能就是城市所应具有的作用。 城市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所以城市的职能也是多方面的: ①《雅典宪章》从城市是一种聚落形式的角度提出,城市具有居住、工 作、休憩、交通四大“功能活动”(职能); ②日本学者中野尊正认为:现代城市具有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文 化五大职能; ③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则认为:现代城市具有生产、流通、服务、文化、 管理、科技、交通七大职能; ④英国地理学家卡特(Harold Carter)从区位论的角度,将城市职能归纳 为三类:中心地职能、交通职能、特殊职能(资源导向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