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1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1、请多遍通读全文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3、字音辨识探究学案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一、脉络梳理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二、感受语言之美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五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五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五篇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模板《荷塘月色》教案模板汇编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二、自主合作探究1.语言鉴赏:(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

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荷塘月色》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经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

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

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荷塘月色语文教案(5篇)教案中应规定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指标,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观察、作业评定、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学效果。

下面给大家分享荷塘月色语文教案,欢迎阅读!荷塘月色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提示(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荷塘月色,培养学生欣赏月色的能力。

2. 学习诗歌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实现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意义,掌握对荷塘月色的描述。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诗歌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诗歌的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显示法:使用课件介绍荷塘月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讲授法:讲解荷塘月色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讲和思考,加深理解。

3. 组织活动法:组织学生在荷塘边进行现场写生活动,体验荷塘月色,激发情感共鸣。

4. 创作法:让学生在观看画作后进行诗歌的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荷塘月色的画前,了解学生们对其的印象,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1)了解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诗歌和画作。

2)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画作和诗歌,讲解其鉴赏方法。

3)分析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 现场写生活动在荷塘边进行现场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和神韵。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交流写作心得和感受。

4. 创作让学生通过观看荷塘月色的画作,进行诗歌的创作。

先提供几句诗,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

2. 对学生的写作和画作进行评价和修改。

3. 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手段课件、画册、荷塘边现场体验、写生集锦七、教学总结荷塘月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到了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理解了荷塘月色的内涵,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本次课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赏荷塘月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现场写生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了荷塘月色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内涵,也培养了写作和表达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教案
江苏镇江一中陈晓东
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1:夜色撩人,荷花在作者的笔下已经浑然是一个个精灵,她们是来自神秘的世界吗?在这样动人的夜晚,在人迹罕至的池塘边偷偷沐浴。

作者是误入了仙境吗?那就和她们一起共舞吧。

否则她们就会像这渺茫歌声似的清香一样散去,再难寻觅她们的芳踪了。

生2: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

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

这边清香也是那么缥缈,仿佛幸福和我若即若离。

想走近荷花深处,又恐它们腾空而起,飞向天际。

于是我静静地驻足,独自享受这份忧伤。

生3:有人说现实中那个荷塘再普通不过,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如此美丽?我想那个荷塘不在清华的校园里,而在作者的心里,像小李飞刀的刀一样,无人能寻。

而现在也在我的心里安家了,真希望能在某个夜晚看到我心中的这片荷塘。

看到同学们这么多精彩的语言,我很欣喜,他们的诸多感觉正是这篇文章主题多元性决定的,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同学,同样的内容大家的感觉却不同,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4:作者是喜悦放松的,他笔下的荷塘多美丽啊,如果心情沉重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

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呢!作者能不开心吗?
生5:作者心情很忧郁,虽说他描写的景色很美丽,但是我读的时候,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了压抑,我几乎找不到热烈激昂的词语,最关键的是我读的时候高兴不起来,反而觉得有一种酸楚,所以我认为作者当时心情肯定很忧伤。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这和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分不开,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判断的。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自清复杂的心情,能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吗?
生6: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因为作者反复提出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那段日子国家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生7:我也赞成。

文章的结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意味着作者这几天一直想着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为了忘却,却因为想到江南采莲,终于不能忘却。

“惦着”不是“向往”,而是“挂念”“放心不下”。

那么,当时的江南,有什么事让作者挂念放心不下?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生8:我在有关的文章中读到,说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但我认为这和政治无关。

朱自清不关心政治,是家庭琐事造成他心里的不宁静,作者好像是有意回避妻子,才出门寻找宁静和自由的。

出门和回家妻子都没有和他心灵交流,仿佛置身事外,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但“妻子和孩子早已睡着”不是作者对妻子不理解自己的埋怨吗?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读文章除了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来解读外,必不可少的是对文章本身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这样看来,课前大家的读后感,有些同学理解过于“自我”,缺乏对文章本身的解析。

大家认为,哪些读后感是需要改进的呢?
生9:其中把荷塘月色的感情诠释为思乡的,认为不妥,因为本文虽然感情复杂,但思乡的主题却是没有的,“惦着江南”也不能理解为思乡。

……
师:其实大家的读后感都有可取之处,都是对文章的一种感悟,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和自己的主观经验解读文章,就会产生一篇篇新的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毕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选自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月刊____年第10期,有删节)
(苏盛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