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知识形成的源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数学知识建构的源泉
新乡市红旗区向阳小学焦庆
曾经数学与生活离得很远,学数学就单单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学不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计算、概念和法则,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中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唤醒生活----激活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求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你认识哪些钱?是怎么认识的?”“买过什么东西?是怎么付钱的?”……通过这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搭建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平时学习、纪律都较困难的那部分学生,在“花钱”这方面或许是“高手”,没想到自己平时经常挨批评的事情今天竟然派上了用场,顿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又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先讲了小学语文课中的一则小故事----《曹冲称象》,通过故事的讲解,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曹冲知道把一头大象的重量转换成了多块小石头的重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内涵。

同学们在把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时,我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的方法,在切拼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标准的长方体。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比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本身更有用,更有价值。

二、联系生活----发展思维的源泉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在生活中受到启迪。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家乐超市去年销售游泳衣和羊毛衫的情况比较统计图
紧接着我就针对上面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提出:“你知道哪一张是销售游泳衣的统计图?哪一张是销售羊毛衫的统计图吗?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对这两个统计图在数据上进行对比和分析,而且还要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思考,因为游泳衣和羊毛衫的销售量与季节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有剪刀、蝴蝶、小松树等,从中抽象出片面图形,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总结出“对称”的意义和特性。

在课即将结束时,又给同学们呈现了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桂林山水风景图、民间剪纸等,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憾,惊讶于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了美,进而欣赏了美。

许多同学也从中悟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和欣赏。

三、再现生活——课堂开放的活力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个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思维的空间。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我就组织学生到操场的水泥砖上去看一看,用16个正方形方砖能拼成怎样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活动的热火朝天,探究气氛异常浓厚。

汇报后,我让学生将各种拼法画下来,进而问:“在画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我发现,同样是16块方砖,可以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
方形。

”“我发现,同样是16块方砖,摆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也不一样。

”“我还发现,所摆的图形中最扁的长方形周长最长。

”“要是围篱笆,那最扁的一个长方形肯定花材料最多。

”“好像这些图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 ......这里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引发学习兴趣。

进而有实物到图形,由表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到渠成,问题的呈现和解决在探索的的过程中完成。

学生学得轻松,学习活动中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回归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不仅是形式上的,还要有内容上的。

因此,我们要善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和生活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用各种秤称出苹果、梨、桔子、书、小朋友的体重等,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可在练习时,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对1个大约有多少克,5个苹果大约有多少克等还是搞不清。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我布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购物,通过购物活动感受物体的重量。

之后再让他们做练习,由于有了亲身积累的经验,所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学“利息”后,可以布置作业把压岁钱存入银行计算到期时可获得的利息。

教学“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找生活中何处必须用圆形,为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智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建构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生活——数学知识建构的源泉
新乡市红旗区向阳小学
焦庆
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新乡市红旗区向阳小学
焦庆
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新乡市红旗区向阳小学焦庆
曾经数学与生活离得很远,学数学就单单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学不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计算、概念和法则,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中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唤醒生活----激活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求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你认识哪些钱?是怎么认识的?”“买过什么东西?是怎么付钱的?”……通过这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搭建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平时学习、纪律都较困难的那部分学生,在“花钱”这方面或许是“高手”,没想到自己平时经常挨批评的事情今天竟然派上了用场,顿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又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先讲了小学语文课中的一则小故事----《曹冲称象》,通过故事的讲解,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曹冲知道把一头大象的重量转换成了多块小石头的重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究”的内涵。

同学们在把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时,我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的方法,在切拼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标准的长方体。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比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本身更有用,更有价值。

二、联系生活----发展思维的源泉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在生活中受到启迪。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简单条形统计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家乐超市去年销售游泳衣和羊毛衫的情况比较统计图
紧接着我就针对上面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提出:“你知道哪一张是销售游泳衣的统计图?哪一张是销售羊毛衫的统计图吗?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对这两个统计图在数据上进行对比和分析,而且还要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思考,因为游泳衣和羊毛衫的销售量与季节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有剪刀、蝴蝶、小松树等,从中抽象出片面图形,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总结出“对称”的意义和特性。

在课即将结束时,又给同学们呈现了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桂林山水风景图、民间剪纸等,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憾,惊讶于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了美,进而欣赏了美。

许多同学也从中悟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和欣赏。

三、再现生活——课堂开放的活力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个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思维的空间。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我就组织学生到操场的水泥砖上去看一看,用16个正方形方砖能拼成怎样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活动的热火朝天,探究气氛异常浓厚。

汇报后,我让学生将各种拼法画下来,进而问:“在画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我发现,同样是16块方砖,可以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
方形。

”“我发现,同样是16块方砖,摆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也不一样。

”“我还发现,所摆的图形中最扁的长方形周长最长。

”“要是围篱笆,那最扁的一个长方形肯定花材料最多。

”“好像这些图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 ......这里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引发学习兴趣。

进而有实物到图形,由表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到渠成,问题的呈现和解决在探索的的过程中完成。

学生学得轻松,学习活动中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回归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不仅是形式上的,还要有内容上的。

因此,我们要善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和生活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用各种秤称出苹果、梨、桔子、书、小朋友的体重等,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可在练习时,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对1个大约有多少克,5个苹果大约有多少克等还是搞不清。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我布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购物,通过购物活动感受物体的重量。

之后再让他们做练习,由于有了亲身积累的经验,所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学“利息”后,可以布置作业把压岁钱存入银行计算到期时可获得的利息。

教学“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找生活中何处必须用圆形,为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智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建构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