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肉牛产业现状回顾及2011年发展对策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肉牛产业现状回顾及2011年发展对策

1. 2010年肉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特点

存栏数和产肉量稳中有降,预测实际存栏不足8000万头,其中母牛不足3500万头,牛肉减产约70万吨。养殖仍以母牛分散和异地短期育肥为主;未严格实施检疫、牛病蔓延、屠宰加工监管不严且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善;肉牛无针对、系统性的促发展和金融、保险政策。养殖经济效益处于微利状态。

牛肉国际贸易首现黑字。消费、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出现新动向:消费人群趋于年青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母牛基地建设,优质优价态势已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产业创新点。

1.2 产区变化

各产区存栏继续下降,尤以中原(皖、晋、鲁、冀、豫)为甚,其中皖、晋、鲁、冀已成以屠宰为主的牛肉产区,中原产区步入肉牛产业革命的前夜。养殖区域继续由中原向其他产区及不发达地区转移。南部(云、川、湘、鄂、黔、赣、桂、渝)、东北(黑、吉)和西部(陕、甘、宁、新)兼作母牛基地的优势明显。南部最具发展潜力。

1.3 效益与安全

行业间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盲目杂交、养殖及屠宰恶性竞争成本的增加、猪肉价格的压制和牵制,压缩了产业效益空间。中原地区抢购育肥牛、私屠滥宰、弑母杀青和弃牛打工,动摇着产业基础。口蹄疫和牛支原体肺炎仍是主要疫病,养殖环境恶劣和无规范的长途运输及疫病扑杀赔偿比例不当,导致易爆发、扩散、隐瞒重大疫病,加大了病害隐患。牛肉供不应求未成为提高产业效益主因,反滋生着走私进口和注水、违禁用药市场,威胁着食品安全。产业微利状态降低了产业安民效果。

1.4 产业技术

有关肉牛的标准、规范政出多门且缺乏一致性。“引种、退化、再引种”依旧恶性循环。

以经济为导向的黄牛育种、保种方向和研发相应盈利技术已成共识;提高牛肉档次的养殖和加工技术开始支撑产业;快大型牛种改良仍是主流,但欠缺杂交用种配套方针;现有技术能满足产业的部分需求,但缺乏推广途径。推广成本高于收益和机制不完善及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是技术普及的瓶颈。

1.5 产业政策

国家开始关注制种战略,着手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被纳入“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2. 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存栏量与养殖方式

城镇化和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大型经济圈的形成,将使存栏量继续下降。母牛分散养殖和集中短期育肥方式仍是主体。奶牛公犊育肥率提高3%以上。包括分散的农户养殖,标准化进程有所加快,适度规模场或机制较为完善的合作组织有所增加。单位农户的母牛存栏数、“母牛带犊小区”、“母牛带犊+育肥”的复合经营场(组织)及导入配套技术和设施设备、注重生态环境的规模场(区)继续增加。稳定存栏量、提高单产和肉质成为主题。

2.2养殖成本和效益

饲料原料价格稳中有涨,养殖成本增加。部分农区秸秆类过剩,牧区饲料趋于紧缺,南方草山草坡利用率继续提高。自身的低效率和对生猪等行业的补贴政策仍压制养牛效益空间,牛价和养殖效益微增。

2.3疾病与防疫

重大疫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但流行态势趋缓。常发病仍将持续危害,缺医少药、疫情监测滞后现象仍很普遍。防治新技术措施仍难广泛实施,牛主自行诊治仍是主流。

2.4屠宰加工

纯屠宰企业盈利更加困难,兼并和倒闭继续加速,牛源争夺、弑母杀青持续。重信誉、注重母牛基地建设,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将在中原以外产区陆续诞生,出现技术质量型产地和牛种品牌企业。

2.5市场需求与牛肉价格

由于“扩内需、抑通胀、保民生”政策措施的实施,与2010年相比,预计牛肉需求量增加约1.5%,牛肉价格上升约3%,高档牛肉需求量翻番,牛肉(含下货)进口量增加约150%。

2.6饲料与牛肉安全

配方饲料开始普及,专用饲料及添加剂需求增加。因养殖和加工环节利润率较低,违禁物质继续对养殖、屠宰、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构成较大压力。对违禁物质的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注水肉及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继续加大。

2.7 产业和学科技术

产业技术开始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各学科技术发挥定点支撑作用。科技贡献率提高2 -5%。

2.8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仍难出台制种战略、养殖和设施设备补贴、疫病问责、提高扑杀补偿标准、金融和保险等政策,行业间继续存在不平衡的政策资源分配。抑制母牛存栏下降的重大政策仍提不上议事日程,但局部有望通过“项目”对扩大母牛存栏实施有限补贴。地方各级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发展政策,但面临大政策的结构性制约。

3. 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3.1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政策扶持、金融与保险、研发与课题、管理与机制等保障措施。

3.2 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按母牛场和由标准化的散养户组成的合作社两条路径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验收标准”,纳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性补贴诱导母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3.3 组建县级、乡镇、村级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和队伍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和机制改革,建立稳定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精简化配套实用技术。将稳定长期的推广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破解“上有技术、下缺推广队伍”的瓶颈。

3.4 建设肉牛产业科技园区主产省(县)争取多渠道支持,建立肉牛产业一体化科技

园区,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育肥和加工、专业营销的产业集群。

3.5 制定系列政策和法规

(1)定点屠宰条例。制定省、县级屠宰条例,提高技术、安保门槛,明确退出、准入机制,提高牛产品质量,保障牛产品安全。

(2)犊牛补贴政策。制定犊牛价格补贴保障政策,建立补贴机制,稳定母牛存栏。补贴资金列入国地二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

(3)适度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户)奖励政策。设定存栏下限,根据能繁母牛占牛群至少40%和犊牛的出生、成活率,对能繁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的奖励性补贴。

(4)金融和保险政策。出台针对农户、小区、合作组织、企业的长短期结合、大宗和小额贷款并济的融资、利息、保险政策,健全信贷机制。

3.5依法分步施行肉牛追溯体系追溯系统涵盖了《畜牧法》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是执法依据,分步实施更利于技术普及和保障产业安全。

3.6稳定技术研发队伍,加大肉牛技术研发力度从育种繁殖到餐桌,纵按产业链关键点,横按产业链相关关键点,逐点设立专项课题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稳定技术队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