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绝,史论结合——例谈杜牧咏史诗中的历史辩证法
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
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以诗才出众而闻名于世。
他的创作涵盖了各个题材,其中咏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针对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展开论述,以探讨其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境界深远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其境界的深远。
他善于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情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展示了独特的想象力和思考深度。
例如,在他的《秋夕》中,他通过描绘别离与孤寂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达到了超越时空的境界。
二、婉约细腻杜牧咏史诗的另一个突出艺术特点是他的婉约细腻。
他注重细节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
他的诗作有一种温婉的风格,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三、情感真挚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之三是他情感真挚。
他以真诚的情感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咏史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故乡、亲人和友谊的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共鸣并产生共鸣。
四、艺术技巧独特杜牧咏史诗的另一个突出艺术特点是他独特的艺术技巧。
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构思的巧妙安排,使作品具有实验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他的《泊秦淮》中,他通过描绘秦淮河的景色和历史背景,以富有情趣的笔触展示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境界深远、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和艺术技巧独特等方面。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唐代文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他的咏史诗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作者:陈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杜牧好作咏史诗,其中有纯粹的咏史怀古之作,也有“翻案诗”。
这部分诗歌虽然量少但立意鲜明,很有新意。
通过对杜牧《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题桃花夫人庙》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翻案诗”的具体内涵。
而杜牧的家学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则是促使其创作翻案诗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翻案诗;家学背景;政治环境;反用典故;以史托志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高峰时期,唐以前,咏史诗的数量很少,仅有二百余首。
“而唐代的咏史诗共有一千四百余首,仅晚唐就达千首以上,占全唐咏史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杜牧生活在晚唐,其咏史诗的创作数量达到了30余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中独树一帜。
而且其许多咏史诗中所表达的看法观点往往与他人不同,他不是以一个局外人和过来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推陈出新,出人意表。
他的这一类咏史诗又称为翻案诗。
一、“翻案诗”的内涵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一般来讲,咏史诗大多以历史事件与为描写客体,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借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与感悟。
咏史诗起源于《诗经》、《楚辞》,但以“咏史”为诗题则始于东汉的班固。
之后历经发展,至晋代,左思开创了“咏史以抒怀”的咏史诗新模式,并为后世诗人一直沿用,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就是这一类型诗歌里的翘楚。
前文我们也提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人墨客喜好郊游,每到一处名胜便会赋诗咏怀。
然而一个题材内涵再丰富,书写千遍之后也会流于平庸。
大部分人会按照儒家正统与千百年来留存下的思想评述历史,想要出彩只能依靠诗人的艺术表现力。
而杜牧的咏史诗使用翻案法,不以常人的观点出发,视角独特,立意高绝,常推翻前人对历史事件的盖棺定论,这使他的咏史诗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很具有研究价值。
比如《题乌江亭》这首诗,这首诗应是写于会昌元年(841年),网络资料里介绍说是杜牧从黄州赴池州刺史途中作,但据缪钺先生的《杜牧传》,会昌元年杜牧应是在自宣州赴京任左补阙的途中。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内容摘要] 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晚唐诗坛之冠。
杜牧的诗选材丰富,其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
在本文中,我主要想从杜牧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分类、特点这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杜牧的咏史诗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关键词] 杜牧怀古咏史诗诗人一、杜牧的怀古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晚唐诗人之冠。
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在晚唐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爽朗俊逸,蕴含深刻,情志高远,笔力劲拔,诗歌选材广泛,其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其诗歌的主体风貌,这一切与他个人的生平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杜牧的生平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祖父是著名的《通典》的作者负元宰相杜佑。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可以说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篇,上下驰皇王。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由此可见,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
书香门第的家世致使杜牧从小就饱读了诗书,成年后他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
唐文宗大和二年,他一年之内进士及第,制举及第。
他做过十年幕吏,又任过黄、池、睦、湖州刺史等地方官,还任过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等京官,官终于中书舍人,然而他却一生官不及将相。
所以,杜牧感到怏怏不平。
另一方面,杜牧虽然出身名门世家,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已经衰落,买宅还债,奴婢大多散去。
此时的杜牧家生活穷困,饱尝辛酸。
所以杜牧对生活疾苦的了解较为深刻,也养成了他耿介刚直的个性。
在诗歌创作上,他已在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他不满当时诗坛上的绮靡倾向,但本人又绮情柔思。
所以他的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又时时带有风华疏美之致。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个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在晚唐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的怀古咏史诗最为突出。
独树一帜力求脱却标新立异——纵论杜牧诗文成就
独树一帜力求脱却标新立异——纵论杜牧诗文成就文/肖旭杜牧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说是独树一帜。
其特征是在于不落寻常窠臼,力求脱却当时一派诗风的影响,是在有意在标新立异,磅礴澶漫,有奔腾澎湃之势。
杜牧的文是那样的沉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
不过要知道,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闢。
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欲了解杜牧之诗,不难自两方面观之。
一为牧之之性格,一为牧之背境。
当晚唐之世,藩镇方张,朝廷多事,牧之既有用世之心,复目击生民之流离,故其伤时之作,慨乎言之,而辞意深切,体贴入微。
牧之晚年不遇,壮志飘萧,故其悒郁之情,溢于辞表。
牧之的才气,是纵横非常,下笔成咏。
他不仅是一个绮靡的诗人而已,悲壮的诗,在他的集子中何止数十篇。
写情写物也都入于上境,他的诗名似乎超过了他的文名。
实在的,他不但是唐末的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个压阵的文豪哩!我们论诗时,必须记住所论的是“诗”,不是散文论著,尽管思想性在诗中是很重要的,但是仍然不能只阐发它的思想性,不能只说明作者思想与意图的价值,而必须结合它的艺术性,说明诗的意境、风格、韵味,甚至于技巧方面的种种特点。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应着重分析杜牧独创的诗歌风格,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
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
杜牧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杰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杜牧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豪迈不羁的气概使他选择了一条与追求形式技巧的晚唐诗人所不同的创作道路,也就是在遵守以内容和气势为主、艺术形式为辅的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合今古之长,创造自己的风格。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
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
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以诗咏史,由来已久。
《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
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
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
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
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
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
杜牧咏史诗的美学品鉴_兼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主要原因
,
。
咏 史 诗 在 中 国 文学 史 上 源 远 流 长
” ,
பைடு நூலகம்
东汉 史学 家 班 固 的 咏 史》 是 中 国 咏史 诗 歌 的滥 脑 它虽 被 人 斥 为 史
“
。
,
但毕 竟是 开 了 咏史 诗的 先河
。
自此 以 后 咏史 之 作 代 不 乏 人 且 不 断 繁盛
、 “
,
,
,
。
晋代左 思 咏史 诗
杜 牧 咏史 诗 不 但对 比 鲜 明 强 烈 且大 多 笔 锋犀利 语 含 讥 讽 对误 国皇 帝腐化 淫 靡 生 活 作尖刻 的讽 刺 过 华清 宫三 绝句 》 《
,
。
如
长安 回 望 绣成堆 山 顶 千 门 次 第 开
,
。
一 骑 红 尘 妃 子 笑 无 人 知 是 荔 枝来
,
,
。
新 丰绿树 起 黄埃 数 骑 渔 阳 探 使 回
。
,
除杜 牧 外 晚 唐 还有 一 大 批优 秀 的 咏 史诗人 如 上 面 提到 的 李商 隐 刘 禹锡 许 浑 温庭摘等
,
、
、
、
。
经过他 们 的
共同努 力 咏 史 诗 成 为 唐代诗歌百 花 园 中 引人 注 目的 一 簇 奇葩
,
, ,
。
究 其 兴 盛原 因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
“ ”
,
,
,
,
,
。
,
赤 壁》 诗云
“
烈 火西 焚 魏帝旗 周 郎 开 国 虎 争 时
,
,
。
交兵不假 挥 长 剑 已 挫 英 雄 百万 师
气俊思活,议论警拔——杜牧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气俊思活,议论警拔——杜牧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以七绝为主要形式,通过形象刻画、议论、寓言等方式,展现了深邃的历史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1. 借史抒怀: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比如《过华清宫》中,他通过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历史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理解。
2. 形象刻画:杜牧善于通过生动细致的形象刻画来表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
比如在《题木兰庙》中,他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木兰的勇敢和忠诚。
3. 议论警拔:杜牧在咏史怀古诗中经常加入议论,而且这些议论往往深刻警拔,发人深思。
比如在《泊秦淮》中,他对历史的评论直接触及到了社会现实和时代悲感。
4. 寓言形式: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有时会采用寓言形式,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对现实的讽刺。
比如在《江南春》中,他通过描绘一幅江南春景图,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5. 含蓄蕴藉: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往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他并不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深沉的议论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和理解。
总的来说,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他的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风格都在这些诗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转载】杜牧咏史怀古诗中的用典艺术
【转载】杜牧咏史怀古诗中的用典艺术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诗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
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人文环境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①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②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③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1)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陈可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杜牧好作咏史诗,其中有纯粹的咏史怀古之作,也有“翻案诗”。
这部分诗歌虽然量少但立意鲜明,很有新意。
通过对杜牧《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题桃花夫人庙》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翻案诗”的具体内涵。
而杜牧的家学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则是促使其创作翻案诗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翻案诗;家学背景;政治环境;反用典故;以史托志作者简介:陈可,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066-03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高峰时期,唐以前,咏史诗的数量很少,仅有二百余首。
“而唐代的咏史诗共有一千四百余首,仅晚唐就达千首以上,占全唐咏史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
”[1]杜牧生活在晚唐,其咏史诗的创作数量达到了30余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中独树一帜。
而且其许多咏史诗中所表达的看法观点往往与他人不同,他不是以一个局外人和过来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推陈出新,出人意表。
他的这一类咏史诗又称为翻案诗。
一、“翻案诗”的内涵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一般来讲,咏史诗大多以历史事件与为描写客体,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借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与感悟。
咏史诗起源于《诗经》、《楚辞》,但以“咏史”为诗题则始于东汉的班固。
之后历经发展,至晋代,左思开创了“咏史以抒怀”的咏史诗新模式,并为后世诗人一直沿用,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就是这一类型诗歌里的翘楚。
前文我们也提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人墨客喜好郊游,每到一处名胜便会赋诗咏怀。
然而一个题材内涵再丰富,书写千遍之后也会流于平庸。
大部分人会按照儒家正统与千百年来留存下的思想评述历史,想要出彩只能依靠诗人的艺术表现力。
杜牧《咏史绝句》:叛理还是明理?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辞之辨
杜牧《咏史绝句》:叛理还是明理?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辞之辨导语:晚唐社会现实的衰颓促使诗人沉入历史、缅怀过往,导致咏史怀古题材的兴盛。
此类诗作反思、批判意识很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牧的咏史七绝。
不过,宋代以来的批评家屡屡指出杜牧的咏史七绝喜好推翻成说,出奇立异,甚至批评某些诗作因过分求新而“叛于理”、“不顾理”。
表面来看,杜牧咏史之求新立异,可归结为诗歌创作的一种修辞技巧,但深层反映的其实是中唐以来就存在的关于理、辞两种文学创作原则的讨论,以及杜牧本人对“理”的追求态度。
就杜牧自身的文学观念来说,他曾批评李贺辞胜于理;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他对理的追求和呈现也是极为明显的。
因此,杜牧看似“不顾理”的咏史七绝创作,是否真的与其一贯的文学观念相矛盾,这就有再予思考的空间。
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
杜牧(803年-约852年)一、从杜牧对李贺诗歌的评价来看其对辞和理的态度1、杜牧对李贺诗歌的评价凸显了他对“辞”的态度在评价杜牧咏史七绝的“叛理”倾向前,有必要先对杜牧本人的创作观予以阐述,特别是围绕理、辞两种文学观念所表现出的态度。
文宗大和五年(831),杜牧应沈述师之请,为其保存的李贺诗集作序,序中评价李贺诗歌的特点是:“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官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
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能知之。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杜牧连用了九个“不足为”,以它为界,其后面所出现的“态”“古”“虚荒诞幻”等,指向的是李贺诗作语辞、风格、内容诸方面的特点;不过,如杜牧在“不足为”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描述性词语所言,无论是日常习见的“水之迢迢”,还是略显荒僻的“荒国陊殿”,甚至是带有想象虚拟的“牛鬼蛇神”,都无法完全传达出李贺诗作的特点。
略谈杜牧咏史诗
略谈杜牧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枝独秀。
他的咏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杜牧的咏史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例如,《泊秦淮》一诗中,他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景象,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种以史喻今的手法,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杜牧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的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例如,《赤壁》一诗中,他运用对比手法,将曹操的不可一世与周瑜的英姿勃发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例如,《题乌江亭》一诗中,他批评了项羽在乌江亭的败走,认为项羽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导致最终的失败。
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最后,杜牧的咏史诗在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例如,《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他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批判了她的奢侈和淫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的忧虑。
这种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弘扬,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视角。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杜牧的咏史诗,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谈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
谈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杜牧,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
他的咏史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是他的诗歌艺术中的一块宝地,展示了他深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诗艺功底,以及深邃的人生思考。
这些咏史诗反映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才华于一体,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首先,杜牧的咏史诗的艺术风格,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于其深深的历史感。
在他的诗歌中,历史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事实的描绘,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挖掘,反映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次理解。
他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比如他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历史的描绘,他反映出了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其次,杜牧的咏史诗的艺术风格也表现在他独特的情感表达上。
他的咏史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诗人对历史的深情挚爱和痛心疾首的感叹。
他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情感深深地融入到对历史的描绘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
比如他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地。
”他运用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表达出他对历史的深深感慨。
再次,杜牧的咏史诗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上。
他的咏史诗在结构上严谨,在语言上富有变化,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的韵味。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深深的意象空间。
他的咏史诗,语言精炼,意象生动,感情饱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杜牧的咏史诗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他深邃的人生哲理上。
他的咏史诗中,蕴含着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深邃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常,对权力的虚无,对人性的揭示等深深的理解。
这种深邃的人生哲理,使得他的咏史诗具有了深远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杜牧的咏史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技巧高超,充满了人生哲理。
《杜牧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分析》
杜牧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分析
引言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千古才子”。
他的诗歌创作在唐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杜牧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1. 杜牧及其创作风格概述
介绍杜牧个人背景和其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及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包括杜牧的写实主义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
2. 唐朝社会背景概述
重点分析唐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阐述当时生活环境对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
3. 杜牧诗集及其代表作品分析
选取几首杜牧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主题、艺术手法、形式结构等方面。
同时结合前一部分关于社会背景的介绍,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时代社会意义。
4. 杜牧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论述杜牧诗歌在后世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包括他对后人的启发和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传统。
结论
总结全文,强调杜牧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展望杜牧诗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
以上是针对主题《杜牧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分析》所编写的大纲,通过对各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旨在全面呈现杜牧与时代背景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
《杜牧诗》——咏史诗鉴赏技巧解密
诗杜 唐
鉴牧 诗
()
——
赏诗 之
技 巧
旅
解咏 下
密史
学习目标:
①明知识——学习杜牧的咏 史诗《过华清宫绝句》,了解咏 史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②懂方法——掌握鉴赏咏史 诗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③活运用——实战演练,自 学《题乌江亭》以及训练课后习 题。
什么是咏史诗?
咏史诗是诗人在翻阅史书时 ,检点旧说,对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 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
(对比、自比)
怀古咏史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歌的颔联和尾联,诗人是如何评价 诸葛亮的?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 毛”,“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 军务劳”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 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 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 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 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 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 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 于其中。
立意高绝,史论结合——例谈杜牧咏史诗中的历史辩证法
立意高绝,史论结合——例谈杜牧咏史诗中的历史辩证法王晓英岳永生张掖中学甘肃张掖734000摘要:咏史诗自古有之,而杜牧的咏史诗自成一体。
诗人自然地将历史辩证法与历史事件融为一体,其代表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深刻认识,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历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历史辩证法【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一12—0026-0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古诗以唐朝为盛,并在晚唐形成独具特色的咏史怀古诗,其杰出代表,就是杜牧。
杜牧继承祖父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胸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之志,敢在咏史诗中发前人所未发,表现出独到的史识和治史方法。
本文拟通过杜牧咏史诗探究其对历史辩证法的运用。
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楚汉之争中,项羽在垓下被围困.四面楚歌,乌江亭长欲渡项王,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后自刎而死,《乌江亭》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史实。
《赤壁》描述的是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这次战役中,孙刘联军取得胜利.遏制了曹兵南下。
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
前诗遗憾项羽败亡。
后诗感慨周瑜取胜。
两首诗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向.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楚汉相争,刘邦顺应天下统一形势,以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南弱变强;项羽对大一统缺乏正确认识,用人乏善,失去民心。
因而南强变弱,这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历史必然。
而在赤壁之战中,一方面,曹军“不习水战”,“以疲劳之卒,御狐疑之众”,战术失当,后方不稳,另一方面,刘备在荆州声望较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再加上孙刘联合。
立论新颖,表达俊快——浅谈杜牧的咏史诗
作者: 任延东
作者机构: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1500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14-215页
主题词: 杜牧;咏史诗;立论新颖
摘要:杜牧咏史诗最突出的特色是立论新颖,表达俊快,发前人所未发,表现了独到的胆识。
他以深刻的情感内蕴、博大的情感气度、清旷的情感格调以及高卓的情感智慧,选择最典型的重大事件,褒贬俱在其中,寓意深远,意境雄浑。
诵读杜牧的咏史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晚唐现实的那种深沉的感慨。
这是他对唐代咏怀诗的重要发展,于晚唐独树一帜。
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摘要:杜牧作为一名晚唐时期诗坛的杰出诗人,他的咏史诗新颖别致,雄姿英发,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的美赞,并且部分其中咏史诗是被后世称为经典并作反复研究的。
本文把他的咏史诗分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和史论史评三类,分析他的创作背景,介绍他的写作手法及后世对他咏史诗的评价,并结合具体咏史诗例子分析他的咏史诗。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Analysis the Historical poems of DuMuAbstract:DuMU,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his epic is novel, dashing and debonair.Mead said his historical poems is "28-character history," and part of the epic was later referred to as classic and repeated study. This poems into his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history of commentary.Analysis of his background, about his writing technique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later poems to him, combined with specific poems examples analysis of his poems.Key words:DuMu;historical poems目录引言1一、杜牧咏史诗的类型1(一)以史为鉴1(二)借古讽今2(三)史论史评2二、杜牧咏史诗的形成要素 3(一)晚唐政治的现实背景 3(二)晚唐诗人的史识内涵 4(三)杜牧咏史诗创作之新 5三、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色 5(一)独特视角的翻案手法 5(二)不鹜奇丽的写实手法 6四、杜牧咏史诗的审美评价7(一)寓情于景朴素浑成7(二)纵横对比形象突出8(三)雄姿英发豪迈俊爽8结语9致谢9注释10参考文献10引言咏史诗我国古代诗歌体系中占主体的诗歌体裁,它要求诗中必须要具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比如真实人物、历史事件,但是大可不必拘泥于精确的史实,因为咏史诗是咏怀史实,而不是单纯地记叙史实。
浅论杜牧的咏史七绝
浅论杜牧的咏史七绝田红【摘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颇有匡国济民的理想,然而他生活在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乱世之秋,因此"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之诗。
用鲜明的史论笔法,抒发自己的怀抱,或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加以评说,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咏史七绝取材典型,意用婉曲,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36【总页数】1页(P194-194)【关键词】杜牧;咏史;艺术典型【作者】田红【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明水镇中学,黑龙江明水1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61 材取典型“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深刻丰富内容的特征规定了: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所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典型,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加以表现。
因而它所写的往往是生活中的精彩场景,强烈的感受……”杜牧在选材中见摄取之心,比照中见照应之妙,现实中见责任责任之深,寄托中见怀抱之远,联想中见典型之华。
1.1 概括性取材典型最主要看典型中的典型,典型中的概括,用只言片景便能够“一言以蔽”。
如《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件,形象地揭示出封建权贵的奢侈和享乐的生活本质。
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之事在生活中何其之多,然而,诗人为什么不选其它,而着意“妃子笑”这件荒唐的小事呢?是诗人用心的结果。
“妃子笑”不由得使人,想起褒姒“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故事,其言虽着眼小,但能为吃荔枝这件小事尚且如此,其他便不言而喻了。
“荔枝来”并非“榧子”知,“一骑”知,那没有点出的皇帝也知。
概括得含蓄、自然、巧妙。
1.2 比照性诗人在概括的前提下,用笔更加细腻,在比照中见诗人的精工之比和独运匠。
如《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浅析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浅析摘要: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收录杜牧的诗共481首,其中怀古诗大约有35首,占全部诗歌的十三分之一。
杜牧的怀古诗往往采用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古喻今的艺术技巧,构成了“雄姿英发”的独特风格,深受世人称道。
关键词:杜牧怀古诗艺术技巧分析一、借古抒怀借古抒怀指诗人借助古迹、古物联想到古人和史实,借对古人和史实的叙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杜牧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西、宣歙、淮南、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
每到一处,他都登览名胜,游历古迹,有感而发。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写于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杜牧此时为宣州团练判官,对于他来说,这段时期并不如意,当时正是“甘露之变”、突厥肆虐,可谓内忧外患。
朝廷的黑暗,人们之间互相倾轧使杜牧颇为苦闷。
后因为弟弟的眼疾去了宣州,他的抱负是在京城而不是在宣州,正是他的不得志,才有这样的诗篇。
宣州是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开元寺是东晋时所建,原名永安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诗人看到开元寺的景物联想到六朝兴废之感。
原来兴盛的六朝现在只有草连着天空,“天”和“云”古今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自然景物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是人事。
作者把视角从下推到上,不禁发出感慨。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谁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望着天空看着鸟在山间飞来飞去,又把视角推到下面,那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倾听人们的喜怒哀乐。
“深秋”、“落日”这些意象都让人感到惆怅伤感。
这四句是写宛溪一带的景色,通过景色反映当地人的生活。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人因为没有办法见到范蠡而感到惆怅,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曾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从水阁遥望太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触。
整个这首诗都被惆怅的思绪贯穿下来,诗人借开元寺的景色追溯到六朝的兴衰,借古人范蠡写出自己对古人的追慕之情以及对范蠡的向往,也想像范蠡那样辅佐明君,建功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立意高绝,史论结合——例谈杜牧咏史诗中的历史辩证法
作者:王晓英, 岳永生
作者单位:张掖中学,甘肃,张掖,734000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12)
引用次数:0次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1981
2.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1979
3.张自新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1999
4.陈贻煅唐诗论丛 1980
1.期刊论文吴亦繁刘禹锡和杜牧咏史诗的比较-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刘禹锡和杜牧都是唐代写作咏史诗的高手,但是两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刘禹锡的咏史诗重在表现主观情感,杜牧的咏史诗不重言情而皆在资政;刘禹锡写作咏史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杜牧写作咏史诗则很少用典,即使用也都是熟典;刘禹锡的咏史诗常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哲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杜牧的咏史诗则常带有兴衰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哲理意味;刘禹锡写咏史诗兼用古体、绝句和律诗,杜牧写咏史诗则大量采用七律和七绝的形式.
2.期刊论文许陆生略论杜牧咏史诗的创作-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咏史诗古已有之,至唐代杜牧遂成蔚然大观.杜牧的咏史诗,将精辟的史论融入到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善于采用翻案的手段,标新立异,放言高论,提出与传统观点相对立的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但脍炙人口,而且对史论式七绝咏史诗体的确立和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3.期刊论文段双喜.陈良中杜牧咏史诗中的女性观照浅议-兰州学刊2005(4)
杜牧的<赤壁>等咏史诗的翻案语往往以女性为议论的出发点,他咏史诗很多都与女子有关.这是由于杜牧个人生活放荡不羁,大量创作与女性有关的诗,形成了思维定势,给他的咏史诗提供了女性观照视角.文人有以女性为衬托增加诗歌情趣之传统,这也影响了杜牧的咏史诗.
4.期刊论文吴波.光峰.WU Bo.GUANG Feng论杜牧几首咏史诗的创作主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
杜牧是晚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诗、文、赋方面的创作成就堪称大家,其中以诗歌成就更为突出.咏史诗更是引起了后世人的推崇,但关于其诗歌主旨的理解,可谓聚讼纷纭.本文力图以全新的角度,对其咏史诗再做探讨,本文认为杜牧咏史诗的主旨,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与杜牧的理想和心境密不可分.
5.学位论文邱文瑛临江吟逝水 幽梦付古今——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创作研究2004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咏史诗创作在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将从历史观及儒学的角度来分析两人诗歌所具有的时代共性,以及个人因素导致的差异性;并结合时代特征总结两人咏史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理性精神,考察这一特征与诗歌本身、传统美学的矛盾,探索李杜是如何将诗与史的矛盾协调于艺术整体之中,以及他们的咏史诗创作对唐末及宋诗议论化的影响.
6.期刊论文赵银芳.ZHAO Yin-fang谈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杜牧咏史诗在晚唐独树一帜、新人耳目.文章通过解读杜牧咏史诗,分析杜牧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7.期刊论文晏天丽.YAN Tian-li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8.学位论文孙枫杜牧诗歌的史学意蕴2007
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杜牧的诗歌创作,并从中挖掘其丰富的学术内涵,为杜牧诗歌研究开辟一个合理的新领域。
笔者试图进一步深入到一个微观具体的层面,从史学的角度去剖析杜牧诗歌的创作思路,解读其作品的内在特质。
首先,探讨了杜牧的诗歌中所承继的史家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史鉴思想、史家劝善惩恶的直录精神以及唐初“八史”中的史家总结。
其次
,由杜牧从事谏官一职谈到他对士人谏诤传统的认同,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他对同僚好友以谏尽忠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唐初谏诤活跃的开明之世的追慕。
此外,由于受到前人史谏结合意识的影响,他将谏诤方法融入到咏史诗的创作中,笔者透过这一点来解读杜牧的作品,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追求“帝王之道备”“兴衰之由显”的史谏境界。
二、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以增强史谏效果。
三、巧妙构思盛衰突变进行讽谏。
最后,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史学见识。
他不仅能不为前人观点所囿,独立地发表自己的史学见解,并且在中晚唐史学经世致用的导向下,将自己所学务实地运用于现时政治。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正是他以发展的目光和理性独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他的诗歌带着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辨色彩。
在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之中,能独具豪迈从容;在纵笔挥洒之中,能尽显其学识和才情。
9.期刊论文任延东立论新颖,表达俊快——浅谈杜牧的咏史诗-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杜牧咏史诗最突出的特色是立论新颖,表达俊快,发前人所未发,表现了独到的胆识.他以深刻的情感内蕴、博大的情感气度、清旷的情感格调以及高卓的情感智慧,选择最典型的重大事件,褒贬俱在其中,寓意深远,意境雄浑.诵读杜牧的咏史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晚唐现实的那种深沉的感慨.这是他对唐代咏怀诗的重要发展,于晚唐独树一帜.
10.学位论文彭笑远唐宋诗学转型视野下的杜牧诗歌研究2006
杜牧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以往对其诗歌研究,在题材类型上多集中于咏史诗,在诗歌体式上多为七绝,而对杜牧的其他诗歌体式及题材类型研究较少,从中国诗歌流变史的角度来考察其诗歌创作的更少。
我的研究主要是把杜牧放置在中国诗歌史,特别是唐宋诗歌转型过程中来给他定位,具体考察他的诗歌创作有哪些继承与新变,以及他对宋型诗形成的贡献。
因此本论文认为,杜牧在唐宋诗歌转型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继承了杜甫、韩愈所开创的新诗风,并加以自己的改造与创新,在诗歌创作的构思、表达和诗歌体式等方面均开“宋调”,形成了自己重意尚理的诗歌创作观,这些都对宋型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wxj200912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